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火炬”戰役一開展 戰局出現新局面 非洲軍團被殲滅 魔王猶如坐火山 正當蒙哥馬利突破阿拉曼防線向西追擊隆美爾軍團的時候,艾森豪威爾將軍統率的英、美聯軍在摩洛哥和阿爾及利亞的海灘登陸,全世界人民久已盼望的代號為“火炬”的西北非戰場開辟了,從而使反法西斯戰爭出現了新局面。 1942年11月8日1點30分,盟軍的大炮划破了寂靜的夜空,正在沉睡的納粹外長里賓特洛甫急忙從床上爬起來。當他獲悉盟軍在地中海南岸法屬北非登陸后,喪魂落魄,緊張不安;他在5點30分赶快從慕尼黑打長途電話到羅馬,把這個消息告訴了齊亞諾。駙馬爺又急忙把這個消息告訴他的丈人公。這個素日威風凜凜的意大利“領袖”,被這個意外的消息惊呆了,很長時間說不出話來。 “法屬北非”,包括法屬摩洛哥、阿爾及利亞和突尼斯。摩洛哥位于非洲西北端,東与阿爾及利亞為鄰,南与西屬撒哈拉接壤,西臨大西洋,北隔直布羅陀海峽与西班牙相望,是扼地中海入大西洋的門戶,面積約45万平方公里。1912年淪為法國的“保護國”,北部狹長地區和南部的一個地區划為西班牙的“保護地”。阿爾及利亞位于非洲西北部,北臨地中海,隔海与西班牙、法國相望,東部与突尼斯、利比亞接壤,南部与尼日爾、馬里、毛里塔尼亞交界,西部与西屬撒哈拉、摩洛哥相鄰,面積約238万平方公里,1830年起淪為法國屬地。突尼斯位于非洲北端,北、東臨地中海,隔突尼斯海峽与意大利相望,東南与利比亞接壤,西与阿爾及利亞相鄰,面積約16万平方公里,1881年淪為法國的保護國。 法國投降后,維希政府在“法屬北非”約有20万軍隊,500架飛机。在法國土倫和法屬北非各港口尚有4艘戰列艦、12艘巡洋艦、40艘驅逐艦、20余艘潛艇和其他艦只。維希政府及其在法屬北非的軍政首腦,与美國國務卿赫爾有聯系。他們中有些人不愿站在德國一邊打仗。魏剛、吉羅、朱安等法軍將領,与美國駐阿爾及爾的總領事墨菲關系也很密切。魏剛曾向墨菲表示:“假如你僅僅帶一個師來,我將向你開槍;假如你帶20個師來,我就要擁抱你了!”其態度由此可見。 早在1941年年底,英國首相丘吉爾訪美時,就曾向美國總統羅斯福提出在北非登陸的計划。几經協商,終于取得一致的意見。并确定這次以代號為“火炬”的軍事行動,由美國的艾森豪威爾將軍和英國的亞歷山大將軍分別擔任美、英聯軍的正副總司令,指揮這次登陸作戰,以求徹底殲滅北非的德、意軍隊,控制地中海,鞏固中東,為爾后在意大利和巴爾干半島的軍事行動創造有利條件。 英、美統治集團所以不先在西歐開辟第二戰場,而在北非登陸,其要害在于英、美壟斷資產階級的政策。因為英、美參戰具有兩重性;首先是反法西斯,同時也追求它們的帝國主義的戰略目的。英、美同蘇聯結成反法西斯聯盟,并給予蘇聯一定的物質援助,是為了“鼓舞俄國人繼續抗戰”,以免希特勒在打垮俄國以后,揮戈西進,直搗英倫三島,進而橫渡大西洋去攻打美國。只要蘇聯能頂住,那么它同希特勒互相廝殺,彼此消耗,時間越長越好,最好是兩敗俱傷。如果美、英于1942年在西歐登陸作戰,那就要同法西斯軍隊做殊死的斗爭,勢必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和犧牲,這是英、美所不取的。而北非和西非是法國維希政府的殖民地,這時維希政府同美國有外交關系,在那里登陸風險要小得多。這是羅斯福和他的政府一貫的政策。 一旦占領北非,對英國來說,盟軍可以威脅隆美爾的后方,解除埃及之圍;把墨索里尼和希特勒的軍隊赶出北非,确保直布羅陀的安全,恢复地中海航道,維護大英帝國的殖民体系,掠奪這些殖民地,對中東的石油尤感興趣;并可北上意大利、巴爾干,進取東南歐,恢复英帝國的勢力范圍。因為英帝國攤子太大,實力空虛,顧此失彼,這就決定了它的戰略。 美國史學家威廉·麥克尼爾寫道:“丘吉爾一開始就主張從陸上和海上包圍德國,然后通過空襲,通過被占領區人民的破坏活動以及通過暴露在外的海岸進行突然襲擊等,來逐步削弱德國的戰斗力。丘吉爾認為只有通過這些方式摧毀了德國戰爭机器的主要力量以后,才能謹慎地發動大規模的攻擊。” 對美國來說,羅斯福最怕德國占領西非、北非,然后東進与從蘇聯高加索南下的德軍會師,進而在印度同日本軍隊攜手;西邊從達卡爾通過大西洋中部最短的航道進逼巴西,威脅美國的安全。所以美國急于消除這個威脅。另一方面,美國也想控制西非、北非和地中海,窺伺中東。1942年7月15日,即霍普金斯等赴倫敦前夕,羅斯福對這位心腹交底說,如果進攻西歐的計划不能實現,那么“可供考慮的戰場是北非和中東”。丘吉爾提出的“体育家”(即“火炬”行動)“有很大的优點,它將使我們獲得西非,并為最后控制地中海奠定基礎……”在這里,美國的目的,就是要趁法蘭西帝國之危來擴大美國的影響,關于這一點羅斯福總統的儿子伊利奧作了很好的記錄。 1942年7月下旬,美英兩國的聯合參謀長委員會開始在倫敦擬制了“火炬”的具体作戰方案。英國人主張在地中海內的北非海岸登陸,以盡快向突尼斯東進,接應西進的英軍第八集團軍。美國人希望把登陸地點選擇在靠大西洋沿岸的卡薩布蘭卡,以免德國人利用西班牙可能向它提供的幫助,而將美、英軍封閉在地中海內。經過長時間爭論,并在羅斯福和丘吉爾的干預下于9月20日達成了一個折衷的方案,确定在摩洛哥的卡薩布蘭卡(達爾貝達)和阿爾及利亞的奧蘭(瓦赫蘭)、阿爾及爾三處同時登陸。參加“火炬”作戰的美、英遠征軍共有13個師,650艘軍艦和運輸船。首批登陸的部隊為7個師,共約11万人。此外,還有几個空降營將參加這次行動,其任務是占領敵防御縱深內的机場和要地。這次登陸的空中保障,將使用1700架飛机,其中絕大部分都駐守在直布羅陀要塞。 根据作戰計划,前往奧蘭和阿爾及爾登陸的部隊從英國出發,前往卡薩布蘭卡的登陸部隊直接從美國出發。參加“火炬”作戰的英國運輸船隊應于10月26日前全部駛离英國的港口。美國的部隊則應于10月24日從美國的港口乘軍艦出航。參加這一戰役的英、美遠征軍,必須在同一時間到達各自的登陸地點。11月5日,艾森豪威爾冒險飛抵直布羅陀,作為這次英、美聯合作戰統帥的臨時司令,來指揮這次即將開始的登陸戰役。 直布羅陀在戰時的高潮時刻已經到來了。它對戰爭的偉大貢獻在于它的新飛机場的發展和使用。它最初只是跑馬場的一個小型降落場,從1942年起,不斷擴建,最后成為一條一英里多長的寬闊跑道。它的西端一直伸到直布羅陀海峽,是用開鑿坑道時開出的碎石筑成的。“火炬”計划所用的大批飛机就集中在這里。整個地峽擠滿了飛机,共有14個戰斗机中隊集中在那里待命出擊。這一切活動不得不在德國和意大利監視人面前公然進行。他們誤認為這些飛机是支援馬耳他島的,因此未引起特別注意。 為了爭取這一戰役的順利進行,美英兩國除在軍事上做好充分准備外,還積极展開政治攻勢,爭取法軍歸附,企圖兵不血刃地占領法屬北非。11月7日,艾森豪威爾把在法軍中“享有盛譽”的吉羅將軍接到直布羅陀,想利用他的影響使北非的法軍倒向盟國。与此同時,墨菲在阿爾及爾与法國軍事長官朱安進行密談,并決定把盟軍即將登陸的消息告訴正在那里探視儿子病情的維希政府的武裝力量總司令達爾朗,企圖取得他的支持。因為他們心里很清楚,由于達爾朗在此,朱安的職權就不可能起作用。一貫忠于貝當的達爾朗認為,如果他支持盟國,希特勒必然要武裝占領法國全境,維希政府也將因此而垮台。所以,他只答應用電報請示貝當后再定。 德軍統帥部收到隆美爾在阿拉曼慘敗的初步報告時,便已獲悉盟國的大批軍艦正向直布羅陀集結;11月5日,又接到報告說,從大西洋開來的大批運輸船隊与直布羅陀附近的艦隊正在會合,并向東駛入地中海內。這時,希特勒正忙于為在斯大林格勒前線作戰的德軍打气,听到這個消息后,最初并未予以重視。他以為這可能是西方盟國企圖以四至五個師的兵力在的黎波里或班加西登陸,以便從后面打擊隆美爾和墨索里尼的軍隊。因此,希特勒只下令加強地中海的空軍力量,并通知西線總司令龍德施泰特准備執行占領法國南部的“阿提拉”計划。然后,他就驅車前往慕尼黑參加11月8日慶祝“啤酒館政變”19周年的紀念會去了。 11月8日凌晨,由500多艘軍艦和運輸船只組成的一支龐大的英、美聯合艦隊,載著10万大軍,在大量飛机掩護下,分三路在預定的目標登陸:美國巴頓將軍率領的部隊攻占卡薩布蘭卡,由仇恨德國法西斯的法國貝圖亞爾將軍組織內應,但因沒有截斷法國駐摩洛哥總督諾蓋的秘密電話線,內應未能成功,諾蓋和海軍將領進行抵抗,戰斗到11日才告結束。攻占奧蘭的是美國第二軍,他們遭到了法軍的頑固抵抗,到10日戰斗完全停止,盟軍占領了奧蘭。在阿爾及爾的登陸最為順利,這是由于法國馬斯特將軍等五人小組事先組織了一次成功的暴動,把軍政要人都逮捕起來了,城防癱瘓,盟軍登陸時沒有遇到什么認真的抵抗。 對于美、英軍隊在北非登陸成功,蘇聯最高統帥斯大林給予了很高的評价:“蘇聯方面認為,這次軍事行動是有重要意義的,它表明盟國武裝力量的實力正在增長,并展示了意、德同盟不久將崩潰的前景。” 為了減少犧牲和盡快穩定局勢,在盟軍占領阿爾及爾后,法國吉羅將軍來到這里發表了一篇廣播演說,號召北非法軍停止抵抗。盟軍指揮部又与維希政府的武裝部隊總司令達爾朗達成停戰協定。11月10日,達爾朗發出停火命令。12日,阿爾及爾以西的戰斗全部停止了。13日,盟軍同以達爾朗為首的法國陸海空軍達成了最后協議,法國在北非的軍政官員及和平居民与盟軍合作,盟軍承認達爾朗管理法屬北非的行政事務,吉羅將軍指揮北非的所有法國軍隊。接著,艾森豪威爾又同法屬西非的行政長官埃爾·布瓦松達成協議,把西非也爭取過來了。 但是,達爾朗這個臭名昭著的附敵分子,繼續任用維希官員,包括那些曾同納粹密切合作而聲名狼藉的人。此外,他還繼續執行鎮壓抵抗運動的政策,把阿爾及爾的戴高樂分子關在監獄,封閉了他們的《戰斗報》,這就更加激起了法國人民對他的仇恨。自由法國、地下抵抗運動以及英、美報刊群起而攻之,強烈譴責反動透頂的達爾朗。1942年12月23日,達爾朗被年輕的戴高樂分子邦內·德·拉·沙佩勒刺殺身死。此后,吉羅便掌管法屬北非的軍政事務。 英、美軍隊在北非登陸完全出乎墨索里尼和希特勒的意料之外。后來證明,德國最高統帥部差不多直到最后才弄清盟軍的意向。在德國潛艇的廣大巡邏圈中,許多地點已被切斷了。但是,當主力艦隊一旦穿過了直布羅陀海峽,它們的目的地就比較明顯了。然而即使到這時,德國人似乎還以為盟軍這支遠征隊可能是想在意大利登陸或是增援馬耳他島。墨索里尼的總參謀長卡瓦萊羅在他的日記中記下了戈林与凱塞林在電話里的如下一段對話,這段對話是他偶然听到的。 戈林:根据我們的估計,這支船隊在未來40到50小時內將駛入我們空軍的航程之內,因此必須做好一切准備。 凱塞林:元帥閣下,如果有一支船隊企圖在非洲登陸呢? 戈林:我看它們不是企圖在科西嘉島或撒丁島登陸,就是企圖在德爾納或的黎波里登陸。 凱塞林;恐怕在北非一個港口登陸的可能性更大一點。 戈林:不錯,不過不會在法屬的港口登陸。 凱塞林:只要這支船隊穿過西西里海峽,我就有時間對付它了。 戈林:如果它不開往撒丁島,它就必然會穿過西西里海峽,因為意大利人沒有在那里的海面布下水雷,應當對意大利人指出這一點。 直至11月7日午夜,德國當局和維希之間才有了正式接触。設在威斯巴登的德國停戰委員會的負責人,于當天晚上召見了駐在該委員會的一名法國軍官,通知他說,目前已駛入地中海的龐大的盟軍船隊的目的地,很可能是阿爾及利亞和突尼斯。德國當局表示,愿意對維希方面提供軍事援助。 11月8日凌晨,關于盟軍逼近北非的報告不斷傳到維希。德國駐維希的政治代表打電話給住在維希附近的賴伐爾,將他從夢中喚醒,再次向他表示,如果盟軍在北非大舉登陸,德國愿意提供軍事援助。賴伐爾慌忙赶到內閣。早晨4時,美國臨時代辦平克尼·塔克先生帶著羅斯福總統的信件到達了貝當元帥的辦公室。這時賴伐爾已經控制了一切。他召集了他的親信,擬好了一封充滿敵意的复信,以便讓貝當在上午簽字。一小時以后,維希海軍部通知在阿爾及爾的達爾朗說,德國人愿意提供空軍援助來抵抗盟軍的登陸。達爾朗在复信中建議從西西里和撒丁島起飛的德國和意大利的空軍轟炸盟軍運輸船只。 面對著形勢突變,希特勒最初作出的反應是混亂的。他曾下令立即加強克里特島的守軍,而該地距离新的戰場十分遙遠。他解釋說,采取這項措施的重要性并不亞于向非洲運送增援部隊。他命令秘密警察把魏剛將軍和吉羅將軍帶到維希那里監視起來。他要求馮·倫斯德元帥准備執行“安東計划”,但在他給予新的指示之前,不要越過法國的分界線。他要求墨索里尼和現任維希法國總理皮埃爾·賴伐爾第二天在慕尼黑見他。 墨索里尼老奸巨猾,鬧不清底細,托故沒有前往,派他的外長齊亞諾前去探听。然而,賴伐爾接到主子的召令后,卻十分積汲,于次日清晨乘汽車出發。但是由于遇到大霧,直到11月10日晨才到達慕尼黑。因此,正當達爾朗在阿爾及爾和盟國談判的時候,正當這個談判的消息給維希方面希望貝當元帥倒向盟國的一些人帶來一線希望的時候,賴伐爾正在途中。魏剛特意到維希來勸說貝當元帥不要向德國人屈服,海軍部長奧凡海軍上將也竭力勸阻貝當。他們甚至說服了貝當,擬好一封致達爾朗的電報,同意達爾朗的行動。賴伐爾在慕尼黑獲悉了在阿爾及爾和維希所采取的這些行動以后,勃然大怒;他以辭職為要挾,迫使年邁昏聵的口當元帥收回了那封給達爾朗的電報。 希特勒在這24小時中,一直沉湎于這种想法:力求与法國結成聯盟,使它參加對英、美的戰爭,目前要盡力加強貝當政府反對盟軍在北非登陸的決心。11月8日上午,這個老朽不識時務的法國元帥口當,与美國斷絕了外交關系,并對美國代辦發表聲明,表示法國部隊將抵抗英、美的入侵。口當的這些行動,助長了希特勒上述的想法。納粹最高統帥部在那個星期天的大事日記上強調說,希特勒一心想達成“与法國的全面合作”。這天晚上,德國駐維希代表克魯格·馮·尼達向貝當提出一項建議,要求德、法結成緊密的聯盟。但是,當希特勒听到阿爾及爾發生的一切之后,他又改變了主意。他告訴齊亞諾,他毫不幻想法國會有什么作戰的愿望,他已決定“全面占領法國,登陸科西嘉島,在突尼斯建立一個橋頭堡”。這一決定在賴伐爾乘汽車于11月10日抵達慕尼黑后就通知了他,但沒有告訴他執行的時間。這個法國賣國賊連忙答應說服貝當接受“元首”的要求,他建議德國方面可先按計划行事,無需等待那個衰老昏庸的老元帥的同意。這當然正中希特勒的下怀。 齊亞諾在那天的日記中,根据自己現場目睹的情況,對這個戰后以叛國罪處決的維希總理,有如下一段描述: “賴伐爾打著白領結,穿著法國農村中產階級的服裝,在大廳中許許多多身著制服的人中間特別顯眼。他极力用親切的語調談他這次旅行的情況,說他在車上睡得很久。但沒有人理睬他這些話。希特勒對他保持了冷淡的有禮態度…… “這個可怜虫想也沒有想到德國人將把怎樣的既成事實擺到他的面前。當賴伐爾在隔壁房間里抽著香煙同各式各樣的人交談時,德國方面正在發出占領法國的命令——關于即將采取的行動,一句話也沒有對他講。馮·里賓特洛甫告訴我,要到第二天早晨8點鐘才會這樣通知賴伐爾:由于夜間接到的情報,希特勒迫不得已著手全部占領法國。” 首先受到威脅的是駐守突尼斯的埃斯特瓦海軍上將,他是維希政府一名忠實的走卒。隨著事態的急轉直下,他的惶恐不安也与日俱增。由于他距离西西里和突尼斯東部邊境上的敵軍較近,因此他的處境比達爾朗或諾蓋的處境還要糟。他的高級幕僚的优柔寡斷也不下于他。11月9日,德國空軍部隊就已占領利比亞的扎維亞的飛机場。同日,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的部隊開到突尼斯。當的黎波里塔尼亞的軸心部隊由東方開進突尼斯、而且盟軍部隊也由西方直逼突尼斯的時候,埃斯特瓦心情沉重,舉棋不定,經過反复思想斗爭,最后他帶著大部分守軍往西投奔吉羅將軍去了。但是,在比塞大港,卻有3艘魚雷艇和9艘潛艇向軸心國投降了。 希特勒占領法國非占領區的命令,是在11月10日下午8點半發布的,于11日早晨開始執行。除了貝當表示無效的抗議以外,未發生任何事件。墨索里尼的軍隊占領了科西嘉島。即便是這樣,這個意大利領袖仍感到惶恐不安。近日發生的事件對意大利是一個沉重的打擊。現在墨索里尼認為,在利比亞能夠成功地守住原阿杰達比亞防線,就謝天謝地了。 如今隆美爾疲于奔命,繼續快速撤离利比亞r意、德軍隊摩擦甚多。他們甚至在哈爾法亞互相開火,因為德軍為了更快地撤退,搶走了意軍的全部卡車,將墨索里尼的几個師團丟在沙漠中部,大批人簡直快要死于饑渴了。 希特勒這個輸紅了眼的賭棍,簡直是不顧一切了。11月13日,他曾向貝當保證,德國和意大利都不會占領土倫的法軍基地。停戰以后,法國艦隊便被凍結在那里。11月25日,最高統帥部的大事日記記載,希特勒已決定盡速執行“利拉計划”,這是占領土倫并奪取法國艦隊的代號。17日早晨,德軍進攻上倫軍港,但法國水兵進行了堅決抵抗,并使艦上人員能夠按照德·拉波德海軍上將的命令把這些艦只鑿沉。法國的艦隊因此沒有落到在地中海迫切需要它的軸心國手里。 經過奮力拼搏,希特勒赶在艾森豪威爾之前,拿下了突尼斯。在“元首”和“領袖”的堅持之下,為了守住這個橋頭堡,共投入了25万德國和意大利的部隊。經過緊張准備,敵我雙方于1943年3月下半月展開廝殺。在盟軍方面,這時,亞歷山大指揮的第十八集團軍群,至少有20個師又4個獨立旅,人員裝備齊全。而德、意聯軍只有14個師又2個旅,人員和裝備缺額很大,且又處于亞歷山大和蒙哥馬利兩支大軍之間,態勢十分不利。3月6日,隆美爾進行了四次大規模進攻,使用了所有的三個德國裝甲師。每次進攻都在慘重的損失下被擊退。嚴酷的事實使這個不可一世的“沙漠之狐”認識到,軸心國的軍隊若再留在非洲,就等于“明顯的自殺”。3月9日,隆美爾請他的屬下阿爾林將軍代理指揮軍隊后,便返回歐洲養病,并向“元首”要求迅速從北非撤軍。結果隆美爾成了希特勒眼中的“悲觀主義者”,從而失去了對非洲軍團的指揮權。 現在,蒙哥馬利指揮的第八集團軍正向前推進,以圍攻敵軍主要陣地,即馬雷特防線。這條防線是法國人在戰前防備意大利侵入突尼斯而修筑的一條長達20英里而且組織嚴密的防御系統。現在墨索里尼的軍隊竟在這里防守,以對付英國人!在它臨海的盡端,陡峭的瓦迪濟佐是主要防線正面一道防坦克的堅強屏障;再往南,有混凝土修筑的炮樓、防坦克戰壕和鐵絲网,從前線直到馬特馬塔的山丘為止。沒有可能進行迂回運動,除非取道通往特巴戈山和梅拉布山之間那條山峽彎路。法國人以前聲稱車輛無法通過此路,但是盟軍遠程沙漠空軍大隊曾在1月間進行偵察,結果證明盡管非常困難,但仍可通行。這支堅強而高度机動化的偵察部隊,在整個非洲戰役中,所作出的許多貢獻都是非常有价值的。 在軸心國方面,敵人正加強固守,他們已在這個隘口修筑了工事,并由希特勒的裝甲師和墨索里尼的步兵師占領著。鑒于馬雷特陣地敵人防御力量雄厚,計有兩個德國裝甲師和六個意大利步兵師防守,并由第十五裝甲師作為后備,蒙哥馬利決定再增派一支側擊縱隊,以便突破這個隘。,并在敵軍主要前線后方站住腳。這樣一來,德、意軍面臨著被合圍的威脅,不得不北撤馬雷特防線的守軍,并于4月中旬退至突尼斯北部,終于成了“瓮中之鱉”。 1943年4月19日,盟軍集中优勢兵力發起總攻。英國第八集團軍自南向北實施突擊,美、英遠征軍自西向東發起進攻,經過18天的戰斗,于5月7日分別攻占了突尼斯城和比塞大港。25万德、意軍隊由于沒有運輸船只可供撤退,便于5月13日宣告投降。至此,盟軍在北非已全部肅清德、意軍隊,從根本上改變了地中海的形勢,并為爾后在意大利的西西里島登陸創造了良好條件。 5月19日,丘吉爾受美國眾議院議長的邀請,在國會發表了著名演說。英國首相對非洲戰役進行了總結。他的演說受到美國國會的歡迎,并得以在全世界廣泛傳播。丘吉爾說: “我們不得不感謝希特勒伍長的軍事知識。如我三個月前在下院預言的,我們這次可以看看這個軍事專家的本領如何了。使馮·保羅斯陸軍元帥和他的部隊在斯大林格勒遭到毀滅后,現在又同樣地使我們的敵人在突尼斯蒙受新的災難…… “兩個獨裁者的非洲遠征,使他們的國家傷亡和被俘的士兵達到95万人。此外,近240万吨的船舶沉沒了,近8000架的飛机被擊毀了,這兩個數字都不包括船舶和飛机被擊傷的數目在內。敵人還損失了6200門大炮,2550輛坦克和7万輛卡車……在達到戰爭的這一里程碑的時候,我們可以說,‘挽回了一個大陸的局勢’。” 到此為止,墨索里尼所要建立的“非洲大帝國”的殘夢以徹底的失敗而告終了。接二連三的慘敗、無限的憂愁和腐化無羈的荒淫生活,把他的身体搞垮了。他身邊的一個心腹曾如此地描述了“領袖”當時的心境:“灰白色的面孔,瘦削的雙頰,無窮的憂愁,疲憊不堪的眼睛,給人以無限苦惱、屈辱和悲哀感的嘴角……他已不可能和即將來臨的歲月斗爭了。所有這些,對于那些不管他的成敗而仍舊愛戴他的人們來說,是足以使他們惊愕不止的。大家都輕輕地握著他的手,想与他寒暄,慰藉他一番,但他已不是昔日的統帥了。他早已失去了海闊天空談論的興致了。” 据墨索里尼的侍衛長透露,自從“領袖”從視察利比亞回來之后,体重減少了19公斤。据他分析,這多半是由于戰局不利,憂傷過度,再者是由于他的情婦貝塔西的糾纏所致。雖然墨索里尼時常与貝塔西吵架,偶爾也非難她,甚至拳打腳踢,但他卻不能沒有她。為了討好這個風騷的女人,墨索里尼傾其全力保護貝塔西貪得無厭的家族,把一個不足取的青年任命為法西斯党的書記,并且發生了貝塔西的哥哥馬切洛与內政部相勾結偷運黃金的丑聞。這些也使這個法西斯頭子眾叛親离,愈加孤家寡人了。正是:寒風勁吹万物凋,妖魔鬼怪罪難逃。 大難就要臨頭了。欲知墨索里尼的后事如何,且看下文分解。 ------------------ 亦凡公益圖書館掃校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