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多爾袞發兵


  這時,沈陽(盛京)的清政權也在籌划一項南下大行動。盛京戰云密布。
  大清皇室自皇太极去世后,小皇子福臨即位,皇太极的皇弟多爾袞文武全才,英俊瀟洒,他一直深愛著聰慧秀麗,明睿豁達的嫂嫂西永福宮庄妃。
  庄妃嫁給皇太极時,還是個十二歲的少女。皇太极比她大二十一歲,深得皇太极寵愛。但后來由于宸妃寵冠后宮,奪去了皇太极的全部情愛,使她和自己同齡的皇弟多爾袞情意相通,多爾袞更是喜歡這個識大体知大局有涵養的女人,每當遇到舉棋不定時常常找她商量,庄妃也從多爾袞那里學來了好多知人善任,用人任將和處理軍國大事的本領。
  一來二去,兩個人到了夢魂縈繞,寢食不安的程度。那時,多爾袞對于庄妃的情意是不言而喻的,他愛戀她,他們在一起度過了許多甜蜜的日子……
  崇德六年宸妃病重,皇太极竟不顧前方与明軍在松山、宁遠大戰,撇下諸將赶回盛京。
  宸妃去世,皇太极哭得數次昏迷,迅速憔悴衰弱。
  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九日,皇太极中風病死,皇太极生前未能指定皇位繼承人,因此引起了諸王的爭斗,其時,皇太极長子肅親王豪格与皇太极三弟、磧睿親王多爾袞均擁有爭奪皇位之力,且都意屬帝位,鄭親王濟爾哈朗和皇太极的鑲黃、正黃二旗的圖賴、圖爾格、伊爾登等大臣,擁護豪格;多爾袞同母弟英親王阿濟格,賴親王多鐸以及郡王阿達禮,貝子礬托等所屬的兩白旗,擁戴多爾袞。
  十四日,多爾袞召見內大臣索尼改立皇帝,索尼表示上皇子,結果兩人不歡而散。
  十五日,兩黃旗精銳兵卒全部武裝,張弓持箭環立崇政殿,從大臣依次入殿議皇帝,爭斗達到了白熱化,議論開始,索尼及巴圖魯、鰲拜首先提出立皇子,被多爾袞厲聲斥退,英親王阿濟格、豫親王多鐸要求立多爾袞,多爾袞猶豫不決,多鐸見多爾袞遲疑不定,就提出立自己,這一提案遭到了眾人的反對,多鐸又提出立長可立豪格代替,禮親王代吾是努爾哈赤的次子,他老成持重,怕成為眾矢之的,就以年紀已老,堅決地拒絕,繼而他退出了會議。
  此時,兩黃旗將領佩劍而前,請立皇子為帝,在這种形勢下,為免遭內訌,緩和矛盾,多爾袞只好采取折中方案,并在皇后博爾濟古特氏的協助下,最后立皇九子福臨為帝,由鄭親王和睿親王輔政,就這樣,六歲的福臨一步登天,做了皇帝。
  而在當貝勒多爾袞繼位呼聲最高,卻只做了攝政王,這一切的原因,除了許多其他原因外,最重要的還是多爾袞私下對嫂子的無比熱烈的愛……
  多爾袞任攝政王統理國政,他憑其雄才大略和卓越的軍事才能,使得大清國事井井有條,大清气勢日益強盛。
  多爾袞雖然是位极人臣,卻一心想著謀取中原,并且准備親自率兵南下。
  連日來,他親率眾將馬未下鞍,人不卸甲巡防軍營,視察各處險要關卡。他又連夜赶寫奏章軍報,一封呈送盛京順治皇帝,其他二封各投書多羅郡王多鐸、武英郡王阿濟格等處,相邀各方以軍呼應,集結作戰,准備南下大舉伐明。
  諸事完畢,他便著手整編南征大軍。
  他將南征大軍的全部人馬分為五個大營。這五個營是:前鋒營、鐵騎營、扁擔營、親兵營、步兵營。每營皆分撥勇將統領。
  前鋒營、鐵騎營是軍中精銳,多為馬隊。他命多羅郡王多鐸率領前鋒營;武英郡王阿濟格統率鐵騎營兼管領中軍大帳之事。眾將分配停當,又分派了各軍營職責,令各營兵士加緊習武操練。
  盛京還不知道北京已陷落,大明已經被大順所滅。
  這是三月二十四日,北京城陷落四天之后。
  順治皇帝看過多爾袞的奏章之后,不胜惊喜,以至兩眼放光,异常興奮。他心中暗想:我大清能有這樣的統帥,又何愁不能圖謀中原,興我大清!
  与母親商議了一番。庄太后甚為贊同多爾袞的意見。
  于是,順治皇帝向多爾袞發出敕諭:
  
  “特命爾攝政和碩睿親王多爾袞代統大軍,往定中原;用加殊禮,賜以御用行蓋等物,特授奉命大將軍印,一切賞罰俱便宜行事。”

  多爾袞接過詔書,精神為之一振,這是多么顯赫的權力!
  多爾袞隨即兵馬齊聚,共十四万鐵甲大軍,隨時候命出征。
  四月七日,正是個天朗气清的日子,也是攝政王招討大元帥多爾袞出師南征的吉日。
  天還未亮,整個盛京城騷動起來。街上洋溢著年節才有的喜气,百姓們紛紛擁到南征大軍經過的街道兩旁。
  稍頃,招討大元帥多爾袞被眾將簇擁而來,騎在馬上的多爾袞,挺胸橫劍,好不威風,馬頸項上,特意結扎了一大束紅纓。多爾袞望著列隊站在點將台旁的鐵甲軍,心中万分感慨。這支大軍,軍容嚴整,充滿雄壯之气。
  “多爾袞將軍出馬了,快看,那就是八面威風的大將軍!”
  “喂,好威風啊!”人們在不住地議論。
  前方的街面上,忽響起一陣鑼鼓聲。一個小校來報說:
  “大將軍,皇上駕臨。”
  多爾袞听后,不敢多想,即刻滾鞍下馬,隨軍重要將領有多羅郡王多鐸,武英郡王阿濟格,恭順王孔有德,怀順王耿仲明、智順王尚可喜等以及重要謀士范文程、洪承疇等也一一跪倒。
  少頃,順治皇帝由文武官員陪同來到點將台。
  “臣等叩見皇上!”
  順治看著跪下行禮的多爾袞,心中十分激動。他覺得這位皇叔事經百戰,不愧為一代開國元勳,所以當他接到他的上疏之后,立即就決定下詔應允多爾袞出征。這次大舉伐明也是醞釀已久,時机早已成熟了。
  “眾位愛卿請起!”
  “謝皇上!”眾將起身謝道。
  “皇叔,這次南征非同一般。皇叔知道,朕自登极以來,欲圖振作,立意南征,但事与愿違,朕心急如焚。此時皇叔欲親征,正合朕意。”
  多爾袞的兩只眼睛閃動著灼人的光,他激動地說道:
  “大清國運日上,江山穩固,朝中諸將忠心皇室,人人奮勇,万死不辭,如今多爾袞麾下兵精馬壯。正欲為振興朝廷,毅然南征。請皇上放心,縱有万死,臣決不退縮!”
  順治皇帝非常感動,他拉著多爾袞結實的手道:
  “朝廷內有皇叔這樣忠勇不貳之臣,實托賴上天恩賜,太祖威德,亦是朕之福气也。”
  順治放開多爾袞的手又切切囑道:
  “心腹之患在北京,咽喉之患在山海關……皇叔喜自珍重。朝中之事,皇叔盡可放心,朕自當竭盡全力!”
  “臣此次出征,定不會辜負陛下。”
  此刻在他那臉上,掠過一絲輕蔑的冷笑。
  看看天色已不早,順治便啟駕回宮。
  目送皇上回宮后,多爾袞一揮令旗:“眾位將士,隨本帥出征!”
  說著便命多鐸為先鋒,前隊啟程。
  南征的隊伍浩浩蕩蕩地開出了盛京城南門向關內万向開去。精兵猛將高士,壓境向南推進。
  南征招討大元帥多爾袞率軍晝夜疾進,直奔山海關。一路逢州過縣,秋毫無犯。
  這日,大軍到達遼河。
  忽見前面塵土飛揚,旗幡招展。多爾袞心中甚是惊异,忙率眾將飛馬赶上一小山崗,手搭涼棚,极目望去。
  片刻,只見一騎馬隊飛馳近前,然后滾鞍下馬,俯身下拜。
  多爾袞細看來人,只見他們雖是清軍的裝束,但一個個焦頭爛額,盔歪甲斜,而且多有受傷。多爾袞見了大惊,忙問眾將這是為何:
  “啟稟王爺,我等受武英郡王阿濟格之命想趁大順軍占領山海關之机謀取山海關,不料山海關已被吳三桂占領,我們誤中了吳三桂的圈套,在虎口澗几乎全軍覆沒。”
  “好個吳三桂,看來我們取山海關需要費一番周折了。”
  “王爺,另外,我們听說,北京王朝已經滅亡,崇禎皇帝自縊而死,現在大明天下已歸屬李自成大順朝。”
  “什么?你再說一遍——”
  “北京已經歸屬李自成!”
  多爾袞听得此言大惊,這么說,再南征大明已是一句空話,難道明朝滅亡就不要討伐中原了嗎?當然不,我們要的是中原的地盤,大明已滅,那么我們就征討李自成的農民軍!
  想到此,多爾袞說道:
  “既然如此,傳令三軍,不要再提伐明,而只提‘進取中原’。”
  中軍傳下令去。
  多爾袞又下令在遼河岸邊宿營。
  當晚,中軍大營議策。
  “眾位將軍。戰局雖未變化,但我們的敵人已經變了,我們所面對的乃是李自成的農民軍。我們并未与這伙草寇流賊交過手,不知眾位將軍有何策略?”
  洪承疇拱手說道:
  “王爺,微臣以為:大軍應力爭早日進擊北京!行軍限定時日,精兵在前,輜重在后,從通州、密云直逼北京——”
  “洪將軍,現在駐守北京的可是李自成的軍隊啊!”多羅郡王多鐸說。
  “闖賊雖然善戰,奈何剛剛入主京城,我們可趁其立足未穩,全力擊之!闖賊逃,則追剿!闖賊扼守,則強攻,滅其大軍于北京,不使流部逃竄!”
  “洪將軍真乃高見!”
  多爾袞認為洪承疇的建議非常有理,然后下令三軍加速前進。
  大軍到達翁后,准備略作休整后直扑北京城下。
  此時,多爾袞勞累了一天正在帳內稍歇,忽然帳外親兵報告:
  “吳三桂的兩員部將求見王爺!”
  “什么?”多爾袞一下站了起來,他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一般。
  吳三桂乃是大清勁敵,在清軍中享有盛名,多爾袞猜不透他們來干什么。
  交戰?不可能,交戰派人赶到此為何?
  況且又不知我軍南下啊,那就只剩下一個可能:來投降。
  然而這太不可思議了。与清兵浴血戰多年,雙方視若眼中釘的對手,竟會來投降?大明投清者何其多,惟獨吳三桂投降實在難以令人相信。
  還是先見了來使再說。
  “即傳口諭召見二位來使。”
  中軍大帳內,多爾袞嚴坐而待。
  不一會儿,吳三桂的兩員部將楊坤、郭云龍便被帶了進來。
  他們進到帳內,先向多爾袞施禮,然后向他說明了來意。
  “將軍,流賊李自成逆天犯闕,陷武京師,皇帝自縊,皇后妃嬪皆自焚。國事至此,深中痛心。賊鋒東指,列郡瓦鋒,惟有我兵駐守的山海關未失賊手。我帥欲報君父之仇。同李自成決一雌雄,因兵力單弱,恐難抵擋。今聞大王師出盛京,我帥欲借兵援救,今有我帥致書一封于大王,望大王早作定奪。”
  說著,楊坤將吳三桂致多爾袞的書信呈了上去。
  多爾袞展開書信,那一行行字映入他的眼帘:
  
  大明國平西伯宁遠總兵吳三桂頓首,謹致大清國攝政王麾下;
  三桂初蒙先帝拔擢,以蚊員之身,荷宁遠總兵之任。王之威望,三桂素有深慕,但春秋之義,交不越境,所以未敢通各于王,人臣之誼,諒王必能知之。
  今我以宁遠偏孤,令三桂棄宁遠而鎮山海,思欲堅守東隆而恐固京師。不意說寇逆天犯闕、以彼狗偷烏合之眾,何能成事?但京師人心不固,奸党開門納降,致先帝不幸,宗廟灰燼。
  今賊首稱尊號,擄掠婦女財帛,罪惡已极,天人共憤,眾志已离,其敗不待數日,我國積德累仁,民心未失,遠近已起義兵,羽檄交馳,山左江北,密如星布。
  三桂蒙受厚恩,怜民罹大難,拒守邊門。欲興師問罪,以慰人心,奈京東地小,兵力未集,特泣血求助于大清。
  我國与大清通好二百余年,今我無故而遭國難,大清理應助之。除暴剪惡乃大順,拯危扶賴乃大義,出民水火乃大仁,興滅繼絕乃大名,取威定霸乃大功,況流寇斂聚金帛子女不可胜數,義兵一至,皆為王軍所有,此又是大利。
  王以蓋世英雄,值此摧枯拉朽之机,誠難再得之時,念之國孤臣忠義之言,速選精兵,滅流寇于宮廷,示大義于中國。則吾朝酬報大清相助,豈惟財帛,將裂地以酬,不敢食言。

  ……

  多爾袞一口气看完了吳三桂的書信,沉思起來。
  噢,不是來投降的,是來借兵的。
  信中說得清楚,不讓清軍入山海關,而是仍然繞道蒙古入中協,西協,然后向北京逼近,与吳三桂會師北京城下。
  絕妙的主意!
  兩方軍隊夾擊,李自成必滅無疑。可是,這封信可信嗎?
  他不禁抬起頭向前來送信的兩員使者投以嚴厲的目光。
  那眼光似兩把利劍,直射楊郭二人,兩人見此眼光不覺一顫,有點寒气襲人。
  他們一直對多爾袞的動作神態是非常注意的:看書信時那緊蹙的眉,那迅速上下移動的眼,以及看完書信的目光告訴他們:多爾袞對于書中所言是有疑慮的,當然對他們剛才的話也是如此。
  多爾袞确實有些疑慮。
  在听完兩位來使的報告,看完書信后,在他的腦中浮現出了吳三桂手持大刀,肩背弓箭,左右揮舞,直闖清軍大營的形像。他揮刀奮進,視干軍万馬于不顧,刀光閃處,清軍紛紛倒下。
  這條遼東漢子的形像實在令他難以忘怀。
  他又不能不想到皇兄皇太极花費那么多的心血勸吳三桂投降,他都拒絕了。
  這位自少年時起就与滿洲鐵騎交鋒的將軍,現在要与清軍“借兵”卻不講投降,真意究竟何在呢?
  多爾袞立即召集將領深深商議。
  對于吳三桂的“借兵不降清”,清軍將領多想不通。
  多羅郡王多鐸大聲說道:
  “吳三桂不降就不向他借兵!我大清所向無敵,不靠他吳三桂照樣取中原!”
  洪承疇此時起身說道:
  “以臣之見,我軍應答應吳三桂‘借兵講和’的條件!”
  多爾袞非常欣賞這位明朝的降將,自打洪承疇降清以來,一直忠心清,且多有奇謀妙計,每在多爾袞為難之時,這位謀士總能在身邊有高見獻出。今天洪承疇再次獻計,多爾袞點點頭。
  洪承疇繼續說:
  “這樣,一可借吳三桂之手滅李自成,二可使山海關大道暢通。至于吳三桂本身的事,容后再徐圖之。而我軍當前之主要任務是先滅李自成,一統中原!”
  “另外,我軍表面上答應吳三桂,但仍可直進山海關,無需按他的計划那樣取道蒙古,入取中原。”范文程補充道。
  兩人一席話,多爾袞頗為欣賞。
  “好,就依二位將軍之見,同意与吳三桂‘借兵’,但我也不放棄說降的机會。”
  說完,多爾袞立即親自作書回复:
  
  予聞流寇攻陷京師,明主慘之,不胜發指。因此率仁義之師,沉舟破釜,誓不返旌。期必滅賊,出民于水火。
  及平西伯遺使致書,深為喜悅,遂統兵前進。伯思報主恩,与流賊不共戴天,誠忠臣之義。
  伯雖昔宋遼世与我為敵,今勿因前故,尚多疑慮。昔管仲射桓公中鉤,后桓公用為仲父,以成霸業。
  今伯若率眾來歸,必封以故土,晉為藩王,一則國仇得報,一則身家可保,世世子孫,長享富貴,如山河之永。

  書畢,又复審一遍,覺得詞已達意。于是召來學士詹霸說道:
  “詹學士,本王今派你隨楊郭二將去山海關將這封信交給吳三桂。出使期間,你可与吳三桂多周旋几日,并暗示我大清招降之意,你必須如此這般應付。”
  多爾袞反复叮嚀了一番,詹霸點頭說道:
  “請王爺放心,王爺囑托,臣自當銘刻于心,臣定不辜負王爺苦心。”
  多爾袞隨即召來兩使,言明清方之意。
  楊郭二將非常高興,以為此行大功告成,多爾袞又令詹霸即日整裝待發。
  這樣,詹霸与楊坤、郭云龍二將連夜向山海關馳行。
  當他們走后,多爾袞并未按照吳三桂為他指定的行軍路線繼續繞道蒙古入中協、西協,而是按照适才眾將會議的決定,下令全軍向山海關進發。
  在多爾袞自翁后轉而向山海關進發時,山海關的吳三桂此時卻猶如熱鍋上的螞蟻團團轉。
  自從他下決心請清兵之后,他在一直擔心因与清方積仇太深而對方根本不予理睬,甚至反而向山海關逼近,如此則可能使他覆滅于山海關。
  派出的兩位副將已經數日,未見任何消息,吳三桂甚至擔心清方連兩國交戰不斬來使的定規也不顧,他怎能不著急,不擔心呢!
  方獻廷,胡守亮本是借兵的動議者,見到主將左右為難的樣子,也覺不安,万一借兵不成反釀大禍,全軍性命与此關系极大。若有差錯,他們咎責難逃。因此他們也坐臥不宁。雖然他們极力勸主將放寬心,好消息不久即會傳來,可是他們自己卻無寬心可放,總怕坏消息到來。
  就在總兵府各帥將急得難以忍受時,楊坤、郭云龍同一個滿裝的官吏輕騎回關而來。
  吳三桂立刻將他們傳到帥府內。
  詹霸与吳三桂見完禮后,即拿出多爾袞的書信。
  吳三桂急不可待地拆開多爾袞的書信飛速看完,然后又交給身邊的方獻廷、胡守亮傳閱。
  方、胡二人看后相對點頭,此時吳三桂心中亦有數。
  這封信雖然沒有正面回答借兵与否,但一則仍以“平西伯”的大明封號稱他,并贊揚他的忠義;二則亦明确表示吳滅李自成的志向是對的;三則勸吳消除疑慮,正面降清,并許以藩王之封……
  這說明大計基本已定,只是“借兵”的形式如何出現尚未具体約定。
  吳三桂立即召集將領与謀士的秘密會議,嚴密封鎖了城外唐通大營。
  會議在吳三桂的主持下開始了。
  郭云龍作為出使清方的人,對清方有所了解,為了給大家議決對策提供參考,他首先詳細地講述了出使的情況。從軍中大帳到騎卒裝備,從多爾袞到洪承疇、范文程,盡其所知,一一述及。
  然后,吳三桂又說明了多爾袞書信的意思,大家才開始議定。
  方獻廷獻計道:
  “既然清方派使者回訪,說明清方有些誠意,加之有對付李自成的共同愿望,聯軍是有條件的,為今之計,應盡快消其疑慮,促其迅速進軍。”
  “方將軍所言极是。”吳三桂笑道。
  正在此時,意外的情況使他們不得不調整對策。
  一名探報來報:
  “啟稟元帥,清軍已改變原行軍路線,向山海關而來。”
  “噢——”吳三桂大惊失色。
  听到這個消息,在場諸人都有些莫名奇妙,不知多爾袞這是何用意。
  多爾袞好不厲害,突然改變行軍路線進軍山海關是否別有用心,難道他准備武力取山海關不成?可是又為什么派使者出使吳營,這倒底是緩兵之計還是別的什么?
  吳三桂此時倒是很冷靜,他從多爾袞的行動中,已知其有疑慮,怕中詭計,一方面出使,一方面改變進軍路線,其用意在于師進山海關迫使他投降。然后由山海關直取北京,即使不成,在山海關聯軍也可控制住山海關這一要地。
  事已至此,他必須立即作出反應,于是他又与眾人議定多爾袞發兵山海關的對策。
  經議定改變了原來請多爾袞入中協、西協的決定,直接請其入山海關聯軍擊敵。
  議定后,吳三桂又派郭云龍、孫文煥二人再度出使清營,并攜帶吳三桂致多爾袞的第二封信。
  郭云龍、孫文煥受命出使,即日整裝,會同清使詹霸而行。
  三人出關不久即遇多爾袞的大軍。
  郭云龍面會多爾袞,致以相迎之意,然后呈上吳三桂的第二封親筆信:
  
  大清國和碩親王閣下:
  接王來書,知大軍已主宁遠,吊民伐暴,扶弱去強,義聲震天地。
  王把以相助,實為我先帝,而三桂之感戴尤其大也。三桂承王,即發精銳于山海以西諸要地,誘賊速來。
  今三桂已悉簡精銳,以圖相机剿滅。懇王速整虎旅、直入山海,首尾夾攻,逆賦可擒。           大明平西伯吳三桂頓首                 甲申年四月。

  多爾袞在馬上沉吟有頃,感到吳三桂不正面回答降清問題,而只談借兵,顯然是不想降清,如今大戰迫在眉睫,此事容后再議。
  想到此,他一揚馬鞭,對來使說;
  “我即進兵山海關,請吳帥邀李自成戰,大清自當會同破敵!”
  十四万大軍向山海關西側急馳,馬蹄聲震地,煙塵蔽日。
  在与清兵議定大計后,吳三桂与謀士們策划,對李自成展開了公開挑戰。
  首先,他派兩營精騎將城外唐通三千人馬包圍,全部消滅!只放十人逃京報信。
  其次,他公開舉起討李复明的旗幟,發布《討闖賊李自成檄》:
  
  欽差鎮守遼東等處地方團練總兵真宮平西伯吳,為興兵滅賊,光复神京,奠安宗事:
  闖賊李自成,以么魔小丑,糾集草寇,長驅犯闕。蕩穢神京,弒我帝后,禁我太子,刑我縉紳,污我子女,掠我財物,戮我士庶。豺狼突于宗社,犬豕踞我朝廷,赫是丘墟,黔黎涂炭,妖氛吐焰,日月無光。
  成宜烈宗之陰恨,天壽凄風;無勳懿戚之盡鋤,鬼門泣日。國之不早,病已成于養癰;局尚可為,涉必窮乎滅損。
  悲夫!悲夫!
  虜塵未滅,寇焰旋騰,血濺天潢,烽傳陵寢。
  秦稱天府,誰能封以一丸;晉有霸國,豈無追其三駕。乃者介馬橫馳夫畿輔,羽書不絕于殿廷。南北之耗冀通,河山之險盡失。天威不測,极知漢天子自有神靈;其勢無常,豈得謝太傅但憑歌嘯。義不共戴天,但憑指日。
  可襄大舉,實賴同仇,請無分宦游,無分家食,或世貴如王、謝,成最胜如金、張,成子虛之此背起,或挽略之所談興。
  乃至射策孝廉,明經文學,也往往名班國士,囊為里雄,各施壯謀,共圖義旅。仗不需于武庫,灺糗壅于包廚,飛附大軍,力爭一決。
  凡為臣于,誰無忠義之心?
  漢德可思,周命來致,忠誠所向,一以當于。請觀今日域中,仍是朱家之天下。                 謹檄

  這份檄文飛馬傳遍直隸,遼東与京師,得到了廣泛響應。
  檄文歷數李自成大軍的罪惡,提出各施壯謀,共國義旅……飛附大軍,力爭一決的口號;檄文最后引用唐時駱賓王的《討武曌檄》而略作一句改動,充滿复國自信:
  “請觀今日之域中,仍是朱家之天下!”
  吳三桂很懂得政治家的謀略与權變。
  其三,他派快馬向北京給父親送去一信,宣布与父親斷絕父子關系;以圖保住老父一條命不被李自成殺害。那封信是這樣寫的:
  
  不肖男三桂泣血再釋:
  ……
  父降賊軍。即不能為忠臣,儿又安能為孝子?儿与父訣,請自今日。父不早圖賊,雖置父鼎俎之旁以誘(我)三桂不顧也。
  ……

  這一系列舉動都等于是對李自成的公開挑戰。
  吳三桂完成政治攻勢后,加緊動員山海關內的財力人力,積极招募兵馬,聚草屯糧,准備与李自成決一死戰。
  四月十日,吳三桂聚全軍在校軍場舉行討李誓師大典。
  這日,天朗气清,陽光和淡。湛藍湛藍的天空,連個云彩絲儿也沒有。春風送爽,吹在人身上輕松而舒适。
  山海關營盤里漸漸開始熱鬧起來:才操練完晨操的軍士三三兩兩的互相嘻鬧著,個個精神抖擻,顯得格外高興。連巡營的士兵也身著新號衣,步履整齊地在山海關上來回梭巡。
  到了寅時,山海關西營門外的那塊空場中心,山海關的將土已按各營各哨集結齊整,面向帥台列成方陣。
  眾將士個個英姿勃勃,威武异常。各种兵器的鋒刃在陽光的照射下,閃爍著道道逼人的寒光。在將士們的四周,各色軍旗隨風飄蕩。台前兩支高大的旗杆,拔地而起,直沖云空。忽听關上響起咚咚炮聲,炮聲之后,便聞戰鼓之聲。
  營門口陡然豎起八杆大旗,旗上書有斗大的燙金“吳”字。剽悍的旗手們都騎著棕色高頭戰馬,威風凜凜出了營門。
  八面大旗之后,相隔丈余,便是兩行由吳三桂的親兵列成的儀仗。眾親兵手執長槍,挺胸拔背,面目肅然,跨馬緩轡而行。
  隆隆炮聲又一次震響,門旗下方看見一气宇軒昂,英姿勃發的將領。他正是山海關主帥平西伯吳三桂。
  只見他騎著一匹渾身如赤炭般的棗紅烈馬,身披百金鎧甲,腰間系著那把御賜的鎮遼寶劍,按轡而行。
  在他的身后,簇擁著山海關各營主將、副將、參將直至游擊、千總、把總等各大小將領們。
  吳三桂等一行人騎馬緩步來到台前。他不慌不忙輕抖馬韁,兩腿一夾,那馬長嘶一聲,原地轉了半個圈,便紋絲不動了。
  吳三桂翻身下馬,以他為首,身后依次是方獻廷、胡守亮、楊坤等,眾將領魚貫步上將台,按職位大小,吳三桂居中,眾將領依順序落座。
  此刻,又听得一陣炮響,便見兩面鑲龍滾金牙邊帥字大旗在炮聲中緩緩升起。右側的是一面四周團龍簇擁,正中央鑲嵌一個金黃的“帥”字旗。左側一面,素淨的黃旗上,書有一個漆黑的“吳”字。兩面帥旗在陽光之下,相映交輝。
  簡洁而庄重的儀式畢,由方獻廷宣讀討李檄文。
  然后,只見吳三桂立起高聲道:
  “山海關諸員將士們!三桂蒙圣眷隆恩,統帥三軍,今番伐狂寇,剪除闖賊,望眾位將士齊心協力,奮勇爭先。討伐李賊,复我大明!”
  全場齊喊,山鳴谷應。
  “刀斧手听令!把闖賊手下派來山海關的‘太守’李甲等歹徒綁在帥旗之下,斬首號令全軍!”
  話音剛落,眾刀斧手早把嚇得半死的李甲拖上來,一刀將人頭砍下。
  李甲血淋淋的人頭擺在大明龍旗前的香案上,龍旗緩緩升起。
  另一名“副太守”陳乙嚇得目瞪口呆。
  “來人,割去陳乙兩只耳朵!”吳三桂大喝一聲。
  割下耳朵的陳乙被推到吳三桂面前。
  吳三桂厲聲命令:
  “放你狗命,回北京報与闖賊李自成,令其自送頭來,否則賊兵玉石俱焚!”
  ……
  風雨已過,真正的暴風雨應該來臨了。
  甲申年的第二場大戰就要爆發。

  ------------------
  一鳴掃描,雪儿校對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