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卷第三百二十八  鬼十三


  慕容垂 李勣女 解袱人 漕店人 張琮 劉門奴 閻庚 明崇儼 王怀智
  沙門英禪師 陳導 王志 巴峽人 陸余慶

慕容垂
唐太宗征遼,行至定州,路側有一鬼,衣黃衣,立高冢上,神采特异。太宗遣使問之,答曰:“我昔胜君昔,君今胜我今。榮華各异代,何用苦追尋。”言訖不見,問之,乃慕容垂墓。(出《靈怪集》)
  唐太宗征遼的時候,走到定州。路旁有一鬼,穿著黃色的衣服,站在高高的墳墓上面,神采特异。太宗派人問他,鬼回答說:“我昔胜君昔,君今胜我今。榮華各异代,何用苦追尋。”說完不見了。太宗一打听,才知道這是慕容垂的墓。

李勣女
貞觀元年,李勣愛女卒,葬北邙,使家僮廬于墓側。一日,女子忽詣家僮曰:“我本不死,被大樹之神竊我。今值其神出朝西岳,故得便奔出。知爾在此,是以來。我已离父母,复有此辱恥,不可歸。幸你匿我,我能以致富報爾。”家僮駭愕,良久乃許,遂別置一室。其女或朝出暮至,或夜出曉來,行步如風。一月后,忽攜黃金十斤以賜,家僮受之。出賣數兩,乃民家所失,主者執家僮以告。洛陽令推窮其由,家僮具述此事,及追取,此女已失,其余金盡化為黃石焉。(出《孫相錄》,陳校本作出《瀟湘錄》)
  貞觀元年,李績心愛的女儿死了,葬在北邙。讓家僮住在墳墓的旁邊。一天,女子忽然告訴家僮說:“我本來不應該死,是被大樹之神偷去的,現在趁著那個大樹之神去朝拜西岳,所以才能跑出來。我知道你在這里,就來了。我已經离開了父母,又受到這樣的羞辱,不能回去了,希望你隱藏我,我能使你致富來報答你。”家僮惊愕半天才答應,就另安排了一間屋子。那女子或早或晚地來,行走如風。一個月以后,忽然帶來黃金十斤送給他,家僮收下。拿出去賣了几兩。才知道黃金是百姓家丟的。失主抓住家僮來告官。洛陽令盤問其中的原委。家僮詳述此事。等到追取的時候,那女子已經不見了。那些剩下的金子都變成了黃色的石頭。

解袱人
江南有數人行船,見岸上兩人,与船并行數里。岸上人云:“暫寄歇息。”船人許之。怪其跳躑上船,其疾如風。須臾,兩人云:“暫至村,各有小袱,且寄船上,慎勿開也。”殷勤戒之,兩人去后,船中一人解袱共看。每袱有五百貼子,似紙,非篆隸,并不可識。共惊,還結如故。俄頃二人回,云:“開訖,何因諱?”乃捉解袱人云:“是此人解。”遂擲解袱上岸,如擲嬰儿。又于村中取人,擁之而去。經數日,一人欲放解袱者,一人不許,曰:“會遣一二年受辛苦。”乃解至富人家。其人家有好馬,恒于庭中置槽,自看飲飼。此時已夜,堂門閉,欲取富人無由。一人云:“此人愛馬,解馬放,即應開門出。”如言,富人果出。一人提之,應手即死。取得富人,遂棄解袱人而去。此家忙懼,唯見此人在,即共毆。縛之送縣,以解袱等事為辭。州縣不信,遂斷死,此人自雪無由,久禁乃出。(出《异聞錄》)
  江南有几個人在行船,看見岸上有兩個人与船并行好几里。岸上人說:“暫且到船上歇息一下。”船上人同意了。岸上人跳上船來,其快如風。一會儿,兩人說:“暫且到村里,我們各有個小包袱,先寄放在船上,千万不要打開。”再三告誡。兩人离開后,船上一個人解開包袱,大伙一齊看。每個包袱有五百貼子,好象是紙,字不是篆隸,都不認識,大伙都很惊訝,依然照樣系上。一會儿兩人回來了,說:“解開包袱了,為什么隱瞞?”就抓住解袱人說:“是這個人解開的。”就扔解袱者到岸上,象扔嬰儿一樣。又在村中找來人,相擁而去。過了几天,一人想放走解袱人,一人不同意。說:“應該讓他受一二年的辛苦。”就到了富人家。這戶人家有好馬,總在院中置槽飼養,自己看管馬的飲食。這時已經半夜了,堂門緊閉,想抓獲富人沒有机會。一人說:“這人愛馬,解開馬放了,他立刻能開門出來。”就象說的那樣,富人果然就出來了,一人抗起他、触手就死了。抓獲了富人,就丟開解袱人走了。這家慌亂惊恐,只看見這個人在,就一塊打他。綁上他送到縣衙。解袱人就將解開包袱等事做為開脫的言辭。州縣不信,就判他死罪。這人自己雪冤沒有理由。關了很久才放出來。

漕店人
貞觀中,長安城西漕店人,葬父母,凶具甚華。一二年后,忽見亡弟來,容貌憔悴。言為兄厚葬父母之故,被差為林皋驛馬,只承困苦不堪,故來請兄代。兄大惊懼,更多与紙錢,遣努力且作。其后數月,又見弟來云,只承不濟,兄遂不免去,其兄應時而卒。(出《异聞錄》)
  貞觀年間,長安城西漕店人安葬他的父母,祭具非常豪華。一、二年之后,忽然看見他死去的弟弟來了,容貌憔悴。說因為哥哥厚葬父母的緣故,他被差為林皋驛馬。承受困苦,不堪忍受,請哥哥代替他。哥哥大為惊恐,更多地給他紙錢,讓他努力去干。過了几個月,又見弟弟來了說承受不了,哥哥不能不去。他哥哥馬上就死了。

張 琮
永徽初,張琮為南陽令。寢閣中,聞階前竹有呻吟之聲,就視則無所見。如此數夜,怪之,乃祝曰:“有神靈者,當相語。”其夜,忽有一人從竹中出,形甚弊陋,前自陳曰:“朱粲之亂,某在兵中,為粲所殺。尸骸正在明府閣前,一目為竹根所損,不堪楚痛。以明府仁明,故輒投告。幸見移葬,敢忘厚恩。”令謂曰:“如是何不早相聞。”乃許之。明日,為具棺櫬,使掘之,果得一尸,竹根貫其左目。仍加時服,改葬城外。其后令笞殺一鄉老,其家將复仇,謀須令夜出,乃要殺之。俄而城中失火,延燒十余家,令將出按行之。乃見前鬼遮令馬曰:“明府深夜何所之,將有异謀。”令問為誰,曰:“前時得罪于明府者。”令乃复入。明日,掩捕其家,問之皆驗,遂窮治之。夜更祭其墓,刻石銘于前曰:“身殉國難,死不忘忠。烈烈貞魂,實為鬼雄。”(出《廣异記》)
  永徽初年,張琮為南陽令。晚上在樓上睡覺,听到階前的竹子有呻吟的聲音,靠近一看沒看到什么。這樣過了几晚,張很奇怪就祈祝說:“有神靈降臨,應該和我說話。”這天晚上,忽然有一人從竹林中走出,相貌很丑陋,上前自我介紹說:“朱粲叛亂時,我在軍中,被朱粲所殺。尸体正好在你府內樓前。一只眼睛被竹根傷了,不能忍受痛苦。因明府仁義賢明,所以就將來相告。如有幸被移葬他處,不敢忘了你的大恩。”南陽令對他說:“如果這樣,為什么不早告訴我!”就答應了。第二天,為他准備了棺材,命人挖掘竹林,果然見到一具尸体,竹根穿過他的左眼睛。為他穿上時新衣服,改葬在城外。后來,南陽令用笞刑打死了一鄉下老人。他的家屬想要复仇,陰謀算計只須南陽令晚上出來,就要殺他。不久,城中失火,漫延燒了十几家。南陽令想出去巡視火情。就見前几天那個鬼攔住馬說:“你深夜去什么地方?將有陰謀。”南陽令問誰干的?鬼說:“前些時被你得罪的人。”南陽令就又回去了。第二天就緝捕了他的家屬。經過審問都驗證了鬼說的事。就徹底地將他們繩之以法。晚上又祭拜鬼的墓,刻石碑樹在墓前。銘文說:“身殉國難,死不忘忠。烈烈貞魂,實為鬼雄。”

劉門奴
高宗營大明宮,宣政殿始成,每夜,聞數十騎行殿左右,殿中宿衛者皆見焉,衣馬甚洁。如此十余日,高宗乃使術者劉門奴問其故,對曰:“我漢楚王戊之太子也。”門奴詰問之:“案《漢書》,楚王与七國謀反,漢兵誅之,夷宗滅族,安有遺嗣乎?”答曰:“王起兵時,留吾在長安。及王誅后,天子念我,置而不殺,養于宮中。后以病死,葬于此。天子怜我,殮以玉魚一雙,今在正殿東北角。史臣遺略,是以不見于書。”門奴曰:“今皇帝在此,汝何敢庭中扰扰乎?”對曰:“此是我故宅,今既在天子宮中,動出頗見拘限,甚不樂。乞改葬我于高敞美地,誠所望也。慎無奪我玉魚。”門奴奏之,帝命改葬。發其處,果得古墳,棺已朽腐,旁有玉魚一雙,制甚精巧。乃敕易棺櫬,以禮葬之于苑外,并以玉魚隨之。于此遂絕。(出《廣异記》)
  高宗建造大明宮,宣政殿剛剛完成的時候,每到晚上都看見數十名騎馬的人行馳在殿的左右。殿中守夜的衛兵都看見了,衣服馬匹非常整洁,如此十多天。高宗讓術士劉門奴問其中的原因。對方回答說:“我是漢代楚王戊的太子。”門奴質問他說:“按《漢書》的說法:楚王和七國串通謀反,漢軍殺了他,平滅了宗族。怎么能有遺留的后代呢?”回答說:“楚王起兵時,天子顧念我,放掉就沒殺我,養在宮中,后來因病而死,埋在這個地方。天子可怜我,用玉魚一雙殉葬,現在放在正殿的東北角。史官漏掉了這些事。所以不見于史書。”門奴說:“現在皇帝在此,你怎敢在院中搔扰?”回答說:“這是我過去住的地方。現在既然在天子宮中,行動很受拘束,請求改葬我在高敞美麗的地方,這是我真誠希望的。千万不要拿走我的玉魚。”門奴向皇帝秉奏了這件事。皇帝命令改葬,挖開這個地方,果然有一古墓,棺木已經腐朽了,旁邊有玉魚一雙,制造很精巧。皇帝下令換了棺材,以禮節把他移葬在宮外,并把玉魚隨葬。此后就沒有鬼出現了。

閻 庚
張仁亶,幼時貧乏,恒在東都北市寓居。有閻庚者,馬牙荀子之子也,好善自喜。慕仁亶之德,恒竊父資,以給其衣食,亦累年矣。荀子每怒庚云:“汝商販之流,彼才學之士,于汝何有,而破產以奉?”仁亶聞其辭,謂庚曰:“坐我累君,今將适詣白鹿山。所勞相資,不敢忘也。”庚久為仁亶胥附之友,心不忍別,謂仁亶曰:“方愿志學,今欲皆行。”仁亶奇有志,許焉。庚乃私備驢馬糧食同去。六日至陳留,宿逆旅。仁亶舍其內房,房內有床。久之,一客后至,坐于床所。仁亶見其視瞻非凡,謂庚自外持壺酒至。仁亶以酒先屬客,客不敢受,固屬之,因与合飲。酒酣歡甚,乃同房而宿。中夕,相問行李,客答曰:“吾非人,乃地曹耳。地府令主河北婚姻,絆(絆原作糾,据《廣异記》改)男女腳。”仁亶開視其衣裝,見袋中細繩,方信焉。因求問己榮位年壽,鬼言:“亶年八十余,位极人臣。”复問庚,鬼云:“庚命貧,無位祿。”仁亶問何以致之,鬼云:“或絆得佳女,配之有相,當能得耳。今河北去白鹿山百余里,有一村中王老女,相极貴。頃已絆与人訖,當相為,解彼絆此,以成閻侯也。第速行,欲至其村,當有大雨濡濕,以此為信。”因訣去。仁亶与庚,行六七日,至村,遇大雨,衣裝濕汙。乃至村西,求王氏舍焉。款門,久之方出,謝客云:“家有小不得意,所以遲遲,無訝也。”仁亶問其故,云:“己唯一女,先許适西村張家。今日納財,非意單寡,此乃相輕之義。已罷婚矣。”仁亶等相顧微哂,留數日。主人极歡,仁亶乃云:“閻侯是己外弟,盛年志學,未結婚姻。”主人辭以田舍家,然有喜色。仁亶固求,方許焉。以馬驢及他繼為贄,當日成親畢,留閻侯止王氏,仁亶獨往,主人贈送之。其后數年,仁亶遷侍御史、并州長史、御史大夫知政事,后庚累遇提挈,竟至一州。(出《廣异記》)
  張仁亶小時貧窮。常在東都北市寄居。有個叫閻庚的人,是馬牙荀子的儿子,樂善好施。仰慕仁亶的品德,常常偷他父親的錢財來接濟仁亶的吃穿。荀子總是怒罵閻庚說:“你是商販之流,他是才學之士。對你來說有什么理由破費錢財來奉養他呢?”仁亶听到這話,對閻庚說:“因為我而連累了你。現在我想去白鹿山,勞煩你相送財物,不敢忘記。”閻庚長期是仁亶形影不离的朋友,心中不忍分別,對仁亶說:“我也正想志于才學,現在打算和你一同去。”仁亶贊許他有此志向,同意了,閻庚就私下准備好了驢馬糧食一同走了。六天后,到了陳留,住在客店。仁亶住在內房,房外面也有床。很久,又來了一個客人,坐在床上。仁亶看他气質非凡,讓閻庚到外面拿壺酒來,仁亶把酒請客人,客人不敢接受,仁亶堅持請他,就和他一起喝酒。酒喝得很高興,就一同回房休息。半夜,仁亶問他要到哪里去,他回答說:“我不是人,是地曹。地府令我主持河北一帶婚姻事宜,為男女作合。”仁亶看他的衣服,看見袋中的細繩,方才相信。仁亶就問他自己的官位年壽。鬼說仁亶能活到八十多歲,位极人臣。仁亶又問閻庚的情況。鬼說閻庚命苦,不能做官。仁亶問用什么辦法能達到好的結果?鬼說:“如果能找到美女許配他,或許能達到目的。現在河北离白鹿山一百余里的村中王老的女儿,面相极其尊貴。已經許配給別人了,我當解除那個婚約而促成這個婚姻來成全閻侯。馬上走,將到村子的時候,會有場大雨,以此證明我的話。”說完就告別而去。仁亶和閻庚走了六、七天,到村邊遇到大雨,衣服濕了,就到了村西王家,敲門半天,才出來迎接客人,說:“家里人不順心的事,所以開門遲了,不要見怪。”仁亶問其中的原因?他說:“我只有一個女儿,先前許配西村張家。今天過嫁妝,無禮嫌少,這是輕視的意思,已經決定解除婚約了。”仁亶、閻庚相視而笑。住了几天,主人很高興。仁亶就說:“閻庚是我表弟、正當盛年,有志干才學,沒有婚配。”主人以田舍之家推辭,但面露喜色,仁亶執意相求,主人就同意了,閻庚用驢馬及其他攜帶的東西當作禮物。几天后成親完畢,仁亶留閻庚在王家,獨自走了,主人送走了他。這之后几年,仁亶官至侍御史并州長史御史大夫知政事。后來閻庚多次遇到提拔。最后官至一州刺史。

明崇儼
唐正諫大夫明崇儼,少時,父為縣令。縣之門卒有道術,儼求教。教以見鬼方,兼役使之法。遺書兩卷,儼閱之,書人名也。儼于野外獨處,按而呼之,皆應曰:“唯。”見數百人。于是每須役使,則呼其名,無不立至者。儼嘗行,見名流合祔二親者,輀已出郊,儼隨而行,召其家人謂曰:“汝主君合葬二親乎?”曰:“然。”曰:“汝取靈柩,得無誤發他人冢乎?”曰:“無。”儼曰:“吾前見紫車,后有夫人,年五十余,長大名家婦也。而后有一鬼,年甚壯,寡發弊衣,距躍大喜,而隨夫人。夫人泣而怒曰:‘合葬何謂也?’汝試以吾言白汝主君,云明正諫有言如此。”祔親者聞之,大惊,泣而謂儼曰:“吾幼失父,昨遷葬,決老豎取之,不知乃誤如此。”崇儼乃与至發墓所,命開近西境,按銘記,果得之。乃棄他人之骨,而祔其先人。儼在內言事,及人間厭胜至多,備述人口,故不繁述。(出《紀聞》)
  唐正諫大夫明崇儼,年輕時,父親是縣令,有個門卒會道術,崇儼向他求教,他教給崇儼見鬼和驅使鬼的方法,給崇儼書兩卷,崇儼一看,書上寫著人名。明崇儼在野外獨處時,就按書上的人名召呼他們。都回答說:“唯!”見几百人來到。于是每當驅使他們,就召呼他的名字,沒有不立刻就到的。崇儼有次出行,看到名流之家想合葬二位父母,喪車已出了郊外。崇儼隨之而行,召呼他的家人對他說:“你家主人想合葬二位老人嗎?”回答說:“是這樣。”崇儼說:“你們挖取棺材會不會誤挖了別人的墳呢?”回答說:“不能。”崇儼說:“我剛才看見紫車后面有個夫人,年紀有五十多歲,是個名家婦女。后面有一個鬼,年紀正當壯年,頭發稀少,衣服破舊,跳躍著很惊喜的樣子跟隨著夫人,夫人哭泣著怒斥他說:‘跟我合葬怎么稱呼啊?’你把我說的話告訴你家主人,說:明正諫這樣說的。”合葬二老的主人听到這話,非常惊訝,哭著對崇儼說:“我很小的時候就沒有父親,昨天遷墳,是由老仆辦理的,不知道會錯到這种程度。”崇儼和他們一起來到挖掘墓地的地方,讓挖開靠近西側的地方,按照銘文,果然找到了。于是拋開別人的尸骨而將親人合葬在一起。崇儼在朝內的故事,在民間傳說很多,詳盡地出于口頭流傳,所以就不多說了。

王怀智
唐坊州人上柱國(上柱國三字原空缺,据陳校本補)王怀智,顯慶初年。其母孫氏,及弟怀善、怀表并存。至四年六月,雍州高陵,有一人失其姓名,死經七日,背上已爛而蘇,云:“在地下見怀智,見任太山錄事。”遣此人執筆,口授為書,謂之曰:“汝雖合死,今方便放汝歸家,宜為我持此書至坊州。訪我家,白我母云:‘怀智今為太山錄事,幸蒙安太。但家中曾貸寺家木作門,此既功德物,早償之。怀善將死,不合久住。速作經像求助,不然,恐無濟理。’”此人既蘇,即繼書特送其舍。所謂家事,無不暗合。至三日,怀善暴死。合州道俗聞者,莫不增修功德。鄜州人勳衛侯智純說之。(出《法苑珠林》)
  唐朝坊州的人王怀智,顯應初年死了。他的母親孫氏和弟弟怀善、怀表還都活著。到了顯慶四年六月,雍州高陵有一個人,忘了他什么名字,死了七天了,背上已經腐爛又蘇醒過來,說他在地下見到了怀智。怀智被任命為太山錄事,讓他執筆口授了一封信,對他說:“你雖然應該死,現在我方便就放你回家,應該替我拿這封信到坊州,找到我家,告訴我母親說:‘怀智現在是太山錄事,幸運安泰。只是家中曾借寺廟的木頭做門,這既然是功德之物,就應該早早還給寺廟。怀善快要死了。你不應在他那儿久住。快點供經像救助。不然恐怕沒有救助的机會了。’”這人死而复生后,就帶著書信特意送到他家。所說的家事,無不暗暗符合。到了第三天,怀善暴死。全州道家、俗家听說了這件事,無不增加修建功德的事。這是鄜州勳衛侯智純說的事。

沙門英禪師
唐法海寺沙門英禪師,具言每見鬼,寺主沙門惠蘭,怪而問焉。英曰:“向秦庄襄王遣人傳語:‘饑虛甚,以師大慈,又自有所見,從者二百許人,勿辭勞費也。’吾也報云:‘后日曉時書來,(《兩京新記》后日曉食書來作后日晚食當來)專相候待。’”惠蘭便備酒脯之類。至時秦王果來,侍從甚眾,貴賤羅列,坐食甚急,謂英曰:“弟子不食八十年矣。”英問其故,答曰:“吾生時未有佛法,地下見責功德,吾但以放生矜恤煢孤應之。以福薄,受罪未了。受此一餐,更四十年。方便得食。”因指坐上人云:“是陳軫,多為虛詐。”又指二人云:“是白起、王翦,為殺人多,受罪亦未了。”英曰:“王何不從人索食,而自受饑窘也。”答曰:“慈心少,且余人又不相見。吾貴人,不可妄作禍祟,所以然也。”因指酒脯曰:“寺主將來耶?深耽愧。”臨去時,謂英曰:“甚愧禪師,弟子有物在,當相送。城東門通化外尖冢,是弟子墓。時人不知,妄云呂不韋冢耳。”英曰:“往赤眉賊發掘,何得更有物在?”鬼曰:“賊將粗物去,細者深,賊取不得。見在。”英曰:“貧道出家,無用物處,必莫將來。”言訖謝去。(出《兩京記》)
  唐法海寺僧人英禪師,說他總見到鬼。寺主僧惠蘭,就惊奇地問他?英禪師說:“最近秦庄襄王派人傳話。說他餓得厲害,以我的慈悲心腸,又自有所見,跟隨他的二百多人,都是不辭勞苦的。我已經告訴他了,后天早晨吃飯的時候來,專門等候招待。”慧蘭就准備了酒肉之類的東西,到時秦王果然來了,侍從很多,不分貴賤站到一起,坐下吃飯很急。秦王對英禪師說:“我已經八十年沒吃飯了。”英禪師詢問其中的原因?回答說:“我活著時候還沒有佛法,在地下被責問到功德之事,我只以放生、体恤孤獨來應付。因為欠缺福德,受罪沒完,今天吃這一頓飯,要過了四十年才能再吃。”就指著座上人說:“這是陳軫,因為太虛偽奸詐。”又指著二人說:“這是白起、王翦,因為殺人太多,受罪也沒完。”英禪師說:“怎么不朝人索要食物,而自己忍受饑餓呢?”回答說:“好心人太少了,況且其他人又不能見面,我是富貴之人,不能輕易去人間做坏事,所以就到了現在這种地步。”又指著酒肉說:“寺主讓我來,很打扰,非常慚愧。”臨走時對英禪師說:“很對不起禪師,弟子有東西在,應該送給您,城東門通化外尖尖的墳,是我的墓。人們都不知道,胡說是呂不韋墓。”英禪師說:“以前赤眉賊兵挖掘過了,怎么還能有東西在呢?”鬼說:“賊兵將粗糙的東西拿去了。細軟在里面,賊兵拿不走,還在。”英禪師說:“我是出家人,沒有用東西的地方,將來也用不著。”英禪師說完,秦王告別走了。

陳 導
唐陳導者,豫章人也,以商賈為業。龍朔中,乃泛舟之楚,夜泊江浦,見一舟溯流而來,亦宿于此。導乃移舟近之,見一人厖眉大鼻如吏,在舟檢勘文書,從者三五人。導以同旅相值,因問之曰:“君子何往?幸喜同宿此浦。”厖眉人曰:“某以公事到楚,幸此相遇。”導乃邀過船中,厖眉亦隨之。導備酒饌,飲經數巡,導乃問以姓氏,厖眉人曰:“某姓司徒,名弁。被差至楚,已來充使。”導又問曰:“所主何公事也?”弁曰:“公不宜見問。君子此行,慎勿以楚為意,愿适他土耳。”導曰:“何也?”弁曰:“吾非人也,冥司使者。”導惊曰:“何故不得之楚?”弁曰:“吾往楚行災,君亦其人也。感君之惠,故相報耳。然君須以錢物計會,方免斯難。”導懇苦求之,弁曰:“但俟我從楚回,君可備婚錢一二万相貺,當免君家。”導許諾,告謝而別。是歲果荊楚大火,延燒數万家,蕩無孑遺。導自別弁后,以憂慮系怀,及移舟而返,既至豫章,弁亦至矣。導以慳鄙為性,托以他事未辦所許錢,使者怒,乃命從者持書一緘与導。導開讀未終,而宅內掀然火起,凡所財物悉盡。是夕無損他室,僅燒導家。弁亦不見,蓋以導慳嗇負前約而致之也。(出《集异記》)
  唐朝陳導是江西人,以經商為業。龍朔年中,他乘船去楚地。夜晚船停在江邊。看見一只船逆流而來,也停在這個地方。陳導就移舟靠近它,看見一人濃眉大鼻好象官吏,在檢查文書,隨從者有三五個人。陳導因同行而相見,就問他說:“您去哪儿?有幸同住這里。”濃眉人說:“因為公事到楚地,有幸在此相遇。”陳導就邀請他到自己的船中,濃眉人就隨他過來了。陳導准備了酒菜。酒過數巡。陳導就問他姓名?濃眉人說:“我姓司徒,名弁。被差往楚地,充當使者。”陳導又問:“辦什么公事呢?”司徒弁說:“你不該問,你這次出來,千万不要在楚地停留。赶快去別的地方吧!”陳導說:“為什么?”司徒弁說:“我不是人,是陰間使者。”陳導惊訝地說:“什么原因不能去楚地呢?”司徒弁說:“我去楚地行布災難。你也是應得災的,感謝你的恩惠,所以才告訴你。但你必須用錢財物品打點,方能免除這場災難。”陳導退切地苦求他。司徒弁說:“只等我從楚地回來,您可准備紙錢一二万相送,就能免去你家的災禍。”陳導答應,告辭分別了。這年果然荊楚之地起了大火,接連燒了几万家,沒有幸存的。陳導自從分別司徒后,因憂慮在心,就乘船回去了。等到了江西,司徒弁也來了,陳導慳嗇成性,借故其它原因,沒有置辦他許下的錢財。使者生气了,就讓一個隨從拿封信給陳導,陳導拆開沒有讀完,而家中立刻起了大火。凡是他的財物全部燒光。這晚沒有損害別人家,只燒了陳導家,司徒弁也不見了。這都是因為陳導慳嗇,背叛以前的諾言而造成的。

王 志
唐顯慶三年,岐州人王志,任益州縣令,考滿還鄉。有女美,未嫁道亡,停縣州寺中累月。寺中先有學生停一房,夜初見此女來,妝飾華麗,欲伸繾綣,學生納之。相知經月,此女贈生一銅鏡,巾櫛各一。令欲上道,女与生密共辭別。家人求此物不得,令遺巡房求索,于生房得之。令遺左右縛此生,以為私盜。學生訴其事,非唯得此物,兼留上下二衣。令遺人開棺驗之,果無此衣。既見此征,于是釋之。問其鄉里,乃岐州人,因從父南任,父母俱亡,游諸州學問,不久當還。令給衣馬裝束同歸,以為女夫,怜愛甚重。(出《法苑珠林》)
  唐顯慶三年,岐州人王志任益州縣令。任期已滿,將要還鄉。有個女儿很美,未到出嫁就死了。停在縣里的寺廟中几個月了。寺中先就有個學生住在別一房里。天剛黑看見這個女子來,妝色、服飾豪華美麗,想和他擁抱,學生接納了她,相好了一個月。這個女子贈給學生一面銅鏡。衣巾、梳子各一個。縣令王志打算上路。女子与學生暗里辭別。女子家人找不到這些東西,縣令讓按屋查找,在學生房中找到了這些東西。縣令讓隨從綁上學生,把他當成偷盜之人。學生告訴了他們的事,說:“不但有這些東西,還留下了上下二件衣服。”縣令派人打開棺材檢查,果然沒了這些衣服。既然看見了這些證据,就把學生放了。問他原籍?乃是岐州人,因跟從父親南方任職,父母都死了,他就游歷各地、增長見識,不久就該回鄉了。縣令給他衣服馬匹,一起還鄉。把他當成女婿,非常怜愛。

巴峽人
調露年中,有人行于巴峽。夜泊舟,忽聞有人朗詠詩曰:“秋逕填黃葉,寒摧露草根。猿聲一叫斷,客淚數重痕。”其音甚厲,激昂而悲。如是通霄,凡吟數十遍。初聞,以為舟行者未之寢也,曉訪之而更無舟船,但空山石泉,谿谷幽絕,詠詩處有人骨一具。(出《紀聞》)
  調露年中,有人經過巴峽,晚上停船休息。忽然听見有人朗誦詩歌:“秋逕填黃葉,寒摧露草根。猿聲一叫斷,客淚數重痕。”那聲非常凄厲,激昂悲越,這樣朗誦了一宿,有几十遍。剛開始以為行船的人沒有睡覺,早晨一打听知道沒有其它船停泊,只有空山石泉、谿谷幽絕。誦詩的地方有一具死人尸骨。

陸余慶
陸余慶,吳郡人,進士擢第。累授長城尉,拜員外監察。久視中,遷鳳閣舍人,歷陝州刺史、洛州長史、大理寺少府監。主睿宗韞車不精,出授沂州刺史。余慶少時,嘗冬日于徐亳間夜行,左右以囊橐前行,余慶緩轡躡之。寒甚,會群鬼環火而坐,慶以為人,馳而遂下就火。訝火焰熾而不煖,慶謂之曰:“火何冷,為我脫靴。”群鬼但俯而笑,不應。慶顧視之,郡鬼悉有面衣。慶惊,策馬避之,竟無患。其旁居人謂慶曰:“此處有鬼為祟,遭之者多斃。郎君竟無所惊懼,必福助也。當富貴矣!”(出《御史台記》)
  陸余慶,吳郡人。進士及第。先后任長城尉、員外監察。武則天久視年間,任鳳閣舍人。歷任陝州刺史、洛州長史、大理卿少府監。主管睿宗韞車不胜任,出任沂州刺史。余慶年輕的時候,曾于冬天在徐、亳州之間夜晚赶路,仆人帶著行李在前面走,余慶放松馬韁緩行。非常冷,遇到一群鬼圍火而坐。余慶以為是人,就打馬過去下來烤火。惊訝火焰熾烈而不暖,余慶對他們說:“火為什么不暖和呢?給我脫靴子。”群鬼只是附地而笑,不回答。余慶仔細看他們都有遮面布,十分吃惊,打馬而走躲避他們。竟然沒有后患。旁邊住戶對余慶說:“這地方有鬼作崇。遇到的人大多死了。您竟然沒被嚇倒,一定有福星相助,必定富貴。
  ------------------
  一鳴掃描,雪儿校對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