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像兩個愁苦的幽靈,倆人各自默想著,彼此從對方身上找到一些安慰…… ●“給我一個孩子吧!”當他的熱情傾注在自己身上的時候,她覺得自己從悲痛与死亡之中被拯救出來了…… ●“苦命的伊莎多拉……你的孩子……死了……” 雷蒙德從阿爾巴尼亞回來了,和平時一樣,十分熱心。 “那儿整個國家都需要救濟。農村一片荒蕪,孩子們在挨餓。你怎么能安心在這儿只顧自己傷心呢?來幫助我們救濟孩子們,安慰婦女們吧!” 他的懇求收到了效果。 伊莎多拉又一次穿上舞衣和涼鞋,跟雷蒙德到阿爾巴尼亞去了。 在那里,他采用獨創性的方法組織了一個營地,來救濟阿爾巴尼亞難民。他到市場上去買了一些生羊毛。 伊莎多拉說:“雷蒙德,你如何用這些生羊毛去解決他們的饑餓呢?” 雷蒙德說:“等一等你就知道了。要是我給他們帶面包來,那就過了今天沒有明天;可是我給他們帶羊毛來,就可以解決以后的吃飯問題。” 雷蒙德組織了一個中心。門口寫著:“愿來此紡羊毛者,每天可得一德拉克馬(希腊貨幣名)。” 貧窮、瘦弱、饑餓的婦女們很快就排了一條長龍。她們用掙來的德拉克馬可以買到黃玉米。 然后,雷蒙德又叫木匠做了些織机。他宣布:“誰愿意把紡好的羊毛織成布,一天掙一德拉克馬。” 許多饑餓的人來要求于這种活。雷蒙德讓她們織上古希腊的花瓶圖案,很快在海濱就有了一支紡織女工隊伍。他教他們合著紡織的節奏齊聲合唱。當這些圖案織成以后,就成了一幅幅美麗的床毯。 雷蒙德送到倫敦去賣,可以賺百分之五十利潤。 然后,他用賺來的錢開辦了一個面包厂,賣白面包,价錢要比希腊政府賣的黃玉米便宜一半。他就用這個辦法建立起他的村子。 鄧肯們住在海濱一頂帳篷里。每天早晨太陽升起時,他們就到海里去游泳。雷蒙德不時有剩余的面包和馬鈴薯,因此他們就翻山越岭到另外一些村子里去,把面包等食物分給饑餓的人們。 阿爾巴尼亞有最早出現的供奉雷神宙斯的祭壇。他們稱宙斯為雷神,因為這個國家無論冬夏都常有雷電和暴雨。伊莎多拉和雷蒙德等人常常穿著舞衣和涼鞋,冒著雷雨長途跋涉。伊莎多拉覺得,被雨淋洗一遍要比穿著雨衣散步痛快得多。 在那里,伊莎多拉看到許多悲慘的情景。一位母親坐在樹下,怀抱嬰儿,身旁圍著三四個小孩子——一個個餓著肚子,無家可歸。他們的家被燒掉了,她的丈夫、孩子的爸爸被土耳其人殺害了,牲畜被搶走了,庄稼被毀滅了。于是這位母親就帶著她剩下的孩子坐在那里。像這樣的一些人,雷蒙德分給他們許多袋馬鈴薯。 回到營地的時候,他們已經精疲力盡,但是精神上卻感到一种奇妙的愉快。 當地沒有理發師,所以伊莎多拉第一次自己把頭發剪掉扔在海里。 當她的精力和健康恢复以后,就不能再生活在難民中間了。藝術家的生活和圣徒的生活有著很大不同。她心中的藝術生活死灰复燃。 伊莎多拉·鄧肯感到必須离開這么多山、多岩石、多雷雨的國家。一天,她對佩內洛普說: “我不能再目睹這一切悲慘的景象了。我渴望伴著寂靜的孤燈,踏著波斯地毯,坐在伊斯蘭教寺院里。我對走過的道路實在是厭倦了。你能跟我一起去一趟君士坦丁堡嗎?” 佩內洛普非常樂意。 于是,她們換上朴素的衣裝,乘船去了君士坦丁堡。白天,伊莎多拉照例待在甲板上她的客艙里。晚上,當別的乘客都人睡之后,她圍上一塊頭巾,走出房間,來到月光下。 這時,有一個青年男子的身影靠在船舷,凝視月色。他穿著一身白,連手套也是白羊皮的。他手里拿著一本小小的黑皮書,不時地看上兩眼,口里念念有詞,像背誦祈禱文似的。他面容蒼白而憔悴,但鑲著兩顆黑黑的大眼睛,頭發烏黑發亮。 伊莎多拉走近時,那個陌生人對她說: “我冒昧地跟您講話,因為我和你一樣悲傷。我正要回到君士坦丁堡去安慰我的母親,她遭到极大的折磨。一個月以前,她听說我大哥自殺了,兩星期后,又是一出悲劇——二哥也自殺了。我是她僅剩的一個儿子了。可是我怎樣才能安慰她呢?我自己也絕望到极點,不如跟我哥哥一死了之。” 倆人一起談著。他對伊莎多拉說他是個話劇演員,手里的小冊子是《哈姆萊特》,他正在研究要扮演的這個角色。 第二天晚上,他們又在甲板上見面了。像兩個愁苦的幽靈,倆人各自默想著,彼此從對方身上找到一些安慰,一直逗留到天亮。 到達君士坦丁堡以后,伊莎多拉和他分手了。一位身穿重喪服的高個子漂亮婦女來迎接他。 伊莎多拉和佩內洛普下榻在佩拉王宮飯店。頭兩天,她們周游了君士坦丁堡全市,主要是觀光街道狹窄的舊城。第三天,一位不速不客——船上那位傷心朋友的母親,就是在車站接他的那位婦女——來見伊莎多拉。她顯得万分痛苦,把死去的兩個儿子的照片給伊莎多拉看,并說:“他們去了,沒法把他們追回來了,但是我到這儿來求你幫助我挽救最后這一個——拉烏爾。我覺得他正去走他哥哥們的老路。” “我能做些什么呢?”伊莎多拉說,“他危險到什么程度呢?” “他已經离開了這個城市,獨自住在圣斯提凡諾小村的一所別墅里。從他离開時絕望的表情來看,我感到凶多吉少。你給了他很深的印象,因此我認為你可以使他明白自己行動的錯誤,讓他可怜他的母親,回到生活里來吧!” “可是他到底為什么要往死路上走呢?”伊莎多拉問道。 “我不清楚,也不知道他兩個哥哥為什么要自殺。他們都年輕,為什么他們偏偏要尋死呢?” 這位母親的哀告深深打動了伊莎多拉,她答應到圣斯提凡諾村去,盡她的努力使拉烏爾清醒過來。 飯店的侍應告訴她,去那里的路很不好走,坐汽車几乎不可能。于是,她到港口去租了一條小拖船。 那天有風,博斯普魯斯海峽波浪滔滔,然而他們還是安全地到達了那個小村,并照他母親所指示的,找到拉烏爾的別墅。 那是一所白色房子,坐落在古老公墓附近的一個很偏僻的花園里。 沒有門鈴,伊莎多拉敲了敲門,可是沒人答應。她推門試試,門是開的,于是她走進去。底層的房間空無一人,她走上一小段樓梯,打開另一扇門,發現拉烏爾在一小間粉刷過的房間里。 白色的牆、白色的地面、白色的門。他躺在舖著白床單的沙發床上,和伊莎多拉在船上見到時一樣,穿著一身白,戴著雪白的手套。床邊有一張小桌子,上面放著一只水晶花瓶,里面插著白色的百合花,旁邊放著一支手槍。 伊莎多拉相信,他至少有兩三天沒有吃東西了。他仿佛身在遙遠的地方,連她叫他的聲音都沒法听見。伊莎多拉盡力把他搖醒,說他母親為了他兩個哥哥的死,心都碎了。最后,她設法用手拉住他,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把他拉上了等在那里的小船——小心地把手槍留在他屋里了。 一路上,他不停地哭,不肯回到他母親那里去。于是,伊莎多拉就勸他到佩拉王宮飯店她那里去。后來,伊莎多拉設法探問他這樣异常悲傷的原因。因為在她看來,即使他哥哥的死也不是他這么難受的原因。 終于,他低聲說了: “對,你說對了,不是因為我兩個哥哥的死,而是因為西爾維奧。” “西爾維奧是誰?她在哪儿?”伊莎多拉問。 “西爾維奧是世界上最美麗的人,”他回答說。“現在在君士坦丁堡跟他母親在一起。” 當弄清了西爾維奧是個男子,伊莎多拉惊愕不迭。 伊莎多拉決心盡力挽救拉烏爾的性命,所以就不再談這個話題,直截了當問他: “西爾維奧的電話號碼是多少?”她問。 很快,伊莎多拉就在電話上听到了西爾維奧的聲音——聲音很甜。她說:“你必須立刻到這儿來。” 不一會儿,西爾維奧就來了。他是個大約十八歲的少年。 他們在一起吃飯,后來站在陽台上极目眺望,觀賞博斯普魯斯海峽的美景。 伊莎多拉看到拉烏爾和西爾維奧在一起溫柔親切地密談,心里非常高興:拉烏爾的生命暫時得救了。她給他母親打了電話,告訴她自己的努力獲得成功。那可怜的女人喜出望外,不知怎樣感激伊莎多拉才好。 當晚和這兩位朋友告別以后,伊莎多拉覺得救了這個美麗的孩子的性命,是做了一件好事。 可是沒過几天,那位母親又六神無主地找她來了。 “拉烏爾又回到圣斯提凡諾的別墅去了。你必須再救他一次。” 伊莎多拉實在不堪其負擔,然而她不忍拒絕那位可怜母親的哀求。不過這次她覺得坐船太不平穩,決定冒險坐汽車去。她打電話給西爾維奧,告訴他必須和她一起去。 “你們這次又鬧什么別扭啦?”伊莎多拉問他。 “啊,是這么回事,”西爾維奧說。“我真心真意愛拉烏爾,可是我不能說我愛他就像他愛我那么深,所以他說他宁愿不活了。” 他們在太陽下山時出發,經過一路的顛簸搖晃,到了那個別墅。伊莎多拉直闖進去,又一次把憂郁消沉的拉烏爾帶回旅館。她和佩內洛普一起研究怎樣找到一种有效的辦法來治好拉烏爾的怪病,一直討論到深夜。 第二天,伊莎多拉和佩內洛普在君士坦丁堡古老的街上閒逛。在一條又暗又窄的小巷里,佩內洛普指著一塊招牌給伊莎多拉看。這是用亞美尼亞文字寫的,佩內洛普能翻譯,說這儿住著一位相師。 佩內洛普說:“咱們去算算命吧!” 她們走進一所很舊的房子,登上彎彎曲曲的樓梯,走過堆著陳年垃圾的走廊以后,見一個老婦人蹲在一口發出一股怪味的大鍋旁邊。她是亞美尼亞人,但是能說一點希腊話,所以佩內洛普能听懂她的話。她告訴她們,當年土耳其人進行最后一次大屠殺的時候,在這個房間里她親眼看著她的儿子、女儿、孫子,甚至最小的嬰儿都慘遭殺戮,從那時起,她就有了一种超人的明見,能預知未來。 伊莎多拉通過佩內洛普問她:“您算算我的未來如何?” 老婦人在那口鍋冒出的煙里找了一會儿,說出几句話。 佩內洛普翻譯給伊莎多拉听: “她向你致敬,說你是太陽神的女儿。你是派到人間來給人們以巨大的快樂的。在這种快樂之中將創立起一种宗教。經過到處游歷之后,在你的晚年,你將在全世界修建很多神廟。在這個過程中你也將回到這個城市,在這儿修建一座廟宇。所有這些廟宇都是供奉美神与快樂之神的,因為你是太陽神的女儿。” 當時伊莎多拉正在悲哀和絕望之中,這种詩一般的預言,叫她好生奇怪。 然后,佩內洛普問道:“我的未來怎樣呢?” 她對佩內洛普說著的時候,伊莎多拉發現后者的臉色變得蒼白,像是极端恐懼的樣子。 伊莎多拉問她:“她跟你講些什么?” “她說的話使人十分不安。”佩內洛普回答說。“她說我有一頭小羊羔——意思指我儿子梅納爾卡斯。她說:‘你還想要一只羊羔,’——那一定是指我一直希望得到一個女儿。但是她說,這個愿望是永遠不會實現的。還說我很快就會收到一封電報,說我愛的一個人病得很厲害,我愛的另一個人快死了。后來,”佩內洛普接著說,“她說我的命不長了,不過我要在一處高高的地方俯視世界,做最后的沉思,然后离開這個世界。” 佩內洛普完全心煩意亂了,給了老婦人一些錢,拉著伊莎多拉的手簡直是跑著通過走廊。下了樓梯來到狹窄的街上,她們赶忙叫了一輛馬車回到旅館。 剛進旅館,門房就遞上一份電報。佩內洛普倚在伊莎多拉手臂上,几乎暈倒。 伊莎多拉把她送進她房間里后,立即打開電報。上面寫著: 梅納爾卡斯病重,雷蒙德病重。速歸。 佩內洛普簡直發狂了。她們赶忙把東西扔進旅行箱里,然后打听什么時候有船。 門房說有一艘船黃昏時起錨。 盡管她們匆匆忙忙,伊莎多拉沒有忘記拉烏爾的母親,給她寫了一封信,說:“如果您想救您孩子的命,他必須立即离開君士坦丁堡。別問我為什么要這樣做。可能的話,請把他帶到我乘的船上來,船將于今天下午五點啟航。” 伊莎多拉·鄧肯沒有收到回音。開船的時候,那個拉烏爾拿著個手提箱,半死不活地匆忙走舷梯來到船上。伊莎多拉問他有沒有船票或者艙位,他都沒有想到過。幸好,船長挺好說話,与人方便,因此伊莎多拉和船長商妥,讓拉烏爾住到她那套間的起居室,因為船上沒有空艙位了。 她們回到家后。雷蒙德和梅納爾卡斯正在發高燒。伊莎多拉盡力說服雷蒙德和佩內洛普离開阿爾巴尼亞,和她一起走。可是雷蒙德死活不愿意离開他村子里的難民,佩內洛普自然也不想离開他。因此,伊莎多拉被迫把他們留在那里。 船繼續開。伊莎多拉和拉烏爾都非常不愉快,他的眼淚沒有干過。由于伊莎多拉怕坐火車同其他的乘客接触,就打電報讓她的小汽車來接他們。然后,他們乘汽車向北,翻山越岭,直奔瑞士。 他們在日內瓦湖畔停留了几天。伊莎多拉和拉烏爾各自沉浸在自己的悲哀之中。也許正因為如此,他們互相認為是好旅伴。在湖上泛舟玩了几天,最后,伊莎多拉好不容易才迫使拉烏爾保證,為了母親的緣故,不再企圖自殺。 就這樣,一天早晨,伊莎多拉送他上火車回到他的劇院去。從此以后,她再沒見到他。不過后來她听說他一帆風順,因表演哈姆雷特而大獲成功。對此,伊莎多拉能理解,因為她覺得再也沒有人比可怜的拉烏爾對“生存還是毀滅?”這句台詞理解得更深刻,說得更好的了。 一個人留在瑞士,伊莎多拉·鄧肯陷入煩悶憂郁之中。由于焦燥和不安,她坐上小汽車走遍了瑞士,最后,憑著一种抑制不住的沖動,開車直奔巴黎。 她完全孤身一人,因為她已經不可能和任何人交往。甚至特地到瑞士來陪她的奧古斯丁也沒有能力消除她的愁苦。 伊莎多拉到了這种地步,甚至听到人的聲音都產生反感,而當人們到她房間里來的時候,也好像离她很遠,不像是真實的。 就這樣,一天晚上,她回到巴黎,回到納伊她以前住的那所房子。這個地方現在很荒涼,只有一個老頭住在門房里照管花園。 走進寬敞的工作室,一看見藍色幕布,她立時想起自己的藝術和工作。于是,伊莎多拉決心奮力回到藝術上去。為此,她請來亨納·斯基恩為她彈琴。但是,熟悉的琴聲只能挑起她對往事的回憶,她哭泣起來。 這是伊莎多拉第一次哭泣。這里的一切只能把她帶回到往昔歡樂的日子,因而使她傷心不已。很快伊莎多拉就產生一种幻覺,好像听到孩子們在花園里歌唱。 一天,偶然走進他們住過的那間小房子,看到他們穿過的衣服和玩過的玩具到處亂放著,伊莎多拉的心都碎了,意識到自己不能再在納伊住下去了。 她坐上小汽車,直奔南方。只有開著汽車,以每小時七十至八十里的速度飛馳的時候,才能使她日夜經受的難以言狀的痛苦有所減輕。 伊莎多拉·鄧肯越過阿爾卑斯山,駛入意大利,繼續她的漫游。她時而在威尼斯運河上泛舟,讓船夫整夜地划,時而在里米尼古城里徘徊。 她曾在佛羅倫薩過了一夜,知道以前的一個情人住在這里,很想找他來。但是她知道他現在已經結婚,而且過著幸福的家庭生活,如果來了,只能引起他家庭不和。伊莎多拉便克制住了。 一天,在海濱的一個小城里,伊莎多拉收到一封電報: 伊莎多拉,据悉你在漫游意大利。我懇求你到我這里來。我一定盡力安慰你。 這是埃莉諾拉·杜絲發來的。 伊莎多拉不知道埃莉諾拉怎么會發現自己住在這儿,但是當她看到這個具有魔力的名字,便覺得她是自己唯一想見的人。 她回電致謝,說自己不久就到,然后立即驅車啟程。 埃莉諾拉所在的地方离伊莎多拉住的小城不遠。她到的時候,正赶上一場雷雨。埃莉諾拉住在遠郊一所小別墅里,不過她在格蘭特大飯店給伊莎多拉留了一張條子,請她到她那儿去。 第二天早晨,伊莎多拉乘車去見杜絲。 她住在一所玫瑰色別墅里,位于一個葡萄園后面。小徑上葡萄成蔭。她姍姍走來迎接,就像光采奕奕的天使。一把摟住伊莎多拉,美麗的眼睛無限深情和厚愛地望著她,使伊莎多拉的感覺猶如但丁在天國樂園里遇見登入仙籍的貝雅特麗斯一樣。 以后伊莎多拉就住在那儿了,因為她從埃莉諾拉眼睛的光輝里得到了鼓舞。 埃莉諾拉常常把伊莎多拉抱在怀里輕輕搖著,撫慰她的痛苦。她不僅安慰伊莎多拉,而且把伊莎多拉的悲傷注人了她的心怀。 伊莎多拉·鄧肯意識到,以前所以不能和別人共處,是因為那些人都在演戲,演得滑稽:說是要竭力使她忘掉過去,借遺忘而振作起精神來。而埃莉諾拉卻對她說:“給我談談迪爾德麗和帕特里克吧。”并且讓她把他們天真的語言和習慣都講給自己听,還讓她把孩子們的照片都拿給自己看。埃莉諾拉吻著照片,流下了眼淚。她從來不對伊莎多拉說“不要悲傷”,而是和她一起悲傷。 孩子們慘遭不幸以后,伊莎多拉還是第一次感到有人為自己分擔悲哀。埃莉諾拉的确超乎常人,心胸無比廣闊,裝得下整個世界的悲劇。她們經常一起在海邊散步,伊莎多拉覺得埃莉諾拉的頭就像在眾星之中閃閃發光,她的手可以直達高山之巔。 一次,埃莉諾拉望著那高山對伊莎多拉說: “你看那克羅采山兩側峻峭嵯峨的削壁懸崖,它們在郁郁蔥蔥的吉拉登山坡之旁,對比陽光下的万紫千紅,顯得何等陰森可怖!但是只要你再往黑暗突兀的克羅采山峰之頂望望,你就可以發現有白色大理石在發射光輝,等待著雕塑家去把它變成永垂不朽的作品。吉拉登山產生的僅僅是人世間需要的饜足之物,而克羅采山峰卻鼓舞著人的夢幻。藝術家的生活就是如此,黑暗、憂愁和悲劇雖在其中,但是它給人以雪白的大理石,從而萌發人的靈感。” 埃莉諾拉熱愛雪萊。9月末,暴風雨常至。有時,在閃電划破天空,掠過深暗的波浪之際,她就指著大海對伊莎多拉說: “看吧!這是雪萊閃亮一生的余輝——他就在這儿,漫步在波尖濤頂之上。” 旅館里總有一些旅客盯著伊莎多拉看。她不胜其煩,就去租了一棟別墅。 那是一座紅磚砌的寬大房子,深深隱藏在一片憂郁的松林里,周圍院牆高聳。屋外荒僻黯淡,屋內更顯得凄涼。屋頂上有一個大的露天涼廊,一邊可以眺望大海,另一邊可以眺望遠山。 這個至少有六十個房間的陰暗住所,是伊莎多拉一時高興租下來的,大概是周圍濃密的松林和從涼廊上看到的奇妙景色吸引了她的緣故。 伊莎多拉問埃莉諾拉是否愿意和自己一起住在這儿。她婉言謝絕了,但從她那夏季別墅搬到与伊莎多拉鄰近的一棟小白屋住下。 杜絲与朋友通訊來往有一個异常出奇的特點。如果朋友住在外國,她只是間或給其發一封長長的電報;可是,如果朋友住得近,她就差不多每天都寫一封短簡,全部內容只有一兩句极為動人的話,有時候一天給她或他去兩三封這樣的信。伊莎多拉收到信以后,就去和她見面,一同在海邊散步,杜絲常說:“舞蹈悲劇神和詩的悲劇神在一起散步。” 一天,伊莎多拉和杜絲在海邊散步。“伊莎多拉,”杜絲語帶硬咽地說,“你別,別再去追求什么幸福了。你眉宇之間已有跡象表明你將是世界上最不幸者之一。你遭遇的不幸只不過是序幕而已。可別再拿命運去冒險了。” 杜絲當時正當盛年,風姿絕世,聰明能干。她在海濱散步的時候,高視闊步,气宇軒昂。她不穿緊身胸衣,身材那樣高大而丰滿,也許會使赶時髦的情人望而卻步。然而她表現出一种高尚的威嚴气概。她的一切都表現出她偉大而受苦的心靈。她經常給伊莎多拉朗讀希腊的悲劇或者莎士比亞的戲劇。每當听到她朗誦《安提戈涅》的台詞的時候,伊莎多拉便想:她這樣美妙的表演居然不為世人所知,簡直是罪過。 杜絲是在她的藝術爐火純青之時長期退出舞台的,有人以為她是由于情場失意或者其他感情上的原因,或者是由于她身体有病,其實都不對。她長期輟演,是由于她得不到幫助,或者說沒有財力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實現藝術理想——這才是真實的原委。 這個所謂熱愛藝術的世界,竟然讓這位世界最偉大的女演員在孤獨和貧困之中凄慘地過了十五年之久。等到莫里斯·蓋斯特終于認識到她的天才,和她訂了合同在美國巡回演出的時候,為時已晚了,因為她在前一次巡回演出中就去世了。那次她舉行巡回演出,是為了拼命攢錢,湊齊她長年輟演一直希望獲得的款項,好繼續她的事業。 伊莎多拉·鄧肯租了一架大鋼琴,放在別墅里,然后打電報給她忠實的朋友斯基恩。 他立刻就來了。 埃莉諾拉酷愛音樂,斯基思每天晚上為她彈奏貝多芬、肖邦、舒曼、舒伯特的樂曲。有時她以一种低沉的、音調极其优美的聲音唱她最喜愛的歌曲——《尋找墳墓》,當唱到最后一句——“負心人……負心人”的時候,她音調和表情都充滿了深刻的悲哀和譴責,使人涕淚縱橫。 一天傍晚,伊莎多拉突然起來叫斯基恩彈琴,自己跳貝多芬《悲槍奏鳴曲》中的“柔板”來給杜絲看。 這是從4月19日以來伊莎多拉第一次跳舞。杜絲非常感激,把她擁在怀里,不住地吻她。 “伊莎多拉,”她說,“你在這儿干什么呀?你應當回到你的藝術中去。這才是你唯一的出路。” 埃莉諾拉知道,几天以前伊莎多拉收到一封信,信中請求她訂合同去南美旅行演出。 “你就同意訂合同吧!”她慫恿伊莎多拉說。“生命是多么短促,沒多少年可以這樣無聊地等待下去——無聊——除了無聊,還是無聊!你擺脫憂傷和無聊吧——擺脫吧!” 可是,伊莎多拉的心情實在太沉重了。在埃莉諾拉面前,她可以隨便動手腳,可是要重新走到觀眾面前去獻技,是做不到的,她的心每一搏動都是對那兩個孩子的呼喚。 有埃莉諾拉陪著的時候,伊莎多拉得到了安慰。但是夜里剩下她一個人,待在寂寞的別墅里,听著每間陰暗的房間發出空洞洞的回音,她只能獨自熬過,盼著天明。天一亮,她赶緊起床到海里去游泳,盡量游得遠一點,遠得回不到岸邊來才好。 一個陰暗秋日的下午,伊莎多拉獨自在沙灘上散步。走著走著,她突然看見迪爾德麗和帕特里克的身影正在前面手拉手走著。她喊他們,但是他們一邊笑一邊跑,讓她剛好赶不上。她跟在后面追——一面跑著,一面喊叫他們。突然,他們消失在浪花之中,一陣恐懼襲上伊莎多拉的心頭。 “這是我孩子們的幻影——我瘋了嗎?”伊莎多拉想。那陣子,伊莎多拉時常明顯地感覺到自己已經有一只腳踩在瘋狂和神智健全的分界線那里了。 伊莎多拉感到痛苦絕望,扑倒在地上,放聲大哭起來。 不知在那儿躺了多久,伊莎多拉感到有只怜憫的手在她頭上撫慰著。她向上一看,見了一個人像意大利西斯廷教堂的默禱塑像一樣站在那儿。 這個男人剛從海里游泳上來。他對伊莎多拉說: “為什么您總是哭泣?我是不是可以稍盡心意,幫助您呢?” 伊莎多拉望著他。 “好吧,”她回答說。“您救救我——不是救我一命,而是救救我的理智,比我的生命還寶貴。給我一個孩子吧!” 那天傍晚,他們一起在伊莎多拉別墅的屋頂涼廊上站了很久。 太陽西落在水天之際,月亮正在升起,月光如水,傾瀉在大理石般的山坡上。當伊莎多拉感覺到他年輕力壯的手臂緊緊摟著自己,嘴唇貼著自己的嘴唇的時候,當他的熱情傾注在自己身上的時候,她覺得自己從悲痛与死亡之中被拯救出來了,被帶回到光明的樂土——她重新回到了愛情的怀抱。 第二天早晨,伊莎多拉把這一切都告訴了埃莉諾拉。 埃莉諾拉似乎一點也不感到惊訝。在她看來,這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而且,盡管她非常不樂意會見陌生人,卻寬宏大量地答應伊莎多拉把她的新情人介紹給她。她們訪問了他的工作室——他是個雕塑家。 “你的确認為他是個天才嗎?”看了他的作品以后,埃莉諾拉問伊莎多拉。 “毫無疑問,”伊莎多拉回答道,“也許他就是第二個米開朗基羅。” 伊莎多拉·鄧肯几乎相信新的愛情會戰胜悲傷。那時,連續不斷的可怕的痛苦已經把她折磨到無可奈何的地步。但這樁情事沒有維持很長時間。 伊莎多拉的情人屬于一個家規很嚴的意大利家庭。他已經和一個姑娘訂了婚,而對方的家庭也是同樣古板的。他最初并沒有把這件事告訴伊莎多拉,可是有一天他給她寫信,把話挑明,然后就告辭走了。 伊莎多拉一點也不生他的气。她覺得他已經解救了她的理性,從那以后她知道自己不再孤獨了,并且從此進入了一种強烈的玄想狀態。她覺得兩個孩子的靈魂在自己身邊徘徊——他們要回到人世間來安慰她。 秋天快要來到,埃莉諾拉搬到她佛羅倫薩的公寓去了。伊莎多拉也放棄了那死气沉沉的別墅,先到佛羅倫薩,然后到羅馬,打算在那儿過冬。 她在羅馬過了圣誕節,光景十分凄涼,但是她對自己說:“不管怎樣,我并沒進墳墓或者瘋人院——我還在這儿。” 斯基恩仍然和伊莎多拉在一起。他從來不問什么,從來不怀疑什么,只是把他的友誼、崇敬,還有他的音樂奉獻給伊莎多拉。 對于一個憂傷的心靈來說,羅馬是一個奇妙的城市。雅典五光十色,又盡善盡美,可只能加深她的痛苦。而羅馬卻到處都有偉大古跡、陵墓和激動人心的紀念碑,盡是古怪先賢的見證——這就是很好的止痛劑。 伊莎多拉特別喜歡清晨在亞皮安古道上漫步。古道兩邊墳墓壘壘,從弗拉斯卡蒂來的運酒的大車,載著醉眼朦朧的酒客,好像疲倦的農牧之神斜靠在酒桶上。她覺得時間好像停止了,自己恰似一個幽靈,已經在亞皮安古道上游蕩了上千年。有時候她面向天空。高舉雙臂,就像墳墓叢中游蕩的一個悲慘的幽靈翩然起舞。 晚上,伊莎多拉和斯基恩常常信步前往噴泉邊逗留。這儿有很多噴泉,發源于山間,長流不息。她喜歡坐在噴泉邊听流水潺潺鳴濺,時常在那儿默默地流淚,她的伙伴則同情地緊握住她的雙手。 一天,帕里斯·辛格發來一封長電報,使伊莎多拉從這种悲傷徘徊中醒過來。 他以她藝術的名義,懇求她回巴黎。 在這封電報的感召之下,伊莎多拉坐火車回巴黎。 帕里斯·辛格為伊莎多拉在克里戎飯店准備了一套豪華客間,可以俯瞰協和廣場,房間里擺滿了鮮花。伊莎多拉把她神秘地夢見孩子們复活、回到人世的情形告訴了他。 他兩手捂住臉,似乎經過一番斗爭之后,說: “我1908年与你初次相識,是想來幫助你的,然而我們的愛情造成了悲劇。現在,讓我們按照你的意愿建立你的學校吧,讓我們在這個悲哀的世界上為別人創造美吧。” 然后,他告訴伊莎多拉,他在貝爾維買了一座大旅館,從它的高台上可以俯瞰整個巴黎,飯店的花園順坡而下直至河岸,房間可以容納一千名儿童。現在,只要伊莎多拉一句話,這所學校就可以永遠辦下去。 “只要你愿意把一切個人感情撇在一邊,目前只為一個理想而生活……”他說。 伊莎多拉同意了他的意見。 第二天早晨,他們參觀了貝爾維。 從此,伊莎多拉指揮一些裝飾家和工匠,把這所飯店改造成為一所未來的舞蹈圣殿。 伊莎多拉·鄧肯在巴黎市中心舉行了一次選拔考試,選出了五十名新的預備生。此外,還有原來舞蹈學校的學生,再加上女保育員。 舞蹈教室就是原來飯店的餐廳,挂上了藍色幕布。在長長的房間的中心,伊莎多拉搭了一個平台,有梯子可供上下。這個平台供參觀者使用,有時創作舞蹈的人來試演他們的作品也坐在這里。 伊莎多拉認為,普通學校的生活之所以枯燥乏味,部分原因是地板都在一個平面上。因此她在好多房間之間建造了小通道,一邊通上,一邊通下,把餐廳修整成倫敦英國下議院的樣子,一排排的座位分層排列,分成兩邊,漸次向上延伸。年紀大一些的學生和教師坐在較高的座位上,小朋友們坐較低的座位。 在這种熱气騰騰的生活中,伊莎多拉又一次找到了從事教學的勇气,而學生們學起來簡直神速得惊人。開學不過三個月,他們的進步使來看他們的所有藝術家都為之惊歎,贊賞不已。 每星期六是“藝術家之日”,上午十一點到下午一點,為藝術家們舉行公開課,然后按照帕里斯·辛格通常的習慣,舉行一次盛大的午宴,款待藝術家和孩子們,請他們共同赴宴。如果天气好,宴會就在花園里舉行,餐后有音樂演奏、詩朗誦和跳舞。 羅丹就住在對面默東的小山上。他常來作客,一來就坐在舞蹈練功室,給正在跳舞的姑娘們、孩子們速寫。 有一次,他對伊莎多拉說: “要是我年輕時有這么好的模特儿就好了!這是能活動的模特儿,按照自然和諧的規律活動的模特儿!美麗的模特儿我倒是有過,但是從來沒有一個像您的學生這樣懂得運動的科學。” 伊莎多拉給孩子們買了五光十色的披肩。當他們离開學校到森林里去散步的時候,當他們跳舞和跑步的時候,簡直就像一群美麗的小鳥。伊莎多拉相信,貝爾維這所學校將永遠存在下去,自己應該在這儿干一輩子,把自己工作的一切成果留在這儿。 6月,他們在特羅卡德羅舉行了一次狂歡節。伊莎多拉坐在包廂里看學生表演舞蹈。有些節目一演完,觀眾就站起來熱烈歡呼。閉幕的時候,他們不住地鼓掌,不肯离去。這些孩子雖不是受過專門訓練的舞蹈家或者演員,卻受到非同尋常的熱烈歡迎。 貝爾維的生活從早晨起就是一片歡騰。孩子們的腳步在走廊上匆匆走過,同時可以听到他們一齊歌唱的聲音。待伊莎多拉下去,她們已在舞蹈室里,見到她就大聲喊叫。“早上好,伊莎多拉!” 在這樣一种气氛中,誰還會愁眉不展呢?雖然伊莎多拉時常在他們中間尋找她失去的兩副小臉蛋儿,找不到就回到自己房間里獨自哭泣。但她還是有勇气每天教孩子們跳舞,而他們跳得那么优美可愛,又鼓舞了她生活下去。 每周都有一批美術家帶著速寫本到貝爾維來,因為那所學校已經證明是藝術家汲取靈感的一個源泉。伊莎多拉想通過學校在美術家和他的模特儿之間產生一种新的關系,并且通過學生合著貝多芬、凱撒·弗蘭克的音樂跳舞,用舞蹈來表演希腊悲劇的大合唱,或者朗誦莎士比亞的劇作。模特儿再也不是那种干巴巴地坐在畫家工作室里的可怜的小傻瓜,而是一种表現生活的生動活潑的最高形式。 為了更充實這些理想,帕里斯·辛格設想建立一所劇院,恢复那悲劇性的夭折的設想,就建造在貝爾維小山上。他想把它建成了所狂歡節日劇場,使巴黎人能在盛大的節日到此狂歡。他還要給劇場配備一個交響樂隊。 他又一次把建筑師路易斯·休請來,早已束之高閣的劇院模型又重新拿出來,放在圖書館里,地基也標定了。 伊莎多拉又希望在這所劇院里實現她的夢想,把音樂、悲劇和舞蹈各种藝術以其最純洁的形式溶合在一起。在這個劇場里,穆奈-薩利、埃莉諾拉·杜絲或者蘇珊·德勃雷將表演俄狄浦斯、安提戈涅或者埃列克特拉,她的學生們將為這些劇的合唱部分表演舞蹈。她還希望用一千名學生來表演第九交響樂,以慶祝貝多芬誕辰一百周年。她在心里描繪著:有一天,孩子們像雅典娜女神那樣從山上下來,登舟河上。在殘廢院上岸,繼續她們神圣的朝圣,向先賢詞前進,去悼念偉大的政治家或者英雄人物。 伊莎多拉·鄧肯每天教几個鐘頭,累得站立不住的時候,就靠在長沙發上,用手和臂做動作教他們跳。她的教學本領确實有點神奇,只要一伸手,指指她們就跳起舞來,甚至不像是在教她們跳舞,倒像是開拓了一條道路。讓舞蹈之神降臨,鼓舞她們。 她的哥哥奧古斯丁有時給學生們朗誦莎士比亞劇作中的片段,或者拜倫的長詩。鄧南遮對學校也很熱心,經常和她們一起吃午飯或晚飯。 學校最早畢業的那一小批學生,現在已是亭亭玉立的大姑娘了。她們幫伊莎多拉教小同學。 看到姑娘們身上發生的巨大變化,看到她們在自己的教導下增長了知識,伊莎多拉信心百倍。 可是,到了1914年7月,世界上出現了一股奇怪的壓抑气氛,伊莎多拉和孩子們都感覺到了。 當他們站在學校高台上眺望巴黎城的時候,孩子們經常沉默不語,感到郁悶。 天空中烏云密布,一种可怕的沉悶籠罩著大地。這時已經再次怀孕的伊莎多拉覺得怀著的孩子的活動也微弱了,不像過去兩個孩子那樣有勁。 7月中旬,帕里斯·辛格提出把學生送到英國德文郡他家里去過假期。 于是,在一天早晨,全体學生分別來向她告別。她們要在海濱度過8月,9月回來。 學生們走后,整個房間空曠异常,盡管伊莎多拉強打精神,還是擺脫不掉寂寞沮喪。她總是覺得累,總愛坐在台階上眺望巴黎,一坐就是好几個小時,而且越來越感到有什么危險從東方步步逼近。 一天早上,奧國皇太子斐迪南被刺的凶訊傳來,整個巴黎陷入惊慌恐懼之中。 這是個悲劇性的事件,是以后更大悲劇的先兆。 皇太子一向是伊莎多拉的藝術和學校的好朋友。听到這個消息,她大為震惊和悲慟。 伊莎多拉哪里會知道,當她正在籌划使戲劇藝術重新振興,計划舉辦人間盛大歡樂陶醉的狂歡節的時候,另一些力量卻在策划戰爭,帶來死亡和災難。 8月1日,伊莎多拉感到了分娩前的初次陣痛。在她房間的窗戶下面,人們在大聲叫嚷戰爭動員的消息。天气很熱,窗戶開著。伊莎多拉的喊聲、痛苦呻吟和掙扎呼喚,同外面隆隆鼓聲与叫喊聲混雜在一起。 朋友瑪麗搬來一個搖籃,四面挂著白紗帳幔。伊莎多拉目不轉睛地注視著搖籃。她确信迪爾德麗和帕特里克又回到她身邊來了。 外面的鼓聲咚咚響個不停,動員——戰爭——戰爭。 “打起來了嗎?”她想知道,但眼前最要緊的是生下孩子。 一位陌生的醫生代替了她的朋友博松大夫,因為他接到動員令已被征召入伍。這位大夫不停地說:“夫人,堅持、堅持住!” 終于,伊莎多拉听到了嬰儿的哭聲。 在怀孕的一年里,她一直擔心受怕,十分惶恐;現在,巨大的歡樂震撼著她,一切不幸轉瞬就無影無蹤了。哀慟、悲傷与眼淚,長期的等待和痛苦,都由于這一巨大的歡樂而得到了補償。 鼓聲仍然不斷傳來,“動員——戰爭——戰爭”。 “戰爭爆發了嗎?”伊莎多拉心中納悶。“但是,跟我有何相干?我的孩子在這儿,安然無恙躺在我怀抱里。現在,讓他們去打吧,關我什么事?” 門窗外面,熙來攘往,人聲鼎沸——女人的哭聲,喊叫聲,議論大動員聲,到處可聞。可是伊莎多拉·鄧肯把孩子抱在怀里,快樂得超乎一切,如登天堂一般。 晚上,她的房間里擠滿了來祝賀的人。她把孩子抱在手里,他們對她說:“現在你又快樂了。” 祝賀的人們—一离去,伊莎多拉獨自和小寶寶在一起,輕輕地對他說:“你是誰呀?是迪爾德麗,還是帕特里克?你又回到我身邊來了。” 突然,嬰孩眼睛盯著伊莎多拉,憋住了呼吸,從冰冷的嘴唇里長長噓出來一口气。 伊莎多拉赶忙叫護士來。護士一看,惊慌地從她手里把孩子抱過去——從另一個房間里傳來要氧气、要熱水的喊聲。 一個小時后,奧古斯丁進來了,對伊莎多拉說: “苦命的伊莎多拉……你的孩子……死了……” 此時,伊莎多拉達到了人間痛苦的頂峰。 瑪麗哭著進來,拿走了搖籃。 伊莎多拉听見隔壁房間里錘子的敲打聲,那是在釘小棺材,這是她可怜的孩子唯一的搖籃。這些釘錘敲出了极端絕望的最后音符,就像打在伊莎多拉的心上。她痛不欲生,無依無靠,躺在那儿,眼淚、奶水和血——三重痛苦的源泉不斷涌流。 ------------------ 一鳴掃描,雪儿校對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