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話說子平听得天崩地塌价一聲,腳下震震搖動,嚇得魂不附体,怕是山倒下來。黃龍子在身后說道:“不怕的,這是山上的凍雪被泉水漱空了,滾下一大塊來,夾冰夾雪,所以有這大的聲音。”說著,又朝向北一轉,便是一個洞門.這洞不過有兩間房大,朝外半截窗台,上面安著窗戶;其余三頁俱斬平雪白,頂是圓的,像城門洞的樣子。洞里陳設甚簡,有几張樹根的坐具,卻是七大八小的不勻,又都是磨得絹光。几案也全是古藤天生的,不方不圓,隨勢制成。東壁橫了一張枯搓獨睡榻子,設著衾枕。榻旁放了兩三個黃竹箱子,想必是盛衣服什物的了。洞內并無燈燭,北牆上嵌了兩個滴圓夜明珠,有巴斗大小,光色發紅,不甚光亮。地下舖著地毯,甚厚軟,微覺有聲。榻北立了一個曲尺形書架,放了許多書,都是草訂,不曾切過書頭的。雙夜明珠中間挂了几件樂器,有兩張瑟,兩張琴,是認得的;還有些不認得的。 璵姑到得洞里,將燭台吹息,放在窗戶台上。方才坐下,只听外面“唔唔”价七八聲,接連又許多聲,窗紙卻不震動。子平說道:“這山里怎樣這么多的虎?”璵姑笑道:“鄉里人進城,樣樣不識得,被人家笑話;你城里人下鄉,卻也是樣樣不識得,恐怕也有人笑你。”子平道:“你听,外面‘唔唔’价叫的,不是虎嗎?”璵姑說:“這是狼嗥,虎那有這么多呢?虎的聲音長,狼的聲音短,所以虎名為‘嘯’,狼名為‘嗥’。古人下字眼都是有斟酌的。” 黃龍子移了兩張小長几,摘下一張琴,一張瑟來。璵姑也移了三張凳子,讓子平坐了一張。彼此調了一調弦,同黃龍各坐了一張凳子。弦己調好,璵姑与黃龍商酌了兩句,就彈起來了,初起不過輕挑漫剔,聲響悠柔。一段以后,散泛相錯,其聲清脆,兩段以后,吟揉漸多。那瑟之勾挑,夾縫中与琴之綽注相應,粗听若彈琴鼓瑟,各自為調,細听則如珠鳥一雙,此唱彼和,問來答往。四五段以后,吟揉漸少,雜以批拂、蒼蒼涼涼,磊磊落落,下指甚重,聲韻繁興。六七八段,間以曼衍,愈轉愈清,其調愈逸。 子平本會彈十几調琴,所以听得入綴;因為瑟是未曾听過,格外留神。那知瑟的妙用,也在左手,看他右手發聲之后,那左手進退揉顫,其余音也就隨著猗猗靡靡,真是聞所未聞。初听還在算計他的指法、調頭,既而便耳中有音,目中無指。久之,耳目俱無,覺得自己的身体,飄飄蕩蕩,如隨長風,浮沉于云霞之際。久之又久,心身懼忘,如醉如夢。于恍惚杳冥之中,錚金從數聲,琴瑟俱息,乃通見聞,人亦警覺,欠身而起,說道:“此曲妙到极處!小子也曾學彈過兩年,見過許多高手。從前听過孫琴秋先生彈琴,有《漢宮秋》一曲,似為絕非凡響,与世俗的不同。不想今日得聞此曲,又高出孫君《漢宮秋》數倍,請教叫什么曲名?有譜沒有?”璵姑道:“此曲名叫《海水天風》之曲,是從來沒有譜的。不但此曲為塵世所無,即此彈法亦山中古調,非外人所知。你們所彈的皆是一人之曲,如兩人同彈此曲,則彼此宮商皆合而為一。如彼宮,此亦必宮;彼商,此亦必商,斷不敢為羽為徵。即使三四人同鼓,也是這樣,實是同奏,并非合奏。我們所彈的曲子,一人彈与兩人彈,迥乎不同。一人彈的,名‘自成之曲’;兩人彈,則為‘合成之曲’。所以此宮彼商,彼角此羽,相協而不相同。圣人所謂‘君子和而不同’,就是這個道理。‘和’之一字,后人誤會久矣。” 當時璵姑立起身來,向西壁有個小門,開了門,對著大聲喊了几句,不知甚話,听不清楚。看黃龍子亦立起身,將琴瑟懸在壁上。子平于是也立起,走到壁間,仔細看那夜明珠到底甚么樣子,以便回去夸耀于人。及走至珠下,伸手一摸,那夜明珠卻甚熱,有些烙手,心里詫异道:“這是甚么道理呢?”看黃龍子琴瑟已俱挂好,即問道:“先生,這是什么?”笑答道:“驪龍之珠,你不認得嗎?”問:“驪珠怎樣會熱呢?”答:“這是火尤所吐的珠,自然熱的。”子平說:“火龍珠那得如此一樣大的一對呢?雖說是火龍,難道永遠這們熱么?”笑答道:“然則我說的話,先生有不信的意思了。既不信,我就把這熱的道理開給你看。”說著,便向那夜明珠的旁邊有個小銅鼻子一拔,那珠子便像一扇門似的張開來了。原來是個珠殼,里面是很深的油池,當中用棉花線卷的個燈心,外面用千層紙做的個燈筩,上面有個小煙囪,從壁子上出去,上頭有許多的黑煙,同洋燈的道理一樣,卻不及洋燈精致,所以不免有黑煙上去,看過也就笑了。再看那珠殼,原來是用大螺蚌殼磨出來的,所以也不及洋燈光亮。子平道:“与其如此,何不買個洋燈,豈不省事呢?”黃龍子道:“這山里那有洋貨舖呢?這油就是前山出的,与你們點的洋油是一樣物件。只是我們不會制造,所以總嫌他濁,光也不足,所以把他嵌在壁子里頭,”說過便將珠殼關好,依舊是兩個夜明珠。 子平又問:“這地毯是什么做的呢?”答:“俗名叫做‘蓑草’。因為可以做蓑衣用,故名。將這蓑草半枯時,采來晾干,劈成細絲,和麻織成的。這就是璵姑的手工。山地多潮濕,所以先用云母舖了,再加上這蓑毯,人就不受病了。這壁上也是云母粉和著紅色膠泥涂的,既御潮濕,又避寒气,卻比你們所用的石灰好得多呢。” 子平又看,壁上懸著一物,像似彈棉花的弓,卻安了無數的弦,知道必是樂器,就問:“叫甚名字?”黃龍子道:“名叫‘箜篌’。”用手撥撥,也不甚響,說道:“我們從小讀詩,題目里就有《箜篌引》,卻不知道是這樣子。請先生彈兩聲,以廣見聞,何如?”黃龍子道:“單彈沒有什么意味。我看時候何如,再請一個客來,就行了。”走至窗前,朝外一看月光,說:“此刻不過亥正,恐怕桑家姊妹還沒有睡呢,去請一請看。”遂向璵姑道:“申公要听箜篌,不知桑家阿扈能來不能?”璵姑道:“蒼頭送茶來,我叫他去問聲看。”于是又各坐下。蒼頭捧了一個小紅泥爐子,外一個水瓶子,一個小茶壺,几個小茶杯,安置在矮腳几上。璵姑說:“你到桑家,問扈姑、胜姑能來不能?”蒼頭諾聲去了。 此時三人在靠窗個梅花凡旁坐著。子平靠窗台甚近,竅姑取茶布与二人,大家靜坐吃茶。子平看窗台上有几本書,取來一看,面子上題了四個大字,曰“此中人語”。揭開來看,也有詩,也有文,惟長短句子的歌謠最多,俱是手錄,字跡娟好。看了几首,都不甚懂。偶然翻得一本,中有張花箋,寫著四首四言詩,是個單張子,想要抄下,便向璵姑道:“這紙我想抄去,可以不可以?”璵姑拿過去看了看,說:“你喜歡,拿去就是了。” 子平接過來,再細看,上寫道: 《銀鼠諺》 東山乳虎,迎門當戶;明年食麝,悲生齊魯。一解 殘骸狼籍,乳虎乏食;飛騰上天,立豕當國。二解 乳虎斑斑,雄据西山;亞當孫子,橫被摧殘,三解 四鄰震怒,天眷西顧;斃豕殪虎,黎民安堵,四解 子平看了又看,說道:“這詩仿佛古歌謠,其中必有事跡,請教一二。”黃龍子道:“既叫做‘此中人語’,必不能‘為外人道’可知矣。閣下靜候數年便會知悉。”璵姑道:“‘乳虎’就是你們玉太尊,其余你慢慢的揣摹,也是可以知道的。”子平會意,也就不往下問了。 其時遠遠听有笑語聲。一息工天,只听回廊上“格登格登”,有許多腳步儿響,頃刻已經到了面前。蒼頭先進,說:“桑家姑娘來了。”黃、璵姑皆接上前去。子平亦起身植立。只見前面的一個約有二十歲上下,著的是紫花襖子,紫地黃花,下著燕尾青的裙子,頭上倒梳云髻,挽了個墜馬妝;后面的一個約有十三四歲,著了個翠藍襖子,紅地白花的褲子,頭上正中挽了髻子,插了個慈菇葉子似的一枝翠花,走一步顫巍巍的。進來彼此讓了坐。 璵姑介紹,先說:“這是城武縣申老父台的令弟,今日赶不上集店,在此借宿,适值龍叔也來,彼此談得高興,申公要听箜篌,所以有勞兩位芳駕。攪破清睡,罪過得很!”兩人齊道:“豈敢,豈敢。只是《下里》之音,不堪人耳。”黃龍說:“也無庸過謙了。”璵姑隨又指著年長著紫衣的,對子平道:“這位是扈姑姐姐。”指著年幼著翠衣的道:“這位是胜姑妹子。都住在我們這緊鄰,平常最相得的。”子平又說了兩句客气的套話,卻看那扈姑,丰頰長眉,眼如銀杏,口輔雙渦,唇紅齒白,于艷麗之中,有股英俊之气;那胜姑幽秀俊俏,眉目清爽。蒼頭進前,取水瓶,將茶壺注滿,將清水注入茶瓶,即退出去。璵姑取了兩個盞子,各敬了茶。黃尤子說:“天已不早了,請起手罷。” 璵姑于是取了箜篌,遞給扈姑,扈姑不肯接手,說道:“我彈箜篌,不及于妹。我卻帶了一枝角來,胜妹也帶得鈴來了,不如竟是璵姑彈箜篌,我吹角,胜妹搖鈴,豈不大妙?”黃龍道:“甚善,甚善。就是這么辦。”扈姑又道:“龍叔做什么呢?”黃道:“我管听。”扈姑道:“不言臊,稀罕你听!龍吟虎嘯,你就吟罷。”黃尤道:“水龍才會吟呢。我這個田里的龍,只會潛而不用。”璵姑說:“有了法子了。即將箜篌放下,跑到靠壁几上,取過一架特磐來,放在黃龍面前,說:“你就半嘯半擊磐,幫襯幫襯音節罷。” 扈姑遂從襟底取出一枝角來,光彩奪目,如元玉一般,先緩緩的吹起。原來這角上面有個吹孔,旁邊有六七個小孔,手指可以按放,亦复有宮商徵羽,不似巡街兵吹的海螺只是“嗚嗚”价叫。听那角聲,吹得嗚咽頓挫,其聲悲壯。當時玲姑已將箜篌取在膝上,將弦調好,听那角聲的節奏。胜姑將小鈴取出,左手撳了四個,右手撳了三個,亦凝神看著扈姑。只見扈姑角聲一闋將終,胜姑便將兩手七鈴同時取起,商商价亂搖。鈴起之時,璵姑已將箜篌舉起,蒼蒼涼涼,緊鉤漫摘,連批帶拂。鈴聲已止,箜篌丁東斷續,与角聲相和,如狂風吹沙,屋瓦欲震。那七個鈴便不一齊都響,亦复參差錯落,應机赴節。 這時黃龍子隱几仰天,撮唇齊口,發嘯相和。爾時,喉聲,角聲,弦聲,鈴聲,俱分辨不出。耳中但听得風聲,水聲,人馬蹙踏聲,旌旗熠耀聲,干戈擊軋聲,金鼓薄伐聲。約有半小時,黃龍舉起磐擊子來,在磐上鏗鏗鏘鏘的亂擊,協律諧聲,乘虛蹈隙。其時箜篌漸稀,角聲漸低,惟余清磐,錚金從未已。少息,胜姑起立,兩手筆直,亂鈴再搖,眾樂皆息。子平起立拱手道:“有勞諸位,感戴之至。”眾人俱道:“見笑了。”子平道:“請教這曲叫什么名頭,何以頗有殺伐之聲?”黃龍道:“這曲叫《枯桑引》又名《胡馬嘶風曲》,乃軍陣樂也。凡箜篌所奏,無和平之音,多半凄清悲壯;其至急者,可令人泣下。” 談心之頃,各人己將樂器送還原位,复行坐下。扈姑對璵姑道:“潘姊怎樣多日未歸?”璵姑道:“大姐姐因外甥子不舒服,鬧了兩個多月了,所以不曾來得。”胜姑說:“小外甥子甚么病?怎么不赶緊治呢?”璵姑道:“可不是么。小孩子淘气,治好了,他就亂吃;所以又發,已經發了兩次了。何嘗不替他治呢!”又說了許多家常話,遂立起身來,告辭去了。子平也立起身來,對黃龍說:“我們也前面坐罷,此刻怕有子正的光景,璵姑娘也要睡了。 說著,同向前面來,仍從回廊行走。只是窗上已無月光,窗外峭壁,上半截雪白爍亮,下半截已經烏黑,是十三日的月亮,已經大歪西了。走至東房,璵姑道:“二位就在此地坐罷,我送扈、胜姐姐出去。”到了堂屋,扈、胜也說:“不用送了,我們也帶了個蒼頭來,在前面呢。”听他們又喁喁噥噥了好久,璵姑方回。黃龍說:“你也回罷,我還坐一刻呢。”玲姑也就告辭回洞,說:“申先生就在榻上睡罷,失陪了。” 璵姑去后,黃龍道:“劉仁甫卻是個好人,然其病在過真,處山林有余,處城市恐不能久。大約一年的緣分,你們是有的。過此一年之后,局面又要變動了。”子平問:“一年之后是甚么光景?”答:“小有變動。五年之后,風潮漸起;十年之后,局面就大不同了。”子平問:“是好是坏呢?”答:“自然是坏。然坏即是好,好即是坏;非坏不好,非好不坏。”子平道:“這話我真正不懂了。好就是好,坏就是坏。像先生這种說法,豈不是好環不分了嗎?務請指示一二。不才往常見人讀佛經,什么‘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种無理之口頭禪,常覺得頭昏腦悶。今日遇見先生,以為如撥云霧見了青天,不想又說出這套懵懂話來,豈不令人悶煞?” 黃龍子道:“我且問你:這個月亮,十五就明了,三十就暗了,上弦下弦就陰暗各半了,那初三四里的月亮只有一牙,請問他怎么便會慢慢地長滿了呢?十五以后怎么慢慢地又會爛吊了呢?”子平道:“這個理容易明白:因為月球本來無光,受太陽的光,所以朝太陽的半個是明的,背太陽的半個是暗的,初三四,月身斜對太陽,所以人眼看見的正是三分明,七分暗,就像一牙似的;其實,月球并無分別,只是半個明,半個暗,盈虧圓缺,都是人眼睛現出來的景相,与月球毫不相干。” 黃龍子道:“你既明白這個道理,應須知道好即是坏,坏即是好,同那月球的明暗,是一個道理。”子平道:“這個道理實不能同。月球雖無圓缺,實有明暗。因永遠是半個明的,半個暗的,所以明的半邊朝人,人就說月圓了;暗的半邊朝人,人就說月黑了。初八、對三,人正對他側聞,所以覺得半明半暗,就叫做上弦、下弦。因人所看的方面不同,喚做個盈虧圓缺。若在二十八九,月亮全黑的時候,人若能飛到月球上邊去看,自然仍是明的。這就是明暗的道理,我們都懂得的。然究竟半個明的,半個暗的,是一定不移的道理。半個明的終久是明,半個暗的終久是暗。若說暗即是明,明即是暗,理性總不能通。” 正說得高興,只听背后有人道:“申先生,你錯了。”畢竟此人是誰,且听下回分解。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