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明史》卷一六一 [說明]一段《十五貫》的戲劇故事,使況鐘成為婦孺皆知的清官。而歷史上的況鐘,也并不亞于戲劇中的況鐘,他出身吏員,深知官場的積弊,為官后獎善懲惡,被百姓奉之若神。他任蘇州知府十二年,“剛正廉洁,孜孜愛民,前后守蘇者莫能及。”他死后,蘇州吏民相聚哭悼,為他立祠祭禮。況鐘任職蘇州時,正值宣德(1426—1435)、正統(1436—1449)間,這是明初經洪武(1368—1398)、永樂(1403—1424)兩朝嚴治之后,政治、經濟上的一個相對寬松時期,國家從政治、經濟的絕對集中造成的國富民窮向藏富于民轉變。應該說,況鐘在治蘇州期間,在巡撫周忱的支持下,十分突出地執行這一方針,并且取得了成效。史書中說他是“所謂承宣德化,為天子分憂者。”而他之所以能夠做到這一點,与他的剛正廉洁是分不開的。 況鐘,字伯律,是江西靖安人。起初為尚書呂震屬吏,呂震對他才能感到惊异,推荐授予他儀制司主事之官,后又升為郎中。宣德五年,明宣宗因為感到各地郡守大多不能稱職,又正逢蘇州等九府缺少知府,這九府都是重要難治之地;于是命令六部及都察院大臣推荐屬下廉正有能力的官吏補各府之缺。況鐘得到尚書蹇義、胡水熒等人舉荐,升任蘇州知府,宣宗特踢誥敕而派遣他前往。 蘇州地區賦役繁重,豪強猾吏舞文弄墨以奸求利,是號稱最難治之地。況鐘乘驛站車馬來到蘇州府。他開始處理事務時,群吏圍立在四周請他寫下判犢。況鐘裝作不懂,向左右請教詢問,一切按照屬吏們的意圖去辦。群吏大喜,說知府昏暗好欺騙。過了三天,況鐘召集群吏責問他們道:“前某件事應該辦,你們阻止我;某件事不該辦,你們強讓我去作,你們這群人,舞文弄墨已久,罪該處死。”當即下令打死几人,將屬僚中貪贓暴虐庸暗懦弱的全都罷斥,全府上下大為震動,全都奉法行事。況鐘于是蠲免煩荷之征,定立教民條文,事情有不便于民的,即上書朝廷講明。清軍御史李立在匈補軍戶時為政暴虐,府同知張徽秉承李立的心思,動輒用酷刑壓制平民改配軍籍。況鐘上疏奏免一百六十人,只役及本人的一千二百四十人。蘇州府屬縣拖欠的賦稅共四年未收齊,總計七百六十余万石。況鐘請求适當改為征鈔,被戶部部議時否決,但從此后頗有所蠲免和減征。況鐘又曾上言:“近來奉詔召募百姓租种官民荒田,官田按照民田科則征收,沒有人种的田地則免除賦稅額。昆山等縣百姓因為死亡、遷徙、從軍而除掉戶籍的,共三万三千四百余戶,所遺留的官田二千九百八十余頃,應當減去賦稅十四万九千余石。其他官田被海水淹沒的,賦稅額卻依然存在,應當都按照詔書的規定辦理。臣所管轄的七縣,共計秋糧二百七十七万九千多石。其中民因征糧僅十五万三千余石,而官田征收稅糧就多達二百六十二万五千余石,有的田地一畝征收達三石之多,輕重不均到這樣程度。洪武、永樂年間,下令給北方各驛站出馬役,前后四百多匹,定期三年發遣回還,如今已經三十余年了。馬死就要補充,沒有完休之時。工部征收三梭闊布八百匹,浙江十一府只征百匹,而蘇州一府就征達七百匹,請求敕令有關机构處理。”宣宗都予以批准。 當時,多次下詔減輕蘇州、松江的重賦。況鐘和巡撫周忱精心計划,奏免賦稅七十余万石。凡是周忱所推行的善政,況鐘都協助大力辦成。所積累的濟農倉存粟每年有几十万石,用來振濟災荒之外,還用來代交民間雜辦賦役和拖欠的租賦。 況鐘為政,纖悉而且周密,他曾設置兩本簿籍記錄鄉民的善惡,用來進行勸善懲惡;又設立通關勘合簿,防止出納時行奸作偽;設立綱運簿,防止運夫偷盜侵沒;設立館夫簿,防止無理的需求。他興利除害,不遺余力,鏟鋤豪強,扶植良善,民間將他奉若神明。以前,太監奉使織造采辦和購求花木禽鳥的接踵而至,府中僚佐以下官吏,動不動便遭他們綁打。又有衛所將士軍卒,時常欺凌百姓。況鐘到任后,都斂跡不敢再放肆。雖然是上級官員和其他省的官吏經過蘇州的,也都從心里對況鐘有所畏懼。 況鐘雖然出身于刀筆吏,卻重視學校教育,禮敬文人儒士,貧寒之家的讀書人多有受到他幫助的。有個名叫鄒亮的人,獻詩給況鐘,況鐘想要推荐他,有人寫了匿名書信詆毀鄒亮,況鐘說道:“這是想讓我更快地幫鄒亮成名。”當即奏明朝廷,朝廷召授鄒亮吏、刑二部司務,后升任御史。當初況鐘為吏員時,吳江人平思忠也由吏員起家,任吏部司務,對況鐘有恩。到這時候況鐘多次請見,對待他禮節非常恭敬,并且讓他的兩個儿子到自己屬下作事,說:“并非我沒有仆役,這是想借此報答您。”平思忠家素來貧寒,從來不靠舊交情而有所請托。人們稱贊他們兩人都是賢德之人。 況鐘曾遭母喪,府中百姓前往朝廷請求他留任,朝廷為此下詔命他戴孝起复留任。正統六年,況鐘任期已滿應當升遷,府中百姓二万余人,前往巡按御史張文昌投訴,請求讓況鐘繼續任職。英宗下詔進況鐘食正三品俸祿,仍然留任知府。次年十二月,況鐘死于任上。蘇州府吏民相聚哭悼,為他立祠致祭。 況鐘剛正廉洁,孜孜愛民,在他前后任蘇州知府的都不能象他一樣。況鐘死后李從智、朱胜相繼為蘇州知府,也都是奉敕書行事,但是敕書中信用倚靠的程度都赶不上況鐘了。(江麗 譯) [原文] 況鐘,字伯律,靖安人。初以吏事尚書呂震,奇其才,荐授儀制司主事。遷郎中。 宣德五年,帝以郡守多不稱職,會蘇州等九府缺,皆雄劇地,命部、院臣舉其屬之廉能者補之。鐘用尚書蹇義、胡濴等荐,擢知蘇州,賜敕以遣之。 蘇州賦役繁重,豪猾舞文為奸利,最號難治。鐘乘傳至府。初視事,群吏環立請判牒。鐘佯不省,左右顧問,惟吏所欲行止。吏大喜,謂太守暗,易欺。越三日,召詰之曰:“前某事宜行,若止我;某事宜止,若強我行;若輩舞文久,罪當死。”立捶殺數人,盡斥屬僚之貪虐庸懦者。一府大震,皆奉法。鐘乃蠲煩苛,立條教,事不便民者,立上書言之。 清軍御史李立勾軍暴,同知張徽承風指,動以酷刑抑配平人。鐘疏免百六十人,役止終本身者千二百四十人。屬縣逋賦四年,凡七百六十余万石。鐘請量折以鈔,為部議所格,然自是頗蠲減。又言:“近奉詔募人佃官民荒田,官田准民田起科,無人种者除賦額。昆山諸縣民以死徙從軍除籍者,凡三万三千四百余戶,所遺官田二千九百八十余頃,應減稅十四万九千余石。其他官田沒海者,賦額猶存,宜皆如詔書從事。臣所領七縣,秋糧二百七十七万九千石有奇。其中民糧止十五万三千余石,而官糧乃至二百六十二万五千余石,有畝征至三石者,輕重不均如此。洪、永間,令出馬役于北方諸驛,前后四百余匹,期三歲遣還,今已三十余歲矣。馬死則補,未有休時。工部征三梭闊布八百匹,浙江十一府止百匹,而蘇州乃至七百,乞敕所司處置。”帝悉報許。 當是時,屢詔減蘇、松重賦。鐘与巡撫周忱悉心計畫,奏免七十余万石。凡忱所行善政,鐘皆協力成之。所積濟農倉粟歲數十万石,振荒之外,以代民間雜辦及逋租。其為政,砏D悉周密。嘗置二簿識民善惡,以行勸懲。又置通關勘合簿,防出納奸偽。置綱運簿,防運夫侵盜。置館夫簿,防非理需求。興利除害,不遺余力。鋤豪強,植良善,民奉之若神。 先是,中使織造采辦及購花木禽鳥者踵至。郡佐以下,動遭笞縛。而衛所將卒,時凌虐小民。鐘在,斂跡不敢肆。雖上官及他省吏過其地者,咸心憚之。 鐘雖起刀筆,然重學校,禮文儒,單門寒士多見振贍。有鄒亮者,獻詩于鐘。鐘欲荐之,或為匿名書毀亮。鐘曰:“是欲我速成亮名耳。”立奏之朝。召授吏、刑二部司務。遷御史。 初,鐘為吏時,吳江平思忠亦以吏起家,為吏部司務,遇鐘有恩。至是鐘數延見,執禮甚恭,且令二子給侍,曰:“非無仆隸,欲籍是報公耳。”思忠家素貧,未嘗緣故誼有所干。人兩賢之。 鐘嘗丁母憂,郡民詣闕乞留。詔起复。正統六年,秩滿當遷,部民二万余人,走訴巡按御史張文昌,乞再任。詔進正三品俸,仍視府事。明年十二月卒于官。吏民聚哭,為立祠。 鐘剛正廉洁,孜孜愛民,前后守蘇者莫能及。鐘之后李從智、硃胜相繼知蘇州,咸奉敕從事,然敕書委寄不如鐘矣。 ------------------ 亦凡公益圖書館掃校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