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1718年 3月沙皇回到彼得堡之后,他的生活方式發生了顯著變化。從前,首都對他來說只不過是臨時駐蹕的行宮,因為大部分時間他都在外地。現在,一年有多半時間他在涅瓦河畔度過。這樣,他支配時間和使用精力的方式就和以前大不一樣了。他清晨四時許起床,在室內漫步約半個小時;然后,听取御前机要秘書馬卡羅夫的匯報,接著進早餐。早晨六點,一輛雙輪馬車沿著首都的大街疾馳:彼得前往視察建筑工程和檢查前一天發出的指示的執行情況。 視察建筑工程之后,接著巡視樞密院和海軍部。中午一點,彼得用午餐。 彼得并不是一位好食之徒,他以粗茶淡飯為滿足:餐桌上擺的是白菜湯、飯、烤肉加腌黃瓜或檸檬、肉凍、腌牛肉、火腿。他不吃魚。也不喜歡甜食。 午飯后約休息兩小時,之后,彼得在辦公室閱讀各种報告,起草各种指示、詔令,修訂自己在位時期寫的歷史著作——《北方大戰史》。 晚間,沙皇有時去作客,有時就在車間干活,這個車間設在夏宮的一個房間里,那里放滿了車床、刀具、模板和各种材料,彼得的一雙巧手用這些材料車出了各种精致的制品。“他的這种手藝,”一位外交官寫道:“比之技藝超群的車工也毫不遜色,他甚至還能車出人頭像和人物。”彼得干起活來“一絲不苟,十分認真,就象他干活是為了掙錢糊口似的。” 現在收藏在愛爾米塔日博物館彼得的個人遺物中,他親自車的鼻煙壺、精致的圓形頸飾和其他裝飾品占有顯著地位。有一盞枝形大吊燈是用象牙做成的,分三層共二十六個燈頭,每一層都有匠心獨運的飾物和墜子。吊燈上有俄文和拉丁文的銘文:“全俄皇帝和專制君主彼得大帝以勤勞雙手制作。1723年。”彼得參与制作過這件杰出藝術品是毫無疑問的,但專家們認為,即使用几十年的時間完全投身于這一工作,一個人也不可能做出這种枝形大吊燈來。 彼得一回到彼得堡,就恢复了建立各個“院”的工作,這個活動曾因他出國一度中斷。在首都,他閱讀了譯成俄文的丹麥、瑞典和其他國家中央机构的規章制度。1717年12月,在動身去莫斯科審理太子阿列克謝案件前夕,沙皇頒布了一系列詔令,為建立某些新机构奠定了基礎。在一道詔令里,他規定了“院”的數目,人員編制,任命了每個“院”的院長和副院長。在另一道詔令里,他要求各“院”院長積极行動起來,務使各“院”“能于次年順利開始工作”。彼得估計配備人員編制、制訂規章制度一年的時間足夠。 但是,這道詔令并沒有執行。彼得于1718年年中回到彼得堡之后,不無苦惱地指出,上半年已白白地過去了。在下達給樞密院的詔令里沙皇流露出對僚屬辦事拖沓的不滿情緒。沙皇當即命令各院院長向他提出工作月報,責成他們務必認真對待這件工作。 但是他的勸告被當成了耳邊風。這時沙皇才得知,一些院長懶于上班視事,另外一些上班只是應個卯,也是什么正事也不干。他還查明,各院院長到樞密院辦公時,以閒聊消遣。彼得訓示,應當杜絕廢話和閒話,只能談論公事。同時要求遵守以下規矩(現逐字引述)“一人發言時,他人不得打斷,俟其說完別人方可再講,行事應誠實,不得高聲吵嚷如女商販。”看來,樞密官們對沙皇的訓誡置若罔聞,因此彼得還需要頒布一些詔令,教會他們遵守最高國家机關的起碼的行為准則。有一份詔令再次提醒他們:樞密院一切事務均應井然有序,不得廢話并高聲喧嘩。”另一份詔令規定了議事程序:先由秘書宣讀文件,然后,樞密官們再用半小時加以考慮。如果遇到特別團難的問題,就多給一些時間“用以考慮”——但“至多不超過三小時”。 1718年 5月12日,在亞蘭群島開始舉行和平會議。瑞典的全權代表提出了一個繁瑣的會晤程序,但彼得預先就向俄國代表布留斯和奧斯特曼交代:不必舉行任何儀式,也不允許任何拖延。“你們應盡一切努力,務使瑞典人同意及時舉行會議,因軍事進攻時刻己日益臨近。” 彼得親自領導了這次談判。他為布留斯和奧斯特曼起草指示,列出了未來的和約條件,他密切注視著和會上的事態發展,隨時向全權代表發出新的指示。為了縮短信件往返亞蘭群島的時間,彼得在喀琅施塔得、雷維爾和亞波等處度過了夏季。 瑞典的全權代表听取了締約的條件:英格里雅、里夫蘭、愛沙蘭以及卡累利阿等地仍歸屬俄國,把俄國占領的芬蘭歸還瑞典。奧斯特曼是一個善于籠絡人而又机警的人,他成功地把正式談判變成同瑞典代表團團長格爾茨的秘密會談。公開的會議只不過是記錄私人會晤時所取得的成果而已。彼得寫信給奧斯特曼,叫他不要吝惜金錢,如果格爾茨愿意簽訂有利俄國的和約,“可允以价值十万盧布之禮品,日后還可另予賞賜。” 瑞典全權代表的讓步,決不是因而答應給他賄賂,因為格爾茨每走一步都要得到查理十二的批准,就象布留斯和奧斯特曼每走一步要得到彼得的准許一樣。現在,甚至這位頑固的國王也十分清楚(雖然為時已晚),瑞典不可挽回地失去了它的波羅的海沿岸的領土,而繼續同俄國打仗將不會有任何好下場。 談判接近于圓滿結束。彼得曾在1718年 9月寫道,他們夜以繼日地工作,對此次會議抱有希望。但是,這种希望在完全沒有預見到的情況下落空了:在圍攻挪威的弗里得里赫斯加爾時,查理十二被害了,他的妹妹烏爾里卡·埃列奧諾拉登基。國王之死使瑞典新政府的對外政策發生了急劇的變化。女王的左右想通過一种复雜的外交賭傅來改變同俄國的媾和條件,這就是同俄國的盟國單獨舉行談判以滿足其領土要求,從而孤立俄國。女王及其擁護者特別寄希望于英國,想從英國得到海軍和經濟援助。 格爾茨返回斯得哥爾摩請示工作,國王駕崩的消息剛傳到首都,他就被投入監獄。3月,格爾茨被處決。臨刑前,他吩咐在他的棺材上題一句拉丁銘文:“國王薨,吾則因對國王之忠心而死。”瑞典政府向和會派出了一位新的全權代表。他遲遲不去亞蘭,困此拖到1717年 5月才恢复談判,顯然是想贏得時間,另有企圖。烏爾里卡·埃列奧諾拉拒絕在查理十二已經同意的領土問題上讓步,同時提出了一些彼得顯然不會接受的要求——不僅把芬蘭,而且把里夫蘭和愛沙蘭歸還瑞典。 彼得耐心等待談判結束,他在談判期間,即從1718年到1719年的上半年,停止了軍事行動。直到他确信和平無望時,他才把奧斯特曼派往斯德哥爾摩,警告女王說,如果亞蘭和談失敗,俄國將不得不訴諸武力以取得和平。為了加強威懾效果,沙皇向瑞典海岸派遣了登陸部隊艦隊。他親自制訂了入侵敵方領土的大膽作戰計划,并且身先士卒投入戰斗。這是彼得直接參加的北方戰爭的最后一次戰役。登陸部隊按照他的設想毫無阻礙地登岸了:《新聞報》多次向讀者報道了登陸部隊的胜利戰績:破坏了工業企業、礦山、居民點、繳獲了大量戰利品。士气低落的瑞典部隊,不戰而走,向瑞典的腹地退去。瑞典首都頓時一片恐慌,在它的郊區出現了哥薩克的偵察兵隊。但是,彼得應瑞典人的請求,在1719年 8月下令停止軍事行動。正如當時《新聞報》所載,他用這一紙命令表達了他的和平誠意。 但与此同時,沙皇也掌握了可靠的情報:瑞典代表團蓄意拖延談判,不時提出一些無理要求,有時還借口等待斯德哥爾摩的指示,索性一連几個星期不出席和會。因此,8月21日沙皇向在亞蘭的俄國全權代表發出一項詔令,命令他們只在和會停留一周;不得再拖延;如果复會后瑞典人仍堅持無理要求,就命令布留斯和奧斯特曼退出和會。談判于1719年 9月中斷:先是瑞典代表,然后是俄國全權代表离開了亞蘭群島。 瑞典中斷了談判打的是什么主意呢?他們不會指靠自己的兵力。它的陸上和海上軍事實力已大大削弱,要去發動進攻那是它想也不敢想的。它唯一能指靠的是英國,因為英國對俄國在波羅的海站住腳跟一事所怀的不滿之情一年強似一年。1719年 8月底,英國和瑞典締結了同盟條約。英國想利用這個條約強行充當和平調停人,迫使俄國在締結問題上就范。 英國的諾里斯分遣艦隊開進了波羅的海水域。其目的是威懾沙皇,俟机背信棄義地進攻和消滅俄國艦隊。但沙皇對此及時進行了防范。俄國艦隊在瑞典沿海地區登陸之后,在海岸炮兵的掩護下,隱蔽在港灣里,万無一失。入秋,諾里斯分遣艦隊撤离了波羅的海。沙皇并沒有屈服于訛詐和挑釁,他堅決表示:“我們威武不能屈,任何不平等和約我們拒不接受,無論情況如何,我們將戰斗到底。” 翌年春天,諾里斯分遣艦隊補充了一些新的軍艦,再次進入波羅的海水域。但瑞典海岸并未因此平安無事:俄國部隊又一次登陸,打了胜仗,沒有遇到抵抗。彼得把這些情況通知俄國大使庫拉金:“此次戰役雖然未能給敵人以重創,但足以使其盟友看到,我軍胜利挺進不容阻擋!”不但如此,英國分遣艦隊的出現也未能阻止俄國海岸于1720年 7月末在格林汗取得輝煌胜利:俄軍繳獲了四艘瑞典三桅巡洋艦,正如彼得所寫的那樣,其中“兩艘是在全速接舷沖鋒時繳獲的”。“勤奮和勇敢胜過實力”——銘刻在胜利紀念章上的這句題詞最确切地反映了戰斗雙方的力量對比。事實上,在這次戰斗中實力优勢屬于瑞軍,俄國是用裝備很差的帆槳大船進行攻擊的。 彼得對瑞典人及其英國盟友聯合行動的成果大加嘲諷。在諾里斯分遣艦隊停泊的雷維爾,瑞典人在納爾根島上燒毀了一所小木房和一間浴室。沙皇在把英瑞雙方這一“胜利”通知庫拉金時,命令他一定要在西歐的報紙上發表評論,“尤其是火燒小木房和浴室一事”不可遺漏。緬希科夫對此也极盡揶揄挖苦之能事,“祈勿為木屋与浴室被毀一事傷心,”他給彼得寫信說:“此次戰利品可令雙方瓜分,浴室分与瑞典艦隊,而木屋令其歸英國艦隊所有可也。” 和談于1721年 4月28日在尼什塔特恢复。象在亞蘭和會初期一樣,彼得沒有在同一地點長期逗留。他選擇了距尼什塔特最近的城市——雷維爾、里加、赫爾森法斯、羅赫維克作為自己的停留地點,以便信使經由海路向彼得報告有關尼什塔特發生的情況,又從這些地方給全權代表帶去沙皇的最新指示。 布留斯和奧斯特曼帶著沙皇明确規定和約條款的指示前往尼什塔特。戰爭中占領的所有土地,除芬蘭外,統歸俄國所有。彼得曾說:“我兩次向我的兄弟查理提議媾和:第一次是出于需要,第二次是出于寬宏大量,但兩次均遭到拒絕。現在,讓瑞典人忍辱求和吧。”以前查理對割讓領土的和平倡議絕不理睬。但波爾塔瓦戰役之后,体面媾和的机會減少了。烏爾里卡·埃列奧諾拉已別無選擇,只能听從彼得通過全權代表向她轉達的口信。 在亞蘭和會上,俄國全權代表曾表示俄國只是暫時占有里夫蘭。現在,彼得命令布留斯和奧斯特曼向瑞典人宣布,情況已今非昔比,里夫蘭應永遠歸俄國所有。俄國全權代表還應當“竭力爭取一百万甚至一百五十万銀幣的賠款”。 這一次瑞方的全權代表還想采取拖一拖的策略。他們提議先簽訂停戰協定,然后再締結和約。彼得識破了他們。 在給全權代表的補充指示中,沙皇要他們拒絕瑞典人的全部無理要求。彼得獲悉,瑞典人要求以相等的土地換取割讓給俄國的維堡,還想在條約里寫上,他們把彼得堡割讓給俄國,瑞典人還要求將埃澤爾島留給他們。 在瑞典領土上的登陸部隊也起到了它的作用,推動了談判的進程。沙皇看到瑞典的全權代表變得比較好商量了,于是下令停止軍事行動:“一切跡象表明,將不會再有船艦之戰發生。” 談判接近于圓滿結束。彼得收到布留斯有關這一情況的報告后,說道:“惠風從尼什塔特向我們吹來。”沙皇在仔細考慮,如何慶祝這一事件,因為它結束了俄國為爭取出海口而進行的最緊張的斗爭。他希望由他親自宣布媾和的消息,為此他給全權代表寫信說:“此消息應由朕一人帶住彼得堡,因在本次戰爭中無人較朕出力更大……”与此同時,彼得吩咐緬希科夫著手籌備慶祝活動。 8月30日和約簽字。沙皇是在 9月 3日去維堡途中獲悉這一消息的。來自尼什塔特的信使,把條約的原件交給了他。布留斯和奧斯特曼寫信說:“時間緊迫,臣等不及將條約譯出,因恐締約之事走漏消息也。”彼得竭力控制自己,不令這一消息為左右的人得知。夜間上床之后,他輾轉反側,不能成眠,他回憶起用辛勞和血汗換取胜利所走過的漫長而艱苦的道路,個中的甘苦,非親自体會是令人很難置信的。 次日早晨,彼得動身去首都,從進入涅瓦河的兩桅帆船上不住地傳來隆隆炮聲。彼得站在甲板上,利用炮聲的間隙向老百姓宣布這一振奮人心的消息。 9月 4日一整天,城里軍號嘹亮,鼓角齊鳴,全副盛裝的騎手,手執白旗,奔馳在大街小巷,宣布締結和約的消息。 戰事連綿了二十一年之久。彼得把這次戰爭稱之為“花了三倍時間讀完的一所充滿血腥而又危險万分的學校”。為什么說是“花了三倍時間”呢?彼得解釋說:“一般學校的學生通常是七年結業,而我們的這所學校卻花了三倍的時間才讀完。”他認為,以前俄國從未“取得這樣有利的和約。誠然,等得久了一些,但畢竟是等到了。”在這一點上彼得是對的。沿海領土的取得使俄國的處境有了質的變化,使它成為一個海上強國。根据尼什塔特條約,愛沙蘭、里夫蘭、英格曼蘭等省和維堡、開克斯保耳姆兩城市歸屬俄國。瑞典取得了在里加和雷維爾免稅采購五万盧布糧食的權利,并取得總額為兩百万的銀幣作為割讓里夫蘭的賠償費。 9月,首都一片歡騰。几乎整整一個月來,每晚不是化裝舞會,大舞會,就是焰火晚會。入夜彩燈熠熠生輝。彼得穿起荷蘭水手的服裝,親自擊鼓,与民同慶。他說,“這种快樂乃是人生至樂。” 10月,首都的慶祝活動以授予沙皇彼得大帝、祖國之父和全俄皇帝的尊號的隆重儀式而告結束。 10月22日,彼得和文武官員一起到三一大教堂去做彌撒。彌撒過后,宣讀和約,然后費奧凡·普羅科波維奇為祝賀和約的締結開始講道,他歷舉彼得的赫赫圣功,以證明授予他大帝和全俄皇帝的尊號是當之無愧的。 彼得在致答詞時,表示對締結的和約十分滿意,但他又警告听眾:“我們希望和平,但不能削弱軍事力量,以免我們重蹈希腊君主國的覆轍。”接著他說:“應當為共同的利益和福利而克盡厥職,以此減輕黎民的負擔。”海軍部、彼得保羅要塞和駛進涅瓦河的一百二十五艘帆槳大船上的數百門大炮同時鳴禮炮,發出了震耳欲聾的巨響。据當時目擊者說:“一切都被火焰籠罩,令人真以為是天崩地裂了。” 11月,首都居民的高興心情由于一場自然災害——特大洪水而澆冷了。根据當時的記載,“無數的船只,有的空無一物,有的滿載災民;在洶涌的水中順流急下,隨時都有翻船的危險。颶風刮掉了屋瓦,掀倒了大樹,毀坏了房屋。” 大路剛一能跑雪橇,彼得就到莫斯科去了。隨行的有各宮廷人員,達官顯宦和將軍。此行是為了慶祝和約締結。這次,沙皇坐的是一輛皮篷大雪橇,兩面有窗子,內部裝飾极為考究。有毯子擋風,還有熊皮和裝滿熱水的銅湯婆子保暖,使雙腳暖和。雪橇里有許多口袋裝著旅行用品,床頭放著一只小藥箱和勞動工具。 故都的慶祝活動持續了几個星期。莫斯科城內舖滿白雪的大街,宛如一條條運河,拖著軍艦模型的馬拉雪橇,就沿著這些“運河”前進。順風時,“軍艦”上揚起了風帆,上面的人作出各种演習示范動作。樞密官、高級軍官、外國使節和宮廷貴婦們,戴著面具,穿著化裝跳舞的服裝坐在甲板上。按照組織者——沙皇的想法,這個大型化裝舞會,應該象征著海上強國俄羅斯正暢通無阻地走向海洋。 尼什塔特和約結束了曠日持久的戰爭。這個條約在俄國歷史上的意義是無法估量的。僅就占有波羅的海沿岸地方這一壯舉,就足以使彼得流芳百世。彼得在位期間,俄國解決了它兩個世紀中都未能解決的一項最主要的外交任務。條約确認了俄國的“通向歐洲的窗戶”,它獲得了与大陸各先進國家進行經濟、文化交流的正常條件。彼得堡、里加、雷維爾和維堡成了俄國的最重要的對外貿易中心。 把俄羅斯國家稱為帝國,把彼得稱為全俄皇帝,這反映了俄國的國內狀況和國際地位較之過去已不可同日而語。一個從前在國際關系方面僅限于同東歐和東南歐各鄰國交往的國家,現在正穩步踏人歐洲列強之林。俄國的強大為這些國家所矚目,他們爭相同它建立友好關系并取得它的支持。簡言之,從此以后,歐洲任何一個國際政治問題,如果沒有俄國的參加就得不到解決。 ------------------ 亦凡公益圖書館掃校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