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買粉儿 崔護 武延嗣 開元制衣女 韋皋 歐陽詹 薛宜僚 戎昱 有一戶人家,十分富裕,家里有個獨生儿子,平日非常地嬌生慣養。孩子長大了,常到市場游逛,看到有個賣粉的女子長相美麗,便愛上了她,因為無法向對方表達,便假託買粉,天天去市場,買完粉就走。開頭誰也不說什么,時間久了,女子十分怀疑起來。第二天再來時,她便問道:“先生買了這粉,要往什么地方用?”答道:“心里喜愛你,自己不敢說;但又總想見到你,所以借著買粉的机會天天來看你的好模樣儿而已。”女子听了很不好意思,但心里很受感動,于是私下相許,說定明晚相會。那天夜晚,男的睡在正屋,耐心等待女的到來。女的果然到了,男的不胜歡悅,他抓住對方的胳臂說:“多日的愿望如今終于實現了!”狂歡,激動,死了過去。女的极為惶恐,不知所措,便跑了,天亮時回到了粉店。吃早飯的時候,父母見儿子還沒起來,感到奇怪,過去一看,已經死了。入斂的時候,在儿子的一只箱子里發現一百余包粉,每包的大小都一樣,母親便說:“一定是這些粉殺死了我儿子!”于是到市場上逐個店舖地買粉,買到這個女儿家時,拿來一比照,与儿子的粉完全一樣,于是抓著她問道:“你為什么殺了我儿子?”女儿听了,嗚嗚咽咽地哭起來,并把真實經過敘說了一遍。父母不相信她的話,便把此事告到了官府。公堂對審時,女儿說:“他既然已經死了,我難道還舍不得一死嗎?只求讓我到尸首前而盡盡哀悼之情。”縣令答應了她的請求。女儿來到死者面前,撫摸著尸体放聲慟哭道:“想不到竟有如此的不幸!如果死魂有靈,知道我不曾害你,我死了有什么遺憾呢!”男儿豁然蘇醒過來,敘說了事情的原委。兩人便結為恩愛夫妻,后來子孫滿堂。 博陵人崔護,資質甚美,性情孤洁寡合,應舉進士及第。清明節這天,他一個人去都城南門外郊游,遇到一戶庄園,房舍占地一畝左右,園內花木叢生,靜若無人。崔護走上前去扣門,過了一會儿,有位女子從門縫里瞧了瞧他,問道:“誰呀?”崔護告訴了自己的姓名,說:“我一人出城春游,酒后干渴,特來求點水喝。”女儿進去端了一杯水來,打開門,讓他進去坐下。她一個人靠著小桃樹靜靜地立在那里,對客人有著极為深厚的情意。她姿色艷麗,神態嫵媚,极有風韻。崔護用話引逗她,只是默默不語。兩人相互注視了許久,崔護起身告辭。送到門口后,她似有不胜之情地默默回到屋里,崔護也不往地顧盼,然后悵然而歸。此后,崔護決心不再去見她。到了第二年清明節,忽然思念起她來,思念之情無法控制,于是直奔城南去找她。到那里一看,門庭庄園一如既往,但是大門已上了鎖。崔護便在左邊一扇門上題詩道:“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過了几天,他突然來到城南,又去尋找那位女子。听到門內有哭的聲音,扣門詢問時,有位老父走出來說:“你不是崔護嗎?”答道:“正是。”老父又哭著說:“是您殺了我的女儿。”崔護又惊又怕,不知該怎樣回答。老父說:“我女儿已經成年,能知書達理,尚未嫁人。自從去年以來,經常神情恍惚若有所失。那天陪她出去散心,回家時,見在左邊門扇上有題字,讀完之后,進門她便病了,于是絕食數日便死了。我老了,只有這么個女儿,遲遲不嫁的原因,就是想找個可靠的君子,借以寄托我的終身。如今她竟不幸去世。這不是您害死她的嗎?”說完又扶著崔護大哭。崔護也十分悲痛,請求進去一哭亡靈。死者仍安然躺在床上,崔護抬起她的頭讓其枕著自己的腿,哭著禱告道:“我在這里,我在這里……”不一會儿,女儿睜開了眼睛。過了半天,便复活了。老父大為惊喜,便將儿女許給了崔護。 唐代,武則天載初年間。左司郎中喬知之有個婢妾叫窈娘,歌舞之技藝与姿色之艷麗皆為當時第一。喬知之十分寵愛她,并為此不娶妻子。武延嗣听說后,要求見見這位絕代佳人窈娘。憑他的權勢,喬知之是不能阻擋的。見到之后武延嗣便將窈娘据為己有,以他的為人,那是根本沒有退還的道理。喬知之又心疼又气憤,便病倒了,于是作詩寫在細絹上,以重金收買守門人,將此詩送給了窈娘。窈娘得到詩后,悲痛哭泣不已,便把這三章詩結在裙帶上,投井而死。武延嗣看到此詩后,打發酷吏去誣陷喬知之,抄了他的家。喬知之在詩中寫道:“石家金谷重新聲,明珠十斛買娉婷。昔日可怜君自許,此時歌舞得人情。君家樓閣不曾難,好將歌舞借人看。富貴雄豪非分理,驕奢勢力橫相干。別君去君終不忍,徒勞掩袂傷紅粉。百年离別在高樓,一代紅顏為君盡。” 唐玄宗開元中年,有一批發給邊防守軍的棉衣,在皇宮里由宮女們制作。有個邊防兵士在棉衣里面得到一首詩,詩中寫道:“沙場征戍客,寒苦若為眠。戰袍經手作,知落阿誰邊?蓄意多添線,含情更著綿。今生已過也。結取后身緣。”兵士把此詩告訴了統帥,統帥又將此詩進呈給朝廷。玄宗命人將此詩在后宮之內普遍傳示,并對宮女們說:“誰作的此詩不要隱瞞,我不怪罪你。”有個宮女便主動承認,并連聲稱罪道:“万死”、“万死”。唐玄宗對她深表同情,便把她嫁給了那個得到詩的人。宮女對那個兵士說;“我已与你結成了‘今身緣’。”邊防守軍們都被這件事感動得熱淚橫流。 唐朝西川節度使韋皋,年輕時到江夏旅游,住在姜郡守家的塾館里。姜家有個儿子叫荊寶,已經讀過兩种經書,雖對韋皋以兄相稱,但是恭敬侍奉的禮數,就像對待父輩。荊寶有個小丫環叫玉簫,才十歲,常常讓她只去侍奉韋皋兄。玉簫對韋皋也樂于殷勤侍奉。兩年之后,姜郡守讓韋皋進京求官,但因家里負擔太重未能成行,韋皋便遷居到頭陀寺中。荊寶仍然時常打發玉簫到寺里去听他使喚。日久天長,加上玉簫的年齡也稍稍大了,兩人之間便產生愛慕之情。這時,廉使陳常侍接到韋皋叔父的來信說:“侄儿韋皋長期客居貴郡,懇切盼望打發他回家省親。”廉使看過信后,給韋皋准備了沿途的盤費和用品,打發他乘船回家。怕他遲遲不肯啟程,便請荊寶与玉簫不要与他相見。等到舟船停在江岸時,又催促船夫快快起航。韋皋依依不舍,淚眼模糊,于是寫信以別荊寶。頃刻之間,荊寶即与玉簫一塊來了,韋皋見了,悲喜交集。荊寶讓丫環玉簫隨船前往,沿途侍奉韋皋,韋皋因這樣會使玉簫長時間見不到荊寶,所以不敢帶她一塊去,于是一再推辭。他們相互約定,少則五載,多則七年,韋皋即來娶玉簫。韋皋留下玉指環一枚,又寫了一首詩,一起贈給了玉簫。過了五年后,韋皋沒有來,玉簫便于鸚鵡洲默默祈禱。又過了兩年,到第八年春天,玉簫歎道:“韋皋郎君走了七年多了,肯定不能回來了。”于是絕食而死。姜家可怜她死于節操,將那只玉指環載在她中指上一同殯葬了。后來韋皋封官加爵,朝廷派他鎮守西蜀,到任三天即將關在監獄里的囚犯重新審理,為其冤案錯案平反昭雪,輕罪重罪近三百人。其中有一個人,身載重枷上堂審理時,偷偷看了看審判官,悄悄自語道:“仆射是我當年的韋兄。”于是高聲吁道:“仆射!仆射!還記得當年姜家的荊寶嗎?”韋皋說:“記憶猶新。”“我就是荊寶!”韋公道:“犯了什么罪受此重刑?”答道:“我与韋兄分別之后,很快便以明經科應舉及第,又被選為青城縣令。家人不慎,誤將公署房舍及倉庫牌印等燒毀,于是定罪入獄。”韋公道:“家人犯罪,并非你的過錯。”當即給他平反雪冤,仍然交給縣令的官印,并將處理意見呈報眉州刺史。刺史發下命令,暫不讓其赴任,派人看守起來,可以穿戴榮耀的官服,而且留作韋皋的賓客幕僚。時值戰亂剛剛結束,百廢待興,公務繁忙,一直過了几個月,韋皋才問起玉簫的下落,姜荊寶說:“仆射上船的那天,跟她留下契約,七年為限,必來娶她。既然過期沒來,她便絕食而終了。臨終之前,玉簫留下一首《留贈玉環》詩道:‘黃雀銜來已數春,別時留解贈佳人。長江不見魚書至,為遣相思夢入秦。’”韋皋听罷,無限痛心,哀歎不已。從此之后,他刻苦抄寫經書,大事修造佛像,借以報答玉簫的一片誠心。他時刻思念玉簫,只恨無緣与她再見一面。當時有個祖山人,有少君的招魂之術,能讓死者与親人見面。他讓韋公齋戒七天,在一個月光朦朧的深夜,玉簫便飄然而至。見到韋皋后,她施禮致謝道:“承蒙仆射軍經造像的幫助,十天之后我就會托生降世。再過十三年,便可再次成為您的侍妾,以謝大恩。”臨去這前,她又微笑著說道:“都怪丈夫薄情,讓我与您死生相隔呵!”后來,韋皋因在治理隴右地區有功,在唐德宗執政的二十几年間,一直讓他治理西蜀。因此,由于年久資深,官職連連進升,直至中書令。在他治理西蜀期間,各地無不服從依順,西南各族也都人心歸附。有一年他過生日舉行慶典,境內各個節鎮所送的賀禮,都是當地的珍奇物品,唯獨東川盧八座所贈賀禮特殊,乃是一名歌女。這名歌女不到十六歲,名字也叫玉簫。韋皋仔細一看,乃是姜荊寶家那個真的玉簫,而她的中指上長著一個肉質的指環,隱隱約約地能夠看得出來,与當年分別時所贈的指環形狀相同。韋皋慨然歎道:“我終于懂得了生与死的區分就是一‘來’一‘往’。玉簫(死后)當年所說的話,現在可以驗證了。” 歐陽詹,字行周,泉州晉江人。二十歲時就能寫一手好文章,文章是大气磅礡,汪洋恣肆。唐德宗貞元年間,歐陽詹進士及第,吏部主持的關試結束之后,到太原去旅游。樂妓中有個他所喜歡的人,兩人相處得十分親熱。等他要回京城時,便与她訂立盟約道:“回到京城后,我會來迎接你的。”說完洒淚而別,并贈給她一首詩道:“驅馬漸覺遠,回頭長路塵。高城已不見,況复城中人。去意既未甘,居情諒多辛。五原東北晉,千里西南秦。一屐不出門,一車無停輪。流萍与系瓠,早晚期相親。”不久,歐陽詹擔任了國子四門助教,居住在京城里。太原相遇的那個樂妓,分手之后時刻思念著歐陽詹,過了一年便病倒了,而且病得很嚴重。她便將自己的發髻對著鏡剪了下來,裝在小匣里,然后對身邊的丫環說:“我就要死了,如果歐陽公子的使者能到這里來,你可將此小匣交給他作為信物。”同時又留下了一首詩,詩中寫道:“自從別后減容光,半是思郎半恨郎。欲識舊時云髻樣,為奴開取縷金箱。”寫完這首詩后,她便去世了。等歐陽詹的使者來到時,那位丫環便如實告訴了來使,使者帶著小匣回到京城,講述了事情的經過。歐陽詹打開小匣子看過,又見了那首遺詩,頓覺五雷轟頂,一聲長嚎便死去了。舊友孟簡寫詩表示對友人歐陽詹的哀悼痛哭,詩的序言寫道:歐陽公子乃閩越之精英,因為卓有文才而及第,從此開始為朝廷效命。受著太學之奉祿,襄助成均之數化,在任期間,卓有勞績。在我唐朝貞元巳卯那年,歐陽詹經上書相府,議論國政大事,文風清正雅浩,辭旨懇切質直。時置東方戰事只起,所以府縣未能及時對他進勉勵和保舉。時日既久,他有些倦了去太原宴游。回到京城不久,便逝世于官位上了。回想起來,實在令人悲哀呵!歐陽出身貧寒,為求功名而刻苦攻讀,生活极為勤儉,從不染身于聲色,直到出仕為官,也不知洞房嬌妻之為盅惑。剛到太原之時,在大將軍的宴席之上,有位北方出名的樂妓頻頻注目于歐陽,歐陽為情所動,留在太原与她朝處數月。作為燕婉之樂,平生只有這一次。后來兩人分手,歌妓請求同行,歐陽說道:“眾目睽睽,不可不畏。”于是告辭,請她等待回到京城后再來迎接。分別之后,歐陽終因有事纏身而延誤,不能如期踐約,過了約定期限方才派人快馬前往,秘密迎接歌妓。歌妓因為長期思念而釀成疾病,臨死之前剪掉自己的云髻,告訴侍儿道:“心上的人儿會來看望我,屆時可將發髻相贈作為信物。”使者得到發髻之后,帶著一匹空馬返了回來,將發髻交給歐陽。歐陽追悔不及,傷心慟哭,過了十天便与世長辭。則韓愈作何蕃書,所謂歐陽詹生者也,河南穆玄道訪問我,常歎息其事,嗚呼!男女之間互相鐘愛,往往導致為愛情獻出生命,這也不是什么荒謬的事情。大凡能夠及時割斷愛情,不為對方的姿色所誘惑,怎么會出現這類結局呢?古樂府詩有《華山畿》。《玉台新詠》中有《廬江小吏》,更是男女雙方都死于相愛,与歐陽詹的經歷有些類似。閒暇之日,筆者有感于此事,也曾偶爾作詩,借以將這段故事連貫起來: 有客非北逐,驅馬次太原。太原有佳人,神艷照行云。座上轉橫波,流光注夫君。 夫君意蕩漾,即日相交歡。定情非一詞,結念誓青山。生死不變易,中誠無間言。 此為太學徒,彼屬北府官。中夜欲相從,嚴城限軍門。白日欲同居,君畏仁人聞。 忽如隴頭水,坐作東西分。惊离腸千結,滴淚眼雙昏。本達京師回,駕期相追攀。 宿約始乘阻,彼憂已纏綿。高髻若黃鸝,危鬢如玉蟬。纖手自整理,剪刀斷其根。 柔情託侍儿,為我遺所歡。所歡使者來,侍儿因复前。收淚取遺寄,深誠祈為傳。 封來贈君子,愿言慰窮泉。使者回复命,遲遲蓄悲酸。詹生喜言施,倒屐走迎門。 長跪听未畢,惊傷涕漣漣。不飲亦不食,哀心百千端。襟情一夕空,精爽旦日殘。 哀哉浩然气,潰散歸化元。短生雖別离,長夜無阻難。雙魂終會合,兩劍遂蜿蜒。 大夫早通脫,巧笑安能干。防身本苦節,一去何由還。后生莫沈迷,沈迷喪其真。 唐武宗會昌年間,薛宜僚為左庶子,充任新羅國冊贈使,由青州泛海東渡。船在海上屢遭風浪襲擊,至登州時失去控制而自由漂蕩,后又漂回青州,在驛站住了一年。節度使烏漢真尤其給以优厚的待遇。節帥府中有個陪酒的妓女叫段東美,薛宜僚對她很有情意,節帥使把她安置在薛下榻的驛站里。這年春天薛要出發的那天,宜僚在餞行的宴席上同与東美難舍難离而痛哭流涕,東美也是如此。宜僚便于席間留詩贈別,詩中寫道:“阿母桃花方似錦,王孫草色正如煙。不須更向滄溟望,惆悵歡情恰一年。”薛宜僚到新羅國后,沒有舉行冊封典禮,前來拜訪的使節絡繹不斷,從早到晚十分熱鬧。沒過多久他便得了病,對判官苗甲說:“東美怎么常常在夢中与我相見呢?”几天之后他便去世了。苗甲代理大使舉行了冊封典禮。薛宜僚的靈柩運回國內,到達青州時,東美便請准來到驛站,身穿素服執禮祭奠。撫柩哀哭,痛不欲生,終因悲痛至极而去世。兩個情緣相投,雙雙死于情分,實在是件奇事。 晉公韓滉鎮守浙西,戎昱是其屬內的刺史。郡內有一名侍酒妓女,善于唱歌,姿色也很嫻雅標致,戎昱對她有深厚的感情。浙西樂將听說這位妓女善于唱歌,便告訴了韓滉,將她召來安排在樂妓隊伍里。戎昱自然不敢挽留,立即于湖上游宴時寫作歌詞贈給她,并且說:“到那里以后,讓你唱歌時,一定要首先唱這曲歌詞。”到了浙西后,韓滉為她設筵,自己端起酒杯,令她唱歌送之,她便唱起了戎昱贈她的歌詞。唱完后,韓滉問道:“這是戎刺史寄情于你的一首歌吧?”妓女惶恐地起立答道:“是。”邊答邊流下了眼淚。韓滉讓她更衣待命。在座的客人都為她擔憂,不知主人會如何發落她。韓滉召來樂將責問道:“戎刺史是一位名士,寄情于這位妓女。為什么不了解這种關系就把她召來安置在這里,釀成了我的過錯?”于是打了他十棍子,命令贈給她百匹細絹,立即把她送回去。戎昱寫的那首歌詞是:“好去春風湖上亭,柳條藤蔓系人情。黃鶯久住渾相戀,欲別頻啼四五聲。” ------------------ 一鳴掃描,雪儿校對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