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1


1
  陳毅得知周恩來要到皖南新四軍軍部視察,早早地來到涇縣云岭附近的章家渡,同項英一起迎接周恩來。
  葉挺回到新四軍軍部后,又特地到太平縣去迎接周恩來。
  在湘潭村,周恩來同葉挺一起登上竹筏,順水北上。
  皖南山區,春意盎然。青弋江的水嘩嘩嘩地流,仿佛在向客人歡笑。幼芽在柳枝上萌發,虫蟻爬出了洞穴。春雨絲絲,像千條万條彩色的線,忙碌地為大地繡織鵝黃淺綠的春裝。水綠了,山綠了,万綠叢中,唯有杏花在洁白中浸出几許粉紅。周恩來和葉挺興致勃勃,一邊欣賞山色,一邊交談,十分投机。
  看見周恩來,陳毅非常高興。陳毅心里明白,周恩來此行,不僅僅是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副部長的身份來視察第三戰區,也是專程到新四軍傳達和貫徹六屆六中全會精神的。
  粟裕也來迎接周恩來,他是同陳毅一起特地從蘇南敵后赶到新四軍軍部的。
  來到新四軍軍部,周恩來看見會議室里挂的領袖像只有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斯大林,卻沒有看到孫中山的像,心中升起一個疑團。他認為,在國共合作時期,也應該把孫中山的像挂出來。
  周恩來心中的這個疑團沒有消除,又看到新四軍第二次政工會議的一個文件中,有反映王明右傾錯誤思想的內容,周恩來更為吃惊。党的六屆六中全會已經批判了統一戰線問題上只講聯合不講斗爭的遷就主義,也基本上克服了王明右傾投降主義錯誤,可是這個文件一味遷就國民党的軍事指揮系統,還把蔣介石的演講編成材料進行宣講,這怎么行?周恩來看了項英一眼,鄭重地說:你們不挂孫中山先生的像,看起來很“左”,但是又講一切服從國民党,甚至還用蔣介石的講話作教材,完全丟掉了我們党獨立自主的原則,豈不是很右嗎?你們必須以六屆六中全會的精神為准則,把這些錯誤糾正過來。
  一天,葉挺和項英為了歡迎周恩來,特地舉行了一次小型宴請,在軍部的新四軍主要干部也出席了。入席時,周恩來坐在主賓席上,葉挺和項英分坐兩旁。
  葉挺馬上站起來,舉杯提議:“我和項英代表新四軍指戰員歡迎周恩來同志前來指導工作。來,為恩來同志浙皖視察一切順利,干杯!”
  周恩來馬上端起酒杯站起來,一邊道謝,一邊同葉挺、項英等人一一碰杯。喝了酒,周恩來又示意袁國平和周子昆,要他們向葉挺敬酒。
  袁國平是新四軍政治部主任,周子昆是新四軍的副參謀長,早在北伐戰爭時期,袁國平和周子昆就是葉挺的部屬。袁國平是湖南寶慶縣人,1925年冬考入黃埔軍校第4期政治科,翌年參加北伐戰爭,1927年參加南昌起義和廣州起義,后來長期從事人民軍隊的政治工作。周子昆是廣西桂林人,曾經參加孫中山的建國陸海軍大元帥府鐵甲車隊,到國民革命軍第4軍以后,在葉挺獨立團任排長、連長、營長。周恩來這一聲提議,很自然地使大家想起了葉挺的革命歷史。
  不久,周恩來向新四軍領導傳達了中共中央關于葉挺工作的意見。周恩來還多次找項英談話,他對項英說:“葉挺是個好同志,很有軍事才能,這樣的將領如果不去團結,還要團結誰呢?”
  項英默不作聲。
  周恩來語重心長地說:“葉挺是熱愛党的事業、熱愛人民解放事業的,不能認為他現在不是党員就不歡迎他。你想過嗎?葉挺參加党,不如留在党外對党的工作更有利。”
  項英作了自我批評,說:“我要同葉挺搞好團結。”
  周恩來還同陳毅作了長談。他對陳毅說:你們在江南的發展是符合六屆六中全會的精神的。要使日寇在正面戰場不再深入,就必須在敵后戰場開展更廣泛更深入的游擊戰爭。現在,八路軍在五台山,牽制敵人主力五六万;新四軍在江南,牽制敵人主力三四万。如果全國有十几個、二十几個這樣的地區,日本侵略軍就要疲于奔命了。
  關于新四軍的情況,周恩來還廣泛听取了各支隊領導和基層干部的意見,知道了許多新情況,做了許多樹立葉挺威信的工作。
  但是,項英心中仍然沒有完全消除對葉挺的成見,葉挺的工作處境也沒有很好改善。后來,周恩來在重慶見到袁國平時,再一次叮囑:“如果項英再不團結葉挺,可以在党內開展思想斗爭嘛!可以批評項英的錯誤嘛!”
  可是,袁國平回新四軍以后,沒有及時傳達周恩來的這一指示,皖南事變就發生了。
  歷史就是這么陰差陽錯。
  周恩來到皖南的另一項重要任務,就是幫助新四軍解決發展方向問題。
  1939年春季,陳毅指揮的新四軍第1支隊已經挺進蘇南,創建了以茅山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張云逸指揮的第3支隊進抵皖南長江沿線,策應蘇南部隊。但是,從全局看,新四軍所處的戰略態勢仍然不利。
  日本侵略軍占領武漢以后,把7個師團和1個獨立混成旅團部署在長江中游地區,武漢、南昌周圍的一些主要城市相繼被日軍占領。盡管日本侵略軍的主要意圖是針對那些地區的國民党軍隊,但是,新四軍主力駐扎在皖南,日軍在南面對新四軍构成了威脅。長江下游的蘇浙皖地區,還有日本侵略軍的4個師團又3個獨立混成旅團,這也是一股威脅力量。
  蘇北敵后,國民党軍隊魯蘇戰區副總司令韓德勤指揮的約10万人,消极抗日,積极反共,排斥和迫害蘇北地區的抗日力量。國民党軍第三戰區司令部也駐在新四軍軍部的南面。新四軍主力的左右兩側也部署了許多國民党軍隊。新四軍的活動區域實際上被限制在東起蕪湖、宣城,西至青陽、大通之間地域,橫寬約100公里,縱深約50公里。
  新四軍處于這种戰略態勢下,一旦戰爭風云突變,几乎沒有回旋的余地。
  解決新四軍的發展方向,刻不容緩。
  延安:毛澤東在思考。
  皖南:周恩來在思考,陳毅在思考,葉挺、項英都在思考,新四軍每一個指戰員也在思考。
  有人說:向南,向閩浙方向發展。他們認為江南敵、偽、頑的力量過于強大,部隊在平原水网地帶作戰會有許多困難。閩浙一帶山高林密,地形條件有利于打游擊,群眾基礎也好,新四軍應該向閩浙發展。
  陳毅在想,閩浙一帶是國民党統治區,在日軍沒有侵占浙贛閩廣大地區時就向閩浙一帶發展,就會造成政治上的被動。武漢失守以后,國民党政府在對內對外政策上發生了嚴重變化,新四軍必須沖出國民党第三戰區所設置的牢籠,向東發展,向北發展。
  周恩來在新四軍軍部的干部大會上,詳細闡述了新四軍的發展方向。
  周恩來認為,在新階段,新四軍和八路軍抗日的中心應放在敵后,要在敵人占領地區開展游擊戰爭,新四軍要在黃河以東、平漢路粵漢路以東的廣大地區開展游擊戰爭。中國東部人口多,是交通便利、土地肥沃、經濟發達、文化程度高的地區,也是代表了中國走向近代化最有力的地區。我們愈向敵人的后方,愈能夠得到發展的机會。
  周恩來響亮地提出,我們要堅持游擊戰爭,創造大江南北的根据地,給敵人看,給全國全世界看。我們絕不退后,絕不逃避。
  對新四軍的發展原則,周恩來明确提出三條。
  哪個地方空虛,我們就向哪個地方發展。
  哪個地方危險,我們就到哪個地方去創造新的活動地區。
  哪個地方只有敵人偽軍,友党友軍較不注意,沒有去活動,我們就向哪里發展。這樣可以減少磨擦,利于抗戰。
  根据這三條原則,周恩來又明确提出新四軍今后活動方針的三句話、十四個字,即:向北發展,向東作戰,鞏固現有陣地。
  向北發展:抽調部隊過江,把江北發展成為具有戰略意義的根据地。
  向東作戰:出擊滬宁地區,在國內外造成巨大影響。
  鞏固現有陣地:新四軍皖南軍部和茅山根据地要不斷鞏固、發展,也即是“向南鞏固”。
  這是周恩來對全局形勢的深刻洞察,也是對新四軍發展的高瞻遠矚。
  這与毛澤東的要求相吻合。
  4月,中共中央指示東南局:華中是我党發展武裝力量的主要地域。
  6月,毛澤東指示東南局:必須大力發展華中的游擊戰爭。
  11月,中共中央重申:整個江北的新四軍應從安慶、合肥、怀遠、永城、夏邑之線起,廣泛猛烈地向東發展,一直發展到海邊,不到海邊,決不停止。
  向北發展,向東作戰,向南鞏固,得到了許多新四軍干部的贊同。陳毅、粟裕等人都積极執行了這個方針。
  如果自始至終貫徹這個方針,新四軍會發展得更快。
  如果堅定不移地貫徹這個方針,歷史上也許沒有皖南事變這一頁……
  歷史沒有如果,但要思考如果……
  無論如何,在周恩來的指導下,新四軍的發展方向更加明确。
  周恩來要去浙江了,他已經在新四軍緊張地工作了20多天。
  云還是那么淡淡的,山還是那么綠綠的。葉挺依依不舍地陪同周恩來來到青弋江邊,當周恩來踏上那只早已准備好的竹筏時,葉挺也身不由己地跨到竹筏上,他要送一程,再送一程。
  周恩來和葉挺并肩佇立,雙雙眺望遠方。
  碧綠的青弋江上,留下了兩位革命者的身影。
  竹筏緩緩地向遠方游去。那是逆水而行。
  蔣介石得知周恩來到皖南,立刻想到了新四軍,想到了葉挺。蔣介石急忙派陳誠和白崇禧也去江南,赶到第三戰區。
  顧祝同和陳誠、白崇禧密謀良久,電告蔣介石:葉項乃瓮中之鱉,手到擒來;陳粟如海濱之魚,稍縱即逝。
  蔣介石又對顧祝同說,你們要進一步限制江南,著重對付陳毅、粟裕。
  顧祝同答應得十分明确。蔣介石的心中還在翻江倒海。南昌陷落,長沙再度告急,蔣介石想來想去,還是希望新四軍來牽制日軍的進攻。
  為此,蔣介石同意新四軍在華中成立指揮部。
  送走了周恩來,葉挺集中精力處理新四軍的日常軍務,其中有几件事比較重要、迫切。
  第一件事是向國民政府軍委會送去了《關于新四軍對敵作戰說明書》。這個文件是對新四軍進入江南敵后一年的戰斗總結,也是對國民党頑固派污蔑新四軍“游而不擊”的有力駁斥。葉挺還對國民政府克扣新四軍武器經費、限制新四軍活動地區等行為提出抗議。
  何應欽仔細看了葉挺主持編寫的《關于新四軍對敵作戰說明書》,他很關注新四軍所采取的戰術,他在文件上批示:
  此報告頗有价值,可作我軍戰術研究之資料。
  何應欽不肯給新四軍增撥武器和經費,也不讓新四軍擴大活動區域,但他對新四軍的作戰經驗感興趣。
  第二件事是為新四軍第二屆參謀工作會議起草演講稿。那是一次可以代表葉挺軍事思想的重要演講。會上,葉挺說:我們要用作戰的勇敢精神來進行教育,不要自傲自大,以為打了許多年的游擊戰爭已很夠了,不需要再學什么了。就是我們有以往的优良的游擊戰爭傳統,也還需要有不斷的進步。我們要求政治上進步,也要求軍事上的進步。沒有軍事的胜利,當然不會有政治的胜利。
  4月下旬,葉挺北渡長江,到皖中地區去整頓新四軍第4支隊。


  ------------------
  一鳴掃描,雪儿校對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