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陳圓圓刀下求生路


  吳三桂正在命令兵士們准備云梯,想一鼓作气將北京城拿下來,忽然,北京城牆上旗旗亂晃,矛戟林立,一面“闖”字大旗迎風飄擺,旗下現出一藍衣氈笠之人,吳三桂細瞧,正是闖王李自成。
  李自成走上城垛,大聲喊道:
  “城下人等听著,速叫你們主將吳三挂上前答話。”
  吳三桂忙驅馬上前,向上答道:
  “城上可是李自成嗎?”
  李自成見是吳三桂,不禁怒火中燒,喝道:
  “好你個背信棄義的吳三桂,我把慈烺交付与你,你竟敢撕毀盟約,尾追我軍,殺我人馬,傷我愛將,該當何罪?你這种無信無義之人,不怕天下人恥笑嗎?”
  “我,我……”
  此時的吳三桂心中有天大的委屈卻也說不出來。
  “吳三桂,你看這是誰?”
  吳三桂舉目觀瞧,卻見全家三十多口人都被押在牆頭,他們全都披頭散發,五花大綁,每人身后都有兩名刀斧手,手拿明晃晃的鋼刀放在家人的脖子上,城上哭聲一片,吳三桂心如刀絞,向城頭大喝:
  “李自成,你拿我家人要挾我,是什么大丈夫行徑?”
  “嘿嘿!我這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你不講信義,我也只好如此,吳三桂你現在投降還不算晚,否則,哼!我將你全家滿門抄斬。”
  吳三桂不禁暗暗叫苦,如果不降,全家三十多口就會馬上人頭落地,全家數十人為我一人而死,那我豈不是不孝,可是如果降了,我這支關宁鐵騎,就會被清軍滅掉,恢复我大明江山社稷豈不落空,這支隊伍是我大明的命根子,我決不能丟掉它。吳三桂猶豫不決,腦海中進行著激烈的思想斗爭。
  此時,城上的農民軍觀注著他吳三桂;吳三桂的部下觀注著吳三桂;一旁的阿濟格手執馬鞭觀注著他。此時吳三桂的一句話,一個手勢,都將對整個歷史起著重大的影響。
  后面的朱三太子慈烺此時也坐臥不安,他見吳三桂仍低頭不語,忙策馬上前:
  “愛卿……”
  吳三桂抬頭見臉色蒼白的太子欲言又止,于是心中暗暗下了決心:大丈夫報國,忠孝不能雙全,看來,我只有做出犧牲了,親人們哪,我吳三桂對不住你們呀,你這李自成行此卑鄙手段,如此只知掠擄的烏合之眾,定成不了什么气候,我豈能投降此等眼光短淺之輩。
  吳三桂暗暗咬咬牙,命道:
  “來呀,給我把那城頭之賊射死。”
  身后立刻涌上五百弓箭手,這五百弓箭手個個箭無虛發。
  只听“嗖”“嗖”“嗖”弓弦響過,箭帶風聲飛向城頭。飛箭將李自成身前的親兵射死了許多,慘叫聲不絕,几名親兵尸体栽下了城來。李自成的身影從城頭上消失了。
  過不多時,只見城堞上露出一人,披頭散發看不清楚,那人口呼:
  “吾儿救我!”
  喊聲未了,刀光閃處,人頭已落,血淋淋的人頭被人拋了下來。
  吳三桂大惊,“爹爹!”
  這時,牆頭上接二連三的人頭被扔了下來,吳三桂只覺天旋地轉,嗓子眼發甜,一口血“哇”地噴了出來,隨后身子一歪從馬上栽了下來,眾人忙搶了吳三桂回到營中。
  等吳三桂悠悠醒來時,已是掌燈時分。眾將見他醒來都松了口气。
  吳三桂睜開眼睛,呆滯的目光掃了下四周,忽而坐起來,擁被大哭。
  眾將忙跪地勸阻。
  “元帥節哀!”
  “將軍不要哭坏身体。”
  良久,吳三桂才止住哭聲,擦干淚痕,問道:
  “可將尸首搶回?”
  “回元帥,都已搶回,安于后帳。”
  “那好,明日買些上好的棺木,將他們入殮了吧,我定要抓住李賊,砍下他的人頭,祭奠老父的亡魂。”
  說罷,吳三桂止不住又落下淚來。
  眾人忙又一番勸慰。
  吳三桂擺擺手,說:
  “我也乏了,你們先歇息去吧,楊將軍你留一下。”
  眾人忙紛紛告辭。
  楊坤捧一碗藥喂吳三桂喝下,問道:
  “元帥留我何事?”
  “我想問你,后帳可有,可有圓圓的尸体,我想去看看。”
  “回元帥,我仔細搜索過城下,沒發現有夫人的尸体,想夫人吉星高照,定當平安無事。”
  吳三桂手撫胸口,長長舒了口气:
  “噢,但愿她沒事。”
  而吳三桂又哪里想得到陳圓圓死里逃生的一幕。
  陳圓圓被押上城樓時被排在了最后,她拼命往前擠想看看心愛的三郎,卻被兵士粗暴地推回了隊尾。
  家中人等知死期已至,全忍不住哭作一團,而此的陳圓圓的心卻异常平靜。
  陳圓圓抬起頭來,見一朵白云悠悠飄向遠方,不覺心生感慨:自己一會儿也就會化作一縷輕煙隨風而逝了,其實死又有什么可怕的,死對我這种罪孽之身該是一种解脫。
  前面的一個個被砍下頭,扔了下去,陳圓圓靜靜地等待著死亡的那一刻。
  終于,陳圓圓被最后一個推到了城堞前,圓圓向下張望著,她多么想最后一眼看到自己的吳郎啊,她只看到吳軍亂轟轟一片,不覺心中很是失望。
  李自成一聲令下:
  “行刑!”
  陳圓圓輕輕閉上眼睛,好久沒有聲響,圓圓睜開眼睛,卻見身旁的劊子手只睜圓了兩雙眼睛呆呆地望著她,沾滿血跡的鬼頭大刀“當啷”一聲掉在地上——他被圓圓的美貌惊呆了。
  陳圓圓心思電轉,想道:我陳圓圓入得紅塵來,備受凌辱,別人見我都一副色迷迷的樣子,他們都是貪圖一宿之歡,而只這吳公子對我卻一往情深,從沒人像他這樣真心待我,与他在一起,我才有了人生的快樂,我要爭取活下來,哪怕我与吳郎見一面再死在他面前呢,求上天保佑我,保佑我能与吳郎破鏡重圓。
  想到此,陳圓圓忙喊道:
  “慢著!我有話要与闖王說。”
  李自成聞听,忙命人把她帶過來。李自成問道:
  “你有何話說?”
  陳圓圓跪下叩頭道:
  “回闖王,我覺得今天您殺我很容易,也沒什么可怜惜的,只是,只是……”
  “只是怎樣?”
  “只是怕對您有所不利?”
  “為什么?”
  “賤妾听說吳三桂將軍已率部眾來歸降于您,想為您效犬馬之勞,只是因為我被劉將軍接入營中,才使吳將軍一怒之下,与您有了隔膜,因此才有了今天的局面,妾心里十分不安。如果今日您殺了我,吳將軍必然會与您決一死戰,拼個你死我活,您不如留下我,讓我去勸說吳將軍,使他不与您為敵,您看如何?”
  李自成見面前的陳圓圓,雖衣衫凌亂,倒更有种楚楚動人的神態,當下暗暗思量:吳三桂這小子倒是個性情中人,愛美人不愛江山,可說是天下第一情种,北京不宜固守,我怕的只是吳三桂會在我撤退時追擊,放了這女子,雖不能勸得吳三桂投降,倒可阻止吳三桂跟我死纏爛打。
  當下,李自成拿定主意,命令道:
  “來人,把她帶下去吧。”
  “是!”
  親兵答應一聲,給陳圓圓松了綁繩,把她帶回了老營。
  一代佳麗陳圓圓就這樣大難不死,虎口逃了生。
  悲愴万分的吳三桂一夜不眠,剛一合上眼就見父親披頭散發呼:“吾儿救我!”他又醒來止不住痛哭一場。
  追殺李自成事大,讓死去的人士為安更是大事。
  第二天吳三桂立時找了一班哭靈的人,他們朝門跪著,仰天拍地的痛哭,俱動悲情。
  吳三桂身穿重孝,他覺得很對不起死去的父母,是自己沒能保全他們的性命,他跪在盛裝著父母的棺木前,放聲大哭。
  正在吳三桂悲痛异常時,安順子走到吳三桂身旁低聲說道:
  “大人,有一個道人求見。”
  吳三桂怒道:
  “今天誰也不見,你用亂棒給我把這不曉事的家伙赶走。”
  安順子又小心翼翼地道:
  “這道人可不比一般……”
  安順子正說著的時候,只見一瘦骨嶙峋神采安詳的道人走了進來,并大聲道:
  “父母大事,怎可隨意而安!”
  吳三佳一抬頭,見此道人仙風道骨,眉字間流露著一种超然,怒气頓消,忙道:
  “請問先生有何見教?”
  道人朗聲道:
  “現總兵隆准而龍顏,美須髯,右股有三十六黑子,不是人臣便是人君,貧道愿助一臂之力。”
  吳三桂見道人說自己有帝王之相,而且還知道自己身上的痞痣,心里自是一惊,心想自己真是遇見了高人,忙道:
  “先生請進!請……”
  吳三桂忙把道人讓進里屋,請道人給他指點迷津。
  吳三桂恭敬地請道人上坐,親手斟上茶問道:
  “請問先生大號?”
  道人左看看,右看看道:
  “無名無姓,無影無蹤。”
  說完自是一樂。
  吳一桂不懂這隱語,不懂也不好多問。
  天气炎熱,四處殺人,嗜血的蒼蠅四處亂飛亂撞,這屋間里也不例外。嗡嗡營營好像撒沙子。
  吳三桂邊飲茶時,還得不停地用手哄蒼蠅,以免落入茶杯之中。
  這道人從袖中掏出兩支筷子,將蒼蠅隨飛隨夾,一夾一個,沒有夾不住的。他把夾住的蒼蠅全部裝進了左邊的衣袖之中,傾刻問房間里便安靜了,他用心地呷了一口清水,對吳三桂說道:
  “請問總兵大人,你貴庚几何?”
  吳三桂道:
  “四十有六。”
  道人掐了下指頭,道:
  “金溺水下,見出水上,木不得全所制也。”
  道人說到這儿,望著吳三桂道:
  “依貧道之見,尊駕的父母該葬于西方金气之地。”
  吳三桂确實信服了這位道人,他忙道:
  “全听憑先生吩咐。”
  道人沉吟了下說道:
  “天命如此,不可違抗,尊駕如方便請与我往西山一行。”
  吳三桂道:
  “先生還有何吩咐?”
  道人道:
  “人愈少愈好,天机不可妄泄。”
  道人說到這儿,打衣袖把蒼蠅放出來,嘴里禱告說:
  “你不扰亂我,我也不捉你,快飛走吧,快飛走吧!”
  從衣袖里出來的蒼蠅,紛紛飛出門外,一只也不剩。
  吳三桂很是吃惊。
  吳三桂按照道人的吩咐只帶了几名忠實的隨從隨道人往西山,為下葬的父母尋找風水之地。吳三桂也曾讀過《葬書》,書上說“占山之法,以勢為難,而形次之。勢如万馬,從天而下,其葬王者,勢如巨浪,重岭疊嶂,千乘之葬。勢如降龍,水繞云從,爵祿三公。勢如重屋,茂草喬木,開府建國。勢如惊蛇,曲屈徐斜,滅國之家。勢如戈矛,兵死形囚。勢如流水,生人皆鬼。”
  吳三桂對風水之事十分相信的,明朝的開國皇帝朱洪武當年貧不能葬父母,禱告上天,代為看管,用蘆葦將父母尸体包好,淺淺下葬。后來,掃平群雄,据有天下,打發劉伯溫到鳳陽老家營造皇陵。劉伯溫看了看朱洪武父母的葬地,對人說:
  “原來皇上的雙親葬在龍口里,怪不得今日坐江山。”
  吳三桂帶著几個忠實隨從陪著道人到了西山一看,果然是好地方:蒼松翠柏,高下相間,群山綿綿不斷地伸展開去,好像玄學哲理似的,奧妙莫測,起伏的峰巒,一個接一個好像一大群牲口,沉浸在一种神秘之中,東山迤邐北延,愈進愈高……
  這西山与京城距几個時辰的路,吳三桂從沒到過這里的,當他站在高處放眼看著這一切時,心里惊歎了。
  真是個好地方!
  吳三桂在心里對道人更加崇敬。
  道人一路上不時拿出羅盤确定方向,當他們爬上個小座山的山頂,道人對吳三桂道:
  “總兵請看。”
  吳三桂順著道人的手所指的方向看過去。只听道人說:
  “這兩屏山乃是一只大鵬金翅鳥,對面是大鵬的左翼,我們腳下是其右翼。”道人又指著山下的一條路說,這是大鵬的長頸。遠處那座小山是大鵬的頭,后面那個山包是大鵬的尾。”
  吳三桂經道人這一指點,他越看越像,仿佛真是庄子在《逍遙游》中描繪的那只“展垂天鳥云之翼,擊三千里水,摶扶搖而上九万里”的大鵬神鳥。
  道人對天看了半晌,又說道:
  “貧道從地气所看,此處已有人所占,不妨下場去看看。”
  吳三桂和道人順著山路下到山腳,果然看到一座墳塋,沒碑石也很低矮,看樣子埋的是一個沒錢人家。
  道人看了看道:“天地二气都占,可惜人气不足,這墳的子孫還在困厄之中,不日將飛黃騰達,可惜,可惜……”
  吳三桂不知道這道人可惜什么,這里正好有位打柴的樵夫正好挑著一擔柴路過此處,吳三桂上前攔住道:
  “請問小兄弟,你知道這座墳是誰家葬的嗎?煩請造之。”
  樵夫道:
  “這是夏公子的娘,就在左邊山凹里住。窮得沒棺材,用葦席埋在這里的……”
  吳三桂听完樵夫的指點,對道人道:
  “旁邊既然有人家,我們何不過去討一杯水喝。”
  吳三桂很想見見這道人揚說的這“飛黃騰達”之人是何模樣。
  道人點頭同意。
  吳三桂一行人向樵夫所指的方向走去。林木青翠,溪水晶亮,真可去污滌濁,陶情冶性。轉過一個山坳,果然看到一處小屋子,門楣上方挂著一塊小匾額,上寫三個字:
  “長風居。”
  吳三桂看著這三個字想到李白的一首詩中的句子: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挂云帆濟滄海。
  這長風与地理上那金鵬又有什么聯系呢?吳三桂想此人一定是個飽學之士,又是一個有向往和追求的人。
  小茅屋很破爛,四面進風,從窗戶里看進去右邊床上整整齊齊疊著几排書,壁上挂著一把劍鞘,真個是三尺寶劍半床書,右邊一張書案,一條凳子,書桌上擺著筆墨紙硯,正中有一頁寫滿字的宣紙,一個朱紅瑪瑙雄獅鎮壓在上面,顯得格外引人注目。
  吳三桂見屋里沒人,轉過小茅屋,見一塊四方土坪上,一個人正背對著他們,在土坪上舞劍。那劍舞得真好,進如閃電,退若飆風,上下左右飛動起來,划出一個耀眼的銀盤,如同中秋明月落到人間,又如祭祀的白練……
  “好劍!”
  吳三桂脫口稱贊道:
  “誰?”那人急忙收起劍,回過頭問。
  吳三桂等舞劍人回過身才看清,此人二十多歲年紀,身材四四方方,胸脯寬大,甚是儒雅,眼睛深邃有神,顯得很有智慧与定力。
  吳三桂一看這青年便得出此人是一個喜歡舞劍讀書之人,又別于江湖上那种拳師俠客。心里有了几分好感。觀此人相貌,果是一個有作為之人,困頓不久。
  “我們是過路的客人,想討碗水喝。”
  “啊,里面請!”
  這青年把吳三桂和道人請進房內,一邊倒茶一邊問,“听口音,客官不像是本地人。”
  吳三桂道:
  “祖籍江蘇高郵,出生遼東,鄉音不改。”
  這青年也特豪爽,自報了姓名,并介紹了一翻自己的身世。
  這青年姓夏名國相,江蘇人,因大考失利便帶著母親隱居于此。
  吳三桂在此遇上老鄉自是很高興,談得十分投机,吳三桂想起道人說自己有帝王之相,此人便是最好的輔臣,何不請他出山助自己在亂世之中謀取一份基業呢?
  吳三桂向夏國相說了自己的想法,兩人一拍即合。
  吳三桂与道人在夏國相的居室里喝了一會儿茶,歇夠了便繼續隨道人踩山,夏國相也在一旁陪著。
  道人在前面走,吳三桂与夏國相還有几個隨從緊跟在后面
  天將黑時,道人才打開羅盤,細細地測了一番,削了一根樹枝插在凹上說:
  “葬在龍口出天子,葬在鳳口出皇后,葬在大鵬口里出將相,這里便是龍口的正中處,讓葬者頭枕山峰,腳踏流水。”
  吳三桂听道人說要把自己的父母葬在龍口里,自是一惊,想說點什么,只見道人一揮手道:
  “如果此地被貧道相中,必有顯現。”
  說罷在他看中的正中處插上一根木棍。然后讓眾人退在一旁。
  吳三桂和眾隨從都不明白所以,眼睜睜地看著,一個時辰過去了沒見有什么顯現。眾人正在疑惑,只見草叢一陣搖晃,一條碗缽粗的大蛇慢慢爬了出來,一直爬到道人所插的那根棍子前盤起來。
  道人大聲喝道:
  “畜牲,此處已不需要你看護了,還不快走,另尋它方。”
  道人的話間剛落,那巨蛇豎起腦袋,看著吳三桂半晌,又慢慢爬走很快隱于草叢之中去了。
  道人向吳三桂行了個大禮道:“此龍地非您莫屬了,您貴為天子,才有此大福,不然我等都得死于蛇口。”
  吳三桂傻傻地站在那里,以為自己是在作夢,當他所見到的一切都是真的,所听到的一切也是真的時,他忽地抽出腰刀,向呆呆的看著他的几名隨從揮去。几名隨從還沒明白過來,就死于吳三桂的刀下。夏國相一見,忙跪在地上,高呼:
  “吾皇万歲!万歲!万万歲!”匍伏在地上,三叩九拜。吳三桂微笑著收起刀,對夏國相說:“事已如此,我不得不殺了他們。”
  吳三桂指了指地上隨從的尸体。
  夏國相明白吳三桂此舉的意圖,他現在面臨著李自成、多爾袞這兩大敵人,這兩人都勢力雄厚,一旦他的父母葬于龍口,貴為天子之事傳出去,還有他的活命嗎?
  夏國相忙道:
  “臣知道,臣一定厚葬几位,重賞家眷。”
  道人似什么都沒看到一樣,舞了一下手中的拂塵,對吳三桂道:
  “總軍不乏英雄之气,帝王之舉,佩服,佩服!”
  吳三桂知道道人指的是什么,歎了口气道:
  “吳某兵微將少,北有外夷,西有內患,還請先生多多賜教!”
  道人道:
  “龍者,能升能隱也,隱者升也,升者隱也,隱隱升升,升升隱隱便罷!”
  吳三桂听了道人這几句難懂的話,愣了愣便明白了,慌道:
  “先生高見,不知數壽如何?”
  吳三桂在問他自己登基的年數。
  道人道:
  “或三或六,或六或三”說到這儿,又沉思了一下道:此地极易遭毀,龍脈弱嫩,還當小心看護。”
  吳三桂沒懂前面的話,后面的話懂了。李自成不就是搶攻鳳陽,掘了朱家天子的祖墳,明朝才結束得這么快嗎?
  龍脈一斷基業自然難穩。
  天已全黑了,吳三桂和道人便投宿在夏國相的長風居。
  夏國相親手下灶作飯燒菜,忙了半個時辰才把几樣不怎樣的菜擺上桌子,吳三桂与道人也不計較,飲了几杯酒,吃了些飯菜,使飽了。
  道人說:
  “此時要是有桃就好了。”
  夏國相忙道:
  “吃桃季節己過了三四個月,實在抱歉這季節沒桃吃。”
  道人淡淡一笑道:
  “要吃桃有何難!”
  說罷從牆角揀起一顆陳年的桃核,拿過夏國相擱在地上的鏟子,在地上挖了一個几寸深的小坑,把桃核种進去,蓋上土,然后從爐子上取過一壺夏國相准備泡茶的滾開水澆到坑里。
  吳三桂和夏國相在一旁眼眨也不眨一下地看著。只見一會儿有嫩芽冒出,逐漸長大,很快就長成一棵枝葉繁茂的桃樹。
  轉眼間桃樹開了花,又轉眼結了果,大而香甜的桃挂滿了枝頭。
  道士不慌不忙,從樹枝上摘下桃來給吳三桂一個,也給夏國相一個,自己又摘了一個,并說道:
  “要吃請在樹上取,別客气。”
  吳三桂和夏國相小心地咬了一口香甜爽脆,十分好吃。
  三人圍坐在桃樹下,邊吃桃子邊聊天。一直聊到深夜,桃也吃完,道人對吳三桂稽首道:
  “貧道該告辭了!”
  吳三桂慌道:
  “吳某該如何感謝先生?”
  道人道:
  “借尊駕一盆水。”吳三桂不明白,道人又道:
  “我從這里走了,請在我所隱去的地方倒上一盆便是。”
  吳三桂依道士之言,他在所隱去之地倒了一盆水。
  道士土遁而去。
  吳三桂惊歎道士的道力。
  吳三桂与夏國相一夜長談,夏國相對清軍多爾袞以及大順李自成都提出了許多觀點,讓吳三桂身處這种境況有了新的動向。
  吳三桂對夏國相有如當年劉備遇到諸葛亮的感覺。
  第二天,吳三桂与夏國相回到城里,眾人見他跟去的隨從一個沒回,也不便多問。
  靈堂里一百個僧人,披袈裟,拍動那金鐃銅鈸,聲震天地,五十雙道,穿羽衣,吹起來葦管竹笙,響遏云霄。紙糊的大洞仙,這個背寶劍,那個敲漁鼓,竟有些仙風道骨了……
  夏國相看到這一切,悄悄走到吳三桂身邊,說道:
  “元帥,這么多人去恐怕……”
  吳三桂明白了夏國相的意思,問道:
  “你說該怎么辦?”
  “我認為此事愈密愈好,知道下葬、知道您父母葬于何處的人愈少愈佳。”頓了頓又道:“道人說下葬時間為丑時,我們可以……”
  吳三桂听完夏國相的話,認為這個辦法很好,他給眾位僧道部賞了銀子讓他們散去。到晚上時,他挑選了十六名壯漢抬著父母的尸体俏悄出了城,直向西山而去。沒有兵丁,也沒有送葬人,領頭人是夏國相,他帶著一行二十多人的殯葬隊,剛踏進西山那松柏林時,忽然狂風大作,一時霎時間飛沙走石,遮天蓋地。乾坤昏蕩蕩,日月暗沉沉。
  抬喪的人只好放下棺材,就地歇息,等風停了再走。
  可風一個勁地卷刮著,夏國相看時辰已經不早了,他命令所有的抬棺人繼續前進,可逆著風走,那里走得動,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走出半里地又歇下了。
  夏國相只好命令所有的人手都去幫助,這樣又向前推了半里路。夏國相又气又急,一路上前躥后跑,燈也被刮滅了,自己親自上去動手,一步一步挪到了道人所插木棍的地方,命人挖坑下葬,當棺材落進坑里,風平浪靜,天地一片星月照耀著朗朗乾坤。
  夏國相再看時辰時按道人所定的丑時下葬已整整晚了二個時辰。夏國相心一涼:“如有什么不測也是老天注定,非我夏國相辦事不力。”可他轉而又想:“要是吳三桂知道這件事沒辦好,他一定要責怪我不力。”夏國相心中已有了保全自己的主意。
  眾位兵丁把墳壘好,夏國相看著一個個困乏不堪的相子,心中頓生几分同情,手中握著的劍又放回了鞘里,從怀中掏出一包銀子分賞給每一位,然后說道:
  “你們拿著這些銀子回家去吧,千万不要回兵營,小心丟了命,今晚的事對誰也不要講,回家安安生生過日子。”這些兵丁都明白了是怎樣回事,都跪下向夏國相磕頭道:
  “謝謝大人不殺之恩。”
  說完了個個都拿著銀子消失在了晨光之中。
  此時天已大亮,夏國相便回城向吳三桂回命。
  夏國相走出西山,在一條溝旁見到了与道人和吳三桂一起所看到的那條巨蛇,那巨蛇盤縮在那里,早已死了。
  飽讀詩書的夏國相歎了一口气道:
  “北方帝王之地盡占,可怜這畜牲。”
  夏國相回到城里,吳三桂向夏國相詳細詢問了墓葬父母的經過,夏國相把忽刮大風的事詳詳細細地向吳三桂講了,當講到如何打發兵丁之事,他把手向脖子上一抹。
  吳三桂以為他這抹的意思是把去葬父母的兵丁都殺了,這樣誰也不知他的父母葬在了哪里,會意地點了點頭,道:
  “跟著我決不會虧待你,”話峰一轉又問:“你今年貴庚多少了?成親沒有?”
  夏國相行了一個禮道:
  “稟元帥,晚生今年三十有二,未成親。”
  吳三桂道:
  “吳某有一拙女年二十,如不相棄,愿配与以你,不知意下如何?”
  夏國相忙跪倒在地,道:
  “岳父大人在上,受小婿一拜。”
  夏國相拜倒在他的岳父大人的腳下時隱瞞了一段他人鮮知的歷史。
  夏國相乃秦淮河畔复社主要成員。當柳如是和李香君這兩個紅塵脂粉在如位如訴地吟唱著不幸与悲哀的時候,夏國相卻同樣滿怀愁緒地坐在自己書齋里的窗前憑欄沉思,他原來是為了即將要舉行科舉考試而潛心攻讀的,可是他何曾又有好的心境來准備考試呢?
  复社以錢謙益的入獄而元气大傷,三年一度的會試与殿試雖然照常在進行,夏國相等复社考生卻成了朝廷權臣之間較量的犧牲品,他帶著自己的老母憤然遠离蘇南那美麗的地方,隱居于西山腳下,過著隱士生活。
  柳如是遠离他而去。夏國相也遠离了那個風花雪月的世界。可是,在他的靈魂世界之中,他無時無刻不在叩問著曾几何時的摯情,每當他在舞劍或是在閱讀時,他便覺得她似乎還坐在自己的身旁和自己談詩論道,她那柔美的秀發,她那顧盼生輝的秋波仿佛又不斷地在他的面前閃現。
  在西山腳下那無數個日日夜夜里,他惟一的安慰便是回憶著柳如是唱給他的那首《水調歌頭》:
  
  明月几時有,
  把酒問青天。
  ……


  夏國相是明朝廷權臣爭斗間的犧牲品,他文采出眾,才華橫溢沒得到崇禎帝的一官半職,也沒有長期擁有自己心愛的女人,他拜俯在吳三桂腳下,似乎找到了出路。
  沒過數日,吳三桂便把自己的愛女嫁給了這個得力助手——夏國相。
  吳三桂要帶著他的女婿一塊實現他的帝王之夢!
   

  ------------------
  一鳴掃描,雪儿校對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