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廉儉 陸績 齊明帝 甄彬 高允 崔光 長孫道生 唐玄宗 肅宗 盧怀慎 李勉 杜黃裳 陽城 鄭余慶 鄭浣 文宗 夏侯孜 裴坦 溫璉 仲庭預 吝嗇 漢世老人 沈峻 李崇 南陽人 夏侯處信 柳慶 夏侯彪 鄭仁凱 鄧祐 韋庄 王叟 王鍔 裴璩 歸登 吳陸績當郁林太守,任期滿了以后渡海回家,沒有帶什么財寶,船太輕了,只好將一塊巨大的石頭裝到船上壓船,人們都將這塊石頭叫做“郁林石”。 齊明帝在一次吃飯的時候,拿著竹筷子對衛尉應昭光說:“你理解我使用竹筷子的意思嗎?”應昭光回答說:“當初夏禹的衣服穿的平常,他針對流言說,生活過于舒适,使用象牙筷子,會導致腐化的風气。這是古代的賢人對我們的告誡,如今皇帝你明智地提倡儉朴,發揚古代圣賢的遺風,太平盛世,只有用竹筷子了。” 齊朝的時候有個叫甄彬的人,有高尚的品質和出色的才能。他有一次用一束苧麻到荊州長沙西庫作抵押換了一些錢用,后來拿錢去贖苧麻,回來后在麻里發現用一條手巾包著的五兩金子。甄彬將金子送還西庫。管理西庫的和尚非常吃惊地說:“近來有人用金子抵押換錢。因為匆忙,沒有記清放到什么地方了,施主拾到后,還能送還,這恐怕是從古到今都沒有的事情。”和尚特意將一半金子還給他作為酬謝,兩個人推辭往复了十多次,甄彬堅決不肯接受。和尚贊歎地說:“五月天气仍然穿著皮襖背柴草的人,竟然是拾金不昧的君子!”后來甄彬被任命為郫縣縣令,將要去上任之前,去向太祖皇帝辭行,同時去辭行的一共有五位官員。太祖皇帝告誡一定要注意保持廉洁,唯獨對甄彬說:“你昔日有還金的美名,所以對你就不用囑咐這句話了。” 北魏有個人叫高允,字叫伯恭,是燕太尉中郎韜的儿子。他從小就有非凡的胸怀,熟讀經史。神宪中年,他和范陽的盧玄,趙郡的李靈,博陵的崔鑒等人一起,以貴族子弟的身份被朝廷錄用,被任命為書侍郎領著作,同崔浩一起撰寫書籍。等到崔浩遇害,因為高允素來忠誠正直,所以被寬恕。高允清廉儉朴,雖然多次擔任重要官職,但性格同貧賤的時候一樣。皇帝到他的家里,見他家只有几間草房,几床布棉被,和几件半新的袍子,廚房里只有咸菜。皇帝感歎著說:“從古以來清貧的官員沒有超過這樣的。”于是賞給他一些布匹和糧食。 北魏自從在太和年間遷移了國都以后,國家丰足。國庫里的物品多得快要裝不下了,走廊和房屋之間的露天場地,也堆滿了錢幣和布匹,東西多得無法清點。太后決定將多余的布匹賞給百官,讓每個人按照自己的力气往回拿。官員們都按照自己的能力,拿上布匹回去了。只有章武王融和陳留侯李崇,因為拿得太多而跌倒扭傷了踝骨。太后決定不給他倆布匹了,讓他們兩個人空著手回去了,遭到了人們的恥笑,侍中崔光只拿了兩匹布,太后問他:“侍中為什么拿得這樣少?”崔光回答說:“我只有兩只手,所以只能拿兩匹,這已經夠多的了。”朝中的人們都佩服他的清正廉洁。 司空上党王長孫道生是代國人,他具有忠誠、謹慎、勤勞、朴素的美德,雖然位居三公這樣最高官職,但是住宅卻非常簡陋。他离開京城去辦理公務以后,他的儿子將住宅重新裝修了。長孫道生回來以后感歎著說:“我身為宰相,沒有報效國家,很慚愧擔任這么重要的職務。昔日漢朝抗擊匈奴入侵的名將霍去病曾經說過,匈奴沒有消滅,不修建府第。如今敵人還在北面的沙漠地帶出沒,我怎么能追求安逸舒适呢?”于是叫人拆除了新裝修的設施。人們都將他比作春秋時以儉朴著稱的齊國大夫晏嬰。 唐肅宗作太子的時候,經常陪著皇帝玄宗吃飯。有一次御膳房准備了熟肉。其中有熟羊腿。皇帝讓肅宗把羊腿分割開來,肅宗便將羊腿割開,然后他用餅將手上沾滿的羊油擦下去,皇帝看了不高興。肅宗擦完手將餅吃了,皇帝非常滿意,對肅宗說:“幸福的生活應當愛惜。” 韓擇木稱贊肅宗皇帝節約儉朴,歌女跳舞的時候沒有華麗的衣服和裝飾,飲食不吃山珍海味。皇帝因此而伸出衣袖給他看,說:“我這件龍袍已經洗過三次了。” 又云:盧怀慎無疾暴卒。夫人崔氏,止其儿女號哭。曰:“公命未盡,我得知之。”公清儉而洁廉,蹇進而謙退。四方賂遺,毫發不留。与張說同時為相,今納貨山積,其人尚在。而奢儉之報,豈虛也哉。及宵分,公复生。左右以夫人之言啟陳。怀慎曰:“理固不同。冥司有三十爐。日夕為說鼓鑄橫財。我無一焉,惡可并哉!”言訖复絕。(出《獨异志》) 唐朝的盧怀慎清正廉洁,不搜刮錢財,他的住宅和家里的陳設用具都非常簡陋。當官以后身份高貴,妻子和儿女仍免不了經常挨餓受凍,但是他對待親戚朋友卻非常大方。他在東都負責選拔官吏的重要公務,可是隨身的行李只是一只布口袋。后來他擔任黃門監兼吏部尚書期間,病了很長時間。宋璟和盧從愿經常去探望他。盧怀慎躺在一張薄薄的破竹席上,門上連個門帘也沒有,遇到刮風下雨,只好用席子遮擋。盧怀慎平素很器重宋璟和盧從愿,看到他們倆來了,心里非常高興,留他們呆了很長時間,并叫家里人准備飯菜,端上來的只有兩瓦盆蒸豆和几根青菜,此外什么也沒有。盧怀慎握著宋璟和盧從愿兩個人的手說:“你們兩個人一定會當官治理國家,皇帝尋求人才和治理國家的策略很急迫。但是統治的時間長了,皇帝身邊的大臣就會稍稍有所懈怠,這時就會有小人乘机接近討好皇帝,你們兩個人一定要記住。”過了沒几天,盧怀慎就死了,他在病危的時候,曾經寫了一個報告,向皇帝推荐宋璟、盧從愿、李杰和李朝隱。皇帝看了報告,對他更加惋惜。安葬盧怀慎的時候,因為他平時沒有積蓄,所以只好叫一個老仆人做了一鍋粥給幫助辦理喪事的人吃。皇帝到城南打獵,來到一片破舊的房舍之間,有一戶人家簡陋的院子里,似乎正在舉行什么儀式,便派人騎馬去詢問,那人回來報告說:“那里在舉行盧怀慎死亡兩周年的祭禮,正在吃齋飯。”皇帝對盧怀慎家里的貧窮非常怜憫,停止了打獵,派人送去一些布匹。 另一种說法是:盧怀慎沒病突然死了,他的夫人崔氏不讓女儿哭喊,對他說:“你們的父親沒死,我知道。你父親清正廉洁,不爭名利,謙虛退讓,各地贈送的東西,他一點也不肯接受。他与張說同時當宰相,如今張說收受的錢物堆積如山,人還活著,而奢侈和勤儉的報應怎么會是虛假的呢?”到了夜間,盧怀慎又活了,左右的人將夫人的話告訴了他,盧怀慎說:“道理不一樣,陰間冥司有三十座火爐,日夜用燒烤的酷刑來懲罰不義的橫財的人,而沒有一座是為我准備的,我在陰間的罪過已經免除了。”說完又死了。 天寶中年,有個書生住在宋州旅店,當時李勉很貧窮,与這個書生住在同一個旅店,然而不到十天,書生得了重病,無法醫治,臨死前書生對李勉說:“我家住在洪州,准備到北都去謀求官職,沒想到在這里得病就要死了,這就是命啊!”說完從口袋里拿出一百兩黃金交給李勉說:“我的奴仆們不知道我帶了這些金子,請你拿它為我辦理喪事,剩下的金子送給你。”李勉安葬了他,但剩下的金子卻秘密地放在墓中,一起掩埋了。過了許多年以后,李勉當上了開封縣尉。書生的哥哥寫信打听書生和金子的下落,到了宋州,知道是李勉為書生辦理的喪事,便專程赶到開封,詢問金子的下落。李勉請假來到埋葬書生的墳墓前,取出金子交給了書生的哥哥。 李師古專橫暴戾,欺上壓下,但是對杜黃裳卻有所顧忌,不敢無禮,他命令一個能干的差人,准備了几千貫錢和一輛价值上千貫的車子,送給杜黃裳。這個差人沒敢立即送去,而是先到杜黃裳家的門外觀察了几天,一次他看到從宅院里抬出一頂綠色的轎子,后面跟了兩個穿著破舊的黑色衣服的婢女。他問旁邊的人轎子里是什么人?旁邊的人告訴他是宰相夫人,差人急忙回去,將情況告訴了李師古。于是李師古放棄了賄賂杜黃裳的計划,終生不敢對杜黃裳失禮。 城之為朝士也,家苦貪,常以木枕布衾,質錢數万,人爭取之。(出《傳載》) 道州有個叫陽城的人,家里沒有積攢錢財,但是也不缺少吃穿和用的東西。他家的門客如果說喜歡什么東西,他總是愉快地送給門客錢,讓門客去買。有個叫陳萇的人,經常等他出來的時候同他要每月的生活費,常常可以從他那里拿到錢物,几乎每個月都有收獲。 陽城身為朝廷官員,家里卻很清貧,他經常拿木枕和棉被換錢達几万文,人們都爭著購買。 鄭余慶清廉儉朴品德高尚。有一次。他忽然請一些与他關系比較好的官員吃飯,大家都感到很奇怪。他的威望很高,大家都很尊敬他,所以凌晨就赶來了。等到太陽很高了,鄭余慶才出來,說了很長時間閒話,大家都急躁起來。鄭余慶對仆人說:“去告訴廚師,要蒸爛去毛,別折斷了脖子。”大家相互交換眼色,以為一定是清蒸鵝、鴨一類的菜。一會儿,擺上桌子,放上餐具,醬和醋也都很新鮮很香。等到吃飯,每人面前只有一碗米飯和一枚蒸葫蘆。宰相吃得很香,大家勉強吃了下去。 鄭浣以勤儉朴素要求自己,他出任河南尹的這一天,他叔父家里的兄弟的孫子從覃怀來找他。他這個孫子在家鄉務農,沒有見過世面,不懂禮節,衣服的式樣很落后,鄭浣的儿子和仆人都嘲笑他粗俗。只有鄭浣可怜他,問他有什么要求。他說:“我長期在家鄉作老百姓,想要當一名縣尉,那樣便可以衣錦還鄉了。”鄭浣答應了他的要求。鄭浣為官很重視清廉的名聲,為了辦成這件事,便給郡守寫信,這對于他就像胳膊帶動手指一樣運用自如,不費什么勁。就在他的孫子要去任職的前一天,鄭浣將這個孫子找來和外甥以及侄子等家里人一起吃飯。吃的飯有蒸餅,這個孫子將餅皮扒掉,只吃里面的瓤。鄭浣見了又歎息又生气,對他說;“餅皮和里面有什么區別,你竟然有這樣輕浮狡詐的毛病,如此奢侈浪費,你應該保持淳朴的風俗習慣,我可怜你在家鄉穿著破衣服出力務農,以為你一定會懂得种庄稼的辛苦,沒想到你卻輕浮得超過諸侯貴族家的褲褲子弟。”說完讓他將扔掉的餅皮撿起來。這個孫子惊慌失措。將餅皮撿起來遞給鄭浣,鄭浣接過來全都吃了。然后鄭浣將這個孫子送回客房,送給他一些布匹,讓他回家鄉去了。 文宗皇帝命令中使通知兩軍中尉以及諸司使內的官員,一律不准戴值錢的紗穀綾羅頭巾。命令發下去以后,駙馬韋處仁來朝見皇帝,戴著昂貴的頭巾走了進來。皇帝對他說:“本來因為你的家庭正直朴素,所以才挑選你作駙馬。這樣昂貴的頭巾和衣服,允許別的親戚穿戴,你不許穿用。” 夏侯孜當左拾遺,他曾經有一次穿著桂郡產的綠色的粗布衣服去見皇帝。開成中年,文宗皇帝沒有什么規矩和忌諱,只是愛好文學。他問夏侯孜所穿的衣服為什么那么低劣粗俗,夏侯孜告訴皇帝,這是桂郡產的粗布。并且說這种布厚,可以御寒。過了几天以后,皇帝對宰相說:“我觀察左拾遺夏侯孜一定是個正直可靠的人。”宰相秘密調查夏侯孜的言行,稱贊夏侯孜是今天的“顏冉”。皇帝贊歎很久,也學著穿起了桂郡產的粗布做的衣服,滿朝官員全都仿效起來,這种粗布因此而抬高了价錢。 楊收和段文昌都是宰相,他們兩人都喜歡豪華舒适的奢侈生活。楊收的女儿嫁給了裴坦的大儿子,陪嫁的財物非常丰厚,日常用具大多是金銀做成的。而裴坦提倡節儉,知道了很不高興。一天,裴坦和妻子儿女一起吃飯,桌子上有用碟子裝著水果,裴坦很高興。但是當他看到碟子里面有犀角做的裝飾時,非常生气,立即將桌子推倒了,然后拂袖而去。一邊走一邊說:“這是在敗坏我的家風啊?”后來,楊收果然因為收受賄賂,竟至不得善終。太應該了! 幽州從事溫璉是燕國那個地方的人,是個著名的學者,他与瀛王馮道幼的關系很好。在兵荒馬亂的時候,有個人在市場上賣涂了漆的燈架。溫璉以為是鐵制的,花了很少一點錢便買了回去。過了几天以后,家里人准備用這個燈架點蜡燭,擦拭的時候發現這個燈架原來是銀制的。家里的人都來觀看,沒有不高興的。只有溫璉不以為然地說:“不義之財,怎么能當做寶貝?”于是他找到當初賣燈架的人,將燈架還了回去。賣主說:“我自己都不知道它是銀的,拿到市場出售,你給足了錢,并不是強買去的,我不敢收回來。”溫璉堅持還給他,賣主表示感謝以后將燈架拿到別處賣了四五万文錢。然后拿出其中的一半准備酬謝溫璉。溫璉堅決不收,賣主便將錢施舍給佛寺,用以裝飾佛像,以祝愿增加溫璉的壽命。遠近的人們沒有不佩服溫璉的,認為他講仁義,后來溫璉當官到尚書侍郎而死。 舊蜀的嘉王找了一名學識淵博,忠孝廉洁的人叫作仲庭預,讓他來教授自己的几個儿子。仲庭預雖然熟讀古書,但是仍然貪窮得經常挨餓受凍,他來嘉王家里,對他也沒狠恭敬。當時天气剛剛轉冷,嘉王派人將一只舊火爐送到學校給仲庭預取暖。仲庭預在爐子旁邊坐下來休息,并用鐵筷子撥弄爐子里的灰,從爐灰里發現了一雙金子制成的火筷子。他立刻去求見嘉五,嘉王說:“貧窮的人來找我,必然有什么要求。”叫人告訴仲庭預說,正在為他制做新衣服。仲庭預辯白說:“我來不是這個意思。”嘉王歷來想要成為神仙,多方尋求長生不老的方法,怀疑仲庭預有什么特殊的本領,勉強接見了他。仲庭預將金筷子拿了出來,講述了發現它的過程。嘉王說:“我們家里丟失這雙金火筷子已經有十年了,你今天得到,還能送還,真有古人君子的風格!”隨后,他賞給仲庭預十万文錢,一套衣服,三十石米麥。從這以后他對待仲庭預如貴賓,后來又推荐任命仲庭預為榮州錄事參軍。 漢朝的時候有個老頭,沒有儿子。家里非常有錢,但是他非常儉朴吝嗇,吃的穿的都很簡單節省。他每天天不亮就起來,快到半夜才睡覺,細心經營自己的產業,積攢錢財從不滿足,自己也舍不得花費。如果有人向他乞討,他又推辭不了時,便到屋里取十文錢,然后往外走,邊走邊減少准備送人的錢的數目,等到走出門去,只剩下一半了。他心疼地閉著眼睛將錢交給乞丐。反复叮囑說:“我將家里的錢都拿來給了你,你千万不要對別人說。以至乞丐們仿效著都來向我要錢。”老頭不久便死了。他的田地房屋被官府沒收,錢則上繳了國庫。 吳國的沈峻,字叫叔山。他有名譽地位,但很吝嗇。張溫出使蜀國。臨行前向沈峻告別,沈峻走進里屋很久,出來后對張溫說:“我想找一塊布料送給你,但是沒有找到一塊質量差的粗布。”張溫稱贊他誠實不加隱瞞。還有一次沈峻經過太湖岸邊,叫隨行的人去取鹽水。過一會儿他覺得多了,叫人逐漸減少。他慚愧地說:“這是我的天性啊!”還有人說,姚彪和張溫都來到武昌,碰到了吳興的沈珩,守風糧盡,派人向姚彪借一百斛,也就是一千斗鹽。姚彪性格耿直,接到借鹽的書信以后沒有立即答复,繼續与張溫說話。過了好一會儿,才對左右的人說:“往江中倒一百斛鹽。”然后又對張溫說:“鹽我并不可惜,可惜的是給他。”沈珩的弟弟沈峻有名聲,只是太吝嗇了。 后魏高陽王雍,性格大方豪爽。他非常喜好美食,生活奢侈,每一頓飯都要花費几万文錢,山珍海味擺滿桌子。陳留侯李崇對別人說:“高陽王雍吃一頓飯所花的錢,夠我一千天用的了。”李崇的官職是尚書令儀同三司,也富裕為天下少有,家里的書僮和仆人多達一千多人,但是他非常吝嗇,吃的和穿的都很儉朴。他很少吃肉,平時只吃炒韭菜和腌韭菜。李崇家的食客李元祐對別人說:“李崇一頓飯要吃十八個菜。”人們問都有什么菜。李元祐回答說:“二韭十八。”听的人都大笑起來。 南陽有一個人,生來就深藏廣蓄,非常吝嗇。冬至那一天,他的女婿來了,他只准備了一銅瓶酒,几片獐子肉。女婿恨他准備的食物太少,太簡單,端起銅瓶一口就喝干了。他非常惊訝,不得已又倒了一瓶酒,如此這樣添了好几次酒。他生气地責備女儿說:“你丈夫好喝酒,所以你們貧窮。”等到他死了以后,几個儿子爭奪財產,將哥哥殺了。 夏侯處信是荊州的長史。一天有客人來,夏侯處信命令仆人准備飯菜。仆人趴在他耳朵旁問需要和多少面,夏侯處信說:“兩個人二升就可以了。”仆人進去以后,很久沒有出來。客人因為有事先走了,夏侯處信急忙喊仆人。仆人說:“面已經和完了。”夏侯處信指著仆人生气地說:“真是怪事。”過了一會他又說:“可以全都烤成餅。等我辦完公事以后回去吃。”夏侯處信用一瓶裝了一升醋。留著自己吃,家里人連一滴也吃不著。仆人說:“醋沒有了。”夏侯處信將瓶子倒扣在手掌上,控出几滴,他全都用嘴吸進去吃了。凡是上街買東西,都必須是他親自付錢,認識他的人都瞧不起他。 廣州的錄事參軍叫柳慶,他自己單獨住一個房間,所用的東西和吃的食物都放在臥室里,有個仆人私自拿了一小撮鹽,柳慶將他用鞭子抽得渾身是血。 有個人名叫夏侯彪,夏天吃的食物生了虫子,他一口還沒吃過,因為送客人出門時。仆人偷吃了一片肉,他回來發覺后非常生气,便捉來蒼蠅給仆人吃,讓仆人把吃的肉嘔吐出來。 鄭仁凱是密州刺史,有個小仆人來告訴他鞋子磨破了。鄭仁凱說:“我替你找一雙鞋。”一會儿,看門人穿著新鞋走過來。鄭仁凱廳前的樹上有一窩啄木鳥,鄭仁凱叫看門人上樹去掏小啄木鳥。看門人脫鞋光腳爬上樹去,鄭仁凱叫小仆人穿上看門人的鞋走了。看門人下來以后只好光著腳走路。鄭仁凱卻露出了有恩于別人的得意神態。 安南都護鄧祐是韶州人,家里非常富有,有奴婢上千人。家里的好吃的他都留著自己吃,接待客人時也不肯拿出來。他的孫子私自吃了一只鴨子,鄧祐以擅自破坏家產處置。打了他孫子二十鞭子。 韋庄書讀得很多,但卻吝嗇得要數米做飯,稱柴燒火。烤熟的肉如果少了一片,他立即就能覺查出來。他八歲的儿子死了,妻子准備讓儿子穿著平時穿的衣服埋葬,韋庄卻將衣服剝了下來。他用一領舊席子將儿子的尸体裹了出去,掩埋完儿子,他又將席子拿了回來。他想念儿子痛哭不止,只是太吝嗇了。 天寶中年,相州有一個老王頭,家住在鄴城,非常有錢,沒儿沒女,只有夫妻二人。他家里積攢的糧食有近万斛,但是夫妻倆生活得非常儉朴吝嗇,經常以剩飯剩菜充饑。他庄園里的房屋很多,有二百多家佃戶。有一天,老王頭散步走到旅店,忽然發現一個客人正在吃飯,桌子上擺的飯菜很丰盛。老王頭問客人是干什么的。客人回答說:“只是賣雜粉香藥的。”老頭怀疑他做賊,又問他說:“你有多少錢,吃的穿的這樣好?”這個人說:“只有五千文的本錢,每天吃掉利錢,保留本錢不動,不想積攢更多的錢。所以可以吃穿很好。”老王頭突然受啟發明白過來。回去以后對妻子說:“他只用得的那一點利錢,便生活得很好,可以說是明白道理。我們如今積攢財物好几万,而吃的穿的都不好,又沒有儿女,將來留給誰?”于是他打開倉庫,挑好的用,大吃大喝起來。沒過几天,夫妻兩個人都作了一個同樣的夢,被人抓了起來。戴上枷鎖,遭受鞭打,一個人說:“此人膽敢糟蹋軍糧。”几年以后。夫妻一同死了。朝廷的軍隊圍困安慶緒在相州,打開老王頭的糧倉,充作了軍糧。 王鍔連續擔任几任鎮守一方的大官,積攢了很多錢財。有一個老朋友,對他講了應該將多余的錢救濟別人的道理。過了几天這個人見到王鍔。王鍔對他說:“你上次告誡我的話,我已經按照去做了,將大部分錢財分散接濟了別人。”這個人問王鍔都接濟誰了。王鍔說:“几個儿子每人一万貫,女婿每人一千貫。” 司徒裴璩,性格非常吝嗇,他察訪江西的時候,家庭應用的各种器具,全都是新做的,他都放在閒屋里存放起來。每次請人吃飯,他不用自己的餐具桌椅,而是到別的官員的家里去借。 尚書歸登非常吝嗇,常煮一個羊脾,自己邊割邊吃,剩下的封存起來。一天他的妻子將羊脾割下一點吃了,他不見了封記,對妻子大發脾气,從那以后,他再也舍不得吃肉了。歸登每次洗澡,必須叫左右的人都退出去。有的人從外面偷看,發現他原來是一只大烏龜。 ------------------ 一鳴掃描,雪儿校對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