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王鳳病榻保荐王莽,成帝連呼大漢有望,他哪里想到,正是這個小小的黃門朗,三十年后竟會潤物細無聲地把漢家天下變成了新朝江山。 ●張放一看万歲喝到火候了,沖陽阿主使了個眼色:“姐們儿,別慎著啦,該上點儿精彩的啦!” ●成帝眼花紛亂,有點儿找不著北的感覺,看著趙飛燕那輕得似乎吹口气都會飛出三十里的身体,他不禁想入非非。 ●張放一指趙飛燕:“這不就是特效的醒酒湯嘛!” 成帝駕臨陽平侯府,并沒有弄出多大的排場。一來大司馬正在病中,成帝不愿搞得太隆重,這樣對舅父的病情不利;二來成帝也是微行慣了,他覺得那樣反而更自在些。 但不管怎么偃旗息鼓,畢竟是君到臣家,王鳳再難受,也得強打精神起來接駕。哆哆嗦嗦正由王莽侍侯他更衣,成帝卻已經排闥而入,直奔王鳳的病榻。 到底是甥舅情深,成帝看到眼前這位憔悴不堪的老人,眼圈頓時紅成兩粒櫻桃。 “舅父!您的侄儿看您來了!” “折殺老臣了!請陛下恕老臣病体沉重,不能行君臣大禮……” “您好好躺著吧!舅父,您一向身子骨挺硬朗的,怎么一月之間,就病得如此模樣?” 王鳳歎口气: “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老臣譬如風前之燭、瓦上之霜,早已是燈枯油盡,如何還能耐得風驟雨狂!人老了,不去找病,病自纏身!” 成帝移座于王鳳榻前,拉著舅父的手涕泗齊下: “舅父這是為朕的江山,才積勞成疾的呀!您看您病成什么樣子了!這都是朕的罪過,朕無德無能,不能治國興邦,還連累舅父,偌大年紀尚不得安享天年,為大漢家國之事忠心耿耿夙夜操勞,活生生累得纏綿病榻,這叫朕于心何安哪!” 王鳳也是感動得老淚縱橫,鼻翼抽動,泣不成聲: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陛下也!老臣生性率魯,不會和風細雨,執政十一年來,頗多触杵天子之處,世人皆曰老臣以臣蔽君、專擅朝政,唉!唯有陛下知道老臣是一片忠心!陛下自幼,頗不受先帝青睞,常在老臣面前傾吐心中煩懣,老臣當年即許宏愿,有朝一日陛下登极,老臣必肝腦涂地以佑我主,盡心盡力為陛下多分擔一些責任,只是老臣才又疏,學又淺,德不崇,望不重,十一年來,辜負了陛下的重托,深夜自省,敢不戰栗惶恐!老臣此心,唯圣主能查知!” 成帝噓唏歎气: “朕見識不廣,有時也對舅父產生一些誤解,像定陶王之事,還有樂昌侯王商之事,以及前不久京兆尹王章之事,都是因為朕的固執与輕率,才讓舅父枉擔了蔽君之名!現在想起來,您都是為了朕好,才抗顏直諫的。如果當時朕能夠慎重從事,您也不至于為這些事所困扰,您的身体,也就會好多了!千錯万錯,都是朕躬之錯!” 王鳳誠惶誠恐: “陛下千万不可如此自責!這豈不更讓老臣無地自容了么?陛下雖然年輕,卻謙恭敏慧,從善如流,實是明君圣主,還是老臣處事不當,才令陛下心生疑竇,實在是老臣之罪!” 爺儿倆挺有意思,一個玩儿命自我批評,一個使勁儿承擔責任,這哪是君問臣疾! 當然這都是走走形式罷了,成帝最關心的,還是老爺子一旦不成,有誰能夠接替大司馬的要職,為朕分憂解難,而這剛好也是一直在王鳳心頭縈繞的問題。 成帝終于開口: “舅父正在病中,按理朕不該口吐不利之言,但為大漢江山考慮,有件事朕不得不問……” 王鳳知道成帝想說什么,他坦然得很: “陛下不必諱言,老臣自知病入膏盲,已是日薄西山,再難為國效命。陛下有話請講,趁著這會儿臣還明白,不至于有什么胡言亂語干扰圣上的決心!” “好好好!舅父既然如此深明大義,朕也無需兜圈子了,您以為,您百年之后,有誰可以代您而寄國家重托?” 成帝這個問題,王鳳心中早有答案,但他認為,最好能由皇帝主動提出人選: “我主圣明,龍心中必有賢才以備,臣愿聞之……” 成帝哪里斗得過這只老狐狸,他忘了一條領導原則:高明的決策者總是不急于端出自己那盤菜。 其實他也根本算不上一位高明的決策者,他的本事,不過就是按照“排排座、吃果果”的順序,從老大往下數: “您是大舅,您完了是二舅……二舅早沒了,那么接下來就該三舅了,對呀!三舅平阿侯王譚怎么樣?” 王鳳一看,皇上您費了半天勁,就端出這么一盤菜呀?王譚?老三?他哪儿成啊!屁嘛本事沒有,就會跟大哥犯“滋扭”,老跟我對著干,沖這個也不能讓他接我的班儿啊! 當然這是王鳳的心里話,不能直接跟皇上這么說,得拐個彎儿: “陛下提到老臣三弟平阿侯王譚,這倒是個人才,在我這几個兄弟里也算出類拔萃了,尤其那股六親不認的勁儿,特別難得,看門守戶再合适不過了,大臉子一搭拉,誰也甭想蒙混過關!不過,大司馬的職位不大合适,他沒有容人之量!要不陛下您再考慮考慮別人?” 成帝心說我還考慮誰呀?您自己都說了,王譚是您几個兄弟里最优秀的了,他都不行,那還有誰呀? “朕的舅父中,除了大舅,就數三舅了,再往下,四舅安成侯王崇?不行啊,他去了好几年了,五舅?成都侯王商……” “陛下,你眼光再放點儿,別光扒拉那几個親舅舅……” “當然得親舅舅了!漢家規矩嘛,由打衛青開始,霍去病,霍光,大司馬從來都是外戚的活儿!典領兵馬,這樣的重要職位,當然是親戚當著保險、放心!” 王鳳心說不行,我這外甥鑽了牛角尖了,得啟發啟發、誘導誘導: “陛下果然精通歷史!不過,据臣所知,外戚任大司馬的,好像不一定都是皇上的‘親’舅舅……” 王鳳特意把“親”字拖了長音。 成帝那層窗戶紙太厚,還是沒點透: “不是親舅舅還能是干舅舅?太后也沒拜把兄弟呀!” 王鳳心說怎么還不明白呢: “比親舅舅干點儿,比干舅舅又親點儿,比如先帝孝元皇帝那朝的大司馬車騎將軍平思共侯許嘉,不就是先帝母后的從兄弟,也就是叔伯兄弟嘛!” “你是說從舅?朕好像是有一個從舅……” “陛下圣明!您的從舅,就是御史大夫王音哪!” “對對對!王音從舅原先是長樂衛尉,因為王章的事情立了功,剛升為位列三公的御史大夫沒多久……” “一年多了!王音這人一向謹慎,比臣那几個只知道奢靡縱欲的親兄弟強多了!臣敢以身家性命擔保,王音要是當上大司馬,一准能把您的江山保得結結實實的,大事小情都用不著您費心!” 成帝一听就樂了,管他什么親舅從舅呢,有人替朕管事儿能讓朕騰出空儿去玩儿就行! “那好那好!朕就擔心沒人執掌朝政,耽誤了朕的……國家大事呢!” 安排完善后事宜,成帝就要開撤,畢竟他還有許多“國家大事”要去料理,比如跟富平侯張放約好了的,上外頭“体察民情”什么的。老這么跟一個快死的干巴老頭枯坐著,多耽誤事儿啊! 可王鳳還有話說: “陛下,老臣還有一件事情要請您費心!” 成帝只好再留一會儿: “什么費心不費心的,有什么話您就說吧,朕是一定照辦,咱們爺儿倆誰跟誰呀!” “那臣就先謝主隆恩了!巨君,你進來,見過圣駕!” 王莽應聲從外屋趨進,三叩九拜,行了君臣大禮。 “陛下,這是老臣的侄儿,是您二舅的孩子……” 成帝惊叫起來: “王莽,表弟,是你呀!好几年沒見,你都長成大小伙子啦!” 王鳳得意得忘了自己的病痛: “陛下,您這個表弟,這几年出息不小!跟著長安城名儒陳參陳老先生,可是學了不少東西!可就一樣,到現在還是白丁一個,您看是不是……” “朕明白朕明白!又不是外人,想當官儿還不容易?說吧,要個什么官儿?” 王莽叩首啟奏: “陛下,隆恩浩蕩,臣不胜感激涕零。不過,臣以為,臣以一介布衣,不宜驟登高位,按照漢家取仕的慣例,還是先從‘郎’做起吧!一來,可以堵絕世俗之口,別以為皇上您一心照顧親戚,拿朝廷官爵送人情;二來,臣是學習周禮的,從基層干起,也好多積累一些工作經驗,為今后打一個堅實的基礎!” “有道理有道理!朕就任命你為黃門郎,擔任禁宮守衛,這樣有空儿咱們哥倆儿也好在一塊儿敘敘儿時之舊誼!” “謝主隆恩!臣黃門郎王莽定當不負圣望,努力完成守衛禁宮的光榮使命!” “好!舅父,朕的外戚之家中還真人才輩出哩!大漢有望!大漢有望!” 成帝高興之至,連聲慶幸大漢有望,他哪里想到,正是這個小小的黃門郎,三十年后竟會潤物細無聲地把漢家天下變成了新朝江山! 大家都知道有一個關于漢朝立國的傳說:“高祖斬蛇”。据說漢高祖劉邦在芒碭起義之時,有一條白蛇擋道,并口吐人言,說劉邦當“貴為天子,奄有四海”,不過,它并不服气,說你劉邦是赤帝之子,我白蛇是白帝之子,同為帝子,憑什么你一個人獨得天下?說什么我也得跟你比划比划。劉邦也是仗著酒力,怒斥白蛇,兩位帝子說“噌”(ceng)了,就在芒碭山過起招來。劉邦一口劍電掣雷迅,把白蛇逼得走投無路,白蛇急了,威脅劉邦,你可不能斬我!你斬我頭,我鬧你的頭,你斬我的尾,我就鬧你的尾!劉邦哪听這個呀!手起劍落,把白蛇攔腰斬為兩截。心說我叫你鬧!鬧頭鬧尾,我斬你腰,看你鬧哪儿!這條白蛇据說后來托生為王莽,因為是腰折的,只好舍頭棄尾,鬧了漢朝的中間,在西漢東漢之間,鬧出一個十五年的“新朝”。 當然這是神道主義的宿命論,迷信色彩相當濃厚,我們這書雖然是小說,也不能采取這种荒誕無稽的“神”話作為立論的依据。聊記于此,供各位一粲而已。 卻說王鳳見成帝挺欣賞王莽,勁頭儿又上來了: “陛下,您剛才說您的外戚之家中真是人才輩出,這話太精辟了!像王莽這樣的青年才俊,還有一位。” “哦?他叫王什么?”成帝也來了興趣。 “不姓王,他复姓淳于,單名一個長字。” “淳于長?您說的是黃門郎淳于子孺?” “正是他。淳于子孺是老臣的外甥,和陛下也是姨表之親呢!臣此次染疾,多虧了子孺、巨君兩個晚輩百般照顧,那份孝心,簡直比親儿子還要強!” 成帝明白舅父的意思,老爺子這是自知余日無多,抓緊時間在安排后事,保荐賢良,很有點“托孤”的意味。為了不拂舅父之意,也為了在朝中安排几個忠于自己的得力于將,成帝當場許諾: “舅父放心!朕一向是非常重視培養青年俊彥的!淳于長,還有王莽,都是仁義忠孝的好青年,朕當然會對他們另眼看待的!王莽,朕已經任命他為黃門郎了,這淳于長么,就從黃門郎升為校尉,作一個禁衛將領吧!您跟他和王莽說,大漢朝廷正需要他們這樣的青年才俊,讓他們好好干!日后升遷的机會還有的是呢!” 王鳳的心事全都了結了,也沒什么好惦記的了,精神一松,頂著上牙膛的那口气再也提不起來了,成帝回宮沒多久,王鳳就壽終正寢,到陰曹地府繼續修理王章那幫仇人去了。 這一場喪事煞是風光,成帝親自臨吊不算,為了表示對已故大司馬的特殊感情,還破例同意動用了兵車武士為王鳳送殯,隊伍從長安城王府一直排列到渭陵。他賜給王鳳的溢號也很漂亮,聯用了“敬”、“成”兩個美溢,按照溢法,“夙夜警戒曰敬”,“合善典法曰敬”,“安民立政曰成”,這樣看來,對王鳳蓋棺定論的評价相當高呢! 王鳳一死,成帝果然不食其言,按照榻前商定的,由王音填補了空缺,擔任大司馬,加車騎將軍。西漢職官制度,武職的“將軍”分為兩大類,“重號將軍”和“雜號將軍”。雜號將軍又稱列將軍、別將,因事而設,事畢多罷,常由他官兼領,地位略次于重號將軍。重號將軍則是常設的高級將軍,地位尊高,除負責軍事事務外,往往得以參領朝政,并可兼領他職。在重號將軍里面,大將軍包括驃騎大將軍為最高,以下差不多依次為車騎將軍、衛將軍、前后左右將軍、四鎮將軍(鎮東、鎮西、鎮南、鎮北)、四安將軍(安東、安西、安南、安北),以及平戎將軍、征東將軍等等。 王音挂的銜是“車騎將軍”,僅次于“大將軍”,由此也可見成帝對他多么重視——其實是對王鳳臨終囑托重視。 而王鳳的親兄弟王譚,成帝也沒忘記,不知是不是和王鳳當時譏笑他六親不認可以看門守戶有關,成帝真的給了他一個“特進”的職務,讓他統領城門兵。 王譚跟安定太守谷永不錯,谷永一听,怎么皇上才給王譚一個領城門兵的職務?連忙寫了一封信給王譚: “君侯您身怀周公和召公的德行,謹執管仲与晏嬰的操守,敬賢下士,樂善不倦,您早就該當‘上將’了!不過就是因為得罪了大將軍王鳳的原故,才抑郁不得志,賦閒在家。如今大將軍不幸早薨,他的位置,無論是按親疏關系,還是依才干順序,怎么也該輪到您了!車騎將軍上任那天,京師士大夫全都悵然失望,這是我們這些人呆傻痴苶,沒能大力宣揚您的先進事跡,才造成的呀!您還真的要去統領城門兵?果真如此,那車騎將軍就將雍容華貴地掌握大權于內,而您卻要以皇帝至親的身份,去替他守戶看門!這算什么?弄不好,他隨便找您一個碴儿,就能讓您吃不了兜著走!我真看不出來這有什么值得慶幸的!我看君侯您應當堅決辭職不受,您就說您才疏學淺,不能擔任保衛京師門戶的重任。這才是聰明人辦的事呢!只有這樣,您才能平平安安高枕無憂。我說的也不一定對,僅供君侯參考。” 王譚接著谷永這封信,反复掂量,覺得真是有點儿屁道理,就照著谷永的點子向成帝辭讓,怎么說也不服從分配。為這事儿,王音對王譚意見大了! 按說以“特進”的身份領城門兵,也不算太委屈了,可王譚是什么人?人家是平阿侯,有兩千一百戶的封邑,又不指著這丁點儿工資養家糊口!說不干就不干! 跟三叔相反,王莽對黃門郎這個自己的第一份職務卻是心滿意足,剛剛料理完伯父的喪事,眼淚儿還沒吹干,嗓子還沒養亮,王莽就興沖沖地報到去了。 “郎”是帝王侍從“郎官”的簡稱,郎即古“廊”字,原意為宮殿的廊。所以,郎官的職責就是宿衛宮殿,出入侍從帝王左右,以備顧問或供差遣。郎官的來源比較复雜,有由二千石大官的子弟“任子”蔭補,也就是在父輩的大樹底下乘涼的;有由文學、技藝進用,也就是憑一技之長真本事入選的;也有由捐納資財入充,也就是花錢買來的。所以郎選廣雜,是西漢官僚隊伍的主要來源。郎在任職期間表現突出的,可以外調擔任地方的縣令、長、丞、尉,也可以上升入台、省擔任尚書郎。由于有這种外調內升的机會,西漢大部分讀書作官論的堅定追隨者都把能夠擔任“郎”看作是踏上仕途的必經之路,也确有不少文武大臣是從郎這一級出身致貴的。別看后來他們一個個前呼后擁、气勢磅廢,真要盤根問底,有不少都會告訴你,“我是一匹來自北方的狼(郎)”呢! 王莽擔任的黃門郎,也屬郎官的一种,但由于它是以郎官的身份“給事”黃門,所以待遇上似乎比一般的郎官更优厚一些,畢竟“黃門”是皇帝內富的代稱呢!后世有時把在內宮侍候皇帝的宦官也稱作“黃門”,那是因為在漢朝時還有黃門令的官職,由宦者擔任。其實黃門郎和黃門令并不相同,最顯著的不同就在于黃門郎不需要挨那一刀,是“全須全尾儿”的男子漢。否則,王莽也不會興高采烈地去報到了。 黃門郎的差事其實還真不賴,活儿不多,可俸祿并不少,閒著沒事的時候,王莽就跟几個要好的同事一起,探討探討學術問題,也算是“文化沙龍”吧。 跟王莽最合得來的,就是前文提到過的那位少年宗室,劉向的儿子劉歆劉子駿。劉歆雖然沒能被王鳳點頭認可當上中常侍,可他并不因此自暴自棄一蹶不振,照樣在黃門郎的位置上,勤勤懇懇,克守職責。 劉歆算得上一位博學廣聞多才多藝的杰出青年,再加上這几年受詔和父親劉向一道領校秘書,把內府藏書看了一溜夠,眼界更為開闊,六藝傳記、諸子詩賦、數術方技,五花八門是無所不究。 這天,恰好閒來無事,正在郎舍里捧卷讀書以為消遣,王莽推門進來了: “子駿好悠閒!” 對于王莽的登門造訪,劉歆本不應有什么特殊的表示,自從王莽于王鳳死后加入到黃門郎的行列中以來,他倆之間的這种互相串門早就成了茶余飯后的經常性活動。 可今天不一樣,劉歆神情顯得十分尷尬,應對之間,竟有些語無倫次。 王莽也覺得奇怪: “于駿一向爽快,与王莽無所不言,今日為何洋鬼子抽煙吞吞吐吐起來!” 劉歆歎口气: “巨君,咱倆關系一向不錯,我的心事你還不知道?” 王莽一看就明白了: “噢,子駿還是為令尊大人之事吧?” 劉歆臉色一紅: “巨君聰慧,一點就透。家父素性耿直,口無遮攔,對君家諸父,獲罪非止一次了……” 劉歆的父親中壘校尉劉向,眼見王氏外威集團日益強大,作為漢室宗親,當然要對成帝嘮叨几句,提醒提醒。他曾多次以解釋災异為由,向成帝呈上“封事”,切陳利害,斗爭矛頭直指王氏家族。 在其中一道封事中,劉向的《說苑》這樣寫道: “我听說,凡為人君的,無不向往國家安定,卻常有危机,無不希望帝位永存,卻每每亡國。這是因為他們不懂得如何駕御大臣的權術呀!古往今來,大臣把持國政,很少有不給帝王造成危害的。春秋時,晉國有智伯、范、中行、韓、魏、趙等六卿,齊國有田、崔,衛國有孫、宁,魯國有季、孟,這都是常掌國事、世執朝柄的重臣,后來終于危害其主。田氏取了齊國,六卿分了晉邦,崔抒、孫林父、宁殖等人,則不是弒殺國君,就是驅逐主上。魯國那些重臣更是猖狂,以巨子的身份僭用國君的禮樂制度,季氏在家中作八八六十四人的八佾之舞,孟氏等三家宴樂時冒用王者的雍樂,魯昭公卻不聞不問,縱容他們恣意橫行,終于禍及己身,被赶出了魯國。連天子之邦的周,也是由于大夫尹氏管理朝政,濁亂王室,禍患連年不得平定。一部春秋,舉成敗、錄禍福,這樣的例子簡直不胜枚舉、比比皆是。所以經書上才會說:‘巨子作威作福,于私危害其家,于公逞凶其國。’孔夫子也說過:‘祿去公室、政逮大夫,這都是國家危亡的征兆啊!’至于外戚專權禍國殃民的例子,那就更是海了去了!秦昭王的三位舅父欀侯魏冉、涇陽君、葉陽君,專國攜執,上借太后之威,下壓群臣之僚,權力比昭王還大,家財比國庫還多,國家因此而危如累卵,幸有范睢進言,昭王猛省,秦才得以复存。到了秦二世胡亥,不記取歷史教訓,又把重任委于趙高,指鹿為馬,權傾朝野,終于釀成大禍,胡亥自食惡果,在望夷官被閻樂捅了一刀,一命嗚呼。這事儿离咱漢朝可沒多遠!再說咱大漢本朝的例子,高祖龍歸,諸呂無道,太后的兩個兄弟呂祿、呂產,据相將之位,握南軍北軍重兵,還被封為梁王趙王,驕橫蠻頑,險些毀了劉氏江山!要不是絕侯周勃、朱虛侯劉章這几位忠正大臣竭誠盡節滅了諸呂,陛下今日還能在這儿坐北朝南嗎?再看看當今朝廷,王氏一族中,光是有資格乘坐大紅輪子華麗車輛的官員,就有二十三人之多!一個個穿青著紫、佩飾貂尾,人五人六的。大將軍王鳳秉事用權,五侯驕奢僭盛,作威作福,明明是行事污濁卻標榜清廉,明明是私欲橫流卻假托奉公。他們依仗太后的尊貴地位,濫用陛下的甥舅親情,干了多少不得人心的事!他們拉幫結伙、立党營私,執掌政權中樞,党羽遍及全國,已經形成了一個王氏關系网!尚書九卿州牧郡守,這些里里外外的朝廷要員,全都是跟王家有瓜葛的人!陛下呀!王氏家族和他們的追隨者,為了鞏固他們的地位,排除异己已到了無以复加的程度!為他們歌功頌德的,立即可以飛黃騰達,對他們稍有怨恨的,馬上予以誅滅打擊。更可气的是,對于大漢劉氏宗室公族,他們采取了排斥和孤立的政策,對于其中有知識和才華的,更是視為眼中釘肉中刺,堅決擯于公卿之外,不讓這些人在朝中擔任官職。他們的目的很明顯,就是唯恐分散他們的權力呀!再看看他們是怎么利用歷史為現實服務的:他們對孝武皇帝時的燕王劉旦在元鳳元年(公元前80年)謀反的例子反复強調,抓住不放,用意就在于惑亂陛下,讓您誤認為宗室不可信任;而對于呂氏、霍氏這些歷史上外戚亂朝的事實,卻諱莫如深、百般回避,無非是怕您產生聯想,動搖他們的地位。他們居然還好意思以周公自詡,其實早有管叔蔡叔的异志了!他們兄弟宗族互為犄角、盤根錯節、犬牙交互、狼狽為奸。陛下圣明,從上古至秦漢,哪朝哪代的外感到過他們今天這种地步!而且臣以為,事物演化到极端之前,必定有非同尋常的變异現象顯示出來,供人們警惕。孝昭皇帝時,泰山萊蕪山南有巨石無故自立,三石為足鼎立,上有一石如冠;上林也有僵死多年的柳樹倏然而起,枝葉复生。當時人們都說,石立柳生,俱是有王者興于卑微的征象,果然孝宣皇帝由民間位登大寶。如今臣听說,王氏在濟南的先祖墳墓,墓中的梓柱竟然也生出枝葉,一直沖破墓室,這种征象難道還不比石立柳生更加明顯嗎?臣以為,事無兩者皆大,王氏与劉氏也是如此,不能如兩雄之并立。王氏在下,劉氏在上,如果在下者穩如泰山,在上者就有累卵之危了!陛下您作為劉氏子孫,負有守持宗廟延續漢統的重任,如果當真讓國作被王氏外戚奪去,您的地位豈不降為卑賤之人,像皂隸一樣听人擺布?您縱然寬宏大度,不考慮一己之進退得失,可大漢宗廟、祖宗基業您難道也不以為怀么?從太后那頭儿論,婦女既然出嫁應當以夫家為內,以娘家為外,一旦發生這种事情,臣想也不能算是太后的福事!想當初孝宣皇帝不讓他的舅父平昌侯王無故、樂昌侯王武掌握大權,也正是讓劉氏和外家得以相安的兩全之計。圣明的人,講究讓福祉起于無形、把禍患消于未然,您就該頒發明白無誤的詔命,吐訴功德無量的御音,從此親近宗室,該用的大膽使用,遠离外戚,該罷的堅決罷免。讓外戚們都回家休息,以此來效仿孝宣皇帝的行為,用优厚的生活待遇安撫外戚,同時控制他們的政治權力,這才是真正服從太后的意愿,為外戚謀福利呢!如此一來,王氏外戚得以永存,不致于落得像呂霍那樣的下場,而劉氏天下可以長安,不會有亡國的憂患。這是和睦內外兩家,使之子子孫孫永緒無疆之計,如果不這么辦,齊國的田氏之亂必將重現于今天,晉國的六卿之禍必將再患于大漢,陛下不可不深思,不可不早慮!易經上說:‘君主不慎密思慮則會失去臣的擁護,巨子不慎密思慮則會失去身家性命,凡事不慎密思慮就會一事無成!’懇請陛下再思再想,以往事為戒,采取臣說的這种既不傷王又可安劉的折中的辦法,以保社稷長久,以保皇太后永享太平与富貴!天下幸甚……” 劉向這些封事,本來是絕密級的文件,可王家也不是吃干飯的,早在成帝左右安插了不少克格勃,沒屁大點儿工夫,一五一十就全讓王家知道了,劉向也因此得罪了王家。 所以,劉歆今天見了王莽,就有點不大自在。 王莽擺擺手: “令尊大人對我們王家有些意見,這誰都知道。可是一來,這是他們長輩之間的事,我想不該影響你我的感情,二來,平心而論,令尊大人的建議,也未嘗不是為王家考慮……” 劉歆拍手: “著哇!我正想這么說呢!說句實話,巨君兄,您那几位堂兄弟,也鬧得實在有點儿不成体統,我對他們還真是看不慣呢!” 王莽一笑: “怪不得我剛到黃門的那陣子,您一天到晚對我板著臉,盡拿衛生球眼珠子白我,我當初還納悶,就說劉歆劉子駿是才高八斗學富五車,也不至于做成這副樣子啊!” 說著,王莽把怪眼一翻,大嘴岔子一撇,學起當初劉歆的樣子,逗得劉歆捂著肚子几乎笑倒: “別……別提了!當初我以為巨君兄也是跟他們一路貨色,沒想到,你跟他們不一樣,那句廣告詞儿怎么說來著?‘不一樣,就是不一樣哦!’” 王莽一拍劉歆肩膀: “子駿兄,這就打算把我賣啦?” 二人說笑一陣,王莽想起什么,收起笑容: “不過,子駿兄,我有一個想法,不知對是不對……” “巨君兄請講,小弟恭听就是。” “我以為,為人臣者,以忠君為上,而所謂忠君,就是要勤于國事,為國分憂。劉氏固然忠君勤國,王氏也未必就不能勤國忠君!所以我認為,不管姓劉姓王,忠奸的划分標准,就要看他是不是真的以國家利益為重!至于什么是國家利益么……子駿兄,你學問大,應該記得孟夫子是怎么說的。” 劉歆點頭接上話茬: “孟夫子說:‘君輕民重’。” 王莽神色陡然嚴肅起來: “今上即位以來,災變不斷,朝中百官對此見仁見智、眾說紛壇。有的指責外戚權重蔽主,有的斷言后宮狐媚惑主,其實,以王莽之見,這都是牽強附會、推卸責任!我以為,所謂陰盛侵陽的‘陽’,其實恰恰是被肉食者瞧不起的‘民’!” “以民為陽?巨君兄此說劉歆倒從未听過……” “這個道理很簡單,以國家論,民乃國家根本,根本當然是‘陽’。子駿兄不見,古來的亡國之君,夏桀商紂之輩,不都是因為失了民心,才喪邦喪身的么?陽盛則國強,陽衰則國危,以此觀之,陰气侵陽實在是上天在告誡我們,咱大漢的國家根本——‘民’現在的确是難以聊生呢!” 劉歆認真想了想,自言自語: “也有一定道理。這些年來,水旱災害一直不斷,哀鴻遍野、民不聊生的事情,也不斷傳到京師來……” 王莽雙眉緊皺: “實際情況比下面報上來的還要嚴重許多呢!今上建始元年(公元前32年)即位,當年郡國就有十分之四遭受各种災害,連四租也只好免了。二年夏大旱,三年秋關內大水,冬地震未央宮殿,越雋山崩,第四年大水更是厲害,決了東郡的金堤,害得御史大夫尹忠因此自殺。河平二年(公元前27年)沛郡鐵官冶鐵飛,三年鍵為地震、山崩,雍江水災,江水倒流。四年長陵臨涇岸崩,雍徑水災,死者無數,几至無法安葬。陽朔二年(公元前23年)倒春寒,四時失序,秋天又是關東大水,難民涌入函谷、天井、壺口、五阮等關隘,以求避災。細細數來,十年倒有九年荒!子駿兄,你想想,在連年災害中,什么人首當其沖?還不是那些平民百姓!他們被天災所苦,衣食無著,流离失所,家破人亡,我就親眼見過他們自賣為奴!” 劉歆听了只覺毛骨悚然: “巨君兄,照你這么說,咱大漢百姓豈不是太悲慘了!天災,天災!蒼天奈何不感我民若此!” 王莽更進一步: “子駿兄,問題的症結還不在天災,天災猶可,人禍更甚!誠然,我大漢以農立國,天時調和是民富國強的重要條件。然而,當今的肉食者們,又有多少人真正為百姓著想?据我所知,大漢在冊的食祿官吏,不下十几万人,而這十几万人中,倒有七八成都是只顧自己中飽私囊,不顧百姓死活的!官吏不良,無异在百姓頭上來一個雪上加霜!況且,就算風調雨順,也沒有貪官污吏,老百姓的日子也好過不了!” 劉歆輕哦一聲: “巨君這話我就不大明白了,照你剛才說,百姓受難,一是天災,二是人禍,如果風調雨順,又沒有貪官污吏,怎么還會不好過呢?” 王莽不慌不忙,豎起兩根指頭: “大漢百姓困于水火,有兩個根本性的大禍根。子駿兄且穩坐,听王莽慢慢道來。 “先說第一大禍根,‘田’。我大漢代暴秦而有天下,最初七十年間,与民休息、獎農勤耕,百姓安居樂業,國家鼎盛強大。到了孝武皇帝那一朝,全國各地倉糜盈滿,京師府庫的金錢累百巨万,連穿錢用的繩子都爛了,因此而不可确定到底有多少錢在國庫里。太倉里的粟米,一年一年積累,陳陳相因,多得連糧倉都裝盛不下,就堆在露天,風吹日晒霜打雨淋,乃至腐敗而不可食用。那陣子真是咱大漢的黃金時代!可惜,孝武皇帝即位后,連年征戰匈奴等國,雖然平定了邊疆,擴大了版圖,卻也帶來龐大的軍費開支,造成政府的財政困難。而且征兵從戎,也使農民棄田罷耕,水利難修,水旱災害無法防范,農業收成銳減。所以孝宣皇帝時夏侯胜曾說,孝武皇帝‘雖有攘四夷廣土斥境之功,然多殺士眾,竭民財力,奢泰無度,天下虛耗。百姓流离,物故者半。蝗虫大起,赤地數千里。或有人民相食,畜積至今未复。’孝武皇帝更是利用征收結錢也就是財產稅的机會,奪民田產以為公田,用來賞賜功臣達官。孝昭皇帝時,‘承孝武奢侈余敝師旅之后,海內虛耗,戶口減半’,農業連年沒有收成,老百姓無糧可食,不得不屢次減免稅賦,孝宣皇帝時又對流民貸以公田令其耕种、貸給糧食使其溫飽和免去每年一百二十錢的人頭稅,好歹才算緩和了一點天下虛耗的窘境。可是好景不長,孝元皇帝一朝,复又陷于亂世,官奪民田日益嚴重,淮南王、衡山王、田蚡等公族外戚爭相兼奪良田沃土,宁成奪取南陽民田千余頃,役使數千家農戶為其耕种,一下就牟取了數干万的暴利。至于灌夫、公孫賀等人,更是不顧百姓,興美田以利子孫。到了本朝,此風愈烈,前丞相張禹占關中田四百余頃,連我的叔父紅陽侯王立也侵占南郡草田數百頃。官奪之外,又有商奪。可恨那些為富不仁的奸商,仗著自己有倆臭錢,狂也似地并吞農田,甚至有以田農而稱甲一州的!子駿兄,您想我大漢有多少耕田,經得起如此你占我奪!結果可想而知,有田者不耕,耕者又無其田!農民們失去了土地,除了餓死,也只有占山為王落草為寇了!前兩年穎州鐵官徒申屠圣造反,殺死郡守,自稱將軍,區區一百八十人居然能夠縱橫九郡,不就是因為逆幟到處,失田之民競相呼應,才鬧出那么大的動靜嘛!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你奪了他的土地,他還不跟你玩儿命!所以說,耕者無田,是大漢陷于极亂之世的第一大禍根!” 劉歆听了王莽這一大套,點頭稱是: “巨君兄所言不差。我輩錦衣玉食,何曾想過民間疾苦,至于耕者無田之事,更是未予細審,如今想來,當真是危及社稷的頭等大事呢!巨君兄,你剛才說是兩大禍根,不知這第二大禍根是指什么?” 王莽正要開口,劉歆奉上一盞涼茶: “先別忙,喝口水潤潤嗓子。可惜這是在郎舍,沒有奴婢侍候,只好以涼茶奉客,不然,我定讓童儿給你新烹一壺香茗以助談興!” 王莽笑笑,接過茶盞一仰而盡: “這正是我要說的第二大禍根,‘奴’!子駿兄,我先問問你,尊府現有憧仆奴婢多少人口?” 劉歆想了想,搖搖頭: “實不相瞞,劉歆于家事頗不用心,僮仆奴婢之确數難以奉告,不過我想,怎么也得在三五十人吧,有的奴婢,我甚至連名字都叫不上來……” “不多,不多!尊府雖列公族,三五十奴婢,也就算個中等之家吧!當年陸賈有奴婢百人,卓王孫家憧八百,贈婿司馬相如一百以為陪嫁,張安世家憧七百人,還都是身怀一技之長的熟練工,霍光奴婢一百七十人,史丹憧奴以百數,還不算后房妻妾數十人,欒大有憧千人,就是我那几位伯父叔父,家中僮奴也以千百數呢!子駿兄,我再問你,尊府這三五十僮奴,都是從何而來的呢?” 劉歆又想了想: “唔,有十來個是因罪沒籍的官奴,是當今圣上賞与家父的,還有二十來個則是因貧困潦倒而自賣自身的私奴,是家父在長安市中買來的。” 王莽點頭: “所謂麻雀雖小,五髒俱全。尊府雖只三五十奴,卻也挺有代表性。我大漢之奴,有官奴私奴之分。官奴者,或為戰俘,或為罪人,大都侍役于宮廷和分配到御苑飼養狗馬禽獸,也有發送到有關部門,從事轉漕運糧的。私奴者,則指在公族豪門之家服役之奴,他們或是由朝廷賞賜,如君家那十來個,或是由貧苦小農自賣為奴,如君家那二十來個。此外,大商巨賈之家,也有蓄私奴以從事工商的,如刁間以黠桀奴逐漁鹽商賈之利,如張安世夫人以家僮七百人從事紡織以收其利。大漢官私奴婢總數,大抵算來,少則數十万人,多則二百三十余万!這么多的奴婢,蓄于公府私家,豈不是我大漢江山的一個不穩定因素!” 劉歆表示不解: “戰俘、罪人沒于官,貧民沒于私,蓄奴者得其使役,為奴者冀其溫飽,這不是兩全其美的事么?怎么倒成了不穩定因素呢?” 王莽笑笑: “子駿只知其一,未知其二。戰俘。罪人,已經遭了亡國喪家之痛,內心早有怨憤,又被置于卑賤之位,從事勞苦之役,他們豈能安然樂之?至于貧民為奴,他們本來是自耕自种自食其力的良民,雖說生活不太富裕,但社會地位卻也不算太低,如今或因天災、或由人禍,典田沽宅拋棄祖宗基業,已是不堪其辱,更何況賣儿鬻女,令自身及親生骨肉為人下之人乎?況且當今公府私家,對奴婢极其嚴苛,稍不如意,非打即罵,以奴欺主按律抵命,以主殺奴卻只需罰銀即可了事!這樣的待遇,又怎么不讓數十上百万奴婢常怀反逆之志、素抱不馴之心!這么多奴婢,如干柴布于宇內,一旦有火种迸爆,必定會勢若燎原地造起反來!為政者不可不戒!” 劉歆覺得王莽考慮得太過分了,他聳聳肩膀: “奴婢造反舉事,雖然也有發生,但劉歆以為,這种机會畢竟不是很多,何況有嚴刑峻法管著,有多少人敢于冒殺頭滅門之險?巨君兄,你言重了,言重了!” 王莽認為劉歆的認識亟待提高,他繼續闡述自己對奴婢問題的觀點: “當然,敢于造反舉事真刀真槍、明火執仗地動搖大漢江山的奴婢的确只是少數,但是,王莽所說的‘奴’為第二大禍根的意思,還不止于此。子駿兄,國家要想強盛,最主要的,就咱大漢這個農業國來說,還是要大力發展農業生產,要從黃土地里摳金子!可咱們大漢,力耕于田的能有多少人?我不會去干,你也不會會干。力耕于田.還要靠那些臉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可是,現在這些農民,有許多因為貧困窘迫,無以為生,只好賣身為奴,离開了土地.也放棄了耕作。又有許多農民,不胜饑寒、鋌而走險,触犯了多得連制定者都數不清楚、道不明白的刑律,論為罪人、成為官奴。這樣算下來,還有多少人真正在那里力耕于田?沒有人去种田打糧食,朝廷的租庸賦稅又從何而來?長此下去,大漢江山還不坐吃山空?真到那時,休說什么外邦來襲、內部造反,就是一個窮字,也能讓朝廷窮死!子駿兄,我這不是危言聳听,你仔細想想,是不是這么個理儿?” 劉歆畢竟是才識過人的青年俊彥,王莽的分析,雖然是他這個漢室宗親所不愿意承認的,但那只是個感情問題,在事實面前,劉歆還是不得不點頭。 劉歆反問王莽: “照你這么說,咱大漢豈不是病入膏盲、無藥可醫了么?你我雖說官卑職小,但終歸都是食君傣祿之臣,俗話說,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你倒說說看,我們有什么法子,可以替國家除去這兩大禍根?” 王莽沉吟片刻: “唔,我這些日子一直被這個問題所困扰,按理說,以你我區區黃門郎,職權有限,無法從根本上解決這兩大禍根。但你說的對,你我既食君祿,當報王恩,至于辦法嘛,我一時還說不上來。不過,我想我們現在能做的,首先還是消除公族与外戚之間的互相猜疑,停止相互攻汗,不問什么劉氏、王氏,大家擰成一股繩,齊心協力去對付危及朝廷的那兩大禍根,辦法總會有的!” 劉歆一拍即合: “對!如果國家衰弱、百姓貧困,不管誰家執政都沒什么好日子過!巨君兄,今日与君一席話,當真胜讀十年書哩!” 王莽不好意思了: “哪里哪里,我這是姑妄言之,子駿兄你也就姑妄听之吧!不過有句話你我二人均應記取:你我日后無論誰有机會入掌樞密,都要盡力提攜另一人,而另一人也要不遺余力輔佐之,你我二人要精誠團結,共展宏圖!” “啪!” 兩只手掌,劉氏的和王氏的,十分響亮地拍在一起,一支以濟世救國為己任的同盟軍開始建立。雖然眼下這支隊伍小得可怜,但這兩個人都相信,他們的隊伍會越來越壯大,壯大到足以挽救大漢的危亡。 就在王莽、劉歆這兩個不知天高地厚的黃門郎想入非非地憂國憂民的差不多同時,我們那位本該對國家大事負有全面責任和握有最高權力的天子劉驁,卻在一心一意地琢磨著又一次微行計划。 這次計划當然少不了那位高平侯張放。自從成帝第一次微行“天下第一院”被那個神經錯亂的虒上小女陳持弓給攪了之后,張放很是懊惱了一陣子,懊惱之余,也在修改計划。他痛定思痛,總結出几條經驗來。 經驗之一,秦樓楚館那种齷齪地方再也不能讓万歲涉足。那种地方太過招搖,一旦被人識破万歲行藏,不僅于天子聲譽不利,也容易引起安全保衛上的問題。張放的榮華富貴,全指著這位万歲爺呢,他可不愿意万歲爺他老人家有個三長兩短的,至少在和他一起出門的時候不能有什么好歹。 經驗之二,不能再搞那种單純的玩樂活動,必須于細微處見精神,絞盡腦汁,也要把這种活動和國家大事扯上關系。一來是名正言順,別人就是知道了也說不出什么來,二來也顯得咱富平侯檔次高不是! 經驗總結出來之后,接下來就是物色地點和對象。要說張放的本事還就是厲害,物色來物色去,終于讓他選中了一處絕佳的地點和一位极妙的對象。 地點是陽阿主家。 對象是陽阿主的舞女趙飛燕。 地點選得不錯,就在長安城里,不太偏僻,偏僻了容易出危險,也不太繁華,繁華了太招搖。离未央宮不太遠,太遠了不方便,也不太近,太近了不利于保密。而且陽阿主是成帝的同父异母姐姐,姐弟聚一聚,正好說咱皇上敦于天倫,是有道的明君呢! 對象選得更棒。趙飛燕本名叫做“宜主”,只因她体態輕盈,舞姿翩翩才被人稱為“飛燕”。由此可以想見這位美人有多么苗條!不過她的身材,可不是靠什么減肥靈、苗條霜之類的東西弄來的,人家是天生麗質!据史書記載,這位美人生下來就瘦,瘦得像只小病貓,連她父母都害怕,怕養不活她!扔在牆角里,三天,這只小病貓居然生命力挺強,愣挺過來了!這才撿回來,洗身子、喂奶,一直養了下去。照筆者分析,趙飛燕的身材,應該是一种先天不足帶來的病態,這可是學不來的!演義里說,趙飛燕不應當姓趙,而應當姓馮。她老爺叫馮万金,“貌絕美,善為几靡之樂,聞者心動。”換句話說,馮万金是一個人見人愛的奶油小生小白臉。這位小白臉,被江都中尉趙曼瞧上了,留在府里,朝夕相處,兩位搞起了同性戀。趙曼這人,大概心理、生理都有毛病,迷戀男風,不近女色,有了馮万金,如魚得水,不免冷落了深閨里的夫人。趙夫人也不是等閒之輩,据說是劉建的孫女姑蘇主。劉建這人倒是正史有傳,就是那位窮极淫欲的江都王,曾經捷足先登,把邯鄲人梁蚡為拍他老爸馬屁送來的美女給截留下來自己消費了,還跟自己的妹妹搞亂倫,鬧得烏煙瘴气。姑蘇主趙夫人既然是劉建的后代,從小耳儒目染,也學了不少歪門邪道。對丈夫趙曼的荒唐行徑,當然要采取報复行動,你不是寵幸那個小白臉嗎?我也別閒著,干脆,咱們一個鍋里攪和得了!這可苦了馮万金,又得伺候老爺,又得照應夫人,前頭后頭兩下里忙,真夠小子一嗆!十個月之后,趙夫人一舉兩得,生出一對雙胞胎姐妹,雖然明知趙曼對這事儿沒出過什么力,但還是讓她們姓了趙,這就是趙飛燕、趙合德姐儿倆。趙是姓了,可趙曼不肯收養這兩個來歷可疑的女儿,他心里明白,自己少說有一年沒進過夫人的閨房,這一對丫頭跟自己絕對沒有關系!這樣,兩位可怜的私生女只好哪儿來的哪儿去,又回到馮万金身邊。馮万金一死,姐儿倆無處安身,輾轉來到長安,正好趙曼有一個遠房親戚趙臨在長安作侍郎,見這倆丫頭姿色動人,又能歌善舞,還會點子針線活,就收留了下來,對外就說是趙臨的親生女儿。 這是演義的說法。正史里沒這么說,只說趙氏姐妹“本長安宮人”,“及壯,屬陽阿主家。”据給漢書作注的唐正議大夫顏師古解釋,這里的長安“宮人”,不是指后宮的宮女,而是指“省中侍使官婢”,也就是說,趙氏姐妹原來都是官奴婢。“屬陽阿主家”,是說以官奴婢賜給了陽阿主,成了她的家奴婢。筆者以為,顏師古的解釋有一定道理,江都王劉建后來因謀反被治罪,自殺身死,他的家人被沒籍為官奴是理所當然的。就算趙飛燕姐妹与江都王一點血緣關系也沒有,大漢刑律多如牛毛,要想沒籍為奴,還不容易! 至于讀者您愿意采用哪种說法,悉听尊便,在正我是把演義的和正史的說法都寫在這儿了。不管哪种說法,趙氏姐妹出身卑微這一點,倒是一致的,而且也都不否認趙氏姐妹的絕色無雙。 卻說成帝跟著富平侯張放來到陽阿主家,這次倒沒用張二狗的賤名,用不著,陽阿主認識成帝。 陽阿主對圣駕光臨寒舍當然歡呼雀躍欣喜异常,而成帝在宮里憋了這么多日于,好容易出來透透風,自然也是异常欣喜雀躍歡呼。君臣姐弟們推杯換盞,喝了個不亦樂乎。 張放一看万歲喝到火候了,沖陽阿主使了個眼色,那意思是說,姐們儿,別慎著啦,該上點儿精彩的了! 精彩一幕旋即拉開。 只見五位少女魚貫而出,每人的玉手中,都捧了一只高腳翠盤。那翠盤高可一尺,徑才五寸,晶瑩剔透,煞是可愛。 成帝看看張放: “愛卿,咱中華烹飪,講究的就是色、香、味、形、器,陽阿主看來深諳此道。你看,連這些食器都如此精制,盤中佳肴想必美味無比……” 張放神秘一笑: “万歲圣明,等下佳肴上來,保管您一嘗之后,刻骨銘心,再難割舍。” 成帝食欲大動,垂涎三尺,單等著品嘗這精美翠盤中的神仙佳肴。 可誰知,那五位少女娉娉婷婷,并不往眾人席前來,卻走到廳中紅氍毹上,放下翠盤,擺成了一朵梅花圖案。 “有菜不往食案上端,卻放在地毯上,陽阿主家好怪的規矩!張愛卿,莫非陽阿主知道朕的化名,真要朕做一回張二‘狗’,去伏而食之么?” 張放還沒來得及回答,成帝卻擺手不讓他開口了,因為,成帝的眼珠子已經被出現在廳中的那位美人儿給吸住了。 那神力無敵挽得天子回頭的美人儿,卻正是腰如楊柳、臂如蓮藕、項如蝤蠐、指如柔荑、弱不禁風、身材飄逸的趙飛燕! 趙飛燕輕移蓮步,款促湘裙,如帝子臨風,往紅氍毹上一站,先就讓成帝國不轉睛、心無旁騖地愣了有半分鐘,他心里就琢磨: “以朕之閱歷,也不算孤陋寡聞之輩了,怎么就沒見過這么漂亮的女儿家?” 這時音樂奏起,妙曲款款,催動美人,趙飛燕身形輕旋,繞著那梅花樁般擺在廳中的五只高腳翠盤,跑了一個小圓場。 “好帥!好颯!好……” 第三個好什么還沒容成帝想出來,趙飛燕已輕輕站定在正中那只翠盤邊上,緩緩伸出一只纖足,踏在那頸細如絲、薄如蟬翼的翠盤上。 成帝惊呼一聲: “當心,那東西脆,別扎著美人的腳丫子!” 趙飛燕嫣然一笑,沖成帝飛了一波媚眼,算是答謝圣上的關心。腳下并沒停頓,另一只纖足也离地而起,整個身子可就全都上了那高腳翠盤了。 這是在表演踩雞蛋的輕功嗎?不,這就是趙飛燕的拿手絕活——盤上舞。 只見趙飛燕足踏翠盤,腰肢招展,長袖擺動,渾如芙蓉出水,亞賽海棠臨波。真把成帝給看傻了! 音樂的節奏漸漸加快,趙飛燕也就隨著節奏,一會儿東,一會儿西,在翠盤擺成的梅花樁上騰來騰去。有好几次,成帝以為她要從翠盤上掉下來,其實不過是趙飛燕在賣弄本領,盡情展示她輕盈的身材和嫻熟的舞技而已。 成帝眼花繚亂,有點儿找不著北的感覺,看著趙飛燕那輕得似乎吹口气都會飛出三十里的胴体,成帝不禁想入非非: “如此輕盈的嬌軀,若是攬在怀中,不知是什么滋味儿?是綿如柳絮?還是輕若鴻毛?真想試試……” 趙飛燕終于用一個曼妙絕倫的亮相結束了盤上舞。由于太賣力气,額間已滲出點點香汗,酥胸也誘人地起伏波動,好像是在輕輕喘息,誰知道是不是故意起伏給成帝看的呢! “妙哉!妙不可言!”成帝柑掌稱奇,“飛燕之名,果然不是自吹自擂!朕還是頭一次欣賞這樣精妙的舞蹈呢!” 趙飛燕玉手捧過一盞瓊漿玉液,獻給成帝: “陛下謬贊了!飛燕不過是以雕虫小技,來纖解陛下日理万机的辛勞,博陛下片刻輕松而已!飛燕愿以此酒,祝陛下万壽無疆,万壽無疆!” “哈哈哈哈!好一張巧嘴!好一朵善解人意的解語花!朕就干了此杯,也祝美人儿身体健康,永遠健康!” 說是干了,其實只喝了一半儿,剩下那一半儿,成帝又回贈給趙飛燕。 這里面有個名堂,叫做“合歡盞”,男女之間,感情不到那個份儿上,是飲不得合歡盞的。 趙飛燕心領神會,巴不得有這半盞經過御飲的酒賜到,也不接杯,就在成帝手中抿了一口,檀唇和著酒香,吐出嬌滴滴柔兮兮的四個字來: “辣死我了!” “哈哈哈哈!美人儿飲不得這酒,就由朕代卿盡此余杯吧!” 成帝特地把玉杯轉了轉,看准了那塊儿印著趙飛燕唇跡的紅粉圣地,湊到嘴邊仰首而盡: “噴噴!香,實在是香!” 也不知是說杯中余酒香,還是說趙飛燕唇上的玉沫香,也許是兼而有之。 陽阿主也來湊趣: “陛下,臣妾也獻上一盞……” 成帝擺手: “朕已醉飽,朕已醉飽!” 陽阿主向張放求援: “富平侯,美言几句,求陛下也賞妾身一個面子……” 張放一語雙關提醒成帝: “陛下并未醉飽,您不想嘗嘗翠盤上那道佳肴啦?” 成帝恍然大悟,這畢竟是在陽阿主的家,給主人點儿面子,對于找出那具嬌驅是綿是輕的答案,相當重要哩! 左一杯,右一盞,酒也醉人,人也自醉,成帝舌頭也大了,眼睛也直了,這回是真喝高了,龍頭伏在案上,再也不肯抬起來了。 陽阿主還是頭一次看見皇上喝醉了是什么德性,有點不知所措: “陛下酒重了,陛下酒重了,富平侯,這可怎么辦?” 富平侯暗暗好笑: “我說姐姐,這不正是机會嘛,有什么怎么辦的?” “机會?什么机會?” “您怎么這么不明戲呀!陛下這是酒重嗎?這是跟您要醒酒湯哪!” “對對對!我這就命廚下調制……” “還用得著現調制啊?”富平侯一指趙飛燕,“這不就是特效的醒酒湯嘛!” ------------------ 小草掃校||中國讀書网獨家推出||http://www.cnread.net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