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韜光庵在靈隱寺右之半山,韜光禪師建。師,蜀人,唐太宗時,辭其師出游,師囑之曰:“遇天可留,逢巢即止。”師游靈隱山巢溝塢,值白樂天守郡,悟曰:“吾師命之矣。”遂卓錫焉。樂天聞之,遂与為友,題其堂曰“法安”。內有金蓮池、烹茗井,壁間有趙閱道、蘇子瞻題名。庵之右為呂純陽殿,万歷十二年建,參政郭子章為之記。駱賓王亡命為僧,匿跡寺中。宋之問自謫所還至江南,偶宿于此。夜月极明,之問在長廊索句,吟曰:“鷲岭郁岧嶢,龍宮鎖寂寥。”后句未屬,思索良苦。有老僧點長明燈,同曰:“少年夜不寐,而吟諷甚苦,何耶?”之問曰:“适欲題此寺,得上聯而下句不屬。” 僧請吟上句,宋誦之。老僧曰:“何不云‘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之問愕然,訝其遒麗,遂續終篇。遲明訪之,老僧不复見矣。有知者曰:此駱賓王也。 袁宏道《韜光庵小記》: 韜光在山之腰,出靈隱后一二里,路徑甚可愛。古木婆娑,草香泉漬,淙淙之聲,四分五絡,達于山廚。庵內望錢塘江,浪紋可數。余始入靈隱,疑宋之問詩不似,意古人取景,或亦如近代詞客捃拾幫湊。及登韜光,始知“滄海”、“浙江”、“捫蘿”、“刳木”數語,字字入畫,古人真不可及矣。 宿韜光之次日,余与石簣、子公同登北高峰,絕頂而下。 張京元《韜光庵小記》: 韜光庵在靈鷲后,鳥道蛇盤,一步一喘。至庵,入坐一小室,峭壁如削,泉出石罅,匯為池,蓄金魚數頭。低窗曲檻,相向啜茗,真有武陵世外之想。 蕭士瑋《韜光庵小記》: 初二,雨中上韜光庵。霧樹相引,風煙披薄,木末飛流,江懸海挂。倦時踞石而坐,倚竹而息。大都山之姿態,得樹而妍;山之骨格,得石而蒼;山之營衛,得水而活;惟韜光道中能全有之。初至靈隱,求所謂“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竟無所有。至韜光,了了在吾目中矣。白太傅碑可讀,雨中泉可听,恨僧少可語耳。枕上沸波,竟夜不息,視听幽獨,喧极反寂。益信聲無哀樂也。 受肇和《自韜光登北高峰》詩: 高峰千仞玉嶙峋,石磴攀躋翠藹分。 一路松風長帶雨,半空嵐气自成云。 上方樓閣參差見,下界笙歌遠近聞。 誰似當年蘇內翰,登臨處處有遺文。 白居易《招韜光禪師》詩: 白屋炊香飯,葷膻不入家。濾泉澄葛粉,洗手摘藤花。 青菜除黃葉,紅姜帶紫芽。命師相伴食,齋罷一甌茶。 韜光禪師《答白太守》詩: 山僧野性愛林泉,每向岩阿倚石眠。 不解栽松陪玉勒,惟能引水种青蓮。 白云乍可來青嶂,明月難教下碧天。 城市不能飛錫至,恐妨鶯囀翠樓前。 楊蟠《韜光庵》詩: 寂寂階前草,春深鹿自耕。老僧垂白發,山下不知名。 王思任《韜光庵》詩: 云老天窮結數楹,濤呼万壑盡松聲。 鳥來佛座施花去,泉入僧廚漉菜行。 一捺斷山流海气,半株殘塔插湖明。 靈峰占絕杭州妙,輸与韜光得隱名。 又《韜光澗道》詩: 靈隱入孤峰,庵庵疊翠重。僧泉交竹驛,仙屋破云封。 綠暗天俱貴,幽寒月不濃。澗橋秋倚處,忽一響山鐘。 ------------------ 一鳴掃描,雪儿校對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