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白綾半匹滅和珅 不愧清龍漢民根。 盛世康乾手底去, 未知何處覓余蔭。 ——引自富察·鶴年先生《清帝雜詠十二首之七·嘉慶》 愛新覺羅·顒琰,初名永琰,1760年生,其生母魏佳氏,祖上屬漢軍旗,后被抬入滿洲旗。所以,后人稱顒琰是“清龍漢鳳”所生。顒琰的父親乾隆,做了六十年皇帝后仍很健康,只是因為不愿超過其祖父康熙的在位時間,才立他的第十五皇子顒琰為皇太子,并將帝位內禪給顒琰,改元為嘉慶。于是,大清朝便空前絕后地出了一位太上皇,和一位在太上皇余蔭下登极的嘉慶皇帝。 嘉慶真正掌握國政,是在嘉慶四年太上皇駕崩之后。這時的大清,已不是史家稱道的“康乾盛世”那般光景了。白蓮教、天理教紛紛舉義,一些外藩也屢示不恭,而最令嘉慶頭疼的,則是貪官污吏橫行,引起百姓的強烈不滿。可以說,嘉慶執政的二十五年,也正是他為整頓吏治傷透腦筋的二十五年。他首先拿天下第一貪官和珅開刀,沒收其家產以充實國庫,繼而又鏟除了一大批貪官污吏。可惜的是,嘉慶長期在乾隆的耀眼光環下生活,養成了他优柔寡斷的性格。因此,對弊政多是懲而不殺、戒而不絕,直到他死前,吏治也沒有得到真正有效的整飭。這不能不說是嘉慶一生最大的遺憾。 嘉慶死于1820年,謚號為“受天興運敷化綏猷崇文經武孝恭勤儉端敏英哲睿皇帝”,廟號仁宗,葬于昌陵。 《嘉慶皇帝》一書,生動地刻畫了顒琰的內心世界和嘉慶一朝的風風雨雨,文筆流暢、情節曲折、語言犀利,讀后令人感慨万千、掩卷長歎…… ------------------ 小草掃校||中國讀書网獨家推出||http://www.cnread.net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