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法道尋律


  公元前四八五年夏,八十六歲的李伯陽先生病体康复,醫者告訴他說:“你身体康复,千万可要注意鞏固,可不能去做什么苦神費心之事。你歲數太大,如果万一病情复發,不管再用什么好藥,不管再用什么好法儿,再沒有好轉的余地。”
  伯陽先生心想:“醫者确屬好意,而且說得有理。可是他們并不知道我有大業在身。事業剛半,中途截止,病体康复,不能繼續隱寫,心中實屬焦急。”他本打算抓緊進山隱寫,因听醫者勸說,想起欲速則不達的道理,也就決定暫不歸山了。他在心里計划說:“這也好,先拿出一段時間對身体的康复進行鞏固,直到再也沒有复發的危險為止。然而,在這一段時間之內,我不能閒著,要一邊休養,一邊默默准備材料,要間接的和別人一起切磋琢磨一些需要切磋琢磨的道理。下一半——人塵述論部分,更為复雜,我材料明顯的不足,心中又感很不踏實,所以必須有一個階段再行准備。”
  他如此地進行了打算,也真的如此去做了。
  這是一個大旱之暑。火辣辣的驕陽照耀著大地。田里庄稼旱得不長。村上的樹木葉子進入半枯萎狀態。
  坑干了。壕干了。但是渦河卻因上游不旱和与源泉相接等原因而沒有干涸。不僅沒有干涸,而且河水又旺又清。
  曲仁里正北二里路的地方,是個渦河渡口。從這個渡口沿著渦河南岸往西走,二里多路的地方,靠河沿有個池塘。塘水清幽,又藍又綠,閃著翡翠寶石一般的亮光。在塘水与河水之間有一個窄窄的土埂。土埂上有一通開的小口,河水、塘水,有這小口接連著。從這水塘往南,一字擺開,又有三個水塘。四個塘,有四個小口相連著,放眼看去,宛若一串子嵌在地上的綠寶石。
  此時,在這串“綠色寶石”的西邊,在靠河的一個土坡上,正坐著病愈之后的李伯陽。
  伯陽先生一聲不響地坐著。看看,想想,想想,看看,不知是在干什么。不一會儿,他開始進入了痴呆狀態。
  這時候,曲仁里村上十四歲的調皮孩子小能豆,領著一群小孩,慢慢地向伯陽先生坐著的地方走過來。這能豆,秀眉俊眼,聰明能干。他原名不叫能豆,而叫鐵蛋(名字是由伯陽先生給起)。因他驕傲,好逞能,人送外號叫能豆。能豆小聲對几個小孩耳語說:“看哪,耳爺裝傻哩,走,咱出他的洋相去!我捂他的眼,你們叫他猜是誰。猜不著就不松手。”說罷,輕輕地走到伯陽先生背后,用兩只手一下子捂住了他的雙眼!
  “誰?誰呀?”
  不管咋問,能豆就不吭聲。旁邊的小孩說:“你猜吧,猜不著就不松手。”
  伯陽先生說:“快松手,別搗亂!”說著,來回扭頭,想掙脫掉。能豆用兩只手死死地摳住,不愿意放開。
  旁邊的小孩說:“你猜他是誰?”
  伯陽先生笑了,說:“不是吹大气哩,我不用三猜,也不用兩猜,一猜就能猜著。”
  “猜吧,快猜吧,他是誰?”
  “他是鐵蛋,外號能豆。”
  能豆松開手,咧著嘴說:“咦嘻嘻嘻嘻嘻嘻!叫他猜著了。”孩子們都感到很希罕。“耳爺,你咋猜恁准哩?就是哩哎,這你又沒看見,你咋猜著啦哩?”
  伯陽先生說:“是他的性格對我說的,他的性格說了,‘啊蜎,啊蜎,捂你眼者,除了能豆,能有誰唯!’”
  “哈哈哈哈!”孩子們都笑了。
  能豆說:“耳爺,快對俺說,你呆這弄啥咧?”
  “你們不懂,去吧,去吧,快玩去吧!”
  能豆領著這群小孩,上池塘東邊的河坡上戲耍去了。伯陽先生繼續開始觀察。他在觀水,他在從這水上思考問題,為他以后的隱寫准備材料。他看哪看,想呀想。只見,那邊的水邊,有人提水澆禾,有人就水洗衣;有人在水邊樹蔭乘涼,有人在船上游樂休息;魚儿在水上亮翅,鵝鴨在水上嬉戲。一片幽美情趣,一片盎然生机。那河坡潮濕的土地上,庄稼長得水綠茂盛,河沿和池塘水邊的林木与果樹,枝葉蔥綠,果子肥大。連那水塘樹底下的青草和黃花都特別新鮮艷麗呢。這里的景象和大田上那干黃枯萎的景象相比,恰恰构成了鮮明的對照啊!
  池塘東邊,陡坡底下的河水邊,有一棵土青色的、特別高大的大楮樹。這楮樹高高地往河灘之上斜挑著。一棵大葡萄樹曲曲連連,曲曲連連地扯在楮樹上。那綠盈盈的葡萄,一串串挂在高高的樹枝上。這時候,能豆正領著那群孩子在葡萄樹下玩。他們想吃那六月鮮葡萄,但是就是夠不著。叫誰去摘誰都不敢上。能豆說:“你們都沒那個能耐,還是我來上吧。”說罷,很利索地爬到三四丈高的樹枝上,摘下了葡萄,分給孩子們吃。
  孩子們吃了葡萄,能豆問:“好吃不好吃?”
  大家都說好吃。
  能豆說:“你們為啥能吃到這恁好的葡萄?這是我的本事大,是我了不起。我費恁大勁,爬恁高,摘下葡萄,你們吃著老美,這是我給你們造了福,你們得叫我個爺。誰不叫都不中,誰不叫,我就揍誰!”
  孩子們沒有辦法,只好喊他個“爺”。
  這一切,伯陽先生都看在眼里,記在心里。
  能豆當了“爺”十分的高興,又往李伯陽身邊走過來。能豆說:“耳爺,你到底是弄啥哩?”
  李伯陽說:“看水哩。”
  “你看水弄啥?”
  “我看水偉大,它比你當爺的偉大,比爺的爺還偉大。咱們應該向水學習。”
  “水有啥學頭?”
  伯陽先生笑了:“能豆啊,你看這水多么偉大,多么了不起呀!它無聲無息地滋潤著万物,造福于万物,又不居功驕傲,情愿到最低最凹的地方。它給人們好處,又不讓人們稱他‘爺’,它不愿自稱偉大,實際上它更偉大。它要是個君主,也是個上等的君主。要知道君主分為四等——上等君主,象水一樣,他造福于人民,不叫人民感到他的存在;中等君主造福于人民,要叫人民稱頌他;下等君主是不造福于民,硬叫人民稱頌他;最下等君主是殘害人民,人民心里痛恨他。能豆,你是個很有能力的人,能爬到很高的樹上摘果子叫大家吃,對大家有好處。可是你不如水,因為你要稱爺。你有能力,將來也可能當君主,你如果當了君主,也是二等君主,也沒有水偉大。我希望,今后咱們都來學水,天下的人都來學水。”
  伯陽先生說到這里,能豆一下子明白了:“噢,我說耳爺呆這看啥哩,原來你看的是這呀!耳爺啊,你想這些空道理能有啥用哎?”
  伯陽先生繼續笑著說:“我老啦,沒用啦,這叫沒有用的人做沒用的事。我不光要看這些,想這些,以后還想叫你在書上看到這些呢。這水的學問可大得很哪,向水學習可不是一件容易事。水是地的一部分。人向水學,就是人向地學。人向地學,地向天學,天向道學,道向自然學。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效法自然。我說的自然,指的不是自然界,而是一個形容詞。‘自然’二字是最合德的,是合乎天道的。水是自然的,它的合乎德的特性是天道給的。咱們向水學習,才是合乎道德的。我說的這些是雅語,可能你是不懂的。”
  伯陽先生說到這里,能豆把眼睜大了,不知他說的是啥了,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了。此時,一位玄衣玄裙、手拿釣竿的花發老人,因感他們的談話有興趣,慢慢地向他們這里走過來,一邊走,一邊搭茬說:“你們一老一少,兩人談得很有意思呀,把我這處在局外的旁听者都給吸住了。不釣了,我打算釣魚也不釣了,偎一偎,偎一偎,我也來湊湊熱鬧偎偎場。伯陽兄,我從你們的談話中听出您是伯陽兄,早已慕名,早想拜見,未曾得遇机會。今日有幸相見,不想是在無意之中。伯陽兄,可能您不認識我,不過我听出您就是當朝的柱下史官伯陽兄。”
  “來吧,來吧,您,您這位……請坐,……請來這里歇歇,一塊閒聊閒聊。……”伯陽先生見一位和自己年齡不相上下的老者前來搭茬,心里很是高興,連忙抽身站起。因為感到突然,又不知道是誰,而且在個河沿之上,說讓坐下,又沒座席,欲要以禮相迎,又沒必要,所以一時不知如何是好。
  “您坐下,伯陽兄,您還坐下,讓我們一塊坐下閒談。”來者意在主動打開局面。見伯陽先生不坐,就又說:“我姓徐,名叫慎鮮,按說咱們是未見過面的師兄弟呢。”
  “好,好,慎鮮弟,慎鮮弟。”
  就在他們說話時,小能豆趁机抽身溜走了。伯陽先生只顧和徐慎鮮搭茬,對于小孩子再也不去注意。
  這徐慎鮮,外號徐神仙,因极愛釣魚,所以自稱徐釣客。這徐釣客的家是在這西邊一里多路的河沿徐,和李伯陽小時的同學庚寅是一個村。他今年七十九歲,子孝孫賢,四代同堂,日子過得閒暇自在。有時閒得沒趣,就去找人閒聊。他有兩個极愛,除了极愛釣魚之外,就是极愛与一些年紀和自己差不多的人玄乎又玄的說地談天。他曾跟常樅老師上過學。他上學時李伯陽已經下學。他們的老師同是常樅,二人又沒見過面,所以他說他和伯陽先生是未見過面的師兄弟。
  李伯陽、徐慎鮮,兩個老者在互相搭橋認識以后,就親親熱熱地一起在河坡上柳蔭底下坐下來。
  徐慎鮮說:“听剛才伯陽兄說的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效法自然,我感到很新鮮。听您的意思是,您認為在宇宙之中有個天道,人應該向它學習才叫有德,對吧?”
  “對,是這個意思。”伯陽先生回答說。兩道慈和的目光落到對方那花須花發襯托著的長臉上。
  接下去,李伯陽先生講明了自己的看法。他向他描述了天道的無狀之体。他說:“天道既是自然的,又是很上規道的;人如若效法天道,取得了這些优點,才是有德的,才是合乎道德標准的。違反‘自然’二字,違背人心,強行妄為,強奸民意,是不符合道德的;片面強調自然,隨心所欲,我想咋著我咋著,胡來一气,也是違背道德標准的。”
  “說得對,說得對,我同意伯陽兄對道德這樣看法和解釋。”徐釣客真心贊同說,“既自然,又上規道,天道的特性多好啊!唉,可惜,可惜塵世上的一些人太不近乎天道了,象剛才您所說的,他們太不學水了。你看這塵世上的一些人爭利奪名,爭位奪權,己欲膨脹,紛紛扰扰,致使天下大亂,干戈不息。伯陽兄,您是柱下史,征藏史,有聲望,您也寫點文章,向那些人進上一言。”
  “不行,我不行,誰听咱的呢!我太微不足道了。”伯陽先生說,“還是讓咱們來研究點無用的理論,來慰藉一下這孤獨之心吧。”
  “啥無用理論?是不是您有新的發現了?”徐釣客睜起他那半渾濁的老眼,感到新奇的瞅著他,象是決心要發現什么秘密似的,一轉不轉地瞅著他的白胡須。
  “我從宇宙之間,從天道往万物之上作用時,看出了几條規律。——現在還不能叫規律,因為現在我還不能定,還需要和您一起作研討。”伯陽先生說著,看著釣客額上的几條皺紋,“不管是律不是律,我現在只管按律說。”
  “哪几條?都是啥規律?我對此很感興趣。咱們偌大年紀,在臨死以前能尋到几條規律留給后人,這是有點意思的。啥規律?快來說給我听听。”徐釣客急于知道地看著他。
  伯陽先生定了一下,然后抬頭慢慢說:“我看出,宇宙間有個‘有無互生律’。在咱這浩浩無邊的宇宙中,千象万象,复雜紛紜,歸根結底,總共只有兩個字,一個叫‘無’,一個叫‘有’。這個代表万事万物的‘有’,到底是從哪來的呢?究到老底老底,它只能是從‘無’中來。這個代表极虛极靜的‘無’,到底是從哪里來呢?究到老底老底,它只能是從‘有’中來。我從這有無相生之中看出了‘有無互生律’。究竟這能不能成為律,請你幫我審定一下。”
  徐神仙想了一會,慢慢抬起眼說:“可以成律。一种東西燃燒之后不見了,‘有’就生成‘無’了。很久以前,那些天然的樹木是從哪里出來的呢?人們會回答,從地上。地是從哪里出來的呢?人們可能會回答,是從某個更大的物質上。這某個更大的物質是從哪里生出來的呢?歸到老底老底,這些物質,也就是這個‘有’,只能是從‘無’中生出來。這是規律,是規律。您找到的還有啥規律,請您再說一個我听听。”
  “第二個,名叫‘有無互用律’。我和我的弟子閒談時曾經說過一句話,‘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你建造一所房屋,需要有牆和上蓋,也需要有門窗和空間。牆壁是‘有’,空間是‘無’。有了空間的‘無’,那牆壁的‘有’才有用;有了牆壁的‘有’,那空間的‘無’才有用。‘有’和‘無’,它們是互為利用的。這‘有無互用律’能否成立,也請你給我審一下。”伯陽先生說。
  “這個無法推翻,不用審查。還有啥律,請您接著往下說。”
  “第三個,叫做‘相對存在律’。我曾在帛上試著寫過這樣的話,‘長短相形,高下相傾,前后相隨’,‘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万物負陰而抱陽’。這也就是說,長和短,高和下,前和后,都是相對著在宇宙之中存在的。沒有短,就說不上有什么長;沒有下,就說不上有什么高;沒有后,就說不上有什么前。天下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丑的觀念也就產生了;都知道善之所以為善,不善的觀念也就產生了。事物都是正反相對著才存在的。”
  “對,對,這是規律,無法推翻。還有啥律,請還往下說。”
  “第四個是‘道之變動不變律’。‘道’是永久長存,不會隨著外物的變化而消失的,是獨立不改的,然而它又是在不斷運動著,它是周行不殆的。”
  “這個太深奧,我拿不透。這一點,請讓我不參与研討。
  還有哪些律,請伯陽老兄往下說。”
  “第五個是‘反律’。事物是向相反方向運動、發展和變化的。我認為這‘反律’里頭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循環運轉;二是返本歸‘初’;三是相對轉化。我向我的弟子說過,‘万物并作,吾以觀其复。夫物芸芸,各复歸其根’,‘窪則盈,敝則新’,‘樂极生悲,否极泰來’。我認為万物運行,是循環著的;是周而复始的;凹和凸,舊和新,樂和悲,否和泰,是在向著相反的對立面互相轉化著的。”
  伯陽先生說到這里,向徐釣客敘述了蜎淵落井之事,然后轉臉看著他的眼睛征求意見道:“在對于反律的問題上,我的看法,是對了呢,還是錯呢?眼下我的心里确實還沒有把握,我在這里提出來,想征求一下你的看法。慎鮮弟,你如若認為錯了,請你批評一下,如若認為對了,請你幫我再找一些實例,咱們來共同證實咱們所發現的這一定律的正确性。咱們弟兄在閒聊之中能共同發現點儿天地之間的奧妙,總結出一點儿規律性的東西,這不是很好的嗎?”
  “好,好,這好,這好。”徐慎鮮說,“伯陽兄,您不愧是當朝的征藏史,連跟您閒談都帶著學問性的。”他感到伯陽先生對于几律的總結,很深奧,很玄虛,但是也很淺顯,很易懂,很親切,很具体。對此,他感到很有趣味,心中异常高興,說:“伯陽兄提出這樣高深的問題征求我的意見,讓我評論,這實在是對我估价太高了。說實在的,對這些問題我吃不准。然而,我很樂意和您共同研究。我現在先不發表意見,請給我一段思考時間,讓我回家想想,下次閒聊再說。下次閒聊我將會帶來很多證實這些定律的事例。好啦,下次咱們閒談算有內容了。太好了,太好了,咱們的閒聊太好了!哈哈哈哈!”說到此,禁不住開心大笑了。……
  從這以后,李伯陽先生仍然是一邊搜集材料,一邊對身体康复進行鞏固。
  這年夏末秋初的一個上午,伯陽先生正在苦縣東門里邊一個親戚家里搜集資料,忽見魯國孔子第三次來訪。這時,孔子周游列國已經十好几年,他是离開陳國,途經蔡地、楚地,打算再次去衛的。這次他是順路拐到苦縣,前來瞧看伯陽先生的。在瞧看之中,順便又就一些問題進行了請教。后來有人把這次請教說成問禮(現在鹿邑縣東門里邊尚有孔子問禮處的遺址)。
  轉眼之間到了秋后。一天,伯陽先生正在家里閒坐,忽見一位老人領著一個青年向他這里走了過來。伯陽先生急忙站起,熱情地迎接。老人姓庚,名叫逸賢,奶名庚寅,是伯陽先生少年時候的同學。此時庚寅年已八十有五,体態龍腫,已經老得不象樣子,在那身破爛衣裙的襯托下,樣子更顯頹唐。那年輕人,身穿嫩藍色的衣裙,一頭黑發用月白扎帕束起,鴨蛋臉龐白里透紅,一臉溫文儒雅的神色。一看便知他是出自書香之家。年輕人名喚庚桑楚,是庚寅的孫子。庚寅在李伯陽剛剛回鄉之時就已來過,這次領著孫子桑楚前來,主要是要他向伯陽先生拜師。
  庚桑楚對伯陽先生十分崇敬,可以說崇敬得五体投地。他跪在先生面前,一連磕了九個挨地的頭,還不愿起來。庚寅臉上現出了輕易沒見他現出過的笑容:“好,這好!多磕几個。”
  伯陽先生急忙彎下腰去,用雙手拉著他說:“起來!快起來,快起來!”
  “那好,”庚逸賢說,“既然你伯陽爺爺要你起來,你就起來吧。”
  直到這時,庚桑楚才站起身來,作個揖,站在一邊。
  剛剛送走庚家爺孫二人,回到屋里坐定,就見一老一少向這里走來。
  老者花發花須,面門上和腮幫上都打著明顯的皺紋。他就是上次在渦河沿大柳樹底下和李伯陽閒聊的徐慎鮮。在徐慎鮮身后的那個少年,看來只是才七八歲。上身穿著鑲有黑邊儿的淡綠短褂,下身是鮮紅的麻布胖褲。苹果臉蛋,白里透紅。疙瘩鼻儿,又白又嫩。從兩片紅紅的小嘴唇間自然地露出洁白如玉的牙齒。在頭上扎著的兩個又短又黑的小牛角的襯托下,使得這個真正的男孩活活的成了一個假閨女儿。
  伯陽先生和徐慎鮮互相施禮打過招呼之后,二人在桌案兩邊的黑色木椅之上坐下來。那男孩有點怯生地站在徐慎鮮的身邊。
  伯陽先生見徐慎鮮他們登門,心中高興,對他們非常熱情,加上他喜歡小孩,看見那孩子模樣异常,心里更高興,笑著說:“咦,這孩子多齊整,來,叫我看看,叫我看看。”伸雙手將胳膊平舉起來。
  “哼哼哼哼,哼哼哼哼……”少年齜著白牙笑著,不好意思到他跟前去。
  “去,叫你爺爺看看。去吧,去吧。”徐慎鮮用手推著少年的頭把儿說。
  那孩子笑眯眯地而且帶點不大愿意的樣子往伯陽先生的身邊走去。
  “這孩子真好,漂亮,聰明,將來一定有出息。”伯陽先生用一只胳膊將他圈起。這孩子多可愛呀,如果再小几歲,他會親親地把他抱起來呢。“叫啥名啊?”
  “叫徐甲。是我的最小的儿子跟前的最小的。徐甲,甲乙丙丁的‘甲’。在我家的男子之中數他最小,我偏偏給他取名甲。這名字是我起的。”
  “徐甲,哦,這名字好,好!你爺給你起這名字好。”伯陽先生看著他的苹果臉蛋,高興得動起眼上的白眉毛。
  “這是我家的小寶貝。”徐慎鮮說,“伯陽兄,你要喜歡他,以后叫他跟你當書童。”
  “我喜歡,我喜歡,好,好,以后叫他給我當書童。”
  處在這种情況下,如果要是往常,徐慎鮮定會异常的高興。可是眼下,他的臉色很不好看,就是笑時,也掩飾不住那神色之中的痛苦和悲傷。“看神色,慎鮮弟心中似有悲苦,但不知你心里是因為什么事情……”
  “唉——。”徐慎鮮低聲地歎了一口气,“伯陽兄,此次前來,我就是來向你說說這事哩。”
  “什么事?”伯陽先生惊异了。
  “那次你向我講述了蜎淵落井之事,要我注意收集類似這樣的材料。”徐慎鮮說,“万万沒想到,我万万也沒有想到,几個月后,這一類的一個災難之事在我外孫身上發生了。我這次來,是向你提供一個我不愿看到的材料,也是向你告知一個坏消息,其中一個主要的心意,是想請你給他寫個挽聯。”
  “寫挽聯?你外孫出了什么事?”伯陽先生更加惊异了,臉色一下子變黃了。
  “是這樣。”徐慎鮮說,“請讓我慢慢向你說。”
  徐慎鮮有個外孫,名叫王四,住在王家灣。王四的妻子名叫馬妮,模樣儿雖然不算多么俊俏,可兩口子就是有感情。
  王四家原來有几畝地,自耕自种,日子湊合著也能過得去。一次,他家不幸遭了大火,把三間堂屋連同里邊的東西全給燒光了。王四哭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日子沒法再過下去,痛苦得要拿繩懸梁自盡。鄰居勸他說:“人不能盡是好時候,也不能盡是賴時候,既然到這一步田地了,還得想法往前過。听說這屋子牆根基很深,你可以從根基上挖些磚頭賣些錢,買上房料,再蓋一所小草房。”
  王四照鄰居說的辦了,他天天拿著抓鉤去錛牆根基。磚頭越掏越多,一直掏到五尺多深的時候才見黃土。真沒想到,剛一見黃土,就露出十二口大缸。十二口缸上都蓋著寬大的石板。揭開石板一看,里頭盡是黃澄澄的金塊(指銅塊,那時稱黃銅為黃金)!王四可高興极了。從這以后,他家發了大財,宅基地上蓋起了一片樓瓦房。吃不愁,穿不愁,用不愁,要啥有啥,享不盡的榮華,受不完的富貴。他心花都開了,高興地對人說:“我的屋子燒得好,要不是,我一輩子也弄不到這十二缸黃金哪。”
  他由吃粗面到吃細面,由吃細面到喝酒吃肉,由喝酒吃肉到吃山珍海味。后來,山珍海味也吃膩煩了。他由穿粗布,到穿細布,由穿細布,到穿綾羅綢緞。后來綾羅綢緞也穿厭煩了。鄰居勸他富日子要當窮日子過,不要花天酒地,奢侈浪費。可是他不但不听,反說鄰居瞎操閒心,活不大年紀。這時候,他再也看不上自己的妻子馬妮了,越看越難看,越看越丑。破車擋住光明路,九天仙女不能來。這咋辦呢?就暗暗跟村頭一個外號叫七仙女的閨女勾搭上了。兩個人如膠如漆。一天夜里,兩個人正在私會,被馬妮撞見了。她跟王四鬧了個天翻地覆。王四惱羞成怒,為了去掉眼中釘,肉中刺,為了以后能名正言順地娶七仙女為妻,就生下了殺害馬妮的歹心。一天夜里,王四把馬妮按到床上,活活掐死。恐怕死的不透,又用斧頭把她的頭骨砸爛。然后埋到南大洼的枯井里。
  事發以后,官府把王四捉進監牢,叛處死刑。眼看就要出斬了。前天王四的外祖父徐慎鮮前往監牢去看他。王四見了外祖父,痛哭流涕,十分羞慚,說:“外公啊,我千不該,万不該呀!我不該從地下挖出十二缸黃金哪!我知道,我這樣的人,死了以后也不會有人來作一點紀念哪!我再后悔也晚了。外公啊,你是個識字人,識字人相好識字人,為了我已經后悔,為了我是你的外孫,我求您到我死了以后,您叫誰給我寫個挽聯吧!”
  徐慎鮮講到這里停下來,整個臉上全都出現了痛苦的神色。在這痛苦的神色之中顯然地夾雜上了气憤和羞慚。
  “咦!哎呀,沒有想到。”伯陽先生听他說完事情的經過,心中感到震惊。他對這件事很在意,在這段進一步積累材料的時間里,他碰到了不少事件,哪一件也沒有這一件在意的。
  “唉!真沒想到,我實在是沒想到這樣的事會發生在我外孫身上。事已至此,說啥都晚了。既然孩子已經悔恨,已經求我請人給寫挽聯,我想也就別再推辭了。明天就要出斬了,我心里說,他已經是該死的人啦,該死的人在臨死之前提點要求,我是不能不去答复的。我又想,這送挽聯,我這當外公的不應該送;我的儿子,小四的舅父們也不應該去送;這挽聯,我要以小徐甲的名義叫人送去,這就算是徐甲給他表哥送的挽聯。”說到此,看看身邊站著的小徐甲,習慣地用右手摸摸他的肩膀,“我心里說,這挽聯,我不能親筆去寫,一則我是他的外公,再則,我雖識倆字,字寫得很拿不出手。想來想去就想到您身上了。這次前來,一則我是向您告知這個事情,算作我對咱們河邊談話的一點回复;二則,這是主要的,這次前來,我主要是想請您給他寫挽聯。伯陽兄,您是柱下史,又是征藏史,德高望重,一字千斤,我外孫雖說死得毫無价值,雖說遺恨無窮,然而,能得到您寫的字,也就因禍轉福了。”說到此,一聲不響,定定地看著伯陽先生。
  伯陽先生一時沒有接話,他想:“這,我是寫好,還是不寫好呢?”他本來不想接這活,但想起“師兄弟”偌大年紀,徒步登門,說了這么多話,看他那渴求的樣子,确實無法推托,不能說個不寫。他心里說:“寫就寫吧,寫了之后,連他的案情,帶我的挽聯,都可成為我著作里頭的內容呢。不過,我目下不能答复給寫,為了我的著作不能有半點的虛假和含糊,我目下不能答复給他寫,耳听為虛,眼見為實,雖說他這事不會是假,然而未曾親眼過目,不能就去揮筆。”想到此,抬起頭來,定定地看著徐慎鮮,“慎鮮弟,既然你提出叫給外孫寫個挽聯,我不能推辭。不過,這給死人寫挽聯之事,不應該在活著的時候就寫好。死囚犯在行刑之前,總還不能排除一線生机。你說你外孫在明日出斬。在出斬之時我想和你一塊前去看看。等咱們去了之后我再寫吧。”
  “好,好!這太好了,這太好了!”徐慎鮮說。
  第二天上午,徐慎鮮騎一匹黑毛小走驢,第二次來到伯陽先生家。
  二人說了几句話之后,伯陽先生換一身最不顯眼的褪了色的黑衣裙,騎上他那頭青色的黃牛,就和徐慎鮮一起往苦縣縣城方向走去。
  這是一個半陰半晴的天气。田野上,秋色蒼涼。秋、冬之交的小風溜溜地吹來,往人們心頭播送著寒冷的涼意。伯陽先生心里想,“怪不得官府把出斬犯人擱到這個季節。”
  一路上,先是行人稀少,后來,及至苦縣東門不遠的地方時,進城的人慢慢多起來。几個年輕男女,和一個手里扯著小男孩的中年男人,嘴里互相招呼著往東門里邊走過去:
  “走快,上西關外看出斬去!”
  徐慎鮮心里說不出是什么滋味。伯陽先生不想從東門穿城而過,就和徐招呼一下,兩個人一起拐頭向城南方向走。伯陽先生生怕見到熟人。唯恐見了熟人會另外生出不少的麻煩。此時苦縣縣正雖然已經不是燕普,但是城里熟人仍然不少。
  他們到了東南城角,往西一拐,經過南門,往西走去。此時南門口有不少人慌著往城里跑,也有少數几個人隨著李伯陽他們往正西走。他們都是去看殺人的。
  見此情景,徐慎鮮心里升起一陣難言的痛苦。伯陽先生心情更是复雜。此時,他的心情,既不同于王四的失魂落魄,痛苦得身心欲碎,又不同于馬妮娘家人那樣感到解恨,大快人心;不同于那些看熱鬧者感到新奇,感到尋到了刺激的愉快,也不同于那些漠然、淡然的局外人的麻木和無所謂。他是怀著一种复雜的難以說出的,其中占壓倒一切的因素是研究万物及蒼生哲理以為蒼生的,救世的心情而來的。
  當他們來到西南城角,將要往北拐彎的時候,伯陽先生不走了。抬眼一望,他看見西關外邊的殺人坑上圍著一群人。他知道那是出斬王四了。他是不看殺人的。此次若不是一种使命般的東西驅使他,他是不會前來的。這次前來,他也不過是不看中之看,看中之不看。簡言之,這次他的前來,只不過是為了体驗一下這個事情的确切性。站在這里,在他視野范圍之內見到那觀看出斬的人群,也就真的确切了。
  伯陽先生下了牛,一手拉著韁繩,站在那可以隱身的樹叢邊。他想,他是不能扒開人群去看出斬的,如果那樣,未免是太昭耀的。他讓徐慎鮮一人前去,說是他回來給他敘述一下就是了。
  徐慎鮮催驢行至人群外邊,很不靈活地下了驢。他把驢子拴到一棵小樹之上,一個人扒開人群往圈里走去。
  人群中間,是一個沒有水的大干坑。坑底上,一圈站著手拿短刀的黑衣衙役。圈中間的平地上跪著一個三十多歲的中年男人,脖子上戴著木枷,背剪著用麻繩拴著,牽繩的是一個身穿黑衣、手拿快刀的大個子人。那個跪在地上的罪犯,披頭散發,面如死灰,脊背上插一木牌。木牌上用黑漆寫著五個大字:殺人犯王四。
  徐慎鮮站在衙役們的圈外,看見他的外孫那情形,嚇得毛骨悚然。看見他的兩個儿子也來了,心里才踏實些。他大著膽子小聲叫了几腔小四。王四如同沒听見一樣。照著他的眼睛伸伸手,也因他眼睛失光而沒有看見。主斬官發一聲喊,那大個子行刑者舉刀斜著一砍,王四那顆帶血的人頭就滾到地上。徐慎鮮心里一涼,就用雙手將眼捂上了。
  人圈外跳過來三四個男人,掂磚頭就去砸滾到地上的人頭,一下子被几個衙役制止了。這三四個人都是馬妮娘家的人。
  那大個子刀手從地上掂起人頭,用刀穿了一下,用麻繩穿著,掂到城門那里,順梯子爬上城樓,令人心寒地挂在那里。那時候對于殺人犯,他們都是那樣的。
  人們一順頭,面向城樓,毛骨悚然地看起來。誰也沒在意,伯陽先生騎著牛來到這里。他在這里簡單地兜了一下就走了。
  徐慎鮮安排儿子到城里去撕几條黑色麻布,自己騎驢追上伯陽先生,兩個人一起從來時的路線回到曲仁里李伯陽的家里。
  他們二人剛剛落座,就見徐慎鮮的儿子拿著黑布走了過來。
  這是一大條子一丈二尺長的黑布。徐慎鮮將布一剪兩段,請伯陽先生給寫挽聯。伯陽先生一聲不響的坐在那里想了一會儿,然后用微微顫抖著的右手掂起筆來,在兩段黑布上寫下了十二個白色大字:
  禍兮福之所倚
  福兮禍之所伏
  送走了徐家父子,伯陽先生一聲不響地坐在桌案旁。天气本不算冷,他卻感到分外寒涼。他的眼前,一會出現王四那顆帶血的人頭,一會出現馬妮那顆被砸爛頭骨的頭。他心里說:“這類的事一個又一個,這大概真可證實‘相對轉化’确是‘反律’之中的定律了。洼和盈相對轉化,敝和新相對轉化,樂和悲相對轉化,福和禍相對轉化。唉,這轉化太無情了,有時也太殘酷了。這樣轉來轉去,人類有何意思呢?”心里涼了一陣之后,忽地產生出一股熱流來:“人是有意思的,人類社會是美好的,即如暫時有烏云,歸根到底,畢竟還是美好的,人心總是向善的,向福的,向泰的,向新的,向著美好邁進的。我要研究,研究!要研究如何執守事物的反面作用,而讓人類永遠向盈,不過頂點;永遠向新,不過頂點;永遠向泰,不過頂點;永遠向福,不過頂點;永遠向著美好的未來而沒有頂點。人間終將會是好上再好的,這個塵世上的人類是大有希望的!”
  就這樣,伯陽先生一面對身体康复進行鞏固,一面對大作的材料進一步積累。材料越來越丰富,身体越來越硬朗,精神越來越飽滿。就在社會加給他的事務越來越多,他將要二次陷入繁忙深坑不能自拔的時候,就在公元前四八四年農歷二月十五以后,剛剛過了自己的生日的時候,他終于第二次隱入隱山隱宅之內,又一次的開始了他的大隱寫。


  ------------------
  一鳴掃描,雪儿校對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