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到哪里?” “到仁愛路,靠光复南路……” “怎么走?” “都可以。” 張仁琦簡洁利落地應了一聲,隨即拿出筆記簿來,默默溫習自己的演講大綱:成功致富的法則。她在大學授課,教的是經濟學,演講是她的副業,雖說是副業,每個月的演講費比本薪還高。人人向錢看,想賺錢的人絕不會舍不得付錢听演講,因而她的那一套致富學無往不利,北中南處處爆滿。 不過,張仁琦可是“心中有股票,手中無股票”的那种人,她只把致富當成“學術研究”,絕不實地演練,這使她几年來所積聚的財富,從不因任何經濟因素而暴跌。 “塞車,我就知道一定會塞車!”司机開始發出抱怨。張仁琦沒有理會,但司机見她不聲不響,更是猛按喇叭。“早知道不要載,真倒霉!” 這句話讓張仁琦听了有點不舒服,這個司机不但怪起台北市交通,還怪起她這個乘客來。她忍不住說了一聲:“先生,你不是剛剛開車吧?台北市天天都堵,又不是只有今天才堵。你對塞車生气,是白生气。” 司机從后照鏡斜眼偷瞄了她一下,瞬間,一种狐疑的表情掠過司机多肉的臉,張仁琦也愣了一晌。是的,這個司机看來很面熟,而對方似乎也認為張仁琦可能似曾相識。不過張仁琦臉上戴著墨黑的太陽眼鏡,所以他沒立刻認出她來。 也許這么多年,她變化太多了。 張仁琦向來有好記憶。她記得他是誰。她稍稍歪了頭,看計程車營業登記證上的名字:胡靖賢。是他,沒錯。歲月磨洗之下,他發福了,臉龐早已失去少年時的靈气。 那是“國中”時候的事了。少年時,仿佛天生的憂郁气質,為他五官分明的臉染上特殊的吸引力。張仁椅是個早熟的女孩子,一升“國一”,就被這位每次拿演講比賽第一名的學長所吸引。在那個男女授受不親的年代,為了要接近這個心目中的偶像,張仁琦每天一大早起床,對著家門口的那棵苹蹄甲樹,看著書大聲朗誦,將每一課課文都讀得滾瓜爛熟,希望自己也能講一口跟胡靖賢一樣好的國語。 胡靖賢字正腔圓的國語,學來全不費力。因為他是一個百分之百的“外省人”,在茄冬這個本省人超過百分之九十五的中學里,他一進校門,就被專門訓練“演講選手”的老師看上了,視為珍寶。沒有人比他的國語更標准,在校內比賽,他理所當然取得第一名;而他比一般孩子高壯的身材及俊秀的面容,也使得不少剛剛步人青春期的少女把他視為偶像。當別的女孩子在暗暗愛戀著他時,張仁琦已經打好了怎么接近他的步驟,她非把自己練得跟電台新聞播報員一樣口齒清晰不可。 這個秘密,只有她自己知道。她媽媽還以為自己的女儿一上“國中”就認真起來了,這么苦學不倦!皇天不負苦心人,張仁琦以她那一口苦練過的國語,得到她這個學年的演講比賽第二名——第一名還是同年級一個眷區子弟,人家從小就說標准國語,她怎么也贏不了呀!但是,張仁琦已經心滿意足了,因為,她也可以加入“演講選手”的集訓,有机會在每星期三的課外活動課,和胡靖賢一起受訓。。 只要看著他,她就有一种淡淡的滿足,她總是以渴慕的眼光追隨他,听他張開嘴,吐出抑揚頓挫的聲音……他平時不愛說話,甚至有點木訥,更別提主動和女孩子開口。但她不在乎,因為她讀過鄭愁予的詩,她認為有浪漫情怀的好女人就必須善于等待。 好景不常,在她的暗戀還來不及表白的時候,他們就結下了梁子。這一年,演講比賽的形式改變了,從背稿方式變成臨場反應的即興演講,演講者必須在比賽前二十五分鐘抽題目,然后根据題目發揮。 這對平素伶牙俐齒入反應迅速的張仁琦來說是個好消息,在這种比賽方式下,演講者的國語是不是百分之百標准就不那么重要了。她很輕易地就擊敗原來的第一名,得到一年級的冠軍。當然,她最關心的還是胡靖賢的情況。 那個星期六下午,正是二年級的演講比賽,為了表示關心,她特地到現場觀摩。胡靖賢抽到題目后,眉頭皺得好深好深,然后悄悄躲到校園里無人的角落,對天發呆,頻頻歎气。 她認為她出現的最好机會到了。 她知道,他需要她幫忙。他有字正腔圓的國語,但卻沒有反應迅速的頭腦。他是在一個口令。一個動作的管教下長大的孩子,并不具備即興發表意見的能力。 “胡——胡靖賢,要我幫忙嗎?” 胡靖賢猶豫地看著這個挂著得意笑容的學妹。張仁琦看了看他手上的紙條:我最難忘的一件事。 “這個題目不難呀……” “可是,我實在沒有什么難忘的事可以講……” “你再回想看看……” 在他再次回答“真的沒有”時,寶貴的時間已經過了五分鐘。張仁琦急中生智,只有把自己最難忘的事讓給他,還為真實故事加油添醋一番。有一天回家的路上,她撿到了一只剛斷奶的小貓,媽媽不准她帶回家養,她又不能眼睜睜地看著貓死掉。于是,她用勞作課釘的小木屋當小貓的家,讓小貓住在隔壁家后院的七里香樹叢下,每天偷偷從廚房拿東西喂它。不久,她跟著阿姨到台北玩,在火車上,她才發現自己忘了留給小貓足夠的食物,著急得想跳下火車回家……忐忐忑忑玩了几天,回到家,急忙去看小貓,小貓卻好端端地睡覺呢!小木屋里有個空碟子,和自己家用的碟子一個花色,她以為是刀子嘴豆腐心的媽媽替她喂了貓。誰知第二天,媽媽為了碟子不見了,很不高興,問她:小傳,是不是你打破的?沉默的爸爸才吭聲:碟子那么多,給貓用一個有什么關系,又不是我賺的錢不夠…… 到底不是自己的故事。胡靖賢雖然把故事講完了,卻明顯地缺乏自信,到了后頭,貓變成了狗……大家哄堂大笑。這一次,一向得冠軍的他沒有得到任何名次。 張仁琦以為自己幫上了忙,沒想到再度見面,胡靖賢竟然把她當仇人看,一見她就咕噥:“都是你害的,你那個爛故事,害我變成大家的笑話……”然后,正眼也不看她一眼。 “都是捷運害的!這一條路,每天都這樣塞……”在張仁琦陷入回憶中時,這個司机的嘴不自覺地發表起演講來,“×他媽,開車這樣開,這些私家的開車開得這么爛還要開,台北的交通都是他們害的!” “你看!這里一家色情場所,那里一家色情理發廳,台灣人都是色情垃圾!這都是國民党害的……”“這樣也可以轉彎?×××,台灣人真沒公德心,都是教育害的……” 沒想到,事隔多年,近四十歲的他,在馬路上行駛時,只要遇到一點點小狀況,就可以口若懸河地做起即興演講來! “嘶——”他緊急煞車。前面的車忽然停下來,害只顧演講的他差點撞上去。張仁琦的身子跟著猛然一震! “王八蛋!”司机胡靖賢气急敗坏地大罵了一番“三字經”后,問她:“你有什么想法?”她還來不及反應,他又虎虎地瞪視著她:“哼,還是連這個都沒感想?我的車差點碰坏,運气真衰,早知道剛剛就休息了,不要載……” “先生,”張仁琦忍不住了,“你在台北開車很久了吧?我看,以你的開車技術,大概每三分鐘就會遇到同樣的事,車沒碰坏已經是不幸中之大幸。你每三分鐘對別人生一次气,只會讓自己腦溢血!還有,我要告訴你,你今天這個樣子,都是你自己害的!”她丟下鈔票,迅速打開車門,另外招了一輛車离去。剎那間瞥了他一眼,他一臉愕然,不知道他記得她是誰了沒? 失敗乃兵家常事,而通常,我們有兩种极端化的應對方式: 一是歸罪別人,二是自己責備自己。 前面那個男主角——胡靖賢,就是一個凡事只會想到“都是你的錯”的人。我們都知道得很清楚,一遇到失敗,就想把脾气往別人身上摜的人,實在是前途有限。 社會上,有很多這樣的人。他們一方面很積极地爭權益,另一方面,自己成為破坏者而不自知。我認識一個人,他非常環保,動不動就寫文章抗議一些環保措施,為野生動物請命,為社會正本清源,左手寫詩,右手編報紙。就這方面而言,我很同意他的不平則鳴;可是,他卻是個隨手破坏環境的人。 有一次他從新加坡回來,我問他:“好不好玩?” 新加坡是全球最有名的公園都市,它的環保做得之好,應該是沒話說的。他卻皺皺眉頭說:“太干淨了,這個也不准,那個也不准,人生太無趣。我那几天惟一覺得娛樂的事,就是趁沒人看到的時候丟煙蒂,嘿,還是很容易鑽漏洞的嘛!我丟了七個煙蒂,卻沒有人發現……” 這樣的“自我矛盾”很常見,雖然他們并不覺得自己的人生發生了嚴重的概念沖突。你會發現,有些人天天上街爭人權,回家動不動就打老婆;有些人每天罵某某要人尸位素餐,自己卻從沒敬業過,嚴重缺乏服務熱忱,老是覺得全世界對不起他,從不覺得自己對不起這世界。 以上是“很沒出息”的歸罪行為。你不斷地把罪過推給別人,數十年如一日。其實這很可恥。 另外一种是自責。自責的行為沒有比歸罪高明多少,看起來自責的人不會遷怒他人,含蓄多了,但他們卻也花了太多時間,無謂地挫傷自己,只會使自己越來越退縮,仍然于事無補。而一個習慣自責的人,通常也是一個很不快樂的人,也會讓他的朋友親人非常不快樂。 既不該自責,又不該歸罪他人,該怎么辦? 答案很簡單,只要面對問題。 和你的失敗与挫折面對面,觀照它,不要逃。自責和歸罪只是兩种不同方式的逃走。憤怒會存在,憂傷會產生,冷靜接受它們,明白看清它們,不要不分青紅皂白就想把它們遣走,也不要讓它們在心中賴著不走。 很多事說的比唱的好听。包括我,在面對挫折時亦如此。 盡管我确實經歷過的挫折恐怕比廚房里的蟑螂還多,并且我還會企圖冷靜地告訴自己:挫折是人生考驗,但在某一段時間面對過多的挫折時,我還是會有如下現象: ◆變成我最討厭的那种女人——嚕里嚕蘇,歇斯底里。 ◆企圖從其他方式發泄——買一些根本不必要買的東西(有一次我還“莫名其妙”臨時起意,訂了一間房子,這下麻煩可大了);明明知道正在節食,又賭气似的吃掉一大堆甜食。 ◆對一些平常不會生气的事生悶气,比如對朝我亂按喇叭,或對從我身邊非常不禮貌地擦身而過的車子生很久的气(這件事明明每天都會發生)。 ◆忍不住憤世嫉俗(平時我最怕听人憤世嫉俗、一肚子牢騷)。 總而言之,我會變成“敏感的小傻瓜”,雖然我這個學法律的人,一直指望自己成為“冷靜的愛智者”,但是卻常常因過度沉重的挫折,回复了“原始本性”。 我的做法大概不屬于歸罪或自責,而是很迂回曲折地“泄恨”著。 我很像一只養在密閉魚缸里的斗魚,給我的水加一點點鹽,我不會有什么不悅,但如果水中的鹽分陡然提高了,我就會不安地亂逃亂竄,不知道該逃到哪里去。 當我又逐漸恢复冷靜時,我總會覺得充滿挫折感時的自己很好笑。 雖然,我還沒有完全學會把挫折完全當家常便飯,就如我期許的理想狀況:平心靜气,以不變應万變,把合理的當訓練,不合理的都當成磨練…… 不過我還在盡力轉化自己。 往好處想,哈,反觀以前的我,在校園中的我更慘。 那時的我,會讓自己在挫折中沉浸很久,久到我覺得自己神經麻痹;會很狡猾地把气遷怒給無辜的男朋友;會隔三差五把自己往黑暗面推,想想不要話算了…… 事隔多年,進步雖然緩慢,但我還是有進步的,不是嗎? 想要忽然改變自己對挫折的忍耐力,從零分到一百分,确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以我的慧根,根本不想立地成佛! “凡是沒有建設性的痛苦,都不值得忍受……” “太多罪惡感不能改善你的人格……” 看,我還得引用名言和我的潛意識溝通呢! 強迫自己面對挫折,當然蠻苦的。 不過,它屬于“建設性的苦”,也是一個人的成長所必須品嘗的滋味。除了在忍耐中克服,并把清掃工作交給時間處理之外,似乎別無他法。 快速地解脫,絕對是坏方法。 心理醫生史考特·派克曾經提出四個積极面對痛苦的原則: 不逞一時之快。 承擔責任。 忠于真相。 保持平衡。 逃避与發泄,是逞一時之快。而事實上,逞一時之快,常常帶來比現在的痛苦更多的痛苦。比如,我們因無法排除痛苦而以酒精麻痹自己,第二天起來時的頭痛難忍,往往令人更加焦慮;一旦酗酒成習,可能要費更大的力气找回自己。 承擔責任,听起來是老生常談。我們比較喜歡發現“那不是我的問題”,比較愿意說“都是你的錯”,但如果我們已經因為這件事而受到了影響,除了挺身迎接,對它說“來吧!我在這里”之外無他。 因為不敢面對,只會拖延問題,不會解決問題。凡事不肯負責的人,被派克稱為“人格失調患者”。 “你為什么要飆車?” “我也知道飆車沒什么意義。因為睡不著,太無聊了。” “你喜歡听音樂嗎?” “對呀,我喜歡听音樂,我喜歡熱門音樂。” “那你為什么不用听音樂來填補你的無聊呢?” “我怕吵到爸媽。”這听來言之成理。 “那你為什么不戴上耳机?” “戴上耳机,震耳欲聾,非常不舒服。” “會比飆車被人家砍不舒服?”這個少年,被一群暴走族莫名其妙地砍成重傷,還要躺一陣子呢。 “那不一樣,飆車有快感呀!” 有時候,我們根本不肯為自己負責,只想以借口拖延問題。我認識的一個長輩,也有同樣的問題。她時常抱怨自己的富貴手几十年治不好,都是她的丈夫孩子害的,都是為了他們,她才要每天与引起她痛苦的肥皂泡為伍。 “你可以用手套呀。”我起先很熱心地提議。 “戴手套洗不干淨。”她簡單利落地回應。 “你可以買洗碗机……” “洗碗机太費水費電了,一餐飯又沒几個碗。” “請他們幫忙呀!” “那他們會覺得我不負責任……”她說。 我發現,她以循環論證“故意”讓自己的問題永無解決的一天。或者,她已經愛上痛苦。 “人格失調患者凡事不肯負責,而神經官能症患者卻加給自己過多的責任。”派克醫生說。我們似乎都不愿加人以上兩大陣營,所以,還是和自己的責任感協調一下吧。 如果你也有以上現象,不必緊張。事實上,我也常常有暫時性人格失調的現象。 忠于真相的人,必須以誠實的眼睛來看人生。不要過度渲染你的偏見。你可能在人際關系上遇到一點小挫折,就會說:“全世界都在嘲笑我!”和朋友有一點小誤會,并不探索真相,就像個廣播電台一樣,對別人說:“×××出賣我!”對人生稍有怀疑,受到一些欺騙,就大聲下判斷:“這個世界對我不公平。”或者告訴自己:“你再也不能相信任何人!”這是故意夸張,不是忠于真相。在挫折与痛苦中,我們常常任意扭曲所謂的真理。 保持平衡,是必須讓你的判斷力約束一下情緒。有時必須給自己潑一點冷水,讓憤怒降溫,使憂傷緩和,給沮喪轉机。你也可以問自己:“在一個月之后,這點麻煩還算得了什么?”給自己一點台階下吧,別跟你所受的打擊廝混不休。 面對困難与挫折,不妨拿出幽默感。 与嚴肅和憤怒相較,輕松的心情和幽默的態度省下的力气不知凡几。 有個朋友是個印刷承包商人。他這人服務熱忱,產品品質也甚有口碑,爭取case不遺余力,但是他也常會失算。努力了老半天,快到手的case又給某某人的親戚搶去。他當然會承認這是個挫折,但也同時會給自己好消息。“坏消息是,你失去了這個机會。”他會這么對自己解釋,“但還有個好消息——你可以不要那么忙碌,多接了這個,你可能會失去下午喝咖啡的悠閒。” 愛自己的人,給自己一個蒙娜麗莎的微笑,可別把自己當落水狗打! 我蠻欣賞《飄》里頭任性的郝思嘉,因為她有一句可愛的口頭禪:Tomorrow is another day!明天有明天的風吹!挫折難耐時,學學這位亂世佳人吧! ------------------ 轉自書香門第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