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拼搏精神貫始終,豪爽大度一精英; 青春歲月最珍貴,哈佛大學贏贊聲。 富蘭克林·羅斯福瀟洒英俊,熱情奔放,信心十足地去迎接生活。 1896年9月, 他終于离開母親的怀抱,進入美國著名的格羅頓公學。這所學校是按照美國上流社會教育思想建立起來,專為豪門巨富子弟進入名牌大學作准備的預備學校。它于1884年建立,很快就躋身于歷史超過百年的著名寄宿學校之列。 格羅頓公學的創辦人和第一任校長是恩迪科特·皮博迪博士。他是一名牧師,生于1857年,是新英格蘭一個名門望族的后裔。他的辦學方針是強調為社會服務的精神,要求學生不要自命清高,而要投身到政治之中。他認為學校的職責就是培養新的一批具有強烈社會責任感的有教養的領導人,以便扭轉美國南北戰爭后道德標准低落的情況。“心悅誠服地服務于上帝”是皮博迪傳播的箴言,他向全國社會名流的子女們布講這個服務福音——服務于上帝,服務于國家,服務于人類。他宣告:“如果格羅頓學校的某些學生將來沒有投身政界為我們國家作一些貢獻,那不是因為他們沒有受到激勵。” 對羅斯福來說,除了自己的父母外,對他影響最深的要算是格羅頓了。他在那里度過了4年, 而且終生都与校長恩迪科特·皮博迪保持著一种出于真摯与怀有敬慕之情的交往。正如他后來對皮博迪說的:“40多年前你在老教堂講道時談到,在今后生活中不能放棄儿時的理想。二這些理想就是格羅頓的理想——是你教導的—一我努力不將其忘記。你的話現在還銘記在我的心里。” 格羅頓公學灌輸強有力的基督教義,提倡斯巴達式生活。在海德公園的家里,羅斯福擁有一間俯瞰草坪的舒适房間, 而在學校里,他寄宿在寬6英尺、長10英尺的房間里;這里只有一些生活必需品,入口處挂一帘子,聊以代門。每天早上7點鐘,學生們被持續的鈴聲喚醒,接著在宿舍督監的吆喝聲中去洗冷水浴,不管是什么季節, 天天如此。8點15分,孩子們作早禱,接著去上課。一天的正餐安排在中午。下午的其他時間排滿了課和必需參加的体育鍛煉。再洗一個冷水浴后,穿上漆皮鞋去吃晚飯,然后是晚禱和自習。從早禱開始直到晚上同每個學生握手告別,恩迪科特·皮博迪就像是一個仁慈的帝王主宰著學校生活。在年輕的羅斯福的心靈中,皮博迪校長已取代了他父親的地位,而他的父親已進入垂暮之年。富蘭克林在當了總統后曾給皮博迪寫信說:“在我性格形成時期,我有幸得到你親手指引和你的風范的激勵,我把這看作我一生的福祉之—……對于你一貫給予我的和現在給予我的一切,我深怀感激之情。” 格羅頓的教學方法獨具一格。雖然學校的宗旨是培養國家領導人,但奇怪的是几乎不講授有關美國的課程。教師們十分賣勁地讓孩子們熟悉英文經典著作,每天晚上為他們朗讀。在第一學年,富蘭克林學了拉丁文學、希腊文學以及英國和法國的文學,希腊和羅馬的歷史、代數、自然科學和神學。他的第一次成績報告單表明,按十分制評分標准計算,他得了較好的平均分7.79分,在全班學生中名列前5名。但是,他的体育課卻比較差。格羅頓是崇拜体育明星的。皮博迪認為,一個合格的學生應該是合格的運動家,應該有運動健將的拼搏精神和豪爽的風度。可是羅斯福是個瘦高個, 身高5英尺3英寸,体重只有100磅,其体力不能支持格羅頓盛行的橄欖球、籃球和划船。他擅長的网球、高爾夫球、騎馬和帆船駕駛在格羅頓又不時興。羅斯福可不是一個甘愿讓同學冷落的人。他自動組織了橄攬球啦啦隊,還自愿充當籃球隊管理員,這樣他就与學校中許多著名球員的關系密切起來。 雖說羅斯福在体育上不能出人頭地,可他擅長辯論,是“辯論學會”的成員。他主張給予菲律賓以獨立,主張加強海軍力量。16歲那一年,美西戰爭爆發,羅斯福准備和几個同學一起投筆從戎,參加海軍去打西班牙人。可是,他忽然傳染上猩紅熱,被隔离起來,失去了參戰机會,然而他的參戰愿望從西奧多·羅斯福身上得到了補償。那就是人們認為他的堂叔老羅斯福在麥金利政府的海軍助理部長任內,對發展美國海軍發揮了重大作用,而且他本人還親赴前線。于是,老羅斯福成了富蘭克林心目中的英雄。雖然如此,他還是反對兼并夏威夷。 在格羅頓的這几年,富蘭克林一直遵照皮博迪教導的社會福音教義,積极參加宗教活動和慈善工作。他參加了以在附近農村中主持禮拜儀式為宗旨的傳教協會,協助開辦照顧波士頓窮苦儿童的圣安德魯斯儿童俱樂部,參与新罕布什爾州阿斯奎姆湖畔為同一月的而開辦的夏令營的工作。有一年夏天,他在那里當了一段時間的夏令營主持人。傳教協會曾派他和另外一個學生去照顧一位84歲的黑人婦女—一南北戰爭期間一位英雄的遺孀。他們的任務是每周去看她几次,看看她是否缺煤缺水,幫助她解決生活上的困難。羅斯福認為這是一件愉快的而且非常有意義的工作。 1897年春季,富蘭克林對政治、特別對美國海軍的興趣又一次受到了激發。長期以來他對那位精力充沛的遠親西奧多·羅斯福堂叔越來越敬慕。西奧多在遼闊的西部養成了健壯的体格和坦率的胸怀,后來到哈佛大學完成了學業。接著,他就卷起袖子,勁頭十足地投身于當時公認的所謂“肮髒的政治交易”之中。富蘭克林看到在他身上确實体現了皮博迪博士“服務于國家、服務于人類”的精神。西奧多因而成了這位年輕人終生追求、學習的榜樣。就在這一年,富蘭克林閱讀了美國作家麥克萊的《美國海軍史》和馬漢海軍上將的《制海權的影響》和·《納爾遜生平》。馬漢對海軍戰略基本原理闡述得十分明晰透徹,使富蘭克林讀起來感到既有所啟迪又是一种樂趣。富蘭克林的傳記作者奧爾登·哈奇說:“羅斯福一生中曾反复閱讀這本著作,最后就像移居美洲的英國清教徒熟悉《圣經》那樣熟悉它。” 臨近畢業時,羅斯福表示想進海軍學校,將來當一名海軍軍官。他的想法与父母的希望相距太遠了。他們認為他是獨生子,父親已經72歲,海德公園的一份不小的產業總得有人掌管。父親說服了他,并建議他進哈佛大學法律系。父母認為法律是通向“錦繡前程” 的跳板。1900年12月8日,父親因心髒病与世長辭了,給富蘭克林留下了12万美元的存款。 他母親薩拉夫人更富有,從外公那里繼承了130万美元的遺產。當時物价很低,一磅牛排只要25美分,一個高級廚師的月薪也不過30美元。因此,這可以說是一筆不小的財富。但他對這些并不過分在意。 1900年, 羅斯福在格羅頓的學習結束了。在6月25日的授獎會上,他意外地得到了拉丁文獎,獎品是40卷一套的莎士比亞全集。他描寫自己當時的心情是“心里樂滋滋的”。他在從格羅頓寄出的最后一封家信中寫道:“搏斗已經結束,戰斗已獲胜!”今后擺在他面前的又是二個新的學習歷程了。 當1900年9月25日羅斯福從紐約來到哈佛時, 這座大學正處于“黃金時期”。當時的校長查爾斯·W·埃利奧特是在美國推行自由選修課程制度的首創者, 他在哈佛大學已當了30年校長,在其第四個10年,也就是最后一個10年的治校期間,這所學校就由一所小型的地方性大學變成了著名的學府。教員中有不少著名的學者。在總數大約1700多名大學生中,既有羅斯福俱樂部里攻擊“莽撞”的猶太人和西部人放肆的貴族階級的公子哥儿們,又有為哈佛大學爭光的优秀的外地人。這是圍繞著不同軸心旋轉的兩個世界。 哈佛大學是美國東部權勢集團為造就上流社會接班人的名牌大學。在美利堅合眾國誕生前140年, 它就創建了。羅斯福家族与這所大學的淵源不淺。富蘭克林的當總統的堂叔西奧多·羅斯福和父親詹姆斯·羅斯福都是哈佛大學畢業的。哈佛大學的生活很散漫,完全不像格羅頓那樣要求嚴格,甚至可以整個學期吃喝玩樂,到期末時才請私人教師突擊補習一下以應付考試。 哈佛大學的有300多個富豪子弟,多數醉心于波士頓花天酒地的社交生活,忙于學校所在地坎布里奇鎮名目繁多的著名俱樂部的競選活動。這种生活需要花費大量金錢。越是名門或与名門沾親帶故者花費就越大。不過,富蘭克林的興趣不在尋歡作樂方面,而集中在政治上。似乎西奧多·羅斯福這顆正在升起的明星,已在召喚富蘭克林擔任公職了,他希望有朝一日爬上社會的頂峰。 正是為了這個目的,富蘭克林·羅斯福選讀了特別适合政治生涯的課程。他在擺在面前的五花八門的課程中,選擇了歷史和政治作為主修課,而把英語和演講作為副修課。他也學習拉丁文、法文、地質學和經濟學。他在后來說:“我在大學里學了4年經濟學,教給我的全部東西都是錯誤的。”但羅斯福不是書呆子。他對一位無吸引力的、近視眼的英國史教授的講課感到厭煩,于是跟著班上的同學一個個地從窗戶和太平門溜了出去。他跟哈佛大學的許多名流學習過,但誰也沒有像皮博迪博士那樣激起過他對學習的渴望。他曾對萊思羅普·布朗說過,他學的課程同哈佛大門以外的現實很少聯系。這些課程就“像是沒有電線的電燈。你需要燈是為了求得光明,如果你不能扭亮它,它就毫無用處。” 哈佛大學同美國其他大學一樣,体育活動放在很重要的位置。可羅斯福的体格使他不能在這方面出人頭地, 身高雖然已經超過一般人,但体重只有146磅,距標准的運動員体重至少差20磅。因此,足球隊,划船隊都不能入選,女孩子們打趣地叫他“媽媽的乖儿子”。但是,羅斯福在另一些方面卻獲得了成功。 為了炫耀自己的家族,他在大學二年級就曾以《新阿姆斯特丹的羅斯福家族》作為論文的題目。他在論文中談到這個家族的“進步性和真正的民主精神”時說:“羅斯福家族具有活力的一個原因——也許是主要原因——就在于這种民主精神。他們從來沒有覺得由于自己出身高貴就可以游手好閒而取得成功。相反,他們覺得正因為出身高貴,如果他們不能盡到自己對社會的義務,他們將得不到原諒。”富蘭克林通過對本家族“真正的民主精神”的宣揚,為自己進入政界提供了理論根据。這种“精神”之所以說是民主的,并不是指与群眾打成一片或主張人類的根本平等。相反,它帶有杰斐遜主義的味道,即要求富貴人家用自己的力量為“社會”謀福利,而不光是為了賺錢。羅斯福就是這樣開始形成自己對于精神遺產的看法;這樣一個看法,加上西奧多·羅斯福的榜樣和恩迪科特·皮博迪的教導,推動了富蘭克林參与團体和政治活動。 入校一年以后,富蘭克林參加了哈佛共和党人俱樂部,從此開始了自己的政治生涯。盡管他父母的政治信仰傾向民主党,他卻賣力地為共和党人競選,雖然他自己還不夠參加投票選舉的年齡。大選前不久,他隨同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的大約1000名學生參加了一次火炬游行。与此同時,他還參加了辦《紅色哈佛報》的工作。為了擴大影響,他要求當時擔任紐約州長的堂叔——他所崇敬的英雄西奧多·羅斯福來校發表演說,并在演說后接受他的訪問。于是校刊編輯部就吸收他為助理編輯。接著他的堂叔作為麥金利的伙伴与民主党的布賴恩競選總統。哈佛大學校長查爾斯·埃利奧特的政治態度為人所注目。富蘭克林就向主編提出要訪問校長,主編認為不可能得到回答。富蘭克林堅持要試試看。哈佛校長接見這位學生記者時,態度之嚴峻果然不出所料。他冷冰冰地反問道:“我為什么必須告訴你投誰的票呢?”富蘭克林說:“這是因為,如果你的投票代表你的信仰的話,你就應該樂意把你的影響放到天平上去。”就這樣,在這位年輕人咄咄逼人的進攻下,埃利奧特一改聲色俱厲的態度,高興地回答了這位學生記者的問題。富蘭克林采訪的這一獨家新聞,不僅登在《紅色哈佛報》上,而且成了全國各家報紙的頭條新聞。 1901年9月麥金利總統被刺身亡, 42歲的西奧多·羅斯福便成了美國歷史上最年輕的總統。新總統在任期內,實行了眾多的改革,在民眾的眼里,他是“摧毀托拉斯的炸彈”和“大棒”的揮舞者。富蘭克林在密切地注視著這位堂叔的“德政”。 新總統最初的措施之一是實現美國的諾言,從古巴撤軍。接著就是通過聯邦墾荒法案,為西部公有沙漠地帶的灌溉計划提供資金。但是,他真正同保守的保留政策決裂還是在2月間他開始促使托拉斯破產的時候。 克利夫蘭總統在任期內,曾經對資本的大規模合并憂心忡忡,合并的目的是為了由壟斷組織來控制國家的工業命脈。但是,他沒有預見到這一點。到1902年,托拉斯運動已經發展到如此龐大的規模,以致它在大多數美國人的心靈中投下了恐懼的陰影。托拉斯是一种凌駕于政府之上的組織,它們有力量規定社會公眾購買的几乎每种商品的价格。他們公然蔑視美國政府。西奧多上台之前,誰也約束不了它們。國會曾通過一項法律——謝爾曼反托拉斯法, 但是并未采取任何行動使法律付諸實施。1902年2月,西奧多·羅斯福決心解決這一難題,他命令司法部長諾克斯出面檢舉摩根最近出世的巨大“嬰儿”——北方證券公司,它將美國北方几條主要鐵路聯在一起,然后加以控制。總統用這樣具有歷史意義的詞句闡述自己的理由:“對于最大的公司就像對國內最卑微的公民一樣,應該加以約束,使他們嚴格順從人民的意愿。” 西奧多·羅斯福主張,聯邦政府要充當國內各种互相沖突的經濟力量之間,特別是勞資之間的仲裁者,保證對各方持“公正態度”,而不偏袒任何一方。這樣,西奧多·羅斯福就成了“托拉斯的克星”。對于美國工厂的巨大生產力,以及隨之而來的高標准的生活水平,西奧多也感到自豪。但是他認識到,從新的工業聯合企業托拉斯中產生的弊病必須加以抑制。他堅決認為,穩健的改革是防止激烈動蕩的唯一穩妥辦法。 在外交政策方面,西奧多·羅斯福引導著美國“朝著更加積极參与世界政治的方向前進”。他喜歡引用他稱之為西非諺語的一句話:“說話溫柔,大棒在手,定能成功”。“大棒”就是美國新海軍,是他敦促國會建造起來的,其實力堪与世界諸列強相比。 年輕的富蘭克林·羅斯福熱忱地擁護他的堂叔西奧多貫徹“自由主義原則”的這种激動人心的政策;不過,他對新任總統的外交政策,尤其是對“門羅主義”引申的原則有點將信將疑。 富蘭克林·羅斯福由于在格羅頓就學了大學課程, 所以在3年中就讀完了獲得文學士學位的必修課程。但是,為了利用在秋季這一學期里當選為《紅色哈佛報》的主編,他必須繼續在坎布里奇呆一個學年。因此,在1903年9月,他報名考進了研究生院,其目的不在于獲得更高的學位,而是為了爭得主編的職位。他說:“我的全部余暇都用在這份報紙上,我在大學里為從事公職所做的最好准備也許就是辦《紅色哈佛報》 。”當時《紅色哈佛報》是一張有4個專欄、4到8頁的報紙。在羅斯福參加之前,報紙的內容枯燥乏味,思想保守,不敢得罪校方。羅斯福給它注射了一針“現代新聞學”,加速了它的血液循環,從而也增高了全校教職員工的血壓。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文章之一是羅斯福針對哈佛校方寫的一篇社論。他要求給哈佛大學陳舊的宿舍配備适當的消防措施。在社論發表后的第13天,芝加哥的伊羅夸伊戲院失火, 死了588人,其中大部是婦女和儿童。有一個人給主編寄來了一封不署名的信,暗示校方也同芝加哥的政府官員一樣犯了瀆職罪,但主編羅斯福并未接受這個意見, 仍以克制的措詞繼續要求給宿舍配備更多的消防設施。他的活動終于在5月份獲得成功,從而大大提高了他在學生中的威信。 1904年6月,羅斯福從哈佛大學畢業。12月宣布与安娜·埃利諾·羅斯福訂婚。埃莉諾屬奧伊斯特灣那一支的羅斯福家族,是西奧多·羅斯福總統的兄弟埃利奧特的女儿。1905年3月17日,富蘭克林·羅斯福同遠房堂妹安娜·埃莉諾·羅斯福在紐約舉行婚禮。婚前,埃莉諾給富蘭克林寫了一封長信。信里引了伊麗莎白·巴雷特·勃朗宁的一首詩。詩中寫道: 除非你能發誓,“生死不渝!” 否則,別稱之為愛情! 埃莉諾雖然出生在一個豪門之家,但她幼年時的景況是很令人同情的。在她很小的時候,慈愛的母親就去世了;她的父親埃利奧特·羅斯福由于貪酒,最終也喪了命。埃莉諾是由她的外婆霍爾太太拉扯大的。外婆家在哈得孫河旁的蒂沃里,住在一幢叫作“橡樹台地”的陰森森的大宅子里,靠油燈和蜡燭照明。在霍爾家的孩子中,埃莉諾的母親排行第一。埃莉諾在“橡樹台地”有一位年輕快活的姨母和一個嗜酒如命的小舅舅瓦利·霍爾。她的小弟弟霍爾·羅斯福也寄養在那里。霍爾太太管不住自己家的孩子,于是作為一种補償,她就以最古板的方式管教這個外孫女。這位老太太死守陳規,嚴格非凡,埃莉諾差不多就像貴族家庭中的未亡人所喂養的金絲雀那樣不能自由。 富蘭克林·羅斯福從一些零零星星的知心話里發現,埃莉諾童年時代僅有的一點光輝就是對她那迷人而又极不負責任的父親的傾心熱愛。除此而外,她總是悶悶不樂。這位孤寂的不幸的姑娘,直到去英國留學后情況才發生變化。她在艾倫伍德學校讀了3年書, 這使她的人生觀大為改觀。在女校長索維斯托的關怀和教導下,她神采煥發,雖說長得不漂亮,卻顯得端庄姻靜,別具一番風度。她博覽群書,知識丰富,具有某种獨到的見解。在有些問題上。比富蘭克林·羅斯福知道的還多。 年輕的羅斯福相當惊訝地發現,自己對這位靦腆、聰敏的堂妹產生了強烈的好感。這种感情既是對她那种自怨自艾的体恤,也是對她的聰明才智的愛慕。羅斯福認為,埃莉諾實在好极了。她待人接物都具有极其嚴格的標准,可是又不偏執小气。她在社會學方面有著惊人的新穎見解,并且以親身的經歷作依据,因為她在紐約新拓居民區和儿童醫院工作,對窮苦大眾的疾苦了解得比羅斯福更深透。埃莉諾的活動并不局限于慈善事業。她殷切地希望投身于婦女所能從事的各种活動。和羅斯福一樣,她也十分熱愛生活,不同的是:羅斯福笑容可掬地面對生活,她則把滿腔激情蘊藏在心底里。 這一對青年人心心相印、情投意合。只要兩人稍長一段時間不見面,羅斯福就發覺自己對埃莉諾莫名其妙地思念不已。相反,當他們在一起時,他倆就變得毫無牽挂,其樂無窮。在羅斯福的友誼的陽光照耀下,埃莉諾就像一朵花苞那樣盛開怒放了。但只是在他保證“生死不渝”后,埃莉諾才答應同他結婚。 他們的婚禮是在當任總統西奧多·羅斯福親臨主持下進行的。舉行婚禮的那一天,賓客如潮,冠蓋云集,但大部分人是為了瞻仰總統的丰采而來。當總統的汽車抵達舉行婚禮的處所時,掌聲如雷,歡聲震耳。婚禮主持人是格羅頓的老校長皮博迪博士,新娘保護人是她的總統叔叔。西奧多慈祥地挽著侄女,親手將她交給富蘭克林·羅斯福。儀式完畢時,西奧多·羅斯福向富蘭克林·羅斯福表示了親上加親的祝賀,然后走向宴會廳。客人們緊跟著總統蜂擁而去。据說,西奧多·羅斯福對這次婚禮和作為總統的威風留下了深刻印象。 自此以后,埃莉諾不僅在生活上,而且在政治上成為富蘭克林·羅斯福的得力助手,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一位舉行正式記者招待會的總統夫人和獨立的社會活動家、報紙專欄作家。她為羅斯福入主白宮作出了重要貢獻。正是:如魚得水情切切,賢妻相夫意綿綿。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章分解。 ------------------ 亦凡公益圖書館掃校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