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每年的"八·一五"都是日本無條件投降紀念日,每天這一天,日本右翼分子就特別傷心落淚,他們無論如何也不甘心無條件投降,至今仍拒不承認投降,而只稱作"終戰"。 每到這一天,他們就從四面八方奔向供奉著侵略者亡靈的靖國神社,穿上當年侵略中國、東南亞及同英、美軍隊作戰時的舊海軍白制服或舊陸軍黃制服,扛著三八大蓋槍,佩著日本武士刀,耀武揚威地高唱《君之代》。人們感到奇怪:50多年過去了,這批頑固不化的右翼分子,為什么還念念不忘那場本來就打不贏的非正義戰爭呢? 一、從東京招魂社到靖國神社 日本是個神社之國,日本各民族都以本族的祖先為神,稱之為"氏族之神";各行各業都有自己供奉的神,日本各地建有許多神社,是各村庄共同行農耕之禮儀的場所。最初只有"神篱",即在一塊干淨的土地上,四周种上松柏等樹木,在其中祭神。其中設"磐境",即四周用石頭圍成欄牆,用神籠石做一個神位,稱為“神奈備",指神所在的森林,供人們拜祭。然后才逐漸設有社殿,定期祭祀。 公元气世紀時佛教傳入日本,佛教用咒術祈求國家的安宁,日本人在神社設立神宮和佛寺。日本皇室的祖神,逐漸被認為是至高無上的祖神。對這些神社,外國人視為宗教信仰和宗教活動,也從不過問。 問題是日本明治維新后,朝廷下令神社分离,政府設置神社局,掌管一切神官和神職事物,將神社寺院、神職与僧侶分离。 靖國神社前身是"東京招魂社",1869年為追悼明治維新前后內戰中陣亡的將士而建。隨著明治時代日本國家神道的建立和對外侵略擴張的需要,1879年日本明治政府把東京招魂社改為日本靖國神社,以天皇的名義發布文告,把戰死的軍人美化為"軍神",在靖國神社安置神位,進行定期的祭祀和參拜。于是,靖國神社的地位日漸上升,成為日本核心神社之一。据統計,靖國神社中祭祀的“神靈"有250万之多,其中絕大部分是死于對外侵略戰爭的。 靖國神社的教義,源于日本民間的"御靈信仰",即通過祭祀來安撫冤魂,以免給人們帶來災難。但出于統治階級的需要,靖國神社的性質已由安魂變為表彰效忠天皇的所謂"忠節"。 戰前,靖國神社既是國家宗教設施,也是軍事設施,它從一開始就与軍隊和軍國主義有著密不可分的特殊關系,并一直由陸軍省和海軍省負責管轄(其他神社均由內務省管轄)。在日本對外侵略中,軍國主義分子利用靖國神社煽動崇拜天皇、為天皇陛下英勇赴死的軍國主義情緒,起到了控制國民政治和意識形態、為侵略戰爭服務的特殊作用。 于是,靖國神社專門祭祀對外戰爭中的戰死者,目的是鼓勵當年的日本軍人為對外戰爭賣命。此后,日本先后進行了甲午戰爭、日俄戰爭、侵華戰爭等。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日本為大舉侵華招兵買馬,曾在靖國神社正門外兩側立碑,上面共刻有6幅浮雕,頌揚日本軍人的"勇武"。其中一幅刻寫著:“上海事變爆發,昭和平年一月二十八日,我海軍陸戰隊擊敗八十倍于我之敵,發揚了武威。"所謂"上海事變",即日本侵略軍1932年1月28日侵占上海的"一·二八"事變,飛机在上海市區狂轟濫炸造成中國軍民几万人喪生,60万人無家可歸。而現在,這些歪曲歷史、贊頌侵略的浮雕仍然完好地保留在那里,無聲地向人們說明靖國神社的性質。當時日本天皇每年都身著"大元帥"軍服在春秋兩季前往參拜,從而形成今天所謂"春季大祭"和"秋季大祭"的慣例,只不過秋季的參拜時間從原來的10月中旬改為現在的8月15日,而"春季大祭"則基本未變。 這樣,靖國神社就成為日本軍國主義者鼓吹武士道精神,欺騙日本人民為"大日本帝國"對外進行侵略、擴張賣命獻身的工具。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日本推行政教分离政策,靖國神社改為獨立的宗教法人團体,日本把戰爭中喪生的其他人也祭祀于靖國神社內,才使其性質顯得模糊起來。但是,1978年,東條英机等14名甲級戰犯竟被作為"昭和殉難者"祭祀于靖國神社,遠東軍事法庭定罪并處決的1000多名乙級和丙級戰犯也被同樣合祀其中。在這种情況下,日本一些政界要人仍年年前往參拜,不僅嚴重地傷害了亞洲各國人民的感情,而且引起人們對日本是否真正反省侵略歷史,永不再走軍國主義老路的极大怀疑。 日本投降后,迫于中國和世界人民的壓力,日本右翼分子祭祀和參拜靖國神社的活動曾一度有所收斂,但隨著美國推行冷戰政策和日本右翼勢力的發展,日本右翼分子在靖國神社的活動再度复活,把許多戰爭罪犯作為"軍神",收集到靖國神社中供奉起來。 ------------------ 書路 掃描校對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