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三、戰犯未被鎮壓反受重用


  二次大戰后,美國出于冷戰政策的需要,改變了戰后初期對日本軍國主義的懲罰整肅政策,轉而采取保護日本戰爭罪犯的方針,种下了日本產生許多怪現象的禍根。
  据報道,在中國、蘇聯和世界反法西斯人民多年浴血奮戰之下,意大利法西斯早已投降,德國法西斯已滅亡之后,各國人民正集中力量對付日本軍國主義侵略軍隊時,美國右翼勢力就在策划包庇、縱容日本右翼和戰犯的陰謀。
  在波茨坦會議前后,美國副國務卿格魯和海軍部發言人查賈里瑞斯,就曾對日本提出所謂"軟性"的和平條件,答應如果日本在蘇聯參戰以前投降,可不摧毀日本的工業基矗《波茨坦宣言》中沒有明确規定天皇制的取消,也是美國對日"寬大"的表現。日本投降后,盡管日本人民和同盟國要追究和審判天皇,而美國卻背道而馳。駐日美軍總部保全和尊重日皇,并通過日本天皇、政府机构和官員來實行占領政策,其目的就是想通過占領政策把曾經是自己敵人的國家日本變成支持自己的忠實屬國,作為在遠東的反蘇前哨基地。1945年9月22日,華盛頓公布的《美國占領日本初期的基本政策》即以表明了上述的目的。"基本政策"文中說:占領日本的"最終目的"是:“保證日本不再成為美國的威脅","最終建立起一個尊重其他國家的權利,并支持反映在聯合國憲章的理想和原則之中的美國的目標的和平和負責的政府"。
  駐日美軍總司令麥克阿瑟按照政府的指示,在同年9月27日同天皇進行了第一次會談以后,便已拿定主意:“為了順利實行占領統治,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天皇,不將天皇作為戰犯起訴。"麥克阿瑟在發給華盛頓關于免究天皇責任的電報中說:“給我印象至深的是,在停戰前天皇雖處理國事,但其責任基本上都應自動歸屬大臣以及樞密顧問官們。”“如果將天皇作為戰犯進行起訴,那么,就有必要對占領計划進行重要的修改;為了對付日本方面的游擊活動,起碼需要100万軍隊和几十万行政官員,還需建立戰時補給体制"。1945年12月,美國派駐日本的檢查官基南,在麥克阿瑟的影響下,"從一開始便按照免究天皇責任的路子進行活動","從檢查局里提交給麥克阿瑟的被告名單上除掉了天皇的名字"。
  美國為達到其"軟化"和"扶植"日本的目的,對占領日本采取了排他的作法,實行單獨占領,從而使日本既保留了天皇的地位,也未對日本的軍國主義進行應有的審判和清算。
  更令人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天皇也在投降"詔書"中埋下伏筆。日本投降前,即為保留天皇地位与盟國經過討价還价,最后感到要想保留天皇的絕對權威是無法辦到的,便退而爭取保留天皇地位而投降的。同時,日本天皇在發表《結束大東亞戰爭的詔書》中又作了手腳,強調日本發動對外戰爭是“始終是為了解放東亞殖民地",日本對美英宣戰是為了"日本的政治和經濟的自立及東亞的安定"、"并無侵害他國主權和侵犯他國領土"之意,"由于敵人使用新的殘暴的原子彈,殺傷眾多無辜的非戰斗員"、"如果戰爭繼續下去,日本民族即將滅亡",為了"确保日本國民之安定"才不得不投降的,并稱"朕茲能獲持國体,深慰于忠良之億民之赤誠"。這些伏筆就是日本右翼勢力和某些政要美化侵略戰爭依据。投降后,日本天皇又選任皇族兼軍閥的東久彌稔彥出任戰后日本的首任內閣首相,目的亦是為維持和鞏固以天皇為中心的政治体制。駐日美軍總部,在主持修改日本憲法時,雖然刪去了天皇擁有的"神圣不可侵犯"、"總攬統治權"等的絕對權威,但卻滿足了保留天皇制的要求,規定天皇為"國家的象征"、"日本國民的象征"。
  保留了日本統治机构和重要官員,使日本保守政党得到許多戰犯。就這樣,在美國包庇下,美軍進駐日本,雖然撤銷了日本內閣中的直接与軍事有關的陸軍盛海軍盛軍需盛大東亞盛內閣情報局等部門,同時進行了大整肅,把极右翼分子及与軍國主義有牽連的人員從政府中整肅出去,但原統治机构仍然保持著和過去一樣作為中央政權的統一,在占領軍之下繼續作為日本政府實行統治。同時任用一部分官僚政客為政府的領導者,對大部分被整肅的官員也陸續解除,并對左翼人士進行鎮壓,這一反复使戰前的部分官僚政客又重新回到統治的地位。如占領時期的5任內閣首相,除片山哲外,其余的4人東久彌稔彥,幣原重郎、吉田茂就是由駐日美軍一手扶植起來的保守勢力代表人物。吉田根据當時日本所處的國內外經濟和政治環境,制定了"重經濟、輕軍備"的"政治路線"、即后來統稱的"吉田政治"路線,"吉田政治"是极力回避談對過去侵略戰爭的責任問題,而是強調借助美國集中力量恢复和發展經濟,為重新走向政治大國奠定基矗吉田認為"如果由于振興科學、引進美國資本重新恢复財界,最終進一步發揮帝國的真髓,那么戰敗不一定坏,雨后的天地更有佳處",要"于狂瀾既倒之后考慮浮上來的方案"。吉田之后的歷任內閣首相或重要閣僚,大都為与吉田同代的官僚政客或吉田培植的親信,所以"吉田政治"為吉田之后的各屆內閣所繼承,在經濟實力增強之后日本走向政治大國、增強軍事實力和為過去的侵略戰爭翻案的主張便相繼提出,而且還有發展的趨勢,其后岸信介上台執政使事情更為复雜。
  1957年初,岸信介內閣的誕生,使右翼團体受到了鼓舞。
  岸信介為了維護其統治地位,利用了左翼勢力;右翼也仰仗岸信介的支持和庇護擴大勢力。他們相互勾結、鎮壓和破坏日本人民的正義斗爭。
  日本著名政治家石橋湛山組閣后僅三個月就病倒不能視事,首相之職便于1957年2月25日落到了甲級戰犯岸信介的手里。
  岸信介1920年東京帝國大學法學系畢業后,入農商務省任職。從此走上宦途。1936至1939年先后任偽滿洲國實業部總務廳次長、產業部次長、商工部次長,是主宰偽滿洲國經濟命脈的重要人物。1939年回國后任阿部信行內閣、米內光政內閣、近衛文縻內閣的商工省政務次官。1941年起任東條英机內閣的商工省大臣、國務大臣兼軍需省政務次官。1942年在法西斯團体“大政翼贊會"的支持下,當選為眾議員。岸信介因在日本軍國主義侵華戰爭中作惡多端,日本投降后被定為甲級戰犯,關進巢鴨監獄坐牢三年。出獄后,又伙同右翼政客組建"箕山社"。1952年,恢复公職后又建立了"日本重建聯盟",自任會長。他提出的政策綱領強調排除共產主義,加強日美經濟合作,修改憲法,健全作為獨立國家的体制。
  1955年任自由民主党干事長,1957年終于登上了日本權力的頂峰,出任內閣總理大臣。
  一個甲級戰犯竟能登上日本首相的寶座,這在戰后世界政治史上是個獨特的現象,大大超出廣大日本人民和世界政治家們的預料。其重要一條是,岸信介憑借了日本极右勢力。
  岸信介与日本右翼的關系深而密,兩者相互勾結,相互利用。
  据日本報刊透露,大選時,右翼團体不僅向岸信介提供了大量政治資金,而且還直接派人參加競選活動,逼迫選民投岸信介的票,為扶岸信介上台立下汗馬功勞。
  岸信介上台后,也极力扶植右翼勢力,慫恿右翼分子的活動,使得一批右翼團体應運而生。從1960年前后起,相繼出現了"三曜會"、"全日本愛國者團体會議"、"青年思想研究會"、"大日本愛國團体聯合時局對策協議會"、"日本國民會議"等較大的聯合團体,還出現了"大日本菊水會"、"日乃丸青年隊"、"日本國粹會"等五十多個獨立團体。不少右翼團体中有政界、財界的頭面人物參加,并任要職。其中,比較典型的兩個團体是"新日本協議會"和"自由國民聯合"。
  這些右翼分子与日本黑社會勢力相勾結,以暴力行為阻撓日本進步人士宣傳日本軍國主義發動侵略戰爭的歷史真相。
  日本一些右派人物不遺余力地宣傳"皇國史觀",硬是顛倒黑白地把對外侵略說成是"自衛戰爭"和"解放戰爭",并危言聳听地說:“我國從戰敗的廢墟中站起來,經過辛勞和不斷的努力,得來了今天的繁榮与和平。這期間,我國曾置于戰胜國的占領下,失去主權,并有許多被稱為戰犯的將士被奪去生命、逮捕、扣留、強行勞役。后來通過締結和約,我國支付了巨額賠償和無償援助后才終于恢复了主權。今天我國作為獨立主權國家存在這一事實便可完全表明上次大戰的賠償及戰爭謝罪已經結束。如果現在這個時候還搞'謝罪',只能是踐踏先人的努力和名譽,讓我們扣著殘暴不仁道的民族這頂帽子万劫不复"。還說"支付賠償金將給國民帶來很大負擔"。
  ------------------
  書路 掃描校對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