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春去夏來,轉眼已到了七、八月份,白楊等從城市演到鄉村。郭沫若、夏衍等也專程隨劇團來到北碚。由于劇團同仁們的努力,演出獲得了莫大的成功。 此時,夏衍滿怀家憂國憤,奮然疾書,用了短短一個月,即創作了大型話劇《法西斯細菌》。為防劇檢處檢扣,劇本易名為《第七號風球》。 全劇橫跨十一年之久,其表現手法与《屈原》迥然不同:《屈原》通過一天的生活故事來塑造人物形象,刻划了屈原的個性特征;而《法西斯細菌》,以十余年間太平洋風云為歷史背景,將人物擺在若干個重大歷史關頭去描寫、去刻划。 第一幕寫“九·一八”前夕;第二幕寫“七七”、“八·一三”后一段時期;第三幕、第四幕分別寫太平洋戰爭爆發前与后;最后一幕寫1942年春天,抗戰轉折關頭的斗爭。 全劇將人物的命運及其個性的變化,始終与國際國內斗爭形勢的發展緊密結合在一起寫,讀來親切感人。 主人翁涉足了四個地方:由東京至上海至香港至桂林,通過他在那些地方的坎坷遭遇,無情地揭露了帝國主義侵略者的殘暴与凶狠,深刻揭示了“法西斯是虐殺人類文明的禍首,与科學勢不兩立”。 劇本的主題,典型的性格,是通過人物在典型環境中的思想言行來刻划、塑造的。全劇的中心人物是醫學博士俞實夫,夏衍和導演洪深請白楊飾演的是俞實夫的妻子——靜子,白楊便循著劇情的發展、其“丈夫”的思想脈絡,体驗起靜子這個角色來。 1942年10月17日晚上,《第七號風球》要在國泰戲院首演了。劇院人聲鼎沸,白楊等人忙著比妝。首演的帷幕馬上就要拉開了。不料,日本侵略者的飛机竄到山城的上空,白楊等人,帶著妝与觀眾一起進入防空洞暫避。 空襲過后,演員与觀眾又回到國泰劇院。《第七號風球》開演,在一片暴風驟雨般的掌聲中,帷幕啟開了。 山城的霧季已經到來,愈來愈濃的夜霧籠罩著山城,護衛著“國泰”,《第七號風球》生動形象地展示在舞台上。劇情的發展,事境的變遷,人物的糾葛,都是那樣和諧、自然、真切、傳神,尤其是白楊飾演的靜子,格外令人注目。 該劇首演后,連演十余場,仍場場爆滿,欲罷不能,又加演五場。后來又去成都等地公演。 葉圣陶看完《第七號風球》,賦詩云: 夏衍文風朴且清, 中華劇藝夙知名; 喜聞今日二難#, 行見光輝動錦城。 文化界.戲劇界同行及廣大觀眾,紛紛向白楊表示祝賀,白楊的寓所門庭若市,連外國朋友—一蘇聯駐華使館文化官員漢學家費德林,也驅車前來向白楊祝賀。 此后,白楊在山城又主演了《重慶二十四小時》、《复活》、《金玉滿堂》等劇,白楊的演技越來越爐火純青了。” 一天早晨,白楊還在睡夢中,就有人來敲她的門。听到渾厚親熱的“小楊,小楊”的呼喚聲,白楊終于醒了。緩緩睜開眼,見是位高大、持重的男子向她走來,她禁不住臉熱心跳起來。 前來找白楊的男子,是著名話劇藝術家張駿祥。他三十開外年紀,欣長魁梧的身軀,長方臉龐上架著一副近視眼鏡,鏡片內的兩眼顯得异常深沉、明亮。 他倆是在今春除舊更新時相識的。 自兩人相識后,駿祥斷不了來找白楊,不管朋友們怎樣起哄,拿他開玩笑,他都來。白楊也喜歡他來,這是為什么呢?是他堂堂的相貌与持重的男子漢風度?不,或許主要還在于他那淵博的學識,剛正不阿的為人。自從去年与他一同回擊潘公展等對《屈原》的圍剿后,白楊對他有了進一步的了解。 張駿祥自1939年從美國耶魯大學戲劇系畢業后,滿怀著報效祖國的壯志,遠涉重洋,返回戰火中的國土。同年秋,他應聘于江安國立劇專,教授導演、舞台美術等課目,并導演了一些話劇。 次年,張駿祥离開江安,來到重慶,結識了陽翰笙。不久,應邀進了中央青年劇社(“中青”),先后任副社長、社長。至1942年,因不滿于三青團對劇社的控制和干涉,毅然离開了“中青”。 近年,他導演的《邊城故事)、《北京人》、《安魂曲》等戲,在重慶的舞台上演出后產生了頗大的影響。 1943年的夏天,白楊与張駿祥,決定分別隨“中華劇藝社”及“怒吼劇社”离渝赴蓉。他們都是應《華西晚報》所邀,以為該報募捐的名義前往的。 臨行前的那天,白楊忙著拾掇行囊。在整理案頭的書籍、信札時,忽然看到了那封触動過她心靈的匿名信,她禁不住又默讀起這封信來—— 白楊女士: 不久前看了你演的《結婚進行曲》,刻畫入微,淋漓盡 致,衷心愛慕。很想寫封信來問候問候你,轉念一想,本 是因超然的愛慕,沖動了敬佩的心情,卻是你的名气太高, 像我這种情形,欲得一青睞的人,正不知有多少,哪里能 在你的置念之中。在我竊想,你們對于類似我這种情形的 人,不但討厭,還得加以可笑吧? 你扮演的清純,毋庸我來稱羡,可歎的,“色藝雙絕” 一類的話,已為一般人說得太俗了! 悲歡离合,險夷誠偽的一切戲劇,已在銀幕或舞台上, 被你演得惟妙惟肖,已給人极大的感動和反響。自然,你 對于世態的變化,人生的觀念,很有著充分的認識。卻是, 無論你對于世態及人生的認識,如何充分,然而明日的遭 遇,總是出乎今日的預想。譬如.你能把握你將來的結局 嗎?如果能夠的話,為什么《結婚進行曲》中尊重女性的 三條件,終于不能實現?黃瑛的職業終于成了泡影?!人生 的觀念,竟總是這樣的不易正确;世態的變幻,總是這樣 的難予揣摩!加以經理、科長、同事……連自身的父親,都 各怀著他們的企圖,不斷而惡劣的繞襲著黃瑛。黃瑛,你, 你那么不凡的抱負,消沉在何地去了啊!”少怀不羈之長, 長無鄉曲之譽”,環境束人.淪落堪悲,黃瑛,英瑛,能不 同聲一哭么? 我不希望你知道我的名字,也不希望認識我的面貌,“永結無情游”方能夠“相期邈云漢”。不過,在無意中、彼此或已神遇了。不,或曾目寓遇。 我在這里為你祝福。“美服患指”,“高明逼惡”,“樹大招風,聲高致險”,本是廢話,聊作晨鐘。黃瑛的美麗清越,正是她一切惡境的市招,望能擺脫黃瑛的惡境,艱苦自勵、達到康坦的前途。 今日午間,遇于新生市場茶庄內;近晚,又逅于大同路包車中,見你態度的幽閒,又回想起了黃瑛劇中的形影,不覺同情心理油然而生,故此函瀆,不知應當力口以討厭呢?還是加以可笑呢? 祝安 欽慕者上 重讀此信,白楊心里涌起一股熱浪。鴻雁飛抵已有一年有余,卻不知這位欽慕者的真姓大名,是啊,在觀眾的汪洋大海中,白楊的欽慕者數以百計、千計、万計,諸如此類的信件,白楊也不知收了多少。 几年來,白楊在劇中表演了多少炎涼世態,伉儷之情;然而,現實生活中的白楊自己還是孤身一人。在這多事之秋里,她難免感到孤獨清苦。 她隱隱覺得,為更有效地洞悉現實,擺脫惡境,拓寬藝術之路,她有必要尋找一位志同道合的伴侶。可是,意中人在哪里?似飄飄緲緲,遙在天涯;又覺踏地有聲,岸然而來。 听,多熟悉的腳步聲,23歲的白楊臉上一陣發熱,忙收起了案頭的信件。來者正是意念中的張駿祥,他特來与白楊商酌,將一同去蓉城,參加重要的編排与演出活動。 在蓉城成都,一天晚上,白楊剛演完《家》,回到寓所,張駿祥便來串門了。兩人在一起分析演出中的成功与缺陷。 張駿祥告訴白楊: “曹禹已經把《柔密歐与幽麗葉》翻譯出來了,交給成都神鷹劇團演出。准備由你飾演幽麗葉,金焰飾柔密歐。” “導演是誰?” “我。” “你?這太好了!”白楊興奮地象小孩子一樣,跳了起來。 這出戲中,白楊深刻領會了導演的意圖,准确地領會了導演的指示,將幽麗葉急不可耐的心理和熾熱的情愛充分表演出來了。 白楊与張駿祥合作的第一個戲,就獲得了很大的成功。這期間,他倆在蓉城產生了真摯的愛情。 張駿祥寒窗苦讀了二十多載,回國后又忙于奔波事業,已到而立之年了,仍是個單身漢;而白楊呢,泛舟于藝術長河的進程中,今日還是獨身一人。盡管白楊比張駿祥小整整十歲,然而共同的興趣、共同的愛好、共同的事業心,把他倆緊緊地連到了一起。 是藝術之花結出了愛情之果,卻不是愛情之花結出了藝術之果。縱觀白楊的一生,她始終是把藝術、事業提在高于一切的位置,這或是白楊從成功走向成功的一大要素。 沉浸在甜蜜的愛情中的張駿祥(筆名袁俊),則把白楊當作自己事業与精神的寄托。他創作出的話劇,如《山城故事》、《万世師表》等,在劇本的扉頁上這樣寫道: 袁俊 1944年金風送爽的時候,白楊(楊成芳),偕張駿祥(袁俊)一同回到了陪都重慶,忙著准備將《万世師表》搬上舞台。這是她第一次演張駿祥寫的戲。 由駿祥編劇,白楊參加主演的四幕七場話劇——《万世師表》,于1944年9月18日至1O月18日,在重慶中華路的青年館公演。消息傳出,觀眾接踵而來。 觀眾道:真是名不虛傳!瞧,白楊的一舉一動,一顰一笑,都緊緊把握著劇中人的年齡性格,恰如其人。 報上特辟了《万世師表》的演出專刊,評价文章蜂起,盛贊白楊与張駿祥等合作的成功。 白楊与張駿祥,正是以事業上的成功,迎接著結婚的佳期。 1945年1月,白楊与張駿祥終于去長壽縣旅行結婚。 陪都的1945年,真是“天變”之年。殘冬下了場罕見的大雪,山城變成了“冰窖”。到了初夏,冰窖又變作了“火爐”。到了六月,气溫高達華氏九十度,重慶忽又猖獗地傳染起霍亂來了,死亡者不計其數。在這种情形之下,觀眾不敢到公眾場所看戲了。 白楊無戲可演,在家中休身養息了。入川八年來。白楊還真難得有這樣的閒隙。 在這稍得寬余的日子里,白楊回想起了自己的影劇生涯。從1931年進演員養成所至今,已有14年了。十四年來,馬不停蹄地排戲、演戲,究竟排演了多少,還沒有來得及計算過,總結過,是該好好回顧一下了。她想了想,展紙握筆整理起來。 白楊粗粗整理羅列了一下,參加演出与主演的影片計有八部,話劇有四十五部。 這五十多個影劇,五十多個角色,凝結著白楊多少青春的熱血、淚水和汗水,在探尋、求索的征途中,又遇到了多少艱難險阻以至魑魅魍魎。十四年來,真是艱苦卓絕,篳路藍縷,感慨万分。 白楊禁不住這樣揮筆寫下自己內心的感受: 一九四五年六月二十日感言 所演過的這四十(五十)余出戲,雖然有的是獨幕劇,但不論其輕重,在每個角色上面,我都曾洒下了心血。盡管有些戲上演的年月日和地點場所甚至連角色的名字我都模糊無法追憶,可是當時自己在舞台上的影子和孕育每個角色時那种痛苦心情,現在還能清楚地感覺到。說起痛苦的心情,現在想起來那些演過的戲,留給我的回憶多是痛苦的!有何可賀的歡愉? 算一算走上演戲這條路有十多年了,時間不算短,可是吃了不少苦。怎么進入角色?一個人孤零零地摸索著,沒有書本的教誨,沒有良師的引導,沒有好伙伴的幫助,好像一個要學步的孩儿,沒人管她,而她必須應該走路的時候,只憑一股勇气走起來,怎么走得穩呢?又走向哪里呢?她全茫然。前面本是一條平坦的大道,而她摸索著誤入歧路,她就陷入苦惱中……在崎嶇的小道上不知跌了多少跟斗,有石頭碰痛了骨頭,也有荊棘刺破了血!走了快十年了,已經遍体鱗傷,暗地里哭了不少回,可是她并沒灰心。就憑著將近十年的痛苦經驗和一顆赤誠倔強的心,終于她看到大路的邊沿了。 在大道上走多舒服,多省勁,又多輕快啊!但回頭看看走過的那條小路所遭遇的痛苦,自然不寒而栗!對那些曾賜我甘露以解渴,野果以充饑的,我仍怀著感激;對那些刺我的荊棘,和阻攔我行路的亂石,我仍禁不住要忿恨。不過,這不能怪它們,誰叫我碰著它們呢?它們本身就是坏東西。惹不得的,應該离開它們遠遠的,或者除掉它們。 對于那些初初干戲的年輕人,我現在總怀著關切的心情,總愿給他們一點溫暖和幫助。我就怕他們多浪費時間和精力,走小路拐彎抹角兜圈子,那真痛苦,想想多可怕。 這篇近千字的“感言”,是白楊十四年影劇生涯的真實寫照,是真情實感的宣泄。 卻說光陰荏苒,轉眼已是1945年8月份了。這天晚上,窗外猝然爆發出一片巨響,這是什么聲音?那樣排山倒海、震天撼地、激昂澎湃。 剛動了闌尾手術的白楊,捂著還未拆線的傷口,支撐起虛弱的身軀,側耳靜听,窗外傳來的是鞭炮聲、鑼鼓聲、歡呼聲。 “日寇投降了!” “中國胜利了!胜利了!” 中華八年离亂,万家墨面;八年抗戰,篳路藍縷。 日寇燒殺搶掠,血債累累;八年逞凶,一朝覆亡。 可是,誰料想,胜利的陽光剛剛照臨祖國的山河,內戰的陰云又漫上天空。對于文化事業,“四大家族”獨占了一切電影机构及其全部物資,還多方對我進步電影工作者加以排斥与控制。 為了在上海建立共產党的電影陣地,周恩來指示陽翰笙出面會同蔡楚生、史東山、鄭君里、孟君謀及制片人夏云湖等,回到上海,在“聯華”舊址以“聯華影藝社”名義籌建昆侖影片公司,并籌拍一部深刻地暴露現實的《八千里路云和月》,特請白楊參加主演。 正在這時,北平的“中電”三厂的沈浮一再來信來電,特邀白楊去拍攝他編導的《圣城記》《八千里路云和月》導演史東山只好同意白楊臨時前往應急;但要求她一個月內拍完《圣城記》,即從北平赶回上海開拍《八千里路云和月》。 到達北平后,白楊即請編導沈浮把她的鏡頭赶了赶,力爭如期拍完。在北平赶拍《圣城記》期間,白楊見到了周揚同志,并通過他与分別多年的大姐楊沫取得了聯系。 對這段往事,楊沫這樣紀實道: 白楊到北平拍《圣城記》時,經過在北平軍調部工作的周揚,找到了正在党解放了的張家口工作的我,中斷了八年的姐妹關系終干聯系上了。我寫信向她敘說我在党領導下的晉察冀抗日根据地如何愉快地工作,如何打游擊,希望妹妹能到解放區來。她回信告訴我,因要赶拍《八千里路云和月》去上海。從此又斷了聯系,直到1949年全國解放后.我們姐妹才在北京重逢,此時已有十二年沒有見面了。 就這樣,白楊在北平赶拍完《圣城記》,未及与久別的姐姐見上一面,即返回上海,向《八千里路云和月》的編導史東山報到。 史東山,這位涉足影壇、劇壇二十多年的電影編導和戲劇導演,談起編導《八千里路云和月》的意圖,他感慨万端對白楊說: “胜利以來的种种現象,使我感到無比的傷痛。” 白楊自然也有同感: “看到民不聊生,不少同仁失去了工作的机會,過著貧病交迫的生活,心里很不是滋味。” 拍攝工作很快就開始了,這是“昆侖”成立后開拍的第一部影片,白手起家,條件很差,一切設備因陋就簡。但是,攝制組成員緊緊團聚在一起,誰都不叫苦叫累。 攝制工作有條不紊,白楊很快進入了角色: 就讀某大學的女學生江玲玉(白楊飾),只身寄居在上海姨母家中。“八·一三”全面抗戰爆發,她看到許多熱血青年走出學校,相繼拋棄溫暖的家庭,奔向民族解放的戰場。 江玲玉也激于民族義憤,沖破了姨父母和表兄周家榮的阻撓,毅然參加了上海影劇界組織的救亡演劇隊,登車踏上了征程。 演劇隊陷入敵軍重圍,扮成庄稼人的演劇隊長周峰,率同江玲玉、高禮彬(陶金飾)及琬芳、小趙、小侯等,從村里逃出。雨聲中突然襲來槍聲,敵人追來了。 江玲玉等縱身跳過一道斷牆,藏身牆下。可往另一處跑的小趙被敵人擊中兩槍,猝然倒下了。大伙圍攏過去時,小趙已生命垂危,彌留之際,他喃喃地說:“告訴我的爸、媽,他們也算是抗戰陣亡將士的家屬了。” 江玲玉和青年音樂家高禮彬隨演劇隊輾轉各地,同甘共苦,你幫我助,一起學戲,一起讀書,互相勉勵,逐漸產生了愛情。經長途跋涉,千辛万苦,大伙一同到達了重慶。 高禮彬因勞累過甚,營養不良,病倒了,然而,甜蜜的愛情使玲玉与禮彬沉浸在無限的幸福之中。 不想,玲玉的表兄周家榮也來到了重慶,他假借“公務”名義,大做投机生意,用金錢向玲玉追求誘惑,玲玉毫不動心,婉言拒絕。 不久,日本投降了,在慶祝胜利的狂歡中,玲玉与禮彬舉行了婚禮。此刻,周家榮又來了,他儼然以接收大員的身份,飛到上海“接收”去了。而為八年抗戰流血、流汗演劇隊,經過重重困難,好不容易乘大木船去“复員”。 玲玉与禮彬抵滬去姨父母家,看到周家榮靠“接收”大發橫財,窮奢极欲,不可一世。而玲玉、禮彬只能靠著朋友幫助,賃住在一間直不起腰的閣樓上。洋洋自得的周家榮竟責怪玲玉自討苦吃。玲玉則對周家榮的卑劣行徑深惡痛絕。 當了記者后的玲玉,了解到周家榮竟以一老年寡婦的丈夫在敵偽時期“開過舖子”,“賣過東西給日本人”為借口,霸占其房子,將她攆出門外。 玲玉滿腔悲憤,嚴詞痛斥道: “這個世界,都象你們這樣搞下去還成世界?明敲暗詐,強奪霸占,人人在切齒痛恨你們,人家被逼急了,稍微發几句牢騷,你們就把帽子套在人家頭上,常常一個一個的人被你們不知道拖到哪里去了!你們就不想一想,一個人欺侮了人家,還不許人家訴一聲苦,是多么野蠻殘酷的事,這簡直連人性都沒有了!你居然也嘴上挂著什么“民主”、“自由”,你簡直是在糟蹋這兩個詞。” 《八千里路云和月》一經公映,立即受到廣大觀眾和社會輿論的熱情稱道。 報刊紛紛評論,說它“繼承了戰前國產片的优良作風,而且將中國的電影藝術向前推進了一步”;田漢撰文稱它“替戰后中國電影藝術奠下了一個基石,掙到了一個水准。”遙在新加坡從事新聞工作的夏衍,稱攝制組“你們是光輝地全胜了”。 白楊正是其中的這樣一位全胜者。她以生動的藝術形象,贏得了觀眾的稱頌,稱她戰后以嶄新的姿態出現在銀幕上,預言她將在銀壇上有空前的突破。 《八千里路云和月》剛剛拍完,又一部日后空前轟動的影片要白楊去主演,編導蔡楚生、鄭君里來找白楊,約她到馬思南路周公館,周恩來要找她去談新片的攝制問題。 戰后大上海的黃昏,到處充滿著嘈雜、混亂与不平。 白楊應約踩著點來到周公館,蔡楚生、鄭君里等均在座。一見面。周恩來肯定了《八千里路云和月》的拍攝,說白楊飾的江玲玉形象很不錯。接著便詢問《一江春水向東流》的攝制設想。 周恩來鄭重地說: “希望這部片子,能概括出抗戰八年,以至戰后今日的社會面貌,能成為照出兩個世界、兩种人生的一面鏡子,引起全社會的注意。” 出了周公館,白楊一頭埋進了《一江春水向東流》的劇本中: 遠處又傳來隱隱的炮聲,那是一個動蕩不安的夜晚。 素芬与忠良并坐在床頭。油燈已熄了,清冷的月光漏過窗欞,照在他倆身上,花花點點。离情別緒雜亂地縈繞在心頭,他倆沒有一點儿睡意。 素芬似有干言万語要傾訴,臨了卻一句都說不上來。忠良終于依戀地說:“今天晚上又是這樣好的月亮,可是我們就要分別了。”他看看手表,“現在是十一點,素芬,你記住,以后每逢月圓的晚上,在這時候,我一定在想念你們的……” “……”素芬哽咽著。 忠良又問:“記得嗎?” 素芬拭了把淚水:“記得,我一定永遠記著你的話。”素芬點著頭,淚水象斷了線的珍珠,扑簌簌掉下來。忠良吻著她的頭發,又給她擦著淚水:“素芬,我會永遠想著你們的。” 第二天,張忠良便隨救護隊在烽火中离開上海。 月朗星稀之夜,正是忠良向素芬話別時信誓旦旦說“一定在想念你們”的時分。月儿悄悄地透過山城一所華麗公館的窗戶,窺探到張忠良正擁抱著王麗珍在鋼絲床上鬼混;月儿又悄悄地探視著孤島上海素芬寄居的陋室,素芬正倚坐階前,遙望園月,呆呆地盼望著丈夫歸來。 從家鄉到上海后,生活的重擔全落到了素芬的身上,白天在難民所里給孩子們洗衣,夜晚一面給婆婆熬藥治病,一面照管离爹的抗儿。整天過著累死累活、半饑半飽的生活。 到了黑云吞月、風雨雷電交加的夜晚,雨大屋漏,滿地是水,腳下簡直成了大水塘,祖孫三代頂著席片,焦灼地等待著天明:“唉,等到什么時候才能天亮呀!” 听到回答的是愈來愈緊的狂風驟雨。 ——這就是上集:《八年离亂》中的素芬。 白楊思緒所至,不禁打個寒顫,仿佛她就是那個被無情的世道与風雨侵襲著的李素芬: 好不容易熬過了八年漫長的黑夜,日本鬼子投降了,抗戰胜利了。婆婆激動地說:“我們總算熬到這一天了!”素芬心里在想:這一下,忠良該回來啦!一家人眼巴巴地、夜以繼日地盼忠良歸來,眼見別人家遠去的親人一個個回來,卻遲遲不見忠良歸,真是望穿了秋水。 殊不知,張忠良早已忘了素芬一家老小。他自從投入王麗珍怀抱后,做了權勢渲赫者龐浩公的私人秘書,周旋于商人掮客之間,成了愛慕虛榮的市儈,投机有術的老手。 抗戰胜利后,他又以“接收大員”的身份飛回了上海,卻沒有去找母親、儿子及“淪陷夫人”素芬,而是到了“抗戰夫人”王麗珍的表姐何文艷家里。 雙十節的夜晚,張忠良在何文艷家里舉行盛大的雞尾酒會,招待富商巨賈、政界要人。在賓客云集的大廳中,素珍忽然發現与王麗珍一起的那個張先生,竟是她日夜盼望歸來的丈夫張忠良,頓覺天旋地轉,大廈傾倒,手中的杯盤失落了下來。 賓客詢問原委,才知她是忠良的妻子,便四座嘩然。素芬悲痛欲絕,從混亂中逃出。王麗珍則哭鬧著逼張忠良离婚。 張忠良母親聞訊帶著素芬、抗儿赶來訓子。潑婦王麗珍從樓上下來,“啪啪”給了忠良兩個響亮的耳光。素芬見狀,心如刀絞,她踉蹌著奔了出去,面對著滔滔的浦江,感到了生活的絕望,失去了生存下去的勇气,決意投身江潮。她支走了跟來的抗儿,縱身投江自盡了! 濁浪滾滾,漩渦喘急,江潮在悲愴而激昂地謳歌: 問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這就是下集《天亮前后》中的素芬。 上下兩集,构成了一部曲折的家庭悲劇,生動地展現了抗戰八年和“慘胜”前后的社會生活面貌。 細細回味《一江春水向東流》全劇,白楊腦際清晰地出現了三條情節線索: 一條是素芬与公婆、儿子的苦難遭遇,真實地再現了八年离亂時期淪陷區人民倍受屠殺、蹂躪的苦難生活,展示胜利后的人民依舊處在水深火熱之中的現實。 另一條是張忠良由向上走向墮落,圍繞著張忠良的劣跡,刻划了龐浩公、王麗珍、溫經理、何文艷等人物,通過他們如實揭露了國民党利用抗戰与胜利,大發其財、窮奢极欲的罪惡。 第三條線是條副線,是以素芬公爹及小叔忠民、婉芬為代表的積极抗日的線索,囿于當局的干預,這條線索在全劇中极其隱晦,卻暗示了一股偉大的力量。 三條線索交織和對比,組成了抗戰八年及胜利以后中國社會的一幅色彩斑斕、光怪陸离的圖畫。 拍攝開始了。 本來對昆侖影業公司持敵對態度的反對分子,大肆侮辱《一江春水向東流》劇組,并貼出了一幅詛咒的對聯: 上聯是:八千里路無路可走 下聯是:一江春水無水可流 橫批是:山窮水盡 然而,敵人的詛咒,只能激起同仁們無比的義憤与一往無前的志气,他們克服著种种困難,用自己的思想情感、心血和汗水,終于匯成了滾滾東去的“一江春水”。 又誰料,影片拍成了,當局檢查机關又不予通過,不准上映。怎么辦呢?鄭君里想了一條妙計,給國民党檢查官送去“一束鮮花’”,花中裝的是几塊金表,于是,此片很快就被通過發行了。 白楊、鄭君里等人高興得蹦跳歡呼,喜淚橫流。高興之余,細細想來,這次“檢查”通過之事,不正是影片本身揭露當局荒淫腐敗的又一佐證嘛! 《一江春水向東流》立即在黎明之前的神州大地上,如精神原子彈一般炸響了!迅即在廣大民眾中引起了廣泛、強烈的共鳴。“成千万的人引領翹望,成千万的人踩進了影院大門”,“每次放映,電影院內出現一片飲泣之聲,觀眾的眼睛哭得紅紅的。” 各報評論文章蜂起,稱“它標示了國產電影的前進道路”,使“我們為國產電影感到驕傲”。 當時在香港的夏衍和文藝界的其他朋友,也曾聯名寫信給蔡楚生及全体創作人員,深有感慨道: “要是中國有更多一點的自由,要是中國有更好一些的設備,我們相信你們的成就必然會十倍百倍于今天,但,同時也就因為你們能在這樣的束縛之下產生這樣偉大的作品,我們就更想念起你們的勞苦,更感覺到這部影片的成功。” 這是部极其成功的影片,從1947年10月到1948年1月初,連續放映三個多月,觀眾達七十一万二千八百七十四人次,在電影史上創造了電影賣座最高的紀錄。 白楊在銀幕形象的創造上也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峰,正如《中國電影發展史》上所述: 影片的表演藝術也有突出的成就,白楊扮演的素芬,演得真實朴素,成功地創造了這個具有中國婦女傳統美德的优美形象,有真摯的內心感受和体現。 富有魅力的杰作有著經久不衰的生命力。三十四年后,即到了1981年,白楊出訪美國,在舊金山舉力。的“中國電影回顧展”上放映了《一江春水向東流》,依舊盛況空前。《太平洋周報》稱此片“是一部最受歡迎,最賺人熱淚的影片,是中國電影史上最震撼人心的作品”。 在舊金山,有座華僑創辦的“世界戲院”,1949年落成時,開幕式中首映的是《一江春水向東流》;到了1985年,在“世界戲院”重建落成典禮的開幕式上,又重映了《一江春水向東流》。 許多華僑遠道赶來,連著觀看《一江春水向東流》,并常久地等候在影院門口,見到白楊,异常激動地說:“影片深深打動人心,激發了華僑對祖國的熱愛。” 白楊的名字及其銀幕形象,隨著“一江春水”,從國內流到國外,從中國流向世界,一直流了數十年,還將經久不衰地流傳下去。 然而,當初,正當《一江春水向東流》轟動中外影壇時,白楊并沒有被成功的鑼鼓聲所陶醉,她又在忙著進行新片的攝制工作。 二十七歲的白楊,以不可遏止的創作激情,在黎明前的銀壇上縱橫馳騁,左右捭闔。《還鄉日記》与《乘龍快婿》几乎是和《一江春水向東流》同時上馬、交叉著進行拍攝的。從內容上來看,前兩者又象是后者的“衛星片”,都是抨擊現實黑暗的。 《還鄉日記》与《乘龍快婿》是由張駿樣親自編導,由白楊參加主演。兩片辛辣地揭露了“接收”大員的貪污舞弊,描繪了戰后國統區黑暗混亂的現實,塑造了一對敢于抨擊黑暗的青年男女。 1947年11月,當《一江春水向東流》等影片上映不久。白楊又參加昆侖公司拍攝史東山編導的《新閨怨》。在此片中,白楊飾演的是一個自毀的婦女,然而,現實中的白楊卻是個自強不息的女性。 隨著人民解放戰爭的節節胜利.進步文化工作者為避免行將滅亡的反動派的瘋狂迫害,紛紛撤离上海,南下香港。 上海灘大影星來到香港的消息被電影厂老板知曉后,紛紛找上門來,要与白楊簽訂拍攝合同。“永華”捷足先登,和白楊達成了在《山河淚》中任主演的合同。 不料,《山河淚》剛剛開拍,“永華”另一位老導演找到白楊,讓她飾《大涼山恩仇記》的主角,說要付她几万港幣一部片的酬金。當白楊看了劇本后,斷然拒絕。原來這部影片通篇在為國民党涂脂抹粉。 過了兩天,“永華”又派人來了,“白楊女士,如若你不想要紙幣的話,公司可以付你金條。” 白楊沉著臉說: “你們就是給我一座金山,我也不參与拍這部片子。” 白楊不為數万港幣、金條所動,斷然回絕了“永華”的請求,隨后,她又以同樣的態度,堅決回拒了《忠義之家》導演的邀請,不与“走的不是一條道”的人合作。 白楊就這樣,不計報酬,宁愿与導演經驗不多的張駿祥、吳祖光他們合作,因為她与他們都是在抗日戰爭的烽火中同舟共濟過來的。 藝術家的腳步是那樣勤快,《山河淚》還沒有公映,《火葬》又開拍了。這個影片是由万岳編劇、張駿祥導演的,白楊參加主演,飾農村少婦雙喜。 雙喜被迫嫁給了同村不諳人事的孩子——孟家酒店的小掌柜長春,產生了“空閨獨守”的哀情。不久,她与青年展大鵬(陶金飾)發生了愛情,于是導致了种种矛盾糾葛。 到頭來,雙喜与長春、展大鵬等,在封建流氓勢力的迫害下,釀成了縱火自焚的“火葬”悲劇。影片在一定程度上抨擊了不合理的封建婚姻。 是啊,在現實生活中,不合理的婚姻,曾葬送了多少男女美妙的青春、純真的愛情以至寶貴的生命。 新的女性卻要做命運的主人,白楊早就沖破了封建的殘余与世俗的偏見編織的樊篱,始終沒有被愛情、婚姻纏住自己前進的步履。這四五年來,她和駿祥在影劇藝術上的合作默契,白楊是永遠不能忘怀的。 然而,在秉性、習慣等方面,白楊与駿祥似乎不那么協調。兩人相處四五年來,沒有大吵大鬧過,可謂相敬如賓,但也并非融合一体。 誠然,張駿祥是個正人君子,他不想把自己的意愿強加于人,他深知,愛情這東西是神圣而又崇高的,互相不能有半點勉強,勉強了与她与己都沒有什么好處。他似乎預感到將來會有什么變异。 卻說1949年,長空中傳來一個喜訊,故士北平解放了!中共有關方面將派人前往香港,接文化界進步人士北上解放區。 白楊、張駿祥与郭老的日本妻子佐藤富子(即安娜),喬冠華夫人龔澎等一行人同時北上。 1949年歲末,白楊又回到上海。白楊一到滬,即被電影局安排到專拍故事片的上影四厂工作。說來也巧,四厂的厂主任竟是蔣君超。与他一見面,白楊喜出望外問道: “你怎么上這儿來啦!” 君超笑著反問道: “我怎么不能上這儿來?” 白楊曾和君超在舊上海時熟悉。君超從小受了不少苦難,七八歲時失去了雙親,后靠著叔叔的資助,上了复旦大學,一個偶然的机會,被著名導演卜万蒼看中,進了電影厂,后又考進“聯華”,先后參加拍了三十几部影片。 1947年,在攝制影片《亂世男女》過程中,因上海國際飯店電梯發生故障,君超的愛人白璐失足踩空,摔死在電梯下……君超至今帶著未成年的女儿過日子,夠苦的。 君超給白楊留下了很好的印象,白楊便和君超暢談著自己的理想、志趣和愛好。 卻說隨著時間的推移,白楊与張駿祥的關系越來越明朗化了。駿祥從“四野”体驗生活返滬后,也進入了上影四厂,任編導。 近些日,他正忙著創作電影劇本《耿海林回家》,該劇描寫青年農民耿海林被反動派拉去當壯丁,成了國民党士兵,爾后又被解放軍俘虜,成長為英勇的戰斗英雄,全劇通過這樣一個人的遭遇、經歷,來歌頌光明,抨擊黑暗。 駿祥正一頭埋在此劇的創作中,白楊也忙著下厂体驗生活,兩人一直各忙各的。一天夜晚,終于有了個交心的机會,他倆心平气和地交談了許久、許久。 張駿祥畢竟已近不惑之年,白楊也已到“而立”年華,兩人談得很坦率、真誠。駿祥說,既然情意不和,那就分手吧,這樣于你于我于事業,有好處。 從那以后,張駿祥与白楊以同志、朋友相處,互相尊重,互不相扰。 白楊与蔣君超則愈來愈接近,愈來愈親密。一個周末的夜晚,男男女女都去舞廳跳舞了,君超來到白楊的寓所,從西服內兜里掏出一只首飾盒,一面打開來,一面對白楊說: “我送給你一樣東西。” 白楊湊過去一看,那既不是戒指,也不是首飾,而是一枚胸章。 君超小心翼翼拿了出來,亮給白楊,問: “你看看,這是什么意思?” 白楊細細審視著:黃金色的橢圓形環里橫著一根松枝,松枝上有一只金鑄的松鼠,松鼠怀里緊緊抱著一顆閃閃發亮的珍珠。小小的胸章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又閃爍著奇光异彩,分明是貨真价實的金玉鑄成的。 君超何以送她這樣一枚貴重的胸章?白楊尋思了一下,忽然想起君超又名“云松”,目屬鼠,那金鑄松鼠不正是他嗎?怀里的珍珠則是——她,白楊!她一下把那寓意深邃的信物貼到了唇邊。 有情人終成眷屬。上海影劇界傳出了一個令人矚目的喜訊—一白楊將与蔣君超結婚。 在新中國誕生一周年的佳節到來之際,舉國歡騰。大上海火樹竄天,銀花怒放,中蘇友協禮堂里燈火輝煌。上海影劇界同仁沈浮、孫瑜、鄭君里、趙丹、陶金、黃宗英等等,紛紛應邀前來,參加酒會,祝賀白楊、君超喜結良緣。 從此,白楊又開始了新的生活。 從50年代到60年代,是白楊演技更加純熟、創作力最旺盛時期。她先后主演了《團結起來到明天》、《為了和平》、《祝福》、《金玉姬》、《春滿人間》、《冬梅》等多部影片,塑造了許多富有中國气派的婦女的优美、鮮明、動人的形象。 1957年,《北京日報》和《沈陽日報》分別舉辦最受觀眾歡迎的影片、演員評選活動。在兩家報社公布的五部最受歡迎的影片中,白楊主演的《祝福》和《為了和平》都名列前茅。在評出的五位最受歡迎的演員中,白楊又獨占鰲頭。因此有人說她是建國以來最早被評出的最佳演員。 30年代《十字街頭》公映后,有人預言她“將成為中國的新影后”,她終于以自己的勤奮和創造,使這一預言變成了現實。 當時,《北京日報》編輯部還送給她一幅荷花,是著名國畫家于非盒畫的,上面有郭沫若的親筆題詞:“出污泥而不染,亭亭玉立,香色雍榮,為人民帶來祝福,愿世界早進大同。”后邊兩句暗應白楊主演的《祝福》、《為了和平》兩部最佳影片的片名。 《沈陽日報》編輯部送給她的是一座精美絕倫的用煤晶石雕刻的仙鶴,象征著她的表演藝術已經達到了超凡脫俗的藝術境界。她還被選為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如今她仍在為我國的電影事業繁榮發達辛勤耕耘。 ------------------ 書 路 掃描校對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