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魏際昌

  山東龍口市文聯副主席曹堯德先生,博雅君子也。余嘗獲讀其所著《孟子傳》、《孫子傳》及《孔子傳》(此書与人合著),第覺其鎔經鑄史,出言有章,功力深厚,左右逢源,非泛泛者所可比擬。尤其是以章回小說的形式,用飄逸清新的筆法,使人物栩栩如生,故事歷歷如畫,令人有石破天惊拍案叫絕之感,奇哉妙哉!寫“圣賢”大傳而能有此,實不數數見也。此殆脫胎于史遷之“世家”“列傳”而复大而化之者歟?
  今先生又將出版其第四部巨著《屈子傳》矣,而丐余為序。未睹原稿,自是難題,然而由此及彼,舉一反三,亦可以思過半矣。例如:必复出以丰富多采之說部筆法;以時系人,以人系事,突出重點,繁簡适當之“年譜”定已具備;名言選譯、嘉惠后學之“附錄”亦必再現(還有圖表)。因而与之單話屈原之神思。
  巫風云:“昔楚國南郢之邑、沅湘之間,其俗信鬼而好祠(祠,一作祀,《九歌》前言)。”按“靈”又訓“神”,《說文》云:“天神,引出万物者也。”《周禮·大宗伯》則稱:“昊天、上帝、日月星辰、司中、司命、風師、雨師,皆天神也。”《漢書·郊祀志》亦云:“《洪范》八政,三曰祀。祀者,所以昭孝事祖,通神明也,旁及四夷,莫不修之。”“是以圣王為之典禮,民之粗爽不貳,齊肅精明者,神或降之。在男曰覡(《說文》:能齊肅神明也)。又鬼之靈者亦曰神。”《史記·五帝紀》:“依鬼神以剬義。”《呂覽·順民》:“使上帝鬼神傷民之命。”高誘注曰:“天神曰神,人神曰鬼。”這樣的話,孔子說得更早:“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敬鬼神而遠之。”(《論語》)既然鬼神聯稱,等于同義,“禱爾于上下神祗”,“祭如在,祭神如神在”。這些孔子常說的話,直到戰國時期南國的屈原,不但依舊存在,還要變本加厲地從敬神上靈巫上下工夫,也就可以理解了。擬人夸飾,神靈合一,通天徹地,逍遙六合,實在是古之傷心人別有怀抱的,非只字面上的絢麗而已。
  此外,屈原也常用“靈魂”的字樣:“羌靈魂之欲歸兮,何須臾而忘反”(《九章·哀郢》),“何靈魂之信直兮,人之心不与吾心同”(《抽思》)。他也單用“魂”字,好像“靈魂”出殼一樣。如:“夜耿耿而不寐兮,魂煢煢而至曙”(《遠游》),“昔余夢登天兮,魂中道而無杭”(《惜誦》),“惟郢路之遼遠兮,魂一夕而九逝”,“愿徑逝而未得兮,魂識路之營營”(《抽思》)。我們的古人說:“陽之精气曰神,陰之精气曰靈。”(《大戴禮》)《說文》:“魂,陽气也,魄,陰神也。”《禮記·檀弓》:“魂气則無不之也。”《九歌·國殤》:“子魂魄兮為鬼雄。”于是不能不叫我們認為他這“魂”也可以單獨活動的了。屈原有時還“形”“神”并舉,以“神”代“魂”。《遠游》云:“神倏乎而不反兮,形枯槁而獨留”,“質銷鑠以汋約兮,神要眇以淫放”,都是“魂靈”遠逝“身体”獨留的意思。《老子》云:“神得一以靈,神無以靈將恐歇”(卅九章),“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四十二章),可与屈原的話參互著看。
  庄周的“物化”:蝴蝶、庄周,栩栩然,遽遽然,夢醒互化,一而二二而一;与其鯤、鵬互化之道:無小大,無終始,無死生,無差別,逍遙物外,任天而游的精神,又何莫不是上下齊一人鬼不二呢?但,屈原的“神思”及“巫象”則遍現于《九歌》《九章》及《离騷》之中,千變万化,意境開朗,出神入化,心情玄妙。
  因此种种,我們大可以說:
  1.巫師遠在殷周之時即已興有,其根源來自奴隸統治者尊天崇鬼假人以為。降至春秋,雖由史、卜代以筮、蓍(蒿屬,《易》以為數。《說文》:筮,《易》卦用也。《廣韻》:“龜曰卜,蓍曰筮。巫咸作筮,筮決也。”),而南國之楚不止沿襲,甚至變本加厲,此屈原之所以有《九歌》之作也。
  2.屈原之“靈”卻是天人合一借題發揮的。不止“神靈”、“靈巫”、“靈氛”、“靈瑣”,還有“靈修”以代君,“靈均”以自謂的。而且“靈”的本身還具有“靈魂”的作用,它可以“遺世獨立”單一活動,好像今之宗教家所謂Soul,死后都不泯滅的。与老子的“鬼神”,庄子的“物化”又自不同。
  最為重要的一點,是屈原的“裝神、弄鬼”別有深意:“思君念國,憂心罔极”,“屈原執理忠貞而被讒邪,憂心煩亂不知所訴,乃作《离騷》”,“复作《九章》,援天引圣以自證明”(《劉向·王逸注引》),“凡百君子,莫不慕其清高,嘉其文采,哀其不遇,而愍其志焉”(仝上),“怨誹而不濫”(班固語)。
  總之,屈原雖采巫風,卻非巫師(如聞一多等人所云);雖亦卜筮,卻不泥執(甚至与之抗衡棄置不顧);雖談鬼神,別有用心(神人共通,未嘗單獨崇拜);雖稱靈魂,獨立不倚(形神分离自有看法,前所罕見)。就是說,他的宇宙觀与人生觀是開拓的、突破的、超人的、浪漫的,既不同于老、庄,也与孟、荀有异,純乎其為屈原的。這种思想反映到辭賦上尤其如是。“依《詩》取興,引類譬諭:故善鳥香草以紀忠貞;惡禽臭物以比讒佞;靈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賢臣;虯龍鸞鳳以托君子;飄風云霓以為小人。”(亦劉向、王逸語)這种說法雖然還不夠明确,卻基本上提出了問題:
  1.主題思想:忠貞。愛國愛民盡己之謂忠,洁身自好守正不阿之謂貞,嚴格地說,兩者是互為表里不可分割的。
  2.肯定人物:善鳥香草,靈修美人,宓妃佚女,虯龍鸞鳳(君、賢臣、君子)。
  3.否定對象:惡禽臭物(讒佞),飄風云霓(小人)。
  然而“依《詩》取興、引類譬喻”的話,卻是值得商榷的。《三百篇》中的草、木、虫、魚、鳥、獸,确實只是起一個比(以此物比它物如《衛風·相鼠》:“相鼠有皮,人而無儀。”)興(先言它物以引起所詠之詞,如《周南·關睢):“關關睢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作用。這里的美人香草惡禽臭物,其本身便是代表人物的,有的甚至得到充分的描寫,如《橘頌》,從“后皇嘉樹橘徠服兮”開篇,直至“行比伯夷置以為像兮”的結語,可以說作者賦予了“物性以人性”,也就是以“物德”為“人德”來自我寫照的,最末一句已經點了題么:忠貞不二,清如夷、齊(宁可餓死,恥食周粟)。
  他的愛國思想,尤以体現于《國殤》中的為最強烈最有代表性。它托跡于追悼陣亡將士,可是如火如荼地描寫了車戰的場面,殺敵致果為國捐軀的英雄們,殊死格斗,浩气長存:“帶長劍兮挾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懲;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為鬼雄!”真是惊天地而泣鬼神的絕唱,“豈余身之憚殃兮,恐皇輿之敗績”(《离騷》)。神的實驗,特別是此中關于“靈”与“魂、魄”的認定,王逸注曰:“言國殤既死之后,精神強壯,魂魄武毅,長為百鬼之雄杰也”。洪興祖引《左傳》補注曰:“人生始化曰魄,既生魂,陽曰魂,用物精多則魂魄強”。孔穎達疏云:“人秉五常以生,感陰陽以靈,有身体之質名之曰形,有噓吸之動謂之為气,气之靈者曰魄。既生魄矣,其內自有陽也,气之神者曰魂。魂魄神靈之名,本從形气而有,附形之靈,附气之神為魂。附形之靈者,謂初生之時,耳目心識,手足運動,啼呼為聲,此則魄之靈也(按今人謂之“本能”);附气之神者,謂精神性識漸有所知,此則附气之神也(按今人謂之“后天習慣”,由學而能);魄在于前,魂在于后,魄識少而神識多。人之生也,魄盛魂強,及其死也形銷气滅。圣人緣生以事死,改生之魂曰神,改生之魄曰鬼,合鬼与神,教之至也。魂附于气,气又附形,形強則气強,形弱則气弱,魂以气強,魄以形強。”《淮南子》曰:“天气為魂,地气為魄。”高誘注云:“魂,人陽神;魄,人陰神也。”這說得不為無理,但屈原對于靈魂的“主觀能動性”:認為它是激發的超凡的獨立存在的妙用,沒有點染出來。
  如同對于鬼的看法一樣,屈原不但不否定它存在,反而把它打扮得漂漂亮亮,惹人愛怜。如“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帶女蘿;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注曰:“山鬼仿佛若人見于山之阿,薜荔兔絲皆無根緣物而生,山鬼亦淹忽無形,故衣之以為飾也。体含妙容,美目盼然,又好口齒而宜笑也。”五臣云:“山鬼美貌,既宜含視,又宜發笑。”補曰:“山鬼無形,其情狀難知,故含睇宜笑以喻夸美,乘豹從貍以譬猛烈,辛夷杜蘅以況芬芳,不一而足也。”按:美人媲君,《詩》有先例:“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邶風·簡兮》),這是頌美文王的。“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衛風·碩人》),這都是刻畫庄姜之美的,与虛擬的山鬼有异。倒是喜歡“齊諧志怪”的庄周,他那“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不食五谷,吸風飲露,乘云气,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庄子·逍遙游》)的“神人”与此同類,都是抒發其超凡的心靈,自樂其美妙的形象的。蓋“神者,申也,引出万物者也”(《說文》),“人所歸為鬼,從人象鬼頭,鬼陰气,賊害從□”(仝上)。其實“田”的大頭,乃是古代舞人的面具(今之跳舞也有戴假面的么,尤其是跳神,如藏僧的驅魔)。“鄉人儺,朝服而立于阼階”(《論語·鄉党》。按“儺”,字亦作“裼”,強鬼也,必驅除之,自孔子時而已然,不用說,扮演者應戴面具或涂鬼臉)。《荊楚歲時記》云:“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春秋謂之端月。雞鳴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臊《御覽》作魈)惡鬼。”按《神异經》云:“西方山中有人焉,其長尺余,一足,性不畏人,犯之,則令人寒熱,名曰山臊,以竹著火中燁扑有聲,而山臊惊憚。”《元黃經》所謂“山猓鬼”也。”是則“山鬼”既丑而惡也,屈原卻把它美化起來,說“山中人兮芳杜若,思公子兮徒离憂”,豈非別具慧心,奇文壽世。所以我們應該透視作者心靈深處的“忠貞”之美,念念不忘“君、國”。其它篇章里的“美人”都屬此類: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王逸曰:“美人謂怀王也。”
  結微情以陳詞兮,矯以遺夫美人(《九章·抽思》)。王逸曰:“結續妙思作辭賦也。舉与怀王使覽照也。”
  思美人兮,攬涕而佇眙(《九章·思美人》)。王逸曰:“言思念怀王,至于佇立悲哀,涕淚交流也。”
  与美人抽怨兮,并日夜而無正(仝上)。王逸曰:“為君陳道,拔恨意也,君性不端,晝夜謬也。”
  可見“美人”与“靈修”同義,都指楚君而言(特別是怀王)。有時亦泛稱“万民”和自己。如“滿堂兮美人,忽獨与余兮目成”(《九歌·少司命》)。王逸曰:“言万民眾多,美人并會盈滿于堂,而司命獨与我睨而相視成為親親也。”“子交手兮東行,送美人兮南浦(《河伯》)”。王逸曰:“子謂河伯也,言屈原与河伯別,子宜東行,還于九河之居,我亦欲歸也。美人,屈原自謂。愿河伯送己南至江之涯,歸楚國也。”
  憂國的人沒有不憂民的。屈原雖是楚國貴族統治階級里的成員,一樣關心人民的疾苦。如《离騷》云:“怨靈修之浩蕩兮,終不察夫民心。”王逸曰:“言己所怨恨于怀王者,以其用心浩蕩驕傲放恣無有思慮,終不省察万民善惡之心,故朱紫相亂,國將傾危也。”“民心各有所樂兮,余獨好修以為常”。王逸曰:“言万民秉天命而生,各有所樂,我獨好修正直以為常行也。”“皇天無私阿兮,覽民德焉錯輔”。王逸曰:“言皇天神明無所私阿,觀万民之中有道德者因置以為君,使賢能輔佐以成其志。”“瞻前而顧后兮,相觀民之計极”。王逸曰:“前謂禹湯,后謂桀紂,觀湯武之所以興,桀紂之所以亡,足以觀察万民忠佞之謀,窮其真偽。”(以上所引并見《离騷》)屈原的敬天法祖重視民心,以及對于怀王如怨如訴的心情于此可見。
  《离騷》曰:“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修能。”王逸、洪興祖引五臣注云:“內美謂忠貞,修能言己之生,內含天地之美气,又重有絕遠之能与眾异也。”又曰:“余固知謇謇之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王曰:“謇謇,忠貞貌也,言謇謇諫君之過,必為身患,然中心不能自止而不言也。”屈原是忠心耿耿,忠不离口的,“所陳忠信之道,甚著明也”(王逸《九章》引言)。
  所作忠而言之兮,指蒼天以為正(《惜誦》)。
  王逸曰:“言己所陳忠信之道,先慮于心。合于仁義,乃敢為君言之也。”
  竭忠誠以事君兮,反离群而贅疣(同上)。
  --------
  注:群,眾也,贅疣,過也。言己竭盡忠信以事君,反得罪謫也。

  忠君其莫我忠兮,忽忘身之賤貧(同上)。
  --------
  注:言己憂國念君,忽忘身之賤貧。以忠信事君可質于明神。

  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涉江》)。
  --------
  注:以,亦用也。

  忠湛湛而愿進兮,妒被离而鄣之(《哀郢》)。
  --------
  注:言己体性重厚而欲愿進,讒人妒害之。

  按“忠”,信也,正也,盡己之謂;而“貞”,則洁也,亦正也。《易·乾卦文言》曰:貞者,事之于也。故屈原亦必以“貞臣”自居:
  國富強而法立兮(楚以熾盛,無盜賊),屬貞臣而日娭(嬉也,委政忠良而游息也)(《惜往日》)。
  民好惡其不同兮,惟此党人其獨异(同上)。洪念祖曰:“党,朋党,謂椒、蘭之徒也。”世并舉而好朋兮,夫何煢獨而不予听?惟此党人之不諒兮,恐嫉妒而折之(同上)。言不尚忠信之人,共嫉妒我正直,必欲折挫而敗毀之也。
  夫惟党人鄙固兮,羌不知余之所臧(《九章·怀沙》)。
  --------
  注云:鄙固,狹陋。臧,善也。

  是非混淆,黑白不分,這是屈原最為憤恨的。他說:“變白以為黑兮,倒上以為下(世以濁為清,常人以愚為賢也)”,“同糅玉石兮,一概而相量(賢愚雜廁,玉石不分)”。他甚至罵道:“邑犬之群吠兮,吠所怪也”,“非俊疑杰兮,固庸態也”(德高者不合于眾,行异者不合于俗,故為犬之所吠,眾人之所訕也)。蓋屈原自謂:“眾不知余之异采”(眾人不知我有异藝之文采也)”,“莫知余之所有”(國民眾多,非明君則不知我之能也)。“重仁襲義兮,謹厚以為丰”(言眾人雖不知己,猶复重累仁德及興禮義,修行謹善以自廣大也。以上所引并見《九章·怀沙》)。這可真是“离群索居”“光榮的孤立”了。法堯舜湯武,斥夏桀商紂,講道德,說仁義,尊天地,敬鬼神,再聯系到家庭出身,又綻露出來屈原的大一統思想了。其所繼承非只“江漢文化”(所謂“南國”的菁華),也未嘗不蘊蓄著“齊魯文化”(擴及黃河的,也概稱為“中原”的政教)。如同他的文章(辭賦)一樣受有《詩》、《書》的影響,不過“推陳出新”自成体系,不歌而誦,蔚為奇觀。
  如此絮絮不能自已,而堯德先生卻“唯唯”首肯,并云“個中許多精神已包孕于所作之《屈子傳》中矣”,遂以為序。
  乙亥之春贅言于河北大學之紫庵
  時年八十有八
  (編者注:魏際昌,中國屈原學會常務副會長,河北大學中文系教授。)


  ------------------
  一鳴掃描,雪儿校對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