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于歸的吉期定在十一月二十一,自初十以后,王府井大街東厂胡同的榮府,送禮的就不絕于門了。 頭一天發嫁妝,用了一千多名的的挑夫。伴送嫁妝的全副儀仗之中,最渲赫的是四對“高腳牌”,八匹“頂馬”。 高腳牌是俗稱,宮稱叫做“銜名牌”,朱漆金字,第一對是:“太子太保”、“文華殿大學士管理戶部事務”;第二對:“軍机大臣”、“世襲騎都尉兼云騎尉”;第三對:“賞穿黃馬褂”、“賞戴雙眼花翎”:第四對:“賞穿帶嗉貂褂”、“賜紫禁城內及西苑門內乘坐二人肩輿”。八匹“頂馬”,一色棗騮,不足為奇,難得一見的是,八匹頂馬上騎的是八個紅頂花翎的武官。這是當榮祿總領武衛軍時,袁世凱獻媚的花樣,由他的武衛右軍中,派出兩名二品參將到軍中大營去當差,于是其他各軍,如法辦理,榮祿便有了八名紅頂子的材官。這是從年羹堯以來,所未有之事,而年羹堯當時還不敢在京城“擺譜”,又遜榮祿一籌了! 當大街小巷轟傳著“去看榮中堂小姐的嫁妝”時,福妞正由她的嫡母帶著,在宮里給慈禧太后請安。 福妞自然是盛妝,但也不怎么按規矩,穿一件白狐出鋒的紅緞旗袍,襯著碧綠的玉鐲,俗气得有趣。臉上本來有紅有白,只為害臊的緣故,不染胭脂之處,亦复色如明霞。慈禧太后這天特別高興,一見面不等她行禮便即笑道:“好俊的新娘子!” “老佛爺別說了!”榮壽公主陪著笑說:“本就羞得抬不起頭,再拿她取笑,更讓她受不了。” “你看,福妞,”榮祿夫人接口說道:“大格格都衛護你!” 福妞是受了教來的,當時便向榮壽公主請安道謝,而慈禧太后卻收斂了笑容,要說正經話了。 “福妞,打明天起,大格格可就是你的大姑子了!在婆婆家,可不比在娘家,由得你任性。你那婆婆可怜巴巴的,而且有病,想來也不會說什么。可是,你別忘了,你還有一個大姑子在這里!旗人家的規矩,你是知道的,倘或你大姑子要說你,連我也不能攔她。” “是!”福妞很机警,“奴才不能不懂規矩。” “懂規矩就好。在家做姑娘,跟在婆家做儿媳婦,是兩回事。再說,你是福晉的身分,好些禮數,也該學學。” “是!有大格格教導,奴才不怕學不周全。” 在慈禧太后面前,不容有私人的酬酢,所以榮壽公主雖有好些慰勵中含著規勸的話要說,此時也只能淡淡地客气几句。 “我還得給你一點東西,”慈禧太后看著福妞說:“可實在想不出你還缺什么?索性你自己挑吧!” 福妞急忙跪下來說:“老佛爺賞得夠多的了。” “明儿是你大喜的日子,再進宮來,就是我侄儿媳婦了,照規矩得給見面禮儿。你今天自己挑好了,等過了明天進宮,我再給你,不就省事了嗎?” 這一說,福妞就不知道該怎么回答才合适,只好直挺挺跪著候命。 “大格格,你把我那個盒子拿來!” 名為“盒子”,其實是個箱子,得兩名宮女抬來。這只四角包金面上壓出暗花的小皮箱,是專為盛貯首飾而特制的,里面黃綾襯底,分做四格,第一格是珍珠;第二格是五色寶石; 第三格是各种美玉;第四格是雜件。 榮壽公主照慈禧太后的指示,命宮女端張長方紫檀矮几來,將四個格子都取出來,順次排好,一眼望去,目迷五色,只覺得樣樣都好,卻說不出那一樣最好。 “你自挑吧!”慈禧太后說:“挑六樣好了。” “只怕奴才一樣都挑不出來。”福妞笑道:“怪不得說是‘如入寶山,空手而回’,敢情到那時候就不知道挑那樣好了!” “我教你一個法子吧!”慈禧太后說:“你先在雜件那一格里挑。” 福妞何嘗不會挑,只是那么說著湊老太后的趣而已。此刻听她教的這個法子,正中下怀。因為雜件之中,貴賤懸殊,珊瑚瑪瑙不算珍貴,但外國來的金剛鑽,自從西風東漸以來,聲价日上,為多珍之冠。福妞早就在晶光四射、耀眼生花的一堆金剛鑽首飾中,看中了一只戒指。 這粒金剛鑽大小約如銀杏,等她拿到手里,只听有人咳了一下,抬眼看時,站在慈禧太后身后的榮壽公主,她那“兩把儿頭”上的絲穗子,無風自動,頓時會意,不宜奪愛。 “奴才可還沒有那么大福气,使這么大的金剛鑽。”說著,放下鑽戒,另取一只鑽鐲把玩。 “那只鐲子不錯!”慈禧太后說:“你戴上我看看!” “是!”將鑽鐲套在右腕上,連左腕一起平伸在慈禧太后面前。 “好!”她得意地說:“正配你那只翠鐲。大格格,你看,翠鐲戴一對就俗气了,倒不如這么搭配,反顯得別致!你說是不是?” “老佛爺的眼光,誰也比不上。果然好看!”榮壽公主說: “干脆就別取下來了!” “對了!”慈禧太后向福妞說:“你就戴著吧!” 福妞喜不可言。因為這只鑽鐲戴在腕上,明天做新娘子的時候,會奪盡貴婦名媛的光彩,何況打听起來,說是慈禧太后御賜,這個風頭就出得更足了。 等著下拜謝過了恩,慈禧太后說道:“你還是挑六樣好了!” 吉數為六,留著做見面禮,那只鑽鐲算是額外賞賜,福妞更覺志得意滿。不過,她很机靈,并沒忘了忌諱。 慈禧太后生平恨事第一次進宮,不由大清門而入,因此忌諱妾媵所用的綠色。但此刻福妞將成為醇王的嫡室,如果不選綠色,反會触動慈禧太后的心事。因此,她首先選了一個玻璃翠戒指,表示對紅綠并無成見。 果然,這一下子做得很對,因為榮壽公主已有嘉許的眼色。福妞心想,今天的一切都很順利,難得的机會,不可錯過,除了東珠不敢用以外,將慈禧太后頂儿尖儿的几件首飾都挑走了。 其時已到宮門下鑰之時,榮祿夫婦帶著福妞叩辭出宮,由東華門一轉入王府井大街,便覺轎馬紛紛,熱鬧异于常時,及至一進東厂胡同,更是冠蓋相接。落日猶在,明燈已懸,由敞開了的大門望進去,燈火璀璨,鑼鼓喧闐,為男客預備的,四大徽班的名伶羅致殆盡的堂會,正當熱鬧的時候。 女客更有文靜的消遣,是“走票”的一班“子弟書”。早年有班“旗下大爺”,飽食天家俸祿,閒來無事,別創新聲,腔調略似大鼓,而講究詞雅聲和,有東城、西城兩派。“西城調”更為縈紆低緩,一個長腔,千回百折,似斷若續,久久不息,最宜于飽食終日的人品味。 這班“子弟書”特別名貴,因為穿上公服,至不濟也是個紅頂子。此時當然是便衣,是特為約齊了穿戴,一律福色緞面皮袍,上套青緞琵琶襟坎肩,頭上紅結子瓜皮帽,帽檐鑲一塊极大的玭霞。這是規定好了服色,此外憑各人喜愛,隨意修飾,坎肩上的套扣,手上的扳指儿,腰際的荷包,都是可以爭奇斗胜之處。 當榮祿夫人母女到達時,正是“振貝子”——慶王奕劻的長子貝子載振在奏技。只為這個票友的身分尊貴,賓主們都不便起身寒暄,扰了場面,只是遙遙目笑致意。載振也向福妞微笑著點點頭,依舊搖著系了小金鈴的手鼓,唱他的書。 這套書叫《鴛鴦扣》,專門描寫旗人的婚嫁,從“相親”到“回門”,一共九大段。這時正唱“開臉”,是“大奶奶親掩亮格笑著囑咐:‘猴儿你若還錯過,就誤了時辰。’”的第二天之事。适逢其會,福妞入座,載振便格外抖擻精神,使出他那瀏亮的嗓子唱道:“通報說,梳頭的太太們將車下,大奶奶出去迎接,佳人又不得相隨,獨坐在房中,心里不免凄慘。沒片刻娘家的女眷都進了朱扉,見面拉手儿佳人就落,太太們也覺傷感,打那喜內生悲!到底不比她的親娘十分親熱,也不過暫時悲慘,一霎時就展放了愁眉。大奶奶讓坐裝煙來敘話,仆婦們銅盆取水服侍香閨,洗淨了花容,三姓人先后九線,然后把寒毛絞淨又用雞子輕推,生成的四鬢只用鑷子儿打掃。開臉已畢可改換了蛾眉,未施脂粉,早已容光飛舞……。” 載振唱到這里,女客們不約而同地都轉臉去看福妞。羞得她坐不住了,低著頭起身,退了出來。 一進上房,便遇見她的堂兄而承繼過來變為胞兄的良揆,他愁容滿面,不由得讓福妞的心都跳得快了。 “怎么啦?” “阿瑪今儿個不太好。”良揆答說:“气喘得很厲害。” “請大夫了沒有?” “去請了,”良揆答說:“刑部程二爺在前面听戲,我先把他找了來看一看。” 于是福妞顧不得再說,繞回廊直奔榮祿的臥室,老底下人与丫頭一大堆,卻都是發愣的居多。等進了臥室,只見榮祿由兩名听差扶掖著坐在“安樂椅”上,滿頭大汗,喘得聲息如牛,喉間還有痰響,比平常所見的症狀重了好几倍。尤其是上痰,更令人害怕,福妞想起一位長親臨終之時,一口痰堵在喉頭,立刻兩眼上翻斷了气,不由得心膽俱裂。 “阿瑪!”她喊一聲,跪在父親面前,不斷地用手替他抹胸。 榮祿說不出話,眼珠只隨著她手腕上那只在晃動的鑽鐲轉。也許晶光四射,易于眩暈,他把眼睛閉上了。 就此時,榮祿夫人已赶到,榮祿听見聲音,睜開眼來,只是揮手。 榮祿夫人不明其意,福妞卻懂,“奶奶,阿瑪是說,你得到外頭去招呼客人。” 前面的賓客,得知主人病重的消息,意興大減。第二天正日的禮儀,雖然都照計划舉行,表面看來,花團錦簇,但榮祿竟不能親自接待賀客。气喘經延名醫會診,略見好轉,不過醫生私下透露,病成不治,即使能夠拖過年,春二三月,大限必至。 這話在別人不過听听而已,到得袁世凱耳中,就非常重視其事了。因為榮祿是真正的首輔,一旦病歿,何人繼任,對他的關系极重。這件事當然早就籌划過,張之洞雖奉旨入覲,但細細打听下來,他不會內用,也就不會入軍机,何況軍机大臣一滿三漢,就表面看,滿人已用得太少了,更不會再用一個漢人補榮祿的缺。 情勢是相當明白的,榮祿在軍机處的遺缺,不但必用旗人;而且必用資格胜過王文韶、鹿傳霖的旗人,才能“掌樞”。自慈禧太后听政以來,軍机不用漢人“領班”已成定例,王、鹿之流,是決不能掌樞的。 旗人中資格可与王、鹿相并的,只有一個東閣大學士、宗室崑岡,他是同治元年的翰林,但才具平常,亦非慈禧太后所寵信。算來算去,只有一個慶王奕劻,堪膺其選,而亦唯有奕劻大用,自己才有更上層樓的可能。否則覬覦直隸總督北洋大臣這個頭銜的,大有人在,而且如岑春渲、盛宣怀之流,都不是好相与。 因此,袁世凱以助奕劻繼榮祿,視為必出死力以冀其成的第一大事。這几個月之中,多方布置,加以有四格格作內應,奕劻的帘眷,更胜于昔。可是袁世凱心中雪亮,此事成敗,決于一言九鼎之重的榮祿,如果榮祿自知不起,必會造膝密陳,何人以繼他的遺缺,即使他自己不說,慈禧太后亦一定會問他,万一倉促之中竟記不起慶王,而致別舉,那么即令舉非其人,以慈禧太后對榮祿眷顧之深,亦會勉強依從。 那一來便錯盡錯絕了。 是這樣的一种看法与打算,所以袁世凱听得榮祿病重的消息,憂心忡忡,急于想進一趟京,在探病的同時,探問榮祿的口气,相机為奕劻活動。要榮祿肯有一言之荐,大事才能放心。 京津密邇,但直隸總督非奉旨不能進京,而自請入覲,又必須有非面奏不可的理由,幸好眼前有個机會。回鑾之時,曾有上諭,慈禧太后將親自謁陵,以補“山陵震駭,歲時祭謁,廢缺不修”的前衍。東陵已經展謁,西陵定在明年春天謁祭,以此為由,當面請旨,一定可以奉准。 果然,有一天宮中談起明年春天的西陵之行,順便試一試蘆漢鐵路北段,高碑店至易州泰陵這一條支路,是否平穩?李蓮英便即建議:“不如找直隸總督來,當面問一問!”就這輕輕一句話,便讓袁世凱接到了立即來京“陛見”的口諭。 袁世凱進京,除帶足了現銀以外,另外有一大箱藥,中西皆備,都是專治哮喘虛弱的。下了火車,宮門請安,回到錫拉胡同的北洋公所,卸下行裝,換上公服,隨即便帶著那一箱藥,去看榮祿的病。 這一天恰逢榮祿的精神還好,不須等候就見到了。榮祿本來是黃黃的臉色,如今更象一個蜡人,聲音微弱,但顯得很興奮,“慰庭,”他說:“你我見一面是一面了!” “中堂別這么說!”袁世凱裝出那种晚輩不忍听此“斷頭話”的神情,“大清的气運,否极复泰,中堂著實主持大計,著實還有几年要辛苦呢!” “那里還有什么几年?不知道這個年還能過得去不!這也不去說它了。慰庭……”說到這里,气喘又作,無法再往下談了。 “中堂請節勞!”袁世凱向侍立在一旁的良揆問道:“世兄,最近請了那几位大夫來看?” 由此談起榮祿的病情,袁世凱問得很仔細。他生了一雙能騙死人的眼睛,炯炯清光中充滿了純摯的同情与可信賴的力量,因而木納的良揆,亦能侃侃而談,及至袁世凱將隨帶的一箱子藥交代出去,這個榮祿的嗣子,竟感動得要哭了。 等良揆有事暫且退出以后,榮祿以略帶嘶啞的聲音說道:“慰庭,我這個過繼的儿子,將來要請你看我的面子,多多照應!” “中堂言重了!”袁世凱赶緊站起來,誠惶誠恐地說:“世凱承中堂的栽培,感恩圖報之心,時時刻刻都在。世凱之事中堂,死生以之,不改初衷。” 這話看似他自己表白,忠心至死不改,但亦可解釋為榮祿雖死,他的忠心不變,則照顧后人,自不在話下。這就是試探,榮祿亦不以為忌諱,點點頭說:“你能這樣,不枉我們相知一場!” 袁世凱听出話風,并非絕對信任的態度,心中起了警惕,恨不得跪下來發誓給榮祿听。想一想說道:“世凱不學,不過幼承家教,略知‘士為知己者死’而已!” “言重,言重!”榮祿似乎有點感動,接著是濃重的感慨,“人生得一知己,談何容易?我一生遭人誤解。”他慢吞吞地,且想且說:“象沈經笙、寶佩蘅、醇王、皇上,甚至皇太后對我都有過誤會。我亦不辯,日久見人心,走著瞧好了!就如翁叔平,書生誤國,罪不容誅,李文忠生前提起他來,恨不得寢其皮,食其肉!恭王臨終之前,据說亦頗有不利于他的陳奏。所以皇太后對他深惡痛絕,常說皇上本性很厚,都是翁某人帶坏的。几次問我,如何處置,我都不吭聲。后來下詔‘定國是’,仿佛要革老太后的命。我看看鬧得太不成話,要有殺身之禍,念在換帖的分上,所以等太后再問到我,我勸太后放他回常熟養老。如果我要坑他,我就勸太后留他在京里,那一來,不是后來跟張幼樵一樣,就是庚子年跟徐小云弄成一路。你別以為本朝從無殺師傅的前例,載漪那個混球,連弒君之事都敢做,何在乎你一個翁叔平?那時候你在山東,不知道京里那個無法無天的樣子,載漪兄弟連在太后面前都是臉紅脖子粗地說橫話,你想翁叔平那條命還能保得住。就算太后想救他,也是心余力絀,不然,立豫甫的下場,又何致于那么慘!” 這段話太長,說得又气喘了。袁世凱便站起身來說:“我可不能不走了。中堂話多傷气,請歇著吧!” “不,不!慰庭!”榮祿使勁往下壓手,示意他留下。袁世凱躊躇了一會,方不安的答一聲:“是!”重新坐下。 “我早就想請你到京里來一趟,听听兩江的情形,可又沒有精神陪你。今天你來了最好,說說想說的話,心里痛快些,精神反倒好了。” “我亦常想來看中堂,有些事信里總不能暢所欲言,非當面請示不可。”袁世凱略停一下說:“這一次到了南邊,頗有感触,李文忠經營北洋,規模宏大,當然叫人佩服不止。不過北洋的許多舉措,誠所謂‘人存政存,人亡政亡’,今后還得從制度上去整頓,才是根本之道。” “這話誠然。不過,何謂‘人亡政亡’,請你舉個例我听。” “譬如,電報、輪船、開礦等等,都是北洋委員創辦,李文忠在日,威望足以籠罩一切,那怕遠在上海,李文忠亦能如臂使指,遙控自如。及至李文忠一不在,情形就不同了,既不屬北洋,可又不屬南洋,竟有自立為王,假公濟私之勢,不能不說是內輕外重,是朝廷的隱憂。” 舉這個例,完全是為了打擊盛宣怀,但不能說他沒有道理,所以榮祿不斷頷首,表示同意。 “你看盛杏蓀的意思怎么樣?”榮祿問說:“是不是還有把持的意思?” 這是指盛宣怀所管的電報局、招商局、鐵路局等等。袁世凱与榮祿早就商量過,應該逐一收回,由專設大臣督辦,而盛宣怀似乎只肯交出電報局,因而榮祿有此一問。 這一問,正中下怀,袁世凱隨即答說:“這很難說。他的說法是,電報因為宣揚政令有關,宜歸官有,輪船純為商業,不易督辦,不可歸官。至于鐵路,那就更不必說了。” “鐵路先不必談,張香濤出盡气力在撐他的腰,先讓一步。 電報、輪船不妨先接收,你看應該怎么辦?” 袁世凱成算在胸,徐徐答說:“電報不妨設一位電政大臣,專歸官辦。輪船比較費事,不是內行,會受船上的挾制。好在北洋水師學堂的人才很多,請中堂奏明,暫交北洋接管,將來是否另簡大臣、另設衙門,大可從長計議。” “這個過渡的辦法很妥當。”榮祿指示:“明儿太后召見,提到這件事,你就照此奏好了。” “是!”袁世凱停了一下問:“請中堂的示,這一次電召,除了謁陵的差事以外,不知道太后還會問些什么?” “地方情形是一定要問到的。商約也會提到,”榮祿想了一下說:“太后對各項新政之中,最關切的還是不外乎練兵籌餉兩端,你應該有個預備。” “請中堂指點,太后問起這些情形,該怎么樣答奏?” “你認為怎么才對,就怎么答。” 這是很開明的態度,但袁世凱覺得有些事還是先征得榮祿的同意為妙,于是先談商約。 “照中國的規矩,士農工商,商為國民之末,如今大非昔比了。西洋各國,皆是商而优則仕,日本的政治,亦几几乎操縱在商人手里,中國如想國富民強,与各國并駕齊驅,自非重視商人不可。”袁世凱緊接著說:“六部既有工部,則新官制中更應該有商部。” “商部?”榮祿有些困惑,“工部其來有自,由唐朝的‘將作大匠’演變來的,商部從無先例!再說,如今的商務,又不止于鹽鐵,花樣很多,真不知道該怎么辦了?” “中堂剖析得极是!”袁世凱說:“設商部原是仿照西洋的辦法,他山之石,可以借鑒,是故籌設商部之先,必派專人先到各國考察商務,將來設部就不致茫無頭緒了。” “這個法子可行!”榮祿問道:“考察商務之人,可就是將來商部的堂官呢?” “照道理說,應該如此。” “這就要好好看了!看誰合适?”榮祿問道:”你心目中可有人?” 袁世凱早就有了人,但不便明說,故意想了一下說:“我的意思,以少年親貴為宜。” 榮祿搖搖頭,鄙夷地說:“那班大爺只懂吃喝玩樂,懂什么商務?” 听這一說,袁世凱不敢將人選提出來,只說:“慢慢物色吧!” “也只好如此。”榮祿又問:“你到慶王府去過沒有?” “沒有!”袁世凱答說:“宮門請安之后,換了衣服就到中堂這里。” “那么,你請吧!我不留你了。” 話中的意思很明顯,是替袁世凱設想,好早早去看慶王。而越是如此,袁世凱認為越要表示他跟慶王的關系,不如外間所傳那么密切。因而很快地答說:“我打算明天給慶王去請安,反正也沒什么要緊事,早一天晚一天都不生關系。” “既然如此,你就在我這里便飯。” “是!”袁世凱欣然說:“我就叨扰了。” 榮祿的服飾,在京里与立山齊名,夏天扇子,冬天皮衣、常年的朝珠,講究每日一換,從無重复。日常飲饌,亦复精無比,論品類之繁,也許不能与上方玉食相比,要說精致,卻過于天廚。大致進貢的名產,都能見之于他家,其中固有出于慈禧太后所賜,而大部分是各省進貢之時,另有一份饋獻“相國”。這天就有松花紅的白魚,是平常人家有錢難買的珍饈。 但對榮祿來說,食前方丈,舉管躊躇,因為胃口太坏,加以气喘這個毛病,在食物上禁忌最多,所以更無下箸處。相反的是袁世凱,他的食量惊人,但品質不甚講究,最喜吃雞蛋,一頓早飯能吃掉一籠蛋糕,二十個白煮雞蛋。 此時一面吃,一面談,沒有停過筷子,片刻之間,將一盤蜜炙火方、一盤銀絲卷,吃得光光。榮祿只就錦州醬菜,吃了半碗小米粥,看袁世凱如此健啖,羡慕极了! “怪不得你的精力那樣充沛”榮祿感傷地說:“我是‘食少事煩,其能久乎?’能有你十分之一的胃口,就已心滿意足。” “我是粗人,跟中堂不能比。” 榮祿不知道該怎么說,沉吟了一會,忽然歎口气說:“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 “這口鐘,有得撞下去。”袁世凱問道:“中堂要不要試試西醫?” “外科是西醫好,內科還是中醫。尤其我是本源病,油盡燈干,拖日子而已。” 袁世凱為之停箸不食,微皺著眉說:“中堂在軍机上應該找個幫手。王、鹿兩公,年紀到底大了;瞿子玖一個人恐忙不過來。听說從前軍机上,一直是三滿兩漢,如今一滿三漢,失于偏頗,中堂何不在旗下再物色一位?” 榮祿搖搖頭,“旗下那里有人才?”他說:“就有一兩個,也不是廟堂之器,而況資望很淺,入軍机還早得很!” 袁世凱不敢再多說。說下去要犯忌諱!不過,就交談的時机來說,卻是個試探的好机會,畢竟不肯死心。想了一下,惴惴然地說:“從前曾文正有句話,‘辦大事以找替手為第一’,中堂為國求賢,似乎也該留意這上頭。” “替手,我不是不想找,也要机緣相湊才好。象你,練兵帶兵總算可以做我的替手了。至于朝中,我不知道賢者在那里。再說句老實話,我以為賢,亦沒有多大用處,還要太后信任。反正上頭也知道,我忝居相位的日子也不多了,自然會有打算,不必我費心。” “是!是!”袁世凱感激地說:“時承中堂栽培,練兵、帶兵的一切規模制度,決不敢違背中堂手定的制度。” “那倒也不必如此!軍事的變化很大,如今參用西法,過去的許多章程,都用不著了。你大可不必拘泥。” “是的。”袁世凱答說:“我的意思是盡管兵器、陣法,日新月异,精神是不變的!一個忠,一個勇,這忠勇兩字是兵將万古不變的大經大法。” “對,對!”榮祿顯得很欣慰,“你能說出來這兩句話,我就放心了。” 一席晤談,得此兩句嘉許的話,袁世凱覺得不虛此行。飯罷,又陪坐了好些時候,直待榮祿自己催客,方始告辭。 ※ ※ ※ 第二天一早上朝,遞了牌子,頭一起就召見,是肅王善耆帶的班。 “你那一天到京的。”慈禧太后問道。 “昨天下午到的。” “地方上怎么樣?” “托皇太后、皇上的洪福!今年已經下過兩場瑞雪了。” “庚子年那場亂子,直隸百姓受的禍最重,格外要体恤。你是地方長官,只要肯為百姓打算,對朝廷沒有什么妨礙,若是有應興應革的事,我沒有不答應的。” “慈恩深厚,百姓無不感戴。”袁世凱想到開辦印花稅來代替彩票這件事,正不妨乘机回奏:“前督臣李鴻章回任之初,正是拳匪剛鬧過事以后,地方殘破,稅收短絀,為了籌措政費,興辦彩票,開辦一年多以來,銷數一期比一期少。彩票等于賭博,導民以賭而坐其利,從來沒有這樣的政体,就算日收千万,尚且不可。如今國家舉行新政,中外觀瞻殷切,似不必貪此區區,免得留下一個話柄。可否請旨停辦,以示恤民?” 慈禧太后略想一想答說:“這件事我還弄不太清楚。果然如你所說的,自以停辦為宜。你跟戶部商討之后,具折奏請好了。” “是!” “袁世凱,你向來會練兵,照你看如今練新軍,要多少時候才能練得象個樣子?” 這話很難回答。袁世凱想了一會答說:“用兵以教將為先。各省兵制不一,軍律不齊,糧餉有多有少,槍械有新有舊,士气有好有坏,操練有勤有惰。平時聲息不相通,到打仗的時候,胜敗就各不相顧了。所以練兵之法,以統一兵制,划一教練為扼要之圖。如今訓練新軍,只有北洋跟湖北,已具規模,臣的意思先由各省選派將弁頭目,到北洋、湖北學習操練,逐漸推廣,早則三年,遲則五年,可以象個樣子了。不過,”他突然一轉,聲音提高,“兵學精深,各國都把它當作身心性命之學,斷斷乎不是一兩年可以見效的,而且還要各樣湊手,有一處呼應不到,就會大受影響!” “喔!”慈禧太后很注意地問:“你說要各樣湊手,是那几項事情呢?” “首先是餉,足食則足兵。其次,象電報、輪船、鐵路等等,都跟兵事有關,如果調度不靈,一切都無從談起了。” “這話倒也是。戎机貴乎迅速,電報是很要緊的,輪船、火車,運兵運械亦非听調度不可。如今鐵路剛在開辦,張之洞力保盛宣怀,他也很能干,就讓他仍舊辦下去。電報局原定了要收回官辦,招商局更是早就有了規模,亦不妨商量,看還是官辦,還是官督商辦。”慈禧太后又問:“這趟你在上海跟盛宣怀見面談了些什么?” “是談的電報局跟招商局,他說電報可以收回官辦,招商局是商股。言下之意,還不肯交出來。其實所謂商股,也就是几個人的股子,自辦至今,二十年的工夫,坐享其成,早就發了大財。如今國步艱難,他們也該知恩圖報才是。” “是啊!我也听說了。”慈禧太后沉吟了一會說:“你跟榮祿去商量,國家的利益,不能只肥了几個人。” “是!” “再有件事,听說在日本的留學生,風气很坏,派到日本去學陸軍的將弁,會不會也跟他們在一起鬧事?” “不會!”袁世凱答說:“這一次派到日本士官學校留學的,除了宗室良弼之外,其余都是勳臣名將之后,世受國恩,忠實可靠,不會不知輕重。” 慈禧太后點點頭問:“倒是那些人啊?’ 于是袁世凱就記憶所及,報了几個名字:据說是岳武穆的后裔,雍正年間的名將岳鐘琪之后岳開先;嘉道間川陝湘鄂有名的提督羅思舉之后羅澤暐;當過貴州提督,在雍正年間入覲被派在軍机大臣上學習行走的哈元生之后哈漢章;十來年前當河道總督的許振禕的孫子許崇智;長江水師提督程文炳的儿子程堯章;毅軍統領馬金敘的儿子馬毓寶等等。報完了名字,袁世凱又說:“既承慈諭,臣自當格外留心,加意管束,倘有出軌的行為,勒令休學,調回來察看。” 接下來便談兩宮明年初春謁西陵一事。慈禧太后對蹕路、行宮的情況,問得相當仔細。袁世凱有個很深刻的印象,原以為專為謁陵,順道游觀的想法,完全錯了!其實,是借謁陵為名,要好好去逛一逛。 ※ ※ ※ 回到北洋公所,已有好些訪客在等候,袁世凱按照官秩、關系,依次接見,最后留下兩個人,一個叫吳重熹,一個就是盛宣怀派在京里專為伺候慈禧太后的陶蘭泉。他的正式職司是蘆漢鐵路駐京事務局的坐辦,但兼差卻更重要,頤和園的電燈歸他管理。 袁世凱先接見陶蘭泉,他的來意,當然知道。盛宣怀是蘆漢鐵路的督辦大臣,但由京城至蘆溝橋,以及由高碑店經易州到西陵所在地梁各庄的兩段支路,另委胡襢芬督辦,而由北洋另設鐵路局管理。所以這一次謁陵,鐵路上辦差,与盛、袁二人都有關系,陶蘭泉來謁,必是談此公事。 “花車已經預備了。”陶蘭泉說道:“請示大帥,一輛花車到底,還是到了高碑店換車?” 袁世凱心想,如果花車到底,風光都叫盛宣怀占盡,自己豈不落下風。但身為疆臣領袖,不能有公然獻媚慈禧太后的表示,所以這樣答說:“這一層,我還不甚了了,請你跟梁局長接頭。”梁局長名叫梁如浩,他是北洋所委的鐵路局長,專管那兩段支路。 “督辦有電報來,北洋是地主,一切要請示大帥,將來花車布置妥當,要請大帥親臨檢視。” “好!到時候我一定來看。”袁世凱說:“上次到上海,順便去吊了盛督辦老太爺的喪,盛督辦熱孝在身,雖未開缺,想來不會進京來辦大差吧?” “雖未開缺”四字,已是諷刺,問到不能來京辦大差,更是有意堵路。陶蘭泉明白他的用意,也知道盛宣怀已作了決定,准備活動李蓮英特降懿旨。召盛宣怀北上,不能吉服,自不能入覲,但在途中如保定等地,不妨准用素服接駕。只是這話不便說破,陶蘭泉便推作不知,一句話“不曾听說”,便敷衍過去了。 于是袁世凱將梁如浩找了來,囑咐他跟陶蘭泉細細商量,隨即端茶送客。接著接見最后一位訪客吳重熹。 這吳重熹是廣東海丰人,翰林出身,做過河南陳州知府。袁世凱考秀才雖然落榜,但在府試時卻是名列前茅,就是這位“吳太守”所識拔。這在未青一衿的袁世凱,亦不無知遇之感。因此,總想報答報答這位“老師”。 誼屬師弟,職位上卻大有高低。吳重熹是三品京堂,与總督還有一大段距离,而且府試的師生,不比鄉、會試的師生,所以吳重熹初次應邀,是穿了公服來的。袁世凱關照: “請吳老師換了便衣,內客廳見面。” 不在簽押房或花廳,而在內客廳以便衣相見,便表示不敘官階,不過,吳重熹听說過他跟“張狀元”的故事,稱呼一改再改,愈改愈亢,所以盡管袁世凱口口聲聲叫“老師”,但仍舊稱他“宮保。” “老師精力倒還健旺。” “托福、托福!”吳重熹拱拱手說。 “老師在上海的熟人多不多?” “這個……,”吳重熹不知他的用意何在,老實答道:“只有廣東同鄉。” “對了!在上海廣東人很多。那就行了!”袁世凱問:“不知道老師愿意不愿意到上海去?” 這當然是有差使相委。吳重熹精神一振,“愿意,愿意!” 他說:“宮保如有相委之處,理當效勞!” “老師言重了!我是在想,老師辛苦一輩子,也應該有個比較舒服的差缺,眼前有個机會,不知老師肯不肯屈就?” 吳重熹大喜,急急答說:“肯!肯!肯!” 于是袁世凱說明這個机會。電報局收回官辦,自然仍歸北洋,事先已經說好,派袁世凱為電政督辦大臣,主持接收,這得找個副手,打算奏請以吳重熹為會辦大臣,常駐上海去“當家”。 這是求之不得的一件事,但吳重熹欣喜之余,不免惴惴,怕自己跟盛宣怀打交道,不是對手。這一層袁世凱當然會想到,對“老師”另有“指示”。 “辦事我另外有人,老師無為而治好了。不過,老師千万要記住自己的身分,是翰苑前輩,如盛杏蓀不安分,盡不妨拿他教訓一番。” “好,好!我懂了。” 等送走吳重熹,已是午后兩點鐘,慶王府已三次派了人來催請,說是“王爺等袁大人去吃飯”。可是袁世凱還不能應約,因為他心知此一去必得到晚方回,怕榮祿有事找他,所以先要去打個轉。 在病假中的榮祿,對于軍國大事及宮廷瑣屑,仍舊無不深知,因為軍机章京及太監之中,他布置著耳目,自會報來。這天一見袁世凱就說:“召見的工夫不小,太后好久沒有這樣子了。” “是的,召見了三刻鐘。”袁世凱將奏對的經過,扼要的敘述了一遍。 “很好!”榮祿點點頭又問:“你是從慶王府來?” “還沒有去過。” “那,就不留你!你該去一趟。咱們明天再談。” 有此一句話,袁世凱才能從從容容地去見慶王奕劻。見面自然先道歉,然后与載振敘話,拉著手絮絮不斷地,問他最近看了些什么書?又勸他少跑馬,有机會到外洋走走。那种殷勤關切,就仿佛長兄對待鐘愛的幼弟。 慶王看在眼里,忽然有了個主意,初想很好,再想亦沒有什么大關礙,便在入席之先,說了出來。 “慰庭!”他指著載振說:“他很不懂事,全靠你帶著他。彼此相知有素,我就老實說了,你得拿他當你的同胞手足看待!” “這何用王爺囑咐,我一直拿貝子當自己人看待的。” “不!這還不夠。”奕劻略停一下說:“慰庭,或者你還沒有懂我的意思。我跟令叔是一輩的人,你跟載振就是弟兄,你們換個帖吧!” 袁世凱頗有意外之喜,但口頭上不能不歉辭。“王爺,這不敢當!”他說:“貝子是天潢貴胄,何敢高攀?” “說什么高攀不高攀!滿漢通婚,尚且不禁,何況約為弟兄?若說高攀,載振有你這么一個疆臣領袖的哥,倒真是高攀了。” “王爺這么說,我如果再違命,就是不識抬舉了。不過,”袁世凱陪笑說道:“尊卑之禮,究竟不可全廢,不妨有手足之實,而不必居兄弟之名,稱呼不改吧?” 奕劻想了一下,點點頭說:“我們旗人,原有國禮、家禮之分,在外頭人面前,稱呼可以不改。私下就不同了!載振,你給你四哥倒杯酒!” “是!”載振在銀杯中斟滿了酒,恭敬而親熱地捧過去: “四哥,你干了這個。” “多謝!多謝!” 就在這一杯酒中,袁世凱与載振訂了昆季之約。也因此,袁世凱便不肯居客位,奉奕劻上座,他自己与載振打橫相陪。 把杯暢敘,先從旅途談起,袁世凱談到張之洞前倨后恭的那段故事,毫不諱言他當時所感到的尷尬。奕劻一面听,一面大搖其頭,似乎對張之洞非常不滿。 “疆臣跋扈的,前有一個左季高,后有一個張香濤!”奕劻喝了一杯酒說:“對此輩唯有敬鬼神而遠之。” 但張之洞雖還不足慮,而有個依張之洞為靠山的人,卻頗難惹,那就是盛宣怀。他的奧援本是李鴻章,甲午以后,眼看冰山將倒,不能沒有打算,一方面多方設法,想促成李鴻章回任北洋,一方面盡力結納劉坤一、張之洞。由于手腕靈活,加以因緣時會,這兩方面都有相當成就,不但原來經營的事業未動,而且還獨攬了蘆漢鐵路的大權,就因為有張之洞為他撐腰的緣故。 盛宣怀与張之洞本無淵源,但湖廣總督衙門辦洋務的文案委員惲祖翼、祖祁兄弟,卻是同鄉熟人。其時張之洞所辦的漢陽鐵厂,經營不得法,頗有虧累,惲祖祁建議改歸商辦,介紹盛宣怀接手。鐵厂原為筑路而設,談接辦鐵厂,連帶論及蘆漢鐵路的興建計划,是順理成章的事。張之洞好大喜功,而盛宣怀以“空心大老官”起家,這一席之談,賓主投契,理所當然。當時有意承辦蘆漢鐵路的,包括閩浙總督許應弢的胞弟許應鏘与別號老殘的候補知府劉鶚在內,一共四個人,朝旨已准分段承辦,卻由于張之洞的力爭,王文韶的附和,居然推翻成議,改歸盛宣怀專責督辦。直到盛宣怀丁憂,張之洞依然奏請,蘆漢鐵路完工在即,不宜易手,可以想見盛与張是如何地水乳交融。 不過,盛宣怀始料所不及的是,原以胡襢芬為爭權奪利的對手,不想袁世凱會成為他的對頭。這個對頭比胡襢芬厲害的太多,所以上海之會,很知趣地將電報交了出來,但袁世凱又豈能就此歇手? 由江宁拜訪張之洞談到上海去吊盛家之喪,袁世凱說了与盛宣怀會面的情形,提到他自己的感想:“我久已未到南方,這趟一看,很為朝廷擔心,將來恐成尾大不掉之局,如果不能象李文忠在日那樣,可由北洋遙制,只怕后患無窮。”“嗯,嗯!”奕劻很率直地說:“慰庭,怎么樣才制得住盛杏蓀?你想個法子,我找机會面奏,他管的那些事,都与洋務有關,我可說話。” “原要王爺說話。”袁世凱想了一下答說:“好在他究竟還不是方面大員,不讓他獨當一面,也就不怕他跋扈攬權了!” 奕劻將他的話,細想了一遍,點點頭說:“我懂了!這容易,上諭的語气上,稍微花點儿心思,就可以把他壓下去。” “是!”袁世凱又說:“這一次在上海,還跟盛杏蓀談了与各國修訂商約的情形,他很想借此机會出頭,將來設立商部,他一定會走蓮英的路子,想一躍而為商部尚書。這件事,要請王爺格外留意,將來商部尚書只設一位,我心目中已經有人了。” “喔,”奕劻雙目大張,“誰啊?” “喏!”袁世凱向對面一指:“在這里!” 這一指,載振臉都紅了,以為袁世凱在拿他開玩笑,奕劻亦覺得有點匪夷所思,怀疑的問:“他行嗎?” “為什么不行?” “年紀太輕,亦沒有閱歷。” “年紀輕怕什么?四歲還當皇上呢!”袁世凱緊接著說:“至于閱歷,去閱、去歷就是!明年春天,日本大阪開博覽會,貝子不妨去看看。” 听得這一說,載振大為興奮。他听說日本女人,內無褻衣,又說男女共浴,裸裎相見,毫不在乎,老想見識見識。但親貴出趟京都不容易,如今有此机會,豈可錯過?所以很起勁地說:“四哥,你可千万保一保我,讓我去開開眼界。” 袁世凱點點頭,且不答話,只望著奕劻,听他如何說法。 “日本開博覽會,有請柬來,奏派觀會大臣,倒亦無不可。 只是雖說內舉不避親,我到底不便出奏。” “由我那里出奏好了。” “是啊!”載振接口:“四哥是督辦商務大臣,奏派觀會大臣,名正言順。” “得有個人陪他去吧?”奕劻問。 “是的!我已經想好了,讓那琴軒陪著貝子去。” 這是非常适當的人選。戶部右侍郎那桐字琴軒,曾充赴日謝罪專使,駕輕就熟,可得許多方便。而載振得此人相陪,尤其滿意。因為那桐在當司官時,就是八大胡同的闊客,“清吟小班”的姑娘,背后都昵稱他“小那”。如今由于言語便給、儀表出眾、手腕靈活,兼以占了姓葉赫那拉的便宜,得以戶部右侍郎兼總管內務府大臣,照料宮廷,儼然當年的立山。而起居豪奢,較之立山,亦复有過之無不及。家住八面槽東面的金魚胡同,构筑華美,號稱“那家花園”。載振有此游伴,真有“班生此行,無异登仙”之感! 最后談到榮祿的病勢,那就連載振都不能与聞其事了!奕劻与袁世凱促膝密談了半夜,誰也不知道他們說些什么。只知道北洋公所接到袁世凱的條諭,以后慶王府的一切開支,都由北洋出公帳。 ※ ※ ※ 大年初一,朝賀既罷,皇帝照常召見軍机,只頒了一道上諭:“明年是慈禧太后七旬万壽,本年癸卯舉行恩科鄉試;明年甲辰舉行恩科會試。”子午卯酉鄉試之年,辰戌丑未公車北上,本有正科,果真加恩士林,另開一科,照規矩應是明年鄉試,后年會試。如今只將正科改為恩科,實際上是所謂“恩正并科”,并無增益。而所以有此上諭,不過是提醒大家,別忘了明年是慈禧太后七十整壽。 不想這道上諭,為人帶來了“隱憂”。慈禧太后五十歲甲申,有中法之戰,六十歲甲午,有中日之戰,到七十歲甲辰,不知又會有什么彌天的戰火發生? 可是,有班人卻以為這是庸人自扰的杞憂,那就是以那桐為首的那班內務府的紅人。奔走相告,說是“老佛爺五十歲、六十歲兩個整生日,都讓外國人給攪了局,明年七十大壽,‘人生七十古來稀’,可得好好儿熱鬧熱鬧了!” 不過,修園、點景、慶壽之事,畢竟還早,眼前,就有一樁差事——兩宮謁西陵,得好好巴結一番,博得慈禧太后一個歡心,明年大事舖張的差使就有份了。 誰知有力使不上,謁陵的差使,不由內務府,而由直隸總督衙門及蘆漢鐵路局承辦。盛宣怀早就在元宵節后,便服到了天津,親自指揮花車的舖陳。 鐵床、“如意桶”,一如回鑾那年的舊規,踵事增華,尤在車中的陳設。盛宣怀托人向李蓮英去打听,此事以交那家古玩舖承辦為宜?所得到的回音是:“后門劉麻子很內行。” 劉麻子在地安門內開著毫不起眼的一家古玩舖,字號叫“天寶齋”。拿出來的古玩、玉器、書法、名畫,都來自內府,名副其實的天家珍寶。開出一張單子來,一共是十四万六千多銀子,外加三千兩銀子的“工資”。 “工資何用三千兩?”盛宣怀頗表不滿,“擺擺挂挂,不是什么麻煩的事!” “大人,這里頭大有講究。安得不牢靠,花瓶什么的摔碎了一個,不止三千兩銀子。” 這話倒也不錯,加以是李蓮英所推荐,不能以常規而論。 盛宣怀如數照付,只是格外叮囑,務必布置妥當。 一切齊備,請了袁世凱來看花車,但覺富麗雅致,兼而有之,實在沒有什么毛病可挑。想了好久,到底想到了。 “點景很好,不過車行震動,挂屏之類掉了下來,就是大不敬的罪名!那個敢當?” “請慰帥來試一試最快的車。如果不妥當,再想別法。”盛宣怀笑嘻嘻地說。 袁世凱亦想了解個究竟,毫不遲疑地表示同意。而袁世凱或者任何一個有資格視察花車的人,有此一問,以及如何解疑破惑,最有立竿見影效果的手段,原都是早就設想周到的。因此,只待盛宣怀做個手勢,“洋站長”立即下了命令,汽笛長鳴,而輪動無聲,慢慢地出了站,漸行漸快,往返兩小時,走了兩百二十里,而滿車陳設,紋絲不動。 “很好,很好!”袁世凱甚為滿意,轉臉向北洋鐵路局局長說:“咱們的花車,一切都照這個樣子布置。” “是。” “這些東西,”袁世凱指著一座康熙窯五彩花瓶与花瓶旁邊的一具“蟹殼青”宣德爐問盛宣怀,“你是那里弄來的?” ‘托后門天寶齋古玩舖代辦的。” “是劉麻子開的那個舖子嗎?” “對了!” “得竅。”袁世凱贊了一句。 到得第二天,又請李蓮英來看花車。他穿的是便衣,狐□皮袍外加一件藍布罩袍,玄青直貢呢坎肩,沒有戴帽,手里持一支短旱煙袋。到了車上,站定打量,左看右看,不斷點頭。 “一切都妥當,只有上車的法子不好。” “請教李總管,”盛宣怀問道:“是怎么樣不好?” “踩踏不方便。” 盛宣怀想了一下說道:“那容易,自有法子。請李總管明天再來看,包管妥當。” “好!”李蓮英又說:“皇上的那一輛,跟老佛爺的這一輛陳設要一樣,不能差一點儿。不然,怕皇上不高興,那倒也還沒有什么大關系,最要緊的是老佛爺不愿意讓人家誤會,以為皇上的一切享用差了一等。” “是了。我一定格外留意。” 等李蓮英一走,盛宣怀立刻吩咐陶蘭泉,造一座平台,寬与車門相等,長則三丈有余,一頭低一頭高,但坡度极緩,渾然不覺,平台舖彩色地毯,兩旁加上很牢靠欄杆。慈禧太后只要步上平台,便可以扶欄而過,如履平地。 造好試過,再請李蓮英來看,一見大為稱贊,又說:“昨天回宮,我把車子里的陳設,面奏老佛爺。老佛爺交代,這么貴重的東西,要叫跟了去的人小心,別弄坏了,以致于讓盛某人賠累。上頭有這么一番意思,我不能不告訴盛大人。” “是,是!”盛宣怀拱拱手說:“承情之至。” 然而李蓮英說這話又是什么意思呢?盛宣怀細細參詳,悟出其中的道理,這是暗示,所有的陳設都可能損毀,毀了也是白毀,那何不放漂亮些?所以他說這番話的意思,等于明白相告,不如將所有陳設都作為貢品。 于是,立刻制一批黃綾簽,恭楷書寫:“臣盛宣怀恭進。”遍貼珍物之上。過了几天,袁世凱又來看車,一見愕然,扭轉臉去看著他的隨從歎息:“為大臣者!為大臣者!”尾音拉得极長,仿佛有許多議論要發,而終于不忍言似的。 那個文案跟陶蘭泉是熟人,覺得應該把這些情形告訴他,才合彼此照應的道理,誰知陶蘭泉听罷一笑,“老兄,”他說:“剛才袁宮保已派梁局長來過了,細問一切。我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無奈梁局長廣東人,听不懂我的話,所以又托我的同鄉林志道來詳談。袁宮保已打算如法炮制了。” 果然,袁世凱亦命梁如浩去向天寶齋接頭,包辦花車陳設,取用的東西,比盛宣怀猶有過之,一張單子開出來,是十五万五千銀子。 ※ ※ ※ 三月初八,天色微明的寅時,皇帝致祭先農壇。大典既畢,隨即轉到車站,不久慈禧太后駕到,皇帝跪接,以下是慶王領頭的一班王公大臣,唯獨榮祿未到,他病得很厲害,已經不能起床了。 慈禧太后仍然如回鑾那年乘車那樣,意興极佳,滿臉含笑地步上平台,崔玉貴獻殷勤,要上前攙扶,慈禧太后擺一擺手,示意不必,自己扶著欄杆,從從容容地上了車。 車中所設的寶座,是一張蒙著黃絲絨的“快樂椅”,等她落座,皇后、榮壽公主、四格格亦已登車,站在太后身后左顧右盼,看那些陳設。最后是榮壽公主開了口。 “這盛宣怀可真會辦差啊!” “也難為他。”慈禧太后喊道:“蓮英!” 李蓮英還未上來,是在照料慈禧太后的行李裝車,等把他找了來,隨即傳懿旨,召見盛宣怀。 于是,皇后和所有宮謄,都退入另一節作為慈禧太后“寢宮”的花車。盛宣怀由李蓮英帶著來謁見。他穿的是素服,頂戴是國家的名器,無法更易,不過那顆紅頂子是用极淡的珊瑚所制,微微的粉紅色,有那么一點意思而已。 等他行了禮,慈禧太后首先指著珍玩上的黃簽說:“你太糜費了!怎么可以這樣子?” “回皇太后的話,”盛宣怀說:“車中陳設都是臣家藏的微物,并非特意价購,求皇太后鑒臣愚忱,俯准賞收。” “到底不好意思。” “臣受恩深重,難得有机會孝敬皇太后。東西不好,只是一片至誠。”’ “這可不能不賞收了!”李蓮英在一旁說:“不然,人家會以為老佛爺嫌他欠至誠。” “這話倒也是。我可是受之有愧了。”慈禧太后又問:“你是那一天到京的?” “臣正月二十二日到天津,跟督臣袁世凱接頭,明了辦大差的一切細節,二月初八到京,督飭司員布置花車,籌備供應。”盛宣怀說:“臣才具短絀,雖然盡心盡力,只怕還是有疏漏的地方,求皇太后包容。” “你很能干,沒有什么好褒貶的。”慈禧太后又問:“南邊革命党鬧得凶不凶?” “本來很凶,自張之洞署任以來,好得多了。” “喔,”慈禧太后身子往前俯一俯,“那是什么緣故呢?” “張之洞輿情甚洽,善于化解疏導,地方士紳,都肯听他的話,約束鄉党子弟,所以能弭患于無形。” “地方士紳是那些人呢?” 這一問,多少出于盛宣怀的意外,覺得很難回答。因為有些人非慈禧太后所知,說了也是白說,有些人為慈禧太后所惡,說了不妥當。但急切之間,無暇細思,想到一個便說了出來:“象南通張謇……。” 他還在想第二個時,慈禧太后已經在問了:“是甲午的狀元張謇嗎?” “是!” “他不是翁同龢的得意門生嗎?” 盛宣怀心想糟了!但不能不硬著頭皮,再答一聲:“是!” “他跟翁同龢可常有往來?” 听慈禧太后的語气相當緩和,盛宣怀比較放心了。“不大往來!”他說:“張謇在家鄉開墾,辦實業,很忙的。再者翁同龢閉門思過,也不大會客。” “翁同龢是你的同鄉不是?” “是。” “那,你跟他總常有往來?” “臣家住上海,跟翁同龢逢年過節通通信,此外就沒有什么往來。” “翁同龢安分不安分?” “很安分。” “他跟康有為呢?” “絕無往來!”盛宣怀的聲音,有如斬釘截鐵,“据臣所知,翁同龢對康梁師徒,深惡痛絕。” “那還罷了!”慈禧太后冷冷地說:“你得便傳話給翁同龢,千万安分!我可是格外保全他了!” 盛宣怀嚇出一身冷汗,跪安退出時,神色青黃不定,看到的人,無不詫异,都以為他碰了個大釘子,卻猜不透是何緣故? 三月十日,謁陵事畢,回到保定。西陵在易州,而保定在易州之南,非謁陵蹕路所經,所以并無常設行宮。這一次慈禧太后早就決定,順道臨幸保定,因而選定蓮池書院,作為行宮。 蓮池書院建于雍正十一年,原為元朝張柔蓮花池故址,所以書院名為蓮池。池上有臨漪亭,又有君子亭、柳塘、西溪、北潭等等名目,本為保定的名胜,加以重興土木,踵事增華,比起那些定制正中帝居,東面住皇后,西面住太后,“山”字或三座大屋,呆板無比的行宮來,自然大足流連了。 袁世凱辦差,能胜得過盛宣怀的,就在這座行宮上頭。特地委了兩名能員,專門負責,一個是早在李鴻章生前,便跟袁世凱很接近的楊士驤,如今官居直隸按察使,一個是長蘆鹽運使汪瑞高。汪瑞高跟長蘆鹽商去要錢,楊士驤會花錢,他的祖父楊殿邦做過漕運總督。“三世為官,方知穿衣吃飯”,楊士驤精于飲饌,所以伺候御膳,能博得慈禧太后极大的歡心。 一住三天,到得三月十四日黎明時分,袁世凱接到電報局派專差送來一封密電,譯出來一看,道是榮祿已在半夜里溘然長逝了。 這是個等了已久的消息,袁世凱精神為之一振!但心里很亂,因為一下子從心底涌起許多即時要辦的事。定一定神細想,找到了第一件該做的事,通知電報局,如有致軍机處的密電,壓到天色大亮以后再送,因為他要趁榮祿的噩耗尚未傳開來以前,有所布置。 于是立即派人去請智囊楊士驤。而在此等待的一段時間中,他又已做了兩件事,一件是密電北洋公所,即刻到榮府去襄辦喪事;一件是向藩庫提銀二十万兩,即刻就要,而且要銀票。 也就是剛辦了這兩件事,楊士驤已奉召而至,直到簽押房來見。袁世凱一面拿電報給他看,一面說道:“榮中堂過去了。” 楊士驤看完電報問說:“軍机上還不知道這個消息?” “已經告訴電報局壓一壓。”袁世凱問:“你看會不會有變化?” “不會!”楊士驤很有把握地說:“如今最要緊的是,大老自己先要沉住气,切忌浮躁。” 袁世凱點點頭又問:“上頭召見,你看我應該怎么說?” “不必說得太明顯。”楊士驤想了一下又說:“甚至根本不參一議。” “如果一定要問,非說不可呢?” “只說,如今大政,不外兩端,一是新政,一是外務。新政正在次第舉辦,外務如能益加開展,大局更有可為。皇太后、皇上用人之道,懸揣必以此二者為准。” 袁世凱深深點頭,“這話很得体。”他說:“這個消息,不從我這里傳出去,免得軍机上有人說話。不過,大老那里,勞你駕,立刻去一趟,也不必提到這個消息。” “那么去干什么呢?” “請稍坐一坐,我再告訴你。”袁世凱喚來心腹家人,“你去催一催,藩庫怎么還沒有人來?” ※ ※ ※ “蓮府,”慶王奕劻問道:“這么早來,一定有事。” “是!袁慰帥派我來給王爺請安,有樣東西,面呈王爺。” 說著,楊士驤取出一個紅封套,恭恭敬敬地雙手捧上。 奕劻從封套中抽出一張銀票,一看是二十万兩,不由得睜大了眼問:“這是干什么?” “是袁慰帥孝敬王爺的。” “這……。”奕劻喜心翻倒,嘴變得很笨了,“太多了一點儿吧?好象受之不可,似乎卻之不恭。” “備王爺常用的。”楊士驤說:“王爺快有很大的開銷,尤其是宮里。” 弦外有音,不妨自辨。奕劻便說:“既這么說,我就愧受了。京里如果有什么消息,務必早早給我一個信。” “是!”楊士驤停了一下答道:“王爺一進行宮,怕就有消息。” 這一說奕劻猜到七八分。送走了楊士驤,立刻坐轎到行宮。他是督辦政務大臣,外務部總理大臣,專有一間“直廬”,而且与軍机處的直廬相接。一到,便有個极熟的軍机章京悄悄溜了進來,請個“雙安”,輕聲說道:“該給王爺道喜了。” “喜從何來?” “司官馬上又要伺候王爺了。剛才接到的電報,榮中堂昨儿夜里過去了,軍机不是王爺來領班,可又該誰呢?” “你不要這么說!”奕劻連連搖手,“恩出自上,沒有該誰不該誰這一說。承你來報信,我很見情。不過,請你別張揚。” “是,是!司官知道事情輕重。”說著,又請了個安,仍是悄悄地溜走。 消息證實了。奕劻想到袁世凱的二十万銀子与楊士驤所說的那几句話,知道這筆巨款該怎么花。當時便派個親信護衛,找李蓮英,邀他覓便見個面。 ※ ※ ※ 榮祿病故的電報,是先用了黃匣子送上去的。因此,召見軍机時,慈禧太后臉上隱隱有淚痕。不過,言語很平靜,沒有一句帶感情的話。“榮祿的死,早就不行了!”她說:“談他的后事吧!” 談后事最主要的就是議恤。前列的王文韶,听而不言;其次的鹿傳霖,听而不聞,自然又是瞿鴻璣回奏。 “臣三個的意思,故大學士榮祿,平生功業尤其晚年的盡瘁國事,与故肅毅侯李鴻章差相仿佛,可否照李鴻章的例賜恤。” “李鴻章的恤典,我不完全記得了。” “一共七項。”瞿鴻璣按當時上諭所宣示的恤典次序答說:“賞陀羅經被;派恭親王溥偉帶領侍衛十員,前往奠醊;予謚文忠;追贈太傅;晉封一等侯爵;入祀賢良祠;加恩子孫。” “嗯!”慈禧太后毫不考慮的答說:“完全照樣好了。” “是!”瞿鴻璣略略提高了聲音說:“不過,李鴻彰是由伯爵晉封侯爵,榮祿的情形不同。” “他不是世襲云騎尉嗎?”慈禧太后問:“世襲是晉封男爵不是?” “可以晉封一等男。” “那就照規矩辦好了。” “是。”瞿鴻璣又請旨:“賜奠是否派恭親王?” “總不能派醇親王吧?” 醇親王載灃是榮祿的女婿,而奉旨賜奠,只洒酒,不跪拜,親族反倒要叩謝“欽差”,那不是開死人的玩笑?瞿鴻璣一時失檢,碰了個軟釘子,不過他覺得有不明白的事,還是要問。 “加恩子孫這一節,各人情形不同。榮祿嗣子良揆應如何加恩之處,請皇太后、皇上的旨。” 一听這話,慈禧太后微有怒容,“我听說良揆很不孝,胡亂揮霍,不務正業,讓他襲爵,已經便宜他了!”她略停一下說:“這一節先擱下,等榮祿的遺折遞了來以后再說。” ※ ※ ※ 當軍机入見時,李蓮英抽空到了奕劻那里,臉有戚容,因為他算是跟榮祿共過患難的。當已成庶人的“端郡王”載漪,仗著義和團几乎要逼宮時,只有他跟榮祿兩人,內外相維,多方設法保護慈禧太后的地位与尊嚴。回想當時的焦憂苦況,自不免傷感。 “听說李中堂出事的時候,老佛爺還哭了一場。這一次榮中堂去世,”奕劻很謹慎地說:“總不免也有點儿傷心吧?” “那是一定的。” “皇上呢?暗底下很痛快吧?” 李蓮英搖搖頭,“看不出來。其實,”他說:“這几年皇上倒不怎么恨榮中堂了。” “是恨他?”奕劻用拇指和食指,圈起一個圓形。 “那大概是解不開的冤家了!” 奕劻多少有些心惊,不由得問:“我听說皇上在西安,沒事畫一個王八,上面寫上袁某人的名字,再又把他撕得粉碎。 有這話沒有?” “怎么沒有?”李蓮英詫异地問:“王爺為什么問起這些陳芝麻、爛谷子的老話?” “隨便聊聊。”奕劻從抽斗中取出來一個紅封袋,臉色不變的說:“最近有人送了一筆款子,你分點儿去花。” 說著,將紅封袋往對方手中一塞。這不是頭一回,李蓮英亦就老實收下,而且還抽出銀票來看了一下。 一看動容了,竟是十万兩!“王爺,”他將紅封袋放在桌上,“是誰送的?” 問誰所送,是問誰有事請托,或者升官,或者調缺,或者免禍。數目不小,所求必奢,李蓮英是怕辦不到,坏了“招牌”,所以不能不出語慎重。 奕劻當然懂他的意思,沉吟了一會說:“就算我送你的好了。” 一听這話,李蓮英即時眉目舒展,抓起紅封往怀中一塞,笑嘻嘻地說:“謝王爺的賞!” 見此光景,奕劻大為寬心,說了句:“有消息,你送個信給我。” “那還用說嗎?”李蓮英眨著眼睛想了一下說:“西洋新出一种首飾,看起來是個戒指,掀開戒面,里頭安著一個個表。 這玩意,王爺見過沒有?” “連听都沒有听說過。”奕劻問道:“是你想要?我托人在上海買一個來送你就是。” “不是,不是!”李蓮英說‘到上海去買可太緩了,最好在東交民巷找一找。找到了,直接送給四格格。” 這一說,奕劻完全明了。他這個孀居的小女儿,是他极得力的一個幫手,只要慈禧太后看見或者想起什么新樣的衣服或首飾,四格格就會派人通知“阿瑪”,赶緊覓了來,送進宮去,轉獻慈禧太后。這個“小”字訣,非常管用。奕劻不敢怠慢,即時派人到京,在東交民巷、王府井大街的洋行里,找這么一個“安著小表的戒指”。 “快去快回,越快越好。找到了這玩意,不必講价,要多少給多少。”奕劻記著張蔭桓進貢祖母綠戒指,触犯慈禧太后忌諱那件事,特別叮囑:“戒面是金剛鑽,紅、藍寶石,那怕紫水晶,都不要緊,就不要綠顏色。千万記住!” 派去的人很能干,在台基厂的洋行里,找到這么一個戒指,戒面是紅寶石,更為合适,可惜送到已經入夜,只有第二天進呈了。 其實,有無這個戒指,都已不發生關系,李蓮英已經想好如何為奕劻進言了。他是以興修頤和園与西苑的儀鸞殿為詞,說明年七十万壽,這兩處大工,應該加緊才是。 這兩處大工,都由戶部侍郎兼內務府總管大臣那桐主辦,李蓮英說:“那大臣倒是挺能干的,就是錢不措手,天大的本事亦無用。” 這一說,提醒了慈禧太后。“錢不措手”的原因是,榮祿有病,無人可以主持籌款之事,慈禧太后亦有點疑心,榮祿 <<是不肯干這件挨罵的事,借病拖延>> 于是,她又想到了自榮祿出缺以后,便一直盤旋在她腦際的三個人。第一個是醇親王載灃;第二個是慶親王奕劻;第三個是肅親王善耆。太宗長子豪格封肅親王,是最早的八個“鐵帽子王”之一。善耆的祖父華丰,在辛酉政變中很出過一番力,所以慈禧太后對肅親王這一支是另眼看待的。不過善耆為人也不坏,上年管理崇文門稅務,稅收由照例的十七万兩激增至六十多万,而稅率未變,亦未聞有扰民之說,足見是個肯實心任事的。因此,慈禧太后把他列為軍机大臣的人選之一。 此刻,載灃与善耆似乎無法考慮了。載灃猶之乎禮王世鐸,擺擺樣子可以,但以前先有醇王奕□、許庚身、孫毓汶,后有剛毅、榮祿,不妨讓世鐸挂個名。如今要自己拿得起來,尤其是這兩件大工如何籌款,在載灃便是一籌莫展,万難胜任。 至于善耆,雖有才干,也有棱角,而且听說他頗結交漢人名士,有時以風骨自許,更不宜管此兩件大工。轉念到此,心目中就只有一個奕劻了。 ------------------ 一鳴掃描,雪儿校對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