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話說那天深更半夜,孔子師徒与恩人石頭揮淚拜別,在濃重夜色的掩護下各奔前程。孔子師徒恐后有追兵,馬不停蹄地赶路,待黎明時分,來到了鄭國的都城新鄭的南門外。但孔子不見了,顏回不見了。孔門弟子大惊,有的揮淚,有的歎气,有的咒罵,司馬牛則放聲大哭,決心潛回宋國,放火燒了司馬府,將桓魋碎尸万段,以解心頭之恨。同學們勸住了司馬牛,大家著急万分,四處尋找夫子。 子貢逢人便問,但卻一直沒有打听到孔子的下落。突然,一位老者頭戴竹笠,肩荷草筐,身披霞光,口哼小曲,悠哉游哉地從對面走來。子貢忙上前施禮,問道:“請問老丈,可曾見到一位身高九尺,年過六旬,須發霜染的外鄉人嗎?” 老者上下打量著子貢,捋著須髯,微笑著說:“東門外有一老者,身長九尺有余,生一雙河目,闊額高顴,頭似唐堯,頸似皋繇,肩似子產,自腰以下,不及禹者三寸,累然若喪家之犬。”老人說完,也不等子貢致謝徑直走去。 子貢忙奔向東門外,遠遠地望見孔子不然一身正在四處張望,不遠處顏回在徘徊。孔子見了子貢,惊喜万分,感喟地說:“丘一旦离開你們,便若失群之孤雁。賜啊,你怎么知道我在此彷徨?” 子貢毫不隱諱地將方才那位老者的話原原本本地說了一遍。孔子听了,非但沒有生气,反而哈哈大笑說:“像堯、像皋繇,像子產,丘愧不敢當。若說似喪家之犬,倒是像极了,像极了!……” 鄭國子產早逝,小人當權,沒有收留孔子。 猛虎踞高山,長嘯一聲,空谷回響,狼逃鹿奔。蛟龍處深海,翻騰戲游,波浪滔天,魚潛鱉藏。鳳凰翔高空,金光燦爛,百鳥群集和鳴。而陳國的國都宛丘(今河南省淮陽縣)卻像一只患病的小貓蹲在那里,低頭垂耳,毫不顯眼。城牆低矮,坍塌殘缺。城門破舊,黑洞洞的,像一只病獸半張著的嘴。街道狹窄,坑坑洼洼,市面擁擠,像一個沒有睡醒的懶漢。然而這天卻一改常態,大街小巷,俱都打掃得干干淨淨,主要街道,張燈結彩,人們神彩奕奕,奔走相告,整個宛丘城,仿佛突然精神煥發,年輕起來了。陳湣公以上賓禮迎接孔子入城,各自說了許多寒暄恭維的話。孔子說:“孔丘何德何能,敢勞大王如此厚愛。” 陳湣公說:“夫子屈尊敝國,使陳蓬蓽生輝,寡人倍感榮幸。” 孔子深受感動地說:“孔丘累然若喪家之犬,承蒙國君收納,定效犬馬之勞,以報知遇之恩!” 陳湣公歎息著說:“夫子天下奇才,敝國兵微地小,只怕無用武之地也。” 孔子微微一笑,從容地說道:“國家的存亡興衰,不限于疆域之大小。成湯居毫,地僅七十里;文王居丰,武王居鎬,地僅百里,初時的處境,与貴國雷同。自己雖無侵伐之野心,然一旦上國有命,令伐他國,猶不敢不從。而后來卻能統一天下,諸侯無不悅服來朝。大王何需煩惱呢?” 陳湣公听得津津有味,忙插嘴問道:”寡人豈敢希冀湯、武之盛業,但夫子既稱處境相似,敢問湯、武何法奉事上國,卒能統一天下呢?” 孔子回答說:“修國以待天時,舉賢以佐國政。成湯得伊尹,知為大賢,委以國政,伐桀而建國。文王訪賢于渭水,舉太公望為相。武王繼承父業,克成興周滅紂之偉績。反之,桀殺龍逢,紂殺比干,天下賢士裹足不前,國遂滅亡。丘歷覽古史,凡能依重賢相者,國必興;賢奸不分者,國必亂;嬖奸害賢者,國必亡。至于以小國奉事大國,唯先恭順而已。大王在位十年,處于吳、楚兩強國之間,尚能安然圖存,實不易也。” 陳湣公問:“依夫子之言,齊自晏嬰仙逝,國無賢相,景公以垂暮之年,尚能勉強維持,是何道理?” 孔子回答說:“此乃管仲之余威,晏仲平之遺謀也。齊有三賢,鮑叔牙、管仲、晏嬰并稱。人皆稱管仲有大功于齊,推居三人之首。丘以為當以鮑叔牙居首。叔牙攝相之日雖短,因知管仲賢才出于己右,力勸桓公莫記射鉤之仇,自己愿以相位相讓。這种公而忘私的大度,古今罕見。” 陳湣公听了這一席話,佩服得五体投地,本想繼續討教,看夜色已深,便命內侍送孔子師徒去館舍安歇。司城貞子奏道:“夫子乃微臣之老友,就請夫子寒舍下榻,以便隨時討教,也免得夫子館舍寂寞。” 陳湣公准奏。從此,孔子師徒便住在貞子府上,參預朝政,領取俸祿。就這樣,孔子在陳一住三年。 陳湣公一直待孔子為上賓,時常召孔子進宮,或駕臨司城府拜訪孔子,問政,問禮,切磋學問,但卻無所成事。因為小小的陳國畢竟是處在吳、楚兩大強國的夾縫中生活,常受兩國欺凌。吳國尤其趾高气揚,這正是吳王夫差任用伍子胥打敗越王勾踐的第三年,自然也是勾踐臥薪嘗膽的時候。 一天,陳湣公由一貼心太監奉陪到司城府訪問孔子,半路上听行路人說,魯國司鐸家發生火災,全家被焚,并且殃及宗廟也化為灰燼。駕車來到司城府門外,孔子得報陳侯駕到,忙与貞子率弟子出門拜迎。湣公以上賓禮相還,由貞子引入正廳,分君臣禮坐下,彼此說了些仰慕頌揚的話后,湣公問道:“适才來時,听得路人說,魯司鐸家毀于火災,且大火延及宗廟,但不知是哪一代的宗廟?” 孔子雙眉緊皺,略假思索后,很肯定地回答說:“烈火所及,必是桓公与僖公之廟。” 湣公問:“怎見得呢?” 孔子回答說:“禮制,祖有功,宗有德,不毀其廟。桓、僖二公,無功德可存其廟,魯人不毀,天必毀之。” 其實,桓公、僖公祖廟的存在,說明季氏在魯國的跋扈。按照當時的禮法,祖宗的廟只存到四代為止,魯國所以還保存桓公、僖公的廟,是因為季氏當權的緣故。桓公是季氏的直系祖先,僖公則是開始給予季氏封地的人。季氏為了紀念他們,所以特地將他們的廟保存下來。孔子一向反對季氏專權,嫉惡如仇,才說了這樣的話。 陳湣公對孔子的話將信將疑,隨便暢談了一會,囑托貞子要以上賓款待孔子,然后便擺駕回宮去了。 事隔不久,有魯使到陳國來,陳湣公一打听,大火果然將桓公和僖公的廟焚為灰燼。孔子料事若神,湣公倍加悅服。 來日孔子入朝謝禮,湣公詢問治國要道,孔子一一詳細對答,湣公連連歎賞。正當此時,突然有一只飛鷹集于庭樹上,片刻墜地而亡。小鷹身上帶著一只箭,箭頭是汎石的,箭杆是瓘荊木的,長一尺八寸。陳硒公遍問群臣,沒有人能夠辨析這支奇特的箭,又問孔子,孔子說:“此箭頗有來歷,乃北方肅慎國之物。昔者周武王平定天下之后,各國均有貢物,肅慎國即貢此瓘矢石汎,長一尺有咫。武王欲昭令德澤于后世,鐫六字于汎矢云:‘肅慎氏貢瓘矢。’分賞大姬配胡公而封于陳。古明王定制,分同姓以珠玉,以示親親;分异姓以貢物,以志遠服。大王設若不信,可派有司遍查府庫,可證臣言。” 陳硒公立即派人入庫檢查,果然找到了同樣的楛矢,砮矢上确實刻有“肅慎氏貢楛矢”六個蠅頭小字,從此以后,湣公對孔子更加敬重,視為仙師尊長,事事請教。 一日,陳湣公對子貢說:“孤今日方知圣人的确難能可貴。” 子貢說:“但知圣人可貴,仍屬無益,惟能委以重任,使其行道以化民,方為可貴。” 陳湣公感到子貢言之有理,于是遇有大事,及任免官吏,必向孔子咨詢而行。一班佞臣嫉賢妒能,孔子主持正義,他們恐怕官位不牢,便常在君前讒譖孔子。一日,佞臣伯專向湣公奏道:“先君靈公遺留一顆九曲明珠,貫線斷脫,無人能穿,久藏寶庫。臣聞孔子為万能圣人,主公何不煩地穿珠,以便賞玩。” 陳湣公准奏,宣召孔子進宮,命司庫取出九曲明珠,授予孔子說:“此珠無人能穿,有勞夫子用絲線貫穿,以便賞玩。” 孔子接珠在手,細細觀看。原來那珠在蚌胎中原孕九粒,飽綻而未曾分顆,便被人取出,用人工琢成一顆九曲巨珠。古時候的能工巧匠,竟能鑽上彎曲的眼,穿上絲線。年代久遠了,絲線磨斷,至今無人能穿。孔子打量了一番,很覺為難,便對湣公說:“穿絲未備,容臣帶回,三日后進呈。” 陳湣公毫不猶豫地答應了,孔子便將九曲明珠帶回寓所。第二天一早,孔子向顏回說明原委,顏回便匆匆出了宛丘東門,奔向泄庄。 原來,就在与弟子們失散的那天黎明,孔子与顏回在一個叫泄庄的村旁碰見一位中年婦女正在園內采桑。只見她衣飾整洁,舉止文雅,風度不凡,不似農家女子。孔子便對顏回說:“采風問俗,是做客行路的通例,回何不去与采桑女做回答,以觀陳國風俗。” 顏回遵師命走到采桑女近前,很恭敬地說道:“南枝窈窕北枝長,園中采桑迎朝陽,能否吐絲難預卜,何苦辛苦為蚕忙。” 采桑女听得顏回是山東口音,上下打量他的裝束与風采,問道:“听口音,先生仿佛是魯國人,不知來陳何為?” 顏回回答說:“吾隨夫子孔仲尼來陳,一則往見陳君,二則觀光采風。” 采桑女微微一笑說:“仲尼號稱大圣人,游陳見嫉眾朝臣,九曲明珠穿不得,回來問我泄庄人。”說完,挎著籃子,頭也不回地徑直走了。 顏回返回孔子身邊,將采桑女的話敘述了一遍,孔子想,此婦人必系士大夫之家眷隱匿田間,賴采桑以自給的。 顏回來到泄庄,查訪到采桑婦人的住處,進家求見。屋內只有一位年近古稀的老太太,回答說無人在家,并搬出一個西瓜,邊割邊說:“天气炎熱,路途辛苦,請吃瓜解暑吧。” 顏回捧起老太太切就的西瓜,正要張口吞食,發現了紅瓤中嵌著的黑子,頓然省悟,便立起身,向內室施禮道:“餉我以瓜,‘子在其內’。請出一見,因有要事請教,望勿避面。” 采桑娘含笑款款地從內室走了出來。顏回再次正容施禮,說道:“吾夫子奉陳侯命,囑穿九曲明珠,不知如何穿法,特來求教。” 采桑娘子回答道:“以蜜汁潤珠眼,以細韌蚕絲粘蟻尾,同放匣中,密蓋靜置,隔一夜蟻必能度絲穿珠。” 顏回返回,如實向孔子回報。孔子如法炮制,果然靈驗,不無感慨地說:“丘智不如采桑女,徒有虛名!” 原來這位采桑娘是泄冶的孫女,泄冶曾做過陳靈公的司庫,所以家屬知道庫中藏有九曲明珠。泄冶因見靈公与夏姬私通,以忠言直諫而被殺戮。 不等三天,孔子便將穿好的九曲明珠呈予陳湣公,滿朝文武無不贊譽孔子的智慧。然而因此也就埋下了几乎喪生的隱患。 陳湣公對孔子盡管十分敬重,但陳國畢竟是處在吳、楚的卵翼之下苟延殘喘,難有作為,因而孔子的宏圖難展,只好每天講學,研究學問,積累資料,為未來“刪詩定禮作春秋”做著充分的准備。幸而外患強大,內憂不顯,雖有几個佞臣常在湣公面前讒言孔子,但里外上下都在應付吳、楚的侵凌上,顧不了這許多雞毛蒜皮的瑣事,因而孔子方得以在陳平安地度過了三年。 忽有一日,孔子正在給弟子們講學,顏回一樂三顛地闖了進來。顏回本來是個濕衣不亂步的斯文青年,今天也變得風風火火起來,似乎嘴也在學司馬牛,竟結結巴巴地說不清一句完整的話。他一闖進來便大聲嚷道:“昨晚喜鵲叫,今有貴客到,同學們快迎接,定然樂陶陶!” 孔子吃惊地問:“回呀,何事令你如此高興,竟然一反常態?” 說話間南宮敬叔走了進來,他先長跪在地,兩眼垂淚,拜見孔子。然后与同學們拱禮,握手,擁抱,長時間地在地上跳躍,旋轉,戲鬧,二、三十歲的人了,有的四、五十歲,突然都變成了小孩子,一會哭,一會笑,一會鬧——整整十年不見了,這是戰亂的十年,顛沛流离的十年啊!…… 仿佛長河上滾下了一股波濤,洶涌澎湃之后便平靜了下來,南宮敬叔向孔子陳敘了此番來陳的原委。 這年秋天,色癆纏身,奄奄待斃的季桓子忽然想起要到城外散心,于是數輛裝飾豪華的馬車前呼后擁地出了曲阜南門,碾過了沂水。秋天,這是個丰碩的季節,收獲的季節,金色的季節,然而魯國的大地卻一片蒼涼,田園荒蕪,荊棘叢生,兔走雉飛,狼虫出沒。田埂邊,地頭上,偶爾有几個農夫在勞動,但卻一個個面黃肌瘦,手無縛雞之力,奄奄思睡。濃云低垂,殘陽如血、星星點點的村落,冒著有气無力的炊煙,一群群烏鴉聚滿了光禿禿的樹梢,報喪似地呱呱地叫著,令人不寒而栗。季桓子見了這情景,百感交集。他悔恨自己不該接受齊國女樂,不該沉湎于酒色,不該疏遠了孔子。如果,在夾谷會盟的基礎上運用孔子的治國方針,發奮圖強,如今的魯國早已是東方第一大國了。可是眼下,咳!……他后悔莫及,囑咐自己的儿子季康子說:“為父將不久于人世,一生最大的遺憾,便是沒有重用孔夫子,致使國破家殘。按祖制,我死后你必相魯,定要將孔夫子請回,委以重任,敬之若父,尊之若師!……” 這是季桓子的遺囑,也是一個靈魂的最后忏悔。他希望儿子能比自己聰明,日后的魯國能夠振興,能夠再度強盛。 季康子本欲遵父命請回孔子,可是大夫公之魚諫阻道:“先君与先令尊對孔子不能善始善終,弄得孔子逃离他鄉,為天下人恥笑。如今冢宰請他回來,那老夫子一意孤行,素不知委曲,若再不得善終,豈不留話柄于后世嗎?” 季康子說:“依子之見,就這樣作罷了不成?” “豈可作罷。”公之魚冷冷一笑說,“不遵父命,便為不孝。倒不如請回冉求,此人多才多藝,又在府上做過家臣,彼此相得益彰,与人与事均有益無害。再說,請回孔門弟子,就等于請回孔夫子,只是無任何后患罷了。” 季康子也是個沒有政治頭腦,沒有主見的庸碌之輩,事情就這樣決定了,南宮敬叔便奉命來請冉求。 同學們听了南宮敬叔的敘述,俱都憤憤不平,罵季康子鼠肚雞腸,有眼無珠。 冉求倒是滿心歡喜,這些年來,他們像大海上飄浮的一葉孤舟,海水茫茫,到處是巨浪,到處是險灘,到處是暗礁,厄運像片片烏云,一直在籠罩著他們。災難像波濤,不時地向船頭襲來。墳墓早已掘好,就在腳下,就是這無邊無垠的汪洋。他們已經跟隨著夫子在這浪峰波谷中整整顛簸了十年,然而理想的彼岸究竟在哪里?他感到茫然。如今能夠有個安逸的歸宿,無論如何,總是好的。但這一切。他不便于表現,只是不動聲色地、默默地听著。 孔子顯得很平靜,仿佛大海上并未泛起任何波瀾,即使是襲來了暴風驟雨,他也是獨處船頭,默默地垂釣。 “与季桓子比,季康子如何?”孔子淡淡地問。 南宮敬叔回答說:“有其父的權勢,無其父的權謀。” “哀公比定公如何?”孔子臉上依然沒有一絲表情。 南宮敬叔說:“有其父的權謀,無其父的權勢。” 孔子深深地歎了一口气說:“原來如此!……” 子路說:“既然如此,一個冉求回去,孤掌難鳴,于事何補?倒不如多回去些人,同心協力,共治魯國。” “事雖如此,”顏回說,“只恐敬叔兄無法向季康子交代。” “回言之有理。”孔子說,“冉求呀,回去吧,此番歸魯,定然大用,非小用也。” 冉求說了一些与夫子和同學難分難舍的話,最后提出,一人歸魯,恐獨木難支,欲邀樊遲一同回去。孔子征求了樊遲的意見之后,便答應了。并且說:“回去吧!回去吧!吾孔門弟子,志向高遠,行動疏闊,似一匹匹綾羅綢緞,質地优美,花紋美觀,丘不知該如何裁剪,做何衣裳……” 司城貞子知道孔子來了貴客,設家宴為南宮敬叔接風洗塵,賓主、師徒彼此把盞進觴,盡歡而散。 夜,靜悄悄的夜,曠野里只有孔子一人在獨自踱步,徘徊。四周万籟俱寂,只有秋虫的鳴叫,震蕩著孔子的耳鼓。一輪明月大如傘蓋,懸于藍天,月光如泄似流。稀疏的几顆星星,亮晶晶地拱圍在圓月四周,像似鑲嵌著的顆顆寶石。偶爾飄浮著几朵淡淡的輕紗似的白云,籠罩了明月,遮避了星光。孔子那明淨的心靈上,頗似這深邃的夜空,似乎也有淡淡的輕紗似的云朵在飄,在浮,給他帶來了淡淡的陰影,淡淡的愁絲,淡淡的哀怨和淡淡的惆悵。他今夜的心緒頗不宁靜,這是為什么呢?冉求就要离去,就要歸回魯國了,自己是在為他慶幸,為他喜悅嗎?似乎并不是。季康子請冉求,而不請自己,自己是在嫉妒嗎?自然更不是。人總寄希望于后代,老師對弟子猶如父母對子女,總希望一代更比一代強,否則,社會豈不就要停滯,人類豈不就要毀滅!自己之所以沖破重重障礙,首創平民教育,廣收弟子,有教無類,不就是為了讓他們繼承自己的事業,實現自己的主張,推動人類歷史的發展与進步嗎?憶往昔,自己整整走過了半個多世紀,腳腳荊棘,步步坎坷,無論在怎樣艱難困苦的環境下,從未怀疑過自己的主張与信仰,自己有充分的理由和根据證明這個主張与信仰的正确性,無數先哲圣賢的事跡告訴了自己,要實現一种偉大的主張与信仰,要付出寶貴的代价和數代人的犧牲,難道今夜里竟會動搖了嗎?…… 一陣秋風掠過,孔子不禁打了一個寒噤,但頭腦也頓覺清醒。仰望夜空,浮云被風吹散了,消逝了,星和月都慷慨無私地拋洒著燦爛的光,天高地曠,整個夜空湛藍湛藍的。是呀,樹再高也能攀援,山再高也可攀登,深邃的天空怎么能上得去呢?然而它卻實實在在的存在著,而且是美麗誘人的。這大約便是自己的主張難以為人接受,到處碰壁的根本原因吧…… 顏回默默地尋了來,給孔子披上了一件外衣說:“更深露寒,夫子小心著涼,快回去安歇吧!” 孔子深情地說:“落葉歸根,為師老了,是多么思念父母之邦呀……” 第二天一早,南宮敬叔、冉求、樊遲便匆匆离開了陳國,孔子很感凄楚,率領部分弟子一直送至國境邊上。 南宮敬叔十分關注地說:“适路上听人說,吳正欲伐陳,楚也在調兵遣將,陳彈丸之地,非久居之處;望夫子早作打算。” 冉求問道:“今日分手,不知何時相見,夫子尚有何教導?” 孔子揮揮手,自言自語似地說:“回去吧,回去吧! ……” 顏回說:“夫子請留步,回代夫子再送三位師兄一程! ……” 三人一齊跪倒,揮淚向孔子拜別…… 秋風嗚咽,落葉飄飄,枯枝敗葉,隨風飄蕩。雁行長空,飛向它們所應該去的地方。烏云遮日,陽光透過云層無力地射向大地,像是揮洒著的滴滴熱淚…… 走了很遠,南宮敬叔回過頭來,見孔子依然站在那里一動不動,并不斷地向他們揮手,蕭瑟的秋風中,他那高大的身軀變得瘦削彎曲了…… ------------------ 一鳴掃描,雪儿校對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