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第二十五章 安邊与伐蜀


  王景、向訓伐蜀,久無進展,有人主張罷兵,世宗派趙匡胤到前線視察,趙匡胤對王、向二將作了有力支持,為這次戰役奠定了胜利的基礎。
  從北伐到返師后的一系列作為,顯示了世宗柴榮的征戰和為政的膽略和遠見。周朝的勃勃生机,使四鄰震恐,蜇伏少動;唯有不安份的遼國,覬覦中原的財富,常作流寇式的侵扰。輕騎一支,突然襲來,搶掠一陣,囊括而去,河北南部一帶的民眾自晉、漢以來,一直深受其苦。
  如何戍邊成了世宗的一塊心病。為遏制遼國的侵扰,世宗下詔問計,廣開思路,世宗使出了他新的一招。
  德州刺史張藏英最快作了反映,上疏獻戍邊以遏制遼國之策,其大意是:
  河北南部冀州北的李晏口,乃遼國出入之要塞,需設城防,以扼其出入之咽喉;就地征募武裝,人無思家之慮,且有保家之心,敵來則戰,敵去則農,以少許的開支,收永逸之實利;自冀州至青州數百里之地,有一條葫蘆河,可將河道鑿深,河水注滿,使敵來之不易,逃脫更難。
  這三條戍邊之策,看得世宗拍案叫絕。他當即下詔,命張藏英進京,對張藏英大加褒獎。看到世宗如此重視自己的意見,張藏英又銳身自任:
  “陛下如認為臣計可行,臣愿親赴冀州,按議行事!”
  世宗高興地說:“卿有此智謀,也必能為朕固守,卿此計實現,胜長城多矣!”
  世宗下詔:封張藏英為沿邊巡檢招收都指揮使,即赴冀州督辦招募邊兵諸事。藏英到任不久,就招募千余青壯饒勇的農兵,能种田、會打仗,務農戍邊兩不誤,成效卓然。
  在張藏英招募邊兵的同時,世宗又命韓通、張光翰赴冀州北李宴口修筑防御城池,大興土木,日夜兼程。
  消息傳到遼國,遼穆宗与眾將計議,他有點憂心忡忡:
  “李晏口城防一修,我大遼出入咽喉被鎖.斷去許多生路,我國就窮了。這如何是好?”
  大將屈突惠說道:“李晏口修防,就是專對我國而來,決不能讓他們得逞。如今乘其城池尚未完成,出兵奇襲,使其半途而廢,不得竟工。大王若同意,臣愿領兵前往。”
  穆宗點頭稱善,當即點精兵一万,由屈突惠率領向冀州襲來。
  在李晏口監督修筑城防的韓通、張光翰急切切地希望城池赶快修好,一心用在工程上,并沒有作戰的准備,因而只帶有少數兵丁。屈突惠万人鐵騎一到,發一聲喊,包抄過來,那些民夫民工,丟下工具,四散潰逃。韓通、張光翰拼力抵擋,領著几百兵丁且殺且退,退到兩座大庄園中,据樓死守。屈突惠令北兵四面包圍,將周兵困于庄中。
  屈突惠看到周兵毫無戒備,初戰告捷,以為韓通等已成釜中之魚,唾手可得。便分兵拆除城建、大肆掠搶,直到日暮,飲酒歡慶,等到來日,再攻庄解決被困的周兵。
  第二天,天色將曙,濃睡不消殘酒,屈突惠正在做著請功美夢,忽听得外邊喊聲大振,他忽地坐起,就見小校來報:不知何人率領,從南來了一支人馬,已在帳外廝殺起來。
  屈突惠大吃一惊,急忙披挂了,提刀上馬,赶出帳外,正見自己兵卒節節敗退。屈突惠大喝一聲,制止了自己后退的兵卒,殺上前去。
  迎面飛出一將,白盔銀槍,面目和善,不露殺气,酷肖儒生,年紀有四旬開外。屈突惠不以為意,喝問:
  “來將通名?”
  “大周巡邊都指揮使張藏英!”
  屈實惠一介武夫,只知刀槍劍戟,哪曉得天下名士?早在后唐末期,張藏英還在青年時期,就以勇武英名聞于當時,他是用思想打仗,文武兼備,槍法看似平易,卻于穩中見凶。屈突惠一刀緊似一切,張藏英躲閃撥撩,以四兩撥千斤的太极拳手法,穩妥地化解了屈突惠凶狠的招數。
  以勇猛自信的屈突惠,并不知道張藏英的高妙之處,見他只有招架之工,并無還手之力,心中暗喜:“果然是平庸之輩!”更加放肆地砍殺起來。
  兩人戰有二十個回合,屈突惠頭上已沁出了汗水,張藏英卻仍然不急不躁,無事人似的,甚至臉上還微微露著笑容。屈實惠因張藏英一直沒有進攻之意,毫無戒備之心,想急于結束戰斗,他偷個空檔,用盡全力,狠命一刀,凌空蓋頂劈將下來。
  屈突惠以為這一刀必然奏效,哪料張藏英并未躲閃,反將馬向屈突惠身邊一靠,將槍杆豎著、槍尖朝天,迎將上去,那刀柄順著槍杆下滑到槍杆一半,張藏英猛一壓槍杆,借著屈突惠那吃奶的下劈之力,一下把刀打落地下,屈突惠感到不妙,“哎呀”之聲還未喊出,早被張藏英伸出左手,抓住他的脖領,仍然是順著他用力的方向,只輕輕一帶,“咕咚!”一聲,屈突惠已經頭朝地、腳朝天被摔落馬下。周兵一擁而上,把屈突惠反背雙剪之后,拎了起來。
  俘了屈突惠,張藏英把槍一揮,周兵掩殺過來。
  失去了主將的北兵,成了烏合之眾,像無頭的蒼蠅,狼奔豕突,潰不成軍。
  正在庄里苦守的韓通,張光翰,听得外邊喊殺之聲,從樓窗上下望,看到北兵亂成一團,知道救兵到了,當即率眾從庄內沖出,北兵少數逃竄,大部投降。周兵大獲全胜。
  原來,逃散的民工,跑回冀州之后,消息傳到張藏英處。張藏英率了新召募的一千多壯勇,星夜赶來。李晏日本是冀州的渡口,在冀州城北三十里外,張藏英乘其不備,在黎明時分,反突襲成功。
  韓通、張光翰拜謝張藏英相救之力。張藏英哈哈一笑,說道:
  “我輩共赴皇命,何謝之有!遼兵有來無回,二位放心筑城,我派兵丁聯网嚴防,諒他們不敢再來生事了!”
  果然,屈突惠全軍覆沒、遼穆宗知大周厲害,從此再不敢侵扰。李晏口城防建成后,遼國更加無望了。自此,河北冀州至青州一帶的河南,居民安居樂業,齊口稱頌。
  世宗接表,知張藏英建立大功,厚加爵賞,并下詔:援韓通、張光翰為節度使之職,領兵鎮守李晏口,北方邊境自此綏靖。
  由張藏英戍邊策收到的成效,世宗深感開發群臣智慧的重要。于是,在顯德二年春,他下詔求諫,其詔書的內容,大意是:
  朕對于諸卿大夫之才不能盡知,面不能盡識;如果不听其言而觀其行,審其意而察其忠,則怎么可以知道諸卿器略之深淺,任用之是否得當?不把此話講清楚罪責在朕;若求之而不講,責任在誰呢?……吳、蜀、幽、并各州還沒收复,天下還不統一,朕常為此寢食難安,茲令各臣各寫兩篇文章,題目分別是:《為君難為臣不易論》、《開邊策》。
  許多文章,世宗感到平平,只有比部郎中王朴的上策,引起他的注意,王朴的文章大意是:
  中國所以失去吳、蜀、幽、并,完全由于失道。如今必須先研究失去的原因,然后可以知道收回的辦法。開始失去這些地,都是因為君暗臣邪,兵驕民團,奸党稱霸于內、武夫橫行于外,因小致大,積重難返。如今要收复這些地方,只有反其道而行之:進入賢人而斥退不肖之徒,以可用他們之才;恩誠相待,以鞏固他們的心;有功即賞有罪即罰,以使他們盡心;防止奢華提倡節儉,以丰其財路;減少賦稅,以富民眾。等群才聚集,政事得治。財用充足;士民歸附,然后發動使用他們,事無不成,民心既歸,天意必從。
  關于對失地的攻取,必先取其容易的。唐与我國邊界相接近二千里,就地勢講是容易行動的。進攻當于他們沒有准備的地方開始。他東邊准備侵他的西邊;西邊准備則侵他的東邊。他一定奔走相救,而奔走之中我即可探其虛實,然后避實擊虛,避強擊弱。無須興師動眾,只宜輕兵相扰。南人怯怯,有小變故,必傾師相救,大軍多次運動,必定民疲財竭,他如不全力以赴,則我可以乘虛取之。如此,則江北諸州將全會歸我所有。得了江北,則可以用他的民眾,行我的辦法,以此而行,則江南也容易到手。由江南而發展到岭南,則巴蜀之地可以一紙檄文而收。南方既定,則燕地也將望風歸順,若不歸順,揮師而進,可席卷而平。只有河東這必死的草寇,不能用恩信誘他,當用強兵制之。他們自高平一敗,力竭气喪,不大可能成為邊患,因而可不急于圖地。等天下平定,然后找机會,一舉可摘。如今我士卒精練,軍備充足,法度嚴密,諸將效力,一年之后就可出兵,最好于夏秋就開始積极准備。

  王朴的上策,鞭辟入埋,分析透徹,絲絲入扣,條理井然,神峻气勁,意高志遠,一條一款都符合世宗的心意,因而更獲得了世宗的器重。不久,就任王朴為左諫議大夫,同時并兼知開封府。
  分久必合,這是一种歷史趨向。柴榮下詔求陳,下詔進策,治政嚴軍,都是出于要統一天下這种積极的歷史要求。
  從公元十世紀初,唐滅之后,歷經五代十國,至柴榮顯德二年,也就是公元955年,五十多年的天下紛爭,軍閥割据的局面該結束了。天下歸一,人心所向。雄据中原,擁有相當實力的柴榮,占有天時、地利、人和的优越條件,他為此而躁動不安,顯示了他不失為一個有遠見卓識的政治家,歷史上稱為和平統一的先驅,是不過份的。
  為了統一天下,柴榮還有不少改革,在當時引起了很大的震動。
  集中文學名士、考究制度,修改禮儀、訂正樂規、研討刑法,廢天下佛寺三万三百三十六所。悉毀天下銅佛像用以鑄錢;夜讀唐元鎮均田圖,積极推行均田制,親臨刑獄,平反冤案,等等。
  柴榮這些作為,都是勵精圖治,為統一天下所做的政治、經濟、社會等多方面的准備,和創造的先行條件。
  正當柴榮積极備戰,要尋机會出擊時,忽然傳來了后蜀的消息:
  西蜀主孟昶,不理政教,奢志虐民,縱情淫亂,窮奢极欲,連他撒尿的便器,也是玉器鑲著寶石做成,而百姓生活困苦不堪,群眾怨聲載道。
  世宗把情報傳給王朴,等王朴讀后,世宗問道:
  “卿以為如何處置?”
  “這是天賜良机。孟昶為禍西蜀,縱欲害民,群怨沸騰,他自己已坐在了火山之口,陛下如興除暴之師,名正言順。民眾將簞食壺漿,以迎王師,懲治腐惡,宣揚聲教,又使南唐北漢聞風而懼,同時也是統一大業前進之一步。一舉而三利,何樂而不為!”
  “伐蜀正合朕意,但不知何人可以為將?望卿推舉,与朕共決之。”
  王朴說道:“宣徽南院使向訓,頗有將才;鳳翔節度使王景,善能用兵,若調用此二人伐蜀,定能成功。”
  “就依先生所奏。”
  世宗立即下詔:以王景為招討使,向訓為兵馬都監,各領精兵伐蜀。
  接旨后,向訓即點兵二万,直奔鳳翔來會王景。王景也點本部精銳一万五千,与向訓會合。二人相見后,王景對向訓說道:
  “蜀道山高峻險,地形复雜,若走正道,則一夫擋關,万夫莫開。正面強攻,恐難奏效。為今之計,我們可以兵分兩路,公可領你部下兩万人馬,從泰州而進;我引一支軍,從黃牛寨而進,之后都在馬岭關相會。公以為如何?”
  向訓說道:“公言甚善,就按計划行事。”向訓領兵向西走了。
  從鳳翔出發,王景率領他的部率一万五千人,向西南黃牛寨進發。
  西蜀在北方邊境秦州一帶,設有八個寨:黃牛寨之外,還有馬岭寨、木門寨、仙崖寨、白澗寨、紫金寨、鐵峽寨、東河寨。其中黃牛、木門、白澗三個寨都是依山筑堡,最為險固。特別是那黃牛寨,是入蜀的第一道關口,孟昶更為重視。他派有兩員大將把守:一名是太原人氏張處存,生得黑面紅須、筋肉橫生,使一條鐵杆槍;一名山后人肖必胜,生得面如傅粉,唇若涂朱,使一柄大杆刀,都十分勇猛。
  王景伐蜀的消息傳到黃牛寨,張處存、肖必胜二人商議對兵之策,肖必胜說道:
  “王景是周軍邊塞名將,乘銳而來,若開寨迎戰,胜負難以預料。不如堅壁以待。我寨防險固,他強攻難以得逞,待其糧盡心散。我們再出兵強襲,一鼓可擒也。”
  張處存深以為然,就此計議已定,遂嚴密備戰,按兵不出。
  王景大軍來到黃牛寨,只見寨門緊閉,對方只不應戰,知道黃牛寨已早有准備。便和他的副將王儀商議對策。王儀道;
  “黃牛寨守將張處存、肖必胜二人,智勇兼備,如今据險不出,想‘避共鋒芒,擊其惰歸’。這是個硬釘子,拔之不易,對峙不利,我軍不若取先易后難之計。”
  王景問:“何為易?何為難?”
  “我知道此處有一條小路,可通馬岭寨,因路小蜿蜒,行軍不便,因而守備薄弱,我們從此而進,拿下馬岭寨,黃牛寨就在我們身后了。如此,彼軍心必亂,回頭吃掉它,就和從正面強攻不一樣了。”
  王景撫掌大笑;“天無絕人之路!蜀道難,難中也有易呀。就照此辦理!”
  王景命部隊原地休息。入夜之后,偃旗息鼓,從小路橫流山澗,悄悄而進,及至平明,已經來到馬岭寨。
  王景、向訓長途跋涉,入蜀征伐。孟昶聞知后已通報各關隘,嚴加防備。馬岭寨的守將是趙季扎、于吉二人。那趙季扎逸樂無能,听到這個消息,就急急上表孟昶,要求回去奏事,沒有得到孟昶的答复,又急急忙忙地將其妻妾妓從以及細軟之物先行遷回成都。做了這一切准備之后,他就安之若素了,認為有黃牛寨在前邊擋著,自己用不著操心,因而毫不戒備。
  黎明給行軍一夜的周軍帶來了振奮,看到這不設防的馬岭關,金鼓齊鳴,喊聲震天,殺將過去。
  悠哉悠哉的趙季扎和于吉,做夢也想不到周軍會來得這么快,慌忙點兵應戰,沖在前邊的于吉,正遇著周將王儀,二人戰有七十多個回合,沒有分出胜敗。正在酣戰間,于吉又听得背后喊聲連天,原來向訓也從北邊殺來,貪生怕死的趙季扎早已逃得無影無蹤。于吉腹背受敵,哪里還有心戀戰,殺開一條血路,往成都逃竄而去。
  王景、向訓合兵一處,殺人馬岭寨。
  失去將領的馬岭寨守卒三百多人,全部被俘。
  趙季扎單騎逃回成都,孟昶問他:
  “你前邊還有黃牛寨,不見黃牛寨有戰事,周兵如何就到了馬岭寨?”
  “不知他們怎么就到了。”趙季扎的回答,也是個“問號”!
  “朕早有詔示知,要加強防范,你是怎么安排的?”
  “……”他根本就沒有安排,因此一個字也回答不上來。
  “你上表請求去職,來京奏事,你要奏何事?”
  “臣想奏請讓于吉任馬岭寨主將……”
  孟昶把案一拍,怒气沖沖地說:“為什么不在表中提及,非要親回成都來奏?周軍來到,你聞風喪膽,先遷走家屬妻小和細軟之物,之后又想只身逃脫,朕沒有复你,你臨陣不戰而逃,你這算什么將軍!”
  趙季扎渾身發抖,無詞以對。
  看著他那膿包的樣子,孟昶也气得渾身發抖;“交御史台,重責!”
  趙季扎被拉到御史台,八十丈棍,打得他遍体鱗傷。
  另一個遍体鱗傷的于吉,比趙季扎晚半天赶到成都,他身上多處槍傷。副將還如此舍命抵敵,主將竟然連敵人的面也沒見就逃之夭夭!蜀主孟昶更是气上加气,一頓棒責怎能解他心頭之恨。于是于吉到后的當天中午,孟昶就下詔:把趙季扎斬于崇禮門。
  又挨棍,又斬首,趙季扎算是受了他主上的特別“恩賜”。一天之內,兩次受刑,最后還是一命嗚呼了。
  “只怪朕用人不慎呀!”孟昶自思自歎。
  平時,趙季扎貌以忠順,對孟昶畢恭畢敬,十分慮誠。孟昶把他的媚態當成忠心,比較喜歡他,把他放到馬岭寨。前有黃牛寨,后有木門寨這樣強固的防線,他輕松自在,他可以獨霸一方,作威作福,實在是個肥缺。不料,到了關鍵時刻,這個阿諛之輩,意成了亡命之徒!
  馬岭寨失守,黃牛寨無有音信,后蜀朝野一片惊慌。
  孟昶慌忙召群臣計議,樞密使王處回上前奏道:
  “周兵勢大,連年來所向無敵,只我一家与之對抗,決不是其對手,應速速議書北漢、南唐兩國,曉以利害,請他們出兵。如此,周兵腹背受敵,自顧不暇,他自然就班師回去了。”
  孟昶感到有理,遂修書三封,無非說明唇亡齒寒,三國應結犄角之勢,以遏制周朝鯨吞四海之志。
  困惡陽、伐西蜀,這惊天的戰鼓聲,也震得南唐主李璟心神不宁,因而他馬上复信,愿意和西蜀結盟,共同對付周朝。
  父親被周朝圍困、憂傷而死的后漢主劉鈞,雖然自感無力与周朝對抗,但世仇未雪,此恨難消,有個幫手,也可鉗制周朝對自己的再次進攻,他也急忙回信:愿意与西蜀結成犄角之盟。
  但是,遠水難解近渴;一紙空文,也只得使孟昶精神上得到一點慰藉,很難說有多少實際效果。
  對孟昶來說,當前最迫切的是:如何對付像尖刀一樣插進來的王景、向訓這支周朝軍隊。
  蜀主焦頭爛額,愁容不展。雄武軍節度使韓繼勳奏道: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如今我們對周兵一無所知,如何迎敵?臣愿派探馬前往打探,以最快速度,探得确切消息,再作定奪。”
  孟昶點頭道:“好,就依卿所奏。”
  王景、向訓政下馬岭寨后,糧草不繼,成了一個緊迫的問題。
  王景對向訓說:“如今我們前有堅城、后有勁敵,孤軍深入,糧草缺短,如何是好?”
  向訓說道:“后邊的黃牛寨,知我已經攻下馬岭寨,他也是前后受敵,必定小心自保,不敢妄動。糧草問題,可急派人飛報主上,主上定會支持解決,我与公只管向南進取,攻下營寨也可從敵人手中奪糧!”
  “偉哉斯言!壯哉斯言!”王景一拍桌子,站起向他的監軍向訓連連點頭:“向將軍盡心報國,本帥佩服!”
  議罷,當即精選了三個軍頭,乘快馬飛往汴京報信去了。
  世宗接到王景奏表,与群臣計議時,有人上奏,說王景勞師遠征,只占取小關一個,費力不討好,師老無功還不如罷兵。
  世宗听了,正在思慮,班中閃出趙匡胤,他說道:
  “王景已進入漢中腹地,胜之不易,蜀道艱險,缺糧理之當然,有何可疑!臣愿押運糧草,并探望形勢,請陛下定奪。”
  世宗大喜道:“有御弟前往,万無一失,朕無慮矣!”
  越匡胤當下點起三千軍車,并以指揮使羅延瑰為副將,克日起程,并飛檄京兆、鳳翔兩府府尹,征集糧草五百車,集中待命。等到匡胤兵到,糧草已經集齊,匡胤隨即押了糧草,運往秦州邊界。同時,又派送表進京的王景部下的三個軍頭,先行赶赴馬岭關報信,使王景、向訓派兵前來接應。
  王景、向訓接報,如釋重荷。因山道難行,即由向訓領五千人馬,由山間小道來迎,接匡胤一行來到馬岭關內。
  當下匡胤詢問雙方交戰始末,以及王、向二將今后戰略部署。二將即把始末一一向匡胤說明,复又說:“只要糧草充足,末將足有信心奪取鳳州,直到漢中,指日可待了。”
  匡胤詳細問了他們作戰計划,表示同意,次日,与王景、向訓一起,只帶了几個衛士,登上馬岭附近山頂,潦望了附近地形,只見左右山勢果然雄偉,向訓向匡胤指點了秦州八寨及鳳州所處方位。
  匡胤看后,沉思半晌,對王景,向訓道:“此地山勢險峻异常,道路難行,鳳州和秦州八寨之間,必有几處交通咽喉要道。我們應當先深入偵察一番,發現其咽喉之處,派兵襲取,切斷鳳州与八寨,及漢中的聯系,使鳳州守敵既無法与八寨聯絡,又失了退路,軍心必然動搖,再各個擊破,鳳州不難為我所取。取得鳳州,秦州失了依靠,西蜀守將不逃必降,我軍便可兵不血刃,占領秦州。一旦秦、鳳二州打下,西蜀大門已開,大事可定矣。”
  王景和向訓聞言大喜,謝過匡胤指教,即同一回關,設宴款待趙匡胤和羅延瑰。
  匡胤勾留二日,方始告辭,臨行,匡胤又對二將道:“這位羅延瑰,乃山西人氏,過去在河東山區作戰多年,深曉山區地形和戰術,如今我索性將他留下,協同二位吧。”
  二將听了自然更是喜歡。當下匡胤把羅延瑰留下,并撥兵一千交羅延瑰率領,自領二千兵馬,回汴京去了。
  趙匡胤回到汴京,向世宗稟報了糧草已安全運到,并將視察情況詳細說明,最后奏道:“王景、向訓,誠為大將之材,深有謀略,膽識過人,待別是忠心圖報,西蜀可取。陛下當排除异議,不失進取時机。”
  世宗聞奏,決心更堅。即又派員將往勞軍,并下詔促其繼續進兵。
  得了糧草,又受到主上犒勞,王景、向訓以及西征諸將士,俱各精神百倍,磨拳擦掌,准備下一個戰斗。

  ------------------
  小草掃校||中國讀書网獨家推出||http://www.cnread.net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