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鄭會 王穆 邵進 李太尉軍士 五原將校 范令卿 湯氏子 士人甲 李簡 竹季貞 陸彥 滎陽有位鄭會,家住渭水南岸,少年時憑著力气大而聞名。唐代天寶末年,安祿山作亂,所到之處盜賊蜂擁而起,百姓們大多數聚居在州縣城里。鄭會依仗自己的力气,仍住在鄉下,親戚中有很多人都依靠他。鄭會經常騎著一匹馬,四處尋找盜賊,偷偷地站在遠處觀察。就這樣過了好几個月。后來,他忽然五天沒有回來,家人十分憂愁,都認為是被盜賊劫持的緣故,也不敢去尋找。他家的樹上,忽然有人說話,呼喊“阿奶”。阿奶是鄭會妻子的奶娘。家里人惶恐不安,都躲藏起來。樹上又傳來說話聲:“阿奶不認識鄭會了嗎?前些日子我去監視強盜,和盜賊相遇,寡不敵眾,被他們殺害了。可我認為自己命不該死,屢次向冥府的官們申訴,現承蒙恩准,已經判我重生。我的尸体在這個庄子北邊五里道旁溝中,可以拿著火和衣服來取。”家人象他說的那樣,在水溝中找到了鄭會的尸体,但頭卻不見了。又听樹上說:“頭就在北面一百多步遠的桑樹根下。回到家之后,可以用穀樹皮作線,縫上它。我不再來了,爭取別出差錯。”說完,象鬼那樣叫了一聲就走了。家人把頭找回家,照他說的辦法縫連完畢,身体漸漸溫暖,几天就能看見東西了。經常用米湯喂他,百日之后便一切照常了。 太原有個王穆,唐代至德初年任魯旻的部將。他在南陽戰敗了,軍卒戰馬四處奔跑。王穆体貌魁偉強健,馬又异常高大。不少賊兵騎著馬追他,追上之后,用劍從后面砍向王穆的脖頸,筋骨全斷了,只剩喉嚨還連著,當即就死過去落到地上。開始,他迷迷糊糊不知道自己已經死了,過一頓飯工夫才醒悟。當頭落到肚臍上時,心中一陣凄惋。旋即,覺得食物從脖頸漏出,就用手扶著頭,把它按回脖頸上,一會儿又掉下來,昏悶气絕象剛才一樣。過了好久,他才蘇醒過來,把頭正在頸上,將頭發系在兩邊,就能夠坐起來。此刻,他心也茫然,不知自己能否免災。而他的馬,怎么也不离去。見他坐起,那馬也走過來站在他的面前。王穆扶著它能夠站立起來。系在左膊上的頭發松開了,頭又墜落怀中,半夜后才蘇醒。再次系發,正頭之后,王穆心想,這馬躺下我才能夠上去呵,那馬忽然就橫臥在他面前。于是他上得馬去,馬也隨他而起,馱著他往東南走。他兩手托著兩頰,騎馬走了四十里。王穆部下十多個散兵一起奔來,也從便道到這里尋找王穆,相見之后,扶他去村舍寄住。此地距离敵人四十多里,眾人心里又惱怒又害怕,隨即用馬馱王穆回到魯旻的隊伍。魯軍所住之城不久被敵人圍困。王穆在城中養病,二百多天才痊愈。環繞著他的脖頸有一條肉檁子,象手指那么寬,頭竟然稍稍偏斜。魯旻覺得王穆系名家子弟,又以身殉職而未死,就派他任南陽縣令,不久奏報他任葉縣令,一年多后,遷任臨汝縣令。任滿,又攝任棗陽縣令,死在了任上。 唐代大歷元年,周智光任華州刺史,搶劫行旅錢物,不久即想謀反。他派遣手下官吏邵進,暗暗地到了京城,偵探朝廷有無防范、討伐他的意向。邵進回來告訴周智光說:“朝廷沒有怀疑你的跡象。”周大怒,認為他這是討好朝廷欺騙自己,立即令人把他殺了。周智光過后很后悔,立即派人把邵進的頭送給他的妻儿。妻子把他的頭縫到脖頸上,不久就活了,將藥涂在傷口上。但邵進還是懼怕周智光,讓人告訴周智光說:“邵進本來是蒲地人,現在想回去埋葬。”周智光無奈,便送些喪葬錢物。邵進回到蒲地十二天,他的傷口便平复愈合,于是改名換姓漫游四方。三十年后,崔顒任宋州州牧,早晨升堂時,有一個人投名帖說,他是皇宮的敕吏。崔顒召見了他,他就是邵進。詢問其來由,邵進說:“你當年是周智光的從事吧?”于是便講述過去的一些事情。崔顒方才省悟,賞給一些絹帛,邵進揖拜之后离去。 長安里巷傳說,朱泚在京城作亂時,李太尉軍隊中有一個小卒被亂兵所殺,身頸异處。過了七天,忽然不知怎么回事他自己又站了起來,只覺得臚骨稍有些硬,咽喉比過去強直,而遭刀砍的地方很痒。行走沒有什么痛苦,人們扶持他回到家中。老婆孩子都很惊怪,問這是怎么回事,他全都說了。當身体和頭頸分离時,他全然不覺被殺,也無心回憶家鄉。就記得忽然被驅赶進一座城門,同時被赶去的士卒死了好几千。到了城東面,有一個大署衙,只見綠衣長吏靠在桌子上,點錄姓名而過。按順序喊到他的名字時,他便說:“我不該來。”就被狠狠地呵責訓斥一頓,左右將他赶出去,又把他喊回來。“這時只見一個冥司,拿著一根削得光光的桑木棒,像胳膊那么長,形狀如門釘。他牽住我頭身斷絕處,對合在一起,然后用桑木釘從腦部釘進咽喉。不久我就蘇醒過來,重又見到了日月星辰,不很痛苦。”妻儿于是分開他的頭發察看,就見受傷處隆起一寸多高,的确和往常不同。皮里桑木紋還存在,有人說是粉黛之色。元和年間,溫會有個同宗叫守清,任分鎮權將。一次他忽然說起這件事,守清就喊一個人到前面來,說這位是部下甲馬士耿皓,現在已經七十多歲了,体力還可以抵擋几個武夫。溫會親眼看見了他的异常之處——原來,他就是那個死而复生的小士卒。 五原派遣一個校官去揚州,這校官請求賜衣物。他在當地有熟人,能夠辦好可托之事。到后,揚州院官給予他殷勤接待,并看見他頸上有一道肉環圍繞著,疤痕明晰可怕。院官和他很熟悉,便問其來由。他把發生的事說了:好多年前巡視邊境,他率部下五六百人,深入到榆塞一帶,遭受胡虜的突然襲擊。對方有好几千人,全是騎兵,寡不敵眾,帶去的五百步兵全死掉了,尸体堆積得象小山那么高,他也落了個身首异處。到太陽下山后,他的魂听到呵喝之聲,一個象官府中點巡官的人,來到他跟前,怒道:“這個人不該死,為什么殺他?”胥吏叩頭哀求。那官說:“不把他复活,你就得償命。”吏胥說:“能活。”當官的點點頭,過一會儿又呵喝胥吏道:“你要快點使他复活,不要耽誤死者。”胥吏大聲答應著。將我的頭安到頸項上,我的身子躺在三尺厚的樹葉上,頭邊有半碗稀粥,一把斷把羹匙插在碗中。我能夠伸手拿羹匙,舀飯送到嘴里,漸漸能吃飯了,就又迷迷糊糊睡著了。當我再睜開眼時,又見半碗粥,碗里還是放著羹匙。這樣一連過了六七天。能夠行走了,我就拄著拐杖回到原處。光陰很快就到了現在,我的疤痕就是這么來的。 隋文帝開皇二年,汴州浚義縣功曹范欽子令卿,在家与族人文志校書,競工拙。令卿以手反擊文志,鼻血出不止,因即殞。文志父乃執令卿,以繩懸縊于屋梁,移時气絕。文志父母恐令卿卻活,复用布重絞之。死經三日,令卿卻蘇,文志長逝。(出《五行記》) 隋文帝開皇二年,汴州浚義縣功曹范欽之子范令卿,在家里与文志勘校書籍,比賽高低,結果打起架來。令卿用手反擊文志,打得他鼻血不止,因之當即死去。文志的父親捉住令卿,用繩子把他懸吊在房梁上,一會儿就斷气了。文志父母怕令卿再活過來,用布條勒了又勒。令卿死了三天之后卻又复活了,文志則終于死去了。 湯氏子的父親任樂平縣尉。縣令李氏,是隴西的名門貴族,平素輕浮隨便,常常以狎昵侮辱別人取樂。縣尉對此忿忿不平。他被縣令隨便侮辱多次,實不堪忍受。湯氏子和哥哥到縣令處爭辯,縣令又打又罵,喊左右將他們拽下。剛要施刑,湯氏子怀中有劍,拔出便刺中縣令胸部,不深。几天以后,縣令死了。他的家人也擊打湯氏子,并將其關進監獄。州里判刑,令年內處死。當行刑那天,把他帶到刑場,湯氏子的臉上沒有愁容。有個善于看相的人說:“這少年有五品官的相,定當不死;假如他死了,我今后就不給人相面了。”行刑的人用繩子纏住他的脖子,把他勒斷气之后拉回監獄,到晚上就复活了。獄卒向獄官報告,獄官說:“這是個殺人犯,沒有讓他活的道理。”他命令獄卒用繩子把他吊死,不料三更時又活了。獄卒再吊,天亮又活了。獄官向刺史報告,全州上下惊歎不已。但為維護法律尊嚴非殺不可,喊來其父,讓他親手將儿子處死。其父在州的城門上當眾行刑。刺史自始至終對他很同情,讓家人收尸。等把他的尸体抬回家之后,他又复活了,因而埋的是空棺材,將他養在暗室,多少年都平安無事。唐代乾元年間,他是在任全椒縣令時死的。 晉元帝世,有甲者,衣冠族姓,暴病亡,見人將上天,詣司命,司命更推校,算歷未盡,不應枉召。主者發遣令還。甲尤腳痛,不能行,無緣得歸。主者數人共愁,相謂曰:“甲若卒以腳痛不能歸,我等坐枉人之罪。”遂相率具白司命。司命思之良久,曰:适新召胡人康乙者,在西門外。此人當遂死,其腳甚健,易之,彼此無損。主者承教出,將易之。胡形体甚丑,腳殊可惡,甲終不肯。主者曰。君若不易,便長決留此耳。不獲已,遂听之。主者令二并閉目,倏忽,二人腳(“腳”原作“卻”,据明抄本改)已各易矣。仍即遣之,豁然复生,具為家人說。發視,果是胡腳,叢毛連結,且胡臭。甲本士,愛玩手足。而忽得此,了不欲見。雖獲更活,每惆悵,殆欲如死。旁人見識此胡者,死猶未殯,家近在茄子浦。甲親往視胡尸。果見其腳著胡体。正當殯斂。對之泣。胡儿并有至性。每節朔。儿并悲思。馳往,抱甲腳號啕。忽行路相逢,便攀援啼哭。為此每出入時,恒令人守門,以防胡子。終身憎穢,未曾娛視。雖三伏盛署,必复重衣,無暫露也。(出《幽冥錄》) 晉元帝時有個某甲,出身士紳家庭。一天得急病死了,被人帶上天去,拜見司命。司命又推究校驗,計算某甲的壽歷沒盡,不應該冤枉召來。管事的下令將其遣返。某甲患腳病特別疼,不能走,沒法回去。管事的几個人都挺發愁,商量說:“某甲假如因為腳病最后不能回去,我們就得承擔冤枉他人的罪名。”于是一起向司命匯報。司命想了很久,說:“方才新召來的胡人康乙,在西門外住,這個人應當立即死,他的腳很健康,讓他們二人換腳,彼此都沒有什么損失。”管事的接受了這個命令,回來就要給他們換腳。那胡人形体丑陋,腳更難看,某甲怎么也不肯換。管事的說:“你假如不換腳,就得長留此間了。”某甲不得已,只好服從。管事的讓他倆閉上眼睛,很快,他們的腳就換了過來。某甲當即被遣送回來,忽然間就活了。他一一向家人說了。脫鞋一看,果然是雙胡人腳,叢生的毛連結著,而且有胡臭气。某甲本來是讀書人,愛玩手腳,但忽得這樣一雙腳,卻一點也不想看。雖然獲得再生,卻常惆悵慨歎,几乎想死。旁人中有認識那個胡人的,說他還沒有出殯,家住附近茄子浦。某甲親自去看那胡人尸体,果然看見自己的腳附在他的身上。正要殯殮,親屬們對著尸体哭。胡人的儿子對父親很有感情,每當初一過節時,由于悲思過度,他都要跑到某甲家,抱住他的腳號啕大哭。走路時偶然相遇,胡儿也要拽住他啼哭。因此,某甲每次出入家時,總要讓人守住門,以防胡儿。某甲一輩子厭惡那雙髒腳,未曾高興地看過。即使在三伏盛夏,也定要穿好几層衣服,不讓它露出來。 唐代開元末年,蔡州上蔡縣南里村百姓李簡,患癲癇病死去,埋葬十多天后。汝陽縣有個百姓叫張弘義,与李簡素不相識,且相距三百多里,也因病而死,過了一宿又活了。他不再認識父母妻子,并說我是李簡,家住上蔡縣南李村,父親名亮,然后徑直走到南李村,進了李亮家。李亮惊訝地詢問這是怎么回事,張弘義說自己剛病時,夢見兩個穿黃衣裳的人,送來一張帖子就跟他們走了。走了几十里,到了一座大城市,題名“王城”。他被引入一處,象人間的六司官衙,留他住了几天。所追查的一些事,他實在不能回答。一天,忽然從外面走進一個人,說是錯捉了李簡,應該立即放回去。有一吏說:“李簡的身体腐坏了,讓他到別處托生吧。”李簡一時想念父母親族,不想到別處托生,因此請求恢复本身。不一會,看見領進一個人,通判說:“汝陽張弘義被捉拿到了。”那吏又說:“幸虧張弘義的身体沒坏,快讓李簡托他的身体复活,借以享受余年。”于是,李簡便被兩吏攙出那座城,但走得极快,他漸漸失去知覺,忽然又象作夢醒來。見不少人圍坐而哭,還有那些屋宇,自己都不認識。李亮問他親族名氏,以及李簡的平生小事,他沒有不知道的。李簡原是蔑匠,于是到內室休息時,他就找來刀具,破開竹蔑編盛器。言談舉止,都使人确信是李簡。他竟然再也沒有回汝陽去。當時段成式的堂叔,任蔡州司戶,親自查驗了這件奇事。古代扁鵲換魯公扈、趙齊嬰的心,等蘇醒之后都能返回自己的住處。兩家問及一些事情,他們各自都還記憶猶新。用這個歷史事件來考究,李簡的事也不是假造的。 陳蔡兩縣之間,有個居民叫竹季貞,死十多年了。后來村里人趙子和也死了,過了几天又忽然蘇醒,立即起身跑出門去。其妻惊訝地攔住他詢問,子和說:“我是竹季貞,哪里認識你?我要回自己家去。”連語音都不是趙子和的了。妻子就跟著他到了竹季貞家。竹家人見趙子和來了,以為他瘋了,罵著驅赶他。子和說:“我是竹季貞,死十一年了,現在又回來了,為什么要赶我走?!”竹家人听他的說話聲,果然是竹季貞的;又通過一些事情驗證,一點不錯。竹妻和孩子們十分駭怕,追問他,他說:“我從离開人世,至今將近十二年,在陰曹地府里總想回來看看老婆孩子,一天也沒有忘。然而,那里每隔三十年,才能讓一個死者复活,讓他到人間來宣講善惡和福禍之事。昨天我請求管案子的人,想使自己的名字被冥官知道,并愿意為我复活。一會儿冥官對我說:‘你的身体腐爛很久了,怎么辦?’管案子的人稟報說:‘他的同鄉趙子和剛死几天,我想讓他借尸還魂。’冥官准許了。那管案子的人立即把我送到趙子和家,我這才能活轉過來。”接著說起平生往事,都清清楚楚的,妻才相信而且收留了他。從此季貞不吃酒肉,穿粗布短衣,行乞在陳蔡和汝鄭等縣之間,得到的錢帛隨時用來修造佛寺,施舍給貧餓的人。他時而回一次家,到現在還活著。 余杭人陸彥,在夏天死了十多日后,拜見冥王。冥王說:“這個人壽命沒盡,放他回去吧。”左右的人說,他的軀殼完全腐爛了。這時滄州人李談剛到,這個人該死。冥王說:“拿李談的軀体給陸彥。”陸彥就進入李談的棺材中蘇醒過來。說話的口音是吳語,不認識妻子,一一講了還陽的事。隨即,他回到余杭,尋訪到他的家,妻子卻也不認他。待一一陳述經過后,她才相信。 ------------------ 一鳴掃描,雪儿校對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