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督辦“河南安徽剿匪事宜欽差大臣胜保”,會同曾做過直隸總督,因為英法聯軍內犯,防守不力而革職充軍,后又复起,現任山東巡撫的譚廷襄,聯銜具折,“恭請皇太后圣躬懿安”,是個連曹毓瑛都未曾想到,不得不佩服胜保試探得巧妙的舉動。
  在胜保,此一舉毫不費事,而肅順和杜翰等等,卻把他這一通輕飄飄的黃折子,看作泰山壓頂般重,用出獅子搏兔似的力量來招架,光在這一點上,就可以看出胜保這一著的高明。
  第一個沉不住气的是端華,他手里搖晃著兩通黃綾硬裱封套的請安折子,大聲問穆蔭:“老穆,你在軍机最久,可曾見過這种新鮮把戲?”
  “從未見過。”穆蔭搖著頭說,“本朝只有臣工給太上皇請安的先例,從無給皇太后請安的規矩。”
  “那么,他們是什么意思呢?”
  是什么意思?誰也明白,是有意抬舉太后,尤其是把給太后請安的折子与給皇帝請安的折子放在一起,更可以清楚地表示出來,給皇帝請安不過是一种禮節。六歲的皇帝,根本不知道什么叫請安折,而給太后請安,才是真正地表達了尊敬的意思。
  贊襄政務大臣,受先帝顧命,輔保幼主,他們根本否認太后有接受任何外臣敬禮的資格,太后只是“母”后,在小皇帝未能親政以前,不得不讓她們為小皇帝代言,完成“親奉綸音”的体制。太后沒有獨立的地位,如果有獨立的地位,那就可以接收皇帝的權柄,使顧命大臣變得無所用其“贊襄政務”!
  因此,顧命八臣,每一個都感受到了打擊,“此例不可開!”肅順很嚴厲地表示了他准備制止的決心,倘或封疆大吏,紛紛效法,群起尊奉太后,他們八個人的地位,立即就會動搖。“是!”杜翰附和著說:“此例一開,必起揣摩之風,說不定就有建議垂帘的,那時候再要壓下去就吃力了。”
  “繼園這話不錯。”載垣作了個提示:“咱們就商量該怎么辦吧!”
  “把他駁回去。”肅順對焦祐瀛說,“你寫個上諭,回頭一起送給上頭看。”
  “這……?”焦祐瀛躊躇了。干了十几年的軍机章京,不知擬過多少諭旨,其中各种花樣都有,但把請安折子駁回去,這還是破題儿第一遭,竟不知如何著筆?
  杜翰看出他的難處,便說:“當然也不光是駁回去。說不合体制,交部議處,就易于措詞了。”
  “這怕不太好吧?”穆蔭表示异議,“臣子給太后請安,皇上要處分這個臣子,那會引起物議。”
  “怕什么!”肅順冷笑道:“越怕事,越多事。繼園的主意好,就交部議處。還有,縞素期間,怎么能用黃折子?也一起給寫上。”
  這就是欲加之罪了!請安折還能用白折子嗎?穆蔭心里這樣在想,卻再也不敢多說了。
  就在這時候,曹毓瑛出現在門口,他一向非奉召不入軍机大臣直廬,此時自然是有特別緊要的公務,需要當面請示,所以肅順丟下了焦祐瀛這面,招手喊道:“琢如,有事嗎?進來,進來!”
  “是。”曹毓瑛手里持著一封信,安閒不迫地踱了進門,先朝上總請一個安,然后說道:“有個喜信,特來稟報列位王爺、大人。”
  這一說,無不深感興趣,每一個人都在心里轉一轉念頭,卻都猜不出是何喜信?只杜翰說了句:“可是京里有什么消息?
  請坐了談吧。”
  “正是京里有消息。”他看一看蘇拉端過來的椅子,偏坐在一邊,看著手里的信:“京里得到消息,安慶克复了……。”就這一句話,顧命八臣,不約而同地輕呼一聲:“哦!”個個都把身子往前俯了一下。
  “是八月初一克复的。文大人讓朱學勤通知我,轉陳列位王爺、大人,說消息絕對可靠,因未得曾國藩奏報,不便動用正式公文。”說完,把他手里那封信,順手遞交隔座的焦祐瀛。
  焦祐瀛不敢先看,恭恭敬敬地轉奉載垣。大家一面傳觀,一面都興高采烈地瞻望前途,說是安慶克复,直薄金陵,十几年大患,一旦敉平,足以告慰大行皇帝在天之靈。自然也有人提到肅順調護湘軍的功勞,順便灌上一頓米湯,把肅順說得樂不可支。
  曹毓瑛表面附和著,心里深有警惕,他剛剛遣專人為恭王發了一封密札,心里在考慮是不是要把安慶的捷報,也轉告恭王。因此,略略坐了一下,托詞還有要事待理,辭了出來。
  等他一走,太后也隨即派太監出來“叫起”了。顧命八臣個個精神抖擻,列班晉見,行過了禮,載垣朗朗奏道:“皇太后、皇上大喜!”
  兩宮愕然,國喪尚未滿月,何來喜事?說這話,措詞就欠檢點,只是不便當面給他釘子碰,唯有面面相覷而已。
  于是載垣便把安慶克复的确信,約略奏陳。這倒确是喜事,但西太后不愿現諸形色,而東太后反倒感傷,拿塊素手絹擦一擦眼圈,歎口气說:“這個好消息,要早來一個月多好呢?”
  早來一個月,大行皇帝生前便得親聞,這一樁喜事也許能延續他的生命亦未可知。肅順感于知遇之恩,自然是最了解東太后的心情的,便出班磕一個頭說:“此是大行皇帝在天默佑所致。神靈不爽,益切瞻依……。”說到這里,竟然哽著嗓子,不能畢其詞了。
  “起來,起來!”東太后頗為感動,安慰他說:“這你也有功勞。”說著轉臉去望西太后,仿佛要商量什么似地。
  西太后知道她的意思,赶緊搶在前面說:“都靠里里外外一條心,才有這個胜仗。朝廷自然要獎勵出力人員,等曾國藩的折子到了再說吧!”
  這樣暫且擱置,是在眼前最簡單而無不妥的處理辦法,肅順和載垣都無异議。于是西太后便提到回京和登极的日子,登极不過行個典禮,或早或晚,均無不可,回京的日子肅順原說過最早也得九月二十三,現在就依了他,自然也沒有話說,要商量的只是許多細節。
  “既然定了日子,大家不必擠在一起走,在這儿沒有事的,可以先走。”肅順想了想說,“奴才的意思,各宮妃嬪,不妨早早回城,先安頓好了,等著伺候兩位皇太后和皇上,豈不從容呢?”
  “這話不錯。”西太后點點頭,“過了節先走一撥吧!”
  “節前就可以走。反正今年不過中秋節。”
  國喪期間,沒有年節,但是,只有几天的日子,“來得及嗎?”東太后這樣發問。
  “來得及,來得及!”肅順一疊連聲地答說,“奴才馬上派人去拿二百輛大車,初十以前齊備,請皇太后傳懿旨,讓各宮妃嬪赶快料理,十一就走。”
  “好。”西太后又說,“到九月二十三怎么樣?皇帝是跟著梓宮一起走嗎?”
  皇帝离不開兩宮太后,如果跟著梓宮一起走,那就都擠在一起了,辦差十分麻煩,所以肅順答道:“按規矩,皇上應該恭奉梓宮,沿途護視,可是皇上不曾成年,也不妨從權。奴才請皇上送梓宮离了熱河,隨著兩位太后先赶回京,奴才親自護送梓宮,按著站頭走,這樣子就事事穩妥了。”兩宮太后略略商量了一下,同意了他的辦法。“還有件事,恭理喪儀,怕的人手不夠,把惇親王也派上,多少也好幫你們一點儿忙。”西太后不等他表示意見,便看著載垣說,“馬上寫旨來看。”
  載垣答應著,回頭向焦祐瀛使個眼色,他也不找待命的軍机章京,到殿旁朝房,一揮而就,送了進去,兩宮太后鈐蓋了“御賞”和“同道堂”的圖章,不到一盞茶的工夫,事情就都辦妥了。
  太后的話交代完了,就該載垣有所陳奏。第一件事就是要處分胜保、譚廷襄一案,等講明了原因,載垣又說:“臣等受先帝顧命,贊稟政務、輔保幼主,事事以祖宗成例為法,別無他意。”
  這是解釋不是故意与什么人為難,但東太后仍舊覺得詫异,用奏折給太后請個安,也不過表示一點敬意,有何不可?再說,別人敬重你,你反訓斥別人一頓,這不是不識抬舉嗎?心里這樣想著,便轉臉去看著西太后,希望她能把他們駁回去。
  誰知西太后居然很平靜地說:“既然成例不許,就交部議處吧!”說著,便親手在這道明發諭旨的“欽此”兩字上蓋了“同道堂”的印,順手拿了給東太后。
  這不是她尊重家法,她心里比東太后還气,所以這樣做,是因為她知道胜保還有一道奏請叩謁梓宮的折子,需要批准,所以特意有所讓步,以便在這個折子上有話好說。
  如她所預料的,載垣對于胜保的另一個折子,建議“毋庸前來”,他的理由是:“軍事要緊。況且就要恭奉梓宮回京了,不必多此一行。”
  “這怕不大好。”西太后的語气緩和,而措詞有力:“人家用黃折子請安,交部議處,要來叩謁梓宮,又給駁了回去。外頭不明白朝廷的苦心,倒象有意跟人家為難似地。如今打仗正得手的時候,士气要緊!咱們可千万不能做什么教帶兵官覺得朝廷不体恤他們的事。”
  這一番話說得載垣啞口無言,肅順局促不安,他覺得失策了。胜保原就有所不滿,今天西太后這番話要傳了出去,徒然又結一重怨,不智之至。
  這時載垣定一定神,還要勉強分辯:“圣母皇太后見得极是。臣等不讓胜保來,無非怕在外的欽差、督撫都象他這樣子,上折奏請,那會很麻煩。”
  “什么麻煩?”
  “那時候要不准,有胜保的例子在,要准了,都來叩謁梓宮,會耽誤軍事。”
  這是沒話找話說,膚淺無聊的游談,西太后微微冷笑了一下,竟似不屑答理,反倒是東太后說了句:“胜保跟別人不一樣,他是大行皇帝最喜歡的一個人,說要到靈前來哭一場,也是他做臣子的一番心意,憑什么不許他來呢?”
  這又是一個釘子碰了下來,但也虧得有此一碰,才能接上話茬儿,“是!”載垣慌忙答道:“臣等遵旨。”
  等顧命八臣退出,已到了傳膳的時候,膳桌原是分開擺的,兩宮太后因為有事商量,就吩咐在一張桌子上吃。兩人相向而坐,小皇帝打橫。這几天他玩蟋蟀著了迷,有一只由小太監建議,經他親封的“紫頭長腿無敵大將軍”,是他的“戰無不胜、攻無不克”的“愛將”,不知怎么,不思飲食、毫無斗志,似乎是害了病的樣子,小皇帝正責成張文亮“赶快把它治好”,此時急于“親臨視疾”,所以匆匆忙忙扒完一碗飯,吃了兩塊蜜糕,又喝了半碗湯,一溜煙走了。
  兩宮太后等小皇帝离了桌,才能靜下來談話,談的是如何傳懿旨,讓各宮妃嬪,先行回京,主要的難題是要決定什么人應該先走,什么人可以暫緩。
  東太后除了一個人以外,其他一無成見,這個人就是麗妃。
  “麗妃跟咱們一起走。”東太后以一种裁斷的語气說,“她身子不好,又帶著大格格,要多照應照應她。”
  這話自然是西太后不愛听的,但她決不肯在這些小事上与東太后生意見,所以很快地表示同意。
  “至于別的人,我看,”東太后沉吟了一下說,“問問她們自己吧,誰愿意先走就先走。”
  這是個好辦法。于是等用完了膳,隨即吩咐敬事房傳諭各宮,結果所得到的反應,大出兩宮太后意外,沒有一個人愿意先走,异口同聲的回答是:“該當伺候兩位太后,一起回京。”
  “那怎么辦呢?”東太后皺著眉問。
  “我看,不是沒有人愿意先回去,是日子太倉促了。”西太后算是看出了真相。
  “實在也不必這么急!”東太后是最肯体恤人的,皺著眉說,“到熱河快一年了,這儿簡直也就是一個家了,那能說搬就搬。唉……。”
  這一聲長歎之下,有著對于什么人深表不滿而不肯說出口來的意味。西太后自然明白,這個人必是肅順,心里在想:
  你也知道肅順可惡了吧?
  但是,她口中所說的,卻又是一套:“姐姐,你如果覺得可以讓她們晚一點儿走,那,明天你就跟肅六他們說一聲儿吧!”
  這話使東太后大為詫异,每次召見八大臣,不都是你一個人拿主意,告訴他們如何如何?為什么這話又要別人來說呢?自己這樣發問,卻說不出口來,只怔怔地望著她。
  于是西太后又說了:“也不是為別的,每一次都是我駁他的回,我做惡人的次數太多了,怕肅六真的跟我頂撞,我得顧咱們的身分,還能在那儿跟他拍桌子嗎?所以還是我自己忍著點儿,姐姐,你跟他說好了,他听你的話。”
  “妹妹,你這話可不對了!”東太后不知她的誤會從何而來,只想著要赶快解釋,“咱們倆,分什么你啊我的?肅六能听我的話,當然也能听你的話。就是他要記恨,也決不能記你一個人。”
  “話是不錯。可是他們不會這么想。”
  “會怎么想?是在想,凡事都是你有意跟他們為難嗎?”
  西太后苦笑了:“姐姐,誰象你那么忠厚呀?”
  “如果他們真的要這么想,我明儿個要跟他們說一句話,這句話一說,就全明白了。”
  “姐姐!”西太后等了一會,見她未說,只好追問:“你倒是要說句什么話啊?”
  不說話自然是有所躊躇。她對自己要說的這句話,是不是太過分了些,覺得應該重新考慮。但禁不住西太后盡拿敦逼的眼光盯著她,終于原封不動地說了出來:“我要告訴他們,你的話也就是我的話。諭旨、批答不是兩顆印嗎?那當然就是兩個人的責任。”
  這是對西太后全力支持的表示,她心里不免得意,三言兩語就換來如心如意的好處,然而也不免可怜她太老實,竟是如此容易受人擺布。
  因此,她覺得自己也應該特別有所表示:“既然姐姐這么說,我照你的意思辦就是了。明天我跟肅六他們說。你說,讓她們什么時候走啊?”
  “這……,”東太后想了想說,“我也不知道什么時候才合适?讓雙喜去打听打听,得有几天的日子,才能把行李料理好?”
  于是雙喜受命去訪問各宮,同時又接到特別指示,去看看麗妃的情形。每到一處,無不听到怨聲,太監宮女,三五成群聚在一起大罵肅順不通人情,見了雙喜,知道她是兩宮太后面前的紅人,紛紛訴苦,要求至少過了八月半,最好是二十開外動身。
  銜命遍訪六宮的雙喜,早知兩宮的本意,成竹在胸,落得擺擺架子,顯顯手面,所以每遇拜托她向兩宮進言,寬限日期時,她總是很神气地答道:“好吧,我跟兩位太后去回。
  看主子賞不賞我這個面子?”
  于是總有人又這樣說:“那還用說嗎?誰不知道你是兩位太后面前,言听計從的大紅人儿?只要有你一句話,准成!”
  “那也走著瞧吧!”
  就這樣,雙喜大模大樣地一處一處走過去,最后到了麗妃宮里,靜悄悄地聲息不聞。等咳嗽一聲,便有個宮女叫福儿的,跑了出來,脫口便問:“雙喜,你來找誰呀?可不是找你干兄弟吧?他給派到別處去了,你不知道嗎?”
  太監和宮女喜歡結干兄妹,干姐弟,原是由來已久的習慣。麗妃宮中有個小太監,遇見雙喜,總是巴結著叫“姐姐”,但雙喜看不上他。于是就有人笑那個小太監“癩蛤蟆想吃天鵝肉”,這話傳到雙喜的耳朵里,气得一天不曾吃飯。自然也最恨人家把她跟那小太監扯在一起。
  因此,這時听見福儿冒冒失失地開玩笑,頓時把她那張一路受了恭維,得意洋洋的俏臉拉了下來,一雙金角眼一瞪,罵道:“你胡說八道些什么?看你這個浪勁儿,少在我面前擺!
  我又不是你的什么干兄弟,干哥哥。”
  福儿一則知道是自己的錯,再則也不敢得罪雙喜,挨了頓臭罵,只得陪著笑,訕訕地問:“那么你找誰呢?”
  “反正不是找你!你不配!我告訴你,我奉東宮皇太后懿旨,有話跟你主子說。你能替你主子擔得下來,我就把話告訴了你,馬上就走,省得惹你們討厭。”
  這一說把福儿的臉都嚇黃了,慌忙告饒:“雙喜姐姐,你饒了我吧!我再也不敢跟你胡說八道了。再要說,就讓我嘴上長個疔!”
  “哼!你也知道你自己是胡說八道?你們這儿胡說八道的人多著呢!主子寬厚,縱容成你們這個樣子。不是喝酒,便是賭錢,輸了就偷,再不然就是嚼舌頭,弄些沒影儿的話來糟蹋人!”雙喜越說越气,狠狠地又加了一句:“赶明儿索性等我回明太后,一人一頓板子,都給攆了出去,也讓你們主子少生一點儿气!”
  罵完了也不理福儿,管自己掀起帘子進了屋,恰好看到麗妃從里面出來,便定定神先請了一個安,抬眼看時,數天不見的麗妃,越發憔悴了。
  “雙喜!”麗妃問道:“你在跟誰鬧口舌呀?”
  “是福儿。說話好沒有道理。”
  “別理她們。”麗妃搖搖頭,有气無力地說:“你忙得很,今儿來,必是有話說?”
  “是啊!太后讓我來看看麗太妃。只怕回頭太后自己還要來。”
  “啊,那不敢當。我到太后那儿去吧!”說著摸一摸臉,是要重新梳妝的樣子。
  雙喜便走過去揭開覆在鏡子上的錦袱,上面薄薄一層灰,可以想象得到,麗妃已好几天不曾用過鏡子了。
  自從大行皇帝崩逝,麗太妃自殉遇救以后,她就象變了個人似地,常常可以整天不說話,宮女問她,也只是報以茫然的眼色。原來就怕煩囂、喜清靜,現在越發厭煩有人在她眼前,所以宮女不奉呼喚,就听進了她的聲音,也不去理她。這時在窗外看見雙喜在替她們代為伺候,才不能不赶了進來當差。
  等打來臉水,扶著麗太妃坐下,她指著妝台旁邊的一張凳子對雙喜說:“你也坐!”
  “那有這個規矩?”雙喜笑著回答。
  “你是客,跟她們不同。你坐著,咱們說說話。”一面說,一面去拖雙喜的衣服。
  听她這樣說,雙喜才請了個安,在一旁坐下。映著北窗的光,細細打量著麗太妃,心里喝聲采:真是個美人儿!那細膩得如象牙似地皮膚,黑得象漆一樣的頭發,以及那一雙顧盼之間,懾人魂魄的眼睛,都不是一時的憔悴所能改變得了的。但是,雖美何用?只不過徒遭妒嫉而已。
  正這樣想著,忽然听得有吟詩的聲音,“誰呀?”她不由得問,“這么放肆!”
  有個宮女拉一拉她的衣袖,向窗外一指窗外一架鸚鵡,正學著麗太妃的聲調在長吟:
  “爭傳婺女嫁天孫,才過銀河拭淚痕!但得天家千万歲,此身何必怨長門?”
  怪腔怪調,那煞有介事的樣子,惹得雙喜笑了:“你這個小東西,越來越鬼了!你也知道吟詩?”
  雙喜一面笑罵著,一面轉臉去看麗太妃。這一看笑容頓斂,只見剛擦了一把臉的麗太妃,淚痕宛然,那不知名的幽恨濃濃地都堆在眉尖上。
  別的宮女相顧無語,雙喜卻忍不住相勸:“怎么又傷心了?麗太妃,你千不看,万不看,看在太后的分上,太后只一提起來就發愁,怕麗太妃老這么傷心,于身子不好。”
  不說還好,一說越發勾起她的傷心,“也是為了太后,倘不是……。”說到一半,她說不下去了,拿塊熱毛巾捂在臉上,好久才拿下來,眼淚雖已止住,眼圈卻紅得很厲害。
  那頭白鸚鵡倒又在長吟了:
  “銀海居然妒女津,南山仍錮慎夫人;君王自有他生約,此去惟應禮玉真。”
  這一次雙喜已打算好了,赶緊打岔問道:“念的是什么詩呀?”
  麗太妃搖搖頭,然后又說一句:“等几時閒了,我跟你慢慢儿說。其實,我也不太懂,這都是大行皇帝在的時候喜歡念的詩。”
  “我明白了,是大行皇帝常常念,這小東西听會了?”
  “倒不是從大行皇帝那儿學的。”有個宮女接口說了這一句。
  然則這是麗太妃最近常念的兩首詩,總有番意思在內,那是什么呢?雙喜起了好奇心,想著得找個人把這兩首詩講一講才好。
  那頭白鸚鵡也怪,不知它何以竟能記得那么多詩,這時倒又在念了:
  “豆蔻梢頭二月紅,十三初入万年宮,……。”
  剛只兩句,雙喜瞥見麗太妃又有傷心的模樣,便驀地站起來一拍手掌,喊一聲:“咄!”把鸚鵡的“雅興”給打斷,然后轉身過來,勸慰麗太妃。
  正搖著手,還未開口,外面朗聲宣報:“母后皇太后駕到!”
  于是麗太妃慌忙拭一拭淚痕,一面起身,一面不安地說:
  “喲!我這副蓬頭垢臉的樣子,可怎么見駕啊?”
  雙喜動作敏捷,取過一把黃楊木梳,先替她把頭發捋一捋平,可是來不及戴上“兩把儿頭”,東太后已經踏了進來。
  麗太妃先迎面請了個安,接著便奉太后上坐,待行大禮。
  “不用,不用!”東太后指著麗妃的臥房說,“我到你屋里坐坐!”
  雙喜听這一說,便先赶過去打起帘子,東太后一進屋,在北窗下大行皇帝常坐的那張“西洋梭化椅”上坐下,麗太妃跟了進來要磕頭,讓她止住了。
  “雙喜呢?”
  “奴才在這儿伺候著哪!”雙喜嬌滴滴地在門外答應了這一聲,隨即也掀帘進屋。
  “你倒好!讓你出來辦事,一去就沒有影儿了。”
  雙喜有意要顯一顯她在東太后面前的得寵,毫不在乎地笑道:“我正伺候麗太妃,等梳妝好了,要過去請安,誰知道你老人家等不及,倒攆了來了。”
  “也不是我等不及。”東太后看著麗太妃說道:“我想一想還是不要你上我那儿去的好,省得見了面,有人不痛快,給冷臉子你看。有兩句話,還是我自己來跟你說吧。”
  這是指西太后,一見了麗太妃,總是冷冷地愛理不理。太后如此体恤,她又感激、又酸楚,強忍著眼淚答道:“太后的恩典,天高地厚,只怕我今生報答不盡了!”
  “你別這么說。”東太后的語气极平靜,“我也不是對你特別好。對你好,也只能擺在心里,宮里這么多人,不能讓人說我偏心。只是大行皇帝臨終之前,一再囑咐,要我好好儿照應你。你也該想著他身后還不放心你,自己當心自己的身子。象駕崩的那一天,你生了那么個拙主意,万一發覺得晚了,一口气接不上,你倒是落了個殉主的美名儿,叫我將來可怎么有臉見大行皇帝?”
  這一番話責備得很嚴,麗太妃十分惶恐,雙膝一跪,漲紅了臉說:“太后教訓得是。從今以后,我一定時刻記著太后的話。”
  “對了,這你算是明白了,起來吧!”東太后极欣慰地說,“我還告訴你一句話,你帶著大格格,九月二十三跟我一起回城。這一趟回去,也跟來的時候差不多,路上也舒服不到那儿去。你趁早把身子養養好,才吃得了這一趟辛苦。”
  “是!”麗太妃站起身問:“太后喝什么?我這儿還剩下一點儿好‘碧螺春’,沏了來你嘗嘗。”
  “不必了!我得走了。”東太后起身又說:“我把雙喜留在這儿,讓她陪著你說說話,解個悶儿。”
  這就是東太后的以德服人。麗太妃送了她回來,不住感歎,如槁木死灰般的一顆心,也漸漸萌發了一絲生趣,她留雙喜在那里吃飯。各宮妃嬪都自己有小廚房,銀米食料,定下分例,按月或按日支領,麗太妃占便宜的是有個大格格,皇女的分例僅次皇子一等,并在一起支用,相當寬裕。而且大行皇帝在日,除了正膳由御膳房伺候以外,消夜小飲,常由這里當差,掌勺的宮女,手藝极高,所以麗太妃宮中的飲饌精洁是有名的。這天為了巴結雙喜,小廚房里特別做了几樣好菜,小鍋烹制,一离火就上桌,光是這一點,就是御膳房貌合神离,虛有其表的大件菜所不及的,因此,雙喜以作客的身分,擺脫拘束,放量吃了一頓好的。
  吃得太飽,須飲加姜熬濃的普洱茶消食,才喝了一碗,到了宮門下鑰的時候,沉默得太久的麗太妃,難得有此心境比較開朗的一天和可以談得來的一個伴侶,所以听說雙喜要走,頓覺黯然,怯生生地只把一雙仿佛充滿了离緒別意的眼睛望著她。
  雙喜原就舍不得走,再看到她的神情,益覺于心不忍,便把心一橫說:“反正我是奉了旨的,今儿不回去也不要緊。跟太后去回一聲就是了!”
  這一說,麗太妃愁眉頓解,立刻叫了一個太監到煙波致爽殿去奏稟,說雙喜奉懿旨陪伴麗太妃,得要明天上午才能回去。
  宮女在妃嬪臥房中陪夜,照例是在床前打地舖,麗太妃不肯委屈雙喜,要讓她一床睡。這張七尺寬的紅木雕刻、螺甸鑲嵌的大床,大行皇帝曾經睡過,雙喜不敢僭越,于是另外移了張藤榻來,舖好被褥,關上房門,麗太妃和雙喜都卸了妝,卻還不肯上床,坐著閒談。
  一燈熒然,兩心相照,麗太妃凄凄惻惻地吐露了無限幽恨。雙喜無法安慰她,她也不曾希望從雙喜那里得到什么安慰,能有一個人以同情的態度傾听她細訴,在她便覺得是很難得的了。她早就看出,天下最勢利的地方,莫如深宮,承恩得寵時,沒有一個人不是把她捧得如鳳凰似地,一旦色衰寵歇,所見到的便都是冰冷的臉,除非有權勢,而權勢如今在“西邊”手里,倘非太后調護,只怕命運還要悲慘。
  “唉!”神色凄黯的雙喜歎口气,“說來說去,大行皇帝不是這么早歸天就好了!”
  “這就是那兩句詩了:‘但得天家千万歲,此身何必怨長門?’”
  一提到此,正好触及雙喜的疑團,隨即問道:“麗太妃,你不是要給我講一講那兩首詩嗎?到底是怎么回事?你老念老念的,連鸚鵡都听會了!”
  “我也不知是怎么回事,只覺得念念那几首詩,心里就好過些。”麗太妃又說,“是大行皇帝教我的,我模模糊糊也懂,可是要叫我講,我就講不上來了。”
  “說個大概的意思吧!”
  麗太妃想了想答道:“這一共是六首詩,題目叫做《古意》,是咱們大清朝剛進關的時候,江南一個姓吳的才子作的。大行皇帝跟我說,這六首詩,大概是指順治爺的一個廢了的皇后,怕犯忌諱,故意安上那么一個題目。”
  “詩里可說的什么呀?”
  “那還有什么?無非紅顏薄命四個字。”
  談到這里,雙喜始終還未弄清楚是怎么回事,但麗太妃愛念這几首詩的原因,卻是明白了,必是這些詩中的意思,恰与她心里的感触相同,正好借它來訴自己的苦。
  但是,那是個廢了的皇后,這是個得寵的妃子,何能說得到一處?雙喜真個越弄越糊涂,想一想好象有一點相同,便即問道:“順治爺可是跟大行皇帝一樣,也是年輕輕的就駕崩了?”
  “是啊!”
  “多可惜!”雙喜忽有感慨,“當皇上都是天生來的福命,可是坐不了几年江山,就撒手去了,想想真是沒有意思。”
  “就是這話羅!所以,”麗太妃忽然問道:“雙喜,你今年多大?”
  “十九。”
  “那還得几年。不過,也說不定。”
  “麗太妃,”雙喜忍不住搶著追問,“你說的倒是什么呀?”
  “我是說,多早晚才能放你出宮?”麗太妃握著她的手,很懇切地說:“太后寵你,又是位最能体恤人的,一定不會耽誤你的青春,早早放你出宮,多半還會替你‘指婚’,那時你可拿定了主意,千万別貪圖富貴人家,宁愿清寒一點儿,頂頂要緊的,得揀個年紀輕,無病無痛的,一夫一妻,白頭到老,比什么都強。”
  雙喜知道這是麗太妃親身經驗的肺腑之言,便也顧不得害羞,微紅著臉,十分感謝地說:“麗太妃,你給我這几句話,可真比金子還貴重!太后倒是問過我,說是愿意揀個什么樣的人家?”
  “你怎么說呢?”
  雙喜低著頭答道:“我不肯說,太后逼著非說不可,我就說,一個包衣人家的女儿,還能揀嗎?太后說:包衣又怎么樣?包衣當大官儿的也多得很,全看有人照應沒有。太后又說,你要是覺得包衣身分低,我給你指一個‘上三旗’的,三等‘蝦’里頭,年輕沒有成家的多得很,你要愿意,我給你挑一個。只要肯上進,還結個十年八年,放出去當‘將軍’,那就跟督撫并起并坐了。如果你貪圖眼前舒服,我在內務府里替你找,再派上一兩樁好差使,那也行。你自己說吧!”
  “你又怎么說呢?”
  雙喜抬起頭來,反問一句:“你想呢?”
  雙喜也是爭強好胜的性格,不言可知,是想指配一個“上三旗”的三等“蝦”——三等侍衛,將來說不定出將入相,便好受一品誥封。
  于是麗太妃想了想,這樣勸她:“‘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爬’,我不能說你的打算不對。不過我總有這么一個想法:親事總要相配。誰要是覺得自己委屈了,或者高攀了,心里拴著個疙瘩,遲早會出毛病。把夫婦之情弄擰了,那可是神仙都救不了的心病,弄到頭來,吃虧的還是女人。”
  雙喜很細心地琢磨著她的話,頗有領悟。說覺得自己委屈了,譬如英俊多才的貴公子娶個丑媳婦,或者年輕貌美的富家小姐嫁個人才不出眾的寒士,心里千万個不情愿,一見了那口子,先就生气,這當然是怨偶。但說覺得自己高攀了,心里也會拴個疙瘩,這話,他人就見不到了。細想一想,自己果然嫁了個“上三旗”的名門之后,時時刻刻記著身分配不上人家,但憑太后指婚,拿鴨子上架,疑惑那口子嘴上不說,心里抱屈,這一來,自己必是老覺得欠了人家一點儿什么似的,那還有一天舒坦的日子好過?
  “噯!”雙喜以一种慶幸未犯錯誤的欣快聲調說道:“多虧你這几句話,我算是想明白了。”
  這樣的神態和語言,對麗太妃是安慰,也是鼓勵,讓她意識到自己的活著,對別人還有點儿用處。于是笑著問道:
  “你怎么想明白了?說給我听听!”
  雙喜的想法,實在很簡單,就是麗太妃所說的那一個“配”字,“匹配”才是“良緣”,要嫁一個身分相等、家世略同,不必太聰明能干,但心地厚道,肯上進的人。只是這番想法,到底還不好意思細說,只紅著臉笑笑答道:“反正我自己明白就是了。”她又加了一句:“我也不打算求太后的恩典。”
  這樣的表示,不難看出她內心中所持的態度,麗太妃在欣慰之外,也有濃重的感慨,都說“不幸生在帝王家”卻不知嫁在帝王家,更為不幸。
  兩人心里都有許多事在想,一個在回憶過去,一個在憧憬未來,因此臉上的表情也大不相同,直待燭花輕聲一爆,才把她們從沉思中惊醒過來。
  “不早了!麗太妃請安置吧!”
  麗太妃搖搖頭:“你要是困了,你先睡吧!我還坐一會儿。”
  “那我就再陪你聊一會儿。”
  “不!”麗太妃說,“你別管我,我每天都是這個樣,有時一坐就是整夜。”
  雙喜一惊,“一坐就是整夜,那怎么行?”她又很鄭重地說:“麗太妃,你可千万不能再糟蹋自己了!”雙喜激動了:“你這樣子,讓太后傷心,除了一個人以外,誰都會替你傷心。”
  這話使她動容,想一想自己雖斗不過,而且也無意去斗“這一個人”,但是無論如何,不能叫“這一個人”暗暗稱快,而讓其余的許多人傷心!所以她再一次鼓勵自己,一定要好好地活下去。
  “那就睡吧!”她說,“我試一試,看看能把心靜下來不能?”
  第二天一早,雙喜道謝辭去,回到煙波致爽殿,把麗太妃感激東太后苦心回護,以及決心打起精神,好好過日子的話,悄悄密陳。有了這樣一個結果,東太后算是了卻了一件心事,少不得又把雙喜夸獎一番。
  接著談到她銜命遍訪各宮的情形,東太后又与西太后商量,定了八月二十起始,各宮妃嬪,陸續啟程。然后把敬事房首領傳來,命他分別通知內務府和各宮,各自准備。這里面有許多瑣碎的細節,大部分是各宮妃嬪為了自己方便而提出來的要求,需要太后親裁,足足忙了兩天,才得料理清楚。
  但這是東太后在忙,西太后有意不問這些宮闈瑣屑,她所留心的是臣工章奏。這天內奏事處遞上來一個黃匣子,打開一看,第一道奏折,具銜“山東道督察御史”董元醇,原以為是糾彈失職官員,看不了數行,瞿然動容,不由得念出聲來:
  “竊以事貴從權,理宜守經。何謂從權?現值天下多事之秋,皇帝陛下以沖齡踐阼,所賴一切政務,皇太后宵肝思慮,斟酌盡善,此誠國家之福也!臣以為即宜明降諭旨,宣示中外,使海內咸知皇上圣躬雖幼,皇太后暫時權理朝政,左右不能干預,庶人心益知敬畏,而文武臣工,俱不敢肆其蒙蔽之術。俟數年后,皇上能親裁庶務,再躬理万机,以天下養,不亦善乎?雖我朝向無太后垂帘之儀,而審時度勢,不得不為此通權達變之舉,此所謂事貴從權也!”
  念到這里,西太后停下來想了一下,看這道奏折的措詞,是暗指顧命八大臣專權,對太后垂帘的理由,說得還不夠透徹,且看他“理宜守經”說的是什么?于是接著往下念道:
  “何謂守經?自古帝王,莫不以親親尊賢為急務,此千古不易之經也,現時贊襄政務,雖有王公大臣軍机大臣諸人,臣以為更當于親王中簡派一二人,令其同心輔弼一切事務,俾各盡心籌划,再求皇太后皇上裁斷施行,庶親賢并用,既無專擅之患,亦無偏任之嫌。至朝夕納誨,輔翼圣德,則當于大臣中擇其治理素优者一二人,俾充師傅之任,逐日進講經典,以擴充圣聰,庶于古今治亂興衰之道,可以詳悉,而圣德日增其高深,此所謂理宜守經也!”
  念完這道奏折,她的心境就如當年听到被選入宮的消息時那樣,除了一陣陣的興奮以外,只覺得茫然不知所措。上這奏折的董元醇是怎樣的一個人?這道奏折的本意,是与顧命八大臣作對,還是為恭王說話,或者目的在窺探意旨?難以分明。同時她也不知道如何處置這個折子,是照一般的慣例發下去,還是在召見八大臣時當面交代處置辦法,如果是這樣做,又該如何交代?
  她的心里亂得很,好久才能靜下來,前前后后細想了一遍,覺得這件大事,無論如何,非先跟東太后商量不可。
  等把這道奏折的內容講清楚了,東太后脫口說道:“這個折子,好象專為六爺說話似地。”
  這是旁觀者清!西太后心想,本來所陳的三件事之中,所謂“理宜守經”一說,“更于親王中簡派一二人”,理由十分牽強。但是,這一來倒卻好證明不是恭親王的授意,如果他要指使言官,上折試探,有的是好筆墨,不會找到這么個文字不痛不痒的人來出面。
  于是她說:“算起來,六爺怕是今天,明天才得到京。這個姓董的御史,不會是六爺找出來的人,也許京里已經有了風聲,這姓董的特意來這么個折子。”
  “這姓董的是什么人啊?”
  “誰知道呢?”西太后又說:“火候還不到,夾生的端上桌來,可真難吃了!”
  她是說,這垂帘之議,發之太早,反難處置。東太后亦深以為然,想了想說:“咱們先把它‘留’下吧!慢慢儿再看。”
  這個辦法,恰与西太后的打算相同。她的用意是有所等待,等待恭王到京以后有消息來,同時要等待顧命八大臣表示態度,以逸待勞,較易措手。
  因此,第二天一早,軍机章京到內奏事處領折,逐件核對的結果,前一天的奏折就少董元醇的一件,而“奏事檔”上寫著一個“留”字,表示“留中”。
  曹毓瑛早就料到西太后會作此處置,因此等領折的章京回來,他先問了一句:“全領回來了?”
  “‘千里草’的那件‘留’下了!”
  他還要說什么,對面八大臣治公的那間屋里,已經有了步履聲,咳嗽聲和吐痰的聲音,便不再開口,心里在估量,等回明了領折的情形,會有怎樣的反應。
  果然,對面立刻就派人來請了。曹毓瑛到了那里,請過了安,然后把領回來的折子呈了上去,同時說道:“董元醇封奏一件,沒有發下來。”
  一听他這話,杜翰第一個就勃然作色,“這怎么行?”他大聲嚷道:“這道折子不能留中的!”
  載垣也表示不滿:“全是這樣子,把折子留下,咱們還能辦事嗎?”
  肅順則比較沉著,擺一擺手說:“慢慢儿商量!慢慢儿商量!”
  曹毓瑛很知趣,知道他們有許多話是不肯在他面前說的,所以退后兩步,請個安轉身离去。剛回到自己屋里,只見杜翰走了出來,大聲喊道:“來人哪!”
  于是有個蘇拉赶緊奔了過來,垂手喊一聲:“杜大人!”
  “你到內奏事處,跟他們說,昨儿送上去的折子,還少一件。跟他們要回來。”杜翰又加了兩個字:“快去!”
  那蘇拉答應著,疾步而去,不久回來复命,說內奏事處已經到太后那里去要了。要到了立刻送來。
  又過了不久,內奏事處的太監來回報:“董元醇的折子‘西邊’留著看!”
  載垣冷笑一聲,沒有作聲。其余的几個大老,因為肅順有“慢慢儿商量”的話,一時也不便表示意見。當天照常處理政務,把董元醇的這個折子,暫時就擱下了。
  在宮里,東西兩太后卻又關起門來在密議。內奏事處根据贊襄政務大臣的通知,去要那個折子,已頗惹得西太后不快,奏章“留中”,誠然不合常規,但畢竟是君上的一种特權,這個特權運用得妙,可以化戾气為祥和,當然,特權只好偶一為之。象董元醇這個奏折,西太后在經過前一天晚上,燈下獨自思考的結果,原准備長此擱置,不作任何批答,等恭王有了消息來再說。這“留中不發”,亦無任何結果,在軍机處的術語,叫做“淹了”,既為大水淹沒,誰也不必再去探問下落,同時誰也沒有責任,所以是不會有沖突發生的。
  現在顧命八臣,不肯讓這個折子“淹了”,那就逼得西太后非處置不可了。照她的意思,下一天召見,准備公開表明,接納董元醇的建議,但處事一向平和的東太后,認為這樣的表示太強硬了,恐怕“做不通。”
  談到實際效果,西太后不能不認真考慮。估量一下自己的地位和力量,還不到說一不二,要如何便如何的程度。這樣,不能不想一個迂回緩和的辦法。
  于是,她想到了恭王,隨即又想到絕妙的一計,喜孜孜地對東太后說道:“咱們來個‘花花轎子人抬人’!”
  這是句南方的俗語,只到過廣西的東太后不知意何所指?
  便說:“你別跟我打啞謎了,有主意就干脆說吧!”
  “咱們一件一件商量。先說給皇帝添派師傅……。”
  “那是應該的。”東太后打斷她的話說,“這用不著商量,只讓大家保荐能當師傅的人就是了。”
  “好!”西太后用長長的指甲,在原折上刻了一道“掐痕”,同時又說:“這是一件,商量定了。再說垂帘——那些人一張嘴就是‘祖宗家法’,家法可也不是那一朝祖宗一手定下來的,時世不同,該變就得變,怎么個變法儿,咱們沒有主見,讓大家公議好了。國有大政,下王公大臣會議,不也是‘祖宗家法’嗎?”
  “這話不錯。可有一件,‘他們’人多,七嘴八舌,斗口斗不過他們,這個辦法還是不管用。”
  “不要緊,我另外還有辦法。”西太后很得意地說,“用人的權柄在上頭,‘簡派親王一二人’,幫著顧命大臣辦事,誰能說不行?咱們現在先讓他們寫旨,把簡派親王的名字空著,回頭就填上六爺的名字,或者再加上七爺。這一來,會議的時候,六爺自然就會布置,預先安下人,不怕斗不過他們。”
  東太后這才明白那句俗語的意思,是先把恭王抬起來,再由恭王來抬兩宮。這一個彼此援引的辦法,看起來比較光明正大,而且也不傷和气,東太后自然贊成。
  于是第二天上午召見時,西太后把董元醇的折子發了下去,說了處理的辦法,吩咐:“寫旨來看!”
  顧命八臣,相視失色。載垣首先提出抗議:“啟奏太后,這個折子不該這么辦。”
  剛說了這一句,西太后用极威嚴沉著的聲音,把他打斷:
  “那么,你們說,該怎么辦?”
  杜翰有一套話要說,便想越次陳奏,忽然覺得有人輕輕把他的衣服拉了一把,一看是肅順,就不作聲,讓他去說。
  “奴才几個下去商量定了,寫旨上來。”
  這是虛晃一槍,西太后不知他們葫蘆里賣的什么藥?但旨意既已述明,不必多說,讓他們寫了旨看,有不妥地方,另作指示,也還不遲,所以點點頭說道:‘好吧!你們下去,照這個意思,商量好了,寫一個‘明發’來看。”
  這八大臣退出煙波致爽殿時,一個個臉色鐵青,默然無語,但心里有個相同的想法:這是恭王与西太后密議的結果。有些人甚至認為西太后所指示的處置辦法,也是預先說好了的,因為他們不相信她會如此“內行”,所說的話,不但合于体制,而且恰中符節。
  到了軍机直廬,杜翰首先吩咐,保持警戒,把仆從蘇拉,一律驅得遠遠地。等關上房門,端華第一個先嚷了起來:“如何?我說恭老六這一趟來,是‘黃鼠狼給雞拜年’,沒安著好心!果不其然。這還是第一步,不給個下馬威,后面的花招儿還多著哪!”
  “閒話少說。”載垣憤憤地說了五個字:“寫‘明發’痛駁。”
  大家都無异議,接著便開門請軍机章京來寫旨。這天的領班是新近從京里調來的吳兆麟,當差很巴結,可是行情卻不大摸得清楚。他把董元醇的“敬陳管見”一折拿了回來,跟他班上有數的几個好手一商量,大家早存戒心,都不愿意辦這件燙手的案子,异口同聲地表示,非他的大手筆不可。于是吳兆麟也就當仁不讓了。
  他握著筆心里在想,所謂“痛駁”,不過在道理上駁倒了事,措詞不妨婉轉,這也是多少年來尊重言官的傳統。因此,簡簡單單地一揮而就,用的都是四平八穩的套語。寫完又找同事來斟酌,大家都說“很妥當”,他自己也覺得毫無毛病,隨即送了上去交差。
  那知載垣才看了兩三行,雙眉就打了個結,等到看完,大搖其頭:“不行!不能用!”
  焦祐瀛与軍机章京的關系不同,赶緊為吳兆麟回護,“看一看,看一看!”他走上來說,“有不妥的地方,改動一下子。”
  “甭看了!”載垣把原折和旨稿一起遞了過去,用“麻翁”這個昵稱對焦祐瀛說:“麻翁,你來動手弄個稿子吧!痛駁!非痛駁不可。”
  吳兆麟一听這話,訕訕地退了出去。這一下,焦祐瀛想不動手也不行了,略略思索了一下,有了個大致的意思,便即下筆,連寫帶改,不過半個時辰,便已脫稿。
  稿子仍舊由載垣先看。因為是“明發上諭”,第一段照例撮敘原折案由,以明來源,沒有什么看頭。第二段一開頭就說:“我朝圣圣相承,向無皇太后垂帘听政之体,朕以沖齡仰受皇考大行皇帝付托之重,御极之初,何敢更易祖宗舊制?”看到這里,載垣擊節稱賞:“這才是大手筆,几句話就擊中了要害!”說著他又把這一段文字念了一遍。
  “果然好!”肅順也稱贊:“立言得体。”
  听得這話,焦祐瀛臉上飛金,笑容滿面地謙虛著:“那里,那里?王爺和中堂謬獎了。”
  “別客气了!”端華提議:“干脆讓麻翁自己念吧。”
  于是焦祐瀛從載垣手里接過自己的稿子,站在中間,扯開他那天津衛的大嗓門,朗朗誦念:
  “且皇考特派怡親王載垣等贊襄政務,一切事件,應行降旨者,經該王大臣等繕擬進呈后,必經朕鈐用圖章始行頒發,系屬中外咸知。其臣工章奏應行批答者,亦必擬進呈覽,再行發還。該御史奏請皇太后暫時權理朝政,殊屬非是!”
  這一段念完,焦祐瀛停下來等待批評。景壽本想說話,“御賞”和“同道堂”兩方圖章,是兩宮受大行皇帝親手所賜,抹煞這個事實,有欠公平,而且出以幼王的口气,也有傷忠厚。
  只是他向來口齒拙訥,未及開口,杜翰已大贊“得竅”,其余的人,嘩然附和,景壽就再也無法啟齒了。這時焦祐瀛又精神抖擻地“痛駁”另簡親王之議,他是這樣寫的:
  “伏念皇考于七月十六日子刻,特召載垣等八人,令其盡心輔弼,朕仰体圣心,自有深意,又何敢顯違祖訓,輕議增添?該王大臣等受皇考顧命,輔弼朕躬,如有蒙蔽專擅之弊,在廷諸臣,無難指實參奏,朕亦必重治其罪。以上兩端關系甚重,非臣下所得妄議。”
  “不錯!這‘非臣下所得妄議’,前面也說得很透徹。不過……。”載垣說到這里,環視諸人,作了個征詢意見的表情。為了迎合載垣,杜翰很直率地說:“似乎還不夠一點儿!”
  “對了。”端華也說,“我听著也象是少了一兩句話。好有一比,好有一比……。”
  他的比方沒有想出來,肅順不耐煩了,手一揮,向焦祐瀛說道:“不必客气,給加兩句訓斥的話!這姓董的,心眼儿太髒!”
  “嗯,是!”焦祐瀛口里答應著,臉上卻有躊躇之色。
  “麻翁,”杜翰指點他說:“來兩句誅心之論,再斷然痛斥一句就行了。”
  大家都如此說,焦祐瀛便也不暇多推敲了,坐下來提筆在“朕亦必重治其罪”之下,添了兩句:“該御史必欲于親王中另行簡派,是誠何心?所奏尤不可行!”
  這一添改,端華大叫:“痛快,痛快!”除了景壽默不作聲以外,其余的亦都表示十分滿意。
  最后還有一段,是關于“朝夕納誨”的,也一概嚴詞駁斥。這一節,在原折就是個陪襯,無關宏旨,所以駁斥的理由,亦就不暇去推敲了。
  定稿以后,載垣吩咐:“立刻繕具,馬上送進去。”
  為了求迅速,焦祐瀛親自到軍机章京辦事處所去料理。諭旨的款式,“廷寄”每頁寫八行,“明發上諭”每頁寫六行,每行的字數都有一定,因此眷清的時候,可以算准字數,分別抄繕,等找齊并在一起,上下合攏,只字不錯,這有個專門稱呼,叫做“伏地扣”。焦祐瀛原是弄慣了這一套的,親自指揮之下,自然絲絲入扣。須臾抄成,他跟吳兆麟兩人,一個看,一個讀,校對無誤,隨即裝入黃匣,送到內奏事處,轉遞進宮。
  西太后才看了几行,臉色大變,再看下去,那雙捏著奏折的手,不斷發抖,及至看完,竟顧不得太后的儀制,霍地站起身來,帶翻了放在茶几上的黃匣,也不管了,踩著“花盆底”,結結閣閣一陣急響,直奔東暖閣。把走廊上的宮女們嚇坏了,不知出了什么事?
  這時剛傳完膳,東太后正喝著茶,拿枝象牙剔牙杖銜在嘴里,一看西太后沖了進來,臉色發青,嘴唇發白,形容可怕,慌忙起身問道:“妹妹,怎么啦?”
  “姐姐,你看,”西太后使勁把那道“明發”一甩,“簡直要反了!”
  東太后知道事態嚴重,自己對自己說,要穩住了!因此她先不作任何表示,從西太后手里接過諭旨,攤在炕几上,細細看了下去。
  她肚子里的墨水有限,但這些奏折和上諭上習用的套語,听也听熟了,所以看得雖慢,卻沒有不明了的意思。等到看完,自然也很生气,“這真是不成話!”她指著最后一段又說:“就象‘朝夕納誨一節,皇考業經派編修李鴻藻充朕師傅,該御史請于大臣中擇一二人,俾充師傅之處,亦毋庸議!’這簡直就不講理嘛!皇帝不能只有一個師傅,說請添派一兩個人,那儿說錯啦?怎么也是不分青紅皂白的‘亦毋庸議’呢?”
  “哼!”西太后冷笑道:“這在他們又算得了什么?連咱們姐儿倆,他們都沒有放在眼里,把‘御賞’和‘同道堂’兩個圖章,愣給撥皇帝帳上!這還不說,什么叫‘奏請皇太后暫時權理朝政,殊屬非是’?打狗還看主人面,皇帝能用這种口气訓斥董元醇嗎?姐姐,這几個混帳東西,無父無君,皇帝要落在他們手里,你看會調教成一個什么樣子?還不調教得忤逆不孝嗎?那時候還有咱們過的日子嗎?”
  東太后細想一想,果然,“殊屬非是”這种話,等于皇帝反對太后,大為不妥,于是搖著頭說:“是啊,實在不象話!”
  “還有,”西太后又指著第二段說“另行簡派親王,一起辦事,這話又那儿錯了?怎么問他:‘是誠何心?’,哼!”她的臉色越發陰沉了,嘴角兩條弧線,斜斜垂下來,十分深刻,微微點著頭,慢慢說道:“我倒明白了!”東太后不知她想到了什么,怔怔地望著她,只覺得她的臉色越看越叫人害怕,于是便低聲勸慰她說:“妹妹,鬧決裂了不好,你總要忍耐!”
  一听這話,西太后大起反感,但是她极快地把一股怒火壓了下去,很冷靜的体認到一個事實,東太后和皇帝,現在正在對她最有用的時候,無論如何,不可自己先生意見。因此她特別擺出一副順從的面貌,深深點頭,先表示接受勸告。但是,話還是要說,“姐姐,”她也放低了聲音,“事情到這個樣子,咱們可一步走錯不得,要不然,那可真難說了。”
  听她這話后面似乎隱藏著不測之禍的語气,東太后嚇得怦怦心跳,伸出一只冷汗的手,捏著西太后的手腕問道:“妹妹,你說明白一點儿!”
  “你總听大行皇帝講過,咱們大清朝開國的時候,那些事儿吧?”
  “听說過啊!難道……?”東太后想到那些諸王砍殺的骨肉之禍,打了個寒噤,說不下去了。
  西太后似乎未曾看見她的神色,管自己說了下去:“載垣這個王爵怎么來的?還不是當年老怡王幫著雍正爺的功勞嗎?”
  一提到雍正朝的倫常劇變,東太后越發心惊膽戰,“妹妹,”她顫聲問道:“你說,他們敢那樣子嗎?”
  “有什么不敢?”西太后逼視著她說,“你倒想一想,那一朝的軍机大臣,膽敢陽奉陰違,不照上面交代的話寫旨?又有那一朝的軍机大臣,膽敢公然來要留中的折子?六爺那么精明強干的人,他們都敢跟他作對,還怕著咱們孤儿寡婦什么?”
  這倒不是她故意嚇人,說實在的,她內心中亦有此恐懼,尤其因為絕大部分的禁軍在載垣、端華、肅順三個人手里。東太后還想不到此,但已被嚇得半天說不出話來了。
  “那,妹妹,那該怎么辦呢?我看,總得要忍,等回了城再說。”
  “回了城是回了城的話。”西太后毅然決然地說道:“還是要召見,問個明白。”
  “不,不!”東太后搖著她的手說:“慢慢儿再說。一下碰僵了,反而逼出事來。”
  西太后當然希望激起她的憤怒,好聯成一條心來對付這跋扈的八臣,但是也不希望她過于膽小軟弱,所以特意用不在乎的口气鼓勵她說:“姐姐,你別怕!‘是福不是禍,是禍躲不過,凡事有我!”
  東太后無可奈何,只一再叮囑:“回頭好好儿說,話別太硬了!”
  “我懂!”西太后說了這一句,走出東暖閣,傳懿旨:“請皇帝來!換上袍褂。”
  皇帝跟小太監正在后苑斗蟋蟀,玩得正起勁,听說太后傳喚,老大不愿。但張文亮知道,要換袍褂,是有正經大事要辦,于是又哄又騙地把皇帝弄出了后苑,等換好衣服送到殿中,兩宮太后已端然坐在御案后面等候,同時顧命八大臣也已應召而至了。
  在西太后,自然知道這一次見面,必有一番激烈的爭執,東太后是個在這种場合,派不上用處的人,一個人對付八個人,舌戰群儒不見得能占上風,所以面色凝重,如臨大敵。
  至于顧命八臣,原來還存著一個想法,以為兩宮召見,可能是對這道“明發上諭”的內容,要討价還价一番,果真如此,為皇帝添派師傅,自然可以讓步,此外兩點,特別是簡用親王一節,決無通融的余地。其后接到來自煙波致爽殿的太監的報告,說是西太后怒不可遏,這才知道不是什么討价還价,而是根本作不成交易。事到如今,如箭在弦,肅順把載垣、端華找了來,匆匆商談了一番,然后載垣又把杜翰拉到了一邊,耳語了几句,才一起進見。
  因為各存戒心,所以一上來的气氛就顯得异樣地僵冷難堪,連六歲的小皇帝都覺察到了。平時隨兩宮臨御,總顯得有些不安分,要東太后不斷叮嚀哄騙,甚至輕聲呵斥,才能安靜下來,這天在東太后身邊,不言不語,只是仰著頭,以畏怯的目光,看著他生母的深沉的臉色。
  行過禮起來,有片刻的僵持,然后西太后以嚴厲的眼色,慢慢從八大臣臉上掃過,用极冷的聲音問道:“這道上諭,是誰讓這么寫的?”
  “是臣等共同商定的。”載垣這樣回答。
  “你們都是國家大臣,在內廷當差多年,我倒要問你們,什么叫‘上諭’?”
  這話問得很厲害,如照字面作最簡單的解釋:“上面所諭”,那么這道明發就顯然違旨了!載垣一時無從置答,便把身子略閃了閃,這是一個暗號。
  于是杜翰越次陳奏:“跟圣母皇太后回奏,皇帝出面所下的詔令,就是上諭。”
  “對了,皇帝還小,所以……。”
  “所以,”杜翰搶著說道:“大行皇帝才派定顧命大臣,輔弼幼主。”
  這樣子不容“上頭”說話,豈止失儀,簡直無人臣之禮,照“大不敬”的罪名,不死也可以充軍,而杜翰居然就這樣做了!兩宮太后相顧失色,尤其是西太后,那股怒气一陣一陣往上涌,差點就按捺不住。但是,她終于還是忍了下去,只暗暗咬著牙在心里說:我非垂帘听政不可!等把權柄收回來了,看我收拾你!
  這一轉念間,她复趨冷靜,冷笑一聲:“哼!你們輔弼得好!借皇帝的口气訓斥太后,天下有這個理嗎!”
  這時載垣又說話:“上諭上,并無對太后不敬之詞。”
  “那么,這‘殊屬非是’四個字是什么意思。”
  “那是指斥董元醇的話。”
  “董元醇為什么該指斥?”
  “因為,因為董元醇莠言亂政。”
  這“莠言亂政”四字,西太后不大听得懂,但也可以猜得出來,便問:“董元醇的話錯了嗎?錯在那儿?”
  載垣未及開口,肅順已作了回答:“董元醇的錯在那儿,諭旨上已說得明明白白,請太后自己看好了!”
  他的聲音很大,且以突出不意,把小皇帝嚇得一哆嗦,越發往東太后怀里去躲。西太后一眼瞥見,更生警惕,如果不能垂帘听政,幼主在他們肘腋之下,唯有俯首听命而已。
  這一轉念間,她更堅決也更冷靜了,拿起了道上諭看了看說:“好!那我問你,替皇帝添派師傅,這也錯了嗎?難道皇帝在書房里,只有一位師傅?”
  提到這一點,東太后也有話可說了:“師傅是要添派,大行皇帝在日,就跟我提過,說還要找道德好、年紀長的大臣,派在上書房當差。”
  “你們听見了沒有?”西太后看著杜翰又說,“別人不知道,杜翰總該知道,當初先帝的師傅,除了你父親以外,還有几位?”
  “奴才知道。”肅順很隨便地接口,“大行皇帝跟母后皇太后說的話,跟奴才也說過,說過還不止一遍,不過那得等回了城再辦。此刻是在行在,皇上也剛啟蒙,李師傅一個人盡夠了。”
  “就算一個人夠了,難道說都說不得一句?”
  這是針對“亦毋庸議”那句話所提出的反駁,而肅順居然點頭承認:“對!說都說不得一句。凡此大政,奴臣几個受大行皇帝的付托,自然會分別緩急輕重,一樣一樣地辦,非小臣所得妄議。而且董元醇也不是真有什么見解,無非聞風希旨,瞎巴結!”
  這一番話說得西太后怒不可遏,一拍桌子,厲聲訓斥:“你們八個太跋扈了!不但一手把持朝政,還想一手遮盡天下人耳目。你們眼里還有皇帝和太后嗎?”
  肅順絲毫不讓,抗聲答道:“本來請太后看折子,就是多余的事!”
  西太后既怒且惊,還怕是自己听錯了,所以追問一句:
  “什么?”
  那里是听錯了?肅順用极大的聲音又說:“顧命之臣,輔弼納主,不能听命于太后,請太后看折子,原是多余的事!”
  西太后气得發抖,東太后也是臉色發白,惊恐莫名,小皇帝更是兩眼睜得极大,齒震有聲。這副可怜相,看在西太后眼里,頓生無限悲痛,而從悲痛中又激生了責任感和勇气,于是態度更加強硬了。
  “皇帝在這里,”西太后指著幼主說,“他還不會說話,你們自己看吧,六歲的孩子离不了娘!不是我們姐妹倆替他作主,誰替他作主?”說到這里,她把董元醇的原折和擬進的上諭往前面推了一下:“你們可听清楚了,我現在傳皇帝的旨意,把這些折拿回去,照昨天所交代的話,重新寫旨!”
  爭了半天,又繞回原來的地方!載垣和肅順非常懊惱,互相對看了一下,是用眼色來商量如何處置,這時杜翰又感到自己該說話了,踏上一步,揚著臉說:“國事与家事不同。請太后收回成命!”
  “收回成命?哼!”西太后冷笑道:“太后的話說了不算,皇帝可又太小,還不懂事。照這樣子,你們愛怎么辦怎么辦!
  何必還要問我們姐妹倆?”
  這几句話,語气比較平和,但駁得极有力量,顧命八臣一時都作不得聲。最后是杜翰憤憤地說了一句:“太后如果听信人言,臣不能奉命!”
  “你要抗旨嗎?”西太后厲聲責問。
  “臣不敢抗旨,可是請太后也別違反祖宗家法。”杜翰的聲音也不輕。
  當此開始,一句釘一句,各不相讓,爭辯的聲音也一句高似一句,若大的殿廷似乎都震動了。太監宮女,無不惶然憂急。這是從未有過的事,就是大行皇帝在日,遇到喪師失地的軍報遞到,龍顏震怒,拍案大罵,也不致如此令人惊恐。
  太監宮女都是這樣,小皇帝更可想而知了。在他眼中,那八個人其勢洶洶,似乎要動手打人似的。他想問一問,卻容不得他開口,他想找著張文亮帶他去躲起來,卻又看不見張文亮的人影,而且被母后緊緊摟著,也不容他躲開。
  于是他只有忍受著恐怖。尤其是見了肅順的那張大白臉,不斷想起別人為他所描摹的奸臣的惡相,所以只要肅順一開口、一動腳,他先就打個寒噤。偏偏肅順越爭越起勁,忘其所以地一步一步走近御案,小皇帝的緊張恐怖終于到了极限,“哇”地一聲哭出聲來,同時把東太后的身上都尿濕了。
  這一哭,兩宮太后,顧命大臣無不大吃一惊。東太后心疼小皇帝,倍覺凄惶,但是,她為憤怒所激,臉上不肯露出軟弱的神色,一面拍著小皇帝的背,一面大聲說道:“你們都下去吧!有話留著明儿再說。”
  載垣、肅順、端華和杜翰,都沒有想到有此意外的局面,皇帝都嚇得哭了,心中也不免惶恐抱歉,因此默無一言,跪安退出。
  當然,沒有一個人心情不是沉重的,回到軍机直廬,大家也都懶得開口。好久,載垣才說了一句:“無趣得很!”
  “明儿怎么樣呢?”杜翰問說。
  “不是說‘留著明儿再說’嗎?”端華大聲說道,“明儿看吧!反正宁可不干這個差使,也不能丟面子。”
  “四哥!”肅順不悅,“你就是這個樣,說話總是不在分寸上。這不是面子不面子的事,咱們遵祖制、受顧命,替國家辦事,不能不据理力爭。董元醇這個折子要駁不掉,馬上就另換一班人到這儿來了,咱們倒不如趁早告假,回家抱孩子去!”
  肅順這一番話,等于提示了一個宗旨,董元醇“敬陳管見”一折,非照已送上去的旨稿交發不可,沒有絲毫調和的余地。
  不過肅順對端華所說的話,細細推敲,也仍舊有著爭面子的意味在內,或者說是為了保全威信。肅順非常了解,自己樹敵太多,必須掌握絕對的權力,維持全面的威信,才可以長保祿位和安全。如果不能“挾天子”,不但不能“令諸侯”,而且“諸侯”必會“清君側。”因為有這樣的警惕,他感到事態嚴重,必得對未來的情況,作個确切的估計,想好應付的步驟。
  于是這天下午,等午睡起來,他派人把載垣和端華請了來,在水閣中秘密商議,摒絕婢仆,由他的兩個寵妾,親自伺候。
  未談正事以前,載垣就已想到要商量的是什么,所以提議把杜翰找來一起談,“繼園是一把好手,挺賣力的。”他說,“咱們諸事不必瞞他。”
  “不!”肅順使勁搖著頭,“就咱們三個好了。”停了一下他又說,“有些事,只能咱們三個心里有數。”
  這話中的深意,連粗魯莽撞的端華都已听了出來,懍然改容,极注意地看著肅順。
  “這件事鬧僵了!我剛才一個人細想了想,那一道‘六行’,措詞也太硬了一點儿。”肅順緊接著又說,“不過這也不必去說它了,現在咱們想辦法對付明天吧!”
  “就是‘西邊’一個人橫行霸道。得想辦法把她壓一壓。”
  “不錯!我原來就打算著分見兩宮,咱們得把兩宮分一分,一位是正宮,一位是西宮。”
  “分得好!”端華這一刻的腦筋又清楚了:“咱們給它來個‘尊東抑西’。教大家知道,誰是當家的正主儿!”
  載垣也認為這是個絕好的策略,但那是往遠看的長久之計,明天要對付的仍是兩宮一体,看來還有一番大爭辯,想到西太后的詞鋒,他有些气餒,“也不知她從那儿學來的?好一張利嘴!抽冷子給你來一句,真能堵得人心里發慌。”他搖搖頭又說,“我看,還是得找繼園,才能對付得了她。”
  “何必跟她費唾沫?”端華大聲說道,“這沒有什么可爭的!她說她要作主,就讓她作主好了,看她有什么本事把諭旨發出去?”
  這真是出語惊人了!能說出一句話,教人惊异深思,這在端華還是破題儿第一遭。
  而他自己卻還不知道,看著肅順和載垣相視不語、目光閃爍的神情,困惑地問道:“怎么啦?我的話又那儿錯了?”
  “四叔!”載垣帶些開玩笑的口气說,“倒看不出,你還真行。”說著便用假嗓子哼了句搖板:“一言惊醒夢中人……。”
  肅順的兩個寵妾在后房听得奇怪,原是有机要大事商議,怎么忽然哼起戲來了呢?于是赶出來一看,都抿著嘴笑了。
  “行了!”載垣大聲說了這兩個字,轉臉問女主人:“你們家今儿有什么好吃的沒有?”
  “御膳房送了一桌菜,看樣子還不坏。”
  “喔,中秋到了,‘秋風’起了!”載垣點點頭說,“既然菜還不坏,就吃吧!”
  第二天一早,宮門口格外熱鬧,車馬紛紛,揖讓從容,許多平日可以不上衙門的冷曹閒官,這一天都遇到了,未曾寒暄,往往先來一句訝异之詞:“咦!閣下也來了!”然后相視一笑,會意于心,彼此都是來打听消息的。
  但實際上只能說是等候消息。消息最靈通的有兩個地方,一個是內奏事處,位處深宮,等閒難到;一個是軍机直廬,雖在二宮門口,但沿襲傳統,關防特別嚴密,禁止逗留窺探。話雖如此,平日如有事打听,也還不妨借口接頭公事,找出相熟的軍机章京來,略談几句,不過這一天卻絕對不行。接了吳兆麟的班的曹毓瑛,估量到將有一場大風暴發生,不管是誰,要卷入這場是非的漩渦,后果會极嚴重,所以特別提示同僚,預作戒備,每個人都是靜悄悄地處理著分內的事務,不亂走一步,不多說一句,气象森嚴,顯示出山雨欲來的那种异樣的平靜。
  他那一班人,除了鄭錫瀛以外,其余的無不相知有素,默契甚深,一直能夠保持极圓滿的合作。因為如此,有人發現了焦祐瀛的那一份“痛駁”董元醇的草稿,隨即便聲色不動地秘密收藏,同時悄悄地告訴了曹毓瑛。他們有著相同的看法,董元醇的原折和焦祐瀛的旨稿,一定會“淹了”,所以這一份草稿,便成了這一重公案中,留在軍机處的唯一的檔案,將來說不定會發生极大的作用。
  第一步是料中了,從內奏事處“接折”回來,細加檢點,前一天送上去的奏折和上諭都已發回,獨缺“敬陳管見”一折和“痛駁”的旨稿。但是下一步的發展,卻是曹毓瑛再也想不到的。
  “琢翁!”許庚身到他身邊,附耳低語:“‘八位’大為負气,看樣子是要‘擱車’了!”
  大車下閘不走,稱為“擱車”,這譬喻用在這里,不知作何解釋?曹毓瑛便問了句:“怎么回事?”
  “發回各件,八位連匣子都不打開,說是:“不定誰來看,且擱在那儿再說。”
  “好狠!”曹毓瑛失聲而道,望著許庚身半晌作聲不得。
  這确是极狠的一著,詔旨不經軍机,便出不了宮門,這就象捏住一個人的脖子那樣,簡直是要致人于死地了。曹毓瑛和許庚身從這一刻起,便已确信,顧命八臣,斷難免禍,因為這已构成叛逆的行為,是沒有一個在上者所能容忍的。
  他們也很明白,這一個空前嚴重的僵局,唯一的一個解消的机會,系于兩宮召見,而顧命八臣有所讓步,痛駁的上諭能夠經過修改以后發出,這樣雖已傷了和气,究還不算十分決裂。但是,隨著時間的消逝,這個机會是越來越渺茫了。
  于是,對面屋里的大老,也有些沉不住气了!穆蔭比較持重,不希望有此僵局出現,不時踱到走廊上,望空沉思。直到日色正中,依舊沒有“叫起”的消息,心里不免焦慮,這樣子下去,是怎么個收場呢?
  其時在深宮的兩位太后,也正彷徨無主,五內如焚,想不出一條可走的路。她們從昨天下午開始,除了歸寢的時間以外,一直都在一起,談到載垣、端華、肅順和杜翰的咆哮無禮,豈止猶有余悸,簡直是越想越怕。東太后原來因為大行皇帝賞識肅順,總多少還對他另眼相看,不管西太后如何批評他,她口頭不說,心里每每不以為然,認為她是惡之欲其死的性情,說得太過分了些。但經此一場沖突,東太后對肅順的觀感,是完全改變了。
  因為她有此態度上的大轉變,西太后覺得正該一鼓作气,沖破難關,“反正已經破臉了!”她說,“倒不如就此辦出個結果來。”
  東太后沒有作聲。心里在想:如果能辦出個結果來,自然最好,只是應該如何來辦,她實在茫無所知,所以無從置喙。
  “我想,明天還是要召見……。”
  “不,不!”東太后急急打斷她的話,“老跟他們吵架,也不成体統。而且……。”她赧然地搖搖頭。
  西太后知道她的意思,那种激烈爭辯的場面,她已是望而生畏了。其實西太后自己也不免存有怯意,特別是因為東太后連在緊要關頭上說一兩句話的能耐都沒有,靠自己一個人跟他們爭,有時話說僵了,轉不過圈來,也是件很麻煩的事,所以第二天召見之議,便就此打消了。
  “我在想,還是得擱一擱,等事情冷了下來,比較好說話。”
  對于東太后始終不改和平處置的本心,西太后深為不滿,只不便公然駁她,微微冷笑著說:“咱們倒總是往寬的地方去想,無奈他們老是往狹的里頭去逼。難道真要逼進宮來才罷?”
  “逼宮”的戲,東太后是看過的,心中立刻浮起曹操和華歆的臉譜,同時也想到肅順和杜翰這些人的樣子,不由得就打了個寒噤。
  “你看著吧!”西太后又說,“照這樣下去,說不定他們就會把咱們那兩方圖章硬要了去。到那一天,咱們手里還有什么?”
  “那不會吧?”東太后遲疑地說。
  “不會?哼,你沒有看見他們寫的是‘必經朕蓋用圖章,始行頒發。’皇帝何嘗蓋過那兩方圖章?瞪著眼撒謊都會,還有什么事不會?”
  “那不給!”東太后极堅決地說:“不管他們說什么,圖章決不能交出去。”
  話越扯越遠,談到深夜,除卻暫時擱置以外,別無善策。西太后一覺醒來,倚枕沉思,前前后后想了一遍,忽生靈感,覺得暫時擱置也好,趁這几天,要把顧命大臣凌逼孤儿寡婦,甚至把皇帝嚇得大哭,遺溺在太后身上的慘狀,宣揚出去,讓大小臣工,紛紛議論,批評肅順這一班人大失人臣之禮。有了這樣一种形勢,就可以把顧命八臣的气焰壓了下去,那時再來處理“敬陳管見”一折,阻礙就會少得多。
  主意是打定了,卻不与東太后說破,她把昨天下午送進來,已經看過的奏折都發了下去,然后拿著董元醇的原折和焦祐瀛所擬的旨稿,到了東暖閣。
  兩宮見了禮,道了早安,西太后安閒地說道:“昨儿我又想了半夜,還是照姐姐的辦法,暫時擱一擱吧!”一面說,一面把兩通文件遞了過去,“這些東西,你收著好了。”
  這是謙禮的表示,東太后相當高興,隨命雙喜把它收在文件匣里。然后又談到顧命八大臣,她們一個一個評論過去,對于“六額駙”,覺得他可怜,而杜翰則令人可恨,西太后說了句成語:“為虎作倀”,東太后不懂它的意思,于是又為她解釋,時間就這樣不知不覺地消磨了。
  屋里大大小小五座八音鐘,又在叮叮當當地響了,西太后無意間默數了一下,失聲輕喊:“啊呀,打九下了!內奏事處怎么回事呀?”
  按常例:奏折發了下去,軍机處應該在八點鐘——辰正時分就把擬好的旨稿送上來核閱,偶爾晚一些,也不至于晚到一點鐘之久,所以西太后隨即派人到內奏事處去查問,立等回話。
  派去的太監回來奏報,說內奏事處也在詫异,何以軍机處沒有任何文件送來?已經到宮門口去查問了,等有了結果,再來回奏。
  正在她惊疑不定的時候,雙喜來報,敬事房首領太監陳胜文求見,又說:“陳胜文說有极要緊的事回奏,請兩位皇太后在小書房傳見。”
  小書房是西太后處理章奏的机要重地,一向不准太監宮女接近窺探,陳胜文作此要求,可知有不足為外人道的話要說。兩宮太后交換了一個眼色,自然准了陳胜文的請求。
  在后殿花木深處的小書房里,陳胜文磕過了頭,膝行數步,神色憂惶地輕聲說道:“啟奏兩位皇太后,各衙門人心惶惶,怕要出亂子!”
  一听這話,東太后先就嚇出一身汗,“怎么啦?”她頓一頓足說:“出了什么事啊?”
  “奴才也不知道怎么回事,都說顧命八位要跟兩位皇太后為難,把發下去的上諭、奏折,擱著不看。”
  “啊!”這下是西太后吃惊了。
  “那有這种事……。”
  “不!”東太后還在怀疑,西太后把前后情況連在一起想了想,已深信其事,所以打斷了她的話說:“陳胜文說得不錯的。我……,”她的臉上一點血色都沒有,太陽穴上的青筋,隱隱跳動,咬著牙一個字、一個字地說道:“我沒有想到,他們還有這一手。”
  “這一手可是太絕了一點儿!”
  “哼!現在你才信我的話吧?咱們朝寬里去想,他們偏往狹的里頭去逼。”西太后說到這里停了下來,轉臉吩咐陳胜文:
  “很好!你再去打听,有消息告訴雙喜好了。”
  “是!”陳胜文又說:“兩位皇太后得早早拿主意才好。”
  “知道了!你下去吧!告訴他們,別滿處去胡說八道。”
  等陳胜文退了下去,兩宮太后,相顧凄然,東太后欲言又止地好几次,終于痛心疾首地歎息:“大行皇帝駕崩,還不到一個月。唉!”
  西太后不響,緊閉著嘴唇在思索著本朝的歷史,可有類此的先例?應付的辦法如何?想來想去,還只有康熙誅鰲拜的那一件事。但今昔异勢,無拳無勇,在此時此地是一無可以作為的。
  “如今怎么辦呢?”東太后又說,只拿憂傷的眼神望著她。
  她的思路被打斷,茫然地問:“什么怎么辦?”
  “我是說存著我那儿的那個旨稿。”
  “還存著!”
  東太后一揚,“這不是辦法吧?”她遲疑地表示不妥。
  “除了跟他們耗以外,還有什么好辦法?”
  東太后默然,有句話想說不敢說。
  而西太后顯然是負气了,“誰也別打算讓我低頭!”她大聲地說,臉漲得通紅,“我只有兩個辦法。”
  肯說辦法就好。東太后急忙接口:“有辦法就快說出來商量。”
  “咱們召見他們那一班人,倒要問問他們,這樣子‘是誠何心’?”
  用他們旨稿上的話來質問,針鋒相對,倍見犀利,是好詞令,但是不過口頭上徒然快意而已,東太后亂搖著手說:
  “不好,不好!”
  “那么就耗著,看誰耗得過誰?難道天下就沒有公議了?”
  東太后倒抽一口冷气,這些辦法說了如同未說,但也知道她此時是在气頭上,越說越气,不如等她稍微平靜一下再談。
  于是她站起身來,抑制著自己的情緒說:“妹妹,我雖不中用,事情大小好歹也還看得出來。我何嘗不生气,不過想到有句話,你我今天的身分倒用得著。”
  東太后很少這樣能夠在語气中顯出大道理來,西太后不由得注意了:“姐姐,你想到句什么話呀?”
  “有道是‘忍辱負重’。”
  “那也要忍得下去才行啊。”
  “正因為不容易忍,要能忍了下去,才更值錢。”東太后又說,“妹妹,你一向比我有決斷,拿得起,放得下,我就靠你了。你慢慢儿想吧!”
  說完東太后就走了,留下西太后一個人在小書房里獨自籌划,想來想去,手里沒有可調遣的力量,一下子制不了肅順他們的死命,這口气在熱河是無論如何出不成了!
  東太后在煙波致爽殿,心里也是七上八下,越想越害怕,外面卻又一次一次來密奏,因為八大臣的決意“擱車”,人心非常不安,這也許是實情,也許是太監的張皇。她方寸已亂,無法細辨,只覺得有再跟西太后去談一談的必要。
  正好西太后也出來了,兩人相遇在素幔之下,同時開口,卻又同時縮住了話,終于是東太后讓西太后先說。
  “我想把近支親貴都找了來,咱們問問大家的意見,你看行不行?”
  “這倒是個好主意,可惜辦不到。”東太后搖搖頭說。
  “何以呢?”
  “肅順他們說過,太后不宜召見外臣。”
  “有這話?”西太后訝然地,“我怎么沒有听說?”
  “這是雙喜不知從那儿听了來告訴我的。還有吶,六爺來了,杜翰就想攔著他,不叫他跟咱們見面,說叔嫂要避嫌疑。”
  西太后越發詫异:“這話我更不知道了。”
  “我怕你听了生气,沒有告訴你。”
  西太后投以表示心感的一瞥,把雙眉皺成一結,啞然半晌,以近乎絕望無告的聲音問道:“照這樣子說,咱們不就是讓他們給軟禁了嗎?”
  東太后不作聲,眼圈慢慢紅了。
  “這不是哭的事!”西太后只管自己走到廊上,望著西南天際,遙想御輦到京,群臣接駕的光景,不自覺地吐出一句話來:“到那一天,還容不得我說話?”
  于是她走了回來,取出一個蜀錦小囊,默默地遞到正在發愣的東太后的手里,小囊中裝的是那方“同道堂”的圖章,回到東暖閣,東太后親自以抖顫的手,在痛駁垂帘之議的旨稿上鈐了印,連同董元醇的原折一起發了下去。
  端華的“掐脖子”的絕招,終于迫得兩宮皇太后“投降”了!顧命八臣,大獲全胜,喜不可言。但等“明發”一下,所引起的反應极其复雜,有的惊駭、有的歎息、有的沮喪、有的憤怒,但也有許多人体認到顧命大臣贊襄政務的權威,在打算著自己該走的路子。
  不過這些反應或者存在心里,或者私下交談,都不敢輕易表露。唯一的例外是醇王,看到“是誠何心”那句話,憤不可遏,聲色俱厲地表示,且“走著瞧”,余怒不息,還要再說時,讓“老五太爺”喝住了。
  就在這外馳內張的局面中,奉准到行在叩謁梓宮的胜保,儀從烜赫地到了熱河。
  胜保也是大行皇帝所特別賞識的一個人,卻也是肅順所忌憚的一個人。他姓蘇完派爾佳氏,字克齋,隸屬于鑲白旗,原是舉人出身,卻由順天府教授升遷為詹事府贊善,成了翰林。咸丰二年,由文轉武,在安徽、河南很打了几個胜仗,賞花翎賞黃馬褂、賞“巴圖魯”名號,凡是一個武官所能得到的榮寵,很快地都有了。
  到咸丰三年七月,怀慶解圍,胜保乘胜追擊,由河南入山西,克复洪洞、平陽,被授為“欽差大臣”,代替大學士訥爾經額督師,節制各路,特賜康熙朝的“神雀刀”,等于尚方寶劍,二品的副將以下,貽誤軍情的,可以先斬后奏。這時胜保才三十歲,躊躇滿志之余,刻了兩方閒章,自鳴得急,一方的印文是“十五入泮宮,二十入詞林,三十為大將”,另一方配合他的姓和“克齋”的別號,想了雙關的四個字:“我戰則克”,但山東人不以為然,不叫他胜保,叫他“敗保”。
  到了英法聯軍內犯,僧格林沁和胜保督師力保京畿,八里橋一仗,胜保負傷,仗雖打敗,無論如何總是在打,而且胜保還頗有不服气的表示,這就跟士無斗志的城下之盟,不可同日而語了,因此“撫局”還不算太棘手,而胜保的“威望”也沒有喪失多少。
  就在辦理“撫局”的那一段期間,胜保跟恭王拉上了關系,文祥与朱學勤定計,把他從前方找了回來,目的就是要他到熱河來示威。肅順最看不起他們自己滿洲人,但對胜保卻不敢小覷。當然,比起那些昏聵糊涂的八旗貴族來,胜保可以算得文武全才,令肅順不能不另眼相看。再有一個原因,就是胜保以年羹堯自命,驕恣跋扈,根本就沒有把載垣、端華、肅順這一班人放在眼里,如果敷衍得不好,他是什么令人難堪的事都做得出來的。
  因此,胜保一到熱河,气派排場比恭王還大,隨帶五百親兵,層層護衛,等于在天子腳下設置了欽差大臣的行轅。親貴大臣,是肅順一派的,自然要假以詞色,是恭王那面的,更對他寄以莫大的期望,刻意交歡,异常尊敬。
  一到的那天,照規矩不投行館,先赴宮門,遞折請安,然后由禮部及內務府官員帶領,到澹泊敬誠殿叩謁梓宮,少不得有一場痛哭。等一回行館,還來不及換衣服,就有貴客來訪,一直應酬到深夜,還有一位最要緊的訪客要接見。
  這位訪客就是曹毓瑛。他知道胜保的脾气,雖在深夜,卻以公服拜謁,一見了面,以屬下的身分行堂參的大禮。胜保學年羹堯的派頭,對紅頂子的武官,頤指气使,視為仆役,但對幕賓卻特別客气,因此對曹毓瑛的大禮,避而不受,結果曹毓瑛給他請了個“雙安”,他還了一揖。接著請客人換了便衣,延入小客廳,置酒密談。
  當然是從行程談起,胜保告訴曹毓瑛,他出京的時候,恭王還未回京,但在旅途相遇,曾作了長夜之談。又說:“恭王特別關照,說到了行在,不妨听從老兄的指點。一介武夫,別無所長,只略讀了几句書,還知道敬禮天下士而已!”說著,扶一扶他那副蓋了半邊臉的大墨鏡,拈著八字胡髭,哈哈大笑。
  曹毓瑛不敢因為他這副仿佛十分豪放的神態,便加輕慢,依然誠惶誠恐地答道:“胜大人言重了。倘蒙垂詢,知無不言。”
  “彼此,彼此。”胜保接著又說,“今儿我一到,就看到了那通痛斥董元醇的明發。肅六也太過分了。”
  “是。”曹毓瑛答應著,同時在考慮,下面該說些什么。
  不容他開口,胜保口風一變:“不過,董元醇也實在該痛斥!那种文字,也可以上達天听嗎?”
  一听這話,曹毓瑛便隨口恭維了一句:“那自然不能跟胜大人的奏議相比。”
  胜保的重要奏議,一向自己動手,曹毓瑛這句恭維,恰是投其所好,所以大為高興,“垂帘之議,亦未嘗不可行。”他大聲地說,“只看什么人說這話,話說得如何?”
  听他的口風,大有躍躍欲試的意味,但怕他也象董元醇那樣,不理會時机如何,貿貿然陳奏,反又為兩宮太后帶來一個難題,所以曹毓瑛想了一下,這樣回答:“此是國之大計,非中外物望所系的重臣,不宜建言,言亦無益,不過愚見以為,總要等回了城,才談得到此。”
  “嗯,嗯!”胜保點點頭說,“這原是宜緩不宜急的事。倘非計出万全,不宜輕舉妄動。”
  “是!足見胜大人老成謀國,真是不負先帝特達之知。”
  胜保微微一笑,表示謙謝,然后換了個話題,談到顧命八大臣的一切作為。曹毓瑛也就把他的所見所聞,用平靜的口气,談了許多,胜保持杯傾听,不時輕擊著大理石的桌面,顯得頗為躊躇似地。
  等他講完,胜保說道:“顧命本為祖制,但弄成今日的局面,為先帝始料所不及。我辱蒙先帝見知,手詔獎許,曉得我‘赤心為國’,自然不能坐視。”說到這里,站起身來,踱了兩步,取出一個碧綠的翡翠鼻煙壺,拈了一撮鼻煙,使勁吸著。
  曹毓瑛沒有說話,只視線始終繚繞在他左右,等候他作成重大的決定。
  “此時還未可效鬻拳之所為。因為八臣的逆踰,到底未彰。
  琢翁,”胜保問道,“你以為如何?”
  鬻拳是春秋楚國的大夫,曾作兵諫,胜保用這個典故,表示他還不愿運用武力來改變政局,曹毓瑛雖不同意他所說的“逆踰未彰”的理由,但不用兵諫的宗旨,他是完全贊成的。
  于是,他從容答道:“胜大人見得极是。此時若有舉動,只恐惊了兩宮,回城的日子有變化,反而不妙。再則虎豹在山,盡不妨謀定后動。否則……。”
  曹毓瑛沒有再說下去,胜保也不追問,他們已默喻到一重關礙,就此時來說,肅順到底大權在握,逼得急了,可以消除胜保的兵權,豈非弄巧成拙?
  “好在回城的日子也快了,眼前他們總還不至于明目張膽,有所圖謀。”胜保停了一下,把那副大墨鏡取了下來,瞪著眼又說:“有我在,諒他們也不敢有异心!”
  曹毓瑛也覺得胜保此行,雖無舉動,亦足以收鎮懾之效,但回京以后,還要他出力支持,所以特別點了一句:“胜大人總要等兩宮安然回城,才好离京回防。”
  “自然,自然。”
  這算是無形中有了一個結論了,曹毓瑛興盡告辭。剛一到家,就有听差迎上來低聲報告,說醇王有請,派來的人還等在門房里。
  深夜相邀,而且坐候不去,可知必有极緊要的事商量,曹毓瑛也就不回進去了,原車折向醇王公館。那里一見他下車,便有人上來請安。也不說什么,打著燈把他引入后苑,醇王已先在花廳里等著了。
  “听說你在胜克齋那里?”醇王顧不得寒暄,開口就這樣問。
  “是,我剛從他那儿回來。”
  “談得怎么樣?”醇王又說,“上頭對他這一趟來,挺關心的。此公愛鬧脾气,上頭有點儿不放心,他不會有什么鹵莽的舉動吧?”
  曹毓瑛先不回答他的話,問一句:“七王爺怎么知道‘上頭不放心’?可是七福晉帶回來的話?”
  “對了。內人是下午奏召進宮的。”醇王招一招手:“你來!”
  說著,他自己一掀帘子,進了里屋,曹毓瑛自然跟了進去,抬頭一看,大出意外,竟是七福晉在里面,慌不迭要退出去,卻讓醇王一把拉住了。
  “不要緊!內人有兩句話,要親自跟你說。”
  接著是七福晉微笑著問:“這位想必是曹大人了?”
  曹毓瑛答應著,甩一甩衣袖,恭恭敬敬地自報名字,請了個安,站起來又說:“七福晉有話請吩咐!”
  “倒不是我有話。”
  “是上頭有兩句話,讓她傳給你。”醇王插進來說:“你站著听好了。”
  “兩位太后也知道曹大人當差多年,挺忠心,挺能干的,今儿我進宮,兩位太后特別囑咐我,說最好當面告訴曹大人,往后還要多費心,多出力,你的辛苦,上頭自然知道。”
  想不到是兩宮太后命七福晉親自傳旨慰勉!曹毓瑛覺得感激与惶恐交并,除了連聲應“是”以外,竟不知還該說些什么。
  “七爺陪曹大人外面坐吧!”
  听七福晉這一說,曹毓瑛方始醒悟,便又請了個安說:
  “請七福晉得便回奏兩宮太后,曹毓瑛不敢不盡心。”
  “好,我一定替你回奏。”
  果然,曹毓瑛是矢誠效命。這一夜与醇王密議,出盡全力。醇王傳達了七福晉帶回來的密命,說兩宮同心,認為顧命八大臣已決不可再留。如何處置,以及在什么時候動手,兩位太后都無成見,只有一個要求,這件事要辦得穩妥周密。
  就在這個要求之下,曹毓瑛為醇王開陳大勢,細述各方面的部署進展,然后有條不紊地獻議進行的步驟,同時也作了職務的分配。
  “我呢?”醇王問道:“到那時候我干些什么?”
  “我替七王爺留著一個漂亮差使。”說著,湊到他耳邊,低聲說了几句。
  “好,好!果然是漂亮差使!”醇王极高興地笑著,笑停了又問:“你呢?這通密詔,當然非你不可。”
  “不瞞七王爺說,那倒是當仁不讓的事。”
  “既然說定了,你就早一點儿動手吧!弄好了好交差。”
  “不必忙!”曹毓瑛從容答道:“第一,我得細細推敲;第二,早送進去,万一泄漏了,大事全休,反倒不妙。”
  “這話也是。那么什么時候送進去呢?”
  “等啟駕的前一天再送進去。”
  醇王這時已對他十分傾倒,言听計從,所以越談興致越好,不知不覺到了曙色將露的時刻。曹毓瑛自然不必再睡,就在醇王那里用了一頓丰盛的早飯,略略休息一會,驅車直到宮門來上班。
  等接了折,把每天照例的事務料理得告一段落,他的精神有些支持不住了。平時他的身体就不太好,飲食將息,時時當心,現在自覺身任艱巨,更要保重,所以把許庚身拉到一邊,悄悄說了緣故,托他代為照料班務,但對別的人,只是托詞腸胃不好,先行告退了。
  等一回到家,吩咐門上,這一天任何客來都擋駕,然后寬衣上床。這一睡直到中午才起身,吃過午飯,喝著茶回想宵來与醇王所談的种种,覺得應該立刻通知朱學勤,轉告恭王。于是在書房里關起門來,寫了一封极長的信。這封信當然重要,卻并不太急,無須借重兵部的驛遞,所以他親自封緘完固,派了一名得力的听差,專遞京城。
  其時天色還早,精神也不錯,便打算著把一回京馬上就要用的那道上諭,擬好了它。先取焦祐瀛主稿痛駁董元醇的“明發”,逐句推敲了一番,覺得“是誠何心”這四個字,恰好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抓住了這個要點,全篇大意隨即有了。軍机章京擬旨,向來是下筆修辭,成了習慣,就是時間從容,也不肯枯坐細想,便取過一張紙來,提筆就寫:
  “諭王公百官等:上年海疆不靖,京師戒嚴,由在事之王大臣等,籌划乖方所致。載垣等复不能盡心和議,徒以誘致英國使臣,以塞己責,以致失信各國,淀園被扰;我皇考巡幸熱河,實圣心万不得已之苦衷也。嗣經各國事務衙門王大臣等,將各國應辦事宜,妥為經理,都門內外,安謐如常。”
  一口气寫到這里,成一大段,自己念了一遍,覺得措詞疏簡粗糙,正合于事出無奈,怠迫傳旨的語气。而“都門內外,安謐如常”,歸功于掌管“各國事務衙門”的恭王,亦恰如其分。心里得意,文思泉涌,但就在重新提筆濡墨的時候,听差在門外報告,說有客到了。
  曹毓瑛大為不快,拉起官腔罵道:“混帳東西!不早就告訴你們了,一概檔駕嗎?”
  “是許老爺。”
  原來是許庚身。這沒有擋駕的道理,倒錯怪下人了。當時吩咐請在小客廳坐,一面躊躇了一會,終于把那通未寫完的旨稿燒掉了才出來見客。
  一會了面,許庚身就從靴頁子里掏出一個封袋,雙手遞上,同時笑說:“節下的開銷不愁了!”
  曹毓瑛先不接,問了句:“什么玩意?”
  “胜克齋送的,我作主替你收下了,不嫌我冒昧吧?”
  接過來一看,上寫“節敬”二字,具名是胜保。里面裝一張京城里山西票號的銀票:“憑票即兌庫平足紋四百兩正。”
  曹毓瑛捏著那張銀票,頗有意外之感。京官多窮,原要靠疆吏分潤,逢年過節,都有好處,夏天“冰敬”,冬天“炭敬”,名目甚多。督撫藩司進一趟京,個個要應酬到,一切花費,少則兩三万,多則十万、八万;至于統兵的大員,浮報軍費,克扣糧餉,錢來得容易,但求安然無事,多花几個更無所謂。可是一送四百兩,出手未免太闊,而且這些饋贈,向來多是本人或遣親信到私宅敬送,象胜保這樣公然在軍机處散發,似乎不成話說了。
  當他這樣在沉吟時,許庚身已看出他的心思,便即解釋:“胜克齋雖不在乎,當時我倒有些為難。細想一想,不能不收,其故有二。”
  “噢!”听他這樣說,曹毓瑛心情輕松了些,“乞道其詳。”
  “第一、胜克齋的脾气,大家都知道,不收便是掃了他的面子,把人家請了來,卻又得罪了人家。何苦來哉?”
  “嗯,嗯。第二?”
  “第二、同人都讓‘宮燈’苛刻死了,一個不收,大家都不好意思收,這個八月半就過得慘不可言了。”
  這個理由,曹毓瑛不以為然,但此時亦不便再說,只問:
  “同事每份多少?”
  “二百兩。”許庚身又放低了聲音說,“對面自然會知道,我的意思正要對面知道,示無大志!”
  有這句話,曹毓瑛釋然了,不止于釋然,而且欣然:“星叔!你的心思細密,非我所及。”
  “謬獎,謬獎!”許庚身拱拱手說,“倘無別事,我就告辭了。”
  “不,我問你句話。你節下如何,還可以湊付嗎?”說著,他把那張銀票遞到他手里。
  “不必!”許庚身縮起了手,“家叔知道我這里的境況,寄了五百兩銀子來貼補我。再從實奉告吧,胜克齋那二百兩,只在我手上轉了一轉,馬上就又出去了。”
  “既然如此,我不跟你客气了。不過……,”曹毓瑛再一次把銀票遞了過去,“我托你安排,同人中家累重,境況窘的,你替我量力分派。”
  “好!這我倒樂于效勞。”
  “拜托,拜托。”曹毓瑛又問,“令叔信中,可曾提到那几位大老?”
  問到這話,許庚身坐了下來,告訴主人,京中亦正在發動垂帘之議,主其事的,似乎是大學士周祖培,他的西席就是近年崛起的名士李慈銘。周祖培請他考證前朝太后稱制的故事,李慈銘寫了一篇文章,叫做《臨朝備考錄》,列舉了漢朝和熹鄧皇后,順烈梁皇后,晉朝的康獻褚皇后,宋初遼國的睿智蕭皇后,懿仁皇后,宋朝的章獻劉皇后,光獻曹太后,宣仁高太后,一共八位的故事,作為垂帘之議的根据。
  “這好玩得很!”曹毓瑛笑道,“連《坐宮盜令》的蕭太后也搬出來了!”
  這樣談笑了一會,許庚身告辭而去。曹毓瑛吃過晚飯,點起明晃晃的兩支蜡燭,趁著秋爽人靜,興致勃勃地把那道“諭王公百官”的密旨寫成,斟酌盡善,重新謄正,然后親自收存在從上海洋行里買來的小保險箱里。揉一揉眼睛,吹滅了蜡燭,望著清亮的月色,想象著那道諭旨,宣示于群臣時,所造成的石破天惊的震動,心里感到一种難以言喻的尊嚴和滿足。
  第二天就是中秋。往年遇到這個佳節,宮中十分熱鬧,但時逢國喪,又是“巡狩”在外,所以一切繁文縟節的禮儀和別出心裁的娛樂都停止了。只晚膳特別添了几樣菜,兩宮太后帶著小皇帝和大公主剛吃完,新從京里調來的總管太監史進忠來奏報:“‘太陰供’擺在如意洲,等月亮一出來,請皇上拈香行禮。”
  西太后近來愛發議論,同時因為与顧命八臣爭執國事,已告一段落,所以也愛管宮中瑣碎的事務,听了史進忠的話,隨即皺著眉說:“俗語說的是‘男不拜月,女不祭灶。’宮里也不知誰興的規矩,擺‘太陰供’也要皇帝去行禮?不通!”
  東太后卻又是另一樣想法,“何必擺在如意洲呢?老遠的。”
  “跟母后皇太后回奏,這是打康熙爺手里傳下來的老規矩。”
  剛說到這里,小皇帝咳了兩下,于是東太后越發不放心了,轉臉向西太后說道:“在咳嗽,不能招涼,如意洲那里空曠、風大,不去的好!”
  “不去也不要緊,”西太后很隨便地說,“讓史進忠代皇帝去行禮好了。”
  向例唯有親貴大臣才夠資格代皇帝在祭祀中行禮,現在西太后輕率的一個決定,在史進忠便成了殊榮,他響亮地答應一聲:“奴才遵懿旨。”然后叩了頭,退出殿去。
  “嗨,慢一點,慢一點!”小皇帝在殿里高聲大喊;等史進忠回身走近,他很神气地吩咐:“給拿一盤月餅來,要很多個的那一种,賞大公主!”
  “要四色的。”大公主又說了一句。
  史進忠抬眼看了看兩宮太后,并無表示,便即答道:“是!馬上去拿,‘要四色的,很多個的那一种’,請旨,送到那儿啊?”
  小皇帝現在也知道了許多宮中的用語,听得懂“請旨”就是問他的意思,隨即答道:“送到這儿來,大公主要供月亮。”
  小皇帝玩蟋蟀玩厭了,最近常跟大公主在一起玩,姐弟倆感情极好。大公主最伶俐,听得西太后那句“男不拜月”的話,馬上想到拜月是女孩子的事,所以悄悄跟她弟弟商量,要一盤月餅,小皇帝十分慷慨,不但傳旨照賞,而且指定要很多個。
  這很多個一共是十三個,由大而小,疊成一座實塔似地,等捧進殿來,大公主非常高興,回身向她弟弟笑道:“謝皇帝的賞。”
  小皇帝笑一笑問道:“你在那儿供月亮?”
  大公主很懂事了,不敢亂出主意,只望著西太后的臉色,她跟東太后在談話,根本未曾發覺。于是雙喜作了主張:“上后院去供。”
  宮女們七手八腳地在殿后空庭中,擺好几案,設了拜墊,供上瓜果月餅,燃的卻是白蜡燭,又有一個宮女,不知從那里找來了一個香斗,點了起來,香煙繚繞,气氛頓見不同。“這才象個八月半的樣子,”雙喜滿意地說,“就差一個兔儿爺了!”
  這句話惹出了麻煩。“那好!”小皇帝大聲說道,“我要兔儿爺。快拿!要大的。”
  雙喜一听這話,心里喊聲:坏了!“我的小万歲爺,”她說,“這會儿那里給找兔儿爺去?”
  “為什么?多派人去找。”
  “人再多也不行。要京城里才有,离著几百里地呢。”
  “我不管!”小皇帝頓著足,大聲說道:“我要!非要不可!”
  隨便雙喜怎么哄,連大公主幫著勸,小皇帝只是不依。正鬧得不可開交時,西太后出現了,站在走廊上喝道:“干什么?”
  這一問,滿庭靜寂,小皇帝不敢再鬧,卻有無限委屈,嘴一癟要淌眼淚了。
  雙喜大惊,知道西太后最見不得小皇帝這副樣子,要想辦法阻止,卻已來不及,小皇帝忍不住哭出聲來。雙喜情急,一伸手捂住他的嘴,拉了就走。
  看在節日的分上,西太后沒有說什么,只管自己回到西暖閣,自覺無趣,早早關了房門,一個人坐在窗前,百無聊賴地望著月色。
  月色与去年在喀拉河屯行宮所見的一樣,依然是那么圓、那么大、那么亮,似乎隱隱看得見蟾影桂樹。可是那時候到底還不是寡婦,縱使君恩已衰,而且病骨支离,但畢竟有個指望。如今呢?貴為太后,其實一無所有,漫漫長夜,除卻細听八音鐘所奏的十二個調子以外,竟不知如何打發?而還有比活到現在更長的一段日子在后面,怎么得了呢?
  一想到此,不由得心悸,她急于要找一件能夠使她集中全副心力的事去做,好讓她忘掉自己。
  于是喊一聲:“來啊!”等召來宮女,隨又吩咐:“開小書房!”
  原說是中秋息一天,不看公事,偏偏要看公事了,卻又只有一件。照例,逢年過節除非特別重要,奏折旨稿總是少的,那些有忌諱的文件,譬如報大臣病故之類的章奏,也不會拿上來。這一天也許是顧命大臣為了表示為兩宮太后賀節,送上來的一件奏折,事由是內閣恭擬兩宮的徽號,請旨定奪。
  所擬的兩宮太后的徽號,第一個字都是“慈”字,母后皇太后是“慈安”,圣母皇太后是“慈禧。”
  “慈禧,慈禧!”西太后輕輕念了兩遍,相當滿意,便拿了那道奏折到東暖閣來看“慈安太后。”
  東暖閣里,靜悄悄地只有兩名宮女在看屋子,見了西太后一齊請安,年長些的便說:“母后皇太后在后院。”
  “呃!你主子干什么來著?”
  “在逗著皇上和大公主說笑。”那宮女又問:“請懿旨,可是要把母后皇太后請了來?”
  “不用了。我自己去吧!”
  于是西太后一個人繞著回廊,走到東暖閣后面。空庭月滿,笑語盈盈,小皇帝正盤踞在一張花梨木的大椅子上,听東太后講神仙的故事,他跟偎倚在母后身邊的大公主一樣,早該是歸寢的時候了,卻都精神抖擻地玩得正高興。
  西太后停住了腳,心中不免感触,而且也有些妒嫉。何以孩子們都樂于親近東太后呢?是不是自己太嚴厲了些?這樣想著,便又自問:該不該嚴厲?女孩子不妨隨和些,她想到一句成語:“玉不琢,不成器。”對儿子非嚴不可!
  于是她再次移動腳步,走入月光所照之處,在廊上伺候的宮女,便請個安,大聲喊道:“圣母皇太后來了!”
  這一喊打斷了東太后的話,第一個是小皇帝,赶緊從椅子上溜了下來,垂手站在一邊,接著大公主也規規矩矩地站好。等她走到面前,東太后唯恐她說出什么叫儿女掃興的話來,便先指著身邊的大公主說道:“今儿過節,月亮也真好,讓他們多玩儿一會儿吧!”
  西太后點點頭,在皇帝原來坐的那張椅子上坐了下來,轉臉問她儿子:“今儿沒有上學?”
  “過節嘛!”小皇帝振振有詞地答道:“師傅叫放學。”
  “明儿呢?”
  小皇帝不響了,臉上頓現無限凄惶委屈的神情,東太后好生不忍,便又說道:“今天睡得晚了,明儿怕起不來。再息一天吧。”
  听見這話,小皇帝的精神又振作了,西太后看在眼里,微微冷笑著對小皇帝說道:“皇額娘許了你了,就讓你再玩儿一天。可別當做例規!”
  听見這話,覺得掃興的是東太后,但表面上一點不露,“天也不早了,”她說,“再玩一會儿,就去睡吧!”說著,向站在近處的雙喜看了一眼。
  等雙喜把這小姐弟倆領到另一邊去玩,西太后便把手里的折子一揚:“你看看!”
  “是什么呀?”東太后一面問,一面接過折子。月色甚明,不用取燈燭來也看得清楚,那些頌揚的話她不懂,等把“恭上徽號”這回事,看明白了,便即笑道:“你這個‘禧’字也很好,就是難寫,不如我這個‘安’字寫起來方便。”
  听她這兩句話,西太后頗有匪夷所思之感,要照她這個樣子,別說垂帘听政,就象武則天那樣做了女皇帝,依然會讓臣子欺侮。但心里菲薄,口中不說一句調侃的話,不是不敢是不肯,不肯讓她知道她說的話,婆婆媽媽,不知大禮。
  “隨她去!”西太后在心里說,“讓她懵懂一輩子。”
  “咱們的名號倒有了。”東太后又說,“大行皇帝的呢?”
  西太后知道她指的是大行皇帝的廟號和尊諡。几天以前,內閣就已各擬了六個字,奏請選用,兩宮太后一致同意,廟號用“文”字,尊諡用“顯”字,稱為“文宗顯皇帝”,但上諭一直未發,因為梓宮回京,一切禮節,還待擬定,等諸事齊備,一起下旨,比較合适。這也是西太后同意了的。
  但東太后并不知道,因為与顧命八臣商議這件事的那天,她微感不适,只有西太后一個人听政,事后也未曾說与她听,這自是一种疏忽,所以西太后此刻听她提起,略感不安,只好以歉仄的語气,說明經過。
  忠厚的東太后,點點頭說:“只要你知道了就行了!”
  一听這話,西太后反覺自己的不安,成為多余。她警告自己,不要太天真,以后就算做錯了事,先看看她的態度再說,別忙著認錯。
  “我還有件事跟你商議,那天肅順奏請分見,我不知他是什么意思?”
  什么意思,是肅順有意要分嫡庶!提起這件事來,西太后就恨不得把肅順抓來,跪在面前,叫太監狠狠掌他的嘴!“哼!”她冷笑道,“這還用說嗎?還不是因為你忠厚,好說話,打算著蒙事。”
  “我也就是怕這一個。”東太后說,“咱們還是一起見他們好了。”
  西太后沉吟了一會,覺得這倒是試探肅順本心的一個好机會,便即答道:“不必如此。他要分見,咱們就分見,听听他在你面前說些什么。”
  “听話我會。就怕他們問我什么。”
  “這好辦。你能告訴他們的,就告訴他們,說不上來的,就說,等我想一想再說。”
  “嗯。”東太后把前前后后想了一遍,覺得還是不妥。“如果有什么要緊的事,他們當時就要我拿主意。那可怎么辦呢?”
  這确是一個疑問,西太后楞住了,但也不過片刻工夫,立刻想到了辦法,這個辦法,不但可以解除東太后的難題,也可以為自己立威,自覺得意,便欣然答道:“這樣子好了,如果他們真的要逼著你答應,你就答應。可一定要告訴他們:是用‘御賞’和‘同道堂’兩個圖章代替朱筆,蓋了一個不夠,還得蓋另一個。這一來,他們就非跟我來說不可,能照辦的,我自然照辦,不能照辦的,我給他們駁回。沒有兩個圖章,不算朱筆親批,諒他們也不敢發下去。”
  “愣發了下去呢?”
  “那就是假傳圣旨。”西太后用极有力的聲音說:“是砍腦袋的罪名。”
  “好。我懂了。”
  “姐姐!”西太后湊近了她又說:“反正,咱們倆只要齊心,就不怕他們搗鬼。你做好人,我做坏人,凡事有我!”
  “好!”東太后欣然答道:“就這么說了。”
  東太后絲毫都沒有想到,自己已為她這位“妹妹”玩弄于股掌之上,反覺得西太后不負先帝手賜那枚“同道堂”圖章的至意,确能和衷共濟,實在是社稷之福。
  到了第二天,召見顧命八臣,首先把禮部的奏折當面發了下去,降旨內閣,明諭中外,從此東太后稱為慈安太后,西太后稱為慈禧太后。但這只是背后的稱呼,皇帝的諭旨,以及臣子奏對,仍舊稱作母后皇太后和圣母皇太后。
  兩宮皇太后從這一天起,都開始忙了起來。節前各人都有私事要料理,公事能壓下來的都壓著,一過了節,回鑾日近,恭奉梓宮回京的喪儀,頭緒浩繁,宮中整理歸裝,要這要那,麻煩層出不窮,這些都得兩宮太后出面裁處,才能妥帖。除此以外,江南的軍事,大有進展。是八月初一收复安慶的詳情,已由曾國藩正式奏報到行在,論功行賞,固不可忽,而乘胜進擊,指授方略,更得要掌握時机,所以兩宮太后与顧命八臣,有時一天要見面兩三次,慈禧太后批閱章奏,亦每每遲至深夜。就在這樣緊張忙碌的生活中,她還得抽出工夫來接見醇王福晉,甚至在必要時召見醇王,好把他們的計划和步驟,密議得更清楚、更妥當。
  這樣過了上十天,忽然內奏事處來向慈安太后面奏,說肅順要以內務府大臣的資格,單獨請見。她与慈禧太后商量以后,准了他的請求。
  等行完了禮,肅順站起來,側立在御案一旁,看著慈安太后說道:“奴才一個人上奏,有許多話不能叫人知道,請懿旨,讓伺候的人回避。”
  慈安太后听這話覺得詫异,召見顧命大臣,依照召見軍机大臣的例,向來不准太監在場,然則肅順何出此言?于是兩面看了一下,才發現窗隔外隱隱有宮女的影子,便大聲說道:“都回避!”
  窗外的纖影都消失了,肅順又踏上一步,肅容說道:“奴才本不敢讓母后皇太后心煩,可又不能不說,目前戶部和內務府都有些應付不下來了!”
  慈安太后一惊:“什么事應付不下來啊?”
  肅順把拇指和食指圈成一個圓圈,說了一個字:“錢!”
  “噢。”慈安太后想了想說:“我也知道你們為難。大喪當然要花錢,軍費更是不能少撥的。”
  “噯!”肅順做了個稱贊、欣慰的表情,“圣明不過母后皇太后!如果都象母后皇太后這樣了,奴才辦事就順手了。”
  這是話中有話,慈安太后對這一點當然听得出來,便很沉著地問:“有什么事不順手啊?說出來,大家商量著辦。”
  “圣母皇太后的差,奴才辦不了。”
  “怎么呢?”
  “要的東西太多。”說著,肅順俯身從靴頁子里摸出一張來念道:“八月初二,要去瓷茶鐘八個。八月初九,要去銀馬杓兩把,每把重十二兩。八月十二要去……”。
  “行了,行了!”慈安太后揮著手,截斷了他的話,“這也要不了多少錢,不至于就把內務府給花窮了。”
  顯然的,她的神情和答話,都是肅順所意料不到的,這倒還不是僅僅因為她幫著慈禧太后說話,而且也因為她從未有過如此簡洁干脆的應付態度。
  但是,肅順也是個善于隨机應變的,所以慈安太后的話雖厲害,并沒有把他難倒,“光是圣母皇太后一位來要,內務府自然還能湊付,”他說,“可就是圣母皇太后一位開了端,對別的宮里,就沒有辦法了。再說,這年頭儿,正要上下一起刻苦,把個局面撐住,奴才為了想辦法供應軍費,多方緊縮,也不知挨了多少罵。如果圣母皇太后不体諒,罵奴才的人就更多了,奴才更不好辦事。”
  這多少算是說了一番道理,慈安太后不能象剛才那樣給他軟釘子碰,便只好這樣說:“你的難處上頭也知道。不過,她的身分到底不同些,別人也不能說什么。”
  一說這話,想不到肅順馬上接口:“就因為別人在說話,奴才才覺得為難。”
  “噢?”慈安太后很詫异地問:“別人怎么說呀?”
  “說是圣母皇太后到底不能跟母后皇太后比,一位原來就是正宮,一位是母以子貴。‘天無二日,國無二主’,天下應該只有一位太后,要听也得听母后皇太后的話。”停了一下,肅順又說,“這都是外頭的閒言閒語,奴才不敢不据實奏聞。”
  忠厚的慈安太后,明知道他這話帶著挑撥的意味,卻不肯拆穿,怕他下不了台,想了半天,想出有句話必須得問:
  “外頭是這么說,那么,你呢?”
  肅順垂著手,极恭敬、极平靜答道:“奴才尊敬母后皇太后,跟大行皇帝在日,一般無二。”
  大行皇帝在日,尊重皇后,因此肅順也以大行皇帝的意旨為意旨,對皇后与懿貴妃之間,持著极不相同的態度,如今他再度表示效忠,慈安太后就覺得更為難了,“伸手不打笑臉人”,不能說一句駁他的話。
  這時肅順又開口了:“奴才蒙大行皇帝特達之知,托以腹心,奴才感恩圖報,往往半夜里醒過來,第一個念頭就是如何為圣主分憂?奴才只知主子,不知其他,為了奴才力保曾國藩、胡林翼、左宗棠,很遭了一些人的忌,如今曾家弟兄,到底把安慶打下來了。安慶一下,如釜底抽薪,江南遲早必平。奴才不是自夸功勞,這是千秋万世經得起批評的。咱們安居后方,也得想一想前方的苦楚,象胡林翼,坐鎮長江上游,居中調度,應付八方,真正是‘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只好奏請開缺……。”
  說到這里,慈安太后又打斷了他的話,用很關切的聲音說:“不是給了兩個月的假了嗎?”
  “是啊!假是賞了,也是迫不得已,不能放他走。要按他的病來說,別說兩個月,就是兩年,怕也養不好。”
  “這是個要緊的人!”慈安太后憂形于色地,“可千万不能出亂子。”
  “只怕靠不住了。”肅順慘然答道,“胡林翼的身子原不好,這几年耗盡心血,本源大虧。七月里接到大行皇帝駕崩的消息,一惊一痛,口吐狂血,雪上加霜,很難了。”
  听說胡林翼病將不起的原因是如此,慈安太后大為感動,連帶想起先帝,不免傷心,用塊手絹擦一擦眼睛,不斷地說:
  “忠臣,忠臣!”
  于是肅順又借題發揮了,他說忠臣難做,如非朝廷力排眾議,极力支持,即使有鞠躬盡瘁之心,仍然于國事無補。信任要專,做事才能順手。接著又扯到他自己身上,舉出許多實例,無一不是棘手的難題,但以大行皇帝的信任,他能夠拿出魄力放手去干,終于都辦得十分圓滿。
  慈安太后一面听,一面心里在琢磨,不知他說這些話是什么意思?听到后來才有些明白,仍是要攬權。但是,從痛駁董元醇的奏折以后,顧命大臣說什么,便是什么,大權全攬,那么肅順還要怎么樣呢?
  有此一層疑惑,慈安太后只好這樣說:“現在辦事,也跟大行皇帝在日差不多,凡事都是你們商量定了,該怎么辦,上頭全依你們,只要是對的,盡管放手去做。”
  “這,奴才也知道。就怕兩位太后听了外面的,不知甘苦,不負責任的話,奴才几個辦事,就有點儿行不通了!”
  “怎么呢?我們姊妹倆不會隨便听外面的話,而且也听不見。”
  “這話奴才可忍不住要說了。”肅順顯得极鄭重地,“圣母皇太后召見外臣,于祖宗家法不合,甚不相宜。”
  “你是說醇王嗎?”
  “是。”肅順又說,“醇王雖是近支親貴,可是國事与家務不同,就是大行皇帝在日,也很少召見。敦睦親誼,只在逢年過節的時候,而且不准妄議時政。圣母皇太后進宮的日子淺,怕的還不明白這些規矩,奴才請母后皇太后要說給圣母皇太后听才好。”
  這番話等于開了教訓,慈安太后頗有反感,但實在沒有辦法去駁他,只微微點一點頭,帶著些不置可否的意味。“現在外面專有些人說風涼話。”肅順憤憤地又說,“說奴才几個喜歡攬事。奴才几個受大行皇帝顧命之重,不能不格外盡心,沒想到落不著一個‘好’字,反落了這么一句話,這太教人傷心了!”
  慈安太后不知道他說的是誰?但既有牢騷,便當安慰,于是說了些他們的勞績,上頭都知道,不必听外面的閒話,依舊盡心盡力去辦事的“溫諭”。肅順仍然有著悻悻不足之意,不過時間已久,慈安太后有些頭昏腦脹,不能讓他暢所欲言,便示意跪安,結束了這場“獨對”。
  回到煙波致爽殿,她把慈禧太后找了來,避開耳目,站在樹蔭下,把肅順的話,源源本本說了一遍。慈禧太后十分沉著,只是嘴角挂著冷笑,靜靜地傾听著。
  她心里最難過的是,肅順要強作嫡庶之分,不承認兩宮應該并尊,而在慈安太后面前,還不能把心里這分難過說出來,這就使得她更覺難堪。從這一刻起,她恨极了肅順,心底自誓:此生不握權便罷,有一天權柄在手,非殺掉此人不可!
  恨到极處,反形冷靜,“肅順的話也不錯,當今支應軍費第一。”她說,“我就先將就著吧,在熱河,再不會跟內務府去要東西了。”
  慈安太后沒有听出她話中已露必去肅順的殺机,只覺得她的態度居然變得如此和緩,大非意料。
  “姐姐,”慈禧太后忽又問道:“你看肅順說這些話是什么意思?”
  “是說你的那些話嗎?”
  “不是。說他自己的那些話。”
  “無非外面有人批評他們攬權,發發牢騷。”
  “不盡是發牢騷。”慈禧太后想了一會說道:“似乎是丑表功,意思是要讓咱們給一點儿什么恩典。”
  “這,我倒沒有听出來。”慈安太后接著便點點頭,“倒還是听不出來的好。”
  慈禧太后笑了,覺得象她這樣裝聾作啞,也是一門學問。但慈安太后說是這樣說,心里并不以慈禧的話為然,她認為自己親身的感受是正确的,肅順只是發牢騷,縱有表功之意,卻無邀賞之心。
  “親身的感受”并不正确,實際上是慈禧的看法對了,肅順是借發牢騷作試探,希望能獲得明旨褒獎,借以顯示兩宮對他及顧命大臣的信任和支持。因為從痛駁董元醇的上諭明發以后,自然有許多批評和揣測,甚至抱著反感的,有人看出君臣不協,辦事不免觀望,肅順對此頗為煩惱。倘有兩宮的溫諭,則所有浮言可以一掃而空,同時他的權威亦可加強,指揮便能如意。
  那知等了几天,兩宮太后什么表示也沒有,公事卻是越來越繁重,他兼的差使多,戶部、內務府、理藩院、侍衛處等等衙門的司員,抱牘上堂,應接不暇。載垣、端華也是如此,這兩人的才具比肅順差得太多,越發覺得應付不了,苦不堪言。但是,他們都沒有放手的意思,只希望“上頭”知道他們的苦楚,有所慰勉,因此,肅順試探沒有反應,三個人都大為失望,同時也不死心。
  “‘東邊’老實,一定沒有听清老六的話。”端華向載垣建議,“咱們來個以退為進如何?”
  載垣和肅順商量以后,認為這個辦法值得一試,于是第二天“見面”,等把各方面辦理喪儀的准備情形報告完了以后,便說:“臣等三個,差使太多,實在忙不過來,司員來回公事,總要等上了燈才能清楚。想請懿旨,是不是酌量改派?”
  遇到這些陳奏,照例是慈禧太后發言,“最近沒有加派你們什么差使啊!”她說,“何以以前忙得過來,這會儿就忙不過來了呢?”
  “這有個緣故,有些差使,平常看來是閒差,此刻就不同了。”
  “噢。倒說說看!”
  于是載垣說了緣故,鑾儀衛原是沿襲明朝錦衣衛的制度而來,只不象錦衣衛那樣,擔任查緝偵探的任務,此外儀仗鹵簿,輦輅傘蓋,鐃歌大樂,仗馬馴象都由鑾儀衛管理。如果天子安居深宮,自然清閒無事,于今小皇帝奉梓宮及兩宮太后回京,雖在大喪期間,不設全副儀駕,但也夠忙的了。至于上虞備用處,載垣就略而不提了,因為這純粹是皇帝巡狩,陪著在左右玩的一种差使,多選八旗大員的子弟充任,皇帝出巡時扶轎打傘,捕魚捉鳥,都是他們,所以上虞備用處,俗稱“粘竿處”。大行皇帝在日,載垣因為領著這個差使,成了親密的游伴,常借著打獵行圍的名義,為大行皇帝別尋聲色,這一層,載垣不免情虛便不肯多提。
  听了他的陳奏,慈禧太后未作表示,只問端華和肅順,又有什么困難?端華自陳,受顧命以后,每日在內廷辦事,兼顧行在步軍統領這個差使,十分吃力。肅順則要求開去理藩院和向導處的差使,這個差使平時一點事都沒有,一有事就是發財的机會,遇到皇帝出巡,豫遣大臣,率領御營將校,勘察蹕路所經的路程遠近,橋梁道路的情況,如果認為不妥,立即可以責成地方官修理。明明可以不經這座橋梁,偏說是必經之路,明明道路平整,不礙儀駕,偏說坎坷不平,這里面就要看紅包大小來說話了。還有富家大族有關風水的祖墳,亦可說是蹕路所經,非平掉不可,那個紅包就更大了。當然,肅順不會要這种錢,他的意思是要讓兩宮太后知道,既要恭奉梓宮在后,又要豫作向導在前,而蒙古、西藏等地的王公藩屬,吊臨大喪,又都要理藩院接待,這都得靠他一手料理,勞績可想而知。
  但是,他們再也沒有想到,慈禧太后靜靜地听完了陳奏,一開口就是:“好吧!”緊接著又說:照你們的話辦,載垣鑾儀衛和粘竿處的差使,端華步軍統領的缺,肅順管理藩院和向導處的差使,一概開去。應該改派什么人,你們八個人到外面去商量好了,馬上寫旨來看。”
  這一下是鐵案如山了!肅順大為懊喪,心里直罵他那位老兄端華出的是“餿主意”,但弄巧成拙,事情到了這一步,唯有照辦。顧命八臣退了出去,在煙波致爽殿門外的朝房里開了一個會。自然,也只有他們三個人發言,商量的結果,決定便宜不落外方,但這些差使都是“滿缺”,所以由景壽掌理鑾儀衛,漢軍的穆蔭管理理藩院,上虞備用處擬了大行皇帝嫡現的姐夫,“四額駙”德穆楚克扎布,向導處擬了僧王的儿子伯彥訥謨祜只有行在步軍統領這個缺,較費商量,研究了半天,擬了曾經做過步軍統領,留京辦理,主持巡防的刑部尚書瑞常補授。
  當時由曹毓瑛寫了旨稿,重复進殿回奏。慈禧太后一看,除景壽和穆蔭以外,其他三個都是蒙古人,心中會意,卻不說破,反正肅順走了一著臭棋,把這些可以作為耳目的差使,輕易放棄,實在是自速其死!


  ------------------
  一鳴掃描,雪儿校對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