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克里姆林宮內圣母升天大教堂上的巨鐘鐺鐺響起,打破京城清晨的寂靜。隨即莫斯科各教堂和修道院的几百口大鐘也響了起來。這一天是1672年 5月30日,歡快的鐘鳴此起彼伏,庄嚴的祈禱聲不絕于耳,——這种傳統方式表明皇室一位太子降生了。這一天是舉國歡騰、普天同慶的大喜之日。 新生儿的父親、沙皇阿列克謝·米哈伊洛維奇之所以因為皇族又添丁進口而滿心歡喜,是有其特殊原因的。原來沙皇前頭一位后妃瑪麗亞·伊利尼奇娜·米洛斯拉夫斯卡婭雖說子女不少,但令人不解的是,其中女娃儿個個長得結實健壯,男孩卻一個個屠弱多病。五個儿子中三個早夭。長子費多爾1672年滿十歲,可是雙腳浮腫,難以舉步,總得有几個醫生守護左右,而且在內室和寢官里還有些醫術蹩腳的女巫醫寸步不离地護理他。當時的醫學家們認為,他得的是“坏血症”。次子伊万体質也很差,雙眼近視几近失明,盡管已經快六歲了,但反應遲鈍,口齒不清,智力遠遜于同齡儿。沙皇權當沒有這個孩子一般。 沙皇四十二歲上喪偶,再婚時娶了年輕健美的納塔利婭·基里洛夫娜·納雷什金娜為后。這位續娶的皇后二十一歲時為他生了一個儿子,取名彼得。 彼得的教育是按歷來老規矩進行的。五歲以前,他受到眾多女人如接生婆、乳母、保姆,以及其他女仆的監護。据同時代人證實說:“哺育王子或公主,是從各級官吏的妻室中挑選那些性情溫良、端庄正派、乳汁甜美、身体健康的女人來當乳娘。彼得有兩個乳母,所以他很晚才斷奶。” 在彼得還不滿四周歲的時候,沙皇阿列克謝·米哈伊洛維奇淬然病逝。父王的逝世倒并沒有使幼年王子的生活受到多大影響,但母后的處境卻從此發生了重大變化。1676年費多爾即位,确切說,他是受領主們的擺布,被硬捧上沙皇寶座的。領主們當即對他宣誓效忠。 過去由于一家之主健在,繼母与沙皇前妻那些子女之間的關系,還是比較緩和的;如今,這种關系再也控制不住,很快就表面化了。在被貶出宮的大臣中,有一些人跟納塔利婭·納雷什金娜皇后過從甚密,尤其是她的師傅阿爾塔蒙·謝爾蓋耶維奇·馬特維耶夫,他是前政府的首席大臣,也是皇后在沙皇歸天以后最親密的顧問。一開始,他体面地被流放到維爾霍圖里那市, 隨后便被監禁在普斯托澤爾斯克。受到株連的還有納塔利婭的近親——她的哥哥伊万·基里洛維奇,也被逐出了莫斯科。米洛斯拉夫斯基家族的人把持了政府里的要津。 1682年 4月末,多病的費多爾去世,時年二十,沒有留下子息。這樣一來,繼承皇位者要么是伊万,要么是彼得,一俟費多爾駕崩,在兩個未成年的王子背后馬上就形成了針鋒相對的兩派勢力。以領主伊万·米哈伊洛維奇·米洛斯拉夫斯基為首的先皇阿列克謝前皇后所有外戚都擁立伊万王子為王位繼承人。該集團的核心人物索菲婭公主,是個聰穎,好弄權勢,精力异常充沛的女人,她本人正暗中覬覦皇位。站在彼得王子這一邊的全是納雷什金家族的人,這批人當中沒有哪個有權有勢。 從表面上看,繼承皇位的优勢在伊万王子一方,因為兩個繼承人中他居長。然而,根据受到某些領主擁戴的大主教的提議,十歲的彼得王子被擁立為沙皇。這樣,依照慣例他的母親納塔利婭皇后理所當然地成了攝政者。据同時代人證實,她是一個“為人熱誠,心地慈祥,持政不勤而又碌碌無為的女流之輩。”上述同時代人就是鮑里斯·伊万諾維奇·庫拉金公爵。庫拉金行伍出身,曾在波原塔瓦近郊的大會戰中指揮過謝苗諾夫近衛軍團。后因健康狀況不佳,轉而從事外交工作。 庫拉金基本上贊同彼得的活動,但有若干保留。這位盛气凌人的貴族看不慣沙皇彼得的行為舉止,對沙皇的民主傾向——如果可以這樣說的話——持批判態度。 政治上不會搞勾心斗角那一套的納塔利婭皇后以及她那些軟弱無能的親戚,沒有把政權牢牢抓在自己手里,也沒有組織起一個能令行禁止的政府。皇后迫不及待地把領主馬特維耶夫從流放地召回京都,決心依靠他來輔弼朝政。在他從普斯托澤爾斯克赶回京都時,按歷史學家謝·米·索洛維約夫的精确說法,納雷什金家族的對頭米洛斯拉夫斯基家族和索菲婭公主已“決定起事”。他們准備在這場奪權之戰中動用射擊軍。需要指出的是,射擊軍跟米洛斯拉夫斯基和納雷什金兩家族的利益毫不相干,正如敵對雙方跟射擊軍的利益毫不相干一樣。 1682年 4月30日,即沙皇費多爾薨后三夭,射擊軍進宮請愿,要求懲罰那些不得人心的指揮官。納塔利婭皇后未及全面考慮就接受了這批人的最后通牒,把十六名射擊軍部隊的指揮官撤了職,并處以苔刑。米洛斯拉夫斯基家族終于如愿以償,把射擊軍忿忿不平之气引到自己政敵的身上。在射擊軍中流傳著從米洛斯拉夫斯基家族和索菲婭公主那里放出的風,說什么納雷什金家族“干掉了”,也就是說殺死了伊万王子。射擊軍還得到了一紙名單,上面載明哪些領主應予處死。 射擊軍在消滅了納雷什金家族的眾多死党之后提出要求,讓彼得和伊万弟兄倆一起稱帝。但几天之后,射擊軍又節外生枝,他們要求:兩個儿皇帝在位期間,把治國大權拱手讓給素菲婭公主。 從此開始了索菲婭公主為期七年的統治。瓦西里·瓦西里耶維奇,戈利岑成為政府首腦,他是索菲婭的寵臣,在同時代人里以博聞強識和精通多种外語而引人矚目。 ……這七年的歲月彼得是怎樣度過的呢?他和母后納塔利婭一起在莫斯科郊外的沃羅比耶沃村、科洛緬斯科耶村和普列奧勃拉任斯科耶村等處先后住過。在宮廷里,象伊万一樣,彼得只是充當裝磺門面的角色:他參加宗教儀式,隨宮廷人員去莫斯科市內和郊外的修道院作祈禱,接見外國使節。為這共同稱帝的一雙兄弟特別安放一把雙人寶座,女攝政則躲在背后, 悄悄提示他們在接見外國使節時應該如何舉手投足。瑞典大使館秘書于1683年描寫過一次接見的情景:“在舖著土耳其地毯的接見廳里,在圣像下面的兩把銀交椅上坐著一對沙皇,他們身穿朝服,上面綴滿閃閃發光的貴重寶石。為兄的帽子低得壓著眉頭,目光低垂,旁若無人,几乎紋絲不動地坐在那里。弟弟雙目掃視眾人,他面容開朗,容貌俊秀,每當臣下稟奏時,他身上便散發出一种青春的活力。”彼得對事事都很關心,加之生性好動,以至經常把循規蹈矩的領主們弄得窘相畢露。十一歲的彼得身材高大,從外貌和發育來看,就象是十六歲的大小伙子。彼得的性格特征是机智靈活、天真無邪而且好學成性。 在間或舉行的乏味而又分外隆重的宗教儀式的空隙,彼得干些什么呢?他學習文化知識。他所受的教育,即或算不上貧乏,但也是至為簡單的。 七歲過后,由大貴族羅季翁·馬特維耶維奇·斯特列什涅夫來當他的老師。彼得識字大抵就是從這時開始的。從1683年起,杜馬書記尼基塔·佐托夫和阿方納西·涅斯捷羅夫擔任他的老師。這兩個人都沒有受過正經教育,至于飽學多識,更是談不上。彼得的腦子靈,對各种各樣深奧的科學道理一點就透,而老師本人只能教他讀書、寫信和背誦祈禱書上的某些譯文,再就是講授一些歷史和地理方面的零星知識。在彼得受教育的年代,他甚至連十七世紀王子們通常應該學的課程也沒有接触過。 但到了成年時期,他在歷史學、地理學、炮兵學、筑城學和造船學方面卻達到了高深的造詣。這一切都得力于他本人的天賦、孜孜不倦的求知欲,以及堅持不懈的學習精神。然而作為一個沙皇,他不可能填補教育上所有的空白;事實上,一直到死他也沒有掌握住正字法,致使他寫過一些錯字,這樣的筆誤連粗通文理的文牘人員都可以避免的。 彼得從小就喜歡擺弄各种匠人工具。在普列奧勃拉任斯科耶的時候,有人送他一些砌石、粗細木工和打鐵用的家什。到了成年,彼得已經精通了多种手藝,少說也有十二种,尤其是木工活,可以說到了爐火純青、熟能生巧的程度。愛干体力活,這是彼得与他的先皇列祖的一個顯著區別。 但最能使彼得著迷的還要算軍事。這种興趣是在儿時的嬉戲中養成的。隨著年齒漸長,木大炮換成了軍用大炮,還有真正的馬刀、菱形矛、鉞、火槍和手槍這樣一些兵器。 然而,比起航海業和造船業來,這些在彼得心目中就排不上號了,彼得大帝自己承認,這种興趣是雅科夫·多爾戈魯基公爵給他講的一個故事勾起來的。故事講,從前有“一件寶物,借它可以遠涉到人跡難達之處”。還有一次,一個人指著一條破舊木船對他說,船可以逆風行駛。 當母后決定給彼得舉行大婚的時候,他當時還不滿十七歲。母后的用意是,早婚可望從根本上改變儿子的地位,同時也關系到她自己的處境。按照當時的風俗,少年一俟完婚:即為成年。這樣,彼得就毋需再由姐姐素菲婭監護,他到了該由自己執掌大權的時候了,他應离開普列奧勃拉任斯科耶入主克里姆林官。 此外,母后指望完婚之后,儿子可以變得老成持重,眷戀家室,使他不再到外僑區東游西蕩,能把正事抓起來。最后一點,給彼得匆匆完婚的目的是為了使彼得的子孫后代得福,因為伊万前此業已成婚,也在盼早生貴子。 納塔利婭母后親自為沙皇選中了一位為后妃——大美人葉芙多基婭·洛普希娜。据同時代人講:“郡主美貌絕倫,但秀外而不慧中,而秉性和夫君迥然不同。”這位同時代人還指出:“他們琴瑟和諧,可惜這种愛情為時短暫,只不過一年光景。”很可能夫妻關系冷淡早已出現,因為婚后才一個月彼得就扔下皇妃,自己跑到佩列雅斯拉夫爾湖去玩他的航海游戲去了。 在外僑區,沙皇認識了酒商的女儿安娜·蒙斯。有人說這位“少女美而慧”,但也有人的觀點恰恰相反,認為這個德國女子平平,他們之中孰是孰非,難以判斷,但這個快樂、多情、机靈的安娜·蒙斯生性好動,總喜歡開開玩笑,跳跳舞,出口不俗,比起那位后妃來可說大相徑庭。那個美人胎子,頭發長,見識短,丈夫說一不二,滿腦袋舊思想,終日愁眉不展。彼得更喜愛蒙斯,所以他一有空暇,就去找她的團伙。現在還保存著几封葉芙多基婭寫給彼得的信,但未見彼得任何一封回信。1689年,當彼得來到佩列雅斯拉夫爾湖的時候,葉芙多基婭滿怀柔情地向他請安:“敬叩陛下万福。愿吾王万歲。敬祈陛下屈尊就妾,幸勿延宕。托母后大福。臣妾生活如常。臣妾冬卡叩陳。”可是,她万万沒有料到他們的關系行將破裂,故此,在另一封信里她才請求恩准前往和皇上會晤。還有兩封信是葉芙多基婭在1694年寫的,在其中一封信里流露出獨守后宮的哀怨,因為她知道沙皇另有所寵,她已遭到了秋扇見捐的命運。這些信中已見不到“至愛”的稱呼,字里行間她已不再掩飾她那強壓著的怨艾之情。她稱自己“是薄命的紅顏”,恨自己連一個字的回音也沒有收到過。葉芙多基婭在1690年生了一個皇子,取名阿列克謝,但他們的家庭關系卻并未因此改善。 在索菲婭攝政的頭几年,在普列奧勃拉任斯科耶的彼得离官和克里姆林宮之間的關系還是正常的。然而,隨著彼得年齡的增長,這种關系中逐漸出現了敵對情緒。雙方互相猜忌。普列奧勃拉任斯科耶离宮對女攝政參加各种儀式慶典一事,并不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1689年7月8日,女攝政采取了一個挑釁性的行動,居然和兩位沙皇并排棒著十字架圣像站在大教堂的宗教祭祀行列里。怒容滿面的彼得對她說,作為一個女人,理應赶快走開,因為她的行為是對十字架的褻讀。但公主卻置之不理;彼得怒不可遏,當即飛身上馬,馳往科洛緬斯科耶村,又從那里到了普列奧勃拉任斯科耶。在官方文件中提到這位女攝政用的是尊稱“索菲婭·阿列克謝耶夫娜公主陛下和大公”,彼得周圍的人一見嘩然。納塔利婭·基里洛夫娜皇后公開表示自己的憤懣:“她怎么竟敢把自己的名字和偉大的國君并列在一起?我們有人,他們不會對此不理的。” 如果普列奧勃拉任斯科耶把索菲婭的舉動看作是想自己立威正名,以便有朝一日發動官廷政變的話,那么克里姆林官方面也認為彼得不斷增加游戲兵的數目并加強裝備,同樣是心怀叵測、以圖不軌的。不過,需要事先說明的是,保存下來的文件并未提供肯定證据,說明彼得已權欲熏心,急于獨攬政權。 至于索菲婭,恰恰相反,不能說她沒有權力欲。在取得攝政地位,并已慣于發號施令之后,她正在一步步地預謀一場宮廷政變,好從彼得手里奪下王位繼承權。 按時間來說,彼得和索菲婭最后一次公開反目發生在1689年 7月。這次沖突是由歡迎戈利岑從克里米亞遠征歸來的慶祝典禮而引起的。這次遠征既未給士兵也未給他們的長官帶來榮譽。然而索菲婭不惜對那些莫須有的戰功予以嘉獎,并竭力籠絡射擊軍,好使后者能在她与彼得眼看一触即發的沖突中站在她一邊。 為了表示抗議,彼得拒絕參加好大喜功的慶祝活動。遠征軍首領和其他軍事長官來到普列奧勃拉任斯科耶村,竟然沒有受到彼得的接見。索菲婭認為這种行為是對她的直接挑釁。她向射擊軍呼吁:“你們認為我們是有所作為的嗎?如果認為我們有所作為,就支持我們。如果不是這樣,我們就讓賢。”索菲婭用最后一句話強調出自己的寬洪大度。實際上,在克里姆林宮,正如在普列奧勃拉任斯科耶离宮一樣,雙方都在為最后的攤牌進行緊張的准備工作。象在其它緊張情勢下常遇到的情況一樣,恐懼与期望的心情交織在一起,而結局卻不期而至。 8月7日夜間,克里姆林宮里響起一陣警報聲,射擊軍拿起了武器,有人放出風來說,彼得的游戲兵已從普列奧勃拉任斯科耶開拔,正向莫斯科進發。莫斯科射擊軍中擁護彼得的那一派,在未弄清事實真相之前,就認為射擊軍是要進軍普列奧勃拉任斯科耶,而不是保衛克里姆林宮。于是他們馬不停蹄地赶到彼得宮邸報信。結果警報原來是假的,但流言卻引起了連鎖反應。 人們叫醒彼得,向他報告了這個消息。可以想象得出,彼得的腦海里閃過什么念頭,在那短短的一瞬間他想到的是什么。七年前發生過的情景從眼前一一閃過,——激怒的武裝人群,鉞、開山斧、長矛,納雷什金家族的追隨者們被戳得渾身是窟窿的尸体。彼得預感到有生命之虞,于是出人意料地當机立斷:逃跑。他急切地思考著,逃往何方?有人給他送來衣服、馬鞍和坐騎。他在三個人的陪伴下走了一整夜,然后下令去謝爾基圣三一修道院;七年前索菲婭曾在它的高牆里逃過難。 彼得長大成人后,非常驍勇善戰,曾多次出生入死,可是此時十六歲的他,拋下妻子和母親,將自己的命運交付近臣賢士和游戲兵;然而無人守衛的謝爾基圣三一修道院卻救不了他的御駕。經過長途疾馳,疲憊不堪的彼得于 8月 8日清晨來到修道院,他一頭扑到床上,痛哭流涕地向大司祭講述發生的事件,并請求保護。 翌日,游戲兵團的戰士們和蘇哈列夫團的射擊軍官兵從普列奧勃拉任斯科耶來到彼得這里。他母親也來了。 克里姆林宮只是在 8月 9日才獲悉彼得出逃的消息,—— 8號那天索菲婭和射擊軍一起朝圣去了。這消息引起人們的惊恐不安,但他們佯作鎮靜,想竭力掩飾。“簡直是瞎胡鬧,他愿意跑就讓他跑去吧。”沙克洛維特說道。 索菲婭想和解了事,但未能奏效。為了息事宁人,一開始她派大主教約阿基姆到三一修道院去,但此人對彼得有好感,到達后就留在彼得手下了。“我派大主教去,”索菲婭把失敗的給果告訴了射擊軍,“是為了与弟弟和解,可大主教到了那里就不回來了。”隨后她親自動身去修道院,但途中接到弟弟斷然讓她返回克里姆林宮的命令。 索菲婭仰仗的軍事力量,一天天在瓦解。她和沙克洛維特已不能靠發號施令來控制那些兵團和射擊軍,因為他們不愿冒險同支持彼得的軍隊發生武裝沖突。應彼得之召團隊指揮官們率士兵和射擊軍去謝爾基圣三一修道院。在那里,射擊軍的長官向沙皇告發了由沙克洛維特召集的秘密會議和他准備發動宮廷政變的陰謀;緊接著提出引渡沙克洛維特的要求。 在對沙克洛維特進行偵查時,彼得從三一修道院致函哥哥伊万,說明應鏟除索菲婭的決心:“皇兄陛下,吾兄弟業已長成,刻你我身側仍有某無恥之尤越俎代庖,執掌我國家大權,視吾輩如同等閒,是可忍,孰不可忍?” 這封信導致宮廷斗爭的結束,表明納雷什金集團獲胜;索菲婭被宣布是個“無恥之尤”,并于 9月末被監禁到新圣母修道院。痴呆的哥哥伊万被黜,實際上是政變的另一結果。盡管彼得在信中表示要尊兄“如父”,但彼得的親信早已抓了實權。不僅在組成新政府之際,而且在以后的年月里,在1696年伊万逝世之前,凡事他們也不向他稟奏。他只在名義上履行沙皇的職責:接見外國使節,參加教堂儀式,所有官方文件還都有他簽署的名字。 陸地戰爭游戲与水上游戲互相更替地吸引著彼得的興致。1692年冬,沙皇經常到佩列雅斯拉夫爾湖去。他運去了大量食品和造船材料。彼得甚至親自參加造船。他這樣樂此不疲,以至政府最有威望的官員不得不前來促駕返京,因為波斯大使已到達首都履新,按外交禮節需要沙皇在克里姆林宮接見。 8月間,有几條船在佩列雅斯拉夫爾湖下水試航。由于水域所限,船只不能過大,而且只能曲折繞行。遼闊的海洋和真正的海船吸引著彼得。阿爾漢格爾斯克是當時俄國唯一的海港。1693年彼得在眾多隨員——領主、侍臣、御前大臣和四十名射擊軍的陪同下前往海港。在這里,彼得第一次看見了從英國、荷蘭和德國來的海船,還有運來的呢絨、服飾用品和各色染料;另一些船只在等待裝載制造桅牆的木材、皮革、皮衣、大麻、魚子。彼得第一次乘小炔艇在海上作了短暫的游覽。 1693年的海上之行帶有勘查的性質。彼得已經想好,來年還要再去阿爾漢格爾斯克。為此決定要更加認真地進行准備。彼得指派督軍費多爾·馬特維那維奇·阿普拉克辛在駐地督造一條海船。 1694年 1月,納塔利婭·基里洛夫娜皇后歸天。母后的死使彼得顯出了兩個性格特點:一是鄙視陳規陋習,一是宁肯獨自一人去忍受傷親之痛。 1月25日,在皇后彌留之際,儿子和她道別后,立即動身去普列奧勃拉任斯科耶。他在那里獨自一人痛悼母后的逝世。安葬儀式他甚至也沒有參加。可以猜測得出,彼得這种行為在莫斯科人心目中引起一些什么樣的流言蜚語。早些時候,他的七個月的次子亞歷山大夭折時,他也沒有去送葬。如果說在那种情況下他不到場是為了冷落妻子并且有意怠慢她的親朋好友的話,那么安葬母后他也不在那一定是另有原因的:他怕讓人看出自己感情脆弱。母后入土后的第三天,他來到墓前,獨自憑吊了一番。彼得曾向阿普拉克辛督軍扼要而真切地敘述了他當時的悲痛心情。 在以前這些日子里,彼得既不出席領主杜馬,也不去過問政事。國家事務都由他母親和他本人周圍的親朋至友掌管。他們都是些什么樣的人呢? 整個十七世紀,在与沙皇共同建立丰功偉績的戰友中,往往是皇親國戚身居要津。在羅曼諾夫一世——沙皇米哈伊爾·費多羅維奇時代,政府的實際首腦是貪權好勢而又精力充沛的皇父菲拉列特大主教。在阿列克謝·米哈伊洛維奇統治時期最初是鮑里斯·伊万諾維奇·莫羅佐夫,他是沙皇的老師、“老人家”,是靠和沙皇的小姨子聯姻才得以鞏固自己的地位的。后來,莫羅佐夫失勢,由沙皇前妻的親戚米洛斯拉夫斯基家族來操持國政。少年彼得登位,政府的實際首腦是他母親的娘家人——納雷什金家族,而在婚后,是他与之聯姻的新姓氏的代表——洛普欣家族。 他們的同齡人,即那些和沙皇一起長大,一起受教育的人,成了沙皇近臣的另一個來源。姓氏顯赫的后生子們列入皇儲的親信的名冊。皇儲曾和他們一起玩耍、學習,他們給他當恃從。他同其中一些人建文了一种莫逆之交,這种關系甚至一直維系到皇儲登上沙皇寶座以后。這些“后生”的貴族身份,以及他們和帝位繼承者的密切關系,保障了他們日后的宦途通暢無阻。 彼得生母和妻子這條線上的親戚沒有成為他的戰友。納雷什金家族及其同伙在射擊軍1682年叛亂時已被消滅。唯一幸免于難的國舅列夫·基里洛維奇。納雷什金沿襲祖制在政府里占了一席高位,但隨著姐姐的去世,他的地位一落千丈。他的“智力絕對一般,而且嗜酒無度;為人傲慢;盡管還沒有到作惡的程度,但絕非善良之輩”。這就是鮑里奇·伊万諾維奇·庫拉金大公對他的評价。 外戚洛普欣家族中也沒有什么政治人物冒尖:一方面這是因為這個家族出身貧寒,另一方面,早婚的彼得由于對皇后冷落,故此也就無心提拔岳家的那批國戚。 剩下的是彼得的一些同齡人,從中也可以挑選出他一批老戰友。然而這些人無論從貴族的爵位,還是從心理上看,同那些与彼得的先輩過從很密的“后生子”比,可說大相徑庭。 青年彼得的朝中缺少良材。這种弱點已經表露無遺:只要瀏覽一下彼得即位初期關于立法的大事記就會發現,其中既沒有什么綱領性的東西,也看不出什么鐵腕領導。這种法令老是跟不上時勢,只是窮于應付眼前的需要罷了。唯有鮑里斯·阿列克謝耶維奇·戈利岑公爵具有卓越的才能。我們曾多次援引過庫拉金的評論,他認為戈利岑為人“聰明過人,舉一隅而知三隅。但此人不勤于政事,沉溺于聲色,好飲酒作樂”。戈利岑是彼得暫避三一修道院時的主要顧問。根据公爵的建議,彼得給親胞姊狠狠地來了那么一下。 外僑區里的某些人被彼得視同心腹。在他們當中,有商人和手藝人,也有醫生和日爾曼軍人,但特別博得彼得青睞并加以破格重用的有兩個人:一個是蘇格蘭人帕特里克·戈登,另一個是日內瓦人弗蘭茨·列福爾特。前者是軍事教官,參加了彼得少年兵團的戰斗;在和索菲婭單獨作戰的緊要關頭,他曾給彼得以极為重要的幫助。 在其他場合,列福爾特也贏得了彼得的好感。列福爾特与正統的天主教徒、有妻室的戈登的差別是在軍事方面。列福爾特是一位性情溫厚,身材魁梧,為人机智樂天知命的翩翩少年。他幽默詼諧,是一伙快樂后生中不可缺少的人物。“我們提到的列福爾特,”那位庫拉金這樣寫道,“是個風趣人物,講究排場,或稱他為一個放浪形骸的法國人。”他可以“夜以繼日”地尋歡作樂,和女人們鬼混,而且不停地喝酒。正是他把彼得引進德僑區的娘儿們當中,彼得和安娜·蒙斯戀愛就是他充當的“牽線人”。 彼得的親信們形成了一個有特殊關系的“彼得幫”。在他們之間禁止稱呼沙皇的封號。根据彼得的官銜,他們用俄語、拉丁語和荷蘭語稱他為:炮兵下士、上尉、船長或團長,彼得甚至有兩次因為來訪者用了他的封號而申斥了費多爾·馬特維耶維奇·阿普拉克辛。當彼得成為海軍少將時,他要求,當他在軍艦上時,大家要稱他海軍少將。 除阿普拉克辛之外,緬希科夫、戈洛文、戈洛夫金、基京也加入了“彼得幫”。其中費多爾·尤里耶維奇·羅莫達諾夫斯基居于特殊地位。我們看到,在丸十年代開始的游戲兵的表演中,羅莫達諾夫斯基就被稱為“腓特烈大帥”。稍后,他獲得了詼諧大王的稱號——“愷撒大公”。包括彼得在內的全“幫”人馬,都把自己看作“愷撒大公”的臣民并象對待君王一樣向他表示敬仰。沙皇寫信時也把羅莫達諾夫斯基稱為“大王”或“陛下”,而且每一次都是以詼諧的語調向他“啟奏”。 彼得給那些“幫”內的人寫信時,很隨便地稱呼他們,這樣不拘禮節的程度反映了通信雙方的親密關系。他通常親筆給朋友寫信,并直呼他們的愛稱。不僅對接近他的人們,甚至對木匠、炮手、士兵、商船船長,以及外國專家,彼得都表現出親呢的態度。 他常常欣然接受人們邀請參加家庭喜慶活動,出為他曾和這些人在一個團隊里或造船厂里“共過事”。有兩個近衛軍團的軍官和士兵贏得了他的特殊好感。有位与他同時代的人說,“彼得敢于把自己的生命托付給他們之中的任何一個人”。沙皇對這些近衛軍軍人了如指掌,所以他常常委以重任,對他們當中确有才干者予以破格提升。 沙皇精力過人,即使在休息時也想法去顯示自己過剩的精力。 彼得對那些能使他積极參与消遣的娛樂感興趣,從不愿消极地袖手旁觀。彼得對戲劇興味索然,舞台上發生的事并不能打動他,因為那只能消极地觀看,不能使他直接參加活動。但滑稽劇的演出, 或者他自己能參加的娛樂場面,卻能吸引他。 他能把那些為他獻身有益事業的人,吸引在自己的周圍。彼得主動去充當船長、木匠、炮手和帆纜管理員,一經和那些木匠、炮手、軍官和造船家打上交道,他就能學一行會一行。他向他們請教之后,又去教別人。 沙皇的交游頗廣,這就使他有可能羅致一些有才干的助手。“國王造就不了偉大的大臣,但大臣卻能造就偉大的國王。”彼得曾經這樣說過。對挑選能人智士他的确獨具慧眼。為了本階級的利益,他經常吸收那些在事業上有一技之長的人,不管他們是不是出身寒微。在他手下,“過去賣餡儿餅的”信新教的蘇格蘭人,都能成為高官顯貴。 自學成才的机械專家、耶穌教徒加爾美克人米哈伊爾·謝爾久科夫的才智也是彼得發現的;他委托他開鑿維施尼沃洛茨運河,謝爾久科夫便沒有辜負圣上的委托,把運河打通了。圖拉的軍械員、著名的烏拉爾工業建筑師尼基塔·杰米多夫也就是沙皇的一大發現。如果相信傳說的話,沙皇和軍械員是在下述情況下相識的:有人從國外給沙皇帶來一支非常漂亮的手槍,但扳机坏了。彼得好長時間想找工匠把它修修,但遍尋不得。人們勸他去找圖拉的鍛工尼基塔·杰米多夫。 在去沃羅涅什的路上,彼得順便到圖拉,找到了杰米多夫,并把破手槍交給他。兩個月后,在回莫斯科的路上,沙皇順路來到杰米多夫那里取手槍。杰米多夫把修好的手槍交給他。彼得仔細看了以后,表示滿意,夸獎了鍛工,說道:“手槍真好啊!但愿我能活到俄國人都能干這种漂亮活儿,那 該有多好!” “沒准儿咱們還可以和德國人比比高低哩!”杰米多夫回答說。 彼得認為他瞎吹牛,便气沖沖順手給了他一下子,說道: “干起來再吹牛吧,騙子!” “可是,皇上,”杰米多夫不慌不忙地反駁道,“你得先弄清是怎么一回事再發火也不遲呀!你手里那支手槍,是我的手藝;你那個外國貨在這儿哩。”杰米多夫從口袋里取出外國造手槍交給沙皇。 “我向你賠個不是,看來,你還是一個小行家。” 沙皇委托杰米多夫在圖拉建造一座兵工厂,并下令撥給他五千盧布的經費。沙皇下令把烏拉爾國營冶金厂轉交給杰米多夫。以這座工厂為基礎,他搞起了強大的工業企業。 ------------------ 亦凡公益圖書館掃校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