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葛布工藝師川出茂市(1922年8 月11日生) 鹽野米松:山野的深處生長著一种叫“藤蔓”的植物,用它的莖上抽取下來的絲織布,就是“葛布”。不要以為它僅僅是很平凡的叢生植物,它的絲卻是洁白而有光澤的。 在很久以前的日本,人們就已經開始利用采集到的植物的絲來織布了。現在,管這樣的紡織品叫“古代織錦”,日常生活中有的依然在用。 靜岡縣挂川市的“葛布”就是其中的一种。過去這個地區曾經有過很多的“葛布作坊”,而現在只剩四家了。他們織的坐墊套、手提包、門帘、牆紙和帽子都是平常的生活中用得著的東西,也有些歷史悠久的,像上下身分開的禮服、古代玩踢球的游戲時穿的褲裙等傳統的服裝也在做。 看著把一根根細細的絲線放在手織机上,再慢慢地織出布來這一沒完沒了的過程,簡直讓人不可思議。這种“古代織錦”雖說是采草木的絲來進行紡織的,可在它的背后卻有著許多繁雜的程序。 一根藤蔓采回來以后,要經過煮、讓包含在莖絲上的纖維層剝离掉、發酵、江水的洗滌、干燥這一系列的程序以后,才輪到可以拉絲。拉了絲還要把它們一根根地系在一起,結扣儿的地方要處理得很細,不能影響織出布的美觀,這些都是需要靠人的手工來完成的,同時也是很需要時間的。 又因為它們是來自大自然中的材料,所以還存在著季節的問題。只有在那一段特定的時期才能生產出東西,因為大自然只在這時期提供原料,這跟工厂里無論什么時候都能制造出來同樣的商品是截然不同的。 這些以自然為伙伴從事勞作的人都有一本“自然日歷”,他們會合著自然的變化來安排自己工作的日程,還有一個巧妙的地方,通常這樣的活計有年輕人能為的,也有上了年紀、身体不再硬朗了的人能做的。總之,人在每個年代、每個階段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川出茂市是葛布作坊“川出幸吉商店”的第四代傳人。他的商店兼作坊就在挂川市內,他是以織布為主,絲線是靠左鄰右舍的農家人給提供。他把織“葛市”的材料和織机都帶到了我們的現場,給我們演示了傳統的織法。 川出茂市口述: 我是川出,“川出幸吉商店”的第四代傳人。我織了一輩子的“葛布”。我們的工作就是采回植物的藤蔓,取它們的絲來織成布。現在;挂川市里有四家織“葛布”的,可是,除了“葛布”,其他的什么都不織的僅我一家,他們有的也織麻或別的材料。這种工藝只有我們挂川有,別的地區都沒有。五年前,島根縣溫泉津鎮曾經有人說他們那里在過去也曾采過藤蔓,因此到我這里來學習紡織技術,也就是說島根縣從五年前開始有了這個工藝。 抽取藤蔓上的纖維這一程序,我是請位于离挂川八里遠的山坳小村——倉真村松葉地區的老婆婆們幫忙做的。挂川市位于靜岡跟洪松之間,從挂川往北一里的深處就是倉真材和櫻木村,藤蔓都是在那地采集的。我們委托的人在櫻木村有6 人,倉真村有6 人,和起來12個人。 我用的藤蔓就是很普通的,跟野生在堤壩和空地上的那种是一樣的。藤蔓一般有兩种,一种是纏繞在樹上的,一种則是爬著延伸在地面上的。這兩种中用的最多的還是爬在地面上的那种,因為它會從很多的“關節”處長出新芽,并延伸得很長很直。而纏繞在樹上的那种總是扭扭曲曲的形狀不夠好,拉的絲也不會很直,這种絲是不能用來織布的。 為織布而采的藤蔓一般是小孩子的小手指那么粗,六七米長的。這樣的藤蔓從每年的6 月到10月都可以采集到,而且都是當年的新芽長成的,尤其在盛夏更是最好的采集季節。把爬著長在地皮上的藤蔓割下來,這個操作看起來并不十分難,可是,要采50公斤的藤蔓才能出1 公斤的絲線,1 /50的比例。而且這抽絲拉線的過程也都是純粹靠手工完成的,很費事的。 采回來的藤蔓先要在大鍋里煮一下,然后把它們都舖在一個長1 米、深30公分的正方形洞穴里進行自然發酵,以使它們的表皮腐爛,之后,拿到江里去洗并抽出藤蔓中間的芯,再下來就可以拉它們的絲了。 用葛布做游戲時穿的褲裙 藤蔓這种纖維的特征就是既結實又輕便,還有像絹那樣的光澤,所以,從古代開始人們就用它來做禮服了。 放在會場的入口處展覽的是古代的一种玩踢球游戲時穿的褲裙。現在,京都還有人會訂做。今年已經有八匹布的訂貨了,正在加緊織呢。 從前,那种踢球的游戲在宮廷里很盛行,据說几千年前用的就是挂川的葛布,因為葛布可以用水洗,并可以反复地穿。 最早,是挂川附近的主婦、婆婆們覺得這种葛布很結實,就用它來做干農活儿時穿的衣服,然后慢慢地才越做越細,种類也越來越多起來了。到了鐮倉時期(1185一1333年),騎馬時穿的褲裙也是用它做的,江戶時期(1600∼1867年)更用它來做禮服和各种各樣的褲裙,甚至還用它做蓑衣。 現在,像褲裙這樣的傳統衣服很少了,因為需求量不多。但是,從明治3 年(1871年)開始這里的人們就嘗試著用藤蔓的絲來織隔扇上的布了。 我們家的第一代其實是靠做和服的布料起家的,他們織出的用做牆紙的料子還曾經在東京的展覽會上展出過,并獲得了极大的好評,甚至連美國和歐洲也紛紛開始把葛布用來當牆紙。那一時期,我們挂川地區每年都要出口上万匹的葛布。但遺憾的是,后來韓國出現了便宜的葛布,這种手工制作的工藝被勞動力便宜的地區占上風是理所當然的。就這么一來,我們那儿原本四十几戶的葛市作坊最終就只剩下四戶了。 韓國本身就是個出藤蔓的地方。從明治28年(1896年)開始,我們那里的人們就已經把韓國出的藤蔓跟挂川的藤蔓合在一起用了。在李承晚政權被朴政權取代了以后,韓國的出口一下子緊縮了,進到日本來的韓國藤蔓少了,材料的不足也是導致作坊關閉張的原因之一。 藤蔓也算是日本的特產吧。除了取它的纖維以外,從前修造堤壩的時候,為了不讓舖在堤壩上的上掉下來,都是用种藤蔓來做護圍的。昭和25年(1950年),還曾經從我們那里往美國運送過几百公斤藤蔓的种子,現在,就連華盛頓的白宮附近都爬滿了藤蔓,可是,美國人把藤蔓叫做“豬草”,他們好像不太喜歡這种植物。 上次我去美國的時候看到高速公路兩旁的高牆上長滿了藤蔓,美國人在那儿“豬草”、“豬草”的罵罵咧咧。 用野生的藤蔓做絲 采藤蔓的過程我都拍了錄像,可以邊看邊听我講解。地點就是我剛才說過的那個櫻木村。這里的藤蔓質量好是因為這里有條江,江水很干淨的緣故。還因為它們是長在坡度很小、面積很廣的茶園的埂邊上,廣闊的面積很利于藤蔓的伸爬和成長。 就是在這樣的地方才能采到天然的藤蔓,而且還是那种爬在地皮上自由延伸著成長的。一根足有七米長,你只要找到它們的根,然后盡管往回拉就是了。 到了8 月以后藤蔓就會開花,所以,取它們的纖維只有在6 、7 、8 月新芽成長的時節最好,新芽的成長趨勢是很旺盛的,它們一天能長40公分的長度。采好的藤蔓捆在一起放在大鍋里煮15到20分鐘。現在,我都是請七八十歲的老婆婆們幫忙做這個。煮過以后拿到江水中去冷卻,必須得是江水才行,因為,從這儿往下的每一道程序都离不開江。用江水冷卻了以后,下來是放進長寬都為1 米、深30公分的正方形窯坑里,先在坑的底下舖上滿滿的一層草,把藤蔓放上以后再舖上滿滿的草,讓它發酵。這時候如果使用的草是艾蒿或蒲公英的話,就會把藤蔓的纖維染上顏色,所以,草要舖芒草或茅草。 涼爽的天气下,發酵需要32個小時左右,表皮腐爛得像爛泥一樣了,再拿到江里去洗,把爛泥樣的表皮洗掉,就變成洁白色的藤蔓纖維了,中間的芯也在這個時候抽掉,只有在濕潤的狀態下芯才好抽。 用做纖維的部分正好是表皮和芯之間的那層薄薄的皮,也叫“韌皮”。抽掉的芯其實還可以編籠筐之類的東西,藤蔓的全身沒有浪費的地方,根部能出淀粉。 從50公斤藤蔓中提取到1 公斤纖維 我家的第一代開始于江戶時期,那時候,日本全國有很多地方是做這個工藝的,比如:楊木縣的茂木、岩手縣、茨城縣水戶附近的大田,真是不少。現在卻只剩下挂川了。 因為這种工藝是在夏季進行的,所以,出沒于水里水外的會感到很舒服。 從50公斤的藤蔓身上只能提取到1 公斤的纖維,而且僅僅是靠用江水洗來洗去,無需任何的藥物。 藤蔓的絲很長,大体上6 米長的藤蔓就能取下6 米長的絲,把它們晒干后就是織葛布的材料了。 婆婆們在一星期里要來通知我一次說:昨天已經煮好了,過兩三天就可以抽絲了。這邊的婆婆們抽好了絲就拿給那邊的婆婆們去接線。所有這一系列下來都是靠手工完成的。拉絲的時候是用手指一根一根地往下拉,但是如果是想做我們前面說過的那种褲裙的話,絲要拉得特別細,于是,就把十几根針系在一起,先在藤蔓的纖維上拉出痕跡,然后再拉,這樣拉出來的絲就很細了,這种方法叫“針戳法”。 絲線的价格是一公斤一万五千日元(約合人民幣1000元)。別小看那些老婆婆,她們一個夏天掙100 万元(約合8 万人民幣)是很輕松的事。這种活儿只要想干誰都能干,我們家有個上小學五年級的孫子,他們在學校的社會課里就學過怎么采藤蔓這樣的知識。有的女孩子就是在這個時候開始對藤蔓產生興趣,長大以后念了大學還自己練習織布,用自己織的布做和服穿。這樣的例子很多。 但是,采藤蔓可不是件容易的差事,采一點儿的話也許還不覺得,一采就是50公斤的話,你們想想看,那可是個力气活儿,而且又是到深山里邊去采。一般的家庭主婦很難做得到的,只有那些常年生活在深山里的老婆婆,經常走山路才會習慣這种勞作。 藤蔓的纖維在結實這一點上其實跟麻差不多,只是藤蔓更有光澤,而且很輕,輕得几乎感覺不到重量。 拉絲的活儿也都是那些老婆婆來做的,從這些老婆婆手里出來的絲也都不一樣,有的細一些,有的粗一些。不過,倒也無妨,想織粗布的時候就用稍粗一些的絲,而織細布的時候就用稍細一些的。 絲線的打結方法也是我們挂川地區特有的,叫做“葛布結”,跟一般的在織机上的打結法是不同的。 上机織絲 打好了結的絲線,繞在一塊木頭上,呈“8 ”字型,繞滿了木塊就是一縷線。 織的時候要把線弄濕,線頭穿過梭子就可以開始織了。織的過程中要讓線頭的結全部朝下。梭子也是我們挂川獨有的。一般織的時候要將線纏在織机的卷筒上,而我們那里不繞卷筒,只是讓線穿過就可以了,然后再穿過梭子旁的小孔,就可以往下織了。 絲線浸濕以后輕輕地擰一下就上机,而且最好是一气呵成,否則,絲線一干就又變硬了。這樣一個線團能織40公分長、30公分寬的一段。 這种梭子在我們挂川地區叫“抒”。有些用來織葛布的織机下邊都帶有一組滑軌,從前,織屏風用的料子,布面都是很寬的,所以,是利用滑軌來穿梭子的。現在不用織那么寬的布了,這种帶滑軌的織布机也就少多了。 絲線用的是麻或混紡絲線,像和服的帶子織出來就很結實,過去用的比較多的是木棉、麻、絹等。經緯線都用藤蔓纖維來織的也有,只不過織出來的布不很細膩。 “葛布”在織法上与其他材料不同的是,它的絲線不需要捻。因為,它那同絹一樣的光澤一經捻就會被捻沒的。用“葛布”做的隔扇面光光閃閃,甚至能使整個房間都能因為有了它而變得更明亮。 “挂川城樓”又重新整修了,那里邊有個“天守閣”,其中裝飾著我和我母親合作制作的一幅隔扇。因為幅面很寬,所以需要兩人并排在一起織才行。一方飛梭這方就要接住,如果情不投意不合是干不好這個的。 我拿來的這架織机是我們挂川的五年級學生在學校里用的,所以比較矮,但是,織的功能一點儿都不差。這是我為了借給學校而特地訂做的。 近來,“葛布”也有染顏色的了。和服的帶子呀錢包什么的,都能用化學染料上色,也用從自然中提煉的染料,“葛布”上色很快,而且,染了色也還不失光澤。 現在我們織的東西中壁挂最多。价格也越來越便宜,像錢包才賣1500日元(約合人民幣100 元),不過還是稍有賺頭儿的。 織坐墊的套所用的絲線是麻或化纖混紡,非常結實,可以用一兩代人呢,清洗也沒有問題。因為本來就是在濕的狀態下織的,所以耐水性也是很強的,而且,這种材料還不容易髒。除了這些東西以外,我們還做草編鞋和帽子。帽子只在夏天的時候做,做出來以后很快就賣光,訂貨多得不得了。這种帽子很輕很輕,而且把他們團成一團放進口袋里,等再拿出來立刻就能恢复原樣。 持續到下下代的接班人 我的儿子作為第五代的繼承人現在也在織“葛布”,另外,兩個孫子,老大似乎對這個沒什么興趣,倒是老二表示要繼承這個,我也打算開發開發他的能力,所以,有幸的是我那里倒沒出現斷后的問題。 其實如果做得好,這手藝倒也是個能賺錢的行當。只是不能太貪,欲望一大就容易失敗。靠一點點的累積能保證吃飽飯應該是沒有問題的。因此,我們家的東西標价都比較低,為了讓更多的人能購買,比如:和服的腰帶是八万五千日元(約合人民幣5700元,通常和服的腰帶都在20到30万日元左右),很便宜吧。 不久前在山形縣舉辦的“古代紡織工藝展賣會‘上,我們的東西賣价最低,便宜得連我們自己都覺得不好意思了,其他作坊賣的价都很高,我當時就想,賣那么高的价會有人買嗎? 最近我們正在京都的高島屋百貨店舉辦“日本傳統展”,今天我就是從京都赶來的,在那儿,我也表演給前來參觀的客人們看了。 以前,抽絲的活儿都是七老八十的老婆婆們干的,現在60歲上下的“年輕”婆婆也開始多起來了。 這种傳統的產業就是這樣,不太有年紀輕的人愿意干,在我們那儿,像于接線頭儿活儿的還有九十几歲的老婆婆呢。她們多是已經不能再繼續下地干農活儿了,但是又不愿白白呆著,就找些像這樣接線頭儿的活儿來做。有時還會找上門來要求呢。 應該感謝二宮金次郎先生(江戶時期的農業經濟學家),正是他的教誨影響了我們整個挂川地區,讓那里的人們覺得勞動不是件痛苦的事。 今后我們還是堅持不賣高价,為此,我們也在做各种研究。 机器跟手工到底有什么區別?机器畢竟不能完成粗絲細絲搭配的工藝,并且,上机織的時候,如果沒有統一的強度會很容易斷,尤其在穿梭的時候。而手工在這點上就不同,手能使絲線緩慢地穿過。 今后我們還想用細絲線試著做夏天穿的西裝。可是,打了線結的地方總是會麻麻扎扎的,我們也在考慮是否在机器上解決這個接線頭儿的問題,總之有待研究的問題還很多。 這次,沒帶什么特別的東西展示給你們看,明年的5 月“日本傳統展”會在日本橋的高島屋百貨店舉行,到那時你們再來看我表演吧。 (1995年10月7 號訪談) ------------------ 亦凡圖書館掃校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