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楚國所有別動部隊都由宋義指揮,為顯示宋義的官職高于項羽及劉邦等的“侯”爵號,又不超越項梁原有的“君”爵號,乃賜名號為“卿子冠軍”。 定陶之役,章邯再度發揮威力,將反叛軍主帥項梁軍團徹底擊潰;迫使項羽往東南撤至彭城,重行部署防線,越過淮河后楚軍急速膨脹的士气,遭到了致命打擊。 不過在這段期間,齊將田榮在東方的齊魯故地勢力已成,張耳及陳余擁立的趙王,聲勢也大幅提升。西方的魏豹已建立了穩固的游擊基地,張良擁立的韓王也在韓地發展,頗有收獲, 因此駐營定陶的章邯軍,由于和咸陽間戰線拉得太長,几乎是孤立的,尤其是糧秣更是完全要靠前線自給自足。幸好糧倉的滎陽郡仍在秦軍掌握中,短期內不至于匱乏。 但四面八方都是敵人,秦軍的下一波攻勢應以哪方向為 項羽軍一向勇猛,劉邦軍也不好惹,退守彭城后,防線迅速鞏固。依据情報分析,要徹底擊敗他們頗不容易。只是經過此大傷害,楚軍應也無反擊之力,何況內部仍有矛盾,短期內想要有所作為也不太可能。 齊地一向复雜,易守難攻,何況田榮頗富將才,想很快的收拾他并不容易。再者田榮似乎以固守齊地為滿足,無意于中原爭霸,自然也不必急著与他攤牌。 韓王一向弱小,不成气候,因此最讓章邯感到不安的是北方的趙國。何況陳余、張耳擁有國際聲望,一旦羽翼養成,就不容易對付了。 因此章邯立刻編集大軍,渡過黃河,直接攻打北岸的趙軍營地。 雖然在敵軍四面環伺下,孤注一擲是相當冒險的行為,但章邯的判斷完全正确,諸侯國几乎沒有人出面援助。張耳和陳余雖擅長謀略,在軍事行動仍不夠內行,趙軍缺乏有力的指揮將才,以往的作戰力無法發揮,不但前線節節敗退,首都邯鄲也很快便不保了。張耳護送趙王歇退入北方軍事重鎮巨鹿,以其城堡的防御力較為堅固,而且糧倉存糧充足,可以長期固守。章邯則派出別將王离將城外團團圍住,使巨鹿成了籠城,對外音訊斷絕。 這時陳余在北方重新整編趙國殘余軍團,得數万人,駐守于巨鹿城北方常山一帶。章邯則率領主力部隊,駐營巨鹿南方的棘原,隨時准備發動總攻擊,一舉擊潰趙軍。 趙王歇派出特使突圍向陳余求援,陳余栗于秦軍威勢,不敢南下。特使于是更向楚國、齊國、魏國等尋求援助。 為顯示承繼項梁反抗軍領袖地位,楚怀王有意派軍前往救援,但到底以誰為大將,各軍團將領意見紛紛。“項家軍”自然希望由項羽出任,但怀王周圍的新主流派則不顧項家軍再坐大。 這時候齊國使節高陵君田顯已在楚軍,他對楚怀王表示: “您眼前不正有位超級名將嗎?宋義曾告訴我武信君必敗,沒几天,楚軍果然潰敗。軍未戰而先見其衰微,可謂知兵之將也。” 楚怀王乃乘勢召集軍團將領及部落長老會議,公開推舉宋義,并由宋義親自說明其軍事計划。 由于宋義經驗丰富,能說善道,遠在項羽之上。何況項羽不過才二十四歲左右,要統合龐大复雜組織的楚軍,的确經驗及聲望皆不足。范增也只得居中協調,讓項家軍團同意由宋義領軍。 楚怀王乃封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范增為末將,率軍北上援救趙國。 除了這支主力部隊以外,楚國所有別動部隊也都由宋義指揮,為顯示宋義的官職高于項羽及劉邦等的“侯”爵號,又不超越項梁原有的“君”爵號,乃賜名號為“卿子冠軍”。 為了鼓舞楚軍在項梁失敗后頹靡不安的士气,楚國諸長老主張有系統地向秦軍展開反擊,以奪回主動地位。因此打算把這次的軍事行動,不只限定在救援越國而已,希望提升到能直接攻擊秦王朝的大本營——關中地區。 楚怀王更意气煥發地向諸將表示: “我們就在這里相互約定,先入關中者為關中之王。” 關中是渭水、徑河、洛河等沖積而成的黃土盆地,生產力丰富。由于以農立國的周王室曾以此為根据地,因而水利建設完整,生產力龐大,秦王朝也在此建立他們征服全國。統一天下的大本營。 當前,關中是所有想逐鹿天下的野心家們,最心儀的“夢中情人”了。 不過這位“美女”可不容易占有,因為這個盆地四面八方均為險惡的叢山峻岭包圍著,只有西方的函谷關、西南的武關及南方的散關可以進得來。 所謂的“關”,是狹隘的山岭缺口,只要少數兵力防守,再多的大軍都由于攻擊面太小,根本發揮不了攻勢力量。所謂“一夫把關,万夫莫開”,便是形容這种易守難攻的軍事重鎮。 如果以行軍的速度而言,西面的函谷關外,地勢平坦,較易掌握。只是函谷關外的洛陽盆地及滎陽等糧倉,一向是章邯軍團的大本營,除非能擊潰章邯軍,否則想由此攻向函谷關比登天還難。 這時候,章邯的聲望如日中天,就算宋義親自出馬也得小心謹慎,因此這條攻入關中的路線,并不被諸將所看好。 但項羽由于痛恨章邯殺害項梁,一直急著想報仇。他所以听從范增建議,退居次將位置,便在取得實際率軍攻打章邯的机會,因此他獨持异議地主動建議爭取這條路線。 宋義既取得軍權,心中對“項家軍”也難免有所愧疚,所以也同意由項羽擔任此主力出擊的任務。 但這條戰線,勢必先和章邯軍團對決,是用硬碰硬的策略,因而尚需派出一支別動部隊,由武關威脅關中地區,分散秦軍防衛,也可減輕和章邯決戰時的壓力。 宋義對章邯的戰術有深入研究,對章邯擅長快速集結軍力的本領頗為警惕,因此他認為西征軍團的作戰力,也必須有相當威脅作用,可以加重章邯集結主力的困難,讓預計攻打函谷關的主力部隊壓力較小。 楚國的長老們商議,楚國的主力大多屬項梁統轄,包括英布和蒲將軍的游擊部隊,都明顯有親“項家軍”傾向。呂臣的軍隊必須戍衛中央,其余較具獨立性的小軍團又必須歸宋義統領,因此真正能動用又具有獨力作戰能力的將領和軍團并不多。 正在傷腦筋的時候,突然有人靈机一動提到了劉邦。 在楚怀王周圍長老的心目中,劉邦屬親“項家軍”派。他投奔項梁后,接受編組成副軍,后因表現良好,常奉命隨同項羽打先鋒。但他到底不是“項家軍”嫡系,而且個性溫和,能夠協調,本身立功又多,在楚軍中聲望還不錯,因此拉攏他來對抗項羽,未嘗不是好辦法。 加上劉邦出身不高,就算“養”大了,對楚國貴族也不會有太大的威脅。 因此他們聯名向怀王建議道: “項羽為人剽悍,個性殘忍,曾受命攻打襄城,破城之日活埋襄城投降秦軍,無一幸免。以往他攻打的地區,也都殘殺過重,因而在秦國軍民心目中,是位凶殘惡棍。況且西征所經途中,過去均是楚秦會戰的重要戰場,陳胜和項梁在這地方也遭嚴重反抗而失敗,如再派項羽前往,勢必會遭到更頑強的反抗,造成不必要的傷亡。 “為今之計,不如派遣一位有長者風度的將領,以‘義理’的形象主導這場戰爭,并以此向秦國父老兄弟宣示楚國治世的態度。秦國父兄長久以來,對他們君王過分嚴苛的執政方式,早已深受其苦,此時若是有位心怀仁義的長者前往,不以侵暴的行為對待他們,反而比較能松懈他們的反抗心,也比較容易攻得下來。 “以這种標准,項羽絕不可派遣在這條西征戰線上。綜觀諸軍團將領,只有劉邦一向寬大溫和,正合乎此形象,宜任命他為西征軍統領!” 楚怀王乃正式下令,項羽隨同宋義北上去對抗章邯,解除巨鹿之圍,劉邦則出任西征軍總司令,向西收編陳胜和項梁失敗后殘留在各地的軍團,并匯集力量,准備入侵關中。 這件人事安排,有些值得我們去關心的焦點。以現有資料來看,項羽對部屬极重禮節,加上本身條件好,深得部屬崇拜,惟一的弱點是年紀較輕,經驗不足,但是有范增從旁協助,應不致有太大毛病。 對內部而言,項羽的領導魅力是絕對足夠的,工作效率又高,這樣的將領的确找不到什么缺點。 作戰方面,項羽英勇無比,沖刺時經常身先士卒,因此由他領隊,軍隊特別勇敢,士气高昂,戰場上的效率几乎無人能比。 因此,他在打擊敵人方面也特別有效率,經常毫無顧忌的殘殺對方。他的震撼力雖強,但是在處理襄城治理降兵事件時卻嚴重傷害楚軍形象,反而堅定秦軍抵抗之心,這便是楚國長老們所謂“剽悍滑賊,不可遣”的主要原因。 劉邦正好相反,出身農家,使他几乎無法操作“繁文縟節”,誠如王陵日后對劉邦的評語“陛下慢而侮人,項羽仁而愛人”。所以由“內部管理”上來講,劉邦是不容易令人“服气”的領袖,除了少數深知其“個性”而喜歡他的人外,以“理性”來看劉邦的領導風范并不算特別突出。 不過看似“無效”的管理,卻也使劉邦給人較少壓力。夏侯嬰便認為劉邦那种“無為”的領導方式,更讓別人覺得他需要幫助,而產生一股讓人喜歡接近的領導魁力。 對敵人而言,總覺得劉邦是個溫和而較容易協調的對手,他沒有強力的主見,總擺出一副“可以談”的姿態,也頗合乎兵法上所言的“無智名,無勇功”,這便是楚國長老們口中的“獨沛公素寬大長者,可遣”。 但劉邦也絕不像一般人所認為的軟弱無力。他平常的表現頗大膽而無視困難,加入項梁陣營后的表現也都相當有“成績”,所以才會被視為有“獨立”作戰力的將領。只是他的領導方式和項羽完全不同,卻也因為這不同的形象,在別人心目中反而成了“旗鼓相當”的對手。 這個事件讓劉邦异軍突起,在楚軍中和項羽擁有平起平坐的競爭地位。 劉邦的軍隊在碭集結,由于均屬二軍,因此組織小而雜,但劉邦仍大膽地揮軍西向。當他率軍直入穎川附近的杜里時,便碰到了秦國駐在魏地的守軍,劉邦軍發動猛攻,秦軍以后方補給戰線太長,退守至昌邑和高陽一帶。 劉邦的西征軍,一開始還算順利。 楚軍的真正主力,在宋義統領的北伐軍團,其中主要成員仍是“項家軍”。 編組前后,項羽心中充滿了矛盾,他很想和章邯拚個死活,以報項梁之仇。但由于楚怀王命令宋義為上將軍后,“領導權”不在自己,讓項羽非常不服气,因此有段時間在情緒上項羽宁可爭取西征軍團的領導權,至少可以先攻入關中,也算為項梁的失敗洗雪前恥,只是這個希望也落空了。 項羽暴怒下,甚至有意和楚怀王翻臉,幸范增力勸,又詳細分析各种可能的利害關系,項羽才勉強同意率領自己的直屬軍團,和宋義一同出發。 盡管項梁軍團潰散,但楚國到底幅員廣大,很快又召集了足夠的兵力。于是在“卿子冠軍”的旗幟下,楚軍由彭城北上,打算直接攻向巨鹿,以解救趙國之圍。 宋義也是楚國貴族名門出身,深懂楚國傳統禮節,為了壯大聲勢,他刻意修飾北征軍團的陣容。項羽所率領的先鋒部隊以騎兵為主,在前面開路并搜集前線情報,宋義自己則坐在軍車上,前后左右由執旗的騎兵護衛。主力的中軍由龐大的騎兵團及步兵團間隔組成,緩緩前進,后軍則由范增率領,負責后方糧食補給和糧道暢通之維護。 范增和項羽被分為前后,顯然是宋義有心的安排,范增是項梁心腹,雖說擁立怀王有功,但到底和自己較不熟悉。在宋義的內心中,范增是“項家軍”的軍師,放他在項羽的身旁對自己威脅頗大,所以刻意封范增為末將,負責糧秣監督任務。 宋義的大軍向西北進行,到達安陽鎮時,便突然下令全軍駐營。 安陽距离項梁潰敗的定陶,僅數公里之遙。章邯攻打項梁獲胜后,便棄守定陶,全軍渡河北上,攻打趙國,使定陶到安陽附近均屬真空狀態。因此,宋義在此駐軍,連深通謀略的范增也弄不清楚是什么意思。 性急的項羽更派人頻頻追問: “此處离巨鹿尚遠,至少也應到黃河南岸再行駐營,這么遠的距离,我們怎么對秦軍作正确的觀察?” 宋義只是一句“稍安勿躁”,便未作更多的解釋。 或許對章邯研究過分深入,宋義在內心中的确相當害怕章邯。在安陽停軍,顯然是為了給自己更多的心理准備。他几乎每天都在召集軍團將領作精神訓話,不斷強調自己對楚國的熱愛,不惜犧牲性命,去達成振楚滅秦的理想和熱忱。他要求將領們要有覺悟,即使面對強大的章邯黑衫軍,也要發揮楚軍傳統的強悍、勇猛本質。 宋義夸大其辭的表演,對這些質朴勇敢的楚軍團將領們其實沒有太大的意義,項羽更是顯出极端的不耐煩,觀人較深入的范增,也很快抓到了宋義的弱點,便在一旁暗中冷笑著。 宋義的确不敢單獨面對章邯,在出軍前后,他便數度派使者說服齊國的田榮,要求他共同出兵援助趙國。 一向現實又不愿多事的齊國軍事強人田榮不為所動,宋義更轉而收買其他的齊國軍團將領;也不知道宋義到底答應了什么條件,齊將田都竟違反田榮命令,在十月初率軍前來助楚援趙。 宋義的外交手腕不弱,除了田都外,也有不少義軍應其所請,派軍前往巨鹿會合,共同抗秦。 即使如此,宋義仍在安陽停軍觀望,一停便是四十六天。 季節已到十一月中旬,華北開始進入寒冬,溫度急降,楚軍人員過分龐大,衣物及糧食的補給日益困難,加上安陽是個小地方,存糧不易,很快地,龐大的楚國北征軍陷入糧秣不足的危机,士卒抱怨不已,連足智多謀的范增也束手無策。 但宋義除了不斷召開例行軍事會議作精神講話外,仍看不出有什么變動的跡象。 項羽實在受不了,便當面抗議道: “秦軍包圍巨鹿,趙國情勢危急,為今之計,應該盡快引軍渡河,由外圍攻擊秦軍,并讓趙軍由內夾擊之,必定可以大破章邯。” 宋義笑著表示: “事情可不那么簡單,你們都听過搏牛之虹吧!用手打牛背,固然可以殺死在上面的虹,但卻傷不到真正吸牛之血的虮虱,這种事費力而無效。” 宋義博學多聞,又能言善辯,項羽和諸將領不知他舉此例之真義,只好干瞪著眼,听他解釋下去。 “換句話說,如今秦軍攻打趙國,即使能夠取胜,必也久戰兵疲,我承其敝而攻之,便能輕易取胜。如果秦軍反為趙國所敗,我們到巨鹿也沒有意義,不如在此轉向西,攻打關中,則秦國必破矣!所以我看不如先讓秦軍和趙軍去拚個你死我活吧!我們在此等待才是上策。 “老實講,披堅執銳,在前線和敵人搏戰,我宋義是不如你魯公(指項羽),但若講擬定謀略,決策判斷,魯公則不如我宋義了!” 項羽听得怒火沖天,但也提不出有力的辯駁。 宋義為了顯示主將的權威,更當場下令: “猛如虎,狠如羊,貪如狼,強不可使者,皆斬之。” 顯然是針對項羽和他的“項家軍”而來,這一連串事件已使楚軍北征軍團分裂成兩派。 摒除項羽的挑戰,并在軍事會議中挫其銳气后,宋義更為志得意滿,也更加地堅信自己的謀略和外交天才。 為加強田都在齊國的分量,以打擊田榮,他便以大量財援作誘餌,讓其子宋襄出任齊國的宰相,并親自送他到達齊國邊境的無鹽城。結果宋義和前來迎接的齊國田都派長老,在無鹽擴大舉辦慶祝宴會,通宵達旦。 探得這個情報的范增,立刻前往項羽營中,召集重要親信將領共同研商。 這時候已進入11月下旬,又逢連日大雨,楚國駐營安陽的士卒們,已陷入饑寒交迫的困境,听說宋義在無鹽通宵飲宴,將領們無不咬牙切齒。項羽乘机煽動: “我等本奉命努力攻擊秦軍,解除趙軍圍城之危,如今卿子冠軍卻久因此地不行。又逢今年欠收,地方沒有存糧,士卒們饑寒交迫,每天只吃芋豆度日,他卻在外大宴賓客,不率軍渡河,以獲得趙國糧食補助,和趙軍共攻秦軍,反而只借口要等到秦軍疲軟,以投机的心理承其敝……。” 項羽把心中累積多時的不滿傾瀉而出,滔滔不絕,听得范增和將領們頻頻點頭。 “如今秦軍正屬巔峰狀態,攻打剛剛成軍的趙國,胜敗如何想像便可知。趙國被攻潰了,秦軍勢必更為強大,如何能承其敝呢?而且我軍新近遭逢大敗,王室早已坐不安席,因此吾王舉全國軍力,全數委托我們,國家安危在此一舉。宋義不体恤士卒勞苦,只顧自己的私情与野心,絕非承擔社稷重任的大臣之才。如果繼續由他領軍,一定會危及國家存亡。” 義正詞嚴,加上范增在旁鼓動,楚軍眾軍團將領也被激得熱血沸騰,對宋義產生极大的反感。 但半夜才由無鹽回來的宋義仍毫無所覺,怀抱著自己的野心及得意,很快地進入睡夢中。 項羽在确定宋義已回營區后,也立刻离開集會地,暗藏短刃,帶領几位親信,徹夜赶到城中,直赴宋義駐營的大宅。 衛兵雖出面阻擋,但項羽雙手推開,并大聲嚷道: “我有要事,必須緊急面謁上將軍!” 項羽狀极凶猛,力大無比,衛兵無法阻擋,只好大聲呼喚: “上將軍,魯公求見。” 剛入好夢的宋義,惊醒過來,吃力地撐起肥胖身軀,滿臉不高興問道: “是魯公?大清早有什么急事……” “欺君罔上的奸賊,納命來!” 一大跨步,項羽拔出短刃,直刺宋義咽喉,宋義來不及反應,便已魂斷奈何天了。 大本營在一陣混亂中,宋義營中諸將領也赶來支援,雖然眾寡懸殊,項羽仍充滿自信地割下了宋義的首級,大聲向周圍將領表示: “宋義私通齊國,陰謀叛楚,楚王特以密敕令項籍誅殺之。” 諸將懾于項羽猛勇,不敢反駁,只好表示: “當初創建楚國、擁立怀王的,便是將軍的家族,將軍自然也最有資格撥亂反正、誅殺叛党了。” 主將喪命,所有軍團將領迅速集合,共商應變策略。會議中,大家共推項羽為假上將軍,代替宋義統率北征軍團。 早在項羽突擊宋義之際,范增也派出特遣隊,前往齊境追殺宋襄。宋襄由于前晚酒醉,尚未覺醒,使被刺殺在齊國邊境上。 項羽又派別將桓楚,立刻返回彭城,向楚怀王報告事件始末。怀王在獲知宋義被殺,“項家軍”已奪得主導權,并由一向凶猛的項羽領軍后,又惊又怕,只好主動下令,正式任命項羽為上將軍,接替宋義的遺缺。 齊王田建之孫田安,一向崇拜項羽之武勇,听說項羽奪得軍權,也由濟北出軍,跟隨項羽前往救援趙國。 項羽也立刻下令大軍向北移動,大本營設于項梁罹難的定陶,并派遣當陽君英布和蒲將軍,率先鋒部隊二万余人先行渡河,探尋黃河北岸秦軍的虛實。 范增也調任為項羽軍師,在前線協助擬定作戰策略。一場空前的大戰,即將展開。 【陳文德說評】 老子《道德經·第十六章》:“致虛极,守靜篤,万物并作,吾以觀复。夫物芸芸,各复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日复命。复命日常,知常日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這個宇宙中,一切原本都是空虛而宁靜的,万物也因而能夠在其中生長。因此要追尋万物的本質,必須恢复其最原始的虛靜狀態。 万物的生長雖蓬勃而复雜,其實生命都是由無到有,由有再到無,最后總會回复到根源。根源都是最虛靜的,虛靜是生命的本質,這种生命的本質也是自然的常道。合乎這种自然常道的,是為明智,不能合乎這种自然常道的,常會范來禍端。知道常道的人,對事情無所不容,無所不包。一切都能包容的,才能大公無私,能夠大公無私的,才能作到全然不偏頗,全然不偏頗,才能得天命,得天命才能合乎大道,合乎大道才能永垂不朽,終其一生都不會有什么危難。 禍福無所,唯人自取。人類原本只是“生存”著,并沒有什么權利和野心。但生存的人便有行動,為了行動更方便,我們便需要權力。 權力原本是為了讓自已有更大的自由,但人類卻很少去珍惜這個權力的自由,而希望用權力來影響或指揮別人。為達到此目的,我們便有了欲求,有了欲求便很難完全滿足,難以滿足,便有了不安,有不安便想擁有更多的權力,要有更多的權力便很容易和人沖突,和人沖突便會帶來生命的危机。 楚國滅亡后,楚怀王和宋義,原本已流落民間,流落民間時無權也無欲,反而一切較安全。 宋義在權力不大時,頭腦比較清楚,他能夠看出項梁的缺點,在于他客觀而冷靜的明智。但等到他也擁有權力時,這种客觀和冷靜反而消失了,宋義成了不知道自已缺點和危險的老糊涂蛋,最后怎么死的都不知道,可謂糊涂、腐化到了极點。由此觀之,權力之腐蝕人心,實在可怕。 反而劉邦在這方面的表現要好多了。到目前為止,他一直是弱者,雖然表現尚不差,但比起項羽,他永遠是配角。但這种虛靜的配角,讓他的權力欲較不容易突顯,反而較能獲得同情和支持。 劉邦能意外成為征西楚軍的統帥,主要因素不在于他的強,而在于他的不夠強,有用而沒有威脅性,反而帶給他最大的机會了。 ------------------ 一鳴掃描,雪儿校對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