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魯妙典 諶母 盱母 杜蘭香 白水素女 蔡女仙 蓬球 紫云觀女道士 秦時婦人 何二娘 魯妙典是九嶷山的女仙官。生來就聰明敏捷,气質高雅,喜歡洁淨,不吃葷腥不喝酒。十多歲時,就對她的母親說:“從早到晚聞到食物的气味就覺得臭濁,往往聞到腦袋都疼痛,希望不要讓我吃飯。”全家人對她都很怜惜。后來又學會煉气吃藥的法術。過了十年,她常常悶悶不樂,就對她母親說:“人的最高壽命,不過一百二十歲,喜怒哀樂每天都來傷害它;又何況是女子之身,哪能再埋沒貞性,混同于凡夫俗子呢?”有個竹麓道士拜訪她,把大洞《黃庭外》傳授給她,對她說:“《黃庭經》是扶桑大帝君宮中的金書,誦讀一万遍的人,能夠成為神仙;只在于勞心不倦而已。經書上說,把它讀了上万遍,就可以升上三天,千災已消病痊愈,不怕虎狼凶狠殘暴,又已經推遲衰老,壽命永延。住在山上獨自修煉,把它讀上一遍,如同与十個人為伴,就沒有恐怖畏懼。什么原因呢?這是道經把你身中的眾神召集起來,澄清端正了神气。神气端正了,外部的邪惡就不能干扰;眾神集中了,恐怖就不能到達你的身邊。如果形全神集、气正心清,就可以清楚地看見千里之外的東西,連纖細的毫毛也不能隱匿了。所擔心的是人不能夠懂得,懂得了而不能修煉,修煉了而不能精通,精通了而不能長久。半途而廢,自己拋棄前功,不僅將遭到玄法的責罰,又將使生命流蕩,痛苦的報應無窮。”妙典遵奉玄戒接受了經書,就進入九嶷山,在岩石上居住,靜修默煉。屢次有妖魔前來試探,而妙典道念堅貞,不為所撓。這樣生活了達十多年,有個神人告訴她說:“這座山系大舜管轄,是天地的總司九州的宗主。古時候有個道高之人,制作了三處竹床,可以歇宿遮避風雨,保護形体、堅定道念。歲月長久竹床也都朽爛破碎了。現在我給你制作它,可以遂心安閒歇息。又過了十年,真仙降臨下來,交給她靈藥,她就白日升天了。當初,妙典到山上去住,山峰頂上沒有水,神仙就點化一個石頭盆。這石盆大三尺,長四尺,盆中常常自然有水,用之不竭。又有一個大鐵臼,也是神仙送給她的,不知干什么用。如今,這兩件東西都在山峰上。仙壇的石頭上,清清楚楚地有仙人的鞋印;還有一面古鏡,大三尺;有一口鐘,形狀象仰臥的月牙。這些都是神仙送來的。上述神品与妙真升天所留之物,如今存在無為觀。 嬰母姓諶,字叫嬰,不知道是哪里人。西晉的時候,在丹陽郡黃堂觀居住,當時的人自從幼年、壯年一直到衰老都見到她,而她的容顏、狀態卻沒有改變。眾人稱她為嬰母。有一次,她進吳市買東西,見到一個小孩,年齡大約十四五歲。這個小孩走到諶母面前下拜,說:“我應當作您的儿子。”諶母說:“年少之人,從什么地方來,拜我為母親,既然不是同類,不合乎大道。”那個小孩就走了。一個多月以后,諶母又在吳市遇到了一個三歲孩子,這小孩儿又呼又叫,哭得很悲傷。突然遇到諶母,就拉住諶母的衣襟,說:“我母親從哪來?”諶母可怜他,就收養撫育他,超過對自己親生儿子。這個小孩長大以后,既聰明又孝敬,与平常人不同。成年以后,風度神情极其豪邁,他居住的地方常常有特殊的云气,只是光影不真切。他還常說些蓬萊閬苑的事情。諶母覺得他很奇异,就對他說:“我和你暫時在這里互相依靠,你用什么作為稱號呢?”那個孩子說:“從前承蒙天真讓我盟誓,傳授給我靈章,賜給我名號品級,稱我為孝道明王,如今應當用這個名號稱呼我。”于是告訴諶母修真的訣竅,他說:“總須處于高高的玄台之上,与同我們不同道的人疏遠斷絕關系,到山丘上去修閒,引順陽和,在玄圃平和靜修,明辨以前的錯誤并引以鑒,這樣,無英公子、黃老《玉書》、大洞《真經》、豁落七元、大上隱玄之道就可以得到。晚上睡覺用流霞作屏障,眷顧著文昌之台。獲得這种道的人,能讓九鳳齊唱,天籍駭虛,聳身奉節,入景浮空,駕龍車擎虎旗而通游八方了。您應該珍惜它。”有一天,孝道明王無聲無息地隱身而去,諶母秘密地按道法修行,堅持了几十年,沒有人知道這件事。其后吳猛、許遜從高陽向南云游,拜訪了諶母,請諶母把所得之道傳給他們,于是盟誓之后就傳給他們,孝道之行便在江東傳播開來。諶母閒暇的時候經常告訴兩個人說:“世云從前是許遜的老師,現在玉皇的玄譜中,吳猛為御史,而許遜為高明大使,總領仙籍在五品以下的。又主管十二時辰,分配十二國的分野。許遜分領玄枵之野,以辰為子;吳猛統領星紀之邦,以辰為丑。許遜應當位居吳猛之上,以順應仙階的等級差別。”又過了几年,有云龍車駕、千乘万騎來迎諶母,諶母遂白日升天。如今洪州高安縣東四十里,有座黃堂觀,就是許遜立祠朝拜圣母的地方。她升天的事跡,在丹陽郡中流傳。后來為了避唐宣宗的廟諱,鐘陵祠稱為諶母祠。其孝道之法,与靈寶略有差异,豫章的人世世代代修行它。 盱母是豫章人。她在外表上混同于世俗之人,而在內心里卻在修習玄真要訣。她常說:“我在一千年前曾住在西山,世上的牽累稍稍停止,應該在那里回歸真境。”她的儿子叫盱烈,字道微。道微小時候失去了父親,奉侍母親,以孝順出名。他家里貧窮,然而他置辦的侍奉母親的香甜食品,從不曾有過短缺。鄉里之人很推重他。西晉武帝時,与她同郡的吳猛、許遜精誠修煉,感動上天,道化盛行。住在洪崖山,筑造玄壇,設立靜室。吳猛去世之后,許遜就用寶符、真菉拯救世俗的百姓,遠近的人都很尊崇他。許遜做官任某州的記室。后來每當舊歷初一和十五,他便回家朝拜。有人看見他乘著龍,往來徑直迅速,象近在咫尺一般。盱君淳朴誠信忠厚,許遜雇用他,他就与母親一起在許遜宅院東北八十余步的地方居住以報恩,從早到晚侍奉著,神情鄭重,態度恭敬嚴肅,不曾有過倦怠。盱母還經常在山下采摘花果,用來奉送許遜。許遜怜惜她誠懇的心志,常常想拯救度引她。元康二年壬子八月十五日,太上老君命玉真上公崔文子、太玄真鄉瑕丘仲,憑冊書下令征召許君,拜為九州都仙大使高明主者,白日升天。許遜對道微及盱母說:“我奉太帝的命令,不能久留。你們可以隨仙輿之后,期待將來成仙。”母子悲傷得不能自禁,拜了又拜,哀告請求,愿隨許遜而去侍奉于云輦左右。許遜答應了他們母子的請求,就賜給他們靈藥讓他們服下,親自傳授真訣,于是在午時跟著許遜升天而去。如今壇井還在,鄉人不敢修繕得太華麗,原因是盱君母子儉朴的緣故。世人稱壇井為盱母井。 有個打魚的人在湘江洞庭的岸邊,听見小孩啼哭的聲音,四下看一下沒有發現別人,只有個三歲小女孩在岸邊。打魚的人很可怜這個小孩,就把她抱走了。小女孩長到十多歲時,天姿奇偉,容顏艷麗,光彩照人,赶上仙女了。有一天,突然有個青童靈人從空中下來,降臨到她的家里,帶著她离去。就要升天的時候,小女孩對她的養父說:“我是仙女杜蘭香,因為犯了錯誤被貶到人間。天上的日期是有嚴格限制的,今天我就要回去了。”自從升天以后,有時她也回家。其后,她又在洞庭包山降臨到張碩的家中,因為張碩也是個修道的人。杜蘭香降臨張碩家三年。教給張碩舉形飛化的道術,張碩也獲得成仙的机會。杜蘭香剛降臨張家的時候,留下玉簡、玉唾盂、紅火浣布,用這些仙器仙物作為她登上真仙的證据。又有一天晚上,蘭香命侍女拿著黃麟羽毛的帔肩、大紅色的鞋、黑色的帽子、鶴羽的大氅和飾有丹玉璫珮的寶劍,把它們送給張碩,說:“這都是上仙穿戴的東西,不是人間洞天所有之物。”不知道張碩成仙后仙官定為什么班次、什么品級。打魚的人也老了,因為杜蘭香的緣故,卻越來越年輕了,往往不吃東西,后也學道江湖。后來不知到哪儿去了。 謝端,是晉代福建省侯官縣人。他小時候就父母雙亡,又沒有親屬,被鄰人所撫養。到十七八歲的時候,他恭順謹慎自守,不涉足非法的事。開始自己出去生活。他沒有妻子,鄉人們都可怜他、惦念他,共同謀划給他娶媳婦,卻一直沒有找到。謝端晚睡早起,种田十分賣力,不分晝夜去勞作。后來,他在城下發現一個大螺,象三升的壺那么大,覺得是個稀奇的東西,就把它拿回家去,放到瓮中養著它。一連十几天,謝端每天起來到野外种田,回來的時候,就看見自己家中有吃的有喝的有湯有水,好象是有人特意給他做的。謝端認為這是鄰人幫他做的好事。几天都是這樣,謝端就去向鄰人道謝,鄰人都說:“我們當初幫你做的不是為了這個,何必感謝我們呢?”謝端又覺得鄰人不明白他的意思,然而屢次這樣做個不停。后來謝端就把實話告訴他們,問他們是誰幫他做的。鄰人笑著說:“你自己已經娶了媳婦,藏在屋里給你做飯,怎么反而說我們給你做的飯?”謝端沒話可說,心里怀疑,卻不知其中緣故。后來他在雞剛叫的時候出去,天亮時悄悄地回來,在篱笆外偷偷地窺視自己的家,看見一個年輕女子從瓮中出來,到灶下去點火。謝端就進了門,直奔放瓮的地方去看那個大田螺,卻只看見田螺的殼。他就又到灶下問那個女子說:“你從什么地方來?為什么給我做飯呢?”那個女子很惶惑,想要回到瓮中去,卻沒能回去,只好回答說:“我是天河中的白水素女。天帝可怜你年少孤單,能以恭敬謹順的態度自守,所以派我暫且給你看守房舍,做飯做菜。十年之內,使你家中富裕,等你找到媳婦時,我自當回去。而你無故偷著看我,把我擋住。我的身形已經暴露,不宜再留下,你應當放我回去。雖然你今后自己做飯,情況稍差一些,但你勤于耕田勞作,打漁采藥,可以維持生活。我這個殼給你留下,用它貯存米谷,可以經常不缺糧食。”謝端請她留下,她始終不肯。這時,天上忽然刮起風,下起雨,白水素女忽然身形一收就离去了。謝端為她立了神位,逢年過節祭祀她,家里常常丰足,只不過不致大富而已。于是鄉人里便有把女儿嫁給謝端。謝端后來做了官,官至縣令、郡守。現在道教中的素女就是白水素女。 蔡女仙是襄陽人,小時候就心靈手巧,善長刺繡,鄰里之人都夸獎她。有一天,忽然有個老頭到她家拜訪,請她繡鳳。約定:鳳凰的眼睛,等完工的那天,老頭自己來指點。不久,鳳凰繡成了,五彩繽紛,光芒閃耀。老頭前來觀看她繡的鳳凰,指點她給鳳凰安上眼睛。不一會儿,繡工完畢,一雙鳳凰騰躍飛舞,老頭就与仙女各乘一只鳳凰,升天而去。曾經降落到襄陽南山林子的樹上,當時的人便將那座山命名為鳳林山。后來在那個地方設置了鳳林關,南山旁邊還有鳳台。朝廷詔令在女仙之宅建立了靜貞觀,有女仙畫像保存在那里。 有人說蔡女仙是晉朝時候的人。 貝丘的西邊有個玉女山。人們傳說,晉朝太始年間,北海有個姓蓬名球字伯堅的人,進山去砍伐木材,忽然聞到一股奇异的香味,他就迎著風尋到了北山。一看那里廣闊無邊,宮殿曲折幽深,樓台又大又敞亮。蓬球就進門偷偷地去看,首先看到的是五棵玉樹;再稍稍往前走,又看見了四個女子,這四個女子端庄秀美,都是世上所沒有的美貌女子,她們正一起在堂上玩彈棋。看到蓬球,她們都惊訝地站起來,問蓬球說:“蓬君什么緣故能來到這里?”蓬球回答說:“我是隨著香气尋找到這里來的。”四個女子就又回去玩。一會儿,一個小一點的女子就上樓去彈琴,留下繼續玩的女子就呼喚她說:“元暉,你為什么獨自上樓?”這時,蓬球在樹下站著,覺得稍微有點餓了,就用舌頭舐樹葉上將要滴下的露珠。忽然有一個女子乘著鶴來到了,沖著她們气憤地說:“玉華!你們為什么留下這么個俗人?王母娘娘命令王方平到各仙室巡行了。”蓬球害怕了,就溜出大門。回頭一看,忽然宮殿、仙女都不見了。他回到家里時,竟然,已是几十年后的建平年間,他過去居住的房屋和鄰里房舍,早都變為廢墟了。 唐朝開元二十四年春二月,唐玄宗在東京洛陽,用李适之作河南府尹。李适之到任后,有一天刮起了大風,有個女道士乘著風來到玉貞觀,落在鐘樓上,引得觀看的人象一堵牆似的。有人就把這事報告給府尹。府尹是個直率粗略的人,因為那個女道士使觀眾堆集起來而發怒,就把她的衣服扒下打板子。打到十下,乘風而來的那個女道士即不哀告,也沒有傷損,面色不變。于是李适之大吃一惊,才以禮相請,并把這事上奏給皇帝。皇帝下詔書召女道士入內殿,詢問她原故。原來她是蒲州紫云觀女道士,由于辟谷時間長久,身体很輕,憑借風力就飛到這里。玄宗對她大加敬畏,賜給她金帛,把她送回到蒲州。几年以后,又因為刮大風,這個女道士終于飛去沒有回來。 唐朝開元年間,代州都督因為五台山客僧多,恐怕妖偽之事發生,就下令把沒有度牒的和尚,全部赶走。客僧害怕被驅逐,大多暫時逃避到山谷中去。有個叫法朗的和尚,逃進雁門山深處。雁門山深澗當中有個石洞,能容納人出進。法朗就多帶干糧,想要住在這座山里,于是他就尋找洞口進去了。走了几百步之后,那里漸漸空闊了。到了平地,踏過流水,渡過到另一岸,那里太陽、月亮都很明亮。又走了二里,到一個草屋中,草屋中有女人,穿著草葉,但容顏端庄秀麗。她看見和尚,害怕而又惊訝,就問和尚說:“你是什么人?”和尚說:“我是人啊!”女人笑著說:“難道有這樣形骸的人嗎?”和尚說:“我奉事佛,佛必須貶降形骸,所以這樣。”她又順便問:“佛是干什么的?”法朗就詳細地說給她听。女人們互相看了看,笑著說:“他的話很有道理。”又問:“佛教的宗旨如何?”法朗就給她們講解《金剛經》。她們听了再三再四稱贊叫好。法朗就問她們:“這個地方是個什么樣的世界?”女人說:“我們本來是秦時人,隨著蒙恬修筑長城。蒙恬多使用婦女,我們忍受不了那樣的折磨,就逃避到這里。當初吃草根,得以不死。來到這里也不知道年歲,也沒有再到人間。”于是她們就把法朗留下,用草根養活他。草根澀,根本不能吃。法朗在這里住了四十多天,就暫時告辭出去,到人間去尋找糧食。等到他到了代州,准備好糧食再去時,卻迷失了道路,不知道那個地方在哪儿了。 廣州有個叫做何二娘的姑娘,以做鞋子為業,年紀二十歲,与她母親一起居住。她一向不修仙術,有一天,忽然對她母親說:“住在這里心里悶得慌,我心想出行云游。”后來有一天她就飛走了,上了羅浮山的僧寺。山上的和尚問她來這里的緣由,她回答說:“我愿意侍奉和尚。”從這以后,她就長期留在這里居住。開始不吃不喝,經常給寺里的眾僧采摘山果充作齋飯,和尚們也不知她是從哪里弄來的。羅浮山的北面是循州,离南海四百里。循州的山寺中有楊梅樹,有几十人合抱那么粗大,何氏經常采摘它的果實,到吃齋時就返回了。后來,循州山寺里的和尚到了羅浮山,對這里的人說,某月某日有個仙女來寺里采摘楊梅。羅浮山寺里的和尚驗證這件事,那天果然是何氏采摘楊梅的日子。由于這個原因,遠近的人都知道何氏得道成仙了。何氏后來就不再住在寺里,有時或十天或一月來一次而已。唐朝開元年間,唐玄宗詔派黃門使前往廣州尋找何氏,把她找到了,她与使者一起進京。半路上,黃門使喜歡她的姿色,心里想要挑逗她而沒有說出來。何二娘忽然說:“中使有如此邪心,我不可逗留了。”說完,她就騰躍而去,不知到哪里去了。其后她的蹤跡再也沒有來到人間了。 ------------------ 一鳴掃描,雪儿校對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