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第十五章  哪吒的“剔肉還親”


  朝歌城東,有一家小小的酒館,名字叫做“無憂館”,酒館的主人是個姓梅的老丈,平日對人倒也和藹可親,在街坊間人緣也好得很。
  就因為是這樣的老好人,梅老丈這時才會一直搖頭,一直歎气。
  搖頭的原因是今天不到中午,酒館里的酒又快要光了。
  歎气的原因,是因為這些酒都是同一個人買的,而且不分青紅皂白全都灌到肚里。
  這樣的情形已經持續了三天,那名一直灌酒的酒客從一開始進門到現在,人就沒有清醒過,老丈在三天前的清晨一打開酒館大門,軌看見這個人從大街上蹣跚走來,從身上掏出一碇黃金,嘴里只說著一個字。
  “酒!”
  然后便像是沙漠中的遇難渴客見到清水一般,無止盡地一直喝酒。
  那奇怪的客人看來年紀极輕,大約十七八歲左右,身材高大健壯,相貌卻頗為清秀。他仿佛有著什么難解的心事,也不像一般的酒客喝醉之后大吵大鬧,只是獨自靜靜地灌酒,酒醉后便伏桌大睡,醒后還是只有那一個字。
  “酒!”
  而老丈有時候好心,隨酒送上几樣小菜,少年卻任那些小菜在桌上變酸變餿,也從不肯動動筷子。
  遇上這樣的客人,梅老丈又不好將他逐出酒館,因為他付的那一碇金子足夠他喝上十天半個月,但是老丈見的世面多,知道少年這种只喝酒,不吃飯的喝法大概撐不了五天。
  果然第三天近午時分,少年便瞠目結舌,整個人發起抖來,卷曲在地上不住嘔吐,就此失去知覺。
  于是老丈又要搖頭,又要歎气了。
  但是老丈畢竟是個好心的老人,于是他還是收留了少年,也請了大夫來看。大夫斷定少年乃是飲酒過多,酒毒侵入五髒,這种病症嚴重的話,很可能會一睡不起。
  于是老丈再一次地搖頭歎气,但是既然做了好事就做到底,他也就再讓少年待了下來,讓他調養個几天看看。
  所幸,少年的身体還算健朗強壯,昏迷后第二天夜里就醒了過來,醒過來之后,少年也不再喝酒,只是狂吞了十六碗白飯。
  從此之后,梅老丈再也沒有看過少年沾過一滴酒。老丈見少年也算聰明乖巧,便留他在酒館內幫忙,老丈的妻与子早年在一場花燈中,因為紂王的荒唐行為引發的騷動中被人群踩死,已經孤獨了好几十年,如果儿子不死的話,算算孫子也該和這少年一般年紀了。
  因此,老丈便覺得和這少年甚是投緣,不過少年從來不提自己的出身和來歷,只說自己姓桑羊,名字叫做無歡。
  這個高壯少年,确然便是無歡。
  當日他在軒轅墳前与“狐儿”妲己有過那番心碎的言語,整個人便像是行尸走肉地走下山來,迷迷糊糊走進了朝歌城。
  大凡天下的少年,在初次愛戀失敗之后,總會有許多不同的失序行為,無歡雖然胸中所學不同凡響,但是骨子里仍是一個平凡的十七歲少年。十七歲少年最大的毛病便是,一談起情愛便會將短暫誤認為永遠,將莠草當成是蘭芷,明明只是個短短的生命插曲,卻將它看成了永不落幕的永恒。
  無歡當然也不能例外,他曾經在典籍上偶然看見諸如“自古美酒最解愁”、“忘憂唯有入喉酒”一類的文字,為了抹去妲己在心中的形影笑語,便將自己投進了這千古以來傷心人、失意人最喜歡的杯中天地。
  還因此差點送掉了一條小命。
  不過這樣的一場大病也有极大的好虛,至少醒過來之后,無歡已經不曾時時在風中,在夕照中,在午間的熱气中想起狐儿,只是偶爾在午夜夢回之際,想起來會將心糾緊一陣子,如此而已。
  在少年心事起伏不定的過程中,天下局勢又更加險惡了。
  人來人往的酒館,向來便是四方傳聞交流最好的地方,無歡在小酒館打雜的日子里,當然也得知了不少當今世上發生的大事。
  据說,紂王宮中最近出現几個非常狐媚得寵的寵妃,引誘著本就荒淫的紂王大肆狂歡作樂,朝政更是敗坏。
  無歡一听,就知道軒轅墳的三妖果然已經成功地進入宮中,也開始它們所謂的“覆亡成湯天下”。
  但是,只要想起這三個妖精,軌免不了想起那張嬌美絕世的容顏……
  狐儿,唉!狐儿……
  除了荒淫的傳說之外,四方諸侯的刀兵征伐也隨時可以听見,此時“東伯”姜氏、“南伯”鄂氏都已經反叛,正長年和朝歌派出去的軍隊交戰,而周族的“西伯”姬昌此刻正被紂王囚禁在羑里,听說周族正在傾全族之力搭救。
  而在搭救的過程中,西伯的長子伯邑考卻被紂王以細故殺死,不僅如此,紂王還听信寵臣的讒言,將伯邑考的肉做成肉餅,送到西伯姬昌處,讓他硬生生吞下自己儿子的血肉。
  有一個來自北方的旅客還說,同族現已和黃沙平野上的神秘巨龍部落“龍族”結盟,打敗了山戎的部族,還擄得了兩名絕世美女,正要獻上這兩名美女,換回姬昌的自由。
  還有,听說現在當世的許多奇才异能之士也已經紛紛投入叛軍陣營,准備在這場山雨欲來的動亂中求得富貴功名。
  而在這些來自三山五岳的奇人的心目中,最适合投向的陣營,除了商王朝的政府軍隊之外,另一個便是周族的“西伯”姬昌陣營。
  听說,周族的統帥是一個年紀极大的老頭,這老頭曾在朝歌城卜卦,也曾經在紂王屬下做過高官,但是卻因為興建高樓巨台一事和紂王鬧翻,后來他長年隱居在渭水之濱釣魚,“离水三寸”,最后才讓西伯姬昌發現,將他聘往西歧,擔任軍師和總帥。
  而這個傳奇的老頭,据說名字就叫做姜子牙。
  原來無歡對這些軍國大業、戰亂割据之事是一點也沒有興趣的,但是一听見“子牙”二字,還是悄悄地留上了心。
  因為他記得,當年無虧公公生病時曾經交代過,要無歡找到他的胞弟“子牙”。
  這個姜子牙,難道會是無虧公公的弟弟嗎?
  無歡又細細回想了一下,想起無虧公公在病中神智未清時,曾經提過他自己本姓姜,因此他的弟弟應該也叫做姜子牙。
  如果有机會的話,無歡在心申暗自下了個心愿,一定要幫無虧公公問個清楚。
  除了惊心動魄的各地局勢外,小酒館的日子還算平和溫暖,無歡在閒暇時便和梅老丈談談說說,日子倒也過得安閒寫意。
  這一日,無歡閒來無事,便在朝歌城中隨便逛逛。
  雖然有著山雨欲來的動亂傳聞,朝歌城仍然是當世最熱鬧的一座大城,一條一條的京城道旁,滿滿地林立著各式各樣的商家,無歡走過一家香囊攤,不自覺地停了下來,忍不住又想起在陳塘關時,狐儿挑選香囊的情景。
  在春天的朝陽下,無歡露出寂寞的神采,靜靜地在香囊攤上挑著看著,想要找出來有沒有和狐儿送他的兩個香囊類似的東西。
  就在這時候,人群中突地傳出來一陣陣的高聲呼喊。
  “大事情發生囉!大事情發生了囉!李王的儿子殺了龍王的儿子,現在要在東門處置了喲!”
  好奇的群眾這時像是打翻了的馬蜂窩一般,不停地紛紛議論,許多好事的人也簇擁著,逐漸擠向東門。
  無歡放下手上的香囊,臉上的表情复雜万分。
  李王的儿子殺死了龍王……
  哪吒……
  一念及此,他便急急忙忙排開人群,隨著大批看熱鬧的人擠到東門。但是因為那人潮實在太擠,圍觀的人太多,等到終于到了東門的時候,已經是好一陣子的時間過去。
  正在焦急間,卻听見東門廣場上這時傳來一聲痛苦的大叫:“我的身子是你生的,你雖然不喜歡我,我卻要將身子還給你!”
  然后人群中傳來此起彼落的惊呼聲,有人還大聲地慘呼出聲。
  無歡听見這樣的几聲呼叫聲,心中起了一陣不祥的預感。于是他更奮力排開人群,終于來到了廣場之前。
  而看見廣場上的可怕景象,無歡更是惊得呆住。
  原來在廣場中央,陳塘關的少年哪吒說時遲,那時快,此刻正舉起一柄尖刀,他是跌坐在地上的,因為他的腿和左手都已經被利刃斫去,只剩一只右手,而這哪吒果然猛悍非常,還是用最后一只手持刀划過自己喉嚨。
  血光過處,他的喉頭噴出漫天鮮血,登時气絕。
  這場變故讓在場的所有人都惊得呆住,一時之間,整個東門廣場鴉雀無聲,連一根針掉下去都听得清清楚楚。
  然后,“砰”的一聲,哪吒殘缺不全的身子軟軟跌下,卻仍然圓睜著兩只眼睛。
  無歡擠在人群之中,看見自己的結拜兄弟死狀如此之慘,也張大了口,久久說不出話來。
  在絕對的靜默中,廣場中走來一個神色威猛的中年人,無歡認得他便是哪吒的父親,陳塘關將軍李靖。
  李靖神色复雜地看著儿子的尸身,一聲長歎,頭也不回,卻向身后几個龍族中人沉聲說道:“東海龍王,我儿已然至此,你也當眾得到了一個公道,卻不知我兩家的恩怨,可否到此為止?”
  那几個水族中人的首領是一個錦袍玉帶的青色大漢,正是東海龍王敖光,此刻他冷哼一聲,不置可否。
  然后,他便率領著水族人士,惡狠狠地排開人群,徑自揚長而去。
  圍觀眾人眼看這一場熱鬧,居然是以這樣的殘忍血腥場面收場,都覺得不是滋味,也就靜靜地离開廣場。
  而李靖依然站在哪吒的遺体身旁,臉色鐵青,不發一言。
  無歡心下覺得不忍,正要出去將哪吒的遺体收拾一番,卻看見散去的人群之中,走出來一名模樣清瘦的老者,手上捧著許多蓮葉荷葉,徑自向哪吒的遺体走來。
  李靖正在好奇,不曉得這老人來意如何,卻看見那老人從手上抄出一柄利刃,眾人眼睛一花,哪吒的肚皮上便被他划出了一道刀痕。
  而老人接下來的動作更是匪夷所思,他熟練地將哪吒的肚腸取出,分別放在一片一片荷葉的上面。
  眾人不禁發出惊呼,几名李家的家將更是又惊又怒,“唰”的一聲紛紛拔刀,沖過來就要將老人打倒。
  但是那老人一抬頭,眼神炯炯發光,看見他這樣的眼神,几名家將反而畏縮了起來,只是持著刀楞在那儿,求救似地看著李王,等他發號施令。
  不等李靖開口,老人便叫道:“貴公子剔肉還親,乃是宿命所定,要讓他死而复生,就讓老夫帶走他的尸身!”
  李靖又惊又疑,一時之間不知道該如何是好。
  老人看出他的猶疑,笑道:“老夫乃是哪吒業師‘太乙’,請李王不用挂心。”
  李靖一听之下,這才有些放心,他早就知道哪吒曾在出生時就被太乙收為徒弟,也知道太乙是個有名的修道仙人,這時候哪吒的尸身由他處理是再好不過。
  至于死后复生一事,李靖卻沒有將它放在心上。
  那“太乙”嘴上說著,手下卻絲毫不停,片刻間就把哪吒的尸骨分個干淨,按排列包在荷葉之中,背在身上便揚長而去。
  臨走前,竟也沒有向李靖再看上一眼,說上一句話。

  ------------------
  Key-in:tkbook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