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卷第四百九十三 雜錄一


  夏侯亶 王肅 李延實 李義琛 劉龍 裴玄智 度支郎 虞世南
  尉遲敬德 虞世基 來恒 歐陽詢 許敬宗 元万頃 郭務靜 唐臨
  蘇瑰李嶠子 婁師德 李晦 宋之問 陸元方 陳希閔 李詳

夏侯亶
梁夏侯亶為九列,家貧而好置樂。妓無衣裝飾,客至,即令隔帘奏曲。時人以帘為夏侯妓衣。(出《獨异志》)
  梁代的夏侯亶被列為九卿。他家里窮卻喜歡置辦樂隊。歌妓沒有衣服打扮,客人來了的時候,就讓妓女隔著帘子演奏樂曲。當時的人把帘子說成是夏后家歌妓的衣服。

王 肅
后魏尚書令王肅字恭懿,琅邪人,肅、齊雍州刺史奐之子。贍學多通,才辭美茂,為齊秘書丞。太和十八年,北歸后魏。時高祖新營洛邑,凡所造制,肅博識舊事,大有裨益。高祖甚重之,常呼曰王生。肅在江南之日,聘謝氏女為妻,及至京師,复尚公主。其后謝氏入道為尼,亦來奔肅,見肅尚主,謝作五言詩以贈之。其詩曰:“本為薄上蚕,今作机上絲。得絡逐胜去,頗憶纏綿時。”公主代肅答謝云:“針是貫線物,目中恒任絲。得帛縫新去,何能納故時?”肅甚悵恨,遂造正覺寺以憩之。(出《伽藍記》)
  后魏尚書令王肅,字恭懿,琅邪人。他是南齊朝雍州刺史王奐的儿子,博學多才,善于言辭,長得美貌,是齊朝的秘書丞。后魏太和十八年,王肅向北歸順了后魏。當時高祖新建洛陽城,凡是建筑制造的東西,因為王肅廣泛地知道以前的事情,大有好處。高祖非常器重他,經常叫他“王生”。王肅在江南的時候,娶姓謝的女儿為妻。等到到了京城,又娶了公主。這以后謝氏出家做了尼姑,也來投奔王肅。見王肅娶了公主,謝氏作了一首五言詩贈給王肅。那詩說:“本為薄上蚕,今作机上絲。得絡逐胜去,頗憶纏綿時。”公主代替王肅答謝說:“針是貫線物,目中恒任絲。得帛縫新去,何能納故時。”王肅非常惆悵悔恨,就建造了一座正覺寺讓謝氏在里面休息。

李延實
后魏太傅李延實者,庄帝舅也。永安中,除青州刺史。將行奉辭,帝謂實曰:“怀磚之俗,世號難治。舅宜好用心,副朝廷所委。”實答曰:“臣年迫桑榆,气同朝露;人間稍遠,日近松丘。臣已久乞閒退,陛下渭陽興念,寵及老臣,使夜行非人,裁錦万里。謹奉明敕,不敢失墮。”時黃門侍郎楊寬在帝側,不曉怀磚之義,私問舍人溫子升,子升曰:“吾聞至尊兄彭城王作青州刺史,聞其賓客從至青州者云。齊土之民,風俗淺薄,虛論高談,專在榮利。太守初欲入境,百姓皆怀磚叩頭,以美其意。及其代下還家,以磚擊之,言其向背速于反掌。是以京師謠語曰:獄中無系(“系”原作“擊”,据明抄本改。)囚,舍內無青州。假令家道惡,腸中不怀愁。怀磚之義,起在于此也。”穎川苟(陳校本“苟”作“荀”)濟,風流名士,高鑒妙識,獨出當世。清河崔淑仁稱齊士大夫曰:“齊人者,外矯庶几,內怀鄙吝。輕同毛羽,利等錐刀。好馳虛譽,阿附成名。威勢所在,促共歸之。苟無所資,隨即舍去。”言囂薄之甚也。(出《伽藍記》)
  后魏太傅李延實,是庄帝的舅舅。永安年間,他官拜青州刺史。要去上任的時候去和皇帝告別,皇帝對他說道:“‘怀磚’的習俗,社會上號稱是難治的病,舅父應該認真想想,對得起朝廷的委任。”李延實回答說:“為臣的歲數已經迫近晚年,精力如同早晨的露水,离人間漸漸遠了,一天天接近墳墓。為臣早已請求退休,陛下卻念及甥舅之情,寵幸到老臣,讓我這個夜間走路的殘疾人管理廣闊的土地。老臣遵奉英明的敕令,不敢失誤墮落。”當時黃門侍郎在皇帝身邊,不明白“怀磚”的意思,私下問舍人溫子升。溫子升說:“我听說皇帝的哥哥彭城王做青州刺史,听跟著他一塊到青州的賓客說,齊地的百姓,風俗淺薄,高談空論,專講名利。太守剛入境時,百姓都怀揣磚塊磕頭,用來贊美太守的心意。等到他被下任取代而回家的時候,百姓又用這些磚打他。這是說人心的向背比翻轉手掌還快。所以京城里民謠說:‘獄中無系囚,舍內無青州。假令家道惡,腸中不怀愁。’‘怀磚’的含義就是從這儿產生的。”穎川的苟濟是一位才能杰出的名士,鑒賞知識高深,是獨一無二超出當世的人物。清河崔淑仁提到齊的士大夫說:“齊地人,外表裝作好學上進,內心卻怀著淺俗,輕浮得象羽毛,鋒利得象刀子錐子,好追求虛名,依附有盛名的人。有威風有勢力的,他們就急忙去投奔。如果對他們沒有什么好處,他們隨即就离去。”這是說他們輕浮得厲害。

李義琛
李義琛,隴西人,居于魏。自咸陽主簿拜監察。少孤貧,唐初草創,無复生業。与再從弟義琰、三從弟上德同居,事從姑,定省如親焉。武德中,俱進士。共有一驢,赴京。次潼關,大雨,投逆旅。主人鄙其貧,辭以客多,不納。(“不納”原作“喑訥”,据陳校本改)進退無所舍,徙倚門旁。有咸陽商客見而引之,同舍多喑嗚。(“嗚”原作“鳴”,据明抄本改)商客曰:“此三人游學者,今無所止,奈何睹其狼狽?”乃引与同寐處。數日方晴,道開。義琛等議鬻驢以一醉,商客竊知,固止之,乃資以道糧。琛既擢第,歷任咸陽。召商客,与之抗禮,商客不复識,但悚懼遜退。琛語其由,乃悟,因引升堂。后任監察。(出《云溪友議》)
  李義琛是隴西人,居住在魏,從咸陽主簿升為監察。義琛少年時死了父親,家很貧困。唐朝剛開國,他也沒有什么產業,跟二堂弟李義琰三堂弟李上德在一起住。事奉從祖姑姑,按時問安就像對待父母。武德年間,三人都考進中了進士。他們三人共用一頭驢,到京城去。走到潼關,赶上下大雨,去住旅店。店主人鄙視他們窮困,用客多推辭,不收留他們。三人往前走往后退都無房可尋,只好站在店門旁邊。有個咸陽的商人看到他們就拉他們同住,同屋的人大多不滿。商人說:“這三個人是去外地學習的,現在沒有住的地方,為什么看他們這樣狼狽不管?”于是拉著他們与自己睡在一處。几天后才晴天,路上可以行走了,義琛等人商量把驢賣了以便請請商客。商客暗中知道了,堅決阻止了他們,于是又供給他們三人路上吃的糧食。等到李義琛考中以后,到了咸陽任職,就把商人找來,与他以平等的禮節相見。商人認不出他,只是恐懼謙讓退避。李義琛告訴了他原由,商人才明白過來,于是拉著商人進入正堂。李義琛后來擔任了監察。

劉 龍
劉龍后名義節,武德初,進計于高祖曰:“今義師數万,并在京師,樵薪貴而布帛賤。若采街衢及苑中樹木作樵,以易帛,歲取數十万匹。又藏內繒絹,每匹皆有余軸之饒。使截剩物,以供雜費,動盈万段矣。”高祖并從之。(出《譚賓錄》)
  劉龍后改名為義節。武德初年,向高祖獻計說:“現在仁義的軍隊好几万,都在京城里,柴貴而布帛賤。如果采伐街路上和花園中的樹木作柴來換帛,每年可換得數十万匹帛。另外,倉庫內的繒絹,每一匹都多出一些。讓人把多出的裁下來,以便供給雜費之用,這一動就夠万段了。”高祖一并采納了他的意見。

裴玄智
武德中,有沙門信義,(《兩京新記》“信義”作“信行”)習禪,以三階為業,于化度寺置無盡(“盡”原作“晝”,据許本改。)藏。貞觀之后,舍施錢帛金玉,積聚不可胜計。常使此僧監當。分為三分,一分供養天下伽藍增修之備,一分以施天下饑餒悲田之苦,一分以充供養無礙。士女禮忏闐咽,施舍爭次不得,更有連車載錢絹,舍而棄去,不知姓名。貞觀中,有裴玄智者,戒行精勤,入寺洒掃。積十數年,寺內徒眾,以其行無玷缺,使守此藏。后密盜黃金,前后所取,略不知數,寺眾莫之覺也。因僧使去,遂便不還。惊疑所以,觀其寢處,題詩云:“放羊狼頷下,置骨狗前頭。自非阿羅漢,安能免得偷!”更不知所之。(出《辨疑志》)
  武德年間,有個僧人信義學習佛教的禪宗理論,用三層台階八事學業,在化度寺建了一個叫“無盡藏”的倉庫。貞觀時代開始以后,人們施舍的錢帛金玉,堆積在庫里多得數不過來,常讓這個和尚在那里看管。這些財物分為三份,一份供給天下寺廟的修理費用。一份用來施舍給天下饑寒交迫的窮人,一份充當供佛用品和招待僧人,不使他們困難。男男女女禮拜忏悔的滿寺院都是,爭相施舍,都排不上號。還有的人用好几輛車送來錢和絹,卸完車就走了連姓名也不留。貞觀年間,有個裴玄智,恪守戒,律,專心勤奮。進入寺里洒水掃地,干了十多年。寺內的眾人因為他的品行沒有什么缺點,就讓他看守那個倉庫。后來他偷偷地盜走了黃金,前后拿走的,不知有多少,寺里的眾人誰也沒有發現這件事。因為他被派出去辦一件事,于是就沒再回來。大家惊疑他為什么這樣,到他的住處一看,見他題了一首詩:“放羊狼頷下,置骨狗前頭。自非阿羅漢,安能免得偷!”再不知他到哪里去了。

度支郎
貞觀中,尚藥奏求杜若,敕下度支。有省郎以謝朓詩云:“坊州采杜若”,乃委坊州貢之。本州曹官判云:“坊州不出杜若,應由讀謝朓詩誤。郎官做如此判事,豈不畏二十八宿笑人耶?”太宗聞之大笑,改授雍州司法。(出《國史》,明抄本、陳校本作出《國史纂异》)
  貞觀年間,主管藥物的大臣上奏皇上征求杜若這种藥。皇上下令戶部的度支曹承辦。有個部里的郎官憑謝朓詩中的“坊州采杜若”一句,便委托坊州進貢杜若。該州的某曹的官答复說:“坊州不產杜若,恐怕是由于讀謝朓的詩搞錯了。郎官做出像這樣的決定,難道不怕二十八宿笑話人嗎?”唐太宗听后大笑,于是把那個郎官改任為雍州司法。

虞世南
太宗將致櫻桃于酅公,稱奉則尊,言賜則卑。問于虞世南。世南對曰:“昔梁武帝遺齊巴陵王稱餉。”從之。(出《國史》,明抄本、陳校本作出《國史纂异》)
  唐太宗打算送給酅公櫻桃,說“奉”就太尊敬了,說“賜”又顯得對方地位太低了,就去問虞世南。虞世南回答說:“從前梁武帝贈送東西給齊的巴陵王時用‘餉’。”太宗听從了這個意見。

尉遲敬德
尉遲敬德善奪槊,齊王元吉亦善用槊,高祖于顯德殿前試之。謂敬德曰:“聞卿善奪槊,令元吉執槊去刃。”敬德曰:“雖加刃,亦不能害。”于是加刃。頃刻之際,敬德三奪之。元吉大慚。(出《獨异志》)
  尉遲敬德擅長奪槊,齊王元吉亦善用槊。高祖在顯德殿前進行驗證,對敬德說:“听說你善長奪槊,叫元吉拿著槊去掉刃。”敬德說:“即使加上刃,也不能傷著我。”于是加上了刃。不長時間,敬德把元吉的槊奪過來三次,元吉覺得非常慚愧。

虞世基
虞世南兄世基与許敬宗父善心,同為宇文化及所害。封德彝時為內史舍人,備見其事。因謂人曰:“世基被戮,世南匍匐以請代;善心之死,敬宗蹈舞以求生。”(出《譚賓錄》)
  虞世南的哥哥虞世基和許敬宗的父親許善心,同時被宇文化及所害。封德彝當時是內史舍人,全部目睹了那件事。他就對別人說:“虞世基被殺時,虞世南伏在地上請求代死;許善心死時,許敬宗卻反复叩拜行禮來求生。”

來 恒
來恒,侍中濟之弟,弟兄相繼秉政,時人榮之。恒父護儿,隋之猛將也。時虞世南子無才術,為將作大匠。許敬宗聞之,歎曰:“喊事之倒置,乃至于斯!來護儿儿為宰相,虞世南男作木匠。”(出《大唐新語》)
  來恒是侍中來濟的弟弟,弟兄相繼掌權,當時的人都覺得他們很榮耀。來恒的父親來護儿是隋朝的猛將。當時虞世南的儿子沒有才能和心術,做了管理宮殿建筑的將作大匠官。許敬宗听說了這件事,歎息說:“事情的顛倒,竟然到了這种地步!來護儿的儿子做宰相,虞世南的男儿卻做木匠!”

歐陽詢
文德皇后喪,百官坷。率更令歐陽詢狀貌丑异,眾指之。中書舍人許敬宗見而大笑,為御史所劾,左授洪州司馬。(出《譚賓錄》)
  文德皇后去世,百官都帶孝。率更令歐陽詢相貌丑陋古怪,眾人有的指指點點。中書舍人許敬宗看到后大笑不止,于是被御史告發檢舉,許被貶為洪州司馬。

許敬宗
太宗征遼,作飛梯臨其城。有應募為梯首者,城中矢石如雨,因競為先登。英公李世勣指之謂中書舍人許敬宗:“此人豈不大健?”敬宗曰:“非健,要是未解思量。”帝聞,將罪之。(出《國史纂异》)
  太宗攻打遼國,制成了云梯搭在敵城牆上。有一個應募首先登梯的人,城中的箭和石頭像雨點般投射下來,在這种情況下應募者爭先恐后地登梯攻城。英公李世績指著他對中書舍人許敬宗說:“這個人難道不是大壯士?”敬宗說:“不是壯士,主要是不懂得思考。”皇帝听說后,打算判他罪。

元万頃
元万頃為遼東道管記,作檄文,譏議高麗,“不知守鴨綠之險”。莫离支報云:“謹聞命矣”。遂移兵守之。万頃坐是流于岭南。(出《譚賓錄》)
  元万頃是遼東道的管記,作了一篇檄文,譏笑非議高麗不知道守住鴨綠江險要處。莫离支在回報文章中說:“恭敬地听到你的指示了。”于是調兵守住鴨綠江險要處。万頃因為犯了這個錯誤被流放到岭南。

郭務靜
滄州南皮丞郭務靜性糊涂,与主簿劉思庄宿于逆旅,謂庄曰:“從駕大難。靜嘗從駕,失家口三日,于侍官幕下討得之”。庄曰:“公夫人在其中否?”靜曰:“若不在中,更論何事?”又謂庄曰:“今大有賊。昨夜二更后,靜從外來,有一賊,忽從靜房內走出。”庄曰:“亡何物?”靜曰:“無之”。庄曰:“不亡物,安知其賊?”靜曰:“但見其狼狽而走,不免致疑耳。”(出《朝野僉載》)
  滄州南皮縣的縣丞郭務靜性情糊涂。跟主簿劉思庄住在旅館里時,郭對庄說:“跟隨皇帝出行太難。我曾跟隨皇帝出行,家人丟失了三天,后來在侍從官員的帳篷中要了回來。”劉思庄說:“您的夫人也在其中嗎?”靜回答說:“如果她不在里面,還說什么呢?”又對庄說:“現在賊很多。昨夜二更天后,我從外面回來,有一個賊,忽然從我的房里跑出來。”庄說:“丟了什么東西?”靜說:“沒丟什么。”庄說:“不丟東西,怎么知道他是賊?”靜回答說:“只見他狼狽而逃,不免產生了怀疑罷了。”

唐 臨
唐臨性寬仁,多恕。常欲吊喪,令家僮歸取白衫,僮乃誤持余衣,懼未敢進。臨察之,謂曰:“今日气逆,不宜哀泣,向取白衫且止。”又令煮藥不精,潛覺其故,乃謂曰:“今日隱晦,不宜服藥,可棄之。”終不揚其過也。(出《傳載》)
  唐臨性情寬厚仁慈,經常原諒別人。曾有一次想去吊唁,叫家僮回去取白衫,家僮誤拿來了別的衣服,心里害怕不敢進。唐臨覺察到了這個情況,就對家僮說:“今日我呼吸不暢,不适宜傷心哭泣,剛才取白衫的事就暫時不辦了。”又一回家僮熬藥不精細,唐暗中覺察出了原因,就說:“今天天气陰沉,不适合吃藥,可以把藥物扔了。”他始終不公開家僮的過錯。

蘇瑰李嶠子
中宗常召宰相蘇瑰、李嶠子進見。二子皆僮年,上迎撫于前,賜与甚厚。因語二儿曰:“爾宜憶所通書,可謂奏吾者言之矣。”頲應之曰:“木從繩則正,后從諫則圣。”嶠子亡其名,亦進曰:“斮朝涉之脛,剖賢人之心。”上曰:“蘇瑰有子,李嶠無儿。”(出《松窗錄》)
  中宗曾有一次召宰相蘇瑰和李嶠的儿子進見。兩個儿子都是儿童。皇上迎上去拉到面前撫摸他倆,賜給他們不少東西。于是告訴兩個孩子:“你們應該回憶一下學懂了的書,認為可以對我講的就把它說出來。”蘇頲回答說:“木頭依照墨線就直,國君听從勸諫就圣明。”李嶠的儿子不知道叫什么名,也進上兩句話:“斬斷早晨過河人的小腿,挖出賢人的心。”皇上說:“蘇瑰有儿子,李嶠沒有儿子。”

婁師德
天后朝,宰相婁師德溫恭謹慎,未嘗与人有毫發之隙。弟授代州刺史,戒曰:“吾甚憂汝与人相競。”弟曰:“人唾面,亦自拭之而去。”師德曰:“只此不了,凡人唾汝面,其人怒也。拭之,是逆其心。何不待其自干?”而其保身遠害,皆類于此也。(出《獨异志》)
  又則天禁屠殺頗切,吏人弊于蔬菜。師德為御史大夫,因使至于陝。廚人進肉,師德曰:“敕禁屠殺,何為有此。廚人曰:“豺咬殺羊。”師德曰:“大解事豺。”乃食之。又進鱠,复問何為有此。廚人复曰:“豺咬殺魚。”師德因大叱之:“智短漢,何不道是獺?”廚人即云是獺。師德亦為荐之。(出《御史台記》)
  武則天當朝時,宰相婁師德溫和謙恭謹慎,不曾跟人家有絲毫的隔閡。婁師德的弟弟被委任為代州刺史,婁師德告誡他說:“我很擔心你跟人家相爭。”弟弟說:“人家吐我的臉,我就自己擦去走了就是了。”師德說:“只做到這點還不夠。凡是人家吐你臉,那個人一定是很生气的,擦掉它,這就違背了那人的心,為什么不等它自己干呢?”那些保護自身,遠离危害的事,都跟這類似。
  另外,武則天禁止屠殺很嚴厲,小吏們苦于只吃蔬菜。師德為御史大夫,因出差到了陝西,吃飯時廚師送上了肉,師德說:“皇上禁止屠宰,為什么有這東西?”廚師說:“豺咬死的羊。”師德說:“這個豺太懂事了!”于是吃了肉。又端上了切細的魚肉,又問為什么有這种東西。廚師又說:“豺咬死了魚。”師德于是大聲斥責他:“缺心眼的漢子!為什么不說是獺咬死的?”廚師馬上說是獺咬死的。師德也替他推荐給大家。

李 晦
李晦為雍州長史,私第有樓,下臨酒肆。其人嘗候晦言曰:“微賤之人,雖則禮所不及,然家有長幼,不欲外人窺之。家逼明公之樓,出入非便,請從此辭。”晦即日毀其樓。(出《譚賓錄》)
  李晦是雍州長史,私人住宅中有樓房,下臨酒肆。那酒店的人曾等著李晦來時說道:“我這個低微卑賤的人,雖然是禮涉及不到的,然而家中也有老少,不想讓外人偷看他們。可是我家靠近大人家的樓,出入感到不便,請允許我從此离開。”李晦當天就拆了那座樓。

宋之問
宋之問,天后朝,求為北門學士,不許。作《明河篇》以見其意。詩云:“明河可望不可親,愿得乘槎一問津。更將織女支机石,還訪城都賣卜人。”則天見其詩,謂崔融曰:“吾非不知之問有才調,但以其有口過。”蓋以之問患齒疾,口常臭故也。之問終身慚憤。(出《本事詩》)
  宋之問在武則天當政時,請求成為北門學士,則天沒答應。宋之問就寫了一首《明河篇》來表達自己的心意。那詩說:“明河可望不可親,愿得乘槎一問津。更將織女支机石,還訪城都賣卜人。”武則天看了那首詩后,對崔融說:“我不是不知道宋之問有才情,只是因為他有口上的過失。”原來是因為宋之問患有牙病,嘴里經常發出臭味的緣故。宋之問終生都感到羞慚气憤。

陸元方
陸元方為鸞台鳳閣侍郎,居相國。則天將有遷除,必先訪之。元方密以進,不露其恩,人莫之知者。先所奏進狀章,緘于函中,子弟未嘗見。臨終,命焚之。曰:“吾陰德于人多矣,其后福必不衰也。吾本當壽,但以領選曹,銓擇流品,吾傷心神耳。”言畢而終。(出《御史台記》)
  陸元方做門下省和中書省的侍郎,處于宰相的地位,武則天將要降升官員時,一定先去征求他的意見。元方秘密的獻上自己的意見,不顯示皇上對他的恩寵,所以別人沒有知道這情況的。以前上奏的奏章,都封在匣子里,子孫們也不曾看見。臨死前,他讓人把這些奏章都燒了,說:“我對待別人積下的陰德多了,以后福分一定不會衰減的。我本來可以多活几年,只因為又兼任選曹,選拔評定官階,我費心勞神罷了。”說完就死了。

陳希閔
司刑司丞陳希閔以非才任官,庶事凝滯。司刑府史,目之為“高手筆”,言秉筆之額,半日不下,故名“高手筆”。又號“按孔子”,言竄削至多,紙面穿穴,故名“按孔”。(出《朝野僉載》)
  司刑司丞陳希閔因為無才而擔任了官職,什么事都辦得很不順暢。司刑府吏把他看成“高手筆”,是說他拿著筆的上端,半天不落下去,所以叫“高手筆”。又叫他“按孔子”,是說他刪削极多,紙都穿孔了,所以叫“按孔”。

李 詳
李詳字審己,趙郡人。祖机衡,父穎,代傳儒素。詳有才華膽气,放蕩不羈。解褐鹽亭尉。詳在鹽亭,因考,為錄事參軍所擠。詳謂刺史曰:“錄事恃糾曹之權,當要害之地,為其妄褒貶耳。若使詳秉筆,亦有其詞。”刺史曰:“公試論錄事考狀。”遂授筆。詳即書錄事考曰:“怯斷大按,好勾(“勾”原作“勻”,据明抄本改。)小稽。自隱不清,言他總濁。階前兩競,斗困方休。獄里囚徒,非赦不出。”天下以為談笑之最焉。(出《御史台記》)
  李詳字叫審己,是趙郡人。祖父叫机衡,父親叫穎,世代以儒者的品德操行相傳。李詳既有才華,又有膽量和勇气,行動隨便,不愛拘束。后穿上官服,做了鹽亭尉。李詳在鹽亭時,因考核事,被錄事參軍所排擠。李詳對刺史說:“錄事參軍依仗他有檢舉眾人的權力,身處要害的位置,把別人胡亂褒貶罷了。如果讓我李詳拿著筆,我也有我的說法。”刺史說:“您試論一下錄事參軍考核的情形。”于是交給他筆。李詳馬上寫了錄事考核的情況:“大事的考核不敢下判斷,小事的考核卻津津有味。隱瞞自己不清白之處,談到他人都是渾濁。大堂上雙方相爭,直到都瘦備不堪才停止。獄里的囚犯,不遇赦時不放出來。”天下的人都認為這是最有趣的談笑了。
  ------------------
  一鳴掃描,雪儿校對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