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目錄
春秋末期吳國軍事思想家--孫武



               (作者不詳)

  《孫子兵法》是從戰國時期起就風靡流傳的軍事著作,古今中外的軍事家們都使用其中論述的軍事理論來指導戰爭,而且,其中論述的基本理論和思想還被運用到了現代經營決策和社會管理方面。然而,這部著作者是誰呢?學術界議論紛紛,一种認為是春秋時期吳國的孫武所著,一种認為是孫臏整理而成,一种認為是戰國初年某位山林處士編寫,還有的說是三國時代曹操編撰的。直到1972年4 月間,在山東臨沂銀雀山發掘的兩座漢代墓葬中同時發現了用竹簡寫成的《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這樣,數百年的爭論方告結束,《孫子兵法》的作者被确認為春秋時期吳國的將軍孫武。

      避隱吳國著兵法

  孫武,字長卿,后人尊稱其為孫子、孫武子。他出生于公元前535 年左右的齊國樂安(今山東惠民),具体的生卒年月日不可考。孫武的祖先叫媯滿,被周朝天子冊封為陳國國君(陳國在今河南東部和安徽一部分,建都宛丘,今河南淮陽)。后來由于陳國內部發生政變,孫武的直系遠祖媯完便攜家帶口,逃到齊國,投奔齊桓公。齊桓公早就了解陳公子媯完年輕有為,任命他為負責管理百工之事的工正。媯完在齊國定居以后,由姓媯改姓田,故他又被稱為田完。一百多年后,田氏家族成為齊國國內后起的一大家族,地位越來越顯赫,在齊國的領地也越來越擴大。田完的五世孫田書,做了齊國的大夫,很有軍事才干,因為領兵伐莒(今山東莒縣)有功,齊景公在樂安封給他一塊采地(諸侯封賜給所屬卿、大夫作為世祿的田邑,又稱“采邑”式“食邑”),并賜姓孫氏。困此,田書又被稱為孫書。孫書的儿子孫憑,做了齊國的卿,成為齊國君主以下的最高一級官員。孫憑就是孫武的父親。

  由于貴族家庭給孫武提供了优越的學習環境,孫武得以閱讀古代軍事典籍《軍政》,了解黃帝戰胜四帝的作戰經驗以及伊尹、姜太公、管仲的用兵史實,加上當時戰亂頻繁,兼并激烈,他的祖父、父親都是善于帶兵作戰的將領,他從小也耳聞目睹了一些戰爭,這對少年孫武的軍事方面的培養是非常重要的。但孫武生活的齊國,內部矛盾重重,危机四伏。齊景公初年,左相慶封滅掉了右相崔杼。接著田、鮑、欒、高等四大家族又聯合起來,赶走了慶封。后來,內亂日甚一日,齊國公室同四大家族的矛盾,四大家族相互之間爭權奪利的斗爭,愈演愈烈。孫武對這种內部斗爭极其反感,不愿糾纏其中,萌發了遠奔他鄉、另謀出路去施展自己才能的念頭。當時南方的吳國自壽夢稱王以來,聯晉伐楚,國勢強盛,很有新興气象。孫武認定吳國是他理想的施展才能和實現抱負的地方。大約在齊景公三十一年(公元前517 年)左右,孫武正值18歲的青春年華,他毅然离開樂安,告別齊國,長途跋涉,投奔吳國而來,孫武一生事業就在吳國展開,死后亦葬在吳國,因此《吳越春秋.闔閭內傳》就把孫武稱為“吳人”。

  孫武來到吳國后,便在吳都(今蘇州市)郊外結識了從楚國而來的伍子胥。伍子胥原是楚國的名臣,公元前522 年因父親伍奢和兄長伍尚被楚平王殺害而潛逃到吳國。他立志興兵伐楚,為父兄報仇。孫武結識伍子胥后,十分投机,結為密友。這時吳國的局勢也在動蕩不安之中,兩人便避隱深居,待机而發。

  公元前515 年,吳國公子光利用吳國伐楚,國內空虛的机會,以專諸為刺客,襲殺吳王僚,然后自立為王,稱闔閭。闔閭即位后,就禮賢下士,任用伍子胥等一批賢臣,他又体恤民情,不貪美味,不听淫樂,不也女色,注意發展生產,積蓄糧食,建筑城垣,訓練軍隊,因而大得民心,吳國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闔閭又注重搜求各种人才,立志要使吳國更加強盛,時而向長江中游發展,滅楚稱雄。隱居吳都郊外的孫武由此更加看清自己的前途,他在隱居之地,一邊灌園耕种,一邊寫作兵法,并請伍子胥引荐自己。終于,孫武寫好了13篇兵法。這13篇兵法,講的全部都是如何克敵制胜的戰略戰術,全書构成了一個嚴密的体系。

  第一《計篇》,論述怎樣在開戰之前和戰爭中時行謀划的問題,并論述謀划在戰爭中的重要意義。孫武認為,在開戰之前,必須對敵我雙方的基本條件作周密的研究和比較,認真地時行謀划,以便制訂正确的作戰計划。決定戰爭胜負的基本條件有五項,就是“道”(道義)、“天”(天時)、“地”(地利)、“將”(將帥)、“法”(法制)。對這些條件比較清楚了,就可以判斷戰爭的胜負。在戰爭時行過程中,也必須根据利害關系和不斷變化的形勢來時行研究和謀划,采取机動靈活的措施,做到“攻其不備,出其不意”地打擊敵人。孫武認為,謀划周密就可能在戰爭中獲胜,謀划不周難于獲胜,根本不進行謀划是肯定要失敗的。

  第二《作戰篇》,論述速戰速胜的重要性。因為出兵打仗要耗損國家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拖久了就會使軍隊疲憊、銳气挫傷、財貨枯竭,別的諸侯國會乘机進行進攻。從速胜的思想出發,孫武反對以當時簡陋的作戰武器去攻克堅固的城寨,也反對在國內一再征集兵員和調運軍用物資,而主張在敵國就地解決糧草,主張用財貨厚賞士兵,主張优待俘虜,主張用繳獲來補充壯大自己。他認為這樣做,才能迅速戰胜敵人。

  篇三《謀攻篇》,論述用計謀征服敵人的問題。孫武認為“不戰而屈人之兵”是“善中之善者”,“全國”、“全軍”、“全旅”、“全卒”、“全伍”地強迫敵人屈服投降是最理想的作戰方案,“破國”、“破軍”、“破旅”、“破卒”、“破伍”地用武力擊破敵人則次一等,“非善之善者”。

  怎樣才能做到“不戰而屈人之兵”呢?孫武認為上策是“伐謀”,其次是“伐交”,再次是“伐兵”,即主張通過政治攻勢、外交手段和武裝力量來征服敵人。在和敵人斗爭時,如果敵強我弱,應該集中优勢兵力戰胜敵人,做到“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即有十倍于敵的兵力就包圍敵人,有五倍于敵的兵力就進攻敵人,有一倍于敵的兵力就設法分散敵人,和敵人的兵力相等就要善于戰胜敵人,比敵人的兵力少就要善于退卻,戰斗力不如敵人就要避免与敵人作戰,不能強拚硬打。孫武在此篇中提出了“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的光輝思想,認為謀略必須建立在了解敵我雙方情況的基礎上。

  第四《形篇》,論述用兵作戰要先為自己創造不被敵人戰胜的條件,以等待敵人可以被我戰胜的時机,使自己“立于不敗之地”。孫武認為:戰爭的胜負決定于敵我雙方力量的大小,要想戰胜敵人,就必須在力量的對比上使自己處于絕對优勢,造成一种迅猛不可抵擋之勢。除此之外,還要等待敵人可以被我戰胜的有利時机,善于抓住敵人的弱點,這樣,就能輕而易舉地戰胜敵人。孫武認為,要在作戰中取胜,必須善于對待攻和守的問題。兵力不足就防守,兵力有余就進攻。防守時要十分嚴密地隱蔽自己,進攻時要打得敵人措手不及。這樣,就能達到“自保而全胜”的目的。

  第五《勢篇》,論述用兵作戰要造成一种可以壓倒敵人的迅猛之勢,并要善于利用這种迅猛之勢。

  勢是什么呢?孫子說,這种勢就像可以漂起石頭的激流,就像一触即發的拉滿的弓弩,就像圓石從千仞高山上滾下,有一种不可抵擋的力量。用這种力量打擊敵人,就能夠以一當十,所向無敵。

  怎樣造成這种勢呢?首先,要給自己創造條件,使本身具有戰胜敵人的強大力量。其次,要“擇人而任勢”。選擇熟知軍事、知人善任的將帥,指揮士兵作戰靈活自如,并且善于用假象迷惑敵人,用小利調動敵人,引誘敵人陷入圈套,然后用伏兵狠狠地打擊敵人。

  第六《虛實篇》,論述用兵作戰須采用“避實而擊虛”的方針。

  怎樣才能做到避實擊虛呢?第一,要使我方處于主動地位,使敵方處于被動地位,把戰爭的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里。善于用兵作戰的人,能夠設法調動敵人,而不被敵人所調動。第二,要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打擊敵人兵力空虛之處。第三,要集中自己的兵力,并設法分散敵人的兵力,造成戰術上的我眾敵寡。

  孫武指出,運用避實擊虛的作戰方針,要從分析敵情出發,要隨著形勢的變化,因為戰爭過程中的眾寡、強弱、攻守、進退等等關系處在急劇變化之中,“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胜者謂之神”。

  第七《軍爭篇》,論述如何爭奪制胜的有利條件,使自己掌握作戰主動權的問題。孫武認為:首先,必須了解各諸侯國的政治動向,必須熟悉地形,必須使用向導,做到情況明。其次,必須行動統一,步調一致,做到“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難知如陰,動如雷震”,“勇者不得獨進,怯者不得獨退”。第三,要求指揮正确,机動靈活,“避其銳气,擊其惰歸”。做到以上几點,才能在戰爭中處于有利的位置。

  第八《九變篇》,論述將帥指揮作戰應根据各种具体情況靈活机動地處置問題,不要机械死板而招致失敗,并對將帥提出了要求。

  孫武強調,將帥處置問題時必須做到:首先,考慮問題要兼顧有利和有害兩方面。在有利的情況下要想到不利的因素,在不利的情況下要想到有利的因素。其次,要根据不同的斗爭目標,采取不同的斗爭手段。第三,要立足在充分准備、使敵人不可攻破的基礎上,不能存僥幸心理。第四,要克服偏激的性情,全面、慎重、冷靜地考慮問題。只有做到了以上這些,方能“得地之利”、得人之用”。孫武認為,將帥要從實際出發處置問題才能戰胜敵人,所以對于國君的違背實際的命令可以不執行,因此,他大膽地提出了“君命有所不受”的軍事名言。

  第九《行軍篇》,論述行軍作戰中怎樣安置軍隊和判斷敵情問題,還論述了軍隊在山地、江河、鹽鹼沼澤地、平原等四种地形上的不同處置辦法,還論述了軍隊遇到絕澗、天井、天牢、天羅、天陷、天隙等特殊地形的處置辦法。孫武還提出了31种觀察、判斷敵情的方法,通過這些方法,把看到、听到和偵察到的各种現象加以分析,掌握真實的敵情,才能制訂出正确的作戰方案,才能獲得胜利。孫武在本篇中還提出了“令之以文,齊這以武”的文武兼用的治軍原則,即要用道義來教育士兵,用法紀來統一步調,這樣的軍隊打起仗來一定能取得胜利。

  第十《地形篇》,論述用兵作戰怎樣利用地形的問題,著重論述深入敵國作戰的好處。孫武分析了九种戰地的特點和士兵處在這些地區的心理狀態,相應地提出了在這些地區用兵的不同措施,認為深入敵國,等于把士兵投置在危地、陷入死地,他們會迫不得巳拚死作戰,發揮更大的戰斗力,而且,深入敵國,還可就地補充軍糧 ,還可因离家太遠而不會逃散,服從指揮,一心一意作戰,奪得戰爭胜利。

  第十二《火攻篇》,論述在戰爭中使用火攻的辦法、條件和原則等問題。

  孫武認為,火攻有火人、火積、火輜、火庫、火隊五种,即焚燒敵軍的營寨、積聚、輜重、府庫和運輸設施這五种。著眼點在于摧毀敵人的人力、物力和運輸線。這五种火攻方法必須變化運用,我軍可以掌握,敵軍也可以掌握,應該注意防備。

  之攻必須具備條件。除了發火的器材必須平時有准備之外,縱火時還要選擇天時,要在天气干燥和刮風的日子放火。實施火攻也必須和士兵的進攻互相配合,這樣才能發揮火攻的作用,達到奪取胜利的目的。

  第十三《間篇》,論述使用間諜偵察敵情在作戰中的重要意義,并論述了間諜的种類和使用間諜的方法。孫武十分重視間諜的作用,認為它是作戰取胜的一個關鍵,軍隊依靠間諜提供的情報而采取行動。孫武把間諜分為五种:因間、內間、反間、死間、生間。所謂因間,就是利用敵國鄉里的普通人為間諜。所謂內間,就是利用敵國的官吏為間諜 。所謂反間,就是利用敵方的間諜來為我所用。所謂死間,就是故意對外散布虛假的情況,讓我方間諜知道,然后傳給敵方。所謂生間,就是派往敵方偵察敵情以后能親自回來報告的問諜。這五种間諜,前三种是利用敵方人員,后兩种是我方潛入敵人內部的。這五种間諜都使用起來,情報的來源就十分廣泛,打起仗來使敵人茫茫然不知怎樣應付,确實是神妙莫測。從反間得來的情報最重要。因此,要特別重視反間,對待反間的待遇應該特別优厚。

  孫武的兵法13篇,各有側重,波瀾起伏,分析透徹,見解精到,實用性強。為了使吳王能夠任用他,他在兵法開頭就說:“吳王听我所陳之計而用兵則必胜,我就留在這儿,如不听我計而用兵則必敗,我也就要再到別的國家去。”為了使吳王讀兵法感到親切,他在兵法中經常運用當時吳、越兩國沖突的戰例,有針對性地闡述。他在兵法中自比商朝開國大臣伊尹和周朝開國大臣姜太公,希望輔佐吳王統一王朝。

    試兵任將 西征南伐

  闔閭即位三年,即公元前512年,吳國國內穩定,倉廩充足,軍隊精悍,向西進兵征伐楚國的准備工作巳經基本就緒。伍子胥向闔閭提出,這樣的長途遠征,一定要有一位深通韜略的軍事家籌划指揮,方能取胜。他向吳王闔閭推荐了正在隱居的孫武,向吳王介紹孫武的家世、人品和才干,稱贊孫武是個方能安邦、武能定國的蓋世奇才。可是,孫武自從來到吳國后一直隱居著書,吳王連孫武這個名字都不曾听說,認為一介農夫不會有大本事。伍子胥便反复推荐,僅一個早上就推荐了7次,吳王才答應接見孫武。

  孫武帶著他剛寫就的兵法進見吳王。吳王將兵法一篇一篇看罷,嘖嘖稱好,但忽然產生一個念頭,兵法頭頭是道,是否真适合于戰爭的實用呢?孫武能寫兵法,又怎樣才能證明他不只是一位紙上談兵的人呢?吳王便對孫武說:“你的兵法十三篇,我巳經逐篇拜讀,實是耳目一新,受益不淺,但不知實行起來如何,可否用它小規模地演練一下,讓我們見識見識?” 孫武回答說:“可以”。吳王又問道:“先生打算用什么樣的人去演練?”孫武答:“隨君王的
  意愿,用什么樣的人都可以。不管是高貴的還是低賤的,也不論是男的還是女的,都可以。”吳王想給孫武出個難題,便要求用宮女來演練。

  于是,吳王下令將宮中美女180 名召到宮后的練兵場,交給孫武去演練。孫武把180 名宮女分為左右兩隊,指定吳王最為寵愛的兩位美姬為左右隊長,讓他們帶領宮女進行操練,同時指派自己的駕車人和陪乘擔任軍吏,負責執行軍法。

  分派巳定,孫武站在指揮台上,認真宣講操練要領。他問道:“你們都知道自己的前心、后背和左右手吧?向前,就是目視前方;向左,視左手;向右,視右手;向后,視后背。一切行動,都以鼓聲為准。你們都听明白了嗎?”宮女們回答:“听明白了。”安排就緒,孫武便擊鼓發令,然而盡管孫武三令五申,宮女們口中應答,內心卻感到新奇、好玩,她們不听號令,捧腹大笑,隊形大亂。孫武便召集軍吏,根据兵法,斬兩位隊長。吳王見孫武要殺掉自己的愛姬,馬上派人傳命說:寡人巳經知道將軍能用兵了。沒有這兩個美人侍候,寡人吃飯也沒有味道。請閽軍赦免她們。”孫武毫不留情地說:“臣既然受命為將,將在軍中,君命有所不受。”孫武執意殺掉了兩位隊長,任命兩隊的排頭充當隊長,繼續練兵。當孫武再次擊鼓發令時,眾宮女前后左右,進退回旋,跪爬滾起,全都合乎規矩,陣形十分齊整。孫武傳人請闔閭檢閱,闔閭因為失去愛姬,心中不快,便托辭不來,孫武便親見闔閭。他說:“令行禁止,賞罰分明,這是兵家的常法,為將治軍的通則。對士卒一定要威嚴,只有這樣,他們才會听從號令,打仗才能克敵制胜。”听了孫武的一番解釋,吳王闔閭怒气消散,便拜孫武為將軍。

  在孫武的嚴格訓練下,吳軍的軍事素質有了明顯的提高。就在公元前512年,闔閭、伍了胥和孫武,指揮吳軍攻克了楚的屬國鐘吾國(今江蘇宿遷東北)、舒國(今安徽廬江縣西),這時闔閭頭腦發熱,想要長驅直入攻克楚都郢(今湖北江陵縣紀南城)。孫武認為這樣做不妥,便進言道:“楚軍是天下的一支勁旅,非舒國和鐘吾國可比。我軍巳連滅二國,人疲馬乏,軍資消耗,不如暫且收兵,蓄精養銳,再等良机。”吳王听從了孫武的勸告,下令班師。

  伍子胥也完全同意孫武的主張,并向吳王獻策說:“人馬疲勞,不宜遠征。不過,我們也可以設法使楚人疲困。”于是伍子胥說孫武共同商訂了一套扰楚 、疲楚的計策,即組成三支勁旅,輪番襲扰楚國。當吳國的第一支部隊襲擊楚境的時候,楚國見來勢不小,便全力以赴,派兵迎擊。待楚軍出動,吳軍便往回撤。而楚軍返回駐地時,吳國的第二支部隊又攻入了楚境,如此輪番襲擊,弄得楚國連年應付吳軍,人力物力都被大量耗費,國內十分空虛,屬國紛紛叛离,吳國卻從輪番時攻中搶掠不少,在与楚對峙中完全占据上風。
  公元前506年,楚國攻打巳經歸附吳國的小國——蔡國,給了吳軍伐楚的借口。闔閭和伍子胥、孫武指揮訓練有素的3万精兵,乘坐戰船,溯淮而上,直趨蔡國与楚國的交戰。楚軍見吳軍來勢凶猛,不得不放棄對蔡國的圍攻,收縮部隊,調集主力,以漢水為界,加緊設防,抗擊吳軍的進攻。不料孫武突然改變了沿淮河進軍的路線,放棄戰船,改從陸路進攻,直插楚國縱深。

  伍子胥問孫武:“吳軍習于水性,善于水戰,為何改從陸路進軍呢?”

  孫武告訴他說:“用兵作戰,最貴神速。應當走別人料想不到的路,以便打它個措手不及。逆水行舟,速度遲緩,楚軍必然乘机加強防備,那就很難破敵了,”說得伍子胥點頭稱是。

  就這樣,孫武在3万精兵中選擇了強壯敏捷的3500人為前陣,身穿堅甲,手執利器,連連大敗楚軍。舊歷11月28日攻入楚國的國都郢,楚昭王帶著妹妹倉皇出逃。孫武以3万軍隊攻擊楚國的20万大軍,獲得全胜,創造了以少胜多的光輝戰例。

  然而,這時越國乘吳軍伐楚之机進攻吳國,秦國又出兵幫助楚國對付吳軍,這樣,闔閭不得不引兵返吳。此后,吳又繼續伐楚,楚為免亡國,將國都由郢遷到都(今湖北宜城縣東南)。

  孫武在幫助闔閭西破強楚的同時,計划征服越國。公元前496年,闔閭听說越王允常去世,新即位的越王勾踐年輕稚弱,越國國內不大穩定,認為机不可失,時不再來,便不听孫武等人的勸告,不等准備工作全部就緒,就倉猝出兵,想要擊敗越國。不料,勾踐整頓隊伍,主動迎戰,兩軍相遇于吳越邊境的
  李(今浙江嘉興縣西南)。勾踐施展巧計,他派死刑犯首先出陣,排成三行,把劍放在脖子上,一個個陳述表演后,自剄于陣前。吳國士兵不知那是一個個罪犯,居然看得忘了神,傻了眼,越軍乘机發動沖鋒,吳軍倉皇敗退,闔閭也傷重身亡。

  闔閭去世后,由太子夫差繼承王位,孫武和伍子胥整頓軍備,以輔佐夫差完成報仇雪恥大業。公元前494年春天,勾踐調集軍隊從水上向吳國進發,夫差率10万精兵迎戰于夫椒(今江蘇吳縣西南太湖邊),在孫武、伍子胥的策划下,吳軍在夜間布置了許多詐兵,分為兩翼,高舉火把,只見在黑暗的夜幕中火光連成一片,迅速向越軍陣地移動,殺聲震天,越軍惊恐万狀,軍心動搖,吳軍乘勢總攻,大敗越軍,勾踐在吳軍的追擊下帶著5000名甲士跑到會稽山(今浙江紹興市東南)上的一個小城中憑險抵抗,由于吳軍團團包圍,勾踐只得向吳屈辱求和,夫差不听伍子胥勸阻,同意了勾踐的求和要求。

  吳國的爭霸活動在南方地區取得胜利后,便向北方中原地區進逼,公元前485年,夫差聯合魯國,大敗齊軍。公元前482年,夫差又率領著數万精兵,由水路北上,到達黃池(今河南封丘縣南),与晉、魯等諸侯國君會盟。吳王夫差在這次盟會上,以強大的軍事力量為后盾,爭得霸主的地位。孫武雖沒有直接參加攻齊取胜、与晉爭霸兩事,但在此前孫武精心訓練軍隊和制定軍事謀略,對夫差建立霸業有不可抹煞的巨大貢獻。

  悄然歸隱留《孫子》 思想影響2500年

  隨著吳國霸業的蒸蒸日上,夫差漸漸自以為是,不納忠言。伍子胥認為:勾踐被迫求和,一定還會想辦法到以后報复,故必須徹底滅掉越國,絕不能姑息奸,留下后患。但夫差听了奸臣的挑拔,不僅不理睬伍子胥的苦諫,反而制造借口,逼其自盡,甚至命人將伍子胥的尸体裝在一只皮袋里,扔到江中,不給安葬。孫武深知“飛鳥絕,良弓藏;狐兔盡,走狗烹”的道理,對伍子胥慘死的一幕十分寒心,于是便悄然歸隱,息影深山,根据自己訓練軍隊、指揮作戰的經驗,修訂其兵法13篇,使其更臻完善。

  事情不出伍子胥所料,越王勾踐屈辱求和后,臥薪嘗膽,立志報复,他十年生聚,十年教訓,使越國富足,越軍精悍。公元前482 年,越軍乘吳軍主力聚集黃池与中原諸侯盟會、吳國國內兵力空虛之際,發兵襲擊吳國,攻入吳國國都,吳國遭此動難,便一蹶不振,由盛轉衰,延至公元前473 年,正式被越國滅亡,夫差愧恨交加,自刎而死。孫武所夢想的由吳王統一華夏,也就成為泡影 。

  孫武的一生,除了其赫赫戰功以外,更主要的是他給后人留下了不少珍貴的論兵、論政的篇章,其中尤以流傳下來的《孫子兵法》最著名。這短短的13篇5000字,体現了孫武完整的軍事思想体系。

  孫武的軍事思想具有朴素的唯物論和辯證法觀點。他強調戰爭的胜負不取決于鬼神,而是与政治清明、經濟以展、外交努力、軍事實力、自然條件諸因素有聯系,預測戰爭胜負主要就是分析以上這些條件如何,這就体現了他朴素的唯物論觀點。孫武不僅相信世界是客觀存在的,而且認為世界上的事物都在不停地運動變化著,強調在戰爭中應積极創造條件,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促成對立面朝著有利于自己的方向轉化,表明孫武掌握了生動活潑的辯證法。正是因為孫武在軍事科學這門具体科學中概括和總結出了异常丰富、多方面的哲學道理,确立了他在春秋末期思想界中与孔子、老子的并列地位,被并稱為春秋末期思想界上空的三顆明亮的星体。

  孫武的軍事理論并非沒有缺點、錯誤的東西,但遠遠超出了同時代的兵法著作,也以其卓越的見識深深影響了后世,受到古今中外軍事家的廣泛推崇。例如:孫武主張“慎戰”。在《孫子兵法》中開宗明義便指出:“戰爭是國家的大事,關系到人民的生死,社稷的存亡,是不可不慎重研究悉心考慮的”。孫武又警告國君不可因憤怒而興兵,將帥也不可因惱火而交戰,一定要瞻前顧后,以國家利益為尺度作出決策。例如,孫武提出了“知彼知己,百戰不殆”這個著名論斷,認為一定要對自己的實力和對方的情況了如指掌,隨時隨地掌握對方的動態變化,采取相應的應變措施,才能取得戰爭的胜利。例如,孫武又提出了集中优勢兵力打殲滅戰的主張,認為不管敵我總体力量對比的強弱如何,一定要創造机會,造成我在局部兵力上的优勢,以十攻一,以眾擊寡,全殲敵方。……這些光輝的軍事思想和軍事論斷都倍受軍事家們的推崇,孫武被古今中外的軍事家一致尊崇為“兵家之祖”。戰國時代的吳起、孫臏、尉繚等眾多的軍事家推崇孫武的軍事藝術首屈一指。三國時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曹操盛贊《孫子兵法》,他親自整理前人對《孫子兵法》的研究,作成簡明的“略解”,為后人學習運用《孫子兵法》提供方便。宁代,《孫子兵法》作為《武經七書》的第一部,成為科舉中武科考試的理論科目,《孫子兵法》從此在社會上得到廣泛的流傳。同時,《孫子兵法》也向越南、朝鮮、日本、以色列乃至英、德、俄等國流傳。

  近現代的戰爭使用許多新式武器,与古代戰爭的條件大不相同,但《孫子兵法》所論述的戰爭的基本原理和原則都沒有因戰爭條件的改變而改變,所以仍然受到軍事家們的普遍推崇。領導中國革命取得胜利的毛澤東曾高度評价說:“孫子的規律,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仍是科學的真理。”在1990年的海灣戰爭中,美國將軍斯瓦茨科夫使用最古老的《孫子兵法》中“重將治兵”的原則及名种謀略思想來驅動裝備著最現代化的戰爭武器取得了戰爭的胜利,斯瓦茨科夫也由此被譽為“將星奇才”。英國著名戰略家利德爾.哈特在《孫子兵法》英譯本序言中說:“2500多年前中國這位古代兵法家的思想、對于研究核時代的戰爭是很有幫助的。”

  《孫子兵法》不僅運用于軍事領域,還被推廣運用于社會的各個領域,尤其在企業經營管理中得到了廣泛的運用。孫武的軍事理論与企業管理雖然活動的領域不同,但它們确實有許多相似之處,市埸,競爭即戰爭。日本企業家大橋武夫所著《兵法經營全書》指出:“采用中國的兵法思想指導企業經營管埋,比美國的企業管理方式更合理、更有效。”美國著名經濟學家霍吉茲在《企業管理》一書中指出:《孫子兵法》一書中“揭示的許多原理原則,迄今猶屬顛扑不破,仍有其運用价值”。古老的兵法在現代社會中閃耀著迷人的光彩。

  孫武雖非出生吳地,但一生活動是在吳地。他不僅戰功卓著,還留下了《孫子兵法》,在中國思想史上占有杰出的地位。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