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內宮風云


  康熙十二年十一月(公元1673年12月)。
  云貴兩省的官道上,一大隊人馬浩浩蕩蕩,正向北方開去。
  繡著“皇周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吳”十三字的黃龍旗在一排排刀槍光華的映襯下顯得格外威武、雄壯。一隊隊的士兵昂首挺胸,旗甲鮮明,精神百倍,以飛快地速度向前行進。更令人惊奇的是,他們不是清軍裝扮,而全部都是一身漢裝。
  這便是吳三桂北上的大軍出動了。
  這支軍隊是吳三桂北伐的主力,最前面的是馬寶率精兵三万做為先鋒,逢山開道,遇水搭橋,并隨時打探前方敵軍的消息,中間則是吳三桂親率大軍主力,在他身邊的還有夏國相、胡國柱等大將護駕,曹士杰率領本部人馬斷后。
  就這樣,吳三挂在上百員戰將的簇擁下好不威風!
  他沒有坐車也沒有坐轎,而依然頂盔貫甲騎在馬上做統帥。因為他深信,只有這樣才能鼓舞眾將士的士气,他的軍隊才能所向無敵。
  此刻的吳三桂心潮澎湃,波瀾起伏。一方面他心中充滿著壓抑不住的昂揚激奮,他同時卻總有一線抹不斷的遺憾与感傷。
  他騎著自己的棗紅戰馬,眼望著那隨風飄擺的帥字大旗,心中若有所思,若有所感……就在這時,一騎探馬從隊后飛至統帥大旗下,馬上的軍兵飛身下馬,急忙來到吳三桂馬前,報大元帥:“后軍開出后,王府總管發現如夫人失蹤,尋覓方圓數十里不見!”
  吳三桂听罷心頭猛然一動。嘴張了几張,但終究沒有說話,他雙眼濕潤,面色慘然,回頭望了望,輕輕地揮了揮手:慢慢找吧——繼續北進……
  她真的离我而去了?
  她真的永遠地离開我了?
  吳三桂低下了頭,几滴傷心的淚水潸然而下。此時他心中蕩然如空,若有所失。
  近些年來他大事如意,又向來不怕艱難挫折,所以沒有什么事能使他斗志稍減。然而惟獨有一人使他始終放心不下,那便是——陳圓圓。
  突然他心頭一怔:我起兵反清到底為了什么?沒有了她在身邊,縱有江山在手,猶感心中不足,他心中很清楚,他几十年來出生入死,建功立業,有一半是被圓圓激發的,為了圓圓心目中那個英雄形像,自己始終在奮然揮戈。
  “……舊雁橫秋,倦客思家,人老去西風白發……”吳三桂心中又不由地輕輕吟誦著圓圓唱過的曲辭。
  過去,你我風雨同舟,生死相依。
  現在,她竟一個人离我而去了?
  她心中的那個英雄的吳三桂不复存在了?
  圓圓,還能見你么?
  吳三桂回想著圓圓苦苦勸說自己的情景,回想著圓圓的那字字珠璣,款款深情的信,不由地淚水模糊了視線……
  就在吳三桂著手起兵的日子里,他的內府家室也并不宁靜。
  陣陣秋風掠過蓮花池水,皺起層層魚鱗似的波紋,使得倒映水中的亭台和玉帶似的玉拱橋都輕輕地顫抖了。遙望南方,五苑的黛色接連著內峻偉的王府,气勢逶迤連貫,与秀美的五華山交相輝映;近著明鏡島,亭閣樓榭依著山勢分布,高低錯落有致,掩映于蒼松翠柏之中;山麓沿岸一排雙層六十六臨水游廊,像一條美麗的花邊彩帶,裝點得明鏡島有如仙境一般;眼前是映著藍天的透碧澄清的水,點綴著長長的柳絲,不住地點著波面,偶爾落下的几片樹葉,在水面漂蕩,點出一個個一閃即逝的小圓圈。
  這便是座落在云南府北門外,吳三桂為圓圓修建的“安阜園”。
  從怡人亭放眼遠望,真叫人心曠神怡,此時圓圓正倚著亭邊白石欄杆,觀賞水中來回游動的紅金魚。
  近日來,吳三桂加緊起兵的消息也不斷地傳入圓圓的耳中,因此近些天她心中一直十分沉重,為了排遣心中的气悶与憂傷,今天她特地帶著宮女們來園中散心,宮女丫環們自然都很高興。一到怡人亭圓圓便要他們各自散步游玩,無需在她身邊侍候。于是湖光山色之間,處處都有身著紅、綠、粉、紫、藍各色錦緞繡袍的人儿在游動,雖為秋日,卻恰如春花絢爛使山水生色。
  圓圓沿著漢白玉雕欄,順著曲折的小橋往東,走到滿香亭,送走了那條頭戴紅冠的大金魚,回眸岸邊,見兩個宮女正在一叢花旁說話,一個穿著綠色繡花錦袍,梳著兩把頭,鬢邊插著靠綠色的絹花,一雙小巧的繡鞋也是綠色的,旁邊的那一個穿著寬袖衫,淡粉的百褶裙,頭上松松地挽了個垂牡丹的發髻,發間金釵在陽光下射出黃澄澄的光芒。一綠一粉,互相映襯,不正像荷塘里出水的蓮葉和荷花嗎?圓圓認出來了,她們便是前不久王妃剛剛給自己送的兩名貼身丫環,穿綠衣服的叫小英,穿粉衣眼的叫小倩,看罷多時,圓圓便命人把她們二人叫了過來。
  圓圓笑道:“我真是見老了,老眼昏花的,這會才認出你們來。”
  “謝夫人詢問”,兩個丫環連忙躬身回答,小英那雙精致的繡鞋完全暴露在圓圓的面前,她覺得非常眼熟,便問道:“這雙鞋面的花樣這么精巧,像是王妃的繡工。”
  小英答道:“夫人真有眼力,這雙鞋正是王妃賜給奴婢的。”
  圓圓心里一動,再抬頭看了看小情,覺得她頭上的金釵也似乎見過,小倩發現了圓圓的目光,連忙斂身說:“夫人,奴婢所戴金釵,也是王妃所賜。”
  圓圓笑了笑,道:“沒想到姐姐對你們這么好。”
  小英連忙道:“夫人算是說對了,王妃娘娘可是個好人,她對我們姐妹倆如同親生女儿一樣,娘娘還說您也是個好人,人長得好,心眼更好,叫我們姐妹倆好好服侍您。”
  小倩咬咬嘴唇,說:“夫人大約不知道,奴婢上月還在宮中時,偶感風寒,并不想惊扰娘娘,可是娘娘知道后,竟親自給奴婢送去了膳食藥餌,真叫奴婢……我這心里……唉!”說著說著淚花盈盈,低下了頭,“只是這些日娘娘在宮中常与王爺爭吵,還常常挨打,一個人偷偷落淚,叫我們看著怎忍心呢?可我等下人又怎好插嘴,因此夫人若有机會勸一勸王爺,我們姐妹倆先給您跪下了。
  說罷,兩個人一齊跪在圓圓面前,淚如雨下,圓圓看罷,倍受感動,連忙扶起二人,道:“你們放心,只要有机會我一定會勸說王爺的。”
  話音剛落,就見遠處跑來一丫環,道:“夫人,王爺來了。”
  圓圓心里不由地一動,擦了擦眼淚,沖小英和小倩一揮手,兩個人便退到一旁去了。
  時間不大,吳三桂沿著蓮池西岸,拂著水邊柳條,大踏步向滿香亭走來,圓圓忙整了整衣服,迎了上去。
  前一日,吳三桂剛剛設計軟禁了康熙派來催他撤藩的哲爾肯和博達禮,心中自然很是高興。因此一來便是滿面春風,一臉笑意。
  “給王爺請安。”圓圓飄飄万福,吳三桂忙几步上前雙手扶住圓圓道:“愛妃何必多禮,來來來,今日我很高興,我与你共飲几杯!”
  說罷,吳三桂拉著圓圓的手反复端詳的許久,圓圓低下頭說:“不知王爺因何而來?”
  “圓圓,你我多日未見,我今日特地來看你。”
  “王爺宮中事務繁忙,又怎有空來看臣妾?”圓圓面帶愁容道。
  吳三桂見圓圓這番表情便道:“圓圓老是身体不适,因何這番神情?”
  “臣妾身体很好,只是連日來替王爺擔憂。”
  “噢?”吳三桂連忙問道:“但不是為何事而為我擔憂?”
  圓圓抬起頭來深情地望著吳三桂,說道:“臣妾所擔心的是王爺興兵起誓,只恐有一日會有不測。若王爺真有個什么閃失,叫臣妾一人如何獨自活在世間?”說罷又低下了頭。
  吳三桂听罷先是一笑,而后把圓圓抱在怀中,撫摸著圓圓那依舊烏黑的秀發,道:“圓圓時時把我挂在心頭,三桂永世不忘。不過你放心,我此次誓師計划周密,不會出什么差錯的。”
  “但是……不怕一万,只怕万一啊!”
  吳三桂抬起頭來,手托花白銀鬢歎道:“大丈夫生于天地之間,定當成就大事業。我吳三桂自知時日不多,何不趁此机會再做一番事業,倘是有什么不測,也自以無愧。”
  圓圓听了這番話不由地眼淚掉了下來,沾濕了吳三桂的衣襟。
  “圓圓你這是怎么了?”吳三桂望著圓圓那淚眼朦朧的樣子問道:
  “我……我……”圓圓哽咽著:“我只求下半生能与三郎平平穩穩地度過。”
  “我這樣做又何嘗不為了你呢?有朝一日我若推翻了滿清,那你就是當今的皇后,那時只你我再共享人間歡樂,不是更好嗎?”吳三桂道。
  圓圓擦了擦眼淚,道:“從古至今,多少人為了爭帝爭王,扰得百姓不得安宁,待到當了皇帝,又要為保帝位費盡心思,有何樂趣可言?臣妾幼年時,自以為容貌美麗,也曾有過非分之想,如今反倒覺得那些想法俗不可耐了。依臣妾看來,王爺若為自己著想,不如交出兵權,你我共同隱居山林,像范蠡和西施那樣泛舟五湖,該多快樂?何苦再開戰端致使生靈又遭涂炭?”
  吳三桂听著圓圓的話連連點頭,“圓圓,你講的很有道理,我又何嘗不想与你共享晚年之樂呢?只是……”吳三桂歎了口气又道,“只是事情已經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步,我也是騎虎難下身不由己呀!”
  圓圓望著吳三桂那為難的樣子,低下了頭沒有繼續再往下說,她把話題一轉,說道:“連日軍務勞苦,王爺還要多注意身体,少動肝火為好啊!”
  吳三桂道:“這几日我不在你身邊,你也要好好照顧自己啊!好了,我們還是不談那些令人不愉快的事情了,來,我們到怡人亭中飲几杯酒,高興高興。”
  說罷,吳三桂与陳圓圓二人攜手共行在蓮池旁的林蔭小路上,秋風輕拂著兩個人的面龐,圓圓的衣襟隨風飄擺,那依依倩影依然那樣美麗,三桂的威武似乎也不減當年,——或許他們還在努力地尋找著過去的歲月。
  這些日,由于軍務甚忙,吳三桂的确難以抽身,縱使他宮中妃子不少,什么四面觀音,八面觀音,可就在他准備誓師的這段特殊的日子里,平日在他心目中似乎已經消失的圓圓不知為何又回到了他的心中,相思之苦,最難排遣,何況養顏殿里處處留著圓圓的蹤跡?書房中有她用過的筆硯,她臨摹的楷書,妝台邊有她忘在那里的一副珍珠耳環。東梢間的臥室是他們倆共有的,任何人,哪怕是張氏都不能到那里和吳三桂同寢,如今空了數月之久的臥榻,似乎還得留著她的溫香。他的腰邊還挂著圓圓親手為他繡制的精制的香囊……要是走出寢宮,來到養顏殿,引起甜蜜回憶的事儿就更多了,不是嗎?在那段剛剛來到云南的日子里,他倆天天在此歡樂,日日在這里纏綿……
  今天夜里,圓圓終于又回到了他的面前。
  吳三桂再也控制不住心中的欲火,他緊緊地抱住圓圓,親吻著她臉上的每一片肌膚,一种無形的力量立刻充滿他身体的每一個部位,他把圓圓放在床上,剝下了她的外衣。此刻圓圓渾身酥軟地躺在床上,好久,她已忍耐好久的寂寞,今天她終于可以盡情地發泄了。連夜來她徹夜難眠,一到晚上,無數奇特的景像,無數猙獰的鬼臉,總在她頭頂盤旋。她想大聲喊叫,她想雙手推開那死死纏繞著她的,莫名其妙到令人心悸的五顏六色的彩斑彩帶。但今天她連手指都沒有動一動,只有嘴唇翕動著,任憑吳三桂在她的身上反复地親吻著。突然一陣劇痛刺醒了近乎沉醉的圓圓,她本能地呻吟著:
  “不要……啊,不要……”
  忍過了一陣劇痛,圓圓歎了一口气,又沉入深深的迷醉之中……
  怎么,回到了中原,回到了大草原上了嗎?啊!草綠如茵,繁花似錦的草原啊!天是那么高、那么藍,一塵不染;地是這么寬,這么遠,一望無邊。而一陣陣的風卻這樣香,這樣,冶靜,她跳下馬背,展開雙臂,扑向草地。
  蹄聲得得,遠遠跑來一騎.多么剽悍英俊的騎士!綠草紅馬黑披風,在藍天白云的背景上飛馳……她來不及多想,身子一抖,那騎士像摘花一樣彎腰把她從草地上抱起。兩人熾熱的目光接触了,啊,三郎……
  第二天,吳三桂辭別了圓圓又回到王府,然而就在這天夜里,后宮中又傳來激烈的吵鬧聲,而且是女人的,其中還夾雜著哭聲与哀歎……
  這個女人正是吳三桂的原配夫人——王妃張氏。
  張氏是吳三桂十七歲時,老父老母為其明煤正娶的結發正妻。她長相端庄賢嫻,溫文爾雅,不苟言笑,恪守婦道,是一個比較典型的賢妻,因此自從成婚之后,她与吳三桂的感情甚好,多少年來兩人相依為伴,從未發生了口角。此后張氏還為吳三桂生了長子吳應熊、次子吳應瓊,又生了四個女儿……吳三桂的几個儿女都是張氏所生。
  可是令人費解的是,張氏自從做了平西王妃之后,性情大變,一改過去賢淑端庄之態,而變成了一個凶悍潑辣的女人,動不動就与吳三桂吵罵不休……許多人暗地里稱她為河東獅,這不過是人們對悍婦的一种通稱而已。
  是張氏仗恃皇妃的資格而發生了這樣的變化嗎?—一不是。她那點資格簡直太小了,雖然說是皇上來封御批,也有高貴的品級,但在平西王吳玉桂面前她還能算個什么?而且,如果吳三桂真的動怒,奏請廢去王妃,誰能不同意誰又敢反對.就連皇上也得給面子。況且現在吳三桂造反就在眼前,他又怎能瞧得起皇上呢?他說讓誰死,恐怕誰就活不成。
  是張氏妒忌,爭風吃醋嗎?——一也不是。張氏今已是五十多歲的年紀,自知“人老珠黃不值錢”,因此也就不主動与吳三桂多接近,況且張氏又很清楚,吳三桂為親王,又兼風流成性,哪有守著妻子的美事?何況自古以來,男人妻妾成群已是傳統。不許妒忌成為婦誠之一,不妒忌成為婦德之一。作為親王王妃,她還能不准吳三桂納妾?不准他与八面觀音,四面觀音,以及數不清的女人廝混?那樣做,恐怕從哪方面講都是不允許的……
  那么張氏究竟是為什么變得如此潑悍了呢?正是為了自己的儿子,女儿,為了吳三桂的家族。
  做為吳三桂的妻子,丈夫的一切有什么能瞞得過張氏的眼睛?而且張氏掌內治事,從吳三桂密謀的一開始,就對他的心思摸了個一清二楚。
  在張氏看來,吳三桂做為一領軍之將,由卒伍而總兵,由總兵到伯爵,又由伯爵到王爵,又到親王爵,而且還統領兩省藩鎮,早就應該心滿意足了。如此享受榮華富貴,還想怎么樣呢?也許她連做夢也沒想過自己能成為王妃。
  就是你吳三桂在連年的征戰中,連生死都不保,又能想到會有今日的榮華富貴嗎?
  張氏百思不得其解,反清究竟有什么好處?在她看來,清朝的國勢比起昏庸的明王朝來要胜強百倍,無非是衣服發式之變,又有什么值得爭的?穿什么不是穿?頭發留成什么樣不一樣都是頭發?誰來當皇上,你不是一樣要當你的官?她從小就知道,叛逆大罪是要滅九族的!九族之首就是自己的儿女,以及妻族——張氏全族!她倒不是自己貪生怕死,而是擔心因為一人而牽連了自己的儿女,親人,自知于心不忍。
  吳三桂妻妾再多,女人再多,然生儿生女者惟她一人,正妻王妃惟她一人,骨血相連惟她一人,她不替吳三桂著急,誰又會替他著急?
  本來張氏很少見吳三桂,可這些日子來,她經常到吳三桂的寢宮,養顏殿,一見面就是苦苦的規勸,百般的哀求,凄慘的哭訴,然而每一次都是枉費心机,絲毫不能打動吳三桂的心。
  每一次張氏來規勸他,吳三桂都凶狠地罵她,“婦人之見,少管我的大事!”張氏傷心之极,又變成一遍遍的哭鬧,這樣一而再再而三,連吳三桂都感到沒有辦法了,只得不言不語地听她寒酸,畢竟吳三桂不能把她怎么樣,——她是儿子女儿的親生母親,是王妃正妻,她這一次的哭鬧,無非也是為自己著想,替儿女擔心,等大事成功之后,她自己就不鬧了。因此吳三桂從此處處都遠离張氏,見她就避著走,人們卻都以為吳三桂怕張氏。
  直到有一次,吳三桂再也壓抑不住心中的怒火……
  就在康熙撤藩詔書來到云南之前,一日,吳三桂正与汪士榮等謀臣們根据吳庄熊從京中飛鴿傳來的書信緊急議事時,突然密室之外傳來一片嘈雜的喧嚷。
  只听見一個女人的聲音在外面大喊大叫:“你反了,連我都不叫進去!”
  還沒等吳三桂弄清怎么回事,就听“啪”的一記清脆的耳光——福晉張氏旋風般地闖進密室來,后面兩名親兵緊跟前沖了進來,卻手足無措,不知如何是好。
  吳三桂把手一擺,兩名親兵退了出去,還沒等吳三桂開口問張氏究竟為什么,她就一把抓住了吳三桂的衣襟罵道:“你這個老瘋頭子,三輩子不得好死的倒路尸,又在這里操什么禍滅九族的心?”
  吳三桂把火壓了壓道:“亂來……你都說些什么呀!有什么話回到后宮再說也不為遲,你還是先回去吧!”
  張氏根本就沒把吳三桂的話放在眼里,她用目光搜尋著,劈手奪過剛剛傳到汪士榮手中的信,草草地看了几行,大哭道:“你還說沒有,你說這是什么?為什么不叫我看?你說……”哭著又打又抓。
  “你住手!”吳三桂臉色鐵青,他本就心煩意亂,又見這黃臉婆子又來攪扰,不由勃然大怒,順手甩了張氏一個趔趄道:“沒有天哪有地,沒有父何來子?我要圖謀大事,你一個婦人懂得什么!”
  站在一旁的汪士榮,胡國柱等人見此情形,都愣在那里,都不知該如何解勸。
  “福晉息怒,……听侄儿把話講清楚……”侄子吳庄麒見他們鬧得不可開交,忙上前勸說,話還沒說完,便被張氏“呸”的照臉上一口唾沫!“你算個什么東西!打算讓皇上快點儿殺了我儿,你來做這世子?這地日頭都瞧著,你當老娘是木頭人了?”說完便又嚎陶大哭。
  “把她給我轟出去!”吳三桂實在壓不住火了,冷冷地命令道。
  外面沖進兩個親兵來,就要拉張氏,張氏一听這話,突然發瘋似地朝吳三桂扑過來,幸好被兩個親兵攔住,張氏仍不肯罷休,邊掙扎著,邊喊道:“吳三桂,你做什么孽呀!你的心都讓狼吃了!你連自己的儿女都不要了!連九族全家的性命都不要了!你對得起吳家的列祖列宗嗎?”
  “拉下去!”吳三桂轉過身子,并未理睬張氏。
  這時兩個軍兵才勉強地把張氏拖了出去,然而依舊傳來她的哭喊聲:“……你說你是漢人,漢人就該這樣心黑呀!既是想當漢人,當初你又借什么兵呀,剃什么頭呀,一家人都死了算了嘛……”
  此后,若不是圓圓派了兩名丫環把她接到城外的“安阜園”住了几日,還不知道她會鬧出什么事來。
  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張氏這個“河東獅”卻和陳圓圓极合得來,自從吳三桂有了陳圓圓之后,張氏不但沒吃圓圓的醋,兩人反而親密得像親姐妹一樣,無話不談,也只有陳圓圓才能在她哭鬧時勸住她。
  張氏對于陳圓圓可以說好得不能再好,她的話雖然很朴實,卻讓人听了那么信服,她曾不止一次地對別人說:“圓圓心善,不害人,是我的好妹子。”
  張氏聰明過人,自從她与圓圓共處一家,共有一夫以來,對圓圓心服口服,她眼見圓圓美若仙子卻毫不輕浮,深受寵愛卻從不驕橫:因此張氏對圓圓有一种有愛心一种莫名的親密。
  張氏常對吳三桂說:“圓圓是個好人,她不會給你出坏主意,有她在你身邊,我放心。”張氏甚至總是讓圓圓隨丈夫出征外去,自己卻留在府中撫養儿女。
  張氏對圓圓關心倍至。圓圓自然對張氏也是尊崇有加,最令張氏感動的是,吳三桂被封為平西王開藩云貴時,朝中要對平西王妃封為一品夫人,命吳三桂速立王妃,那時吳三桂堅持要立陳圓圓,謀臣們也多數贊成。然而圓圓卻堅辭不就。
  相持數日之后,圓圓特向吳三桂寫了一封信,表明自己心中所思所想:
  
  三郎:自与君相識相知于离亂之中,深感君愛妾至深,圓圓有此心此情足矣,不求王妃名號,不求金銀珠玉。非是妾自作清流,實是妾不耐其煩,妾戀三郎,惟愛而已,有此愛心,妾為終身追隨,不計世俗,若有日此愛若流水飛花,則妾自去,亦不計世俗之議,王妃應立大姐是理,大姐為夫君生得兩子四女,含辛茹苦,耽惊持家,三十年來未曾稍懈,且大姐德容俱佳,秀于中而賢于外,主持后宮必不生异端。惟將軍念念思之,勿以人議物議而亂己心。
  圓圓對三郎之心惟天可表。

  吳三桂看了這封信后,默然抱頭不語。
  張氏看了這封信后,感動得泣淚橫流。一個女人,能在如此与自己終生利害相關的問題上持此超然態度,能不令人感之念之?“不計物欲,惟以情許之”。這是一個舊式女性難以理解的境界。即使發生在圓圓身上,張氏還是難以用語言來表達這份感激之情——母以子貴,這是自古以來的傳統。張氏一生,其命運歸宿,完全系于儿子的封爵封王之上,若有子而不能被立為王妃,張氏又有何顏面立于人世?因此在張氏眼中,王妃是她的名節歸宿,如果不成,她宁愿尋死。然而有圓圓在,她自知無望……卻不想圓圓給三桂這樣一封言語中肯,情深意長的信,而并非有些人有意擺出的“假辭”之舉。
  從此之后,張氏對圓圓的欽佩,可謂五体投地。她宁可讓圓圓擁有吳三桂的全部身心。她甚至在吳三桂与八面觀音廝混時替圓圓打抱不平,找理由把那“人妖”狠揍了一頓,又將吳三桂气洶洶地推進圓圓房中,喊道:“沒有我來,你不准出來!”
  三天之后,張氏來了,吳三桂卻早已不在房中。
  張氏頓時火往上撞,對圓圓道:“妹子,你等著,我去找那個負心人算賬去!”
  圓圓卻緊緊攔住張氏,“大姐,不要這樣……他也有他的苦衷,人心是搶不回來的……”
  張氏手扶圓圓,望著她那雙蘊含深情的美麗的眼睛,心中也一陣悲傷,兩人竟擁在一起大哭了起來。
  哭罷多時,圓圓擦了擦眼淚道:“算了,大姐,不要再為此事難過了,是我讓他走的。”
  “你呀!沒出息!”張氏气哼哼地埋怨。
  圓圓卻淡然一笑:“該來則來,該去則去。世間惟有這個‘情’字非強迫能得到的。搶來的,我也不要。”
  張氏听罷,沒有說話,只是默默地點著頭。或許她不理解,或許她不贊同,她的主意就是要將自己的東西搶回來!
  她依然同吳三桂吵鬧哭罵,依然不依不饒地勸他不要往火坑里跳。
  當張氏被接到“安阜園”時,她早已哭得面色蒼白,一見圓圓便扑倒在怀中。
  張氏向圓圓哭訴了事情的經過,最后喃喃自語:“他要反了……他要反了……吳門完了……”
  圓圓听罷,心頭一陣發涼,自己所預感的事情終于發生了。他終于要离我而去了。圓圓也默默的低下了頭。
  圓圓并不是那种怕受連累的女人,若是吳三桂在明亡之初反清,她肯定會隨他征戰沙場,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那時,她認為清人可惡,入侵中原,是男儿英雄的自當起身抗爭。然而隨著時間逝去,她越來越感到清室比大明的統治要清明得多,海清河宴,天下太平,人民安定,又有什么必要再反呢?無論從道義上還是從時机上看,反清复明的意義似乎都已失去了。
  圓圓反复考慮了許久,最后決定盡自己的努力再給吳三桂寫一封信,報著最后一線希望,希望他能回心轉意。
  這天夜里,窗外雷電交加,狂風大作,圓圓含淚坐在燈下,仿佛在与三桂訣別:
  
  三郎:惊聞君欲起兵,妾心急如焚,君乃天下英杰,應如反清之時已逝。大明之政,昏憤苛暴,君不記乎?有清二十年,政通人和,君不見乎?昔滿人入關前,妾勸君逐清,入鎮前,妾亦曾勸君扶明反清,君均未納……延至今日,天下已定,清室亦英明君主相繼,起兵已成無天時地利人和之危行,君何以冒此天下之大不匙?妾心許將軍自初識,惟愿將軍作有識之英雄,莫起無端之欲。若君棄王歸故妾愿隨將軍終老村下,終不使將軍失人間之樂。縱使將軍被人猜忌治罪,妾亦當為君舍身,隨君同去,含笑于九泉之下,妾心殷殷,不可盡言,寸心如絞,猶憶當年,望將軍再三思之念之!

  那一夜,圓圓沒有入眠,扶琴孤坐天明。
  然而,令她失望的是,一個月過去了,吳三桂始終沒有答复。
  圓圓也沒有去找他,此時她的心早已涼了,望著窗外的落葉,她覺得自己的路也已到了盡頭……
   

  ------------------
  一鳴掃描,雪儿校對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