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我做皇帝、我父親做攝政王的這三年間,我是在最后一年才認識自己的父親的。那是我剛在毓慶宮讀書不久,他第一次照章來查看功課的時候。有個太監進來稟報說:“王爺來了。”老師立刻緊張起來,赶忙把書桌整理一下,并且把見王爺時該做什么,指點了給我,然后告訴我站立等候。過了一會,一個頭戴花翎、嘴上沒胡須的陌生人出現在書房門口,挺直地立在我的面前,這就是我的父親。我按家禮給他請了安,然后一同落坐。坐好,我拿起書按老師的指示念起來: “孟子見梁惠王,王立于沼上,王立于沼上……” 不知怎的,我心慌得很,再也念不下去。梁惠王立于沼上是下不來了。幸好我的父親原來比我還慌張,他連忙點頭,聲音含混地說: “好,好,皇帝好,好好地念,念書吧!”說完,又點了一陣頭,然后站起來走了。他在我這里一共呆了不過兩分鐘。 從這天起,我知道了自己的父親是什么樣:不像老師,他沒胡子,臉上沒皺紋,他腦后的花翎子總是跳動。以后他每隔一個月來一次,每次呆的時間也都不過兩分鐘。我又知道了他說話有點結巴,明白了他的花翎子之所以跳動,是由于他一說話就點頭。他說話很少,除了几個“好,好,好”以外,別的話也很難听清楚。 我的弟弟曾听母親說過,辛亥那年父親辭了攝政王位,從宮里一回來便對母親說:“從今天起我可以回家抱孩子了!”母親被他那副輕松神气气得痛哭了一場,后來告誡弟弟:“長大了万不可學阿瑪(滿族語父親)那樣!”這段故事和父親自書的對聯“有書真富貴,無事小神仙”,雖都不足以證明什么真正的“退隱”之志,但也可以看出他對那三年監國是夠傷腦筋的。那三年可以說是他一生最失敗的三年。 對他說來,最根本的失敗是沒有能除掉袁世凱。有一個傳說,光緒臨終時向攝政王托付過心事,并且留下了“殺袁世凱”四字朱諭。据我所知,這場兄弟會見是沒有的。攝政工要殺袁世凱為兄報仇,雖确有其事,但是被奕劻為首的一班軍机大臣給攔阻住了。詳情無從得知,只知道最讓父親泄气的是奕劻的一番話:“殺袁世凱不難,不過北洋軍如果造起反來怎么辦?”結果是隆裕太后听從了張之洞等人的主意,叫袁世凱回家去養“足疾”,把他放走了。 有位在內務府干過差使的“遺少”給我說過,當時攝政王為了殺袁世凱,曾想照學一下康熙皇帝殺大臣鰲拜的辦法。康熙的辦法是把鰲拜召來,賜給他一個座位,那座位是一個只有三條好腿的椅子,鰲拜坐在上面不提防給問了一下,因此构成了“君前失禮”的死罪。和攝政王一起制定這個計划的是小恭親王溥偉1。溥偉有一柄咸丰皇帝賜給他祖父奕訢的白虹刀,他們把它看成太上寶劍一樣的圣物,決定由溥偉帶著這把刀,做殺袁之用。一切計議停當了,結果被張之洞等人攔住了。這件未可置信的故事至少有一點是真的,這就是那時有人极力保護袁世凱,也有人企圖消滅袁世凱,給我父親出謀划策的也大有人在。袁世凱在戊戌后雖然用大量銀子到處送禮拉攏,但畢竟還有用銀子消除不了的敵對勢力。這些敵對勢力,并不全是過去的維新派和帝党人物,其中有和奕劻爭地位的,有不把所有兵權拿到手誓不甘休的,也有為了其他目的而把希望寄托在倒袁上面的。因此殺袁世凱和保袁世凱的問題,早已不是什么維新与守舊、帝党与后党之爭,也不是什么滿漢顯貴之爭了,而是這一伙親貴顯要和那一伙親貴顯要間的奪權之爭。以當時的親貴內閣來說,就分成慶親王奕劻等人的一伙和公爵載澤等人的一伙。給我父親出謀划策以及要權力地位的,主要是后面這一伙。 1溥偉(1880-1937),恭親王奕訢之孫,光緒二十四年襲王爵,辛亥革命前為禁煙大臣,辛亥后在德帝國主義庇護下寓居青島,青島被日本占領后又投靠日本。在此期間与升允等組織宗社党,不斷進行复辟活動,“九一八”事變后出任沈陽四民維持會會長,企圖在日本支持下組織“明光帝國”,但不久即被拋棄,拿了日本人賞的一筆錢老死于旅順。 無論是哪一伙,都有一群宗室覺羅、八旗世家、漢族大臣、南北謀士;這些人之間又都互有分歧,各有打算。比如載字輩的澤公,一心一意想把堂叔慶王的總揆奪過來,而醇王府的兄弟們首先所矚目的,則是袁世凱等漢人的軍權。就是向英國學海軍的兄弟和向德國學陸軍的兄弟,所好也各有不同。攝政王處于各伙人句心斗角之間,一會儿听這邊的話,一會儿又信另一邊的主意,一會對兩邊全說“好,好”,過一會又全辦不了。弄得各伙人都不滿意他。 其中最難對付的是奕劻和載澤。奕劻在西太后死前是領銜軍机,太后死后改革內閣官制,他又當了內閣總理大臣,這是叫度支部尚書載澤最為忿忿不平的。載澤一有机會就找攝政王,天天向攝政王揭奕劻的短。西太后既搬不倒奕劻,攝政王又怎能搬得倒他?如果攝政王支持了載澤,或者攝政王自己采取了和奕劻相對立的態度,奕劻只要稱老辭職,躲在家里不出來,攝政王立刻就慌了手腳。所以在澤公和慶王間的爭吵,失敗的總是載澤。醇王府的人經常可以听見他和攝政王嚷:“老大哥這是為你打算,再不听我老大哥的,老慶就把大清斷送啦!”攝政王總是半晌不出聲,最后說了一句:“好,好,明儿跟老慶再說……”到第二天,還是老樣子:奕劻照他自己的主意去辦事,載澤又算白費一次力气。 載澤的失敗,往往就是載灃的失敗,奕劻的胜利,則意味著洹上垂釣1的袁世凱的胜利。攝政王明白這個道理,也未嘗不想加以抵制,可是他毫無辦法。 1一九○九年袁世凱被清廷罷斥后,息影于彰德邁水(安陽河),表面上不談政治,曾經著蓑衣竹笠,作漁翁狀,駕扁舟一葉,垂竿洹水濱,以示志在山水之間,其實仍与舊部來往不斷,尤其是有“軍師”徐世昌經常秘密向他報告國事政局,朝廷動向,并得到他暗中部署,因此,武昌事起,就有了徐世昌等聯名保舉及袁討价還价的故事。 后來武昌起義的風暴襲來了,前去討伐的清軍,在滿族陸軍大臣蔭昌的統率下,作戰不利,告急文書紛紛飛來。袁世凱的“軍師”徐世昌看出了時机已至,就運動奕劻、那桐几個軍机一齊向攝政王保舉袁世凱。這回攝政王自己拿主意了,向“愿以身家性命”為袁做擔保的那桐發了脾气,嚴肅地申斥了一頓。但他忘了那桐既然敢出頭保袁世凱,必然有恃無恐。攝政王發完了威風,那桐便告老辭職,奕劻不上朝應班,前線緊急軍情電報一封接一封送到攝政工面前,攝政王沒了主意,只好赶緊賞那桐“乘坐二人肩輿”,挽請奕劻“体念時艱”,最后乖乖地簽發了諭旨:授袁世凱欽差大臣節制各軍并委袁的親信馮國璋1、段祺瑞為兩軍統領。他垂頭喪气地回到府邸后,另一伙王公們包圍了他,埋怨他先是放虎歸山,這回又引狼入室。他后悔起來,就請這一伙王公們出主意。這伙人說,讓袁世凱出來也還可以,但要限制他的兵權,不能委派他的舊部馮國璋、段祺瑞為前線軍統。經過一番爭論之后,有人認為馮國璋還有交情,可以保留,于是載洵貝勒也要求,用跟他有交情的姜桂題來頂替段祺瑞。王公們給攝政王重新擬了電報,攝政王派人連夜把電報送到慶王府,叫奕劻換發一下。慶王府回答說,慶王正歇覺,公事等明天上朝再說。第二天攝政王上朝,不等他拿出這一個上諭,奕劻就告訴他,頭一個上諭當夜就發出去了。 1馮國璋(1857—1919),字華南,河北河間人,在清末亦是協助袁世凱創辦北洋軍的得力將領。在辛亥革命后成為北洋軍閥的直系首領之一,是英美帝國主義的走狗。 我父親并非是個完全沒有主意的人。他的主意便是為了維持皇族的統治,首先把兵權抓過來。這是他那次出使德國從德國皇室學到的一條:軍隊一定要放在皇室手里,皇族子弟要當軍官。他做得更徹底,不但抓到皇室手里,而且還必須抓在自己家里。在我即位后不多天,他就派自己的兄弟載濤做專司訓練禁衛軍大臣,建立皇家軍隊。袁世凱開缺后,他代替皇帝為大元帥,統率全國軍隊,派兄弟載洵為籌辦海軍大臣,另一個兄弟載濤管軍諮處(等于參謀總部的机构),后來我這兩位叔叔就成了正式的海軍部大臣和軍諮府大臣。 据說,當時我父親曾跟王公們計議過,無論袁世凱鎮壓革命成功与失敗,最后都要消滅掉他。如果他失敗了,就借口失敗誅殺之,如果把革命鎮壓下去了,也要找借口解除他的軍權,然后設法除掉他。總之,軍隊決不留在漢人手里,尤其不能留在袁世凱手里。措施的背后還有一套實際掌握全國軍隊的打算。假定這些打算是我父親自己想得出的,不說外界阻力,只說他實現它的才能,也和他的打算太不相稱了。因此,不但跟著袁世凱跑的人不滿意他,就連自己的兄弟也常為他搖頭歎息。 李鴻章的儿子李經邁出使德國赴任之前,到攝政王這里請示机宜,我七叔載濤陪他進宮,托付他在攝政王面前替他說一件關于禁衛軍的事,大概他怕自己說還沒用,所以要借重一下李經邁的面子。李經邁答應了他,進殿去了。過了不大功夫,在外邊等候著的載濤看見李經邁又出來了,大為奇怪,料想他托付的事必定沒辦,就問李經邁是怎么回事。李經邁苦笑著說:“王爺見了我一共就說了三句話:‘你哪天來的?’我說了,他接著就問:‘你哪天走?’我剛答完,不等說下去,王爺就說:‘好好,好好地干,下去吧!’——連我自己的事情都沒說,怎么還能說得上你的事?” 我祖母患乳瘡時,請中醫總不見好,父親听從了叔叔們的意見,請來了一位法國醫生。醫生打算開刀,遭到了醇王全家的反對,只好采取敷藥的辦法。敷藥之前,醫生點上了酒精燈准備給用具消毒,父親嚇坏了,忙問翻譯道: “這這這干么?燒老太太?” 我六叔看他這樣外行,在他身后對翻譯直搖頭咧嘴,不讓翻給洋醫生听。 醫生留下藥走了。后來醫生發現老太太病情毫無好轉,覺得十分奇怪,就叫把用過的藥膏盒子拿來看看。父親親自把藥盒都拿來了,一看,原來一律原封未動。叔叔們又不禁搖頭歎息一番。 醇王府的大管事張文治是最愛議論“王爺”的。有一回他說,在王府附近有一座小廟,供著一口井,傳說那里住著一位“仙家”。“銀錠橋案件”1敗露后,王爺有一次經過那個小廟,要拜一拜仙家,感謝對他的庇佑。他剛跪下去,忽然從供桌后面跳出個黃鼠狼來。這件事叫巡警知道了,報了上去,于是大臣們就傳說王爺命大,連仙家都受不了他這一拜。張文治說完了故事就揭穿了底細,原來這是王爺叫廟里人准備好的。 1銀錠橋在北京地安門附近,是載灃每天上朝必經之地。一九一○年汪精衛、黃复生為刺殺載灃秘密埋藏自制炸彈于橋下,因被軍警識破,計划未遂。汪、黃被捕后,清廷懾于當時民气,未敢處以极刑,南北議和時即予釋放。當時把這案件叫做銀錠橋案件。 醇王府的人在慈禧死后都喜歡自稱是維新派,我父親也不例外。提起父親的生活瑣事,頗有不少反對迷信和趨向時新風气的舉動。我還听人說過,“老佛爺并不是反對維新的,戊戌以后辦的那些事不都是光緒要辦的嗎?醇親王也是位時新人物,老佛爺后來不是也讓他當了軍机嗎?”慈禧的維新和洋務,辦的是什么,不必說了。關于父親的維新,我略知一些。他對那些曾被“老臣”們稱為奇技淫巧的東西,倒是不采取排斥的態度。醇王府是清朝第一個備汽車、裝電話的王府,他們的辮子剪得最早,在王公中首先穿上西服的也有他一個。但是他對于西洋事物真正的了解,就以穿西服為例,可見一斑。他穿了許多天西服后,有一次很納悶地問我杰二弟:“為什么你們的襯衫那么合适,我的襯衫總是比外衣長一塊呢?”經杰二弟一檢查,原來他一直是把襯衫放在褲子外面的,已經忍著這股別扭勁好些日子了。 此外,他曾經把給祖母治病的巫婆赶出了大門,曾經把仆役們不敢碰的刺蝟一腳踢到溝里去,不過踢完之后,臉上卻一陣煞白。他反對敬神念佛,但是逢年過節燒香上供卻非常認真。他的生日是正月初五,北京的風俗把這天叫做“破五”,他不許人說這兩個字,并在日歷的這一頁上貼上紅條,寫上壽宇,把堅筆拉得很長。杰二弟問他這是什么意思,他說:“這叫長壽嘛!” 為了了解攝政王監國三年的情況,我曾看過父親那個時候的日記。在日記里沒找到多少材料,卻發現過兩類很有趣的記載。一類是屬于例行事項的,如每逢立夏,必“依例剪平頭”,每逢立秋,則“依例因分發”;此外還有依例換什么衣服,吃什么時鮮,等等。另一類,是關于天象觀察的詳細記載和報上登載的這類消息的摘要,有時還有很用心畫下的示意圖。可以看出,一方面是內容十分貧乏的生活,一方面又有一种對天文的熱烈愛好。如果他生在今天,說不定他可以學成一名天文學家。但可惜的是他生在那樣的社會和那樣的家庭,而且從九歲起便成了皇族中的一位親王。 ------------------ 亦凡公益圖書館掃校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