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第十七章 自編自導 不是猛龍不過江


  他是一條猛龍,不甘在江河漫游,而要到大海里翻騰。他不滿只做個明星演員,還要自編自導創建自己的制片公司。第一部屬自己的影片叫《猛龍過江》。遠步重洋來到羅馬,見一坦胸露体的意大利女印嚇得心惊肉跳,落荒而逃。然而,就是這個連西洋女郎都害怕的他,勇气沖天,打敗了武功高超、無比強大的西洋斗士!

  李小龍的性格和哲學觀,決定了他不會滿足做一個受雇于他人的紅星,而是要在影壇獨立門戶。
  李小龍的野心,在他拍第一部影片《唐山大兄》時就表露出來。李小龍當著鄒文怀的面,贊賞他脫离赫赫有名的大公司邵氏,而另立門戶辦起嘉禾公司。“嘉禾雖小,卻是自己的,自己說了算。”李小龍說道:“總有一天,我也要辦自己的制片公司:”
  鄒文怀對李小龍的志向大為贊賞,并十分懇切地說,他要盡心盡力成全李小龍的鴻志。在拍攝《精武門》時,鄒文怀仍是這個態度,令李小龍十分感動,覺得鄒老板夠朋友,也就十分為鄒文怀賣力,也比較听話。
  李小龍野心雖大,但并非經營之才,對如何籌建、運作,心中無底。鄒文怀語重心長地說:此事要慎之又慎,我是在影壇混到這把年紀,做過好些部電影的制片,有了十二分把握才离開邵逸夫走這步的。現在好些人年少志高,草率行事,創辦制片公司不待制片就砸牌了。
  鄒文怀言之有理,李小龍末敢造次。
  其實,鄒文怀心底十分害怕李小龍跳槽。當時一位行家對“邵鄒爭李”作評价,指責邵氏目光短淺,自尊自大,把李小龍拒之門外,結果李小龍加入“敵營”嘉禾,使嘉禾起死回生。這就像一個傻瓜抓一樣東西擊打落水的敵人,結果扔出去的是一個救生圈。
  鄒文怀很清楚,李小龍對已經“起死回生”、日益強大的嘉禾來說,也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李小龍自立門戶,對嘉禾很不利。但鄒文怀熟悉李小龍的牛脾气,不可強行阻止,只能委婉勸說。鄒文怀的勸說已是相當藝術,不露絲毫痕跡。并且,鄒文怀待其不菲,除片酬外,李小龍還可從鄒老板那儿得到可觀的花紅(紅利)。
  因此,在李小龍与嘉禾片約滿期,《精武門》封鏡之后,李小龍仍有為嘉禾拍第三部電影的意愿。
  1972年大年初三,李小龍上九龍太子道羅公館,向嘉禾“台柱”導演羅維拜年;那時倆人雖有芥蒂,但面子上還過得去。
  倆人坐在一起喝早茶,閒聊中,李小龍說了一些對現狀不滿的話,當演員終究不會有太大的出息。羅維笑道:“那還不容易,你隨時可以當上導演,只要你向鄒文怀提出要求的話,但你必須有充分的准備,導出的影片才可以像個樣子。”
  李小龍若有所思,心有些活動。
  按照鄒文怀与他倆商定的計划,上馬新片《冷面虎》,羅維導演,李小龍主演。春節過后籌備開机。沒多天功夫,羅維弄出了劇本,交李小龍過目。李小龍說他馬上就看,若無意見,即可投入開拍。
  李小龍對《冷面虎》的劇本大為不滿。在好萊塢,李小龍就有构思自己未來影片的習慣。于是,他把《冷面虎》棄之一邊,另起爐灶結构故事。李小龍結构故事都是將自己擺進去,他如醉如痴,在遐想的故事世界里漫游。
  殊不知,羅維在家苦等,一等就是三星期,弄不清李小龍究竟為何杏無音訊。這不是李小龍的作風,李小龍干事總是雷厲風行的。羅維把這怪事報告公司總裁,鄒文怀打電話詢問李小龍。
  李小龍對他結构出的故事還不滿意。他是個很顧面子的人,總希望一樣東西弄得十全十美,拿出去叫人贊不絕口。所以,李小龍在電話里說:他現在私事纏身,實在太忙,無暇閱讀劇本,過几天再說。
  李小龍如此輕慢他的勞動,羅維心中老大地不快。
  又是苦等死等。羅維沉不住气,約李小龍面談一次,敬請李小龍不要拐彎抹角,行就行,不行就不行。這次,李小龍异常地坦白,開口第一句話就是:“《冷面虎》的劇本根本不妥。”
  羅維急忙問道:“什么地方不妥?只要你指出來,改寫是很容易的。”李小龍從容不迫笑道:“我也說不上什么地方不妥。這么辦吧,讓我親自動筆,改好后再還給你。”
  羅維當時气炸了肺,但還是忍著,強做笑容希望李小龍快點。李小龍微笑道:不用你催,我李小龍辦事從來就是急性子。
  結果又是拖,不管羅維如何催促,李小龍就是不給個明确的答复。說:“快了,快了。”或說:“還有一處沒妥。”又說:“我得從頭推敲一遍。”
  羅維再傻,也看得出李小龍在敷衍,甚至是在有意捉弄他。現在已經拖了三個月,羅維等不及,決定另請他人來擔任男主角。

  李小龍沒有參加《冷面虎》的演出,《冷面虎》的主角由台灣著名武星王羽擔任。這期間,李小龍經過數個月的准備,正式跟嘉禾攤牌。
  這一天遲早會發生的,但鄒文怀沒想到會這么快。然而,事情一旦發生,聰明的鄒文怀又會以最圓滿的方式予以解決。
  鄒文怀已有預感,李小龍不滿意《冷面虎》的劇本,他要自己動筆改寫。但實際上李小龍寫的是另一個劇本(就是后來的《猛龍過江》)。李小龍向鄒文怀透露過此事,并抱怨香港的劇本不成為劇本,僅有一個隱隱約約的故事梗概,拍到哪里寫到哪里,場景、動作、對白等等,一切都是臨時湊合的,這樣拍出的片子,非糟不可。
  鄒文怀附和了李小龍的意見,并鼓勵李小龍把劇本寫出來。鄒文怀在任何場合都附和李小龍,但實際上,他很有主張,并總能在不把李小龍惹火的情況下實施他的主張。
  鄒文怀相信李小龍的功夫和演技,但不敢輕信李小龍駕馭劇本的能力。他認為,李小龍是想爭取更多的權利——与嘉禾合作拍自己寫的電影。
  李小龍的合作,卻是另一种形式——他要跟嘉禾合股拍電影,他要成立自己的電影制片公司——“協和”。
  鄒文怀以積极的態度促成李小龍的愿望。他知道,事情既不可逆轉,就應該順著它。李小龍是個敢說敢做的人,但他還不具備獨立制片的能力。于是,鄒文怀就自然而然地成了協和的合伙人之一。
  李小龍需要鄒文怀,在香港的所有片商中,唯有鄒文杯与他有最多的利害關系,也是最熱心、最值得信賴的。
  鄒文怀也需要李小龍,在港台,還找不到第二個象李小龍這樣賣座的明星。李小龍雖不再是嘉禾門下的簽約演員,利益仍与嘉禾息息相關。
  協和的厂標是兩种象征的重合:一是電影,那個圓圈內的螺旋形,是從活動電影的菲林盒里抽象出來的;二是太极,李小龍采用的就是中國古代道家的太极圖。兩种圖樣惊人地巧合,電影是無休無止的動態活動,代表宇宙規律的太极也是處在無窮無盡的運動之中。這個厂標,代表了李小龍的追求。
  協和制片公司當時只是個空架子,沒有制片厂和寫字樓,一切都依賴嘉禾,實際上是嘉禾的附庸。用80年代大陸人的戲稱,協和還只是一家“皮包”公司。
  然而,轟動一時的李小龍的第三部影片《猛龍過江》,正是由這家皮包公司出品的。

  《猛龍過江》的故事情節很簡單,一個來自香港的小伙子,因緣去美國闖世界。
  李小龍最初把故事梗概講給鄒文怀听,鄒文怀末反复斟酌就表示贊同。李小龍是當紅明星,他的名气本身已具備足夠的票房价值。
  李小龍不是個靠名气吃飯的人,他力求第三部影片比前兩部都好,而不是靠前兩部的光彩蔭及第三部影片。李小龍整個身心都投入開鏡前的准備工作中,他突然冒出一個奇想,這個奇想就是后來影片的高潮,在古羅馬競技場搏斗的場面。
  這個奇想自然會使觀眾惊奇不已,中國功夫在羅馬展示,那古老巨大的圓形競技場,本身就會令觀眾歎為觀止,奇想翩翩。
  省時省錢,是香港制片的一慣做法,也是香港影片多小家子气的主要原因。出國拍外景在眾多人眼里是异想天開。可在古羅馬競技場拍戲是這么誘人,李小龍同合作者們,就這場戲的可行性,以及所需變動的情節討論了兩個星期。
  最后是鄒文怀促成這一奇想的,他說由他跟羅馬聯系,可以安排設備、外景地及制片等事宜。李小龍決定選定羅馬,還去實地勘察了外景。
  李小龍拒絕与羅維第三次合作,由他親自導演這部影片。事實上,羅維也無意与李小龍合作,他們的關系已相當僵。當初,促使李小龍創辦協和公司的直接原因就是自編自導自演,現在,他可以自由地在影片中貫徹他的創作意圖了。
  据嘉禾的一位職員說,當其他人還沒來,或都走光了,李小龍獨自在攝影棚里徘徊,潛心琢磨,研究新的動作,并會神經質似地用手腳比划。李小龍是個完美主義者,他要求拍片時所有的人都得全神貫注,竭盡所能,追求盡善盡美。
  休息對他來說几乎不存在。他的敬業忘我精神,也帶動其他的人全身心投入,而又疲憊之极。這時的李小龍,已全然忘記了他曾大力提倡的一張一弛的好萊塢式的拍片方式,大家的神經都繃得緊緊的。這种辛勤勞動的代价,只有在電影獲得巨大成功時才得到補償。
  据參与羅馬拍片的一職員回憶,最緊張的要數在羅馬拍外景,為了省錢,必須在短時期內拍完所有的外景鏡頭。他們在交通最繁忙時,或天气十分惡劣的日子,都沒有停机。他自己一絲不苟,也要求別人一絲不苟,動輒板起面孔,或大聲叱喝。有人背后罵他是暴君,也有人發誓再也不跟李小龍合作。當電影創下賣座500万元港幣的紀錄時,許多人又原諒了他。

  修正過的影片,把故事背景由美國移至意大利,片名為《猛龍過江》,是香港第一部到歐洲拍攝外景的影片。
  影片的主人公叫唐龍,含義是中國的龍。唐龍有李小龍的影子,取了他赴美謀生發展的某些經歷。李小龍是這樣闡述唐龍的:
  “這真是一個簡單的情節。一個鄉下小子,去到一個陌生的國家,連那儿的話都不會說,卻莫名其妙地取得了成功。這是因為他打敗了對手,從而簡單又誠實地顯示了自己。”
  影片具有意大利式的喜劇風格。唐龍生長在被西洋人視為“鄉下地方”的香港,而唐龍又生活在被香港人視為“鄉下地方”的新界。唐龍整天埋頭練功,极少去市區,連香港繁華地段是怎樣的都不知道。唐龍的親戚在羅馬開中國餐館,為了免遭黑社會勢力的欺詐,約唐龍去了羅馬。
  出現在銀幕上的李小龍,純粹一個“鄉下佬進城”的形象,笑話百出。在餐館里點錯了菜,不會使用抽水馬桶,他不相信銀行,認為存錢等于白送人家要不回來。片中苗可秀所飾的表妹問他香港近況,他一問三不知,一副呆模痴相。
  影片套用“英雄救美”的故事模式,但李小龍卻毫無古代騎士在女人面前的瀟洒,他是笨蛋一個。他無視苗可秀的清麗溫存,亦不知苗可秀暗戀他。苗可秀帶他游覽羅馬名胜,本來可羅漫蒂克一番,李小龍卻大煞風景。見到廢墟便說:“這些爛屋九龍城大把!”見到皇宮便說:“這么大一塊地,用來建屋收租,定可賺不少錢。”
  最可笑的,是李小龍因語言不通,給一位意大利女郎帶回家,女郎坦胸露体,嚇得李小龍如見妖怪似地奪門而逃,令觀眾忍俊不禁。
  這部片,顯示出李小龍喜劇表演的天賦。
  這部片,跟他另几部片一樣,主人公開初表現平凡,而最后表現非凡,猶如一塊丑石,兀突而成一座巍峨壯觀的大山。
  影片的前半部,李小龍給人的印象是個呆漢与丑角。跟他另几部片一樣,主人公執著于武功,如痴如醉。他們雖身怀絕技,卻只能含而不露,忍而不發。
  《猛龍過江》的武打,較前兩部片又有新的突破。李小龍手中的雙節棍變成兩對,表演難度极大,令人眼花繚亂。這种棍術,并非只是賞心悅目的花招,而适于實戰,凌厲無比。李小龍在片中餐館地窖,大敗眾匪徒。
  李小龍与他的恩師嚴鏡海一樣,不相信中國功夫刀槍不入的神話。西方社會的黑勢力,使用槍支十分普遍。匪徒欲消滅李小龍,不會再以空手肉搏,而會用上槍。因此,在這部片中,李小龍用上了武俠小說中常描繪的奇門暗器:飛鏢。令觀眾眼界大開。
  這部片最光輝的一幕,是李小龍邀請亦師亦友亦徒的世界空手道冠軍羅禮士參与表演。當時,李小龍与羅禮士都處于体能与技能的顛峰期,這無疑是東、西方的武術流派進行較量。因此,行家評論:這是一場毫無花巧的真功夫的格斗,是功夫片誕生以來的經典場面。
  格斗選擇的地點,是古羅馬競技場。相傳古羅馬的奴隸在這里与獅子搏斗,奴隸要么死,要么獲得自由,但通常只是死。斗獸場是死亡的象征,蒼涼、古舊、空曠的圓形建筑使人感悟一种博大的悲劇气氛。
  鏡頭里,唯一的觀眾卻是一只小貓。這里沒有喧嘩和喝彩,只有生与死。恍然是遠古場面的重演,而當事人皆埋葬于歷史的塵埃中。
  羅禮士在片中,是黑社會邪惡勢力的武術高手。但這場戲的處理与其他片中高潮的處理旨趣相迥,擂台比武的味道掩蓋了滅敵鋤奸的目的。
  戲一開始,羅禮士趾高气揚地站在競技場的最高點,李小龍須跑一段路,拾級而上才能与羅禮士接近。這一處理,給觀眾一种洋人自以為高人一等的感覺,而李小龍步步向上,又給人振奮。
  他們接近時,并末立即出手搏斗,而是脫下戰袍,進行熱身。生死搏斗成了擂台比武。比武要遵守規則,如一方被打倒,另一方不可趁人之危攻擊,而應該等對方站起來再進行。這場戲中,羅禮士先占上風,以凌厲的攻勢將李小龍擊倒在地,羅禮士要李小龍認輸,不必再打,只求胜敵,不求滅敵。后來李小龍使出絕招(連環三腳),將羅禮士踢倒在地,并斷羅禮士胳膊,李小龍示意羅禮士認輸,保全性命。羅禮士宁死不屈,殊死相搏,最后死于李小龍拳腳之下。
  跟另几部影片不同的是:《唐山大兄》殺死韓英杰,《精武門》殺死鈴木寬,《龍爭虎斗》殺死石堅,李小龍露出胜利的喜悅,大快觀眾之心。而殺死羅禮士,卻是异常悲壯的,觀眾不認為是魔頭之死,而是豪杰之死。李小龍拾起戰袍,蓋在羅禮士尸身之上,以示敬意。最后,李小龍、苗可秀等,還上羅禮士墓前吊念。

  《猛龍過江》于1972年12月30日首次公映。
  在此之前,李小龍下了一個賭注,說這部電影的總收入會超過前兩部電影,至少在香港會這樣。他預計賣座會超過500万港幣。當時報界听到他夸海口,都認為是不實際的。
  首映那晚,鄒文怀陪同李小龍夫婦去戲院觀察觀眾的反應:觀眾的反應又是空前的熱烈。海濤江潮般的掌聲歡呼聲宣告了李小龍自編自導自演路數的成功。這也是鄒文怀用人經營之術的又一個胜利。
  《猛龍過江》的票房收入果真超過500万。
  影迷們熱烈地贊歎李小龍不僅是一個功夫大師,還是個喜劇天才。
  邵氏公司的人士也承認,李小龍的功夫不是偶然的,證明他有實力、有潛力……但李小龍的成功不屬邵氏,而屬對手嘉禾。對邵氏公司的人來說,該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李小龍的朋友,棍王依魯桑杜看過此片后說:
  “李小龍在該片中,將他的截拳道向前推進了一步。李小龍一慣主張在极短的時間里,發出最大的力將敵手打敗,最妙的就是一拳或一腳取胜。他很少考慮這個問題:若遇到旗鼓相當,或气勢胜于他的敵手,不可能在一瞬間打敗敵手,甚至還會被敵手打倒,真是這樣,該怎么辦?”
  “羅禮士就是這樣的一位強大的敵手,李小龍的快攻戰術一時撼不動他,還被羅禮士擊倒在地。這時候,李小龍机智果斷地變化戰術,以虛對實,以慢消快,以退為進,以柔克剛。目的在消耗敵手的体力,洞察敵手的套路,伺机反擊,而克敵致胜。”
  “這些中國的古老武道之術,李小龍曾多多否定,多多嘲弄,現在又當至寶拾起——這還是他的截拳道,一切招數都可為已所用,目的惟有一個,打敗敵手。”
  “我看《猛龍過江》,李小龍与羅禮士在古羅馬斗獸場的戲,不覺得是在看戲,而是倆人真正在講手,在比武,在生死博斗。最后是羅禮士死了,那是電影的安排。”
  不少電影界人士對李小龍的導演藝術也充分地肯定,認為他可与功夫片明星級大導演羅維比肩,在真實感方面還胜于羅維。好些年后,影評家澄雨在一篇系統評价李小龍電影的文章中,是這樣比較羅李的導演手法的:
  “在處理手法方面,這部戲和羅維的處理也有很大的分別。羅維喜歡用蒙太奇、用剪接來拍攝打斗場面,更喜歡用特寫表現對手中拳或被踢中的場面。他的鏡頭是主觀的,常出現李小龍面對鏡頭連踢三腳或連打數拳。但在《猛龍過江》中,李小龍卻喜歡用中鏡和長鏡,李小龍的對手不是站在銀幕的左右兩邊,就是90度的互相對峙。這樣的拍攝方法接近拍攝舞台劇或擂台比賽。羅維較主觀的處理,強調于打斗本身的感官刺激,以及暴力的震撼力。李小龍的處理是較客觀的,重表演,殺气不象羅維那么重。不單只處理和羅禮士決斗的那一場如此,整個《猛龍過江》也如此。”
  ------------------
  小勤鼠書巢 Luo Hui Jun 掃描校對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