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姚岩杰 朝士使朔方 薛保遜 薛昭緯 劇燕 韋薛輕高氏 胡翽 輕薄士流 張翱 盧程 崔秘 王先主遭輕薄 蔣貽恭 姚岩杰,是梁公姚元崇的遠代子孫。童年時便聰明絕倫,二十歲時就已精通三墳五典等古代經典著作,很仰慕班固、司馬遷。當時他被人們稱為大儒。經常以詩酒為伴狂放地游歷于長江以東地區。尤其是在肆意凌侮前輩時,簡直是旁若無人。唐朝乾符年間,顏摽主管鄱陽郡,球場的大廳剛剛落成時,邀請岩杰撰文記載此事。文章寫成了,一千多字寫得暢達顯著,顏摽想要刪去兩個字,岩杰不肯依從,顏摽大怒,當時已把文字鐫刻在石碑上,顏摽下令砸碎了那塊石碑,岩杰便寫詩記述了此事。他寫道:“為報顏公識我么,我心唯只与天那。眼前俗物關情大,醉后青山入意多。馮子每嫌彈鋏恨,宁生休唱飯中歌。圣朝若為蒼生計,合有公車到薜蘿。”盧肇任歙州牧時,岩杰在婺源,他先把自己的作品寄給盧肇,盧肇知道他酗酒任性,便寫信給予了贊美,贈送了布匹綢緞。信中推辭道:“戰亂之后,郡中衰敗,沒有什么可以用來接待大賢了。”岩杰又寫了一封長信刺激他,盧肇無可奈何,只好把他接到了郡府的書齋,并且給予公卿一樣的禮遇。而岩杰仍舊是那樣的傲慢而目空一切,盧肇寫詩在岩杰面前自夸:“明月照巴天。”岩杰笑道:“應該是明月照一天,怎么只說巴天呢?”盧肇很覺羞慚。不久,他們在江亭聚會,當時蒯希逸也在坐,盧肇請大家各取眼前之事物為題材行酒令,并要求在句尾必須說一樂器名稱。盧肇起令道:“遠望漁舟,不闊八尺。”岩杰于是飲酒一杯,之后又扶著欄杆吐了出去,很快即席還令道:“憑欄一吐,已覺空喉。”此人竟是如此的輕浮傲慢。 薛保遜,名門之子,依仗自己的才學和地位,對于他所評論過的讀書求官的人,必須要按照他的觀點給予升降,當時被人們稱為“浮薄”,宰相夏侯孜尤其厭惡他。他的堂弟因取名保厚而他不同意,便因此与人家不和睦。妻子盧氏,与她丈夫保遜的品行大略相同。叔父薛監來看望他們,盧氏出來迎見,可是等他一走,便讓婢仆用水沖洗門坎儿,薛監知道此事后十分气怒。后來經宰相夏侯孜的疏奏,給保遜定罪后貶為澧州司馬。一去七年沒有改任,直到夏侯孜出任方鎮,魏謨當了宰相,方得到重新起用。死于郡職。我曾看到過几篇薛保遜的文章。其中一篇寫道:“在灞上為朋友餞行,走到賓館之處,忽然看見几個像人一 的怪物,說話時嘴還能動,樣都說是江淮岭南的州縣官。嗚呼!天子教養的人,竟遭到這些人的抽打!”還有一記述觀看优伶的文章寫道:“胡人推著宰莽轉著圈出來,眾人都笑,唯有保遜不与他們相合。”他從來都是傲視一切。盧虔灌罷任夔州,因与他是近親,便直奔澧州去慰問他,當回來走到郵亭時,回過頭去望了望哭道:“怎么能夠想到,薛何遜一旦接替了李判官,就去打《楊柳枝》呢?” 小吏羅九皋。裹巾步履。有似裴條。侍中遙見促召。逼視方知其非。因笞之。(出《北夢瑣言》) 唐末的薛昭緯,是薛保遜的儿子。依仗自己有才學而傲視一切,頗有父親的風范。每次入朝或到台省去,總是手中玩弄著笏板而行,旁若無人。又好唱《浣沙溪》。主持科舉之事后,有一個門生要告辭回家,到歧路分手時門生進言規勸道:“侍郎有厚德,使我受到你的恩惠。以后你要能不再玩弄笏板不再唱《浣沙溪》,那便是我最大的希望了。”當時人們都認為這是最真實的話。有一個小官吏,曾學過他走路及拱手揖讓的樣子,薛昭緯知道此事,便把他叫來對他說:“你在庭院里再學一學,學的像,就饒恕了你的罪錯。”于是放下竹門帘,擁著他的姬妾在屋內觀看。小官吏從容穩重,沒有一點懼色,結果舉動十分相像,昭緯笑而將他放走。路侍中在蜀地時,曾在一個夏日去球場的大廳里乘涼。有個使院小吏羅九皋,他裹的頭巾和走路的姿態,都很像裴條。侍中遠遠望見便赶緊把他叫來,等到跟前細看才知道他并不是裴條。于是鞭打了羅九皋。 劇燕,蒲板人,很擅長寫高雅的詩歌。當時王重榮鎮守河中,劇燕投贈給王重榮的詩中寫道:“只向國門安四海,不离鄉井拜三公。”王重榮十分禮讓尊重他,但他做人很放任恣縱,居然欺壓幕府中的各位從事官員,后來得到如禰衡被殺一樣的下場。 江陵人高季昌,唐末任荊南節度使留后時,韋說、鄭玨均為朝中宰相。韋說与鄭玨是舅甥親戚關系。到后梁太祖朱晃朝,他們又得到為皇帝行使命令的重用。而高家的貴子只是當了行軍司馬。他只是以歌筵酒饌來款待各位賓朋。平時來參加宴會、求要的并無固定的人,不論是誰都很优待。后來后唐庄宗過了黃河。占有了中原,天下都很震惊。高王只是單騎去進見。而韋、鄭二公,繼續當了宰相。國內的貴族子弟,多數都沒有适應時代的變化,也還保持著原來的態度。此時薛澤則被任命為補闕,韋荊被任命為《春秋》博士,都賜給五品以上的緋色官服,臉上呈現出受到皇恩的得意之色,匆忙置辦服裝,等待進朝上任。而對行軍司馬高氏十分蔑視。李載仁,是韋說的外甥,被任命為秘書郎。劉詵,是鄭玨的妹夫,被任命為《毛詩》博士,并賜予緋色五品官服。爾后韋說多次督促李載仁進京上任。高氏想要從水路上送他,李載仁一再拖延,自己牢記著前輩的遺囑告誡,不想依從舅父,但又不能明說,終于沒有离開高家的客館。劉詵沒有什么才气和名望,特別喜好喝酒,嘴上雖答應了接受任命,但一點沒有啟程的意思,每天仍然在高家,情誼不減,那是由于美酒肥肉的吸引。不久因病而死。高氏為他贍養起成年的子女們,照顧十分周到。不久,洛陽事變,明宗入主中原。南方的強盛王侯,對人不适就,韋說、鄭玨二宰相都被罷官,韋荊、薛澤尚可蜷縮于荊楚之地。第二年,保最繼位,任命李載仁為掌記。后來,他的長子被招為駙馬,三子也一同授官。滿門朱衣紫綬華貴興旺。劉詵的三個儿子,也不斷受到恩遇而屢屢升官。有三個孫女嫁給了高家子弟。將近三十年,享受高官厚祿,也足以值得稱贊了。而韋荊卻在寂寞中死去,薛澤在代理某小官吏的位職上死去。這難道不是自取嗎?也可以說是命運的安排吧。 胡翽,在一個勢力強大的藩鎮幕府中掌管文書之類的事,素以文字著稱,尤其善于撰寫軍事文書,每次寫出的文書都很令人滿意。當時皇帝已去了西部,在中原駐守的軍隊中,岐、秦二藩鎮,就成為最大最重要的屏障。各种文告飛來走去,在中原不斷地交換,沒有不敬服他所起草的文書那么完美達意的。那時大帥年紀尚幼,生殺大權,完全掌握在節度副使張筠的手中。他宣布自己在荊州任職,其實那里只是張同代管,張同當時是幕府中的察巡官。胡翽常常輕視大帥,更蔑視同僚而不尊重他們。大帥因要借用他的才能,不太責備他,只是告示他而已,因而他的輕薄一直未受到約束。在宴會上,胡翽酒酣后經常稱呼張筠道:“張十六!”十六是張筠在家族兄弟中的排行。他還多次詆毀過張筠,由于大帥的原因,張筠只是在心里怨恨他。后來胡翽去荊州到了張同那里,張同的仆人不認識他,向隨從的人打听,說是胡翽大夫。這時胡翽到大廳,脫去外衣。張同听說胡翽到來,想要好好地接待他,因此告訴家人要精心地准備各种佳肴飯食。可是等張同出來迎見時,忽然有人稟報說:“大夫已經走了。”張同又來到大廳,只見兩個椅子中間留下一片便溺物而去,沒有留下一句話。張同也笑,卻恨在心里。張筠一直不能對他下手陷害,正巧當時大帥請胡翽出使后梁,而胡翽的門下客陳評事隨行,張筠便私下賄賂陳評事,讓他監視胡翽的不法行為。到了后梁,胡翽果然很放縱荒唐,有時還把自己的所聞所見偷偷地告訴梁王,這些全被陳評事一一記錄下來。等到回來,大帥雖然知道了他的狂妄輕率,但還是寬容了他。陳評事于是又接受張筠的教誨,便虛构了他的罪狀,草擬在一張紙上藏在袖筒里,然后偷偷地按照草擬的罪狀一一陳述于大帥。大帥當時正好酒醉,听到之后大怒,于是下令把他的全家推出去,活埋在平戎谷口,沒有一個能活下來的。大帥酒醒知道此事后,大為震惊。很長時間一直很痛惜,他沉思了一段時間道:“殺你的人是副使,不是我干的啊!”后來每當起草的軍事文書不合旨意,便哭而思念起胡翽。其實此過也不在于張筠,那都是胡翽自取。王仁裕曾路過平戎谷,寫過一首悼念他的詩:“立馬荒郊滿目愁,伊人何罪死林丘。風號古木悲長在,雨濕寒莎淚暗流。莫道文章為眾嫉,只應輕薄是身仇,不緣魂寄孤山下,此地堪名鸚鵡洲。” 唐朝時,有一個輕薄文人出任某州刺史,官府的人召集了歌樂百戲來迎接他。其中有吞刀吐刀的,有吹竹按弦的,有跑圈跳繩的,有歌唱舞蹈的,然而他很像是視而不見。州中的人議論道:“看來我們的刺史太清高了,恐怕沒有什么能使他高興了。”人們相顧而憂傷。忽然有一天,正值盛夏,刺史去登樓,急令奏樂,官府的人又道:“看來刺史不是不喜歡音樂。”等樂手們來到樓下,便下令要一個一個地領上來,其中弦、管、彈、擊之類逐一而進,可全被呵斥退出不用,唯有吹笙的人,最后一個上去,刺史喜道:“我只要這一种樂器。”并問此物叫什么名,樂手告訴他:“名稱叫笙,可以吹。”樂手很有得意之色,剛剛試了試調,吹了几聲,刺史立即制止了他,說:“你不用動手指頭,只是一直吹下去。”樂手也承受了。于是叫他到欄杆跟前去長吹,從午時一直吹到申時。于是叫來隨從,讓賜予樂工酒后再叫他回去,并說:“我哪里是要听曲子,只是要借助你喚來爽風而已。”又有一天進到山中,要招請樂手們來,等樂手們一個接一個地來到了,刺史又怒目呵斥道:“我只要長腳女人!”負責演奏的人急忙出山,也不知道刺史要做什么,便派去了六七個女人,她們都把腳束長,吹著笛而入山。原來刺史只是讓這些女人爬上大樹去,每人提一只筐給他摘果子。這個人盡干些輕薄徒勞的事,這樣的事還有很多。 唐朝乾宁年間,軍旅出身的宿州刺史陳璠,獨斷專行。進士張翱依仗自己有才能傲視一切。有一次在宴席上張翱調戲了陳璠寵愛的妓女張小泰,陳璠大怒,把張翱囚禁起來交給官吏,以責罰其無禮行為。后來在審理他的狀文中寫道:“張翱,暫居淮陰,來參加盛美的宴會,竟然很放浪恣肆。”陳璠見到此狀文,更加生气,道:“如果照此對他量刑,應該杖責多少下?”又說道:“就這么兩句話,也只能打他三下五下的,那不過是极力求得一笑而已,還要花費這么大的力气干什么呢?”后終于鞭打其背而致死。此故事出于劉山甫的《閒談》一書,因文章很長而不多轉載。 盧程考中進士后,在庄宗當年還任河東節度使的幕府中當了判官,后來在庄宗建立的后唐朝中被任命為宰相,沒有什么才能,唯獨以家族的顯貴而蔑視一切。任圜常因公事去拜見他,有一次盧程把烏紗帽藏在案几下,對任圜說道:“你是一條虫子!”任圜十分羞愧惊愕,立即把此事稟告庄宗。庄宗大怒,下令斬首他。由于盧質的求救才算獲免,自然是被赶出了中書省,當時人們對他十分痛恨。江陵在唐朝時,號稱是士大夫聚集的地方,人們都說琵琶多于蒸飯的甑子,讀書人多于鯽魚。有個縣令叫盧生,每次到枝江縣衙去都要坐船而抓人家的公差,船夫為此而苦惱。忽然有一天王仙芝起事燒起戰火,盧生被船夫挑斷了筋,拴在船邊,投進江里被淹死。大凡沒有才能的子弟,都是以門第的顯貴而輕薄,這些人在廣明年間的戰亂中,有很多人都遭難,這都是自己所導致的。 后唐天成二年,潘環因為有戰功而被授予棣州牧。他平素沒有賓客,有人給他推荐了崔秘。崔秘是博陵的學子,舉止高雅,又擅長詩文,潘環一見他便很喜歡。潘環曾到他的客館去。等候他,可是等了一夜也不肯來,潘環去拜訪他沒有收獲,接著有個書生去請他,他卻去了。后來推荐人見到他時追問他這件事,崔秘說:“潘公雖然殷勤厚道,可他鼻子左邊有瘡,膿血常流不止,每次見到他覺得很薰人,那种腥味和肮髒實在難以讓人忍受。”并稱他為白死漢,推荐他的人對他大為譏笑。崔秘是個不顧名聲和實際而枉為輕薄的人,潘環的臉上曾中過流箭,箭頭刺進了骨頭里,因而負了重傷。經過一年的治療,箭頭出來了,可是那傷變成了漏,終身不能痊愈。 韋昭度討伐陳敬瑄時,蜀帥顧彥暉為副都指揮使,先主王建為都指揮使。三府中各自安置的幕僚,都是朝中顯貴的子弟,他們都覺得王先主也沒什么了不起的。王先主的侍從,剃光了頭發,文了面和手腕,簡直像個凶神。他与先主比賽速度,由顧彥暉作裁判,一時間大家不自禁地大笑而散去。先主回到營帳,左右又說起這件事,先主自己也大笑。后來攻克了郪城,那些輕薄的幕僚,全都被殺掉。 蔣貽恭很喜歡作諷刺詩,因此常常遭到痛打,可他始終沒有改掉。蜀地的書生好穿襪頭褲,蔣貽恭對他們說:“你既然纏裹成一個做官人的頭,為何又把一只要作江湖散人的襪子穿在腳上呢?”他的諷刺全都類似這樣。蔣貽恭雖然喜好嘲詠,但是談笑很文雅。凡是被他諷刺的,都是一些輕薄之徒,因此士大夫們都不喜歡他。官做到縣級副職而死去。 ------------------ 一鳴掃描,雪儿校對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