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崔鉉 王鐸 李蠙 韋保衡 衲衣道人 路群盧弘正 畢諴 李師望 高駢 韋宙 王氏子 劉蛻 皮日休 郭使君 李德權 崔鉉,是崔元略的儿子。京兆參軍盧甚的死,就是他造成的。當時,人們議論紛紛,說是冤枉了盧甚。崔鉉的儿子崔沆,乾符年間,也是丞相。黃巢作亂時,滅了他的族人。人們議論認為是盧甚冤魂在報复。當初崔瑄雖然是諫官,結婚請假,那是私事;盧甚雖然在府里擔任職務,為的是公事。兩個人在驛廳爭執起來,盧甚入獄后,給宰相一封信,把自己比為孟子,把崔瑄比為錢鳳。崔瑄的同党很多,沒有不為他盡力的。盧甚勢單力孤,加上崔鉉也是崔瑄的門生,正做宰相,于是就上奏誣陷盧甚。崔瑄從左補缺升為陽翟宰。盧甚走到長樂坡,被賜自盡。宮中使者恰好回來,遇上崔瑄,從口袋里拿出盧甚的喉嚨說:“補缺,這是盧甚的喉結。”崔瑄非常不高興。京城沒守住,崔家的人也全被殺掉了。唉,都說天道高遠,多么明顯啊! 前宰相晉國公王鐸做丞郎時,李駢兼任度支,每年從長江淮河一帶運米到京城。水陸運費,一斗米需七百錢。京城米价,每斗才四十錢。李駢建議想讓江淮一帶不再運米來,只需每斗交七百錢。王鐸說:“這不是辦法。如果從京城買米,一定減少京城的糧食。如果運米充實關中,那么從江淮到京城,沿途可以救濟許多貧苦百姓。”當時買米的制度已經推行,竟然沒有敢阻止這种主張的。京城里官方買糧,糧食价格果然猛漲。不到十天,李駢請求罷免度支,因為沒有人來賣糧的緣故。因此有見識的人都佩服王鐸的明察能力,王鐸也終于因此被重用。 李蠙与王鐸同年中進士,后來都步入仕途。李蠙常怕王鐸先做了宰相,自己落在他的后面,等到路岩出任鎮將,更失去了优勢。王鐸性格柔順容易領導,朝廷中的官都很喜歡他,到韋保衡將被提升,因不能比恩人升得早,就得任命王鐸。李蠙暗地知道后,提一壺家酒到王鐸處說:“你將要被選拔重用了,我恐怕不能依附你,想事先交接你的左右,行嗎。”接著讓斟滿暢飲。王鐸妻子李氏怀疑他的誠意,派女仆傳話給王鐸說:“你一個人也就罷了,希望你替妻子儿女著想。”李蠙惊訝地說道:“以為我的酒是毒酒嗎?”就讓拿來一個大酒杯,自己斟滿,喝完后走了。 韋保衡想要任命裴修為省郎。當時李璋是右丞相,韋保衡先派盧望去表明想法,探測李璋的看法。李璋說:“相公只管任命,不應該先問我。”盧望認為當時是宰相掌權,如果被李璋阻止,會損傷威嚴,就勸韋保衡不要任命裴修。 唐時有個士人退朝后去看朋友,看到有個穿補丁衣服的道人在座,不高興地走了。另一天,他對朋友說:“你為什么喜歡穿毛氈衣服的人呢?我沒听到他的話,只聞到了他的臭味。”朋友回答:“毛氈衣物的气味是外在的,難道比銅乳還厲害嗎?銅乳的臭味,并肩站著,前后走著都能聞到,你和他們在一起,不覺得可恥,怎么竟然譏諷我和山野中有學問的人交往呢?南朝的高尚之人,認為蛙鳴和草野之音,胜過正式樂隊演奏的音樂。我看那毛氈衣服,超出今天的朱紫官服很遠。” 中書舍人路群和給事中盧弘正,性格各异卻相處得很好。路群清瘦脫俗,不慕榮利,不曾談論集市;盧弘正魁梧富貴,不曾談過山水。路群每天都想安閒無事,有起草皇帝詔令的任務就拿回家完成;盧弘正不曾請示,有客人,就在官署里接待。雖然各自喜好不同,卻互相親善。一天京城下大雪,路群在休假,盧弘正天將晚回家途中路過新昌第,路群正在南垣茅草亭中欣賞山中雪景。鹿皮圍巾鶴毛大氅,攏火喝酒,欣賞雪中佳景。路听說盧弘正來了,高興地說:“正合我的心意啊!”立即叫人請進來。盧弘正穿著艷麗富貴的衣服,意气昂揚;路群穿道服坐著,情趣孤洁。路群說:“盧六,盧六,你竟敢不來看我?”盧弘正說:“一個月的期限就要到了,家里又跟著要吃的,每天都到相府去,圖個地方官當當。”路群臉色凄慘地說:“身在權門,何至于這樣?而且要有個定分,何苦白白浪費精力。家里有剛釀好的酒,喝個大醉怎么樣?”盧弘正說:“省府有急事,等我裁決。”路群叫侍從說:“盧六要走,快盛兩碗藥粥來,我和盧六一塊吃飯。”盧六大聲說:“不行。”路群問:“為什么?”盧弘正說:“今天飯太涼了,而且要出遠門,在家里吃飯時已吃過烤肉了。”當時人听說這事后,認為路群的高雅,盧弘正的英俊出眾,充分体現了出來。 畢諴家原本貧寒,咸通初年,他的舅舅還是太湖縣伍長,畢諴感到很羞恥。常常派人婉轉地勸他辭去差事,為他授官。勸了多次舅舅也沒听他的。就特任命候選官員楊載為太湖縣令。畢諴把他邀到相府,囑咐他替舅舅解除卑賤的身份,乘船送入京城。楊載到任,詳細轉達了畢諴的意圖。伍長說:“我是一個卑微的人,怎么會有外甥當宰相?”楊載一再勸他,他就說:“我在每年秋夏,都能平穩地享受六十千錢的事例錢,如無錯誤,一輩子就很优厚滿足了,不明白還要升什么官?”楊載都告訴了畢諴。畢諴也認為舅舅說得對,再也沒有勉強他。前蜀偽宰相庾傳素和他的堂弟凝績,曾任蜀州唐興縣宰。有個叫楊會的郎吏稍有才干,庾氏兄弟記住了他。等到二人輪流掌管蜀州政權時,想任楊會為馬長來酬謝他。楊會說:“我的這份差使,遠近皆知,硬是去做什么官,無宁去堵人家的嘴。怎敢用几千家的供奉侍候,換得一個馬長的虛名?”以后雖然挂上官銜,也只是任檢校官,竟不放棄縣役的職務。 李師望,是皇帝同族,有才而自負,想自己擔任一方的軍政事務。他到邛州蜀州游歷,深知南蠻英勇。于是上奏書,請求割取西川几個州,在臨邛建定邊軍節度。皇帝下詔應允,就把李師望從鳳翔少尹提升為定邊軍節度使。當時西川大將憎恨他分裂自己的屬地,就偷偷和南詔勾通。因此南蠻軍隊被近界的鄉豪引導著,侵犯蜀川。戎校竇滂,不能阻止,李師望因此被罷黜。 渤海王(黃本作“乾符中”)太尉高駢鎮蜀日,因巡邊,至資中郡,舍于刺史衙。對郡山頂(黃本“頂”下有“上”字)有開元佛寺,是夜黃昏,僧徒禮贊,螺唄間作。渤海(黃本“渤海”作“駢聞”。)命軍候(黃本“候”下有“往”字)悉擒械之,來晨,笞背斥逐(黃本“斥逐”作“逐去”)。召將吏而(黃本無“而”字)謂之曰:“僧徒禮念,亦無罪過。但以此寺,十年后,當有禿子(黃本“子”作“丁”)數十(黃本“十”作“千”)作亂,我故以是厭之。”其后土人皆髡(黃本“髡”下有“發”字)執兵號大(黃本“大”訛“人”)髡小(黃本“小”字缺)髡,据此寺為寨。(黃本此下有“凌脅州將果葉所言時稱駢好妖術斯亦或然之驗歟”二十一字。(出《北夢瑣言》) 渤海王太尉高駢鎮守蜀地時,因為巡視邊界,到了資中郡,住在刺史衙門。資中郡對面山頂上,有個開元佛寺,這天黃昏,僧侶禮贊,法螺与念經聲交替出現。渤海王命令軍候將他們全都抓住拘系起來。第二天早晨,鞭打后背并驅逐他們。又召來將士吏卒對他們說:“僧侶做禮贊,也沒有什么罪過。只是這個佛寺,十年以后,會有几十個禿子作亂,我因此鎮壓他們。”那以后,當地人都剃了頭拿著兵器號稱“大髡”“小髡”,把這個佛寺作為軍營。 相國韋宙善謀生計,江陵府東有他的別墅,良田美產,最為肥沃。堆積的稻子像小陸地,都是成熟的稻穗。咸通初年,他被授為岭南節度使。懿宗認為番禺是出珍珠翡翠的地方,告戒他不要貪婪。韋宙從容啟奏道:“江陵庄積蓄的糧食,還有七千堆,所以沒有什么可貪的。”皇帝說:“這真是個多糧的老頭。” 京都從黃巢退兵后,開始修補被毀坏的地方。當時定州王氏有一個儿子,綽號“王酒胡”,住在上都,是大富翁,交付三十万貫錢,資助重修朱雀門。僖宗下詔重修安國寺,修完后,親自乘輦而來,設置大齋。敲了新挂的鐘十下,施舍一万貫錢。讓各位大臣,各按自己的意思去敲鐘。皇帝說:“有能施舍一千貫錢的,就敲一下鐘。”吃齋之后,王酒胡半醉半醒地來了,徑直走到鐘樓,連敲一百下,就到西市運錢十万貫送到安國寺。 劉蛻,是桐廬人,早年憑辭章修養考中進士。他父親曾告誡說:“任憑你科考上進,困窘与發達,不寄希望于你。我死后,千万不要祭祀。就乘上一葉小船,以釣魚自我娛樂,最終竟不知他到哪里去了。劉蛻后來登上了顯貴而重要的高位,出朝掌管商於地區,歸隱的想法就停止了。臨死,也告誡他的儿子,像他父親告誡他的一樣。蜀地禮部尚書劉纂,就是他的儿子,曾和同伴們說起這件事。君子說:“有名望有教養的家庭重視喪禮祭祀。劉家有德行的前輩,是什么樣人呢?像劉蛻那樣的博通古今的人,也有那种說法,當時人很不理解。” 咸通年中,進士皮日休兩次上奏書。第一次,要求把《孟子》作為學習科目。大致是說:“我听說圣人的道理,沒有超過經書的;次于經書的是史書,次于史書的是諸子文章。諸子文章不离開圣人之道的,是《孟子》。除此而外的各派學者,一定排斥經書史書,是圣人的災害,文獻上大多不記載。請求廢除《庄子》、《列子》之類的書,而以《孟子》為主。有能貫通它的義理的,經過明經考試進行科舉選拔。”第二次,他請求讓韓愈在太學里享受祭祀。大致是說:“我听說圣人的主張不過是要求有用。活著時用了,一時可以知道;死后用了,万代相傳都可以知道。”又說:“孟子、荀卿,保護輔佐孔子學說,傳到文中子王通。文中子的學說太闊大了,能繼承他的精華的,大概只有韓愈吧!”皮日休字襲美,是襄陽竟陵人,自幼鑽研文章,隱居在鹿門山,號‘醉吟先生’。初次到官場中,禮部侍郎鄭愚為他長相難看,戲弄說:“你很有才學,但又能對一個‘日’(指皮日休)怎么樣呢?”皮回答說:“侍郎不可因為一個‘日’而廢掉兩個‘日’(昌)。”舉子們都很佩服他。皮日休任國子博士時,住在蘇州,和陸龜蒙是文學朋友。著有《文藪》十卷,《皮子》三卷,人們爭相傳頌。當時做了節度使錢鏐的判官。 江陵有個叫郭七郎的,他家很有錢,是楚城有錢人的首戶。長江、淮河、黃河以北之間,都有商人靠著他的貨來經商。乾符初年,他有一個商人在京城,很久沒有音信,郭七郎就親自去查找。見面后,把他所有的錢財身都要了過來,多達五六万吊。郭七郎迷上了妓女,沉湎于飲酒、賭博。三四年后,把錢花掉一大半。這時是唐朝末年,朝廷坏人專權。郭七郎用几百万錢送給賣官的人,由一個白丁變成了橫州刺史。于是決定回家。當時江陵剛剛被王仙芝攻打過,街道上的人,与以前很不一樣了。郭七郎回到舊房,房屋都沒了;打听親人,几天后才知道弟弟妹妹碰上亂兵已死了;只有母親帶一兩個丫環住在几間茅草房里,錢袋里空無一文,靠白天夜里做針線活過日子。郭七郎的行李中,還有二三千吊錢,因此生活才算得以好轉。就雇船和母親一道去上任。經過長沙,進入湘江,停泊在永州北江。岸上有一座廟叫兜率寺。當晚就住在船上,把船系在大槦樹下邊。半夜,忽然刮大風下大雨,波浪翻滾沖毀了河岸,大樹倒了壓住了船,船經受不住就沉沒了。郭七郎同一個船公把母親拽到岸上,保住了性命。其余的奴仆東西都被波濤卷走了。天亮后,到了廟里,母親受惊得病,几天后死了。郭七郎一籌莫展,跑到零陵,把情況告訴了州牧。州牧為他安葬了母親,并且又贈給他一些錢。既為母親守喪,就在永郡租房住下來。孤身一人,很窮又沒親戚熟人,早晚為吃穿發愁。郭七郎從小就來往于江湖之上,很熟悉行船這一套,于是就給來往的船只掌舵,解決衣食。永州街上的人,叫他捉梢郭使君。從此,他的面貌和以前大不一樣,同船工們沒有什么區別了。 京城有個叫李光的人,不知他是哪里人。他很會阿諛,侍奉在田令孜手下,令孜很寵愛他,派他做左軍使。有一天奏明皇上授予李光北方節度使的職務,下令第二天,李光沒得什么病就死了。李光有個儿子叫德權,二十多歲。令孜就讓德權代理這個重要職務。赶上僖宗皇帝去蜀地,德權就跟著令孜一起護君駕,到了成都。當時田令孜和陳敬瑄盜取了國家大權,人們都害怕他們。李德權在他們的身邊,遠近都巴結他。有錢的勢力小人為了求得名利,常賄賂德權。用以打通關節。几年的光景,李德權受賄上千万,當上了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右仆射。后來敬瑄敗露,被官府逮捕了。李德權逃出來跑到复州,衣服破爛不堪,沿街乞討。有個李安,曾經是复州的看馬軍士,和德權的父親很熟悉,突然看到德權,可怜他到了這個地步,就把他接到自己家。李安沒有儿子,就認德權做侄子。沒到半年,李安將要死了,德權就改名叫彥思,請求繼承李安的職位,原來不過貪圖那點吃穿罷了。不久成為看馬的人,有知道認識他的,都看著他說:“看馬的李仆射。” ------------------ 一鳴掃描,雪儿校對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