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楚使者正在傳布項羽指令,責備英布為何遲遲未能發兵配合。隨何直入會場,坐在楚使者之上位,大聲表示:“九江王已加入漢軍陣營,當然不可能再發兵協助楚軍了!” 韓信于井陘口大獲全胜之時,劉邦在滎陽正面臨楚軍愈來愈強的壓力。 攻擊趙國南方失敗后,項羽也察覺到自己落入劣勢中,因此他決心討滅据守滎陽的劉邦,以徹底解決問題。 11月間,項羽已親臨前線,准備對滎陽發動總攻擊。 劉邦雖不斷要求韓信支援兵力,但漢軍的作戰技巧和威猛遠不如楚軍,長期打下來,滎陽遲早要被攻破。因此劉邦惟一寄望的是前往九江的隨何能順利說服英布,使其從后方牽制項羽,以減輕滎陽的壓力。 隨何固然遠离滎陽戰場,但他的生命卻比前線的將領更加危險,因為他的游說對象是項羽陣營中最凶暴不講理的九江王英布。 出身于罪犯和盜賊,英布之所以能夠脫穎而出,便在于他的毒狠無情,因此得到了“黥布”(面上有罪犯記號)的諢名。 英布脾气暴躁,喜怒無常,殺人不眨眼,所以常出任需要大量殘殺的前鋒任務;此外,坑埋20万秦兵和擊殺義帝等行動也都是由英布負責執行的。 惟一對隨何有利的是他和英布都來自六地,對下階層出身的英布而言,鄉里間的感情是相當重要的。 當然,更重要的是英布和項羽間明顯的裂痕和猜忌。 英布的勇猛和企圖心深得項羽重視,但出身楚國大貴族的項羽在潛意識里卻相當看不起英布,因此英布無法擁有和他功勞相等的禮遇。 對項羽而言,英布是個相當有用的“工具”,而不是“伙伴”。這樣的態度使英布內心嚴重受傷,長期累積的怨恨使英布對項羽和他的貴族伙伴們相當不滿。 拒絕出兵征齊,和彭城大戰時的袖手旁觀,便是英布對項羽的賭气和報复。 項羽倒不愿和英布鬧翻,特別是在有劉邦這位大敵當前之時,因而雖曾派遣使者給予警告和責備,但并未嚴厲追究其責任。 不過,英布的心情卻更為低落,而且危机意識愈來愈形濃厚。 11月中旬,隨何到達六地,這里是英布的故鄉,也是九江國的京城。 但英布并未接見隨何,只派太宰來招待他。 顯然英布的心中此時正充滿矛盾,因為如果他忠于楚國,理應立刻將隨何殺害或驅逐出境。但英布不但未表現惡意,反而派負責禮節的太宰去和隨何見面,這表示一切還可以談。 雖說回到故鄉,但因有重大任務在身,隨何并不敢大意,他和20名漢營使節在行館中等了3日。英布仍不見動靜。隨何只好向太宰游說道: “大王不肯接見隨何,想必認為楚強漢弱,背叛楚國而結交漢王可能會對九江不利。其實這一切正好相反,隨何冒死前來,正是要向大王提供正确情報的。 “如果隨何拜見大王時說得有道理,這不正是大王最樂意的嗎?如果我說的沒道理,大王可立刻將隨何和20名使者處斬于九江市,以向楚王表示其棄絕漢王、效忠楚國的決心。” 太宰也以此向英布報告。 其實英布也很想听听隨何的說法。 由于和項羽間遲早要鬧翻,英布對這些楚國貴族已有強烈非我族群的感覺,他猜想出身不高的劉邦或許對自己較有利也說不定。 英布記得自己投奔項梁時,和劉邦曾是同事,劉邦大而化之的作風實在讓人看不出他有什么出息。反而項梁叔侄當時威風八面,的确是大軍團的領導風范,也是英布認為值得追隨的主子。 雖然凶猛無情,但英布倒沒有爭奪天下的野心,他很清楚自己充其量不過是据地為王的料。 但誰也沒有料到劉邦會先入關中,并成為擁有國際威望的領袖。 彭城攻防戰時英布之所以沒有出手援助楚軍,多少在于他對劉邦已有點“心儀”。 因此他決定接見隨何。 英布沉默地坐在王位上,直盯著站在下方的使者隨何。由于是同鄉,又是頗有聲望的儒生,英布在直覺上不想給隨何太多壓力和難堪。 隨何隨即大膽地主動詢問英布: “漢王的使者隨何,謹奉漢王饋贈大王的禮品前來晉見大王。漢王私下不了解大王為何如此忠心于楚王?” “寡人是楚王底下的臣屬王國啊!” “大王和項王在名義上同為諸侯國,之所以自甘為臣屬國,在于大王以楚國強勢,可以依賴之。但項王北伐齊國時,親冒矢石之險而挂帥遠征,大王本應率九江國所有兵力為楚王打前鋒,這才是臣屬之道呀!但大王卻只派出了4千人馬協助,一個臣屬之國怎能如此輕忽呢?” 英布仍冷靜地盯著隨何。 隨何見英布有接納之意,更大膽表示: “當漢王攻入彭城之時,項王仍在齊境,大王理應立刻率九江國之軍團火速渡過淮水,和漢軍決戰,以解彭城之圍。但大王手下一万多親衛軍團卻按兵不動,垂拱無為地坐壁上觀,這難道也是臣屬之國應有行為嗎?” 隨何單刀直入地批評,英布卻似乎仍無怒意,讓隨何更有說服他的把握了。 “大王以虛有的臣屬地位而欲托國于項王,臣頗為大王擔心啊!” 英布:“依你們的立場而言,對我可有什么幫助嗎?” 隨何:“大王所以不肯背叛楚國的主要原因,在于您認為楚國是強國,勢弱的漢王恐無力和楚王對抗吧! “其實,大王您錯了。楚軍作戰力雖強,但卻有著不義的罪名。因為項王背叛了當時的盟約,又殺害了天下共主的義帝,他是無法讓天下諸侯心說誠服的。 “漢王雖敗于彭城,但仍整編了諸侯歸附的軍隊,堅守住成皋和滎陽兩軍事要塞,既有蜀漢源源不斷的糧食補給,又有深溝高壘的防御工事,各軍團已各就其崗位不讓敵人輕越雷池一步。 “反觀楚國深入敵境八九百里,其間彭越老將軍時常襲擊其補給,是以糧食供應困難重重,全靠老弱殘兵來掌控運輸,充分顯示項王在人力上已有不及之勢。 “如果漢軍堅守不動,則楚軍進則不得攻,退則不能解,其力量是不會維持太久的。 “況且,万一楚國擁有太大优勢,諸侯必然深感不安,將會不約而同的救援漢軍。所以楚國愈表現得強盛,愈會讓天下諸侯發兵抗拒他的。 “因此長期而言,楚國必不如漢,也必會為漢軍所敗,這种趨勢是相當明顯可見的啊! “如今大王不与万全的漢國打交道,卻托付己身于日愈危急的楚國,這是臣最無法了解的地方! “當然臣并不是認為九江國可以滅亡楚國,而是大王若發兵攻楚,項羽必立刻返回彭城自守,這樣一來只要有數個月的時間,漢王就可以完全取得天下。 “如果大王能夠提劍舉兵協助漢王,漢王也必會封爵裂土予大王,何況九江之地本來便是大王所有的啊!” 直性子的英布對隨何的直言非常感動,當場表示: “寡人愿依照先生的建議。” 然而,隨何深知英布心雖動而意未定,因此決定采取更激烈手段以達成目的。 這時候項羽又派使者到九江來催逼英布共同出兵滎陽,以配合全力攻擊劉邦的軍事行動。 英布不得已,只好和使者召開會議,討論出兵事宜 隨何探听到此消息,立刻率領20人使節團赶往開會地點。 楚使者正在傳布項羽指令,責備英布為何遲遲未能發軍配合。 隨何直入會場,坐在楚使者之上位,大聲表示: “九江王已加入漢軍陣營,當然不可能再發兵協助楚軍了!” 英布當場愕然,不知如何應變。 項羽使節團大怒,立刻起身离開會場。 隨何隨即向英布表示: “事情已決定了,請立刻殺掉楚軍使者,莫讓他回去泄露軍机,并且請求漢王助您對抗楚軍。” 事情已無法延遲和挽回,即使殺了隨何也很難解開項羽的怀疑,因此英布只好決心依計划而行。 于是他下令殺害楚國使節團,正式起兵加入漢軍陣營,准備和楚軍作戰。 隨何在達成任務后,也立刻啟程返回滎陽述職。 楚軍擊破九江軍,英布投奔劉邦 項羽在獲知九江王英布造反后,非常憤怒,但由于自己即將攻打滎陽,無法分身,乃派出楚軍團長老項聲聯同楚軍嫡系軍團中首席猛將龍且,率軍攻打九江。 龍且的勇猛不亞于英布,而且統率大軍的經驗丰富,一向是項羽最倚重的將領,也是楚軍團中少數能夠獨當一面的大將。 龍且的特遣部隊有5万,比起六地的1万多英布部隊,在人數上有壓倒性优勢。 英布也迅速向各地集結兵力,但九江一直是楚國統轄地區,各地長老和將領對英布叛楚深不以為然,所以大多未能立即響應,有些甚至公開倒向龍且的軍團。 由于手中掌握的只有1万多直屬部隊,英布知道自己無法堅守六地,所以立刻派遣使者到滎陽,准備率軍投奔劉邦。 劉邦在隨何的建議下,立即派遣軍隊去迎接英布到滎陽來。 英布雖親自率軍迎戰龍且,但敵眾我寡,數個月后,楚軍已兵臨六地城下。英布只好率直屬部隊突圍而出,直奔滎陽,其妻子及家人在倉皇中均未能及時撤出。 隨何也遵守約定,親自冒險來援救英布,在楚軍的搜捕和追赶下,他們由小路退回漢軍陣營。 12月中,英布到達漢營,劉邦此時正在洗腳,一听說英布到,不假思索便立刻召見他,這也是劉邦一向大而化之、不講繁文縟節的作風。 但出身低微的英布,成名以后對于別人尊重自己与否最為敏感,他無法想像劉邦會在這种不正式的場合接見像他這么重要的諸侯,而且還在洗著那只“臭腳”。 “士可殺不可辱”,英布對劉邦輕率的親和作風极為不滿,又想到自己已山窮水盡、虎落平陽,不禁掉下了“英雄淚”。于是他決心自殺,以明“不受欺侮”之志气。 隨何素來深知劉邦的作風,對此倒是一點也不惊慌。 于是他帶著英布告別了劉邦,住進為英布特別准備的行館。 到達行館一看,又讓英布大為吃惊,因為所有的御帳。飲食,仆人,完全都和劉邦自己享有的一模一樣。顯然劉邦對待自己完全平等,并不以臣屬禮節相待,剛才輕率的接見,正表示劉邦視自己如同親兄弟一般,所以徹底免除了俗世之禮。 英布思及此處,又再度感動得“英雄淚”直淌而下。 隨何知道英布已然心服,乃說動他派使者進入九江,招募反項羽人馬以共襄大事。 這時,項羽已派個性溫和的項伯代替龍且處理九江國安撫事宜。 項伯盡量縮小打擊范圍,除將英布妻子家人全部斬殺外,其余人等盡皆赦免,九江國因此很快又安定了下來。 但英布使者到達后,仍集結了与之關系較密切的友人。幸臣數千人,劉邦更撥出數万兵力,由英布率領而駐守于成皋。 英布親人全部被殺,和英布有姻親關系的衡山王吳芮也大為不安,九江國雖暫時恢复平靜,但江南地區和項羽政權間的關系卻出現了明顯的裂痕。 英布歸順,使劉邦正式成了眾諸侯的名義領袖。 但楚軍兵力上仍有明顯优勢。 劉邦聯盟的管轄地區較大,兵力分散,讓親自在前線領導抗爭的劉邦十分頭痛。 楚軍在准備總攻擊之前,打算先行扰亂漢軍補給体系,如同巨鹿之戰前的策略。 所以項羽不斷派遣游擊隊攻打漢軍運輸的甬道,造成駐守各地的漢軍常有斷糧的恐懼。 劉邦正為力量無法有效集結而深感煩惱。 此時,酈食其建議劉邦恢复封建体制,將劉邦和諸侯間關系正式化。 酈食其表示: “昔日商湯討伐夏舛,封夏舛之后代于杞;周武王伐殷紂王,封其后代于宋。但秦國卻不懂得這一道理,失德棄義,侵伐諸侯,滅其社稷,使諸侯的后代臣民均無立錐之地。 “陛下若能再立六國之后,其君臣、百姓必皆感激陛下之德行,絕對會自愿歸屬于陛下。一旦德義已行,陛下便能南向稱霸成為諸侯共王,那怕楚國不臣服呢?” 劉邦听了也覺得很有道理,便下令酈食其帶著漢王印緩。行使六國,集結諸侯舊勢力以共同對抗楚國的壓力。 酈食其前去准備的時候,正好張良外游歸來。 有煩惱的時候著听到張良回來,是劉邦最為高興的事了,因此即使是正在吃飯的時候,劉邦仍迫不及待地立刻召見張良。 “子房啊,剛剛有客卿提了一個對抗楚國力量的策略,你來替我評估一下它的可行性吧!” 接著便將酈食其的建議,詳細告訴張良。 沒想到張良卻笑著表示: “是誰為陛下出此主意的呢?按照這個計划去進行,陛下之大勢去矣!” 劉邦傻眼了,問道: “為什么呢?” 張良說:“請借用桌前的筷子,我來為大王作個說明。昔日商湯、周武分封舛、紂后代,是因為他們評估自己有足夠的力量控制這些后代的命運生死。如今大王自己估量能夠在這方面和項羽競爭嗎?此不可一也。 “周武王入殷京時,曾為商容洗雪冤屈,釋放在監牢中的箕子,祭祀為國忠誠、進諫紂王被殺的比干,這些有力的政治號召,陛下目前有沒有呢?此不可二也。 “武王進入殷京后,立刻散發巨橋谷倉的存糧,并以鹿台的金錢財寶賑濟窮人。由于殷紂王的暴政,使周武王可以大量施恩于百姓,如今陛下可有這种机會?此不可三也。 “討伐殷紂王后,周武王之所以分封諸侯,是因為天下業已太平,所以能收回干戈以示天下不再用兵,這點陛下能做到嗎?此其不可四也。 “周武王分封諸侯時,在華山之東設有馬場,表示天下無事,從此無為而治,陛下也能夠做到嗎?此其不可五也。 “周武王并且放牛于桃村之西,以表示從此不用再運輸糧食,不用再征民于勞役,這點陛下能做到嗎?此其不可六也。 “如今天下游士离其親人,拋棄祖產,解放族人,跟隨陛下一起爭逐天下,無非想建立功勞,以獲得咫尺之封地啊!倘若陛下复立六國諸侯之后,天下游士必各歸其主、回到故里,陛下的人才將因而流散,還有誰愿意和陛下共爭天下呢?此其不可七也。 “再者,楚國在軍事上仍為當前強國,誰能保證新立的六國之后不會反過來唯其馬首是瞻,那時候陛下能得到誰的臣服?此其不可八也。 “有此八不利,陛下若用客卿之建議,臣料想陛下之大事去也。” 這下把劉邦听得目瞪口呆,飯也吃不下了,賭气般地表示: “又是這個豎儒,專出餿主意,几乎敗我大事也!” 立刻下令取消酈食其的任務。 但楚軍迫境的壓力仍愈來愈強,張良也提不出什么有力的解決辦法。 面對劉邦的煩惱,張良經常只平靜地表示: “再忍耐一會儿吧!” “會發生的就是會發生,不會發生的便不會發生,撐下去,看著辦吧!” 但對滎陽的態勢.劉邦是愈來愈擔心,他想著: “總得做點事吧!” 酈食其、張良都提不出積极建議,劉邦只好找陳平商議。 劉邦問陳平: “天下紛紛,到底什么時候才安定得下來呢?” 陳平自然了解劉邦的意思是在問如何才能贏得對項羽的抗爭。 由于在項羽陣營里曾待過一段時間,陳平對項羽陣營的情形倒有相當深的了解。 陳平于是透露他日思夜想的計策: “項王真正可以倚為班底的骨鯁大臣不多,不過是亞父(范增)、鐘离眛、龍且、周殷等數人耳。 “大王如果能捐出數万斤金,以反間計离間他們君臣之關系,增加他們之間的猜忌,便可徹底摧毀項王的力量。 “項王之為人一向耳根軟,心意不堅,容易听信讒言,如此一來其內部將自相殘殺,我們可乘亂而舉兵攻之,楚國必破矣!” 劉邦頗認同陳平的策略,當場便贈送4万斤金給陳平,任由他自己使用規划,不必向劉邦作報告。 像陳平這种外表夠帥、心思夠密、計策夠毒的人,的确才是最优异的情報組織頭子。 間諜行事,必須完全秘密,因此也只有像劉邦這樣相信陳平的做法,才能讓情報組織完全發揮其功能。 楚漢相爭情勢逆轉的關鍵.便在這個策略上。 【陳文德說評】 老子《道德經·第四十三章》:“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柔能克剛,以天下至柔的道理,方能駕馭天下至堅的東西。道体至柔,至柔至于無有,此無有則無所不入,因而“道”是無微不入、無所不至的。老子因而确信地表示,吾是以知無為而無所不為,這對天下是最有益的。此即所謂的不言之教、無為之益,而天下人真正懂得這种道理的少之又少。 老子學說中所謂的順其自然,絕非放任或大膽妄為,反而是要更小心審慎地体察自然之道。凡是自然中的春、夏。秋、冬的循環,陰陽五行的變化,陰陽晴雨的交錯,生物成長中的質變和蛻變,食物鏈中的相生相克,都須仔細覺察自然變化和人事變化間的關系。道乃天下之至柔,順乎此自然之道者,可以克服天下任何至堅的力量。 隨何說服英布時,体察了英布和項羽間的矛盾關系,以及其心態的可能變化,最后更以“致命一擊”強力逼迫英布作反叛的選擇。 劉邦用人的習慣可能沒有任何華麗的技巧,更沒有虛偽的繁文縟節,甚至有點粗糙而不修邊幅。在洗腳時接見英布,吃飯時約談張良,雖然會讓人有“無禮”的傷害,但劉邦卻深切了解人心,因此他給大家真正的實利,以及和自己沒有差別的待遇。由于他大而化之的個性,使一切顯得自然而不造作,更使英布和韓信這种血性男子完全感動。 劉邦的領導和指揮作戰能力雖然不如項羽,但他能深深体察自然人性的作風,卻使英布和韓信更為誠服。 張良對分封諸侯事件的分析,不但深入各階層人性互動和自我條件變化的道理,也解開了劉邦和酈食其過分講求世俗道理之盲點。 陳平的离間之計,更緊緊抓住項羽的弱點,加上劉邦對間諜工作閉著眼睛完全相信的豪气,都正好切入了人性中不為外人道的特色。 這些人世間至微、至小、至卑、至賤的小地方,卻是輸贏胜負的轉折關鍵。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其是之謂乎? ------------------ 一鳴掃描,雪儿校對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