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我第一次讀到於梨華的作品是在《自由中國》半月刊上,我當時就被她耀目的才華所吸引,雖然我覺得這些作品都不夠成熟。我讀年輕朋友的文章常看出人家欠成熟的地方,這事上也許正是一种偏見。 經過了几十年寫作的摸索与体驗,慢慢的就形成了自己獨持的偏好。雖然這些偏好也有原則上信念的根据,但并不是許多人可同意的。所以我的意見只能同几個朋友交換談談,并不敢以自己的偏好來批評別人的作品的。許多大家說得很熱鬧的小說,我看了以后,覺得平凡而且庸俗的有之;許多大家不注意的作品,我偶然讀到,發現作者心血功力獨到之處,頗感欽佩的有之。總之,這是一种偏見。但有一點則是真的,我說的都是自己老老實實的所感所想,絕不會是人云亦云的。 最近於梨華寫了一部《夢回青河》的長篇,要我為她寫一篇序,給她一點意見。寫序文本來不一定要說什么意見,四平八穩冠冕堂皇的話說几句,也就可算一篇序,但規定要寫點意見,這就有點為難,特別是作者是一個年輕漂亮的女作家。 中國自新文學運動以來,女作家都比較容易得別人稱贊,如以前的文學研究會之對于冰心,現代評論与晨報副刊之對于凌叔華,三十年代左派之對于丁玲,以及前几年因為美國新聞處有位美官吏捧了張愛玲,所有美新處津貼的文藝刊物与作家,都一列夸稱頌揚張愛玲,大都是言過其實,几近肉麻。這使以后批評女作家的作品就很難,如果我老老實實說七十分好,別人以為也是言過其實的慣例,打了一個折扣來听,這就把稱贊變成了貶抑;如果加五十分變成一百二十分好,以備別人還价來听,則對于老實的讀者又變成一种違背良心的侮辱。 因此,在這篇小序里,我要特別聲明的是第一我說的是老實話,相信我話的人不需要打折扣來听,第二我說的是我自己的偏見,并不一定是公正的批評。 自從紅樓夢被認為文學上的杰作以后,五四以來,中國出現了一种大家庭小說,這是以大家庭為背景寫里面人物的綜錯与蛻變的,其內容与主題往往稍有不同,有的寫大家庭的黑幕与悲劇,有的寫新舊兩代的沖突,有的寫社會的變化大家庭的沒落,諸如此類,雖具有新的時代意義,但實際上也沒有脫离紅樓夢所暗示与先照的范圍。 中國的大家庭傳統,第一次動搖于辛亥革命,第二次動搖于五四運動,第三次動搖于北伐,第四次動搖于抗戰。小說家戲劇家,根据自己的生活經驗寫大家庭在這些時代變亂中的沒落与蛻變,正是反映各地農業社會家庭的實際情況,所以很能得一般讀者的歡迎。以后有許多作家寫一個鄉村或一個學校或別的社會圈子的人事糾葛及蛻變,也用這种寫大家庭變化的手法,有的也都獲得相當的成功。 《夢回青河》是寫大家庭的錯綜而以敵偽統治的時地為背景的小說。可以說是我所見到的最晚的一部家庭小說,而我想這也許是大家庭小說的殿軍,以后一定不會還有人可有這類大家庭生活的經驗了。 我于抗戰胜利后回到上海時,很想看看敵偽時期占領區的文藝。文藝的表現不外是生活的生命的或是社會的時代的,無論是歌頌咒詛或諷刺,總是最可以反映這一個時間里的生命的活動与社會的活動。在長長抗戰的歷史中,我們的后方出現了不少的小說戲劇散文与詩歌,雖然不敢說有多少偉大的收獲,但至少可以看出偉大的抗戰時期人民生活中悲喜的面貌,社會行進中動蕩的情形。但是可怜得很,整個的廣大淪陷區竟沒有一本可代表那一個社會的小說,沒有一本能表現那個時代的戲劇,也沒有動人心弦的詩歌。我只看到一些散文,而也只是些零星的萎弱的作品,既不足代表獨特的生命的產物,也不能代表反映特殊社會的作品,有人介紹我兩個在當時見紅的女作家的作品,一個是張愛玲一個是蘇青。張愛玲有一本短篇小說集,一本散文集,小說所表現的人物范圍极小,取材又限于狹窄的視野,主題又是大同小异,筆触上信口堆砌,拉雜拉扯處有時偶見才華,低級幼稚耍弄文筆處大多。散文集比小說稍完整,但也只是文字上一點俏皮,并無一個作家應該有而必有的深沉的亡國之深痛与乎回蕩內心的苦悶之表露;也無散文家所必須的縝密的思考与哲理的修養。蘇青所寫的則也只限于一點散文,以俏皮活潑的調筆寫人間膚淺的表象,其成就自然更差。能夠讓我們有點時代反省与可以讓我們見到那個社會的知識階級的感受的,遠不如周作人的几篇散文。可惜周作人也只有几篇散文。如果當時有一個小說家在淪陷區寫一部可稍稍籠括那一個時代社會的小說,如果有一個詩人在當時淪陷區反复回蕩的寫他個人的深淺曲直的觀察感受,這該是多么可愛呢?可是竟沒有!現在我們要談到中國現代文學史的“敵偽時期淪陷區的文學”的一章,則几乎是要交白卷的可怜。 我所以想到這些,是因為於梨華的《夢回青河》是以敵偽時代地區為背景的;而這竟是我這個孤陋寡聞的人讀到的第一部以敵偽時代地區為背景的長篇小說。但是,如果我想以這部小說來補充那一段時地所缺少的反映,這當然并不夠滿足我們的欲望。因為於梨華那時候還是一個小學生,她的所憶所感自然是不廣不深的。但在胜利以后十几年的時期中,長住在敵偽地區的作家們都沒有寫出什么,這本小說也就值得我們珍視了。 這本小說的時地雖是在敵偽時代的浙東,但是故事所表現的則与時地沒有什么關系,放在別的背景前也還是可以成立的,這也就是少了時代与社會意義的原因。故事以一個姑表兄妹的三角戀愛的悲劇為經,以复雜大家庭几個無法分离又不能和洽相處的几個家庭中前輩几對夫婦為緯。作者在故事組織上非常縝密,發展也极為自然。寫來有一气呵成之勢。中國這一類大家庭的關系很普遍,作者寫得非常寫實,而且很成功。細究其成功的原因,故事的緊湊還在其次,主要的是作者在人物的創造与心理的刻畫上非常生動,場合气氛的控制又非常得力。作者在創造人物中,顯示出作者特殊的才力,無論在寫“大姨”“阿姆”“外婆”都有很細膩的筆触,而且隨時能運用人物心理去駕御場合,控制場合,用場合气氛去刻畫人物心理,但可惜有時缺乏統一,在某一場合人物呈現极其生動,在另一場合上,性格的反應則往往有疏忽之處。如像外婆這樣一個控制外公小舅的女人,在以后許多變故場合上,缺少獨特的表現,惟一自始至終貫徹得一筆不懈的則是“定玉”的創造,作者筆触所及不但聲聲如聞其聲,几乎是息息如見其人。作者寫美云也不可謂不成功,淡淡的几筆都見有力,因稍顯不夠統一,所以不如定玉。 大致說來,作者寫男性,則似稍遜,但總仍能在一定場合中,用不多的筆墨寫出其恰好的性格与其心理的發展來控制故事的進行。而且作者的筆触始終是像有帶電磁般的力量吸引讀者進入她所創造的气氛之中。其運用對白,簡洁有力;不拖脫,不浪費,這當然也是人物与气氛成功的原因。 我所最不喜歡的則是美云的遇害兩個場合,我們且不說這個場合的布置不合情理。即使必須的話,這樣寫來也變成了兩幕鬧劇,有點近乎黑幕小說的布局。以作者的才力与想像,實在可以避免這种趣味的,美云的遇害是全書的高潮,全書在作者筆下,行云流水,曲折回瀾,處處都見格調,但用這兩場合來椎入高潮,悲劇的趣味就一落千丈,這實在是非常可惜之事。 為這點惋惜,我曾在讀完《夢回青河》之后,為作者設想,如何把這個故事改動一下,可以避免這些欠缺。我現在把想到的几种寫在這里,作為作者的一個參考,也聊充我与作者在小說寫作上的一种探討,也許這不會使作者厭棄的吧? 一、使大姨与祖善以及定玉布置了一個場合,利用茵如或其他的人物疑心馬浪蕩与美云的有染,使整個大家庭有一种謠言,造成了一种人言可畏的气氛,促成國一猜疑,美云想辯白都沒有机會,最后以至于自殺。也可以布置國一于棄絕美云后,同定玉接近,可能于他們商議結合或同去自由區時,被美云听到因絕望而自殺;也可于美云自殺后,國一發現美云的冤枉而再棄絕定玉。其中連帶著要寫到國一的父親因為要美云的嫁妝与國一的沖突。 如果作這樣的布局,牽動全書上面暗示的地方可能不少,這當然連帶著要改動的。但主要的自然在寫作上比較很費力,在气氛的發展与心理轉變的控制上尤需功力。但是我相信作者如果集中心力,用一天寫五百字的速度來寫,一定可以胜任的。 二、把美云遠嫁給一個遠地的富有的漢奸地主做妾不妨讓馬浪蕩做跑腿,使他為利而去拍該地主的馬屁,可以由大姨与美云的一個姊姊勾通,美云的姊姊為可吞沒美云的存款,接受其利用,先將美云搬到姊姊家,從其姊姊家把她嫁出去,或騙她是嫁給國一。 這個布局比第一個設想容易寫,也可多有點“故事”。 三、即使要寫馬浪蕩強奸美云,大可以用把美云灌醉,甚至用蒙迷藥的方法,在王新塘隨便找一個房間小屋——柴間或佣人房——都可以完成,而且比較輕易而合于情理。 這個布局自然更容易寫。美云也可于被強奸后,自殺了之。 我個人覺得這個設想,都比作者所用的高潮要好。而我則特別喜歡用第一個。我想在小說寫作上,對于這种地方的選擇顯然是与每個作者的年齡修養气質都有關系。《夢回青河》的作者筆力矯健,文气濃郁如烈酒,所以故事也要愛看強烈的顏色。這与我現在的趣味太不相同,因此几乎許多地方——如夏成德在女生宿舍里公開探手到女生被窩里,以及到校園宣淫等等——我都覺得刺目,這是太現實的題材而寫法又是偏不合現實的事理与心理,所以這像是畫幅上過分渲染的大團顏色,覺得很不干淨。 此外我想到的是作者在文字方言的運用,因為我也是浙東人,所以作者所摻雜的方言,有時覺得很有趣味,但對于不懂這些方言的人,我想可能會是一种隔膜,如“光火”,如“吃生活”,如“把我吃蹩”,如“斯文”,如“打起來倒結棍”……,都不一定是能懂的。但也有些方言上的成語,作者寫成合理的文字,運用得很成功的,如“亮晶晶,黑幽幽”,如“見眼變色”,如“眼睛生在額角上”,如“做起弟弟的規矩來”,如“水米不沾”……,我都覺得都使文字添加了一些色澤。 我覺得中國語言,因為文法簡約,所以成語特別多,各地方言的各种成語,往往是無法翻譯成別一种方言的。為使我們寫作的語匯擴充,色彩丰富,縱的方面我們要在古文學文言文吸引有力的表現,橫的方面就是要從方言中,以及從外來語中去吸引那些多彩多姿的成語。如果作家自然而自由地隨其方言的趣味各自采用,則我想凡不好的經過一兩個人一兩次用后也就淘汰,好的大家沿用著,慢慢的就會成為极普通的詞匯的。這是自從五四以來,新文學的語文就是這樣演進的,但是許多人似乎不承認這些事實,想提倡純粹的北京話,這實在是很幼稚的想法。抗戰時,我們在四川,作品中摻雜了四川成語,有的如“傷腦筋”之類,早已為我們普遍接受。現在在香港,許多作品中,見到廣東成語,如“生猛”“撈家”之類,我覺得也很可采用,北京話里面如“壓根儿”“串門儿”我也喜歡,但我很不喜歡有几個朋友愛用的“棒”“帥”這兩個字。這些當然只是個人的感覺,并不是想強人相同,語言文字是有生命的,它的生長是极其自然,愈讓其自由發展愈會多姿多彩的。因為我也是浙東人,見到《夢回青河》的作者運用方言的成語,能涉詞見趣,因此更覺得親切可愛了。 上面這些意見,都是個人的私見。也就是一個讀者讀后的感想。寫出來成為《夢回青河》的序,其用意或者還是在拋磚引玉,希望每個讀者都說出他們讀后的意見。中國自有新文藝運動以來,有人說最有收獲是散文,最無成績的是戲劇,我常不以為然,我以為最無成績實在是文藝批評。中國在几十年中好好坏坏也出了些小說家詩人散文家及戲劇家等等,獨獨沒有一個文藝批評家。其原因很多,這里無法詳論,但一個偉大的文藝批評家需要有淵博的美學的文學的修養,博覽古今中外的名著而又能了解其与時代的意義,此外還應有公正的態度,犀利的眼光,浩瀚的气魄則是真的,而這當然是不容易產生的。一個小說家失敗了,還是小說家,最多說他是次等的,文藝批評家一失敗,則往往什么都不是了。中國近几十年來,在文壇上擺出文藝批評家的姿態來呼嘯几聲的,十九都淪為打手与捧角家,倒是把文藝批評的知識作為古文學的欣賞与西洋文學的介紹者,對于文藝教育上頗有幫助,但這則只是課室里書房里的研究,不是文壇上或社會上的文藝批評的使命了。 在這樣沒有文藝批評家的時代与社會中,我們能多有些老老實實的讀者,說點“實實惠惠”的私見也許對于文藝气氛可以有點幫助吧。 這也就是我敢為《夢回青河》寫一篇充滿偏見的序文的原因。 ——一九六三 徐訏 ------------------ 小草掃校||中國讀書网獨家推出||http://www.cnread.net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