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下了從北平開往大同的火車,林徽因等几個人愣住了。這就是遼、金兩代的陪都西京嗎? 從火車站廣場上望出去,沒有几座像樣的樓房,大都是些窯洞式的平房,滿目敗舍殘牆,像是隨意丟棄在那里的一堆破舊衣服。大街上沒有一棵樹,塵土打著旋東沖西撞。 車站廣場上聚集著許多駝幫,這是林徽因第一次看到大群大群的駱駝,成百上千的駱駝,雙峰的和單峰的,赭色的和白色的,一隊隊涌進來,一隊隊開過去。天很低,駱駝高大傲岸,頸下碩大的鐵鈴,蒼涼、悲壯地響在九月的斜陽里。這大群的駱駝總是讓人想起遠古与深邃,想起大漠孤煙与長河落日,這情景,仿佛是從遙遠年代飄來的古歌。 林徽因迷住了,怔怔地站在那里。 梁思成、劉敦楨和莫宗江卻讓強烈的駱駝糞尿气味,熏得捂著鼻子直咳嗽。 梁思成催促著:“快去找旅館吧。” 他們沿著塵土飛揚的街道搜尋著。偌大一個大同城,竟然找不到一家能夠栖身的旅館。街上多是車馬大店一類的旅舍,他們看到的都是穿著羊皮服的駱駝客,成幫結伙,蹲踞在舖面的門口,捧著碩大無朋的粗瓷藍花碗,呼嚕呼嚕喝著玉茭稀粥,他們的光頭上冒著熱气。 林徽因走到哪里,就在哪里引起一片駱駝客的騷動。 劉敦楨開玩笑地說:“真是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啊!” 可是很快他們就高興不起來了。 快到掌燈時分,几乎跑遍了大同城,也沒找到可容身的住處,四個人只好又折回火車站,腰酸背痛的梁思成,苦著臉說:“看來只好蹲火車站了。” 進了候車大廳,奇跡發生了。 突然有誰喊了一聲:“這不是梁思成?” 梁思成和林徽因惊詫地轉過身,一位穿著鐵路制服的大漢站在他們面前。兩個人一起惊喜地喊起來:“劉大個子,你怎么到這儿了。” 劉大個子說:“這話該我問你們啊。” 梁思成說:“我們來考察古建筑,跑遍了大同城,連個住處都找不下。” 林徽因向劉敦楨和莫宗江介紹說:“這是我們在美國賓大的同學老劉,他是學鐵路的。看樣子我們今晚用不著蹲車站了。” 老劉哈哈大笑起來:“我這個站長還能讓你們蹲車站?走,到我家去。” 到了老劉家,他們舒舒服服吃了頓晚餐。□麥片炒山藥蛋,還有黃糕。 老劉說:“大同這個灰地方,一年到頭是山藥蛋,拿不出好東西招待老同學,太慚愧了。” 大家一再說:“好吃好吃。” 這一晚,莫宗江的肚子脹得像鼓一樣,跑了好几次廁所。 林徽因說:“□麥片吃多了就這樣,真忘記告訴你了。” 第二天一早,老劉弄來站上一部敞篷吉普車,陪同他們去云岡。 出大同城西30多里,便是云岡石窟。石窟依武周山北崖開鑿,面朝武烈河,50多座洞窟一字排開。 這座石窟開鑿于北魏文成帝和平初年(公元460年),与中原北方地區的洛陽龍門石窟和西北高原的敦煌莫高窟為中外知名的三大石窟。 据《魏書·釋老志》記載,北魏和平年間(公元460-465年),由當時高僧曇曜主持,在京城郊武周塞,開鑿五所石窟,即云岡16至20窟,后人稱“曇曜五窟”。它是云岡石窟群中最早的五窟。其它各洞窟完成于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遷都洛陽之前。其主要洞窟大約在四十年間建成。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在《水經注·漯水》中寫道:“鑿石開山,因岩結构,真容巨狀,世法所希。山堂水殿,煙寺相望,林淵錦鏡,綴目新眺。”使后人可窺當時之盛況。 云岡石窟的開鑿,不憑借天然洞窟,完全以人工辟山鑿洞。他們完全被這宏偉的美惊呆了。走進曇曜五窟,平面呈馬蹄形,彎窿頂是苦行僧結茅為廬的草廬形狀,主佛占据洞窟的絕大部分空間,四面石壁雕以千佛,使朝拜者一進洞窟必須仰視,才得窺見真容,主佛像頂天立地,巍峨高大,給人以至尊至貴的感覺。 老劉說:“你們注意看看這五尊佛像,是曇曜和尚為了取悅當時的統治者,模擬北魏王朝五位皇帝的真容而雕鑿的,借造佛像之名,行給皇帝造像之實,看樣子出家人也不是四大皆空啊!馬屁拍到這份儿上,也算爐火純青了。” 林徽因沉醉在藝術的氤氳中,她仿佛進入了那個古老年代,眼前的石像活起來,仿佛听到他們在朗誦《華嚴經》,仿佛看到他們在眉飛色舞地敘述一個佛本生的故事,仿佛听到他們用排蕭、琵琶、長笛奏出美妙的仙樂。1500年,歲月构筑的柵欄,了無痕跡,這里每一塊石頭,都轟轟烈烈地活著,仿佛听得到他們血管里血液流動的聲音,仿佛感受到他們的体溫、呼吸和心跳。然而,活著的不是釋迦牟尼,活著的是石頭一樣頑強的歷史,是把這歷史雕鑿在侏羅紀云岡統砂岩上的無名的太史公們。 他們沒有誰留下自己的名字,也許他們來自大路上橫陳著白骨的涼州,來自荒漠的塞外,來自長安嶙峋的古道。年老石匠額上的皺褶如岩石的紋理,年輕石匠結實的雙臂仿佛能托起一座大山,他們成千上万地聚集在這里,吞咽著黃河一樣綿長而悠久的苦難,默默雕鑿著歲月。 林徽因仿佛听到了舖天蓋地的鑿石的轟鳴,看到了鐵釬在石頭上飛濺的火花。那聲音,讓整個武周山血脈陡漲,讓一條武烈河淚濤翻滾;那聲音,在歷史的崖壁上被放大了許多倍,時光不能消磨他們。 石窟雕成的時候,骨瘦如柴的幸存者們,匍伏在大地上,膜拜被他們的手塑造出來的神。武烈河水干涸了,河床上裸露著累累白骨,這是美的代价。 遠在西方雕塑之父米開朗琪羅沒有誕生之前,這些無名藝術家的生命便活在這云岡統砂岩上了,便活在這有血有肉的石頭里了。石頭的靈魂是永遠醒著的,他們要把一個個夢境千年万年地守護下去。 林徽因忍不住掩面而泣。 一座云岡石窟他們整整看了三天,搞了許多素描和拓片。然后,他們又考察遼、金時代的巨剎華嚴寺和善化寺。這項工作結束以后,梁思成和莫宗江要去應縣考察木塔,林徽因和劉敦楨返回北平,整理資料。 1934年夏天。 林徽因、梁思成繼去年9月云岡石窟考察之后,又來到山西呂梁山區的汾陽。 他們原計划是到北戴河度假的,臨行時費正清和夫人費慰梅告訴,美國傳教士朋友漢莫在山西汾陽城外買了一座別墅,梁思成原來也想到洪洞考察,兩地相距很近,于是便一同前往。 美國朋友買的別墅在汾陽城外的峪道河,那里有一條“跑馬神泉”,為沿溪數十家磨坊供給動力,現在這些廢棄的磨坊被喜歡自然情調的美國人看中,買來改裝成度假的的別墅。“跑馬神泉”是呂梁山麓風光最优美的所在,自宋太宗的駿馬踢出甘泉,救了干渴的三軍,千百年來便沒有停流過。這里水碧山青,气候宜人,逐水而居,別一番情趣。林徽因對費慰梅說,這里很有綺色佳流水別墅的風味。 他們在汾陽住了三天,看了杏花村酒厂,林徽因告訴費正清和費慰梅,這里釀酒始于北魏,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因唐朝詩人杜牧的名句“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而馳名。費正清扶著古井亭旁的石碑感歎,這家酒厂竟比美國的歷史早上十多個世紀。他們也看了汾陽一帶的“文峰塔”、“南熏樓”和“太符觀”等古建筑。 在他們的住處,峪道河兩壁山崖上有几處小廟,東崖上的1實際寺,以風景幽胜著名。西崖上的龍天廟,又稱落日廟,跑馬泉因而也享受了它千年的煙火。林徽因從乾隆十二年碑刻發現,龍天即介休令賈侯,晉惠帝永興元年(公元304年),劉元海攻陷介休,公死而守節,后人建廟紀念。 汾陽到洪洞300余里,同蒲鐵路正炸山興筑,公路多段被毀。他們便在當地租了三輛驢車,費正清和費慰梅第一次坐這樣的車子,一路上露宿風餐,興味异常濃厚。他們每人戴一頂白色的太陽帽,林徽因身穿白褲子寶石藍襯衫,儀容整洁而瀟洒,与梁思成的卡嘰布服裝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驢車在鄉間高凹不平的土路上顛簸著。車把式都是年輕的后生,他們不時在牲口的頭頂爆響一串串鞭花。毛驢噴著響鼻,四蹄輕快地奔跑,從庄稼地里擠過來的風,帶著清爽,拂過他們的面頰。車把式們一應一和地唱起了小調: 前邊車把式領唱: 親疙蛋下河洗衣裳, 雙膝膝跪在那石頭上。 后邊車把式應一聲: 小親疙蛋—— 前邊領唱: 小手手紅來小手手白, 抬抬毛眼眼把小辮甩。 后邊應和: 小親疙蛋—— 前邊領唱: 小親親來小愛愛, 你把那好臉臉掉過來。 后邊應和: 叫咱掉過就掉過, 好臉臉要對那好小伙。 林徽因、梁思成、費慰梅不由自主地齊應: 小親疙蛋—— 那土腔土味的歌謠,讓他們受到了感染。在這古朴的民風里,他們如同喝了杏花村的美酒,醉得那么深。 毛驢車的鐵皮輪子碾過孝義——介休——霍縣——洪洞。 他們走一路看一路,那開元古碑、鐵瓦寺、千佛崖、州署大堂等古跡激動著他們。到了洪洞,林徽因他們顧不上休息,就去拜謁全國聞名的洪洞大槐樹和蘇三監獄,林徽因告訴費正清和費慰梅,大槐樹是明洪武年間由晉向冀、魯、豫、蘇、皖等地的移民聚散處,半個中國的根就在這里。在蘇三監獄,林徽因還給他們二人講了京劇《玉堂春》的故事,那故事也深深地感動著他們。 第二天一早,他們去縣城東北霍山南麓考察廣胜寺。 洪洞縣距廣胜寺約40里。前20里雖是平原,但地勢漸高,路懸谷中。林徽因抬頭望望,左右土崖遍是青苗,頭上一線藍天,烈日當空,心中實在乏味。后20里漸漸斜坡,盤繞上下,直上高崗,再回頭看看低矮的農舍,又极富詩情畫意。快到廣胜寺時,又是一片平原,滿地石片,如同一道干涸的河床,几乎一株茅草也不長,但气象開朗宏闊,展現出北方風景粗獷的性格。 廣胜寺院建于東漢建和元年(公元147年),經唐、宋、元歷代重修,明清兩代又予以補葺,分上下兩寺和水神廟三處。他們從霍泉出發,進入廣胜下寺,這是一座很別致的元代建筑,前殿五開間,懸山式,殿內僅有兩根柱子,梁架施大爬梁,承形如人字柁架,构造奇特。梁思成大叫,歎為觀止。 廣胜上寺在霍山山巔。他們拾級而上,由山門進入彌陀殿、大雄寶殿、觀音殿、地藏殿,最吸引他們的是毗盧殿,這座大殿,是廡殿式,殿內兩山施大爬梁,結构奇特,是元代建筑藝術富有成就的實例。山門內是塔院,飛虹聳立其中,塔身琉璃鑲嵌,呈八角形,十三級,各層皆有出檐,全身用黃、綠、藍三彩琉瓦披挂。他們沿著塔中翻轉的踏道攀登而上,費正清不時發出一聲聲惊呼。 林徽因對費正清、費慰梅說:“佛教流人中國后,從星象來看,選擇的就是佛塔的形式,因為在中國古代文化思想中,對于空間的理解,是空間与實体的辯證統一。高聳的形象,一方面有紀念色彩,在壓倒人的心靈中來顯示崇高。元代的塔,人情味的特色很濃,這种人情味,通過色彩和圖案裝飾体現出來,把藝術立足于一种宗教情感上,它有著深切的虔誠,正因為這樣,藝術才愿意跟宗教攜手而行。” 林徽因和梁思成很認真地測繪了這座古塔各部分的尺寸,用他們的萊卡相机拍了照片,搞了細部的素描圖。 梁思成,因車禍撞坏腿后,骨頭交搭接合,他的右腿短了一截,不僅腿有點跛,也使他的脊椎彎曲,背部軟弱無力,他穿一件支撐脊椎的鋼背心,盡管行動不便,但仍能在屋頂、椽架上爬行,克服了常人難以忍受的困難。 离開洪洞,林徽因一行經文水到晉祠。 晉祠在太原市西南的懸瓮山下,是晉水的發源處。這座建筑群始造于北魏前,為紀念周武王次子叔虞而建。叔虞封唐,他的儿子燮因晉水更國號,后人因以國號為祠名。晉祠屢經修葺而變遷,到北宋天圣年間,追封唐叔虞為汾東王,并為其母修建了規模宏大的圣母殿。 晉祠是個熱鬧的所在,同其它寺廟比起來,更多了一些人間煙火,游人如織,大都是來游覽的紅男綠女,很少有進香者。他們經水鏡台,看了魚沼飛梁和圣母殿。梁思成對圣母殿的宋代結构和形制很感興趣,說是營造法式的一個絕好的范本。費慰梅卻稱贊魚沼飛梁上的石橋,結构精巧,体現了東方人靜謐整洁的審美情趣。 接著,他們還看了蓮花台、老君洞、文昌宮、難老泉等景觀。 出了大門,他們被一片熱鬧的吆喝聲吸引住了。林徽因說:“不吃刀削面,不算到太原。咱們吃碗刀削面吧。” 面攤在露天底下一字排開,約有十數家,青一色的一架爐灶,一口鐵鍋。面的花樣很多,有拉面,有面魚,每口鍋上蒸騰著熱气。賣刀削面的攤子前圍得人最多,面工是個彪形大漢,他把一塊柔韌的面團頂在光頭上,兩手各持一把快刀,寒光閃閃,在頭頂上飛舞,面片像銀魚一般飛到离他丈把遠的鍋里。 費慰梅被這表演惊得目瞪口呆。 林徽因說:“中國的吃是一种藝術,也是一种文化,處處体現出人的精神和意志。” 下午,他們去看永祚寺。 那寺坐落在太原南郊,遠遠地就望到了比肩站立的雙塔。當地人都稱其為雙塔寺。雙塔寺建于明万歷年間,是高僧佛登奉敕所建,兩塔名“文宣”,皆為磚塔,下鏤以斗拱,檐上飾有琉璃脊獸,絢麗壯觀。永祚寺雖接近鬧市,卻很僻靜,來的多是鄉下進香的農民,門口拴一溜毛驢。 在觀音蓮坐下,費正清看見那里擺了許多小孩的鞋子,不解地問林徽因是什么意思,林徽因笑而不答,帶他們攀上塔頂。登高望遠,万家霞煙盡收眼底。林徽因問: “費正清,你看到了什么?” 費正清說:“我想起了你們中國一位大詩人杜甫的一首詩:‘秦山忽破碎,涇渭不可求。俯視但一气,焉能辨皇州?’” 林徽因說:“是啊,宗教的出世觀念与歷史的蒼茫感相比,顯得淡漠多了。用來登高的塔,是一种緣情的形象,這与佛教空門思想是矛盾的,它与世俗卻越來越結上不解之緣,在西方的教堂里,那种穹隆會讓人覺得离上帝很近,而在這塔上遠眺,佛卻与人越來越遠了。” 下到塔底的時候,她告訴費正清,觀音蓮坐下的小孩鞋,是中國女人為求儿子送給觀音的信物。 這是一個很深奧又很簡單的謎底。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