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李斯 夏侯嬰 張恩 高流之 高顯洛 謝靈運 王果 丰都冢 樊欽賁 姜師度 鄔載 鄭欽悅 周明末年,有人在挖掘古墓時得到一塊玉石,上面刻著一篇文章共計八十個字。當時都不認識這些字,便把它藏在書館中。到了秦朝時,李斯認出八個字,為“上天作命,皇辟迭王。”到漢朝時,叔孫通又認出兩個字。 漢朝的夏侯嬰因功勞而被封為滕公,等到他去世將要安葬的時候,靈車尚未到墓地,拉車的馬便仆倒在地再也不往前走。派人在這里往下挖掘,竟然挖到一個石屋。石屋中刻有銘文寫道:“佳城郁郁,三千年見白日,吁嗟滕公居此室!” 于是將滕公改葬在這里。 后魏天賜年間,河東人張恩盜掘商湯古墓,挖到一銘志,寫道:“我死后二千年,受難于恩。”張恩將得到的古鐘磬,全投進河里。此事又見于《圣賢城冢記》。 后魏時的高流之,任徐州刺史,他要開掘滹沱河而引水繞城作為防護。施工中挖開一座古墓,得到一篇銘文,上寫道:“吾死后三百年,背底生流泉。賴逢高流之,遷吾上高原。”高流之重新給他造了棺槨制備了衣物,取出他的靈柩而改葬于別處。 在洛陽大統寺南面,有三公令史高顯洛的宅第。每當夜晚,高顯洛便發現有赤光在堂前移動,這樣的事已非一次。他向發光的地點挖下去一丈多深后,得到了黃金一百斤。黃金上刻寫道:“蘇秦家金,得者為我造功德。”高顯洛于是為他修建了招福寺。世人又稱此處便是蘇秦的宅第。當時是元義執政,听說高顯洛得到這些金子,就向他索要,洛給他二十斤。查考蘇秦那個時代(戰國)還沒有佛教,做功德,不必建造寺廟,或者是用碑銘之類來頌揚他的名聲業績。 南朝宋代浦陽江有一處叫琵琶圻,圻上有一座古墓,被江水沖毀,磚上有隱約的文字是:“筮吉龜凶,八百年,落江中。”謝靈運取下那塊磚帶到京城,都傳著看。于是查驗龜卜,可證古墓已有八百年了。 唐朝左衛將軍王果被處分,出任雅州刺史。在乘船赴任的途中,有一天他把船停泊在江上,一抬頭發現在岸邊懸崖的半腰有一口棺材,那棺材有一半懸空在外。于是他沿著懸崖爬上去觀看,結果發現一行銘文,那銘文寫道:“欲墮不墮逢王果,五百年中重收我。”王果喟然長歎道:“我現在就重新埋藏此人吧。我被貶雅州,原來是命中注定的啊!”于是將他埋藏而去。 東都丰都市,在長壽寺的東北面。在最初剛建城牆時,挖出一座古墓。是土藏,四周沒砌磚,棺木已經腐朽,一碰就散架了。尸体的頭上戴一塊平上巾,穿紅衣裳。并得到一行銘文,寫道:“筮道居朝,龜言近市。五百年間,于斯見矣。”當時經通曉這方面知識的人對照查驗,認為是魏黃初二年所葬。 寇天師字謙之,后魏時得道。他經常在石頭上刻字記事,然后將刻字的石頭藏于嵩山中。唐朝上元初年,洛川郜城縣有一百姓,因到山中采藥,得到一塊石頭。他把這塊石頭獻給縣令樊文,縣令將此事稟報州官,州官又上奏給皇帝,高宗皇帝下詔將石頭藏于內府。這塊石上刻字記述的事很多,而且深奧難解。簡要地說,有“木子當天下”,又說“止戈龍”、“李代代不可移宗”、“中鼎顯真容”、“基千万歲”等等。所謂“木子當天下”,是說唐朝李氏受天命該當皇帝。所謂“止戈龍”,是說則天武后要臨朝當政;“止戈”為“武”,是指武則天。所謂“李代代不移宗”,是說中宗皇帝使唐朝重新振興起來,使天地再度煥然一新。所謂“中鼎顯真容”,其實是指睿宗的廟諱,因為“真”是睿宗的徽號,能讓人不相信嗎?所謂“基千万歲”,“基”是玄宗的名字,“千万歲”是指他經歷的時間長久。后來中宗皇帝登位,樊文的儿子欽賁把石記本獻上,皇帝下令將它編入國史。 有位先生名叫衛大經,解梁人。因有學問而遠近聞名,不媚俗,經常閉門而謝絕与他人來往。他生來天資聰慧而有很高悟性,通曉天文歷象,對天宇間的玄奧也有很深的研究和探索。后來壽終正寢,葬于解梁郊外。唐開元年間發大水,姜師度奉皇帝之命開鑿無咸河,用以灌溉鹽田。他拆除了很多房舍,鏟平了很多墳丘,解梁的百姓都很不滿。等挖到衛先生墓前,在向地下挖土時,發現一塊石頭,刻字為銘,那是當年衛先生留下的話。他寫道:“姜師度,更移向南三五步。”修河工得此石后,便把這一情形稟報姜師度。姜師度對此事十分惊奇,他感歎良久,對左右的僚屬們說:“衛先生真是奇才啊!”就立即命令修河工們改變河道走向,离開衛先生的墓地几十步遠。 唐朝開元年間,江南發大水,淹死好几千人。郡守把這种情況上報給皇帝,玄宗下令讓侍御史鄔載前往巡察。鄔載來到江南,忽然發現道旁有座古墓,被水沖坏而注入墓穴。鄔載很怜憫,便叫人把墓中的骨骸遷到高地上。等到挖墓的時候,發現有一塊石頭,上面刻有文字,是記載這墳墓情況的。志后有銘文二十字,是占卜此地為自己墳墓的人說的話。他寫道:“爾后一千歲,此地化為泉。賴逢鄔侍御,移我向高原。”鄔載看了看很感奇异。于是查驗這墓的年代,果然有一千年了。 唐朝天寶年間,有個商洛隱士任升之,曾給右補闕鄭欽悅寫信說:“升之所言是這樣的:我隱退后居住在商洛,久闕披陳,獨往山林,親情之間斷絕往來。有事想向你求問,他日再去拜訪。升之的上五代先宜曾在梁朝作官任太常,當初在南陽王帳下作官時,在鐘山懸崖一處坍塌的墳墓中得到一篇古代的銘文。這篇銘志不講姓氏,用小篆刻的文字說:‘龜言土,蓍言水,甸服黃鐘啟靈趾。瘞在三上庚,墮遇七中已,六千三百浹辰交,二九重三四百圯。’文字雖有剝落,但仍很分明清晰。是一場大雨之后,才墜落下來而得到的。當時是梁武帝大同四年。數日后,恰逢盂蘭大會,先祖隨從皇帝一起去同泰寺,便將銘文抄錄下來拿給史官姚訾及諸學官看。他們仔細地研討了几個月,卻沒有一個人能知曉它的意思的。當時抄錄的文字,現在還裝在筐笥之中。您的學問可以說是生而知之,謀略、運籌兩者兼備。像您這樣有學識的人即使是前賢也比不上,近代也從未听說過。愿您能選其要旨,綜合它的要義,將遺簡的內容注釋闡發出來,以了卻先祖的遺愿。這也是我深深盼望的。樂安任升之白。”數日后,鄭欽悅回信說:“迷信的使者已到,忽然看到您的信函,正可滌除我胸中的煩悶。您不忘舊情,甚至要屈駕來訪。又把大同年間的古銘抄給我看,連前輩賢才都不能通曉,我沒有那么高學識,怎敢輕言狂語呢?這讓我更加慚愧了。我現在正在途中,沒有什么資料可查閱,只是在馬鞍上探求思考,但也頗有收益。修建這座古墓的人不知是何人之子,選擇這個地方作墓地的人可稱得上是絕代的賢才。對過去和未來的事情,他了如指掌。推論事情的始終,絲毫不差,比隗炤能預測到將有姓龔的使者來訪,還要高明。不說葬者的年月,先記載坍塌的時間。從坍塌的時間,來求索初葬的日子,事情就可以知曉了。姚史官也可稱得上是當世的學者,反复多次与諸儒研討,琢磨一個多月,竟不知那里面包含的旨意。當然還不止是這一點。推究占卜者的用意,是把事情說得含蓄些,話說得深奧些。這是等待我當那個龔氏使來打開這個疑團哪。如果不是這樣,為什么你忽然下顧求教于我呢?我稽查各种歷術學說,揣測那些微詞,試著作一次探索,庶几乎可能揣測出此銘的深意。當年是梁武帝大同四年,這一年正是戊午年。那里說的‘甸服’,即是五百;‘黃鐘’即是十一。那是說到五百一十一年墳墓將坍塌。從大同四年向上追溯五百一十一年,是漢光武帝建武四年即戊子年。‘三上庚’,說的是三月上甸的庚日,那年三月辛巳是朔日,即初一,再過十日是庚寅日,因此是三月初葬于鐘山的。‘七中巳’,說的是七月戊午朔日,也是初一,再過十日便是己巳日,這便是墳墓剛剛坍塌的日子。這一天是己巳可以知道了。‘浹辰’是十二,從建武四年三月到大同四年七月,總共為六千三百一十二個月,每月一交替,所以說‘六千三百浹辰交’。‘二九’是十八,‘重三’是六,尾字是‘四百’,六就是千數,十八可知是万數。從建武四年三月十日庚寅安葬,到大同四年七月十二日己巳坍塌,共計為一十八万六千四百日。就是銘上說的‘二九重三四百圯’。這里所說的只是年月日的數,按年說是五百一十一年,正合于‘甸服黃鐘’;按月算則是六千三百一十二個月,合于‘六千三百浹辰交’;按日算則是一十八万六千四百日,合于‘二九重三四百圯’。從‘三上庚’到‘七中巳’,根据歷法計算,沒有什么差錯。所說的年和月日,只要差一個數,就不能相符合了。當初卜者之意,就是等待我來講清楚的。你向我來詢問,是天意早就安排好了的。從政已經很久了,學業早已荒蕪,古人的意思,又是很難推測的,您可以再問問別人。如有收獲可及時告訴我。派使者送還此信面謝。鄭欽悅啟。”据記載,貞元年間,李吉甫任尚書省屯田員外郎兼太常博士。當時宗人李巽為戶部郎中,在南宮閒暇的時候,談到近代儒學術數的著名人物,對李吉甫說:“已故右補闕集賢殿直學士鄭欽悅,對于術數研究精深,尤其對玄奧的事物能夠深思通達,是僧一行所達不到的。因他在那時受到當朝者的壓制,所以不很出名。你知道嗎?”李吉甫回答說:“兄長用什么來證實呢?”李巽說:“天寶年間,商洛的隱士任升之,自稱五代先祖曾在梁朝作官為太常,大同四年,在鐘山下得到一塊古墓銘。那上面文字隱秘難懂,到處求教于儒學之士,卻沒有一個人能明白它的意思的。于是封存了古銘,告誡儿子們說:‘我代代子孫,要用這個古銘訪尋于通曉它的人。如果能有知曉者,我就沒有什么遺憾的了。’到了任升之這一代,他很通法也很博學。當他了解到鄭欽悅的名气后,就把先祖的意愿告訴了他。鄭欽悅說:‘你應當抄錄下來給我看看。我好試著研琢它。’任升之便將銘文抄与他。此時正巧鄭欽悅奉朝命出使,剛剛從長樂驛騎馬出發,便得到銘文而對它進行解釋。行至滋水,走了有三十里路,就悟出了其中的奧秘。所以他在信中寫道,‘据鞍運思,頗有所得,’這不是件奇事嗎?”辛未年,李吉甫轉任部員外郎。而鄭欽悅的儿子鄭克鈞,也由京兆府司錄調任司門員外郎,李吉甫多次用李巽說的話去問他,雖然符合事實,但鄭克鈞自己卻說丟失了那封信的草稿。每每想那銘文的玄奧至深而又見不到原文,李吉甫都覺得非常婉惜。壬申年,李吉甫被貶為明州長史。在海島之中,有一個隱士姓張,名叫玄陽,因為他明白《易經》,為州將所重用,被召聘安排到閣內。因他講解《周易》卜筮之事,便把鄭欽悅的書信給李吉甫看,李吉甫很高興得到這封信,高興得超過得到寶物。于是立刻將它編成冊,又為它寫文章論述道:“一堆黃土,沒有情。遇到大雨而坍塌,是偶然現象。而深明象數的人,把這偶然發生的事判定在十八万六千四百天之前。何況是在理亂的時運,而又艱難困厄之時,圣与賢不能相遇,君与臣偶然相合。就像姜子牙得到騰達而被稱作尚父。孔子沒有鳳車卻周游列國,傅說在岩下因夢被提拔,張良在橋上得神人傳授,這都是必定要應驗的事。然而孔子無暇暖其席,墨子不等到達黔而受挫,為什么要那樣做?孟子去齊而匆忙得飯都來不及做,賈誼去湘江而憑吊屈原,又這樣眷戀。難道這些大圣大賢,還迷惑于宿命的說教嗎?這是不是獻身而存教,詔示人道而不可偏廢呢?我無法知道。鄭欽悅很快從右補闕升為殿中侍御史,被當時的宰相李林甫所嫉恨,被排斥在外,不能顯露出他的名聲,所以我才要敘述對他的所聞,放在這兩篇書信之后,用來昭著蓍筮的神明,聰哲的對玄妙疑難解釋的本事,奇偶變化的有數,以此贈送給各位好事者,成為后世學子奇妙的玩味品。時間是貞元九年十一月二十八日。趙郡李吉甫記。” ------------------ 一鳴掃描,雪儿校對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