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序論


  每個經歷過20世紀最后十年的人,都會深刻地感受到這個世界的變化。相信沒有人敢說,歷史上還有哪個十年,發生的變化比這十年更大。促成滄桑巨變的原因當然數不胜數,但只有為數不多的原因被人們反复提及。其中之一就是:海灣戰爭。
  一場戰爭改變世界。把這樣的結論与一次發生在局部地區并且僅僅持續了42天的戰爭聯在一起,似乎有些夸大其詞。不過,事實的确如此,無須一一列舉1991年1月17日之后開始出現的所有新名詞:只需舉出前蘇聯,波黑,科索沃,克隆,微軟,黑客,英特网,東南亞金融危机,歐元,還有世界上最后的也是唯一的超級大國——美國。這些就足夠了。它們差不多构成上,我們有理由把毀損度決不亞于一場戰爭的索羅斯們對東南亞的金融攻擊,本·拉丹對美國使館的恐怖襲擊,以及奧姆真理教徒對東京地鐵的施毒和小莫里斯之輩在互聯网上的搗亂,認定為准戰爭、類戰爭、亞戰爭,即另外一种戰爭的雛型。
  不管如何稱呼它們,都無法使我們變得比從前更為樂觀。我們沒有理由樂觀。因為純粹意義上的戰爭作用的縮小,并不意味著戰爭的終結。即使身處所謂后現代、后工業時期,戰爭也不會被徹底的解构。它不過是以更复雜、更廣泛、更隱蔽、更微妙的方式重新侵入人類社會罷了。就像拜倫在悲悼雪萊的詩中所說的那樣:“什么都沒有發生,不過是經歷了一次海水的幻化而已。”經過現代技術和市場体制幻化的戰爭,將更多地以非典型性戰爭形態的方式展開。換句話說,在我們看到軍事暴力相對減少的同時,青定會看到政治暴力、經濟暴力、技術暴力的增多。但不管是何种形式的暴力,戰爭就是戰爭,外觀的變化并不妨礙任何戰爭對戰爭原理的遵循。如果我們承認新的戰爭原理將不再是“用武力手段強迫敵方接受自己的意志”,而是“用一切手段,包括武力和非武力、軍事和非軍事、殺傷和非殺傷的手段,強迫敵方接受自己的利益”的話。
  這就是變化。戰爭的以及由此引起的戰爭方式的變化;那么,究竟是什么導致了變化?以及怎樣的變化、向何處變化和如何面對這些變化?這是本書試圖触及并揭示的課題,也是我們決定撰寫本書的動机。
  1999年1月17日,時值海灣戰爭爆發八周年。
  ------------------
  公益圖書館掃校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