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永平在山海關西南不到百里處,是山海關的門戶。 李自成退到永平之后,整理隊伍,發現損失將近十万人勇,兵土們人心不定……李自成与牛、宋會商。牛金星、宋獻策均以為吳三桂有清軍為援,兵勢猛銳了,而大順軍則新敗不穩,不宜与吳三桂決戰,應該与其講和,爭取時間。 李自成反复權衡,只有講和為上策。 這時候,吳三桂已帶大軍追到永平城外,包圍了永平。吳三桂的關宁鐵騎這次損失了將近一半之多,現在只有4万騎兵了。多爾袞撥出一万清軍馬步兵,派英王阿濟格統領,隸屬吳三桂,請吳三桂追擊包圍李自成,多爾袞自領大軍暫駐山海關。 多爾袞自有深意。吳三桂不言降清,就讓他与李自成決一死戰吧!阿濟格統兵輔助,一是支援,二是觀察,看李吳大戰究竟會怎樣:情況不清,不宜急進。 卻說吳三桂也不想立即与多爾袞談這种軋他想擊敗李自成,再找出太子,恢复明室政權;然后再与清軍講酬謝條件。不消滅李自成,一切都談不上。 且說李自成主意已定,立即召集劉宗敏、李過等主將前來會商。農民軍各將此時已听到吳三桂兵臨城下的消息,他們各有所思。 劉宗敏雖在北京花天酒地,時僅月余,仍不失他那虎威之气,他并沒有深思山海關一戰失敗的原因主要在農民軍本身,而只是認為吳三桂是在滿洲人的幫助下僥幸取胜,他有些不服气。 李自成听著劉宗敏那慷慨激昂的話,不禁蹙眉。他說: “我看,咱們是不是雙管齊下,一方面做好出戰准備,而另一方面也与吳三桂進行交涉,或許可以暫且議和,退回京城再作計議。” 正在李自成深思時,軍師宋獻策的話打斷了他的思考。他抬頭看了看諸將,也表了態: “講和也是緩兵之計,待不成再行攻伐。” 李自成同意,諸將也同意議和。 李自成派出的使者是大順政權兵政府尚書張若麒。此人精明干練,能言善辯,講和談判倒是用其所長。他本是明朝遣將,李自成攻陷北京后,歸降了李自成,而且還做了大順政權的兵政府尚書。 張若麒立即到城外二里外吳三桂大營求見。 此時正是深夜時刻,中軍大帳燈火依舊。 吳三桂在考慮怎么攻城。 “報大帥,李自成派使者求見!” 使者?使什么?吳三桂一頓,命令:“請他進來!” 張若麒進帳,見吳三桂帳中极為簡朴,心中頗為感慨。他拱手說道: “大順兵政府尚書張若麒奉命來与將軍議和。” “議和?怎么議?”吳三桂一聲冷笑。 “以目下形勢論,大順軍雖新敗然其主力仍在。大順軍欲退出北京,与將軍以复明之机,兩軍罷兵,不讓清室外夷居間得利。將軍以為如何?” 吳三桂沒有說話。良久,他說:“請貴使稍候,容我与眾將議決。” 張若麒剛一出去,吳三桂令眾將集議。 有人主張不能議和,其理由是李兵新敗,士气大衰,正是追窮寇之机。也有人主張議和,理由是大戰使兵力消耗不少,极需休整。兩派意見相持不下,吳三桂令諸將退下,待他思慮而定。 吳三桂對李自成是深惡痛絕的,按其心意當然是能在水平一舉殲滅。可是理智告訴他,李自成雖新敗,但其中部隊仍有數万之多,如果固城而守,很難攻下。而他自己在山海關大戰中的損失也不少,現在只有四万余人,再戰下去,恐也難支。而且在清兵之側,多爾袞多次意降,雖沒達到目的,然而老謀深算的多爾袞又豈是容易對付的人? 在山海關大戰中令吳軍為先鋒,這本無可非議。可是,當吳軍与李兵交戰后,他坐在那里不出擊,放吳軍被圍數重,精銳部隊損失過半。在兩敗俱傷時,他坐收漁人之利。如今兵臨城下,如果再戰,不保存點實力,恐怕又遭多爾袞暗算,思慮之后吳三桂覺得為今之計,和為上策。 主意已定,吳三桂立即召集諸將,取得一致意見即同意議和。 隨即召來使者張若麒,提出交還太子,撤离北京,互不侵犯的議和條件。 張若麒飛速回營,報告李自成。 第二天,由牛金星起草一份議和文書。李自成与吳三桂在城外兩軍中間地帶會面。 先由牛金星宣談盟約: “大順朝与大明平酉伯吳三桂達成合議:自誓以后,各守本有疆土,不相侵越;大順朝已得北京,准于五月一日交還大明世守;京師財貨歸大順朝;人民備從其便;如清兵侵掠,合力攻擊,人戚相共,甲申年四月二十四日。” 李自成与吳三桂先后划押用印。 兩人執手對飲,共告天地。 水平盟約順利達成了。 歷史似乎要有一個新天地了。 ------------------ 一鳴掃描,雪儿校對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