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卷第四百五  寶六(錢、奇物附)



  淯陽童子 文德皇后 岑文本 王清 建安村人 徐仲寶 邢氏 林氏 曹真
  奇物
  徐景 中牟鐵錐 毒槊 集翠裘 謝靈 運須 開元漁者 楊妃襪 紫米 嘉陵
  江巨木 江淮市人桃核 玉龍膏 段成式 李德裕 夏侯孜 嚴遵仙槎

淯陽童子
晉義熙十二載,淯陽縣群童子,浴于淯水。忽見側有錢出,如流沙,因競取之。手滿,放隨流去。又以衣盛裹,各有所得。又見流線中有一銅車,小牛牽之,勢甚奔迅。儿等奔逐,掣得一輪。徑可五寸,豬鼻,轂有六輻,通然青色。缸內黃脫,狀如恒運。于時沈敞(“敞”原作“敝”,据陳校本改)守南陽,求得此物,然莫測之。(出《洽聞記》)
  (東)晉安帝義熙十二年,淯陽縣的一群儿童,在淯河里洗澡,忽然發現身邊有錢涌出,像流沙一樣。于是孩子們就爭搶著撈取那些錢,手撈滿之后,許多錢順流而去。他們又用衣服裹錢,各有所得。又看到流錢中有一輛小銅車,由一頭小牛拉著,在水中跑得很快。孩子們追赶上去,拽下來一個車輪。車輪的直徑有五寸,豬形鼻,轂上裝有六根輻條,全是青色。從插軸的圓孔看,像是長久運轉的樣子。當時沈敞是南陽太守。他弄到此物,但是沒有弄清究竟是個什么東西。

文德皇后
錢有文如甲跡者,因文德皇后也。武德中,廢五銖錢,行開通元寶(應為“開元通寶”——編譯作者注)錢。此四字及書,皆歐陽洵所為也。初進樣日,后掐一甲跡,因是有之。(出《譚賓錄》)
  有一种錢的圖案像指甲掐出的痕跡似的,那是因為文德皇后而形成的。武德年間,廢止五銖錢的流通,開始使用“開元通寶”錢。這四字的書寫,是歐陽洵完成的。當初將設計圖樣送給皇帝審查時,文德皇后在那上面掐出了一道指甲印儿,因此鑄錢的時候把指甲印儿也鑄出來了。

岑文本
唐貞觀中,岑文本下朝,多于山亭避暑。日午時,寤初覺,忽有扣山亭院門者。藥豎報云,上清童子元寶,故此參奉。文本性素慕道,束帶命入。乃年二十已下道士,儀質爽邁,衣服纖异。冠淺青圓角冠,衣淺青圓用帔,履青圓頭履。衣服輕細如霧,非齊褲魯縞之比。文本与語。乃曰:“仆上清童子,自漢朝而果成。本生于吳,已得不凝滯之道,遂為吳王進入,見漢帝。漢帝有事,擁遏教化,不得者無不相問。仆嘗与方圓行下,皆得通暢。由是自著(明抄本無“著”字,當下文為句),文、武二帝,迄至哀帝,皆相眷。王莽作亂,方出外方,所至皆沐人怜愛。自漢成帝時,遂厭人間,乃尸解而去。或秦或楚,不常厥居。聞公好道,故此相謁耳。”文本詰以漢魏齊梁間君王社稷之事,了了如目睹。因言史傳間,屈者虛者亦甚多。文本曰:“吾人冠帔,何制度之异?”對曰:“夫道在于方圓之中,仆外服圓而心方正,相時之儀也。”又問曰:“衣服皆輕細,何土所出?”對曰:“此是上清五銖服。”又問曰:“比聞六銖者天人衣,何五銖之异?”對曰:“尤細者則五銖也。”談論不覺日晚,乃別去。才出門而忽不見。文本知是异人。乃每下朝,即令伺之,到則話論移時。后令人潛送,詣其所止。出山亭門,東行數步,于院牆下瞥然而沒。文本命工力掘之,三尺至一古墓。墓中無余物,惟得古錢一枚。文本方悟,上青童子是青銅;名元寶,錢之文也;外圓心方,錢之狀也;青衣銅衣也;五銖服亦錢之文也;漢時生于吳,是漢朝鑄五銖錢子吳王也。文本雖知之,而錢帛日盛,至中書令。十年,忽失古錢所在,文本遂薨。(出《傳异志》)
  唐貞觀年間,岑文本下了朝多半都在山亭避暑。一日午時,剛睡醒,忽听得有人在山亭院門外敲門。藥童報告說,是上清童子元寶求見。岑文本平素喜歡道教,一听是道士求見,就急忙束帶讓他進來。進來的居然是一個不滿二十歲的小道士,儀態气質超凡脫俗,真可謂仙風道骨,衣服也与眾不同。戴淺青色圓角道士帽,披淺青色圓角帔,穿青色圓頭鞋。小道士的衣服輕細如霧,有名的齊褲魯縞也不能与它相比。岑文本和他說話。他便說:“我是上清童子,從漢朝時就修成正果。本來生于吳地,修得不凝滯之道之后,就被吳王送進京城,見到漢帝。漢帝有私心,阻塞教化,困惑不解的都求教于我。我嘗与方圓走下去,全能夠通暢。所以自文武二帝,直到哀帝,都喜歡我。王莽作亂,我才到了外地,到哪里都受到人們的喜愛。從漢成帝時起,我就開始討厭人間了,就尸解而去,或秦地或楚地,不一定在哪落腳。听說你好道教,所以來拜見你。”岑文本向道士問些漢魏齊梁之間君王社稷的事,道士有問必答,對答如流,事事都像他親眼見過。他對岑文本說,史傳之中,受委屈被冤枉了的以及虛有個好名聲其實并不好的很多。岑文本說:“人的穿戴為什么不同呢?”道士回答說:“道就在方圓之中。我的外形是圓的,但是心是方正的。這是相時的准則呀!”岑文本又問:“你身上穿的衣服都很輕細,是什么地方出產的?”道士回答說:“這是上清五銖服。”岑文本又問:“听說六銖服是天上人穿的衣服,它和五銖服有什么不同?”道士回答說:“更輕細的就是五銖服。”他們談著談著,不覺很快談到日晚,道士就告別回去了。他剛出門就忽然不見了,岑文本便知道他不是個平常人。每次下朝,岑文本都讓人等候那道士,道士一來,他們就談論個沒完沒了。后來又讓人暗中跟蹤他,看他究竟到什么地方去。結果是他出山亭門,往東走不几步,在牆下就眼睜睜地不見了。岑文本讓人就地挖掘,挖三尺挖到一個古墳墓。墓中沒有別的東西,只有一枚古錢。岑文本頓然大悟。“上清童子”是“青銅”的意思;名“元寶”是錢上的字;“外圓心方”是錢的形狀;青衣就銅衣;“五銖”服也是錢上的文字;“漢時生于吳”是漢朝在吳王那里鑄了五銖一枚的錢。岑文本雖然知道這些,但他自己的錢財還是越來越多,官做到中書令。十年之后,忽然失去了那枚古錢,岑文本便死了。

王清
元和初,洛陽村百姓王清,佣力得錢五鍰(“鍰”原作“錠”,据明抄本改),因買田畔一枯栗樹,將為薪以求利。經宿,為鄰人盜斫。創及腹,忽有黑蛇,舉首如臂。語人曰:“我王清本也,汝勿斫!”其人惊懼,失斤而走。及明,王清率子孫薪之,复掘其根下,得大瓮二,散錢實之。王清因是獲利如歸,十余年巨富。遂甃錢成形龍,號王清本。(出《酉陽雜俎》)
  元和初年,洛陽村百姓王清,賣苦力賺了五鍰錢,就買了地邊上的一棵枯死的栗子樹,要把它加工成木柴出賣,賺几個錢花。夜里,有一個鄰人去偷砍這棵栗樹。砍入樹身,忽然有一條黑蛇,抬起像人的手臂那么粗的頭來,對偷砍樹的人說:“我是王清的樹干,你不要砍!”那人嚇得魂飛魄散,丟下斧子就跑。等到天明,王清率領子孫把枯樹砍倒,又往樹根底下挖,挖出來兩口大瓮,里面裝滿了零散的錢。王清因此獲利而歸,十几年之后成為巨富。那事之后,瓮里的錢就化作龍形,這錢稱作“王清本”。

建安村人
建安有村人,乘小舟往來建(“建”原作“見”,据明抄本改)溪中,賣薪為業。嘗泊舟登岸,將伐薪。忽見山上有數錢流下,稍上尋之,累獲數十。可及山半,有大樹。下有大瓮。高五六尺,錢滿其中。而瓮小欹,故錢流出。子是推而正之,以石搘之。以衣襟貯五百余而歸。盡率家人复往,將盡取。既至,得舊路,見大樹而亡其瓮。村人徘徊,數日不能去。夜夢人告之曰:“此錢有主。向為瓮欹,以五百顧爾正之。余不可妄想也。”(出《稽神錄》)
  建安有個村人,撐著小船往返于建溪之上,賣柴為生。有一天,他把船靠了岸,上山砍柴,忽然看見山上有几枚錢滾下來。他往上尋找,一共拾到几十枚。尋到山半腰,他看到一棵大樹,大樹下有一口大瓮,瓮高五六尺,里邊裝滿了錢。但是瓮稍微歪斜一點,所以錢能流出來。于是他去把瓮推正,用石頭支住。然后他脫下衣服,包了五百多拿回家。他馬上就領著全家人返回去,要把那些錢全弄回來。來到山上,找到原先那條路,很快就又來到那棵大樹下。但是那口大瓮卻不知哪里去了。那人悔恨得要死,徘徊了好几天也不肯离開。一天夜里他做了一個夢,夢中有人告訴他說:“那些錢是有主的。几天前因為瓮歪了,用五百錢雇你把瓮弄正罷了,其余的錢不可妄想。”

徐仲寶
徐仲寶者,長沙人。所居道南有大枯樹,合數大抱。有仆夫洒掃其下,沙中獲錢百余,以告仲寶。仲寶自往,亦獲數百。自爾每須錢,即往掃其下,必有所得。如是積年,凡得數十万。仲寶后至揚都,選授舒城令。暇日,与家人共坐地中,忽有白气甚勁烈,斜飛向外而去。中若有物,其妻以手攫之,得一玉蛺蝶。制作精妙,人莫能測。后為樂平令,家人复往,于廚側鼠穴中,得錢甚多。仲寶即率人掘之,深數尺,有一白雀飛出,止于庭樹。其下獲錢至百万,錢盡,白雀乃去,不知所之。(出《稽神錄》)
  徐仲寶是長沙人。他家道南有一棵大枯樹,好几抱粗。一個仆人洒掃樹下,從沙土中拾到一百多錢。仆人把這事告訴了徐仲寶,徐仲寶親自前往,也拾到几百錢。從此以后,每當需要錢花,他就到樹下洒掃,總有不小的收獲。如此累計一年,共得錢好几十万。徐仲寶后來到了揚都,被選授為舒城縣令。一天無事,与家人共同坐在院子里閒談,忽然有一股猛烈的白色气体向外斜飛而去,气中好像有什么東西。他的妻子伸手一抓,抓到一個玉蛺蝶。玉蛺蝶的做工十分精巧,誰也不能解釋這是怎么回事。后來他又調任樂平令,家人又要跟著前往,搬家時在廚房旁邊的耗子洞中發現了不少錢。于是徐仲寶率領人往下挖掘,挖了几尺深的時候,有一只白色小鳥飛出來,落到院子里的一棵樹上。于是在樹下得錢一百多万。錢收完之后,小鳥飛去,不知飛向何方。

邢 氏
建業有庫子姓邢,家貧。聚錢滿二千,輒病,或失去。其妻竊聚錢,埋于地中。一夕,忽聞有聲如虫飛,自地出,穿窗戶而去,有触牆壁墜地者。明日視之,皆錢。其妻乃告埋瘞之處,發視皆亡矣。邢后得一自然石龜,其狀如真,置庭中石榴樹下。或見之曰:“此寶物也。”因收置筐篋中。自爾稍充足,后頗富矣。(出《稽神錄》)
  建業有個管庫的人姓邢,他家里很窮。他攢錢攢到兩千就生病。他的錢有的就丟失了。他的妻子偷偷地攢錢,埋到地下。一天夜里,忽然听到有一种聲音象小虫在飛,是從地里鑽出來的,穿過窗戶飛去。有撞到牆上然后落到地上的,天亮一看,竟然都是錢。他的妻就把埋錢的地方告訴他,挖開一看,錢全沒了。姓邢的后來得到一個自然生成的石龜,形狀和真龜一樣。他把石龜放在院子里的石榴樹下。有的人看到了就說這是寶物。于是就把石龜收放到筐篋之中。從此,他家稍稍充足了些,后來居然過得很富了。

林 氏
汀州有林氏,其先嘗為郡守,罷任家居。一日,天忽雨錢,充積其家。林氏乃整衣冠,仰天而祝曰:“非常之事,必將為禍。于此速止,林氏之福也。”應聲則止。所收已鉅万,至今為富人云。(出《稽神錄》)
  汀州有個姓林的人,他的先人曾經做過郡守,罷任以后一直在家里閒居。一天,天下的是錢雨,滿地是錢。全家老老少少都往家里收錢,錢把家裝滿了。姓林的就整整衣冠仰天禱告說:“這是不正常的事,一定會帶來災禍的。現在赶快停止,就是林氏家族的福气啊!”錢雨應聲而止。而他家收取的做已經巨万,至今還是富人。

曹 真
壽春人曹真。出行野外。忽見坡下有數十錢。自遠而來,飛聲如鈴。真逐之。入一小穴。以手掬之。可得數十而已。又舒州桐城縣雙戌港。有回風卷錢。經市而過。市人隨攫其錢。以衣襟貯之。風入古墓荊棘中。人不能入而止。所得錢。歸家視之。与常錢無异。而皆言亡八九矣。(出《稽神錄》)
  壽春人曹真,正在野外行走,忽然看到坡下有几千錢從遠處飛來,發出鈴響一般的聲音。曹真就去追赶那些錢。那些錢落入一個小小的地洞中。他用手往外摳錢,只弄到几十枚。另外,舒州桐城縣雙戌港,發生過旋風卷錢的事。風卷著錢從市場上掠過,市場上的人一齊跟著抓取風中之錢,用衣襟兜著。旋風進入古墓荊棘之中,人不能再追了,便停下來。回家一看,得到的錢与平常的錢沒什么兩樣。但是大家都說錢少了百分之八九十。

奇物
徐 景
  晉時有徐景,于宣陽門外得一錦麝袱。至家開視,有虫如蟬。五色,后兩足各綴一五銖錢。(出《酉陽雜俎》)
  晉朝時有一個叫徐景的人。他在宣陽門外拾到一個繡有花樣噴有香气的小包袱,回家打開一看,里邊包著一個蟬一樣的小虫,五色,后邊的兩條腿各綴有一枚五銖錢。

中牟鐵錐
中牟縣魏任城王台下池中,有漢時鐵錐,長六尺,入地三尺,頭西南指,不可動。(出《酉陽雜俎》)
  中牟縣魏任城王台下池中,有一把漢朝那時候留下來的大鐵錐,長六尺,埋在地里三尺,錐頭指向西南,不能動。

毒 槊
南蠻有毒槊,無刃,狀如朽鐵。中人無血而死。言從天雨下,入地丈余,祭地方掘入。蠻中呼為鐸刃。(出《酉陽雜俎》)
  南方有一杆有毒的長矛,沒有開刃,樣子就像朽爛的鐵。人如果被它刺中,不出血就死。人們說這長矛是從天上掉下來的,扎進地里一丈多深,舉行過祭祀的儀式才挖出來。當地少數民族稱它為“鐸刃”。

集翠裘
則天時,南海郡獻集翠裘。珍麗异常。張昌宗侍側,則天因以賜之。遂命披裘,供奉雙陸。宰相狄仁杰,時入奏事。則天令升坐,因命仁杰与昌宗雙陸。狄拜恩就局。則天曰:“卿二人賭何物?”狄對曰:“爭三籌,賭昌宗所衣毛裘。”則天謂曰:“卿以何物為對。”狄曰,指所衣紫絁袍曰:“臣以此敵。”則天笑曰,卿未知。此裘价逾千金。卿之所指,為不等矣。”狄起曰:“臣此袍,乃大臣朝見奏對之衣;昌宗所衣,乃嬖幸寵遇之服。對臣此袍,臣猶怏怏。”則天業已處分,遂依其說。而昌宗心赧神沮,气勢索寞,累局連北。狄對御,就脫其裘,拜恩而出。至光范門,遂付家奴衣之,促馬而去。(出《集异記》)
  武則天的時候,南海郡獻來一件集翠裘。此裘非常珍貴富麗。張昌宗侍奉在左右,武則天就把這件集翠裘賜給了他。然后就讓他當面穿上,和她玩一种叫做“雙陸”的賭博游戲。正赶上這時候宰相狄仁杰進來奏事,武則天就讓狄仁杰和張昌宗玩一玩“雙陸”。狄仁杰拜恩就座。武則天說:“你們兩小賭什么東西?”狄仁杰回答說:“三局兩胜,賭昌宗身上穿的這件皮袍子。”武則天又說:“你用什么東西相抵呢?”狄仁杰指了指自己身上穿的紫袍說:“我用這個。”武則天笑道:“你還不知道,他身上這件皮袍子价錢超過千金呢!可你那件,和它沒法對等!”狄仁杰站起來說:“我這件袍子,是大臣朝對天子的衣服,高貴無价;而張昌宗的這件,只不過是受到寵幸的衣服。兩件相對,我還不服气呢!”武則天因為已經把衣服給出去了,也就只好依他說。但是張昌宗卻感到羞赧沮喪。所以他的气勢不振,沉默無語,連連敗北。到頭來只好乖乖地脫下集翠裘交給狄仁杰。狄仁杰拜謝武則天离去。走到光范門,狄仁杰把集翠裘送給一個家奴穿上,策馬而去。

謝靈運須
晉謝靈運須美,臨刑,施于南海祇洹寺,為維摩詰須。寺人寶惜,初不虧損。中宗樂安公主,五月斗百草,欲廣其物色,令馳取之。又恐他人所得,因剪棄其余。今遂絕。(出《國史累纂》)
  晉代的謝靈運,胡須很好看,被殺臨刑的時候,他把它施舍給南海郡的祇洹寺。祇洹寺把它做成了維摩詰的胡須。寺中人一直很珍惜這胡須,當初并不曾有所破損。到了唐朝,中宗的樂安公主五月斗百草,為了使物品种類繁多,就派人飛馬去取那胡須。又怕別人也弄到這東西,就把多余的全剪掉扔了。所以如今就一根也不复存在了。

開元漁者
開元末,登州漁者,負擔行海邊。遙見近水煙霧朦朧,人眾填雜,若市里者。遂前。見多賣藥物,僧道尤眾。良久呻,悉無所睹。唯拾得青黛數十,斗許大。亦不敢他用,而施之浮圖人矣。(出《逸史》)
  開元末年,登州有個打魚人,挑著擔子走在海邊上,遠遠望見近水處煙霧朦朧,亂哄哄地有許多人,就像一個市集似的。于是他就走上前去,看到那里多數都是賣藥的,和尚道士特別多。其余他什么也沒看到,只拾到几十塊青黛,都像斗那么大。他也不敢做別的用,都施舍給和尚道士了。

楊妃襪
玄宗至馬嵬驛,令高力士縊貴妃于佛堂梨樹之前。馬嵬媼得襪一只。過客求而玩之,百錢一觀,獲錢無數。(出《國史補》)
  唐玄宗率兵馬來到馬嵬坡,命高力士在佛堂梨樹前把楊貴妃勒死了。事后馬嵬坡的一位老婦人拾到一只襪子,說是楊貴妃的襪子。打此路過的人都要求看看這只襪子,老女人就收費,一百錢一人次,賺錢無數。

紫 米
元和八年,大軫國貢碧麥紫米。上异之,翼日,出示術士白元佐、李元戢。碧麥粒大于中華之麥,表里皆碧,香气如粳米。食之令人体輕,久則可以御風。紫米有類巨胜,炊一升,得飯一斗。食之令人髭發縝黑,顏色不老。(出《杜陽雜編》)
  元和八年,大軫國進貢進的是碧麥和紫米。皇上覺得奇怪,第二天就拿出來給術士白元佐和李元戢看。碧麥的顆粒比中國麥粒大些,里外全是碧色,香味和粳米差不多,食用之后可以減輕人的体重,長時間食用可以御風。紫米有些像胡麻,一升米可以做出十升飯,食用之后可以令人須發又密又黑,青春長駐,顏色不老。

嘉陵江巨木
閬州城臨嘉陵江。江之滸有烏陽巨木,長百余尺,圍將半焉。漂泊搖撼于江波者,久矣,而莫知奚自。閬之耆舊相傳云:堯時泛洪水而至。亦靡据焉。襄漢節度使勃海高元裕,大和九年,自中書舍人牧閬中。下車未几,亦嘗見之,固以為异矣。忽一日,津吏啟事曰:“江中巨木,由來東首。去夜無端,翻然西顧。”高益奇之,即与賓僚徑往觀焉。因廣召舟子,洎軍吏群民輩,則以大索羈而出之。初無艱阻,隨拖登岸。太半之后,屹而不前,雖千夫百牛。莫能引之。人力既竭,复如前時。自是日曝風吹,僵然沙上。或則寺僧欲以為窣堵波之獨柱,或則州吏請支分剞劂,以備眾材。高以奇偉异常,皆莫之許。每擬還之于江,但慮勞人,逡巡未果。開成三年上元日,高准式行香于開元觀,僚吏畢至。高欲因眾力,得共牽复其木焉。及至,則又廣備縻索,多聚勇力。將作气引拽之際,而巨木因依假籍,若自轉移,輕然已复于江矣。拒江尚余尺許,欻然惊迸。百支巨索,皆如斬截。其木則沿洄汨沒,徑去絕江。上及中流,寂然遂隱。高遣善泅者數輩,遽往觀之。江水清澈,毫發可見。善游者熟視而回,皆曰:“水中別有東西二木,巨細与斯木無异。适自岸而至者,則南北叢焉(“焉”原作“馬”,据明抄本、許本改)。”高顧坐客,靡不駭愕。自是則不复得而見矣。有頃,高除諫議大夫。制到,詳其授官之日,即高役功之辰也。向使斯旬朔未獲移徙,高之新命既至,則那复留意乎轉遷,俾之仍舊。(出《集异記》)
  閬州城靠近嘉陵江。江的邊上有一根烏陽大木頭。大木頭長一百多尺,粗細將近總長的一半。這木頭在水上漂蕩沖撞已經多年了,誰也不知它是哪里來的。閬州的老年人相傳說,是堯帝的時候發大水,把這根木頭沖到這里來的。也沒有什么根据的。襄漢節度使渤海人高元裕,大和九年從中書舍人遷任閬州牧,來到不久就見過這根大木頭,覺得很稀罕。忽然有一天,江邊的官吏又來報告說,那江中的大木頭,從來都是頭向東,昨夜無緣無故地翻然向西了,高元裕便更加惊奇。他立即就和同僚們徑直赶到江邊觀看。于是就廣泛召集擺船的,再吸收一些軍吏群民,用大繩子挂住那大木頭往岸上拽。一開始還沒什么阻礙,隨著大伙的一拖,那木頭就出水登岸了。但是出水大半以后,它就屹立在那里不動了。即使是一千個人一百頭牛,也不能拽動它。人們的力气竭盡之后,它就又恢复原樣了。從此,它便在風吹日晒之下,僵臥在沙灘上。有的和尚想要把這根大木頭做成大柱子,有的州吏想把大木頭鋸開,做木雕的原材料。高元裕因為此木奇偉异常,所以全沒同意。他常打算把大木頭送還到江里去。但是考慮到要許多勞力,就猶猶豫豫一直沒有定下來。開成三年正月十五日,高元裕依照先例到開元觀燒香,同僚官吏全部到了,高元裕想趁人多力眾共同拉動那木頭。于是就又弄來不少大繩子,召集了不少有力气的人,准備把大木頭送還江中。就在大家將一鼓作气拉它的時候,它卻借著眾人的聲勢,好像自己轉移,很輕易地就又回到水里去了。在它离江水還有一尺來遠的時候,轟然一聲巨響,上百條大繩子全都迸斷,像斬斷一樣。那大木頭則沿著漩渦沉沒了。江面上立刻出現了從來沒有過的寂靜。高元裕派了几個善潛水的人下到水底觀瞧。江水很清澈,一根頭發也看得清。善潛水的人們在水底觀察了許久才出來,都說:“水里另有東西方向兩根木頭,大小和剛才下去的那根沒什么兩樣,剛才下去的那根南北向摞在那兩根木頭上。高元裕環視在座的人們,沒有不惊駭的。從此那木頭再也沒人看見。過了些日子,高元裕出任諫議大夫。皇命送到之日,就是高元裕動身赴任之時。如果前几天那大木頭沒有被弄回江中,高元裕的新命令送到之后,他就會留意于自己的升遷,使那大木頭仍然躺在那里。

江淮市人桃核
水部員外郎杜涉,嘗見江淮市人,桃核扇量米(“米”原作“來”,据明抄本改),止容一升。言于九嶷山溪中得。(出《集异記》)
  水部員外郎杜涉,曾經看到一個江淮一帶的買賣人,用桃核的半張殼量米,正好能裝一升,說是從九嶷山的山溪中拾到的。

玉龍膏
安南有玉龍膏,南人用之,能化銀液。說者曰:“此膏不可持北來。苟有犯者,則禍且及矣。”大和中,韓約都護安南,得其膏。及還,遂持以歸。人有謂曰:“南人傳此膏不可持以北,而公持去。得無有悔于后耶?”約不听,卒以歸焉。后約為執金吾。是歲京師亂,約以附會鄭注,竟赤其族。豈玉龍膏之所歸禍乎?由士南去者不敢持以北也。(出《宣室志》)
  安南有一种叫做玉龍膏的東西,南方人使用它,能把銀子化成液体。說這事的人說:“這种藥膏不可拿到北方來。如果有人違犯了,那么禍事就要發生了。”大和年間,韓約在安南做都護,得到了這种藥膏。等到他任滿要回去的時候,就要把這种藥膏帶回去。有人對他說:“南方人傳說這种藥膏不能拿到北方去,而你拿回去,只怕以后會后悔吧?”韓約不听,到底把藥膏帶回去了。后來韓約做了執金吾。這一年京城里發生了叛亂,韓約因為和鄭注牽連到一起,竟被滅了族。敢情是玉龍膏給他帶來的災禍吧?從此以后,所有到南方去的人都不敢把玉龍膏帶回北方來了。

段成式
段成式群從有言,少時嘗毀鳥巢,得一黑石,大如雀卵,圓滑可愛。后偶置醋器中,忽覺石動。徐之,見有四足如綖。舉之,足亦隨縮。(出《酉陽雜俎》)
  段成式的眾隨從講過,段成式小時候曾經毀掉一個鳥巢,從中得到一塊黑色石頭,像鳥蛋那么大,又圓又滑,很是可愛。后來偶然把這塊小石子儿扔到裝醋的壇子里,忽然發覺那石子儿會動。慢慢地,見它長出四條像皇冠飄帶一樣的腿來。把它舉起來,四條腿也隨之縮回去。

李德裕
李德裕在文宗武宗朝。方秉相權,威勢与恩澤無比。每好搜掇殊异,朝野歸附者,多求寶玩獻之。常因暇日休浣,邀同列宰輔及朝士晏語。時畏景赫曦,咸有郁蒸之苦。軒蓋候門,已及亭午,縉紳名士,交扇不暇。時共思憩息于清涼之所。既延入小齋,不覺寬敞。四壁施設,皆有古書名畫,而炎鑠之患未已。及列坐開樽,煩暑都盡。良久,覺清飆凜冽,如涉高秋。備設酒肴,及昏而罷。出戶則火云烈日,熇然焦灼。有好事者,求親信察問之。云。此日以金盆貯水。浸白龍皮。置于坐末(龍皮有新羅僧得自海中,海旁居者,得自魚尾,有老人見而識之,僧知李好奇,因以金帛贖之,又暖金帶壁塵簪,皆希世之寶,及李南遷,悉于惡溪沉溺,使昆侖沒取之云在鱷魚穴中,竟不可得矣,旁原作勞,惡原作思,据明抄本改)。
  東都平泉庄,去洛城三十里,卉木台榭,若造仙府。有虛檻,前引泉水,瀠回疏鑿,像巴峽洞庭十二峰九派,迄于海門,江山景物之狀。竹間竹徑,有平石,以手摩之,皆隱隱云霞龍鳳草樹之形。有魚肋骨一條。長二丈五尺八其上刻云,會昌二年,海州送到(庄東南隅,即征士韋楚老拾遺別墅,楚老風韻高邈。雅好山水,李居廊廟日。以白衣累擢諫署。后歸平泉。造門訪之,楚老避于山谷間,遠其勢也,)初德裕之營平泉也,遠方之人,多以土產异物奉之,求數年之間,無所不有。時文人有題平泉詩者,隴右諸侯供語鳥,日南太守送名花(“名花”原作“花錢”,据明抄本、陳校本改)。威勢之使人也。(出《劇談錄》)
  李德裕是唐文宗唐武宗時候的人。在他正執掌相時,威勢和恩澤無比。他喜歡搜求奇珍异寶。不管是當朝的還是在野的,凡是給他送禮的,多半都是搜求寶玩獻給他。他常常借著休假的日子,邀請同朝的宰輔及朝士宴聚。當時正是酷暑,烈日當頭,晒得大地宛如蒸籠,一近中午,縉紳名士就只顧扇扇子了。這時候,人們都在思求一個涼爽的去處。等人們被迎入小齋,立時感到寬敞。四壁懸有古書名畫。但是炎熱之患未除。等到開樽痛飲,就不知悶也不知熱了。喝上一會儿,便覺得清風凜冽,如同進入深秋。酒肴很丰盛,直喝到日近黃昏才罷。但是一出門又覺得風如火云如煙,焦灼難當。有好事的人就求親信之人打听這是怎么回事。回答說,是因為用金盆裝滿水,把一張白龍皮浸泡在里邊,放到了座位上(龍皮是新羅僧人從海中得到的,海旁居住的人,從魚群尾部得到,有一個老人見到知道是寶物。新羅僧知道李德裕喜歡奇物,就花錢買下,又送暖金帶避塵簪,都是稀世珍寶。到李德裕去南方時,都在惡溪沉沒。讓昆侖奴入水找它,說是在鱷魚穴中,竟拿不到它了)。
  東都的平泉庄,离洛城三十里。這里的花卉草木,舞榭歌台,仙境一般。前引的泉水瀠回曲折,就像巴峽洞庭的十二峰和九川那樣的山河景象。竹間曲徑上有一塊平石,用手摸去,全是隱隱的云霞龍鳳草木之形。還有一條巨大的魚肋骨,長兩丈五尺,那上面刻道:“會昌二年,海州送到。”(在平泉庄的東南角,有韋楚老拾遺的別宅,楚老气質清高,喜歡游戲于山水間。李德裕為秀才時,多次以白衣的身份拜訪過韋楚老拾遺。李德裕做宰相后,來到平泉,又登門訪問,楚老躲避到山谷之中,以求躲避李德裕逼人的勢頭)李德裕營駐平泉的時候,因為他是遠方之人,當地人多半都把一些土產异物贈送給他。所以數年之間,他無所不有。當時有的文人題了這樣的詩:“隴右諸侯供語鳥,日南太守送名花!”是李德裕的威勢太大才使人們這樣啊!

夏侯孜
夏侯孜為宣宗山陵使。開真陵,用功尤至。鑿皇堂,深及袤丈,于堅石中,得折金釵半股。其長如掌,余尚銜石中。工乃扶取以獻孜。孜以寢園方近,其事稍异,因隱而不奏。(出《唐闕史》)
  夏侯孜是宣宗朝的山陵使。他負責開掘真陵的施工,工程浩大。鑿皇堂鑿到一丈多深的時候,從堅石縫中,得到半股折斷的金釵,一巴掌那么長。其余的半股還銜在石縫中。石工就將它取出來交給夏侯孜。夏侯孜因為寢園离得很近,他覺得這事不大正常,就隱瞞下來,沒有向皇上奏明。

嚴遵仙槎
嚴遵仙槎,唐置之于麟德殿。長五十余尺,聲如銅鐵,堅而不蠹。李德裕截細枝尺余,刻為道像,往往飛去复來。廣明以來失之,槎亦飛走。(出《洞天集》)
  嚴遵仙槎,唐朝時放在麟德殿。全長五十多尺,敲擊出聲有如銅鐵,質地堅硬,不怕蛀虫侵害。李德裕截下細枝一尺多,刻成道士像。這道士像往往飛去又飛回。廣明以后這道士像失去了,嚴遵仙槎也相繼飛去。
  ------------------
  一鳴掃描,雪儿校對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