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老蘇先生會葬致語并口號(闕名)】 蓋聞太上立德,貫今古以長存;至人無心,視死生為一致。固當談笑于禍福之際,雍容于變化之間。日夜相代乎前,憂樂不入其舍。是何禮存送往,語有致哀。子產之哭子皮,吾無与為善;仲尼之慟顏子,天殆將喪予。秦哀三良,齊悼二惠。孔門弟子相向而失聲;荊州刺史望拜而墮淚。豈不以時乎,難得而易失。賢者少達而多窮。事關興衰,禮有哀樂。恭惟編禮寺丞,一時之杰,百世所宗。道兼文武之隆,學際天人之表。漁釣渭上,韞《六韜》而自稱;龍蟠漢南,非三顧而不起。自宋興百戰,文弊多方,簡編具在,气象不報。雖作者繼出,尚古風之未還。迨公勃興,一變至道。上自朝廷縉紳之士,下及岩穴處逸之流,皆愿見其表儀,固將以為師友。而道將墜喪,天不假年。書雖就于百篇,爵不過于九品。謂公為壽,不登六十;謂公為夭,百世不亡。今者喪還里閭,宵會親友。顧悲哀之不足,假諷詠以紓情。敢露微才,上陳口號: 万里當年蜀客來,危言高論冠倫魁。有司不入劉蕡第,諸老徒推賈誼才。一惠獨刊姬《謚法》,六經先集漢家台。如公事業兼忠憤,淚作岷江未寄哀。 【老蘇先生挽詞一十五首】 ○韓琦 對未延宣室,文嘗荐《子虛》。書方就綿蕝,奠已致生芻。故國悲云棧,英游負石渠。名儒升用晚,厚愧不先予。 ○其二 族本西州望,來為上國光。文章追典誥,議論极皇王。美德惊埋玉,瑰材痛坏梁。時名誰可嗣,父子盡賢良。 ○曾公亮 立言高往古,抱道郁當時。鉛槧方終業,風燈忽遘悲。名垂文苑傳,行紀太丘碑。后嗣皆鸞鷟,吾知慶有詒。 ○歐陽修 布衣馳譽入京都,丹旐俄惊反舊閭。諸老誰能先賈誼,君王猶未識相如。三年弟子行喪禮,千兩鄉人會葬車。獨我空齋挂塵榻,遺編時閱子云書。 ○趙概 稱謂欒城舊〈唐相味道,欒城人也。〉潛光谷口栖。雄文聯組繡,高論吐虹霓。遽忽悲丹旐,無因祀碧雞。徒嗟太公丘,德位不至圭。 侍從推詞伯,君王問《子虛》。早通金匱學,晚就曲台書。露泣時難駐,琴亡韻亦疏。臧孫知有后,里閉待高車。 ○王拱辰 气得岷峨秀,才推賈馬优。未承宣室問,空有茂陵求。玩《易》窮三圣,論《書》正九疇。欲知歆向學,二子繼弓裘。 ○王珪 岷峨地僻少人行,一日西來譽滿京。白首只知聞道胜,青衫不及到家榮。玄猿夜哭銘旌過,紫燕朝飛挽鐸迎。天祿校書多分薄,子云那得葬鄉城。 ○張燾 本朝文物盛西州,獨得宗公荐冕旒。稷嗣草儀書未奏,茂陵詞客病無瘳。一門歆向傳家學,二子机云并雋游。守蜀無因奠尊酒,素車應滿古源頭。 ○鄭獬 丰城寶劍忽飛去,玉匣靈蹤自此無。天外已空丹鳳穴,世間還得二龍駒。百年飄忽古無奈,万事凋零今已殊。惆悵西州文學老,一丘空掩蜀山隅。 ○蘇頌 觀國五千里,成書一百篇。人方期遠至,天不与遐年。事業逢知己,文章有象賢。未終《三圣傳》,遺恨掩重泉。 ○其二 常論平陵系,吾宗代有人。源流知所自,道義更相親。痛惜才高世,繼咨涕滿巾。又知余慶遠,二子志經綸。 ○張商英 近來天下文章格,盡是之人咳唾余。方喜丘園空繐帳,何期簫吹咽□車。一生自抱蕭張術,万古空傳揚孟書。大志未酬身已沒,為君雙淚濕衣裾。 姚辟 持筆游從已五年,忽嗟精魄已茫然。茂陵未訪相如蒿,宣室曾知賈誼賢。薤露有歌凄曉月,絳紗無主蔽寒煙。平生事業文公志,應許鄉人白玉鐫。 ○其二 羈旅都門十載中,轉頭浮宦已成空。青衫暫寄文安籍,白社長留處士風。万里云山歸故國,一帆江月照疏篷。世間窮達何須校,只有聲名是至公。 【荐表】 歐陽修 臣猥以庸虛,叨塵侍從,無所裨補,常愧心顏。竊慕古人荐賢推善之意,以謂為時得士,亦報國之一端。往時自國家下詔書戒時文,諷勵學者以近古。蓋自天圣迄今二十余年,通經學古履忠守道之士所得不可胜數,而四海之廣不能無山岩草野之遺。其自重者既伏而不出,故朝廷亦莫得而聞,此乃如臣等輩所宜求而上達也。伏見眉州布衣蘇洵履行純固,性識明達,亦嘗一舉有司,不中,遂退而力學。其論議精于物理而善識變權,文章不為空言而期于有用。其所撰《權書》、《衡論》、《机策》二十篇,辭辯宏偉,博于古而宜于今,實有用之言,非特能文之士也。其人文行久為鄉閭所稱,而守道安貧,不營仕進。苟無荐引,則遂棄于圣時。其所撰書二十篇,臣謹隨狀上進,伏望圣慈下兩制看詳。如有可采,乞賜甄錄。謹具狀奉聞,伏候敕旨。 【墓表】 張方平 仁宗皇帝嘉祐中,仆領益郡。念蜀异日常有高賢奇士,今獨乏耶?或曰:“勿謂蜀無人,蜀有人焉,眉山處士蘇洵,其人也。”請問蘇君之為人,曰:“蘇君隱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達其道,然非為亢者也,為孕蘊而未施,行而未成,我不求諸人而人莫我知也,故今年四十余不仕。公不禮士,士莫至。公有思見之意,宜來。”久之,蘇君果至。即之,穆如也。听其言,知其博物洽聞矣。既而得其所著《權書》、《衡論》閱之,如大云之出于山,忽布四方,倏散無余;如大川之滔滔,東注于海源也,委迤,其無間斷也。因論蘇君:“左丘明、《國語》,司馬遷之善敘事,賈誼之明王道,君兼之矣。遠方不足成君名,盍游京師乎?”因以書先之于翰林歐陽永叔。君然仆言,至京師。永叔一見,大稱歎,以為未始見夫人也,目為孫卿子,獻其書于朝。自是名動天下,士爭傳誦其文,時文為之一變,稱為老蘇。時相韓公琦聞其名而厚待之,嘗与論天下事,亦以為賈誼不能過也。然知其才而不能用。初作昭陵,禮廢闕,琦為大禮使,事從其厚。調發趣辦,州縣騷然。先生以書諫琦,且再三,至引華元不臣以責之。琦為變色,然顧大義,為稍省其過甚者。及先生沒,韓亦頗自咎恨,以詩哭之,曰:知賢不早用,愧莫先于予者矣。先生亮直寡合,有倦游之意,獨与其子居,非道義不談。至于名理胜會,自有孔顏之樂,一廛一區,侃侃如也。又數年,召試紫微閣,不至,乃除試秘書省校書郎。俾就太常修纂建隆以來禮書,以為霸州文安縣主簿,使食其祿。集成《太常因革禮》一百卷。書成,奏未報而以疾卒,享年五十有八,實治平三年四月。英宗聞而傷之,命有司具舟載其喪歸葬于蜀。明年八月壬辰葬于眉州彭山縣安鎮鄉可龍里。朝野之士為誄者百一十有三人。先生字明允。考序,大理寺評事,累贈職方員外郎,以節義自重,蜀人貴之。生三子,澹、渙,教訓甚至,各成名官。先生其季也。已冠,猶不知書。職方沒,始讀書,不一二年,出諸老先生之右。一日,因覽其文作而曰:“吾今之學,猶未知學也已。”取舊文蒿悉焚之,杜門絕賓友,繙詩書經傳諸子百家之書,貫穿古今,由是著述根柢深矣。質直忠信,与人交共憂患,死則收恤其子孫。不喜飲酒,未嘗戲狎。常談陋今而高古。若先生者,非古之人歟?謂今莫如古者,斯焉取斯!嘉祐初,王安石名始盛,党友傾一時。其命相制曰:“生民以來,數人而已。”造作語言,至以為几于圣人。歐陽修亦已善之,勸先生与之游,而安石亦愿交于先生。先生曰:“知其人矣,是不近人情者,鮮不為天下患。”安石之母死,士大夫皆吊,先生獨不往,作《辨奸》一篇。見第九篇。 當時見者多為不然,曰:“噫,其甚矣!”先生既沒三年,而安石用事,其言乃信。夫惟有國者之患,嘗由辨之不早,子言之,知風之自,見動之微,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至于此!嘗試評之,定天下之臧否,一人而已。所著《文集》二十卷,《謚法》三卷,《易傳》三卷。初,君將游京師,過益州,与仆別,且見其軾、轍及其文卷,曰:“二子者將從鄉舉,可哉?”仆披其卷,曰:“從鄉舉,乘騏驥而馳閭巷也,六科所以擢英俊,君二子從此選,猶不足以騁其逸力爾。”君曰:“姑為后圖。”遂以就舉,一上皆登進士第。再舉制策,并入高等,今則皆為國士。仁宗時,海內乂安,朝廷謹持憲度,取士有常格,故羔雁不至于岩谷。奉常特召已為异禮,屬之論撰,台閣之漸也。而君不待,惜乎其嗇于命也。其事業不得舉而措諸天下,獨《新禮》百篇,今為太常施用。若夫鄉党之行,家世之詳,則有別傳存焉。今舉始卒之大概,以表其墓。惟其有之,是以言之不怍云。 【東坡謝張太保撰先人墓表書】 軾頓首再拜:伏蒙再示先人墓表,特載《辨奸》一篇,恭覽涕泗,不知所云。竊惟先人早歲汩沒,晚乃有聞,雖當時學者知師尊之,然于其言語文章猶不能盡,而況其中有不可形者乎!所謂知之盡而信其然者唯公一人。雖若不幸,然知我者希,正老氏之所貴。《辨奸》之始作也,自軾与舍弟皆有嬉其甚矣之諫,不論他人,惟明公一見以為与我意合。公固已論之先朝,載之史冊,今雖容有不知,后世決不可沒。而先人之言非公表而出之,則人未必信。信不信何足深計,然使斯人用區區小數以欺天下,天下莫覺莫知,恐后人必有秦無人之歎。此墓表所以作而軾之所流涕再拜而謝也。黃叔度淡然無作,郭林宗一言,至今以為顏子。林宗于人材小大畢取,所賢非一人,而叔度之賢無一見于外者,而后世猶信。徒林宗之重也。今公之重不減林宗,所賢唯先人,而其心跡粗若可見,其信于后世必矣。多言何足為謝,聊發一二。不宣。軾再拜。 ------------------ 轉自國學网站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