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歐洲大戰起烽火,投筆從戎為報國; 沙俄軍中一上尉,轉戰千里費思索。 在現代蘇聯軍事史或戰爭史上,确實涌現出過為數頗眾的勇冠三軍、功名蓋世的帥林英才。但是,在他們中間,像華西列夫斯基這樣既親身經歷并直接參加過第二次世界大戰全程,又親身經歷并直接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全程的人,确實不多。 如果說,是命運注定要使華西列夫斯基成為一名軍人,那么,這應始自于第一次世界大戰。 如果說,作為一名軍人必須要經受過戰場的戰火洗禮与考驗,那么,這在他也是始自于第一次世界大戰。 不消說,1914—1918年這場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世界規模的戰爭遠不是所謂的人類正義之戰。但就其中某些參戰的個別軍人來說,他們的動机則不一定不是純正而健康的。本書傳主當年的投筆從戎,積极加入戰爭率伍行列,就是相當典型的一例。華西列夫斯基那時還是一個不足20歲的熱血青年,他之投身舊俄沙皇軍隊,積极參加戰爭,正是抱著強烈的愛國主義激情,怀就一顆報效祖國的熱心而去的。他根本不了解這竟是一場帝國主義之間發生的強盜式的戰爭。 卻說華西列夫斯基請求提前畢業、報名參軍的愿望得到滿足之后,旋即作為現役軍人被置于科斯特羅馬省軍事首長的管轄之下。1915年2月,華西列夫斯基被派往莫斯科,准備在那里進入阿列克謝耶夫軍事學校學習。 俄國當時共有十多所專門性的軍事學校。就級別与名气而論,巴甫洛夫軍校屬第一,亞歷山德羅夫軍校屬第二,阿列克謝耶夫軍校則排名第三。該校創立于1864年,原名叫莫斯科步兵士官生學校,后奉俄皇尼古拉二世之命,為紀念新誕生的王位繼承人,乃于1906年改名為阿列克謝耶夫軍校。它与前兩所軍事學校的最顯著的區別在于,前兩所軍校專阿招收貴族出身的人,或者至少是富裕家庭的子弟入學,而它則优先招收非貴族出身的知識分子子弟。自然,這所學校的學員在畢業后的境遇和待遇方面,也遠遠不能与前兩所貴族學校相比。他們通常是被發配到外省偏僻的地區去眼役,很有點中國古代被派遣戍邊的味道。然而,這并不妨礙該校學員以自己的軍校為榮耀与自豪的心理,因為,它的畢業生都能從它那里獲得一枚相當考究別致的特制徽章。 阿列克謝耶夫軍校當時的校長是哈明將軍,他只擁有團長一級的權限。他的隊列副校長是波波夫上校,一個十分嚴厲的長官。他堅持的信條是,只有嚴厲的處分才能有嚴格的秩序。這也是舊俄時代沙皇軍事教育体制和軍隊生活中反映出的一种較普遍的傾向。每當波波夫上校接見紋絲不動地立正站在他面前的學員時,總是問他們是否處于戰斗戒備狀態,如果回答說“不是”,他就會立即要他們帶著全副武裝進入戰斗狀態罰站。他還說。“你們是皇帝陛下未來的軍官,你們自己不先嘗嘗這罰站的滋味,將來怎么會處罰別人呢?!” 華西列夫斯基在這所軍校里只呆了4個月便畢業了。原因是當時正值戰爭期間,前線急需補充軍官,所以這批學員的教育基本上是戰時速成培訓性質。畢業時,每人授准尉軍銜,服役8個月后晉升少尉,如果有戰功則可隨時晉升。离校時,和其他學員一樣,華西列夫斯基領到了300盧布的軍眼費,軍眼則由學校統一監制。另外又發了100盧布,作為戰時离校薪俸。此外,還給每人發了左輪槍、軍刀、野戰用望遠鏡、指北針和現行軍隊條令。這樣,華西列夫斯基在年方20歲之際,便成了准尉了。他的心里滿是狐疑:我這就成為一名軍官了,我真的會訓練、培養和帶兵嗎?他們中許多人還打過仗,而且年齡也比我大得多? 說來也是,當時他們在校訓練和學習几乎根本不考慮正在進行的戰爭的要求,仍然按著早已過時的訓練大綱進行十例如。教官們甚至連在野外障礙下的軍事行動、新型重炮、各种類型手榴彈(除了俄制的“白鐵瓶”)和在戰爭中使用汽車和飛机的最起碼的原理都不介紹,各兵种間協同動作的原則也不予講解。不僅在課堂,就是野外演練也是理論多于實踐,因此,把很大一部分注意力都放在了形式主義的隊列操練上。至于敵軍的情況,則更是一無所知。對此种种,華西列夫斯基十分不滿。一次,他對一位同鄉同學說:“難怪外國人都說,俄國人善于送死,而且往往是糊里糊涂地送死。我們現在學習的這些東西,究竟有多少能用到將來的實際戰爭中呢?!” 与此相反,學校對學員們操行規定倒是极為嚴格与嚴厲的。例如,作息時間規定為:5點45分吹預備號,起床,早檢查,祈禱,唱贊美歌,茶點,上課。中午12點30分吃飯,然后繼續上課。17點45分吃飯,飯后休息,然后喝晚茶。21點全連列隊听晚降旗號,然后點名和檢查,23點熄燈。這時,除了晝夜值勤者外,所有學員都必須上床就寢。此外,還為休假學員制定了一整套的規章制度,如,禁止學員到花錢的場所去游玩,禁止去俱樂部、飯店、大眾食堂、台球房、賽馬場、紅場上的商店等地方。在劇院和音樂會上,不許學員坐靠近池座前7排的位子。在馬戲院,不能坐在靠近前4排的位子。這些,對于培養一名有操行的軍官也許是必須的。但華西列夫斯基相信,要造就和培養自己成為合格的軍官,光有這些是遠遠不夠的,因為還有比它們更為重要的東西。 那時,華西列夫斯基還不大懂得軍隊及其指揮官所需擔負的社會使命,只知道一名优秀的指揮官必不可少的素質是:熟悉相當的軍事理論,知己知彼,善于帶領部下,培養和訓練他們,保證部隊有高度的紀律性和堅決服從的精神。為此,一方面,他下了很大功夫閱讀俄國著名軍事家和軍事指揮者的著作,熟悉他們的生平与事業追求。他最喜歡的是蘇沃洛夫、庫圖佐夫、米柳欽、斯科別列夫等人的著作,并做了大量的筆記和卡片,以至以后奔赴戰場時還帶著它們。另一方面,他十分注意向他當時的連長特卡丘大尉學習實踐訓練的本領。后者是當時教官中极少數親自參加過戰爭、負過傷、得過獎章的軍人之一。由于兩人軍事觀點接近,為人處事作風相似,最后竟成為了難舍難分的好朋友。 在這4個月的軍校學習和訓練中,華西列夫斯基積累并記下了許多軍事理論信條,在以后的終生軍事生涯中,他總是把這些信條當成自己的座右銘。其中有些是1877—1878年俄土戰爭時期的俄國英雄米哈伊爾·伊万諾維奇·德拉戈米羅夫教授的名言;有些則是軍校提倡或他自己總結出來的。如: 我們的宗旨是消滅敵人,只消滅敵人而自己不受傷亡的 作戰是不可能的。只使自己傷亡而未能消滅敵人的作戰是愚 蠢的。 對部下和士兵,与其命令不如委托。 為祖國服務,向軍旗致敬,維護軍服的榮譽。 大公大勇,先公后私。 接近部下,始有信任。 敢于標新立异。 行動要有目的性。 1915年6月,華西列夫斯基作為一名青年准尉,被派往駐在羅斯托夫—雅羅斯拉夫省的一個縣城的預備營中。這個有著大量俄羅斯文物古跡的小城,曾在這位年輕的准尉心里留下許多難以忘怀的故事。 大約十來天后,這個營忽然接到立即開赴前線的命令。為了給它的一個補充連任命一名新連長,營長便把包括華西列夫斯基在內的軍官集合在一起,請愿意赴前線的軍官自動報名。華西列夫斯基想,一定會有許多人在他之前主動地舉手的,尤其那些在預備營呆了很久的軍官們會這樣做。哪知道,盡管營長多次向“軍官先生們”發出動員號召,卻根本無人響應,連一個舉手的也沒有。大廳里仍然是一片寂靜,甚至有些穿著筆挺的軍官們竟完全是一副不管不顧的樣子。 營長是一名老上校,顯然年齡已經超過50歲。他很生气,大聲地責備說:“你們是俄國皇帝陛下的軍官!不應該只知白拿朝廷的俸祿,而不為國家的禍福擔憂。現在國家有難,你們誰也不想去保衛祖國嗎?” 結果還是沉默,大廳里更加寂靜。 最后,老上校無奈地搖了搖頭,又揮手叫來了副官。他指示副官用抽簽的辦法,立即從速選出一名連長來。 此時,華西列夫斯基也默默地站在這些軍官的行列里,他為大廳里的全体軍官感到恥辱。心想,我倒是很想立即到前線去,但此時怎好冒昧地毛遂自荐呢——畢竟自己僅僅是一名初出茅廬的年輕准尉,這距連長的軍階還差得很遠,怎好自不量力地高攀此職呢?!他認為,大概其他的年輕准尉們也准是這樣想的。然而,年紀大一些的軍官們仍是無動于衷地站在那里,顯然他們中仍沒有一個人愿意站出來率隊開赴前線。而副官正在忙于給每人制作預備抽取的紙簽。 華西列夫斯基再也忍不住了,只見他跨前一步,禮畢,大聲說道: “報告營長,我是剛從阿列克謝耶夫軍校畢業來此的准尉亞歷山大·米哈伊洛維奇·華西列夫斯基。雖然我的資歷不夠,但我愿意同另外的某個軍官先生一道率領這支連隊,立即奔赴指定的前線。報效祖國是我的義務和志愿,眼從命令則是我的天職。” 營長的臉上立即露出了笑容。他急步走過來,先拉住了青年准尉的雙手,又拍了拍他的肩膀,說:“好樣的!真是好小伙子!我感謝你的勇敢和忠誠。” 隨后,又有一名年輕的准尉也主動地跨出隊伍,表示愿与華西列夫斯基共同率領這個連隊去前線。 這樣,華西列夫斯基便成了這支補充連的代理連長。但是,隨后命令又改變了:沒有要求他們這支隊伍直接開赴前線,而是由本地轉到另一省區,并被編入了新的預備役部隊。直到這年9月份,華西列夫斯基所率的這個連隊才被派往前線,直接隸屬于西南方面軍第9集團軍。嗣后,華西列夫斯基及他的連隊被集團軍司令部編入步兵第103師,在這里,他暫時出任連長。后來,他所在的這個連被派赴諾沃霍漂爾斯克第409團第1營,被編為該營第2連。 自此,華西列夫斯基便來到了戰爭的最前沿。在這里,他第一次受到戰斗的洗禮。及至第一次炮火過后,他才真正弄清楚了什么是榴霰彈,什么是榴彈,以及什么是迫擊炮的炮火。這時,他才真正而切實地感到,和平的生活已經遠遠地被留在后面。 此后,華西列夫斯基的職業軍人生涯便真正開始了。 華西列夫斯基率領自己所在的連隊參加的第一次較大規模的戰斗,是在1915年12月中旬展開的。這是一次不成功的戰役。當時,整個第9集團軍所占領的防線都是极為不利的,它在霍亭城以西地區与奧匈帝國的第7集團軍展開了陣地戰。華西列夫斯基所在第1營及他指揮的第2連,被部署在團部所在地爾扎維涅茨村以西的陣地上。戰壕給人的印象十分蹩腳,只有一些极普通的溝渠,沒有胸牆,只是在兩邊亂七八糟地堆了些土,既無槍眼,也無遮彈檐,甚至連起碼的偽裝都沒有。武器裝備和彈藥供應也都极差。士兵的槍多是用繳獲的奧地利軍隊的步槍,子彈嚴重不足。俄制火炮雖然性能不錯,但各种型號的炮彈都极為缺乏。 戰斗打響后,華西列夫斯基所在的團曾在一周內反复不斷地向霍亭以西的敵軍正面陣地發起沖擊,以求獲得局部突破。但結果均未能達到戰役國的,相反卻帶來了嚴重的指戰員損失。到這年底,俄軍雖把陣地向前推移了大約15俄里,但終究損兵折將,得不償失。最后,該團不得不退出戰斗,作為師的預備隊在整個冬季里進行長時期的修整。 通過此役及隨后的冬季修整,華西列夫斯基發現了舊俄軍隊的許多弊病。且不說最高統治者与高級指揮官同廣大前線士兵之間存在的那种尖銳利益對立,即使在中下級指揮員和士兵之間,也存在嚴重的不協調現狀。一方面是前線士兵紀律极差,斗志懈怠,有些則干脆遇机會便開小差;另一方面則是中下級軍官以嚴酷和粗暴的方式對待士兵。如,第103師師長薩拉福夫將軍就明确告訴下屬,必須使士兵害怕班長的棍子胜過害怕敵人的子彈。顯然,這完全是普魯士式的軍規教育。 華西列夫斯基對這种官兵關系不敢苟同,尤其在戰爭環境中,這樣的官兵關系是不可思議的。他認為,懾于懲罰的服從是毫無用處的。一旦軍隊處于困難的作戰條件下,這种服從就會消失得毫無蹤影。他覺得,要想克敵制胜,光有服從是遠遠不夠的。真正需要而又极其重要的應該是下屬對指揮官的信任。自從進入阿列克謝耶夫軍校以后,尤其是通過這段時間在實際戰場上的耳聞目睹,華西列夫斯基越來越服膺了這樣的觀點:明智而有作為的軍官,都應把自己同下屬包括士兵的關系建立在尊重他們人格的基礎之上。在他看來,俄國歷史上從蘇沃洛夫大元帥、庫圖佐夫元帥到十二月党人軍官,以及俄國軍官階層中那些先進的陸軍尉官,莫不如此然。 由于有了此种明确的認識,他便開始在自己所屬的連隊里試行新的教育和訓練方法。開始,有的軍官認為,他這樣做是一种姑息縱容的先導手段。但隨著一段時間的工作,辛勤的耕耘便逐步結出了果實。周圍的非議也隨之逐漸消失了。到1916年春,經過整整一冬的休整与訓練,華西列夫斯基因治軍有方被提升為第1連連長。緊接著,在全團性的大檢查中,團長列昂節夫上校認為,華西列夫斯基領導下的第1連不論在訓練、紀律,還是戰斗力方面,都是團內的最优秀單位之一。列昂節夫上校在全團總評會上談到華西列夫斯基時曾說:“我到過許多連隊和團隊,甚至我自己也有過率領一支基本連隊的經歷,但是像華西列夫斯基少尉這樣,几乎從末与下屬發生過糾紛的青年軍官,确實是极為罕見的。” 關于這一點,華西列夫斯基本人也很引以驕傲和自豪,而且終生都未改變。因為,有些他當年領導下的下級軍官直到四五十年后都還一直与他保持著密切聯系,雙方都對第一次大戰中彼此和睦、融洽的上下級關系記憶猶新。有些人則到七八十歲仍對他這位當年的年輕上司保持著敬意。例如,1946年1月,當年諾沃霍漂爾斯克第409團l連的列兵基斯利欽科在寫給他的信中說:“過了28年,你還沒有忘記前線同一戰壕里生死与共的戰友……”1956年,住在芬蘭的土爾庫市的埃赫瓦爾特,特別寫信給他追憶昔日戰斗友情。信中寫道:“今年秋天是基爾利巴巴高地戰斗的40周年,你還記得曾經參加這次戰斗的光榮的諾沃霍漂爾斯克第409團1連您指揮下的一名芬蘭籍下級軍官嗎?” 1916年春季,經過長時間休整的第9集團軍隨著整個西南方面軍參加了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著名戰役的“勃魯西洛夫突破”之戰。該集團軍正面的敵人仍是它先前的對手,即奧地利第7集團軍。華西列夫斯基所在的步兵第103師,根据集團軍的命令,与步兵第82師再次組合,于是新的混成軍成立了。5月22日,戰役打響后,混成軍的任務是迅速突破敵人的正面陣地,同時隨整個第9集團軍向科洛梅亞地區挺進。華西列夫斯基所在的第409團的具体任務是:突入東喀爾巴阡峽谷,穿越布科維納地區,最后攻取基爾利巴巴等一系列高地,從而徹底把奧軍赶回羅馬尼亞。在這次大規模越野進攻戰斗中,華西列夫斯基學到了不少在遭遇戰和行軍中領導分隊的經驗。同時,由于他指揮有方,連隊突進有力,還在戰斗進行過程中就被提升為該團第1營管長,軍銜也升為上尉。 雖然西南方面軍和沙皇大本營指揮部對這次大規模進攻的胜利結果沒有很好地加以利用,但就“勃魯西洛夫突破”本身來說,仍然不失其世界性聲譽,因為它曾直接影響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進程和結局。對華西列夫斯基本人,也有著不小的意義。“它對我的作戰觀點的形成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我在進攻期間得到的鍛煉,對我后來很有幫助,在各种分隊范圍內組織戰斗行動的經驗,在衛國戰爭時期都派上了用場。”華西列夫斯基如是說。 此次戰役結束后,華西列夫斯基曾結識了騎兵第3軍軍長克列爾伯爵。他認為,伯爵不愧為一個勇敢的軍人,但卻屬于那种平庸的軍事長官。華西列夫斯基之所以對他頗有些興味,主要是因為伯爵曾經是他熱烈崇拜的斯科別列夫將軍的親密助手。而他恰好對斯科別列夫的治軍思想与戰術原則极感興趣。 事情是這樣的:當時第409團正作為預備隊休整,正好歸屬克列爾伯爵的騎兵第3軍統轄。一次,伯爵提出要一個步兵營去擔任他設在基姆波隆格的司令部的警衛工作。結果,挑來挑去,華西列夫斯基的第一營被選中。當他到騎兵第3軍駐地向參謀長報到時,那位參謀長感到十分惊訝。 “小家伙,你今年多大了?”參謀長問。 “報告長官,我今年22歲。”華西列夫斯基雙腳一并,立正答道。 “噢,這么年輕就當營長了,不簡單啊!”說完,參謀長就要离開。 這時,身材高大的克列爾伯爵正好出來,問道:“你在和誰講話?” 參謀長用手一指,畢恭畢敬地說道;“將軍,這位就是給您派來的警衛營營長。我剛才正在同這位年輕的上尉聊天。” “啊,我知道了。你就是亞歷山大·米哈伊洛維奇·華西列夫斯基。一年前才從莫斯科阿列克謝耶夫軍校分配來的,對吧?”伯爵笑臉對著華西列夫斯基。不等對方回答,他便用兩只大手捧住了華西列夫斯基的腦袋,又繼續說道:“好啊,再打兩年仗,我們這些昨天的准尉就要當上將軍了!” 當時,華西列夫斯基覺得這位伯爵將軍很是可親,待到接触多了之后,他才感到了伯爵的虛偽。一實際上,克列爾伯爵是個地道的保皇党人和暴君胚子,但他卻常常在下屬面前扮演出一個民主派的模樣。事實表明,1917年俄國二月革命后,克列爾將軍便完全暴露出他极端殘忍的本性。 1916年8月,羅馬尼亞當局終于克服了兩年的動搖,直接向奧匈帝國宣戰。但后來的戰爭發展表明,俄國的這位新盟友根本沒有接受戰爭考驗的任何准備。到11月,羅馬尼亞軍隊便徹底敗北。首都布加勒斯特也淪入敵手,大約1/3的羅馬尼亞軍隊轉瞬間便成了敵方的俘虜。面對如此嚴峻的局勢,舊俄統帥部不得不將整個戰線南移,以掩護比薩拉比亞。為此,新組成了一個羅馬尼亞方面軍,華西列夫斯基所屬的第9集團軍全部划歸該方面軍指揮。隨后,他也不得不隨部隊跨出國境,來到羅馬尼亞境內奉命防御。 1917年3月,當華西列夫斯基和他所在的部隊還在境外的疆場上努力奔波的時候,突然傳來了二月革命的消息。沙皇被推翻下台,但代之而起的資產階級臨時政府仍然繼續堅持戰爭政策。這樣,在各方面軍和各集團軍內部,紛紛要求中下級軍官和士兵向新政權宣誓效忠,當然也有保皇党軍人叛亂的事情。隨之而來的就是在軍隊中出現了布爾什維克党人宣傳鼓動的士兵蘇維埃活動。所有這一切,一時攪得軍隊混亂不堪。中下級軍官中也出現不同派別:有的站在保皇党一邊,有的表示擁護臨時政府,有的則与士兵一起,開始反對繼續進行戰爭的政策。這時的華西列夫斯基,在政治態度上還并不十分明朗。 這是因為,當時布爾什維克影響的增長也是逐步的、而且還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部隊距首都遠近的影響。一般地說,北方方面軍的革命化程度要比西方方面軍快些,而西方方面軍又比西南方面軍快些,同樣,西南方面軍又比羅馬尼亞方面軍快些。尤其在羅馬尼亞方面軍中,反動勢力擁有相當大的市場,他們千方百計地阻撓布爾什維克党人在該軍的鼓動和宣傳工作。据華西列夫斯基回憶,當時他所在的諾沃霍漂爾斯克第409團中,只有為數很少的几個布爾什維克鼓動員在秘密狀態下展開活動。至于出現支部活動,那是后來才發生的事情。 隨著國內政治局勢的嚴重動蕩,舊俄軍隊原來就不很妙的前線形勢也日趨惡化。先是6月間西南方面軍在利沃夫附近的進攻遭到失敗,緊接著7月間羅馬尼亞方面軍的進攻也嚴重受挫。于是,前線士兵開始人心浮動,開小差回家的人數日益增多。這种形勢首先影響到中下級軍官,他們感到無所适從,進退失据。真正的,也是最后的選擇正在迫近他們。 8月間,羅馬尼亞方面軍新易的最高總司令科爾尼洛夫將軍組織保皇派軍官發動了對資產階級臨時政府的叛亂,相當多的軍官都歸到了他的麾下。華西列夫斯基等在戰爭初期入伍的軍官,沒有選擇他們的道路。相反,這些人開始逐步向士兵階層靠攏。這樣,整個軍隊分裂了:一邊是士兵和進步軍官,一邊是繼續號召“保衛祖國”的人們。 華西列夫斯基曾經千百遍在內心里反問自己,同時也在思謀今后的打算和出路。他曾就此寫道:“難道能有不跟自己的人民站在一起的愛國者嗎?不能!我暗自回答。這說明,真理并不在我以前尋找的地方。科爾尼洛夫的叛亂是對我的幻想的徹底打擊。我開始譴責戰爭,對臨時政府產生了怀疑。” 此后一段時間,華西列夫斯基所在的第409團又在多爾納一瓦特拉以東地區進行了多次的艱苦作戰。之后,他們才被編為第4集團軍的預備隊,在阿朱德—瑙市郊進行新的一番休整。此間,他們到處探听來自祖國的一切政治消息,哪怕是只言片語也不放過。他們听到了許多關于雅西、基什尼奧夫、敖德薩等大城市里老百姓和駐軍游行示威的傳聞,但确切的消息一直沒有。大家都在期待事態發生決定性的轉折。他們心里都清楚,現在的形勢不明朗只不過是暫時現象。 一天,就在阿朱德—瑙市郊區,華西列夫斯基确切地听到了十月革命爆發的消息。待他像往常那樣走向各個連隊巡視時,竟發現絕大多數士兵都已在毫不避諱地討論著《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由于新生的蘇維埃政權毅然宣布放棄目前的戰爭政策,當天前線的士兵們便与奧地利士兵搞起了大規模聯歡活動。看到他們紛紛扔掉那些前几天還槍口相向的槍支、互相擁抱、載歌載舞的場面,華西列夫斯基的心靈深處仿佛受到了猛烈的震撼:這是什么?它不正是人民意志的表露和体現嗎?! 軍官階層再一次分裂,不久前大家還都坐在同一條板凳上討論問題,甚至還在同一戰壕里向敵人喊著沖殺的命令。現在則變得怒目相視,甚至干脆反目成仇了。在第409團團部召集的全團營連級軍官會議上,華西列夫斯基因為“結交布爾什維克”和出席過士兵代表蘇維埃會議而遭受同僚們的白眼。 既然如此,我何不干脆宣布自己承認蘇維埃政權呢?華西列夫斯基曾這樣想,但一轉念:還是先辭官回家吧,到那時還愁回國后沒有定奪? 1917年11月底,華西列夫斯基退伍了。 有的戰友激動地同他擁抱道別。另一些人則避之不及,根本不愿同他握手。還有一些人,則是他根本不屑去看的一群。 12月初,華西列夫斯基從羅馬尼亞踏上了回國回鄉的路程。他艱難地走過了形勢复雜的烏克蘭,好不容易回到了俄羅斯本土。每到一地,他都格外地感受到那种高漲的政治熱情与革命精神,他貪婪地吸取各地出現的各种新气象。月底,他終于回到了故鄉。 如此急轉直下地退伍回鄉,華西列夫斯基到底是怎么想的呢?請看他的自陳自話: 我決心辭去軍職的時机已經成熟。我們那時已經知道,工農政府正在進行簽訂和約的談判。有人已經開始自發地退伍,我為什么還要盲目地呆在羅馬尼亞呢?過去,我帶領士兵打仗,自以為是在履行一個俄國愛國者的義務。現在才明白,人民過去受騙了,他們需要的是和平。舊軍隊同蘇維埃國家是不相容的。這就是說,我的軍事生涯該結束了。我准備怀著一顆純洁的心,獻身于自己喜愛的事業——在田野里勞動。 ------------------ 亦凡公益圖書館掃校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