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惜陰堂一場風波過去,鐵云想盡辦法彌合与若英的感情,雖然依舊生活在一起,面子上還能過得過去,終不免有了傷痕,再不能如往日的親密無間了。 鐵云守喪期間,少有應酬,也不便公然出入妓院,家中訂了一份上海申報,經揚州運抵淮安,惟以讀書閱報品賞碑帖古玩消遣。閒來無事,忽然想到要為書房取了齋名,因為喜愛收藏古代陶瓦、泥封、碑帖、青銅器,往往殘頭缺腦,因此將書房取名“抱殘守缺齋”。 是年四月的申報上曾登載甲午恩科會試的消息,這一科的狀元是南通張謇,江蘇省又多了一名狀元,很使淮安哄動了一陣子。六月以后,報上經常刊登日本軍隊侵略朝鮮与駐朝清軍交戰的新聞。 六月二十三日,日本海軍于仁川港外襲擊我運兵增援的分遣艦隊,清軍戰敗,損失兵艦兩艘,淹死士兵一千多人。二十四日,日軍又襲擊牙山清軍,清軍敗退平壤。中國朝野憤怒,想不到這個自古以來向中國進貢討封的蕞爾島國竟亦敢效法歐美列強,爬到大清帝國的頭上來了,這還了得!民間气憤不平,恨官軍不爭气,朝廷自皇上載怡及帝師翁同和、李鴻藻以下的主戰派,則磨拳擦掌,逼著李鴻章對日開戰,以為北洋海陸軍主力一旦參戰,小日本必敗無疑。李鴻章洞察北洋海軍和淮軍沒有必胜把握,力勸朝廷避免戰爭,与日本談判解決朝鮮問題,慈禧太后初時也贊同李鴻章的主張,帝后兩党相持不下,中日之間是否會正式開戰,成了淮安街頭巷尾的議論話題。 七月初一日,鐵云忽然接到毛慶蕃從北京拍來電報,說是朝廷今天下詔對日宣戰,大軍已經增援平壤。立秋之后,又傳來消息,湖南巡撫吳大澂慷慨請纓,愿率湘軍出省赴朝鮮督戰。皇上立時优詔批可,著實把大澂夸獎了一番。大澂愛國心切,熱血沸騰,這一回以書生從戎,又想干一場惊天動地的大事業來,接到朝廷諭旨,立即于七月二十六日交卸巡撫印信,率軍出發。神州大陸充滿了雪恥克敵的樂觀气氛,總以為自從鴉片戰爭以來五十余年間所受外國侵略的恥辱,可以一掃而清了。鐵云兄弟也興奮非凡,鐵云道:“吳中丞此番請纓殺賊,令人耳目一新,上回在河督任內所受的挫折可以洗刷干淨,重新揚眉吐气了。” 孟熊笑道:“這位吳中丞該已是花甲之年了吧,仍然鋒芒畢露,可說是古今罕見,但望他此番一帆風順,旗開得胜,不致于再弄出大笑話來。” 鐵云道:“几年不見中丞,這次請旨出征,确是曠世壯舉,該有所表示才對,可惜路遠不能面賀,就寫封信去吧,托實君代為轉達。” “很好,君子不忘本,信尾代我附筆問候。” 鐵云回到惜陰堂抱殘守缺齋,專心致意地寫起信來,他引用古來出塞征戰的名將來歌頌慷慨赴敵的大中丞,這些民族英雄,一個個在他腦中閃來晃去,仿佛吳大澂金盔金甲,躍馬挺槍,大呼著一騎當先奔馳在遼闊的戰場上,成了漢朝的衛青、霍去病,唐朝的薛仁貴。然而另一個悲劇英雄李廣也在他的腦中冒了出來,這位畢生与匈奴作戰為匈奴所畏懼的“飛將軍”,据說是“數奇”(命不好),屢戰無功,至老不曾封侯,被大將軍衛青嫌棄排擠,自殺而死。吳中丞該不會是李廣之流吧?他皺了皺眉,想赶走這個古怪的念頭,可是不成,白發將軍李廣自刎在浩浩沙漠中的悲壯形象,始終盤旋在腦中,心惊肉跳,揮之不去。他歎了口气,擱下筆,踱到庭院中濃蔭蔽日涼風習習的葡萄棚下徘徊了一會,頭腦稍稍清醒了些,方才回進書房將信一气寫成,從頭看了一遍,還算滿意,封固了托民信局捎往北京。從此又多了一重心思,日日等待前方的捷報,為了國家雪恥,也為了祈求吳中丞不致于落到漢將李廣的下場。 整個七月和八月上旬,中日前線密云不雨,海陸兩軍平靜無事,人們緊張期望的心情漸漸松弛下來,也許日本政府不愿冒險与中國作戰而偃旗息鼓了。這天午后,鐵云小睡起來,天气轉涼,換上灰呢夾袍,与若英談了一會家務,閒閒地步出宅門,李貴跟上來傻笑著道:“二老爺,多時不曾活動了,帶咱出去遛遛腿吧。” 鐵云朝他笑著點了點頭,于是主人背了手在前走著,李貴穿一身白布短褂褲在后跟著,煦煦陽光下,兩條人影映在青石板大街上,一條是主人的,不高不矮,胖鼓鼓的,一條是仆人的,高高壯壯,像座塔似地腰挺背直,頗有虎背熊腰的气概,一雙大布鞋,走起路來發出哧哺哧哺的響聲,令人想象他那雙肉掌一定也和山大王肉呼呼的虎掌一般。他一邊走著一邊嘴里不住嘀咕著:“說打又不打了,說打又不打了!” 鐵云回頭朝他瞪眼道:“誰說不打了?要你瞎起勁!” “嘻嘻,出出气嘛!” 轉了几個彎,來到鮮魚市口,這是鐵云最愛來選購書畫碑帖古董閒逛消遣的地方。他先到古董店瀏覽了一會,欣賞了几件新上架的青銅器,看中了一座商鼎,銘文一百多字,字字清晰,造型亦精美,可惜索价二千兩,李貴在旁伸了伸舌頭,鐵云笑了一笑,只能望而卻步,心中卻暗暗慨歎:“哪一天我劉鐵云才能毫不躊躇地一擲万金,盡買所喜愛的古董碑帖?” 于是踅到隔壁碑帖店,他也是這里常客,沒事常來坐坐,与掌柜熟极了。店堂分成內外兩間,外間長桌上放了平常碑帖,另外兩口玻璃柜台內放著一些精品,由一個中年伙計照應著,至于稀世珍品則藏在內堂,非有資力購買的老主顧是不會拿出來的。鐵云踏進店堂,掌柜便從里間出來招呼道:“二先生好久不曾來了,里面坐吧,正有一件絕妙的佳品,二先生一定是歡喜的。” 鐵云笑道:“好极了,我猜想掌柜近來必有收獲。” 掌柜捧出一只錦匣,打了開來說道:“這份碑帖是湖南巡撫吳大澂中丞用篆体書寫的說文部首,可是難得的珍品吧?” 鐵云喜道:“我在中丞手下做過事,朝晚親蒙教誨,知道他對青銅器和古代文字很有研究,書法也是上品,他曾有一封親筆書信給我,至今珍藏在家。今天這件篆書碑帖,渾厚蒼勁,力透紙背,更叫我大開眼界,如果刻在青銅器上,几乎可以亂真了。掌柜的,多謝你,這件碑帖我要了,需要多少銀子,回頭差伙計到舍間去取。” 掌柜笑道:“時人的拓本,賣不了高价,老主顧圖個高興,就算八十塊銀元吧。” 鐵云听了大喜道:“值得,值得。” 光緒十五年廣東開始鑄造銀元,各省紛紛仿效,市面上銀元漸漸多了起來,与白銀同時通用,大筆交易還是以銀兩為主。 于是鐵云細細地逐頁揣摩起來,不覺時光之易逝。忽听得外間伙計的聲音:“羅先生,站累了吧?坐著看吧!”鐵云抬眼見一人穿著淺藍色布袍,正站在那里全神貫注地俯首讀帖,听了伙計的話,說聲:“多謝!”頭也不抬,一手向后摸凳,一邊便要坐了下去,卻离凳還遠,眼看將要傾跌下去。伙計慌忙扶住道:“羅先生,凳子在這里哩!”于是將方凳塞到那人腿后,那人也不客气,依然頭也不抬地坐了下去,繼續翻閱那份碑帖。因是背影,看不清那人的面目。鐵云輕輕笑問道:“掌柜,這位客人不愧是個碑帖迷,簡直雷打不動,入了神了。” 掌柜感慨道:“這位顧客大概是在做學問,常來這里研究碑帖,一站半天,卻從不買,大概家境清寒,手頭拮据。我看他精神可嘉,所以關照伙計,但凡他站得太久了,就搬一張凳子給他歇腳。” “呵呵,掌柜可算是天下窮讀書人的知己了。我也歡喜碑帖,不知這位顧客姓甚名誰,很愿和他結交。” 掌柜道:“說起此人,府上大先生一定熟悉,他姓羅名振玉,字叔蘊,原籍浙江上虞,生于淮安……。” 鐵云不等掌柜說完,便大笑著快步出內堂,走到振玉面前,這才看清是個瘦瘦的面容蒼白頗為近視的書生,年紀好像三十出頭(實際不過二十九歲),捧著碑帖,那鼻尖几乎鑽進帖中去了。于是又大笑著抓住他的肩膀,搖晃了兩下,嚷道:“叔蘊,原來是你在這里,認得我嗎?” 振玉從沉思中惊醒過來,惘然抬起了頭,不知是怎么回事,慌忙站起來道:“對不起,是要凳子嗎,你拿去吧。” 鐵云又大笑道:“叔蘊,誰要你的凳子了?我是劉鶚,我們神交已久了。” 振玉這才回過神來,苦笑道:“我剛才讀帖走神了,竟不知站在面前的就是久已仰慕的劉府二先生。”說罷放下碑帖,恭恭敬敬地作了一揖。 鐵云連忙還了亂,說道:“別客气,還是稱我鐵云好。”于是挽住振玉走進內堂,說道:“掌柜,你不知道這位羅兄雖未見過面,卻早已通過信了,今天有幸在這里見面,打扰了,我們在這里談一會。” “盡管請坐,小店內堂本就是文人雅士聚會之所,歡迎還來不及哩。” 說罷捧起水煙袋敬煙,振玉謝卻了,鐵云接過水煙袋,問道:“叔蘊,你在研究碑帖吧?” 振玉局促道:“班門弄斧,想搜羅些材料作一篇小小考證,所以到這里來打扰了,很過意不去。” 掌柜道:“不要緊,羅先生盡管來,劉府二先生是敝店的老主顧了,二先生的朋友也就是我們的朋友,不必見外。” 振玉道:“多謝掌柜。” 鐵云道:“叔蘊,舍間稍稍藏些碑帖,可惜安不下心來研究,你若需要,可以常來一塊儿鑒賞探討。” 振玉道:“慚愧得很,我常到尊府大先生處借閱書籍,已有多年了,今天見過面,我也會到府上拜會你的。” 鐵云吸著水煙快活地笑道:“那最好了,守孝在家,正愁沒人談心哩。” 正說得高興,報販送來剛由上海運到的申報,伙計遞進內堂,鐵云接過來一眼瞥見了大字標題,不覺惊呼道:“不好,官軍在平壤吃了大敗仗了。”于是一條條電文讀了下去,才知日本軍隊暗暗切斷了平壤清軍的退路,形成四面包圍之勢,清軍統帥葉志超卻日日置酒商會,渾然不覺。日軍于八月十六日發動猛攻,清軍總兵左寶貴陣亡,提督葉志超率諸將倉皇突圍北逃,死傷慘重,平壤陷于日軍,所有儲存的軍械糧餉都拱手留給了敵人。讀完了電文,鐵云拍案歎息道:“官軍精銳都在平壤,這一仗損失慘重,中日之戰恐怕凶多吉少。” 振玉道:“現在只能指望北洋海軍了,如果海軍胜利了,戰事尚有可為,如果也敗了,恐怕戰火就要燒到鴨綠江西邊我們自己的國土上了。” 眾人嗟歎了一會方才散去。鐵云回到家中。孟熊也正在讀報,兩人又為平壤之敗歎息議論了一番,鐵云方才說道: “大哥,今天在碑帖店遇見了羅叔蘊。” 孟熊放了報紙說道:“你也真是,同住一城,直到今天才相識,大概你認為羅叔蘊不值一交吧。” “不,不是我傲慢,确是生性疏懶。” 孟熊搖搖頭道:“你的脾气瞞得過我?要是你欽佩一個人,會懶于和人結交嗎?” 鐵云訕訕地笑道:“也許是這樣吧,不過今天見了叔蘊那樣刻苦做學問的精神,我完全改變了看法,他買不起昂貴的碑帖,常常在店堂里一站半天地孜孜揣摩,連掌柜和伙計都受了感動,我是自愧不如。叔蘊假如手頭寬裕一些,生活安定一些,他的學問一定能夠蒸蒸日上,大放异采,令世人刮目相看。” “是這樣。不是大哥自夸,十年前我就看出羅叔蘊是個可造之才,經常借書給他,給他提供讀書做學問的方便。” 鐵云笑道:“大哥的眼光當然遠在兄弟之上。現在我也想為羅君助一筆之力,听說他仍然在家中辦個書塾,教几個頑童,收入甚是菲薄。我家現在請的西席先生有意辭館,已經挽留他做到年底,明年何不就請叔蘊接替,束修從丰,也盡我們助人成才的一點心意。” “很好,我也有這個意思,過几天征求一下叔蘊的意見,如果他愿意,就這么定下來吧。” 羅振玉是晚清至民國初年對甲骨文和青銅器等考古卓有成就的人物,他的脫穎而出一方面由于自己的苦學,也由于鐵云在經濟和政治上的幫助。 不料才隔兩天,報上又登出北洋海軍大敗的消息,八月十七日北洋海軍主力艦隊運送援軍六千人在鴨綠江口大東溝登陸后,啟錨返航途中,遭到懸挂美國國旗的日本海軍襲擊,北洋海軍指揮不當,損失兵艦五艘,鐵甲主力艦定遠號等也受重創,狼狽逃入威海衛軍港,從此不敢出港應戰。進入九月,日軍侵入遼東,清軍節節敗退,北洋大臣李鴻章奉旨拔去三眼花翎,褫去黃馬褂,革職留任。 光緒二十一年乙未(公元一八九五年)正月,威海衛陷落,北洋海軍全軍覆滅,海軍提督丁汝昌自殺。清廷見敗局已定,而日本陸軍尚在凶猛進攻,威脅京津,只得降旨開复李鴻章的一切處分,派為頭等欽差大臣,赴日議和,而以云貴總督王文韶署理直隸總督。那位請纓赴敵奉派為“幫辦軍務”的吳大澂率軍由山海關出發,進駐營口以北的田庄台,統率清軍各部抵敵西侵的日軍。反攻海域。可是大澂指揮不動臨時拼湊的六万烏合之眾,連他由湖南帶來的湘軍將領也多是貪生怕死之徒,大澂本人又不懂軍事,海域未攻下,卻被日軍偷襲了田庄台東面的牛庄。大澂怕后路被截斷,倉皇放棄田庄台,夜奔錦州,羞憤拔劍自殺,被部下勸阻。朝廷下旨申斥大澂“徒托空言,疏于調度。”皇上念他勇于請戰,命他回任湖南巡撫。終因御使們紛紛彈劾,不得不將他開缺罷官,回轉家鄉蘇州,后來又得了“永不敘用”的諭音。吳大澂光采輝耀而又不無可悲的一生就這么如秋夜流星般一閃而逝了。至于那位以欽差大臣身份統率關外清軍的兩江總督劉坤一卻比吳大澂乖巧得多,他常駐天津,不肯臨敵,被朝廷嚴旨催促,才進駐山海關,始終不曾出關一步,吳大澂倒了楣,他卻安然無恙地回任兩江。大澂書生本色,全憑一時報國血气,怎敵得過袖手旁觀的官場老手。 新春之后,羅振玉到劉府教書,教授孟熊次子大臨,三子大猷,鐵云的三子大縉,四子大紳,以及鄰居家的几個孩子,束修每年二百元,從此生活有了改善,課讀之余可以從容研究學問了。 是年三月,中日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割讓遼東半島和台灣、澎湖,賠款二万万兩,消息傳來,舉國激憤,紛紛反對割地求和,后來李鴻章利用列強之間矛盾,請俄國聯合法德二國出面干涉,以三千万兩代价,逼迫日本交回遼東半島。中日甲午之戰暴露了清廷的腐敗和國家命運的垂危,愛國志士莫不悲憤填胸,有人寄希望于光緒皇上,要求變法維新,有人則認為惟有推翻腐朽的清廷,才能复興中華,革命運動從此蓬勃興起。這一年正是乙未科會試之年,數千舉子集于京師,廣東南海舉人康有為起草上皇帝万言書,要求遷都再戰,變法自強,各省應試舉人梁啟超等在万言書上簽名的達一千三百余人,呈遞給都察院轉奏皇上,是謂“公車上書”,可惜都察院不敢轉遞。革命党人孫文則聯合興中會志士積极准備發動武裝起義,推翻滿清。李鴻章簽約回國后,被國人所唾罵,成了眾矢之的,朝廷給了他面子,命他入閣辦事,因為他仍是文華殿大學士,不過內閣無權無勢,他也成了朝中的閒人了。 鐵云兄弟嗟歎國事不振,憂憤不已。鐵云激動地說道:“鴉片之戰,敲響了我中華民族的警鐘,然而醉生夢死者依然故我。以為老大帝國經得住大風大浪。現在甲午一戰,才真正把國人喚醒了,我們退無可退,再長此因循苟安下去,國將不國,人人都當亡國奴了。我不是朝廷大臣,亦非軍人,上書無門,請纓無路,做老百姓的欲求挽救國家于危亡,惟有投身實業,振興經濟,富國然后可以強兵,僅靠國人自身的力量難以辦到,應該借重洋人的資金技術,開礦、辦工厂、造鐵路,這才是一條捷徑。李中堂早就看到了這一點,所以是人中英杰,可是僅靠官方的力量還不夠,普天下四万万同胞都動起來了,眾志成城,國家才有救。大哥,但等孝滿進京,兄弟就要走這條依靠洋人之力辦礦建鐵路的光明大道,不管會遭受多少非難,遇到多少困厄,此生不滅,此志不渝!” ------------------ 一鳴掃描,雪儿校對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