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總敘進士科 進士歸禮部 府解 諸州解 試雜文 內出題 放雜文榜 放榜 五老榜 謝恩 期集 過堂 題名 關試 宴集 進士科起始于隋煬帝大業年間,到唐太宗貞觀、高宗永徽年間興盛起來。無論地位怎樣高的人,不是進士出身,終以為憾事。當時每年的舉子,往往八九百人。這些舉子常被譽稱為白衣公卿。要想參加科舉,是很艱難的。常有些三十多歲的人仍未考中,被稱為老明經。五十歲中了進士,還被稱為少年進士。風流才气、善于變通,象張儀、蘇秦那樣的口才,荊軻、聶政那樣的膽量、仲由那樣的勇武、張良那樣的智謀、桑弘羊那樣的精于書算、東方朔那樣的詼諧,比較起做進士來,也黯然失色。修養品行,如處子那樣的洁身自好。有一生沒有考中的,無怨無悔。所以有詩說: 太宗皇帝真長算,賺得英雄盡白頭。 李肇說,進士為人們推崇尊重很久了。所以凡做官的人,由進士出身,才算正經的文人。當時的讀書人爭相參加科舉,流弊甚深。初考的地方叫舉場。考中的稱為秀才。由地方官保送的稱為鄉貢。參加過京都會試考中的人稱為前進士。這些人被稱為先輩。同科考中的稱同年。主考官稱座主。首都參加考試的稱等第。地方未經考試被推荐的,稱拔解。入考場之前要互相保證,稱為合保。大家在一起溫習文章,互相評點,稱為私試。請有權勢的人指點,稱為關節。互相推崇叫還往。京試一旦考中,把姓名列榜,貼在慈恩寺塔上,叫題名。在曲江亭宴會,叫曲江會。被舉荐參加春天鄉試,叫春闈。沒有考中的人,叫毷氉。使用假名字,叫無名子。沒有考中繼續讀書准備再考,稱過夏。預先打小抄,稱書策。科舉大体如此。這是先達們創立的科舉体制,規章記錄在禮部衙門。有才學有品行的人都遵循科舉的要求。由科舉中試做到最高官職的,十人中有二三人。做到顯要官職的,十有六七。元獸山、張(巡)睢陽、劉關、元修都是這樣的人。 京試中的俊秀科,由考功員外郎主考。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員外郎李昂性格偏激。召集所有參加考試的學子們同他們約定說:“大家的才華都在文章里面,批閱卷子,一定大公無私。如果誰要請人說情,我一定讓他落榜。”他的岳父跟參加考試的李權住鄰居,相處又好。便給李權說情,意在照顧。李昂果然發怒,召集諸生,批評李權的過錯。李權謝罪,說:“我是個愚人,私下跟人說了這件事,但并沒有求他說情。”李昂說:“我看大家的文章寫得都很好。但是古人說,好的玉石也可能有瑕,這是很對的。假如文章中有不恰當的地方,我將向大家通報,好嗎?”大家稱是。李權走出之后,對大家說:“李昂剛才的話,是沖著我來的。他這么看待我,我肯定落榜,我還有什么希望?”于是暗地搜集李昂的過錯。几天后,李昂果然把李權文章中的小毛病摘出來,寫在榜文上,貼在鬧市,羞辱李權。李權先向李昂行禮,然后說:“禮尚往來。我的文章寫得不好,已經知道了。你的文章和言論,許多路人都听說過,咱們切磋一下,可以嗎?”李昂生气地說:“有什么不可以?”李權說:“‘耳臨清渭洗,心向白云閒’這是你的話嗎?”李昂說,是。李權說,從前唐堯年老,倦于政事,打算禪位給許由。許由不愿听他的嘮叨,所以才洗耳。當今皇上年富力強,沒有准備把皇位禪讓給你的意思,你為什么要洗耳?李昂听了這話,非常恐懼,并且向上級申訴,說李權狂妄,結果把李權給捉了起來。當初,李昂很正直,不循私情。后來他升了很有權勢的官,別人求他辦事,全不拒絕。因為這個,廷議認為考功員外郎職務不高,不足以讓那么多讀書人服從、尊重。所以,此后讓吏部侍郎專管這件事。 唐玄宗開元、天寶年間,每年由京兆府(首都長安)舉荐學子十人以上。稱為等第。要求名符其實,以鼓勵讀書。由禮部侍郎主持篩選。這些人有可能考中進士,也可能考中十分之七八。如果出現不同情況,要由禮部行文,請貢院(試官衙門)說明情況。到了咸通、乾符(懿宗、僖宗年號)時期,世風大坏。等第者簡直同中第差不多。這些人互相夸耀吹捧,坐著好車,穿著華麗的衣服,不以為過份。期集時,真正有學識的人們目為不齒。由于這個原因、此后廢置不定。 各地舉荐的貢士,大体同府解的待遇和方式差不多。如果是第一名被舉荐的,基本都可能被選中。元和(唐憲宗年號)中期,令狐楚鎮守三峰,正值秋試。便布告說,先舉行五場考試,以取人才。五場為詩、歌、文、賦、帖經。一般以詩求荐的,每年都會有十几人,但這一年卻一個沒有。有的人從千里外赶來,明了情況,也都离去。唯獨盧弘正只身請見,要求參加考試。令狐楚命人給他安排住處,非常优待,并委派幕客畢縱觀察盧弘正的行為談吐。盧弘正只有一個人參加考試,令狐楚就決定每天考一場,求精而不求快。盧弘正已經考完兩場,馬植也來參与。馬植是一個將門后代,同盧弘正爭雄,一些人都私下笑他。但是令狐楚卻說沒准儿。馬植寫《登山采珠賦》有這樣的話:文豹且异于驪龍,采斯疏矣;白石又殊与老蚌,割莫得之。意思是說,文豹和驪龍是不一樣的。你到山上采珠子,大相徑庭。石頭和蚌根本不是一回事,剖開石頭,怎么會得到珠子?令狐楚認為馬植論述精當,奪了弘正的第一給了馬植。后來弘正以丞郎使的官,主管鹽鐵事務。收入被馬植据為己有。盧弘正親自寫信取笑他,說當年地方考試你得了第一,現在管理這么點小事,你又來伸手。大中中期,紇干峻同魏鐲爭奪地方考試的第一名,紇干峻失利。第二天,魏鐲暴死。當時紇干峻的父親鎮守南海,便有人匿名誹謗:离南海之日,應得數斤;當北斗之前,未銷一捻。意思說,紇干泉(紇干峻的父親,曾任岭南節度使)從南海回來,一定帶回很多錢財,正當魏鐲同紇干峻爭奪考試第一的時候,誰受得了你手指一捻呢?因為這個,紇干峻的弟兄們都拒絕參加地方考試。進士狀頭、博學宏詞科敕頭、京兆解頭稱為三頭。 武則天垂拱元年,吳道古等二十七人中進士。發榜后,武則天批示說,大体上看了他們的“策”,沒怎么說明白。若根据要求,考中的只有一個人。通融一下,讓他們都算中了吧。調露二年,考功員外郎劉恩奏請,增加帖經和雜文的考試。這几种通過了再參加“策”的考試。不久,由于武則天攫取了唐政權,又恢复老樣子。到神龍二年才頒行三場試的制度。所以考試中才增加了詩、賦的題目。 開成中期,高諧做主考官。由宮內傳出題目《霓裳羽衣曲》,要求以賦為文体。在太學里設置詩的課程。這是進士考試增加詩、賦科目的開始。 常兗在禮部任官,批閱雜文試卷后說,想在文章上超越他人,絕對要銳意向前。登庸意為拜相這里系借用)雖然點燈耗油,寫出文章又感到不滿足。他閱卷能通過的,常常不超過一百人。做過祭酒(國子監長官)的鮑防后來也任禮部官,在帖經上要求非常嚴格。當時的人稱他們為常雜、鮑帖。意思是說,常兗對于雜文的要求,鮑防對于帖的要求,极嚴格。 貞觀初年,放榜的日子,唐太宗暗中到端門去。看到進士們從榜下接連不斷地走出來,非常高興。對隨行人員說,天下的人才,都被我吸引來了。進士榜,要粘四張黃紙。其字淡墨書寫。考試的地方,用大毛筆,書寫禮部貢院四個字。有人說是唐太宗的親筆。又說如鬼神的字樣。考進士的慣例,要經過禮部的考試和皇帝個別的面試,在南院放榜。貼榜的地方是南院的東牆。是特筑的牆,高一丈多,上面有檐,四周是空地。天尚未明,即從北院捧著榜,到南院去貼。元和六年被國子監的學子們從東面踏破了棘篱牆,把貼榜文的牆也給擁倒了。所以,后來先由禮部貼一個副榜,晚一點再張貼正式的榜文。 鄭薰做主考,放榜的那天,舍人(官名)畢諴登門道謝。肖倣做主考,放榜那天,沒有什么穿官服的人到他家里去。當時的人笑話鄭薰。 天复元年,杜德祥主持科選的事。選中了曹松、王希羽、劉象、柯崇、鄭希顏。當時皇帝剛剛平定內亂,听說開科取士,非常高興。下詔從進士中挑孤老貧窮的人報告他,由他親自任官。所以杜德祥就拿這五個人來敷衍,都授了校正的官。書授官理由說,我感念你們中選之際,正是我撥亂反正之年,應給予你們格外的恩惠和殊榮。曹松是舒州人,讀賈誼、司馬相如的文章,拿來應付,做几首詩,并沒什么真才實學。當時傳言曹松說事答話的樣子象捧獻羊腿似的。王希羽是歙州人,詩詞、琴棋有較高的造詣。曹松、王希羽都是七十多歲的老頭子。劉象是京都人,柯崇、鄭希顏是福建人,都是以詩考取的,也都六十多歲。所以稱這一榜為五老榜。 放榜之后,由狀元率進士們到禮部,下馬緩行,列隊侍立,把這些人的名字寫在紙上,呈送給主管官。按中試的次序在台階下站著。先由北面上台階面東站著,主管官們坐在東面,面西。主事官請狀元等向主管官們行禮,主管官還禮。狀元出列致辭,退回去,再行禮,由主考還禮。拜完了,由主管官宣布進士們報告年齡。于是依次報告。報告完了要行大禮,表示謝皇帝的恩典。每個人都同狀元一樣。行完禮由主事官宣布由狀元說明自身情況,其余的人表示感謝朝廷賞賜給的官服、官糧。而后,狀元登上主管官員們坐的台階,可以按規矩面向主考官坐下,介紹前几名并回答主管官員們的問話。這時官員們可以來參觀、接見,從南面走,面北依次入座,同進士們一起喝几杯酒。進士們喝完酒,依次退到期集院去。三天后,再舉行一次,同主考官們的會面。這一次主考官們可以和進士們交談,指出他們看中哪些人的哪些文章,考官們怎樣互相通報、合議取中。 進士們謝完了皇恩、師恩之后,到期集院去。沒有皇上的任職令以前,每天都要去。還要到主考官的衙門去兩次。由主考官表示不必再來,第三天就停止。但同科取中的進士,稱同年,第一次期集,同年們先要拜見狀元,然后同年們互拜。再然后由禮部的吏員唱名,宣布就座。名次雙數的坐在東面,單數的坐在西面。一起喝酒,杯不干者受罰。每人出三十貫抽名紙錢,用來書寫個人的概況,類似今人的通訊錄。 皇帝的詔命下來,新考中的進士過堂。過堂的那天,先在光范門里東廊設置座位、准備酒席。一同考中的進士在這里等候宰相。宰相就座后,由禮部主官率領二三名屬員在另外的地方研究每個參与過堂的人出多少錢。宰相坐好,堂吏拿著進士名單,進士們先在主持官的引導下到中書省,然后到這里來,站成橫排,面對宰相。按著名次排列。由堂吏按名單唱名,報告禮部某侍郎(副長官)領新考中的進士拜見宰相。之后,又一吏員登上石階,宣布任何人都要肅靜,行禮、退至門側東向而立。由狀元開始,按名次登階而立。狀元出列,向宰相及考官們致射辭。大体上說,某月某日禮部放榜,我們這些人考中了,這都是在宰相的教導下所取得的成績。既懼怕你的尊威,又感謝你的栽培。致辭完了,行過禮,退回原位。由榜眼、探花、進士們一一向前自報名次、姓名。之后,由堂吏宣布典客。主持官向宰相等人行禮后率領進士們退下石階,到舍人院去。主持官先走,由舍人(官名)穿著官衣官靴,恭迎主持官和進士們。舍人迎接的儀式,必須嚴格按規矩辦事。向主持官敬酒,石階上舖席子、褥子墊,舍人和主持官就座。進士們向他們行禮。舍人也要還禮。在這里,狀元還要致辭,舍人要表示謝意,再行互拜禮一次,行禮結束。進士們不能先走,要等主持官(一般由禮部侍郎充任)先走。主持官以一揖答謝。然后開宴。 唐中宗時代,進士們參加過杏園宴之后,都到慈恩塔那里去把名字逐一寫在上面。公推一位字寫得好的人來寫。這些字寫好,由工匠鏨刻在上面。過后,其中如果有人做到將相的官,重新用朱筆描一遍,并在他的名字的前面加一前字,稱前進士。不僅如此,即使他在及第前后在別地方題過的名字也都要加一前字,以示尊榮。所以,過去有人在詩中寫道:曾題名處添前字,送出城人乞舊衣。意思說,在題名處加上前字的人,丟棄的衣服也很貴重。 及第的人們,由吏部員外(吏部主官的屬官)先行問話,了解情況,然后由吏部授予證書,稱為關試。參加的人們要向皇帝謝恩,并稱門生,所謂天子門生或一日門生。此后,這些人們就由禮部交給吏部,等待任命。 宴會的場所在曲江亭子。安史之亂以前,各部都有曲江亭子,一般建在水池邊上。唐玄宗逃到成都之后,這些亭子大都被兵火燒掉了。只有尚書省的還在。進士宴會,就在曲江亭里舉行。喝完了酒,泛舟池上,听歌看舞,成為慣例。舉行宴會前的几天,進士們騎馬列隊從大街上和河邊上走過。這就是所謂的騎馬游街。不僅民眾可以看,達官貴人們也爭相品評,往往其中十有八九被這些官員們選作自己女儿的女婿。那就好車、好用、好住的接踵而來。有人說,乾符(唐僖宗年號)年前,薛能做京兆尹,楊知至寫信給他,說准備帶領家里人到京城來,并請借樓船作水上游,卻被進士占先。薛能回信說,我已准備了許多鳥巢。楊知至收到信,憤怒地說:“昨日的小官,敢這么無禮?”薛能原做吏部郎中的小官,后來升京兆少尹(京兆府尹的佐官)署理京兆府事。唐文宗開成五年,李景讓中進士。當時唐文宗病得很重。讓李景讓入宮游宴,好多人陪著禮貌地喝酒。趙嘏寫了一首詩送給李景讓,說: 天上高高月桂叢,分明三十一枝風。 滿怀春色向人動,遮路亂花迎馬紅。 鶴馭回飄云雨外,蘭亭不在管弦中。 居然自是前賢事,何必青樓倚翠空。 意思是說,你中了進士,其實中進士的還有許多人。只有你春風得意,紅花迎著你的馬頭。你乘著仙鶴飄飄然,學問是在絲竹管弦里面嗎?你既然要效仿前賢,又何必往青樓跑呢? 寶歷(唐敬宗年號)年間,楊嗣复奏說慶州复歸朝廷,應開科慶祝。敬宗准許,開了兩科。當時,楊于陵從洛陽到長安來朝見皇帝。楊嗣复率領進士們到潼關去迎接,并在府中宴請他。楊于陵坐在正位上,楊嗣复率領進士們坐在兩邊。當時元稹和白居易都在場(他們是參加的官員,并非諸生),即席作詩、賦。刑部侍郎楊汝士最后一個寫完,元稹和白居易讀了之后非常吃惊。他的詩是: 隔坐應須賜御屏,盡將仙翰入高冥。 文章舊价留鴛掖,桃李新陰在鯉庭。 再歲生徒陳賀宴,一進良史盡傳馨。 當時疏傳雖云盛,詎有茲筵醉醁淡。 楊汝士那天喝得大醉,回去跟家里人說:“我今天的詩把元稹和白居易都壓過了。” ------------------ 一鳴掃描,雪儿校對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