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第十五章 進擊萊特


  昔日諾言終實現,神气活現登紅灘;
  海陸同譜英雄曲,雙雄大戰萊特灣。

  話說大政方針已定,麥克阿瑟便開始了緊張的准備工作。他知道,進攻萊特的戰役將是他指揮作戰以來最复雜、最龐大和最困難的行動。進攻萊特,談何容易。該地在美軍戰斗机掩護范圍500英里以外,并位居菲律賓日軍机場掩護网的中心。日軍可從各條航線對其守軍進行增援和補給,而美軍只能依靠艦載机來阻止這种增援和補給,地面部隊也只能靠艦載机的掩護向前推進,并制止日本海軍攻擊灘頭陣地。看來,与海軍搞好協同是取得這次戰役胜利的關鍵。按照部署,得到加強的第7艦隊和實力減弱了的第3艦隊將同時擔負進攻作戰的支援任務,但這兩支艦隊的指揮官分別听命于麥克阿瑟和尼米茲。在這种指揮分散的情況下,兩支艦隊行動起來任務交錯,若協同不好,將導致嚴重后果。為了解決協調一致和相互支援的問題,雙方指揮官代表在麥克阿瑟的司令部專門開了一次會,以确立密切的協同關系。

  此時,日軍大本營已判定美軍的下一個主攻目標是菲律賓,然后是台灣和琉球群島,最后是日本本土。為此,大本營決定下階段作戰要以确保日本本土和南方資源地區為中心,在上述四個地區隨時集結一切力量實行決戰,挫敗美軍的進攻。7月下旬,大本營制定了"捷號"決戰計划,其中在菲律賓方向的決戰為"捷1號",台灣方向的決戰為"捷2號",本州方向的決戰為"捷3號",千島群島方向的決戰為"捷4號"。為執行"捷1號"作戰方案,大本營于7月底在菲律賓方向成立了第14方面軍,并新建第35集團軍專門負責菲律賓中南部的防務,其中防守萊特的為第16師共2万余人。該師即為當年在呂宋東部登陸并曾導演了"巴丹死亡行軍"的那個師。但該師大部分官兵都是后來新補充進去的,從來沒有打過仗,且大都是從京都、大阪地區招來的,"做生意還可以,打仗不行"。為加強菲律賓方向的防務,大本營還決定讓有"馬來亞雄獅"之稱的山下奉文上將取代黑田中將出任第14方面軍司令。lO月6日,山下抵達馬尼拉后,立即命令部隊進入戒備狀態,准備實施"捷l號"作戰計划。

  麥克阿瑟在對敵我力量和地形情況進行了一番仔細的研究后,于9月21日簽發了進攻萊特的戰役計划。根据該計划,登陸行動將由克魯格的第6集團軍6個師約20万人來實施。金凱德的第7艦隊共700余艘艦船(包括尼米茲調歸他的艦船)負責運送和掩護任務,同時哈爾西的第38特混艦隊將提供空中保障。這將是太平洋戰爭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支入侵部隊和登陸行動,其聲勢堪与4個月前的諾曼底登陸相比。麥克阿瑟把進攻萊特的地面作戰划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小規模的先遣登陸,把位于萊特灣的一些小島拿到手;第二階段為在杜拉格到塔克洛班之間發動主要攻擊,占領机場;并向萊特谷地進軍,同時攻入圣胡安和帕納翁海峽;第三階段為必要的陸路和對岸作戰,完全占領萊特与薩馬島南部;第四階段則占領薩馬島的其余部分,完全控制菲律賓中部。

  尼米茲也于9月27日簽署了"8-44作戰計划",規定哈爾西的主要任務是"在西南太平洋部隊攻占菲律賓群島中部的作戰中,要給予掩護和支援"。但在單獨給哈爾西的命令中,尼米茲卻又要求他"一旦出現或可以創造消滅敵艦隊主力的机會,消滅敵艦隊就是你們的主要任務"。這樣,哈爾西的任務既包括了"掩護",也包括了"消滅"。以10月3日尼米茲從哈爾西那里所收到的信中可以看出,哈爾西更喜歡"消滅"的任務:"要是可能的話,我將不給敵人在空戰中戰胜我們的机會,也不給他們對我進行穿梭打擊的机會。……我的作戰目標同你的一樣,只要時机到來,就要徹底殲滅敵艦隊。"

  作為戰役前的准備,肯尼和哈爾西從9月下旬開始空襲預定目標。肯尼的陸基航空兵從新几內亞、比亞克島和摩羅泰島上的机場出發,襲擊日軍的南翼,對棉蘭老和荷屬東印度的日軍机場進行反复轟炸。哈爾西的艦載机負責打擊日軍的北翼,于9月2l、22日轟炸了馬尼拉,擊毀停在克拉克等机場上的日軍飛机200余架及馬尼拉灣的一些日軍艦船;10月10日~11日,哈爾西又襲擊了沖繩和呂宋;12日~14日連續三天空襲台灣,又擊毀日机350余架,但己方也有兩艘巡洋艦受到重創。然而,日軍飛行員卻無限夸大了這一戰果,報告說擊沉敵11艘航母,2艘戰列艦和3艘巡洋艦。對此,無論是日本聯合艦隊還是日本國內都深信不疑,天皇甚至傳諭放假一天以慶祝胜利。以后兩天,哈爾西曾試圖將聯合艦隊主力引誘出來,但未成功,便駛回萊特方向執行支援登陸任務。

  与此同時,麥克阿瑟龐大的兩栖登陸部隊于10月10日~15日先后從荷蘭蒂亞和馬努斯出發,踏上征程。10月14日,麥克阿瑟在布里斯班和瓊告別時說:"我不回來了。"瓊明白他的意思是指在攻占呂宋前,他將一直在前線作戰。她對丈夫說:"當你認為我回馬尼拉會安然無恙時,就馬上派人來接我。"隨后,麥克阿瑟乘飛机到荷蘭蒂亞,于16日同薩瑟蘭和肯尼等人一起登上金凱德的"納什維爾"號旗艦,向萊特方向駛去。同行的還有菲律賓總統奧斯梅納,他是在奎松于8月份去世后繼任總統的。他和麥克阿瑟一樣要親眼目睹自己國家的解放。

  為保障正在接近目標的登陸部隊的翼側安全,并為艦隊導航,10月17、18日,美軍先頭部隊派出突擊隊在萊特灣口的蘇蘭島、霍蒙洪島和迪納加特島登陸,未遇任何抵抗。隨后,掃雷隊和水下爆破隊在登陸海灘附近水域進行突擊上陸前的准備作業。同時,炮火支援艦群和護航航母也駛入萊特灣,進行預先火力准備。當日本聯合艦隊司令丰田得知美軍已在萊特采取行動時,立即敦促大本營下達執行"捷l號"作戰的指令。丰田認為,日本失掉菲律賓就等于失掉了一切,日本与荷屬東印度群島之間的海上生命線就會被切斷,聯合艦隊就會從此處于被分割的狀態而被徹底打垮,日本本土也將陷于被封鎖的境地。

  10月19日夜,麥克阿瑟的強大艦隊在萊特灣以東海面會合。天色漆黑,沒有月光。麥克阿瑟站在"納什維爾"號的船舷上,低頭俯視冥冥的海水,再抬頭仰望黑黑的天空,心中頓時升起一种"好像被裹在一件無形的斗篷里"的感覺。戰前的气氛,沉默中透著緊張。人們難以入睡,或憑欄凝視著黑夜,或在甲板上踱來踱去,或擠在軍官們的起居室里圍看地圖,或躺在吊床上計算著時間。很少有人說話,大家都陷于沉思和不安之中。看著這一望無際的龐大艦隊,副官考特尼·惠特尼問麥克阿瑟:"將軍,有這么強大的艦隊歸您指揮,您一定有一种大權在握之感吧?"麥克阿瑟回答道:"不,考特,不是這樣,我不禁想到這許多美國的好孩子,明天一早就要死在海灘上了。"說完,他回到艙內,翻開《圣經》,讀了几個經常給他靈感和希望的段落。他"向仁慈的上帝禱告,保佑這里的每一個人在早晨都平安無事"。那一夜,他睡得很香。

  20日天剛放亮,金凱德的6艘戰列艦分別向杜拉格和塔克洛班兩個登陸點實施猛烈的炮火准備,島上升起一團團灰色的濃煙。隨后,巡洋艦、驅逐艦和炮艦駛近萊特島,在近距离實施更加猛烈的炮擊,整個海岸線成了一片火海。待濃煙消失后,原來長滿茂密樹木的海岸已成塵土覆蓋的廢墟。此時,麥克阿瑟的"納什維爾"號隨運輸艦一起駛進海灣,在离塔克洛班海灘兩英里的海面上拋錨。不到10點,麥克阿瑟在他的旗艦上看到,各路部隊正向帕洛附近的紅灘、圣何塞的白灘以及萊特島南端的帕納翁島上岸。北面是第10軍,南面是第24軍。兩路部隊在登陸中只遇到微弱的抵抗,很快就占領了灘頭陣地。實際上,日軍根据新的防御原則,為避免在灘頭遭受炮火打擊而造成不必要的傷亡,已將大部分守島部隊撤至艦炮射程以外的預設陣地,只在前沿部署了少量部隊以遲滯美軍的登陸行動。

  整個上午,麥克阿瑟一直站在"納什維爾"號船舷上觀看登陸情況。下午l點多鐘,他回到艙內換了一套新的卡嘰布軍裝,頭戴戰斗軟帽,眼睛上卡著一副墨鏡,手里拿著那只玉米芯煙斗,又出現在甲板上。他和薩瑟蘭、肯尼、司令部的其他軍官及新聞記者登上一艘登陸艇,接上在另一條船上的奧斯梅納總統和他的助手卡洛斯·羅慕洛,一同向紅灘駛去。這些人在艇上興奮地不斷重复著:"我們回來了。"麥克阿瑟更是激動不已,他拍著薩瑟蘭的膝蓋笑著說:"信不信由你,反正我們到了這里。"

  登陸艇离岸邊越來越近,艇上的人可以听見岸上的喊殺聲和步、机槍的射擊聲。在离岸還有几十米的地方,登陸艇停了下來,放下舷梯。麥克阿瑟一行人跳下齊膝深的海水,向岸上走去,攝影記者不失時机地拍下了這一動人的涉水上岸場面。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著名的情景之一,它向全世界表明麥克阿瑟終于實現了他的諾言。從登陸艇到岸上只有几十步路,但在麥克阿瑟看來,"這几十步卻是我有生以來意義最深長的腳步。當我走完這几十步,站在沙灘上,我知道我确實回來了,回來打擊巴丹的死敵來了。因為在那里的日軍尸体上,閃爍著本間將軍的王牌部隊第16師的徽章。"

  岸上不遠處,仍不時傳來日軍射擊的槍聲,但麥克阿瑟卻鎮靜地到處轉悠。有人提醒他小心踩上地雷,他滿不在乎地回答說:"能炸死我的地雷還沒造出來呢!"有兩個士兵正趴在地上向敵人射擊,當麥克阿瑟走近他們時,其中一個捅了一下另一個:"喂!麥克阿瑟將軍。"另一個則繼續埋頭射擊,嘴里嘮叨著:"啊,是嗎,他大概把埃莉諾·羅斯福(總統夫人)也帶來了吧?"

  麥克阿瑟和戰地指揮官聊了几句后,招呼奧斯梅納,把手搭在他肩上,說道:"總統先生,到家了,怎么樣?攻下塔克洛班后,我就把行政權交給你。這可能比原計划的早一些,形勢發展很順利。"奧斯梅納回答說:"我已做好准備,將軍,你什么時候交都可以。"這時,通信兵在灘頭架起了一台無線電發射机,并把它与"納什維爾"號上的大功率主發射机相連,准備由麥克阿瑟和奧斯梅納發表廣播講話,通過數道頻率傳向菲律賓各地。下午2時,天開始下起雨來。麥克阿瑟站在雨中用充滿激情而略帶顫動的語調對著麥克風說:

  這里是自由之聲廣播電台。我是麥克阿瑟將軍。菲律賓人民,我回來了!托上帝的福,我們的部隊又站在菲律賓這塊洒著我們兩國人民鮮血的土地上了。……團結在我的周圍!讓巴丹和科雷希多不屈不撓的精神發揚光大。當戰線向前推進到你們所在的地區時,你們要挺身出來戰斗,利用每一個有利的机會打擊敵人。為了你們的家園和家庭,戰斗;為了你們的子孫后代,戰斗!為了你們神圣的死難者,戰斗!不要害怕,讓每一個手臂都堅強如鋼,神圣的上帝為我們指路,去爭取正義的胜利!

  隨后,奧斯梅納也發表了講話,他號召人民与美國通力合作:"美國已保證,將重建和恢复我們這個飽受戰火蹂躪的國家。為此我們已采取了某些措施,一俟恢复正常,將重建法律与秩序,恢复立憲政府的民主進程。"講完話后,麥克阿瑟和奧斯梅納离開海灘,走向灌木林,坐在一根木頭上繼續他們的談話。

  登陸比預想的要順利。到傍晚,已有6万余部隊和10万余吨裝備、物資上陸。兩個登陸場均向島內推進一英里以上,塔克洛班的簡易机場已被占領。麥克阿瑟回到"納什維爾"號上,提筆給羅斯福總統寫信,告訴他"作戰計划進行得很順利",菲律賓人正在進行出色的反擊,并建議在菲律賓解放后,"盡快給以其舉世矚目的獨立,這一定會使美國在遠東的威望上升到空前的程度"。第二天,他收到總統發來的一封賀電:"舉國上下感激你,全國都在為你及你的部下成功地反攻回去而祈禱。"

  其后兩天,麥克阿瑟的部隊繼續向前推進,占領了杜拉格机場,并完全控制了塔克洛班。10月23日,麥克阿瑟和奧斯梅納一行乘吉普車前往塔克洛班,在省議會大廈的台階上舉行菲律賓文官政府复位的正式儀式。麥克阿瑟向聚集在那里的人們宣布,以奧斯梅納為首的菲律賓國民政府重新建立起來了。他的講話很短,且不動感情,但每講一句都招來眾人的歡呼。隨后,軍號吹響,美國國旗和菲律賓國旗同時升起。麥克阿瑟轉身与奧斯梅納握手,并說:"現在,我和我的同事告辭了。"

  就在奧斯梅納宣布接管菲律賓政權的同一天,美、日艦隊在萊特灣開始了一場歷時4天的大海戰,其情況之复雜和規模之宏大,在世界海戰史上都是空前的。

  參加這次海戰的日本聯合艦隊分別編為特混艦隊本隊、第1游擊部隊和第2游擊部隊。部署在日本獺戶內海的特混艦隊本隊由4艘航空母艦("瑞鶴"號、"瑞鳳"號、"千歲"號和"千代田"號)、2艘航空戰列艦("日向"號和"伊勢"號)、3艘輕巡洋艦和8艘驅逐艦組成,司令為小澤治三郎中將。部署在新加坡的第l游擊部隊司令為栗田健男中將,該部隊分成三個戰隊,其中參加這次海戰的有兩個:第l戰隊由栗田直接指揮,有5艘戰列艦(包括"大和"號和"武藏"號)、10艘重巡洋艦、2艘輕巡洋艦和15艘驅逐艦;第3戰隊由2艘戰列艦、1艘重巡洋艦和4艘驅逐艦組成,司令為西村祥治中將。部署在琉球群島的第2游擊部隊由2艘重巡洋艦、1艘輕巡洋艦和4艘驅逐艦組成,司令為志摩清英中將。根据"捷1號"作戰計划,第1游擊部隊為主攻部隊,其第1、第3戰隊將分別經由圣貝納迪諾海峽和蘇里高海峽,從北、南兩路迂回萊特灣,夾擊麥克阿瑟的登陸部隊。屆時第2游擊部隊將南下与西村的部隊會合。特混艦隊本隊的任務是把哈爾西的航空母艦編隊誘出萊特灣一帶,使其向北遠离戰區而不能掩護登陸部隊,為第1、第2游擊部隊發動進攻創造條件。

  接到丰田的命令后,第l、第2游擊部隊立即啟航。第1游擊部隊在婆羅洲的文萊港加油后,于22日清晨和午后分頭向目的地出發:栗田的艦隊(中路艦隊)向錫布延海方向駛去,西村的艦隊(南路艦隊)向保和海方向駛去。与此同時,志摩和小澤的艦隊也分別從琉球和獺戶內海出發南下。

  23日晨,栗田的中路艦隊來到巴拉望島以東海域,被在該海域巡邏的兩艘美國潛艇"海鯽"號和"鰷魚"號發現。兩艘潛艇立即向敵艦隊發起攻擊。栗田的旗艦"愛宕"號重巡洋艦被"海鯽"號發射的4枚魚雷擊中,18分鐘后就沉入海底。栗田和他的參謀們跳進大海,被己方一艘驅逐艦救起,護送到"大和"號戰列艦上。另一艘重巡洋艦"摩耶"號則被"鰷魚"號發射的魚雷擊中,引起彈藥艙爆炸而沉沒。此外,"海鯽"號還重創重巡洋艦"高雄"號,使其無法繼續前進而被迫返航。美國人贏得了第一個回合的胜利,并發現了日軍的進攻主力。

  此時,在萊特灣及其附近海域,美國海軍正嚴陣以待。第7艦隊的炮火支援編隊轄有6艘戰列艦和若干艘巡洋艦及驅逐艦,由杰西·奧爾登多夫少將指揮。此外,由16艘護航航空母艦組成的3個大隊由托馬斯·斯普拉格指揮,擔任對潛、對空警戒及支援登陸任務。哈爾西的第3艦隊配置在薩馬島以東南北一線,下轄4個特混大隊,共17艘快速航母,10艘戰列艦,10艘巡洋艦和56艘驅逐艦,在麥克阿瑟的部隊順利登上萊特島后,哈爾西于22日命令第l特混大隊回烏利西補給。當"海鯽"號潛艇報告栗田的艦隊前來襲擊時,他便率其余3個大隊呈扇形展開,分別進至呂宋島東部海域、圣貝納迪諾海峽附近和萊特灣附近。

  24日清晨,哈爾西的艦隊向西、西北、西南三個方向派出偵察机。8時10分,第2特混大隊的一架飛机發現栗田的中路艦隊正從民都洛島南端向錫布延海挺進。哈爾西立即命令北面的第3大隊和南面的第4大隊向位于中間的第2大隊靠攏,企圖以其全部航空兵力對付栗田的艦隊。但半小時后,第4大隊的偵察机在棉蘭老以西的蘇祿海又發現了西村的艦隊,于是出動飛机予以攻擊,擊傷戰列艦和驅逐艦各一艘。之后,該大隊執行哈爾西的命令向中間靠攏,把隨后的任務留給了金凱德的第7艦隊。然而就在此時,北面的第3大隊卻遭到來自呂宋島的日軍轟炸机的襲擊,"普林斯頓"號輕型航母中彈起火,陷于癱瘓狀態,致使該大隊不能馬上執行向中間靠攏的命令。

  這一天,哈爾西的特混艦隊先后出動5批飛机對已進入錫布延海的栗田艦隊進行輪番攻擊。在沒有任何空中掩護的情況下,"武藏"號這艘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超級戰列艦,在被擊中17顆炸彈和19枚魚雷后終于沉入海底。其余4艘戰艦也均被擊中,"妙高"號重巡洋艦受重創,不得不撤出戰斗。下午,栗田被迫下令西撤。然而在傍晚前,他看到并沒有敵机追擊,便又命令折回,再次向萊特方向駛來。

  傍晚,哈爾西等待已久的消息終于來了。偵察机報告,在呂宋島東北海面發現日本航空母艦編隊,同時,他還得知栗田的艦隊已經西撤。于是,他決定出動全部特混艦隊北上迎擊小澤的艦隊,盡管他后來得知栗田的艦隊又返回來了,但他仍然沒有改變這一決定。哈爾西相信,金凱德有能力對付日軍較弱的南路艦隊,也有能力抗擊已受重創的中路艦隊,而他的任務則是消滅敵航空母艦。晚上8點多鐘,他給金凱德發了一份電報并抄送尼米茲和金,通報了日軍中路艦隊的位置、航向和航速,指出這路日軍正駛向圣貝納迪諾海峽,而他則將"率3個特混大隊北進,擬于明日拂曉對敵航空母艦編隊實施突擊"。金凱德收到這一電報后對栗田艦隊的再次東進并未感到有多少不安,他以為哈爾西會留下部分艦只來把守圣貝納迪諾海峽,迎擊栗田的艦隊,以保障萊特島北翼的安全。因為在那天下午,哈爾西曾向他的艦隊發布了一道命令,宣布將抽調部分艦只組成第34特混艦隊,但他并沒有明确新組成的艦隊具体執行什么任務,只是說將對敵水面艦艇進行"遠距离決戰"。當時,無論是金凱德還是尼米茲,都把哈爾西將組建的艦隊理解為是用來對付栗田的艦隊的。因此,當他們收到哈爾西的電報時,還以為第34特混艦隊已經編成待命,而他只是率3個航空母艦大隊北上。其實,哈爾西一艘軍艦也沒留下,致使圣貝納迪諾海峽的大門大敞四開。這一致命的誤解在第二天的海戰中險些導致嚴重的后果,差點斷送了整個戰役。

  由于金凱德認為北面有哈爾西的第34特混艦隊對付栗田,所以他几乎把所有的作戰艦只都集中到蘇里高海峽方向,准備對日軍南路艦隊進行夜間伏擊。他把魚雷快艇配置在最前面,隨后是驅逐艦,再后是巡洋艦和戰列艦。夜里將近l1點,魚雷快艇部隊開始攻擊西村的艦隊,但沒有擊中目標。午夜后,美第1梯隊驅逐艦投入戰斗,向日艦隊發射魚雷,擊沉"扶桑"號戰列艦和一艘驅逐艦,擊傷西村的旗艦"山城"號戰列艦和兩艘驅逐艦。隨后,奧爾登多夫派出第2梯隊驅逐艦進行魚雷攻擊,再次擊中"山城"號。但"山城"號上的西村仍帶著他僅有的一艘重巡洋艦和一艘驅逐艦頑強地繼續前進。將近4時,當西村的艦隊駛進火炮射擊范圍內時,奧爾登多夫的巡洋艦和戰列艦几乎同時開炮。結果,西村被炸死,他的"山城"號也很快沉入大海,"最上"號巡洋艦和另一艘驅逐艦受重創。這時,跟在后面的志摩的第2游擊部隊赶到。他的一艘輕巡洋艦首先被魚雷擊傷,隨后他的旗艦"那智"號重巡洋艦又与撤退中的"最上"號相撞。志摩意識到中了埋伏,再前進只能招致与西村同樣的下場,于是立即下令撤退。美艦隊和護航航母上的飛机實施追擊,使遍体鱗傷的"最上"號最終喪失机動能力而自沉。到拂曉時,西村的艦隊只剩下一艘傷勢嚴重的驅逐艦歪歪扭扭地跟著志摩的艦隊西逃。

  正當第7艦隊在南面追擊志摩的艦隊時,栗田的中路艦隊則在未被察覺的情況下悄悄沼過圣貝納迪諾海峽,來到薩馬島以東海域。獲知此情后,金凱德大惊失色,一面命令奧爾登多夫停止追擊,回防萊特灣,一面打電報詢問哈爾西:"第34特混艦隊是否在守衛圣貝納迪諾海峽?"過了快三個小時,他才收到回電:"不,不是這樣,第34特混艦隊現在正与航空母艦群一起同日本航空母艦編隊交戰。"這意味著金凱德脆弱的護航航母編隊將單獨与強大的栗田部隊作戰,而當時只有第3大隊的6艘護航航母及7艘驅逐艦和護衛艦部署在薩馬島附近。

  7時許,栗田的艦隊開始實施攻擊,美艦全速向南逃避,并以驅逐艦和護衛艦迎戰追擊中的日本艦隊。這是一場力量懸殊但异常激烈的戰斗。美驅逐艦英勇頑強地与日艦周旋,奇跡般地打亂了栗田艦隊的戰斗隊形,并擊傷兩艘重巡洋艦,迫使"大和"號等兩艘戰列艦向北逃逸,但這7艘護衛艦只也全部受傷,其中3艘沉沒。隨后,日艦隊再次對美護航航母發動攻擊,將"甘比爾灣"號擊沉。這時,金凱德出動所有的艦載机對日艦進行攻擊,并得到肯尼的部分陸基飛机的支援。幸運的是,在這場胜負難分的海戰激戰正酣時,栗田由于得不到南、北兩路艦隊的消息,自己的艦隊又被打得四分五散,于是在9時后不久便命令處于混亂中的各艦退出戰斗,向北与他靠攏。由于栗田艦隊的撤离,第3大隊的其余航母才免于被殲。

  在兩個多小時的海戰中,金凱德曾向哈爾西數次發電求援。但哈爾西正在攻擊小澤的航母編隊,無暇南顧,除了急令回去加油的第1特混大隊火速前往萊特外,別無他法。他不愿失去這次難得的机會,并堅信他的主要任務不是保護第7艦隊,而是消滅敵艦隊主力。因此,他繼續率艦隊北上追擊小澤,殊不知,這正中了丰田的圈套。好在那天日本艦隊之間通訊不暢,小澤之誘敵成功栗田并不知道,后者還以為与之交戰的就是哈爾西的快速航母,致使他行動起來縮手縮腳,未敢大膽向萊特灣突破。

  當時,薩馬島海域的情況的确十分危急,一旦栗田突入萊特灣,登陸部隊便將遭到滅頂之災。因此,坐鎮珍珠港的尼米茲認為有必要親自過問一下了。于是,他打電報給哈爾西,詢問第34特混艦隊的位置。但當編碼人員為防止敵人破譯而按慣例在正文前后添加一些無意義的詞句時,在"第34特混艦隊在哪里"之后,不适當地加了一句他臨時想起的一個詩句——"全世界都想知道"。恰巧,哈爾西的譯電員以為這句添加語有實際意義,因此未加刪除就送給了哈爾西。哈爾西看后勃然大怒,認為這是尼米茲在侮辱他。一气之下,他命令第34特混艦隊和一支航母特混大隊回頭南下,前去支援金凱德,其余兩個特混大隊繼續追擊小澤。由于哈爾西中途退出戰斗,帶走了強大的第34特混艦隊,致使全殲小澤艦隊的目的未能達到,但仍取得擊沉其全部4艘航母和l艘驅逐艦、重創l艘巡洋艦(后被美潛艇擊沉)的重大戰果。

  再說栗田,他在中午前將艦隊重新集結后又向萊特灣方向駛來。但一個小時后,据報告在薩馬島東北發現美航母編隊,于是他再次改變航向准備迎擊來自北面的敵人。然而,整整尋找了一個下午也末發現目標。到這時,他的艦隊經過三天的戰斗,燃料彈藥已剩下不多,人員也已疲憊不堪,迫使他不得不下令經圣貝納迪諾海峽撤退。哈爾西企圖在敵艦隊進入海峽前將其擊潰,但為時已晚。當他于午夜時分赶到時,只有一艘收尾的日驅逐艦還未進入海峽,這艘驅逐艦很快就被擊沉。26日清晨,當栗田的艦隊穿過錫布延海,來到班乃島以西海域時,哈爾西的艦載机對其進行了最后一次攻擊,又擊沉、擊傷巡洋艦各一艘。至此,萊特灣大海戰宣告結束。在這場史無前例的海戰中,日軍付出了慘重的代价,共損失4艘航母、3艘戰列艦、10艘巡洋艦和9艘驅逐艦。美軍僅損失1艘輕型航母,2艘護航航母、2艘驅逐艦和l艘護衛艦。日本海軍主力基本被消滅,從此再也組織不起一支像樣的艦隊來對抗美國海軍了。

  在歷時四天的海戰中,麥克阿瑟始終捏著一把汗,但他所能做的"除了穩定我的部隊,收緊我的戰線,等待海戰即將揭曉的結果外,卻無所事事了"。其間,為使"納什維爾"號投入戰斗,他把司令部移到岸上。海戰后,許多人對哈爾西的行為提出批評,包括西南太平洋司令部里的人。但麥克阿瑟卻對此表現出十分寬容的態度,叫他的參謀們"不要再對'公牛'說長道短了。在我的名冊上,他仍是一個能征善戰的海軍將領"。在他看來,"一系列致命的誤解,應該直接歸咎于分散的指揮、含糊不清的電文以及第3与第7艦隊之間低劣的通訊系統。"更明确一點說,"這一險些帶來災難的事件責任在于華盛頓。在海戰中,兩位主要指揮官在同一海域、同一戰役中作戰,但卻相互獨立,一個歸我指揮,另-個歸5000英里外的尼米茲指揮。"

  通過萊特灣大海戰,海上的威脅雖然解除了,但陸上和空中的壓力并沒有減輕。日軍大本營向萊特島增派了大批地面部隊,并向呂宋調集大量飛机,以与盟軍進行地面決戰。由于金凱德的護航航母大隊和哈爾西的第38特混艦隊在海戰后需要撤回基地進行休整和補給,因此,肯尼的陸基航空兵便擔負起地面作戰的全部空中支援任務。但當時正值雨季,傾盆大雨不住地下,使島上的机場變成一片泥沼。只有塔克洛班的机場尚可勉強使用,但土質也不好。工兵部隊晝夜奮戰,在跑道上舖設鋼板,終于在10月27日接待了肯尼的第一批34架戰斗机。后來,肯尼曾多次試圖再行增援,但由于机場小容不下很多飛机,加之日軍不斷空襲,因而進展不大。這樣,日軍實際上掌握了萊特島的制空權,他們大肆空襲金凱德的艦隊,使其遭受嚴重損失,同時頻頻攻擊美軍地面部隊,使之前進受阻,并有效地掩護了其向萊特增兵的任務。至11月上旬,日軍運兵船通過奧爾莫克港共向島上輸運了5万部隊,几乎未受到任何阻礙。在這种情況下,麥克阿瑟不得不再次請求哈爾西的第3艦隊前來支援。

  此時,麥克阿瑟的地面部隊正在向西、北兩個方向挺進,但泥泞的道路和日軍的空襲給美軍的行動帶來极大的障礙。給養跟不上去,通訊線路又常常中斷,肯尼有限的飛机則集中去攻擊日軍的增援補給基地奧爾莫克,無力為地面戰斗提供空中支援。所有這一切,都減慢了部隊的推進速度,并帶來很大傷亡。11月中旬,雙方為爭奪萊特島北端的"斷頭岭"而陷入僵持局面。期間,克魯格曾試圖向南迂回從背后攻打奧爾莫克,但為日軍沿西海岸2號公路部署的重兵所阻。下旬,美軍以猛烈的炮火突破日軍防線,奪取了"斷頭岭",進至利蒙。但日軍仍頑強防守著奧爾莫克走廊的所有入口,他們一面收緊防線,一面組織局部反攻,企圖在傘兵配合下奪取美軍机場。

  為避免萊特變成第二個瓜島,盡快結束戰役,麥克阿瑟調來第32師和第11空降師,使島上兵力增至18万人。同時,他認識到,必須關閉日軍進入萊特的"后門",切斷其在奧爾莫克的補給線,這樣才能為最后在萊特取得胜利創造決定性的先決條件。于是,他提出一個大膽的計划:在正面進攻的同時,派一支兵力在奧爾莫克登陸,從背后突然分割敵人,与正面部隊協同殲敵。

  12月7日,克魯格以新調來的第77師乘登陸艇和驅逐艦,繞過萊特島南端迂回到西側,在奧爾莫克以南3英里處登陸。登陸部隊几乎未遇抵抗,很快便建立了穩固的灘頭陣地,并向奧爾莫克發動進攻。在經過激烈的戰斗后,美軍于10日攻占奧爾莫克,將日軍一分為二,割成南北兩部分。隨后,第77師以主力向北發展進攻,于21日同南進的第10軍會師,從而控制了島上大部分地區。這樣,到12月26日,形勢已經明朗得足以使麥克阿瑟宣布:除少數地方要肅清殘敵外,萊特島戰役可以說已經結束了。他把掃蕩"殘敵"的任務交給艾克爾伯格,讓其接管第6集團軍(改稱第8集團軍),而克魯格則去指揮真正的第8集團軍(改稱第6集團軍),其用意像第5艦隊改稱第3艦隊一樣。艾克爾伯格對麥克阿瑟過早地宣稱日軍有組織的抵抗已經停止,他的部隊只是在"肅清殘敵"感到忿忿不平,認為這种說法不准确且有失身份:"為這樣的詞語去死是不值得的。"實際上,他的部隊又用了4個月的時間才消滅島上的日軍,其艱苦激烈程度被描繪成"前所未有的最殘酷的戰斗"。

  在萊特島戰役中,日軍除1000人撤离、800余人被俘外,其余約7万人被擊斃或病餓至死,其中1/3是在麥克阿瑟宣布結束戰斗后被消滅的。美軍共傷亡1.5万余人,其中亡3500人。戰役結束后,菲律賓政府授予麥克阿瑟一枚勇敢勳章(相當于美國的國會榮譽勳章)。馬歇爾將軍打來賀電,并高興地通知他:美國眾、參兩院分別于12月11日和15日通過一項法案,決定授予他和馬歇爾、艾森豪威爾、阿諾德陸軍五星上將軍銜,授予萊希、金和尼米茲海軍五星上將軍銜。這些獎勵和提升曾使麥克阿瑟激動不已,但他說這种激動很快就消失了;"這或許是由于我听夠了戰爭受害者的慟哭,或許是對日本人的無情喪鐘剛剛開始敲響吧!"
  ------------------
  亦凡公益圖書館掃校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